手足口病的诊断和
手足口病的诊断治疗和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
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
人肠道病毒感染的一般致病机制
进入途径 先天性感染
口腔/呼吸道
咽喉及下肠胃道
传播 飞沫、接触、饮食. 扁桃体、深层淋巴结、肠道淋巴结
微病毒血症
肝脏、 心脏 神经系统 呼吸系统 皮肤及黏膜 肌肉 胰脏、
肾上腺
1、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阶段: 避免交叉感染 适当休息 清淡饮食 口腔与皮肤护理 发热、呕吐、腹泻等对症治疗
2、神经系统受累阶段: 控制颅内高压 注射免疫球蛋白 使用激素 降温、镇静等对症治疗 生命体征监护
3、心肺衰竭阶段: 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头肩抬高、插胃管、导尿 建立2条静脉通道 气管插管、正压通气 限制液体入量 生命体征监护、血糖
重型病例应住院治疗。 危重型病例及时收入ICU救治。
门诊治疗
– 对症治疗为主,无特效抗病毒药物 – 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 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 对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在家观察,应告知家属在病情变化时随诊
详细交代观察内容
– 持续高热 – 精神差、呕吐 – 易惊、肢体抖动、无力 – 皮肤花纹、四肢凉
脊髓灰质炎鉴别
– 重症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瘫痪(AFP) 时需与脊髓灰质炎鉴别。
– 后者主要表现为双峰热,病程第2周退热前 或退热过程中出现弛缓性瘫痪,病情多在热 退后到达顶点,无皮疹。
肺炎鉴别
– 重症手足口病可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应与 肺炎鉴别。
– 肺炎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急促等呼 吸道症状,一般无皮疹,无粉红色或血性泡 沫痰;胸片加重或减轻均呈逐渐演变,可见 肺实变病灶、肺不张及胸腔积液等。
手足口病PPT(整理).ppt
❖ 病毒在50℃可被迅速灭活,病毒在4℃可存 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 毒可长期存活 。
最新.课件
4
肠道病毒71型感染与手足口病的联系与区别
❖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是由人肠道病毒71型
(EV71)引起的疾病的总称,临床上主要表现为 手足口病;
❖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临床症候群,
最新.课件
8
❖ (二)传播途径
✓ 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 ✓ 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 ✓ 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
内衣,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以及医疗 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
最新.课件
9
❖ (三)易感性
✓ 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 得特异性免疫力。
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
❖ 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水疱和皮疹
通常在一周内消退。
最新.课件
14
最新.课件
15
最新.课件
16
最新.课件
17
最新.课件
18
六、合并症
手足口病表现在皮肤和口腔上,但病毒会侵 犯心、脑、肾 等重要器官。
❖心肌炎:高热、白细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
不出其他感 染灶 ;
❖脑膜炎:发烧、头痛、颈部僵硬、呕吐、
易 烦燥、睡眠不安稳等 ;
❖肺水肿:神经源性;
最新.课件
19
❖ 疑似病例
近3天内有发热病史,并有以下任意两项表现者:
1.有咳嗽、呕吐等症状; 2.出现精神差、易激惹、肢体无力及抽搐等 神经系统表现; 3.手、足、口腔、肛周疱疹或溃疡 4.胸片异常; 5.有上述类似病例接触史。
手足口病
(七)糖皮质激素
• 有脑脊髓炎和持续高热等表现者以及危重病例酌情使用。可选用甲基泼尼松 龙1~2mg/(kg· d),或氢化可的松3~5mg/(kg· d),或地塞米松0.2~ 0.5mg/(kg· d),一般疗程3~5天
(八)机械通气
• • • • • • • • 机械通气指征:出现以下表现之一者,可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1)呼吸急促、减慢或节律改变; (2)气道分泌物呈淡红色或血性; (3)短期内肺部出现湿性啰音; (4)胸部X线检查提示肺部明显渗出性病变; (5)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或动脉血氧分压(PaO2)下降; (6)面色苍白、紫绀、皮温低、皮肤发花、血压下降; (7)频繁抽搐或昏迷
五、辅助检查
• (一)实验室检查
• 1.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CRP) 多数病例白细胞计数正常,部分 病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及CRP可升高。 • 2.血生化 部分病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 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轻度升高,病情 危重者肌钙蛋白、血糖、乳酸升高。 • 3.脑脊液 神经系统受累时,脑脊液符合病毒性脑膜炎和/或脑炎 改变,表现为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多,以单核细 胞为主(早期以多核细胞升高为主),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糖 和氯化物正常。
• 保持患儿安静。惊厥病例需要及时止惊,常用药物有:如无静脉通路可
(二)病因治疗
• 目前尚无特效抗肠道病毒药物。研究显示,干扰素α喷雾或雾化、利巴韦林 静脉滴注早期使用可有一定疗效,若使用利巴韦林应关注其不良反应和生殖 毒性。不应使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单磷酸阿糖腺苷等药物治疗。
(三)液体疗法
