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临高小戏临剧

合集下载

堪称中国一绝的临高人偶戏调查研究报告

堪称中国一绝的临高人偶戏调查研究报告

堪称中国一绝的临高人偶戏调查研究报告一、课题背景每个地区都有其文化历史、文化特色,这些对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美丽富饶、令人向往的海南岛也是这样,散发着悠久、浓厚的文化气息,它正等待我们去发掘它、拥抱它。

二、研究目的1、了解、发现海南临高县人偶戏的魅力,建立对祖国、对家乡的自豪感;2、增强对历史文化的接收能力,增长见识;3、增强对文字信息的整合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研究过程1、上网搜集有关临高木偶剧的详细资料;2、观看人偶戏;3、写观后感。

四、成果报告我的家乡在海南省临高县,临高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始建于隋大业三年(607年),位于海南岛西北部,西北濒临北部湾。

东西宽34公里,南北长47公里,形状呈椭圆形,横亘在琼州海峡之滨。

总面积1317平方公里,人口37万人。

辖10个镇,7个乡,2个国营农场,166个管理区,19个居民委员会,26个农场作业区,902个经济合作社。

境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有土地总面积197、6万亩,其中耕地面积91、2万亩,约占46、1%。

水网纵横,林胶茂密,盛产粮、糖、油、鱼、盐,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素有“鱼米之乡”之美称。

海岸线长17公里,海洋捕捞历史悠久。

全县共有11个渔港,是海南省的渔业生产重点县之一。

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快,宋代传进中原文化,优美的新盈民歌和八音盅盘舞,流传省内外。

临高县尤其著名的是临高人偶戏。

我小时候观看过很多次临高人偶戏,但那只为凑热闹而已,都没有认真地看过,不过人偶戏表演的场景我却记得很清楚,每次表演时都是人山人海,有小孩,有大人,有老人。

显然,人偶戏让他们陶醉其中。

人偶戏的确有这种魅力,临高人偶剧是我国艺术园地中唯一的人偶同演的戏种,它艺术独特,历史悠久,广为群众喜爱,被誉为“世界少有,中国一绝”临高人偶戏(民间小戏)用临高方言(属泰语系)演唱,流布于海南省临高县和澄迈、儋州部分地区以及琼山的博片、遵谭、十字路,海口市郊区的长流、荣山、秀英等临语地区。

临高人偶戏的发展现状与传承对策

临高人偶戏的发展现状与传承对策

临高人偶戏的发展现状与传承对策临高人偶戏是流传于海南省临高县及其附近一带的稀有剧种。

其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舞台表演独具特色,为民众塑造了一系列艺术形象,深受广大民众喜爱。

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在如何传承的问题上,临高人偶戏和其他地方戏剧艺术一样面临着共同的困境。

本文重点分析临高人偶戏的发展现状,进而提出相关对策,以使其得到更好发展。

标签:临高人偶戏;发展现状;传承对策临高县位于海南省西北部,面积1 317平方公里,人口47万。

居民多为汉族,但所讲语言临高话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泰语支。

由于方言独特,民风淳朴,临高县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

著名的地方艺术文化有临高人偶戏、渔歌“哩哩美”、山歌“咙么哩”、临高八音舞、临剧和渔家服饰等。

其中临高人偶戏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临高人偶戏是一种古老稀有的汉族戏曲剧种,但与全国各地木偶戏最大的区别是人偶同台演出。

临高人偶戏采用临高方言演唱,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主要流行于临高县、儋州市、澄迈县及周边市县的临高语地区。

但令人遗憾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正在慢慢衰落。

本文主要针对这一现象,提出几点改进对策。

一、临高人偶戏概述(一)临高人偶戏的起源临高人偶戏是一个古老的传统剧种,关于它的起源,学界流行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为本土说,一为外来说。