• 重症病例可出现脑水肿、肺水肿及心功能衰竭,应控制液体入量,给予生理 需要量60~80ml/(kg· d)(脱水剂不计算在内),建议匀速给予,即 2.5~3.3ml/(kg· h),注意维持血压稳定。休克病例在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同时,给予生理盐水5~10ml/(kg· 次)进行液体复苏,15~30分钟 内输入,此后酌情补液,避免短期内大量扩容。仍不能纠正者给予胶体液 (如白蛋白或血浆)输注。 •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依据中心静脉压(CVP)、动脉血压(ABP)等指导补 液。
手足口病ppt课件
03
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
家庭预防措施
01
02
03
04
保持家庭卫生
经常打扫卫生,保持室内环境 清洁,避免灰尘和细菌的滋生
。
勤洗手
家庭成员要经常洗手,特别是 在处理食物和照顾孩子时。
避免共享个人物品
不要与孩子共享毛巾、牙刷、 杯子等个人物品,以减少病毒
传播的可能性。
监督孩子卫生
监督孩子不要将手指或物品放 入口中,以减少病毒的传播。
对医疗体系的影响
医疗资源压力
手足口病在高峰期会对医疗体系造成 一定的压力,特别是在医疗资源紧张 的地区,可能会导致其他疾病的治疗 受到影响。
医护人员感染风险
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接触患者分泌 物和排泄物等,存在感染手足口病的 风险。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加强个人 防护措施,避免感染。
05
手足口病的流行趋势和研究方向
手足口病
汇报人: 2023-11-26
目 录
• 手足口病概述 • 手足口病的诊断与治疗 • 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 • 手足口病的社会影响 • 手足口病的流行趋势和研究方向
01
手足口病概述
定义和症状
定义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侵犯5岁以下 儿童。
症状
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口腔疼痛、发热、手部和足部出现 疱疹,以及臀部和腿部出现皮疹。疱疹和皮疹通常在发病后 2-4天内出现,并可能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进康复。
饮食调理
患者需要保持清淡易消化的饮食 ,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避免辛 辣、油腻的食物。同时,多喝水
有助于排毒和促进康复。
治疗注意事项
密切观察病情
医生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特别是对于出现高热、呕吐、精神萎靡等症状的患者,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 行治疗。
手足口病的实验诊断
保 w 记号笔:油性,防水
藏
手足口病的实验诊断
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在手足口病的实验室诊断中,从疱疹液或脑脊液 中分 离病毒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用于采集咽拭子的无菌拭子要放在适当的保存液中,如维 持液或生理盐水,以防干燥。
手足口病的实验诊断
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 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标本应在病例发 病后尽早采集,尽快检测。
RNA的提取
可使用商业化试剂盒从临床标本中提取病毒RNA 简化操作、规范方法、条件一致、排除干扰
QIAGEN Viral RNA Mini Extraction Kit(CAT:52904)适合临床标本和 病毒培养物标本 QIAGEN Rneasy Mini Kit(CAT: 74104) 适合组织和咽拭子标本
手足口病的实验诊断
标本采集器械要求
w 注射器:医用(5ml和10ml)一次性注射器 w 棉拭子:塑料杆 w 全血收集管:10ml螺口塑料管(外螺旋、带密封垫圈) w 血清保存管:2 ml螺口塑料管(外螺旋、带密封垫圈),
可耐深低温(液氮保存) w 粪便保存管:5-20 ml螺口塑料管(外螺旋、带密封垫圈),
手足口病的实验诊断
反应体系
根据自己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建立各自RT-PCR反应体系
配下列试剂主溶液: 10×PCR Buffer(含Mg2+)·················································5.0μl dNTPs(2.5mM each)······················································· 2.0μl 上游引物(0.1μg/μl)························································1.0μl 下游引物(0.1μg/μl)························································1.0μl RNA酶抑制剂(RNasin,40U/μl)······································ 0.5μl Taq DNA聚合酶(5U/μl)················································· 0.5μl AMV逆转录酶(10U/μl)·················································· 1.0μl 模板 RNA·········································································· 3.0μl RNase Free dH2O··························································· 36.0μl
手足口病
某些型别肠道病毒如CV-A6和CV-A10所致皮损严重,皮疹可表
现为大疱样改变,伴疼痛及痒感,且不限于手、足、口部位。 此期属于手足口病普通型,绝大多数在此期痊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8年版)》 14
14
皮疹表现特点
四部曲——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 (膝部、肘部、甚至躯干四肢) 四不像——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 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 四不特征——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个别 患者皮疹可以有痒感) 。
10
病理改变
死亡病例尸检和组织病理检查发现:
淋巴细胞变性坏死,以胃肠道和肠系膜淋巴结病变为主; 神经组织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脑干和脊髓上段有不同程度