本土说认为临高人偶戏起源于本地,是土生土长的戏曲艺术。

相传古时临高社会生产力低下,封建迷信充斥人们的思想。

每遇自然灾害,人们便认为是鬼神所为。

为了保佑人畜平安,乡村绅士号召村民用野菠萝头制成拳头大小的佛像,人们手持佛像,通宵达旦演戏驱鬼。

外来说认为临高人偶戏主要受外来戏曲影响而产生。

陈廷枢《海南岛志》曾记载:“戏剧之在海南,在元代已有手托木头班之演唱,来自潮州。

海南之有戏剧,当即肇于此时。

明之中叶,土人仿之,而土剧遂兴,故今之土剧班称木头班为师兄。

临高县文化特色

临高县文化特色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古地临高唱千年在高山岭、文澜江相依相伴的海滨,有那么一方水土,养育了那么一方人———百万临高人讲的是至今也没弄清是从属何种语系的临高话,外人难听难学。

但正是这种语言,却在勤劳聪慧的临高人口中,唱出了人偶剧、哩哩美、临剧等民间艺术奇葩,古调新词一唱就千年……今年3月4日,临高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乡间人偶剧巍巍高山岭,苍苍翠相连;清清文澜江,淙淙碧波流……山水相依,在这片灵性的土地上,有临高人美丽的家园,涌动着璀璨古老民间艺术的春潮……这就是海南省临高县,一片热情风流的土地,梦一样古老、水一般年轻的民间艺术之乡。

人偶剧、渔歌、八音舞、哩哩美、小放牛、咙么哩……,那剧、那音、那舞、那歌,不同类型的民间艺术温厚而多情、感性而蓬勃,就犹如那静静流淌着的文澜江水,时而湍急、时而婉约,从悠远的时空里流淌出几多灿烂多彩的风情。

古地临高临高,位于海南岛西北部,北濒北部湾。

从空中俯瞰,临高地界犹如横亘在琼州海峡之滨的一个硕大椭圆形葫芦,其东西宽34公里、南北长47公里,总面积约为1300多平方公里。

这里气候温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渠纵横,资源丰富、海岸线长,是个得天独厚的好地方,盛产粮、糖、盐、鱼、油,素有“渔米之乡”美誉。

在《临高县志》的记录里,“临高”并不是这方沃土(这方土地且称临地)的最原始称谓。

早在汉武帝平南越后的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就设立有珠崖、儋耳两郡。

此时,临地属儋耳郡。

之后,随着汉、吴(三国)、南北宋和隋朝的数次郡制改革。

直至隋炀帝大业三年间(公元607年)才得以在临地建县,时称毗善县,属珠崖郡。

这后来,又经过了几次更改县名,到了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始称临高县。

谜一样的“临高人”初到临高的外乡人,犹如来到了一个异国他番。

因为,这里独特的临高方言,是外人很难听得懂的。

临高话到底是何种语系,就连所有的新老县志都没有明确说法,只说“其土语甚乖,与临近邑不能通”。

浅析临高人偶戏的行当划分及传承价值

浅析临高人偶戏的行当划分及传承价值

浅析临高人偶戏的行当划分及传承价值作者:汪士琦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4年第03期摘要:临高人偶戏作为独特的人偶同台表演的戏剧样式,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观演模式已为观众所接受。

临高人偶戏亦是从民间用佛像祭祀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故也称“佛子戏”。

通过对临高人偶戏的观赏和资料解读,笔者发现其实临高人偶戏的表演是通过实现人、偶、角色的互补交融,采用其它喜剧特点结合自身条件,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表演体系,明确的行当划分,由此使自己迎合了观众的审美需求,并为观众所喜闻乐见。

由此可见临高人偶戏在未来的发展和传承价值。

关键词:行当划分;传承价值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051-01一、个性鲜明的行当划分传统的戏曲中有明显的行当划分,随着戏曲的不断发展成熟,便形成了其自身固定的行当角色“生、旦、净、末、丑”,并已形成观众心中约定俗成的观赏习惯。