的炎性反应、嗜神经现象、神经细胞凋亡坏死、单核细胞
及小胶质细胞结节状增生、血管套形成、脑水肿、小脑扁 桃体疝;
肺部主要表现为肺水肿、肺淤血、肺出血伴少量的炎细胞 浸润;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8年版)》 7
流行特征
地区分布:世界各地广泛分布。 季节性: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温带地区 夏秋季5--7月可有一明显的感染高峰,冬季感染较少。 流行特点:由于引起本病的肠道病毒型别众多,传染性强, 感染者排毒期较长,传播途径复杂,控制难度大,所以在流 行期间,常常发生幼儿园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有时, 可在短时间内造成较大范围流行。
及时识别并正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
键。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8年版)》 31
31
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
可在第3期的基础上迅速进入该期。 表现:心动过速(个别患儿心动过缓)、呼吸急促 口唇紫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血压降低 或休克。 亦有病例以严重脑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临床可见 抽搐、严重意识障碍等。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主要发生在儿童中,尤其是幼儿园和托儿所。
本文将根据《手足口病诊疗指南》,详细介绍手足口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病因与流行病学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主要由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引起。
感染途径主要是经口-经飞沫或接触传播。
二、临床表现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发热、口腔疱疹、手足皮疹等。
其中,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多在38-39℃之间;口腔疱疹主要分布在舌头、腭部和颊粘膜等处,症状为疱疹、溃疡和红斑;手足皮疹多见于手掌、足底和甲周,为红色斑疹、小水疱和糜烂。
三、诊断手足口病的诊断主要基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根据《手足口病诊疗指南》,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临床表现符合手足口病;2.实验室检查发现手足口病病毒核酸或抗原阳性;3.排除其他引起类似临床表现的疾病。
四、治疗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特效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和支持疗法。
根据病情的轻重,治疗策略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症处理:包括控制发热、止痛、润喉等,使用退热药、镇痛药和改善口腔卫生的药物;2.排除并发症:如脑膜炎、肺炎等,并给予相应的治疗;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鼓励患者多饮水,及时补充体液;4.预防传染:患者应隔离,避免接触其他儿童,定期手卫生,勤洗手;5.饮食调理:患者可适量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
五、预后与并发症大多数手足口病患者预后良好,病程较短,一般在一周内恢复。
然而,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并发症,如脑膜炎、肺炎等,需要及时治疗。
六、预防措施手足口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1.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2.在疫情期间,避免去人流密集的场所;3.食用熟食,避免生食;4.定期打扫和消毒环境,保持空气流通;5.进行疫苗接种,有效预防。
卫生部印发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卫生部印发《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全文)中新网4月21日电据卫生部网站消息,为指导医疗机构做好手足口病诊疗工作,卫生部手足口病临床专家组结合中国手足口病诊疗实际经验,借鉴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家、地区相关资料,研究制定了《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年版)》(卫办医政发〔2008〕197号)同时废止。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
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一、临床表现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一)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
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二)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1.神经系统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
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阳性。
2.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手足口病的诊断治疗和重症的早期识别
(三) 临床分类
1.普通病例:手、足、口、臀部皮疹,伴或不伴发热。 2.重症病例:
(1)重型:出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如:精神差、 嗜睡、易惊、谵妄;头痛、呕吐;肢体抖动,肌阵挛、 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 缓性麻痹;惊厥。体征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 或消失。 (2)危重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 ①频繁抽搐、昏迷、脑疝。 ②呼吸困难、紫绀、血性泡沫痰、肺部罗音等。 ③休克等循环功能不全表现。