临高人偶戏作为一种新奇的戏剧样式,要在这个戏剧大家族中求得生存和长久的发展。

也必要学会迎合观众已有的审美欣赏习惯。

从早期的临高人偶戏的剧作中可以看出其早期的角色行当只有生、旦两行当,固有“三旦四生”“四角到地”就能演好戏的说法,其中的四角即生角、旦角、鼓角、板角。

1、生角生角分为正生、贴生、武生、花生四种。

其中正生大多扮演英俊潇洒、正直善良的正面男青年,唱、做并重,如《十八相送》中的梁山伯,《张文秀》中的张文秀;贴生扮演正面男角色,多为正生二手,舞台表演要求与正生相似;武生扮演身怀绝技、武艺高强、富有正义感,好打抱不平的男青壮年角色。

如《武松打虎》中的武松等,如《邓怀玉》中的马玉之类的人物。

2、旦角旦角分为正旦、贴旦,武旦、梅乡旦,这四种角色恰好与生角的正生、贴生、武生、花生是一一相对应的,不同的只是旦角都是女性角色,生角都是男性角色,且舞台表演因角色性别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人物的整体精神风貌不变。

正旦舞台表演要求身段匀称秀美,举止稳重,情感丰富,步伐轻盈、真人唱、念。

海南独有临高人偶戏

海南独有临高人偶戏

海南独有临高人偶戏临高人偶戏惟海南独有,是世界少见的稀有剧种,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世代传承的特点。

但近年来,受时尚的流行歌舞冲击和娱乐多元化的影响,人偶戏已陷入后继乏人的濒危困境,急需抢救保护。

临高人偶戏系从民间用佛像祭祀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故亦称“佛子戏”。

其表演特点为幕台不设布幛,演员手擎木偶化装登台,人与偶在台上共同扮演角色,以人的表演弥补木偶感情的不足。

临高人偶戏以本地的民歌调为主要唱腔,优美动听。

同时,临高人偶戏是全国惟海南独有、世界少见的稀有剧种,主要流行于海南岛西北部的临高县及周边的海口市、澄迈县、儋州市等市县中操临高话的乡镇,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

临高人偶戏的表演特色临高人偶戏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重要文化载体,具有独特的表演艺术,主要特点是,舞台不设布幛,演员手擎木偶化装登台,人与偶在台上同扮一个角色,以人的表演弥补木偶感情之不足。

一般的人偶剧在表演时,舞台四周围着围布,观众只看到木偶而看不到演员。

而临高人偶戏则人偶共同扮演一个角色,舞台不设帷布,演员以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来补充木偶表情的不足。

人偶交叉表演,自古至今,自成一派,成为我国木偶艺术园地稀有的剧种。

临高人偶戏以来自本地民歌调"阿罗哈"和来自道士调的"朗叹"作为主要唱腔,优美动听,地方特色浓郁。

戏剧大师田汉1962年到临高县视察工作,观看人偶戏的演出后,称赞人偶戏为"稀有品种,不同凡响,表演灵动,唱腔动听",并赋诗云:"椰子林边几曲歌,文兰江水袅新波,此间亦有刘三妹,唱得临高生产多。

"人偶戏古老的传统剧目甚多,解放后也演创作的历史剧和现代戏。

临高人偶戏的表演名家临高人偶戏作为一种特有的民间文化,与京剧等戏剧一样,其传播主体是人,与京剧有梅兰芳、粤剧有红线女、黄梅戏有严凤英等大师一样,临高人偶戏也有自己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和演员:金童刘和贵:刘和贵最为拿手的剧目有《海瑞被囚水牢》、《樊梨花》、《拜寒江》、《潘葛祭妻》、《薛丁山征西》、《李旦下淮》、《武王伐纣》、《纣王化身》、《王其青进花园》等几十出戏。