手足口病的诊断治疗 和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
台州市立医院预防保健科 陈美芸 2nd-foot-mouth disease, HFMD) 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 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 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 1972年美国首次分离出EV71病毒 1973、1978日本二次流行(EV71病毒) 1981年我国上海首次报道 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患儿中分离出EV71病毒 1997年马来西亚流行 (EV71病毒) 1998台湾流行 2008我国东南部流行EV71。
七 处置流程
1、普通病例可门诊治疗,并告知患者及家属 在病情变化时随诊。
2、重型病例应住院治疗。 3、危重型病例及时收入ICU救治。
七 处置流程
门诊治疗:在家观察,应告知家属在病情变化时 随诊。
详细交代观察内容
持续高热 精神差、呕吐 易惊、肢体抖动、无力 皮肤花纹、四肢凉
临床诊疗流程
病例诊断及治疗
参考文献: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卫生部办公厅 《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
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 《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临床处置流程
图(2011年版)》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年版)》 《传染病学》第8版
手足口病的案例
手足口病的案例一、病例概述患者小明,男,5岁,居住于城市。
于XXXX年XX月XX日因发热、口腔和手足出现疱疹就诊。
小明在就诊前一周与多名患病儿童有过接触。
此案例主要对小明的手足口病病情进行详细描述,并提供相应的治疗和预防建议。
二、症状表现小明在发病初期出现发热、食欲不振、疲倦等症状。
随后在口腔黏膜、手掌和足底出现散在性疱疹,疱疹周围有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部分疱疹还出现在患者膝盖、肘关节等部位。
小明还伴有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状。
三、诊断过程根据小明的临床表现和接触史,医生初步诊断为手足口病。
为进一步确诊,医生进行了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正常,淋巴细胞比例略升高,EV71和COXA16等肠道病毒抗体阳性。
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小明被确诊为手足口病。
四、治疗过程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包括以下几点:1.休息:要求小明在家休息,减少外出,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
2.饮食: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
3.药物治疗:给予板蓝根颗粒、维生素B2和维生素C口服,以增强免疫力。
同时使用开喉剑喷雾剂缓解口腔疼痛。
4.监测病情:密切监测小明体温和疱疹情况,如发现病情加重或持续高热不退,及时就医。
五、康复情况经过一周的休息和治疗,小明体温恢复正常,口腔和手足疱疹逐渐消退,未留下明显后遗症。
在此期间,小明遵医嘱治疗,按时服药,注意饮食调整和休息。
家长也积极配合医生建议,对小明病情进行监测。
经过一周的治疗和护理,小明病情明显好转,疱疹消退,食欲恢复。
医生评估后认为小明已康复,可以恢复正常生活和学习。
六、预防措施针对手足口病,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1.保持个人卫生:教育孩子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要洗手。
家长接触孩子前也要洗手,避免病毒传播。
2.增强免疫力:让孩子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加强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
3.避免接触患病儿童:尽量减少与患病儿童的接触,特别是不要接触患病儿童的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
重症手足口病的早期识别与医疗救治培训课件
重症手足口病de早期识别与医疗救 治
12
下列指标提示可能发展为重症病例危重型
• 一.持续高热 体温(腋温)大于三九℃,常规退热效果不佳
• 二.神经系统表现 出现精神萎靡、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站立 或坐立不稳等,极个别病例出现食欲亢进
• 三.呼吸异常 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 若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超过三零-四零次/分(按年龄), 需警惕神经源性肺水肿
• 在第三期治疗基础上,及早应用呼吸机,进行正压通气 或高频通气
• 肺水肿和肺出血病例,应适当增加呼气末正压,不宜频 繁吸痰
• 低血压休克患者可应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肾上 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
• 严重心肺功能衰竭病例,可考虑体外膜氧合治疗
重症手足口病de早期识别与医疗救 治
20
第五期治疗要点
• 给予支持疗法,促进各脏器功能恢复 • 肢体功能障碍者给予康复治疗 • 个别病例需长期机械通气治疗以维持生命
重症手足口病de早期识别与医疗救 治
14
下列指标提示可能发展为重症病例危重型
• 可疑神经系统受累de病例应及早进行脑脊液检查 • EV七一感染重症病例甄别de关键是
密切观测患儿de精神状态、有无肢体抖动、易惊、 皮肤温度以及呼吸、心率、血压等,并及时记录
重症手足口病de早期识别与医疗救 治
15
治疗要点
IC 5
临床分期
• 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将EV七一感染分为五期 • 第一期(手足口出疹期) • 第二期(神经系统受累期) • 第三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 • 第四期(心肺功能衰竭期) • 第五期(恢复期)
重症手足口病de早期识别与医疗救 治
6
第一期(手足口出疹期)
• 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斑丘 疹、丘疹、小疱疹)
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