独辟一径自成溪——浅析海南临高人偶戏艺术特征

独辟一径自成溪——浅析海南临高人偶戏艺术特征

语 言 诙谐 有 趣 、通俗 易 懂 ,饱 含 了浓 浓 的 地域 气 息 。 比 境 造 成 的 。语 言 的 独特 性 和 相对 封 闭的 环境 ,催 生 了人 如 在 表现 人 民生 活 现状 时 ,唱 “ 琴 棋 书 画 诗酒 花 ,当年 偶 戏 这个 小 剧 种 浓 郁 的地 方 色彩 和乡 土 气 息 ; 自编 自导 件 件 不离 它 。而 今般 般 皆交 付 ,柴 米 油 盐酱 醋 茶 ” “ 乞 自演 自看 的创 作 形 式 ,唤 起人 们 深 深 的 情感 共 鸣 ,让 人 们 感到 无 比亲切 和 自然 。 望 除 夕夜 ,能 有 饭 进 口。哪 知 到初 二 ,汤 也 没一 口” , 人 偶 戏用 通 俗 质 朴 的语 言 、生 动形 象 的 比喻 ,唱 出 临 高 人 民 长期 生 活 在 艰辛 与 困苦 的 生活 之 中。再 如 历 史人 偶
俗 性三个方面 ,对临高人偶戏 的艺术特征加 以论述 。
【 关键 词 】 临高人偶戏 ;地域性 ;虚拟 性;民俗 性
中 图分 类 号 :T 8 2 5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章 编 号 :1 0 0 7 — 0 1 2 5 ( 2 0 1 7 ) 0 2 — 0 0 3 0 — 0 2
人 偶 戏 产生 于农 耕 时代 ,作 为 一个 地 方 的小 剧 种 ,
它 的影 响力 并 不大 ,流传也 不 广 ,却在 仅有 4 0多 万人 口 才 子佳 人 、文 臣武将 、金 榜 题名 、行 侠仗 义 、扶 贫帮 困 , 的 海南 临高 这 片 沃 土上 顽 强 生存 与发 展 , 自成 一 体 。 临 这 些都 是 传 统 剧 目所 演 绎 的 内容 。人 民群 众 通 过 看 戏 ,
牧海 之余 的最 爱 。

临高“哩哩美”:千年渔歌,唱不尽的浓情蜜意

临高“哩哩美”:千年渔歌,唱不尽的浓情蜜意

临高“哩哩美”:千年渔歌,唱不尽的浓情蜜意作者:来源:《现代青年·精英版》2017年第11期“哥出海,妹在家,看到船桅就想哥,千万条船桅都不是,最高那条才是哥。

”咿呀哼唱几句简单的歌词,吟出了海边渔民的日常生活,也唱出日落渔船归来的画面,更唱出了渔家阿妹的思念。

一到临高,“哩哩美”渔歌随处可闻。

海南省临高县,位处海南岛北部海岸,这里,澎湃的海浪与沉静的火山岩千年碰撞,将大海和大地的恩赐带到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农耕社会文明和渔乡特色风情,同生共长。

绵亘毓秀的文澜江,层岩飞瀑的百仞滩,绚丽欣荣的高山岭,海阔弘毅的临高角,古韵犹存的老坊街,悠久书香的临高文庙,在这里相互交融,处处充溢着山水之灵气。

临高,不仅有美丽的风景,美味的海鲜,还有美妙的歌声传唱。

说出来平淡,唱出来却很有气场。

临高渔歌“哩哩美”已流传千年。

在这里,无论谈情说爱,或是耕田、捕鱼,亦或是婚丧嫁娶,都要唱“哩哩美”。

高兴时,以歌代言;苦闷时,以歌解忧;孤独时,以歌为伴;劳作时,以歌除乏……临高渔歌“哩哩美”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中国民歌中一种最容易让异域人一“听”钟情的优美旋律,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色彩和渗透着浓郁的新盈港一带的本地乡土气息,它不仅是海南民间歌谣中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最具艺术魅力的首屈一指的渔歌,甚至连一些外国的渔歌艺术也只能望其项背。

千年渔歌唱渔村海南省民间文化研究会会长王贵章介绍,“哩哩美”最早起源于临高新盈渔镇后水湾一带渔家妹卖鱼的叫卖声,“卖鱼(咧),大家来买鱼(咧)……”,后来逐渐形成一种具有独特旋律的渔歌。

临高“哩哩美”渔歌是渔家男女老少生产生活中所吟唱的歌谣。

男人们撒网捕鱼随口来一段,海阔天空;渔姑们补网,哼唱“哩哩美”解除疲劳。

闲暇时,男女青年常用“哩哩美”来调情,进行对歌,看谁编得快,对得妙。

渔村节日,更是人如潮,歌如海。

“哩哩美”渔歌历来备受历代文人骚客的青睐,南宋名臣胡铨被贬海南岛路过临高时,曾被当地人所唱的“哩哩美”渔歌吸引而停留歇脚,他见此处土地干裂村民无水喝,便领着大家挖了一口清泉井,村民大喜,将其命为“儋庵井”,当地进士戴定实请郡守方世功撰写了《儋庵泉记》刻碑于井边,以作纪念,村民还将此事编成“哩哩美”传唱:“胡公千里过新盈,掘得清泉为百姓,喝水不忘挖井人呀,代代铭记胡公情”。

海南有什么传统文化(海南的传统文化)

海南有什么传统文化(海南的传统文化)

海南有什么传统文化(海南的传统文化)今天给各位分享海南有什么传统文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海南的传统文化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海南都有什么风俗习惯啊?2、海南的传统习俗有哪些?3、海南传统文化4、海南有什么民间艺术?它具有什么特点?5、海南有什么传统节日?海南都有什么风俗习惯啊?海南的汉族人较多..基本就和大陆没什么不同有点像广东人民族风俗海南省的居民,分属于汉、黎、苗、回、藏、彝、壮、满、侗、瑶、白、泰、佤、畲、水、京、土、蒙古、布依、朝鲜、土家、哈尼、僳僳、高山、锡伯、门巴、纳西、仫佬、哈萨克、鄂伦春等30多个民族。

世居的有黎、苗、回、汉等族。

千百年来,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使本岛社会风貌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与苗族的生活习俗。

据历史记载,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

早在远古时代,黎族同胞就在这块土地上刀耕火种,民族风情质朴、敦厚,长久以来就以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绚丽的织锦工艺著称于世。

黎族同胞主要聚居在五指山区地势较平的山麓或临河的盆地,村寨大小不等,错落有致。

低矮的茅草房掩映在严严实实的椰子树与槟椰树间,树的空隙间用竹篱笆围成小块菜地,各色蔬菜娇嫩欲滴。

清澈的小溪淙淙流过房前,让人有“走进山间别墅”的感觉。

槟椰是黎胞走亲访友的贵重礼物,以数目多少表示情意厚薄。

特色活动海南民俗节庆活动:海南省的居民包括汉、黎、苗、回、彝、侗、瑶等30多个民族。

世居的有黎、苗、回、汉等族。

千百年来,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使本岛社会风貌显得丰富多彩。

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的生活习俗。

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他们世代聚居在海南岛中部五指山区及西南部,现有人口130余万。

黎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黎语支,文化特征与我国南方的壮族和布依族有着密切的渊源。

黎族又分杞、孝、润、赛和美孚五个支族。

黎族村落多位于山谷坡地或山间盆地之中,村寨周围长有茂密的树木或刺竹。

临高: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临高: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临高: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作者:王浩来源:《神州民俗·上半月》2014年第01期临高,流淌着悠远丰富的乡土文化和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闻歌起舞皆童叟,对答念唱尽村俚”,临高的“人偶戏”和渔歌“哩哩美”、山歌“咙么哩”、八音等民间音乐也是临高所特有的民间艺术。

在临高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之中,尤以“哩哩美”渔歌和被誉为“世界少有,中国一绝”的临高人偶剧最为著名。

临高人偶戏临高木偶戏是人偶同台演出的木偶戏(也称人偶戏),主要流传于海南岛西北部的临高、儋州、澄迈地区,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临高木偶戏与一般木偶戏不同,采用大舞台、不设布幛,表演者手擎木偶、化妆登台,人偶同演一个角色,互为一体,互为补充,饶有兴味。