要点二
宿主因素
儿童免疫力较弱,特别是5岁以下儿童容易感染手足口病。此外,孕妇、哺乳期母亲和医护人员等高危人群也易感染手足口病。
病毒因素
肠道病毒是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这些病毒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和致病性强等特点。
要点三
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
2023
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
目录
contents
手足口病概述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和影响因素手足口病的诊断和治疗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
手足口病概述
01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主要侵犯5岁以下儿童,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易感性。
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口腔溃疡、手足疱疹等,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咳嗽、流鼻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地区差异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手足口病的发病季节分布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可能与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等因素有关。
手足口病的发病季节分布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和影响因素
03
直接接触传播
间接接触传播
消化道传播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的影响因素
要点三
环境因素
环境卫生状况差、气候湿热、人口拥挤和卫生习惯不良等,均可促进手足口病的传播和流行。
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和充足休息等措施,增强儿童免疫力,提高抵抗病毒的能力。
增强免疫力
保持个人卫生
避接触病例
疫情监测与控制
勤洗手、洗脸、洗澡和换衣服等,保持个人卫生习惯,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等部位。
尽量避免接触感染手足口病的患者,特别是儿童密集场所和疫情暴发地区。
加强疫情监测和控制,及时发现病例并采取隔离措施,控制疫情传播。
手足口病课件PPT课件
编辑版ppt
14
手足口病的报告
• 发现手足口病患者时,要在《中华人民共和 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卡》中“其他法定管理及
重点监测传染病”一栏中填报该病。
• 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内进行
网络直报。未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 24小时之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 报告病例分“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诊
可反复感染
编辑版ppt
7
性别、年龄分布
编辑版ppt
8
流行特征
• 四季均可发病,常见于4~9月份。 • 分布极广泛,无严格地区性。 • 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流行期间,托、
幼机构易发生集体感染。 • 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
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编辑版ppt
9
临床表现
• 潜伏期:一般2~7d,无明显前驱症状。
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 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 亦可经水感染。 – 医院感染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编辑版ppt
6
流行病学
• 易感人群
– 普遍易感,显性:隐性=1:100 – 患者多为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 – 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 – 不同病原型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人群
– 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需综合上述重症病例的临 床和一般实验室和物理学检查进行临床诊断,或结合病 原学或血清学检查进行实验室诊断。
编辑版ppt
12
诊断
• 确定诊断病例
– 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下列之一者即可确诊。
• 肠道病毒(CoxA16 、EV71等)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 • 分离出肠道病毒,并鉴定为EV71、CoxA16或其它可引起手足口
手足口病的鉴别诊断
手足口病的鉴别诊断
(一)其他儿童出疹性疾病
手足口病普通病例需与儿童出疹性疾病,如丘疹性茅麻疹、沙土皮疹、水痘、不典型麻疹、幼儿急疹、带状疱疹、风疹以及川崎病等鉴别;CV-A6或CV-A1O所致大疱性皮疹需与水痘鉴别;口周出现皮疹时需与单纯疱疹鉴别。
可依据病原学检查和血清学检查进行鉴别。
(二)其他病毒所致脑炎或脑膜炎
由其他病毒引起的脑炎或脑膜炎如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临床表现与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重症病例表现相似。
对皮疹不典型者,应当结合流行病学史并尽快留取标本,进行肠道病毒尤其是EV-A71的病毒学检查,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结果作出诊断。
(三)脊髓灰质炎
重症病例合并急性弛缓性瘫痪时需与脊髓灰质炎鉴别,后者主要表现为双峰热,病程第2周退热前或退热过程中出现弛缓性瘫痪,病情多在热退后到达顶点,无皮疹。
(四)肺炎
重症病例可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应与肺炎鉴别。
肺炎患儿一般无皮疹,胸片可见肺实变病灶、肺不张及胸腔积液等,病情加重或减轻呈逐渐演变的过程。
手足口病PPT课件
临床诊断病例
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 多见。 普通病例: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 分病例可无发热。 无皮疹一般不诊断手足口病。
诊断
确定诊断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下列之一者即可确诊。
肠道病毒(CoxA16 、EV71等)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
分离出肠道病毒,并鉴定为EV71、CoxA16或其它可引起手 足口病的肠道病毒。 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EV71、CoxA16或其它可引起手足口病 的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鉴别诊断-----------风疹
鉴别诊断-----------风疹
鉴别诊断-----------风疹
鉴别诊断--------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系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 此病毒一般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原中,在机体 抵抗力低下或劳累、感染、感冒,生气上火等, 病毒可再次生长繁殖,并沿神经纤维移至皮肤, 使受侵犯的神经和皮肤产生激烈的炎症。 皮疹一般有单侧性和按神经节段分布的特点。 有集簇性的疱疹组成,并伴有疼痛。
鉴别诊断--------带状疱疹
鉴别诊断--------带状疱疹
鉴别诊断--------麻疹
出疹期 在发热3~5天后出现,持续3-5天 出疹顺序:耳后、发际→额、面部→ 颈→躯干→四肢,达手掌、足底 皮疹性质: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
Maculopapular rash
麻疹红色斑丘疹(出疹第二天)
对于重症病例:
早识别 早发现 早救治
重型诊断标准
手足口病患儿出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精神差、嗜睡、易惊、谵妄; 头痛、呕吐; 肢体抖动; 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 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 惊厥。 体征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手足口病(ppt)
儿童免疫力较低,容易感染肠 道病毒,且易感人群较为广泛 。
传播途径
01
02
03
消化道传播
通过食用或饮用被病毒污 染的食物或水传播。
呼吸道传播
通过飞沫传播,如患者咳 嗽、打喷嚏等。
接触传播
通过接触患者或病毒污染 物后未洗手即接触口鼻眼 等部位传播。
PART 02
手足口病的症状与诊断
症状表现
01
02
建立健全的疾病监测和报告系统 ,以便及时发现并控制疫情。
资源储备
储备足够的手足口病防控物资, 如疫苗、消毒剂等。
应急预案
制定针对手足口病的应急预案, 以便在疫情爆发时迅速采取行动
。
PART 05
手足口病的研究进展
研究现状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 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接 触传播。
03
04
皮肤表现
在口腔、手掌、足底等部位出 现红色斑丘疹,有时皮疹周围
可出现炎性红晕。
发热
多数患儿会有发热,但并非所 有病例都会发热。
口腔疼痛
由于口腔内出现疱疹,患儿可 能会因疼痛而拒绝进食。
其他症状
如头痛、咳嗽、流涕等,但并 非所有病例都会出现这些症状
。
诊断标准
流行病学史
患儿在流行季节有与手足 口病患儿接触史或来自流 行地区。
密切关注孩子的病情变化,如体温、呼吸、 心率等指标。
皮肤护理
保持孩子皮肤清洁干燥,勤换洗衣物和床单 。
口腔护理
鼓励孩子多喝水,保持口腔清洁,避免食用 刺激性食物。
家庭消毒
对孩子的玩具、餐具等进行消毒处理,保持 家庭环境卫生。
PART 04
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临床表现
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 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 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 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 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预后良好。
• 肠道病毒71感染与16不同的特点是神经系统的并 发症高,主要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 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多在病程1-3天内 发生。死亡原因主要为神经源性肺水肿、脑干脑 炎与脑疝及循环衰竭。
• 肠道病毒成员众多,按照人类对其的发现、认识 和病毒的特点,一共有71个血清型别,包括脊髓 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之后命名 的肠道病毒68-71型。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最 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16)和肠道病毒71型 (71)型。
• 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多发生在病 程5天内。目前认为可能与脑干炎症后植物 神经功能失调或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有关, 亦有认为71感染后免疫性损伤是发病机制 之一。本期病例表现为心率、呼吸增快, 出冷汗、皮肤花纹、四肢发凉,血压升高, 血糖升高,外周血白细胞()升高,心脏 射血分数可异常。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 重症病例危重型。及时发现上述表现并正 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手足口病的诊断和
前言
•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
• 1957年新西兰最早报告手足口病,此后在欧洲、 美洲和亚洲相继发生该病大流行。
• 1998年我国台湾报道129106例由71和16引起的 手足口病,其中重症405例,死亡78例 (19.2%),肺水肿或肺出血65例(83%),大多 数为5岁以下儿童。
• 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少数71感染病 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在病 程1-5天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 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急性肢体 无力、颈项强直等脑膜炎、脑炎、脊髓灰 质炎样综合征、脑脊髓炎症状体征。脑脊 液检查为无菌性脑膜炎改变。脑脊髓扫描 可无阳性发现,检查可见异常。此期病例 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大多数病例 可痊愈。
重症病例表现(1)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可出现脑膜炎、 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 病情凶险,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
重症病例表现(2)
• 神经系统: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 呕吐;肢体肌阵挛、眼震、共济失调、眼 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 厥。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 消失;危重病例可表现为昏迷、脑水肿、 脑疝 。其主要病理改变为延髓与脊髓灰质 病变和全脑水肿,尤其是少数病理解剖发 现死亡病例存在极度全脑水肿,而临床上 脑水肿表现并不典型。
• 但71感染除了引起手足口病外,还能引起 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和脊髓灰质炎样 麻痹,易致的神经系统疾病,甚至危及生 命,因而具有更大的危害性。
传染源
• 传染源主要是感染此病的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 • 发病1~2周时,病毒存在患者的咽部并可在扁桃
腺增殖,因此患者的唾液、鼻咽分泌物带有病毒。 病毒进入肠道后在肠道增殖,并随粪便排除,粪 便中排出病毒时间较长,一般3~5周。 • 皮肤疱疹的疱疹液中含有大量病毒,破溃后可溢 出病毒。因此,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播 途径,如近距离接触手足口病病人,接触被污染 的用品、玩具等。 • 在卫生状况较差的农村地区,水源遭受粪便污染 可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的暴发流行。实验证明,71 与16病毒在洁净的水中能存活一定的时间,在被 生活污水污染的水环境中存活的时间更长。
• 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病情继续发展,会
出现心肺功能衰竭,可能与脑干脑炎所致神经源 性肺水肿、循环功能衰竭有关。多发生在病程5天 内,年龄以0-3岁为主。临床表现为心动过速(个 别患儿心动过缓),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咳粉红 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持续血压降低或休克。
•
亦有病例以严重脑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
• 在肠道病毒众多成员中,唯一通过疫苗成功预防 控制的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小儿麻痹症。71、 16等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目前尚无有效疫苗 预防。因此,人类预防手足口病流行只能针对传 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 人群入手。
71危害更大
• 一般来说,71与16引起的手足口病在临床 症状上难以区别。
• 2008年5月,安徽阜阳暴发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 病,病例累积超过6000例,其中24人死亡。 。
• 近年,国内部分地区患者感染此病后病死率升高, 在2008年5月2日后手足口病被列入我国丙类法定 传染病。
病因
•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 (16),肠道病毒71型(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 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 发病率最高。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 位的斑丘疹、疱疹。
肺水肿不明显,出现频繁抽搐、严重意识障碍及
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等。
•
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病死率 较高。
•
• 第5期(恢复期):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对 血管活性药物的依赖逐渐减少,神经系统 受累症状和心肺功能逐渐恢复,少数可遗 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状。
• 当发病后出现神经系统累及症状和体征, 即提示疾病进入第2期,此时及时采取各种 积极措施阻断疾病进展为第3期非常重要, 而进入第3期的病例属于高危病例,临床出 现严重的心血管功能紊乱(交感神经亢进) 现象,处理困难,往往难以逆转的表现不同,目前临 床上分为5期: 第1期(手足口出疹期)。 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 。 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 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 第5期(恢复期)。
• 第1期(手足口出疹期):主要表现为发热, 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斑丘疹、丘 疹、小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 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 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此期病 例属于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绝大多数病例 在此期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