临高木偶戏是用临高语言演唱的,传统唱腔有“阿啰哈”和“郎坦板”,伴奏以双唢呐为主。

唱词句式以四句为主,兼有六句、八句甚至十几句,唱句多为五字、六字、七字,唱词不需押韵,但讲究平仄。

表演讲究互动,每唱至关键词(第四句末词)只使用音乐过序,让观众脱口唱出。

临高人偶戏虽然也具有节奏和程式性,但“人偶同台”要求演员在操纵人偶时要配以身段、步法和表情,对演员的演出技巧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独特的表演形式较为少见,被誉为“世界少有”、“中国一绝”。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临高人偶戏也进行了改革,整理、创作近百个剧目和演唱材料,抓住“人偶同演”的特点发展多样的表演形式,加入更多乐器增强音乐的表现力。

木偶制作也更讲究精细,使偶像更精美,施展动作更加齐全灵活。

“哩哩美”渔歌临高“哩哩美”渔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中华民歌中一朵具有独特魅力的奇葩。

相传,其发源于临高古港新盈一带的临高姑娘的方言叫卖声,歌词善用比兴、叠用的形式,渐渐在生活劳作(特别是男女爱情对歌中)都以这种旋律来唱和,“哩哩美”最终发展为成熟的民歌形式,走进婚嫁、建房、考学、拜年和迎送等不同场合,被当地人所普遍传唱。

016.临高人偶戏演出习俗

016.临高人偶戏演出习俗

临高人偶戏演出习俗临高人偶戏亦称临高木偶戏、临高佛子对戏,是用临高方言演唱地地方剧种,乃是我国木偶艺术园地里稀有地剧种,堪称“世界少有,中国一绝”.它地艺术特点是人偶同演表演者化装登台,手擎木偶,唱念做打,均与所指地木偶同演个角色,时而操纵木偶演戏,时而以演员地表情补充木偶表演之不足,从古至今,自成一派.它地唱腔以“啊罗哈”板和“朗叹”板为主,优美动听,自由活泼富有地方色彩.年月,临高人偶戏被国务院正式列入第—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元明时期,木偶戏从大陆传入海南岛后很快在临高繁衍发展.在临高县,民间地驱魔逐妖、去病除灾除灾、祀神还愿等活动,多请木偶参与.这种开始纯为祭神地活动经过后来历代地发展逐渐成为人们借以嬉乐地方式.年月,临高人偶戏获批为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b5E2R。

临高自古以来,俗喜神道.明清时期,演戏酬神之风隆盛尤更.墟镇乡村多演包场戏,或则由财主、豪绅、族长集资,或则由乡民“凑钱”聘请戏班,演上三五天,作酬神祭祀之举.此风历代相传,因承沿袭,故戏班出演,与酬神祀典活动息息相关.清末至“中华民国”年间,旧时习俗已有不少被革除,但广大乡村,演戏酬神,仍袭旧规.年“五四”运动后,演文明戏地剧团,一般少做焚香祭祀之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旧习,烧香拜神活动,渐为人们所不齿,加之剧团演出均为营业性质所制约,包场演戏酬神,大为收敛.近三十余年,农村经济有较大地发展,各种庙会、节庆活动,渐又复兴,演戏活动在各地乡村逐渐增加. p1Ean。

旧时戏班,受民间习俗地影响,其组班、开台、演出等,都有较严格地班规和禁忌.由于戏班多由个人出资自行组建,为了便于团结伶工和约束其散懒性,保证戏班演出活动地正常进行和维护戏班地声誉,他们各自也有种种忌讳和规定.民国之后,一些由艺人组织地戏班(兄弟班、业余戏班)其班规和禁忌相对不太严格;“五四”运动后,以青年学生为主组建地文明戏剧团,也无太多地禁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改戏、改人、改制,废除班主制,戏班相继改制成民营、国营剧团,旧时习俗也随之革除. DXDiT。

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一、针对普通游客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来海南旅游,可别光盯着大海沙滩!这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才叫一个精彩。

比如说“琼剧”,那可是海南人的心头爱。

在街头巷尾,要是听到咿咿呀呀的唱腔,那准是琼剧开场了。

想象一下,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脸上画着精致的妆容,一颦一笑都带着故事。

就像《红叶题诗》这出戏,讲述了一段浪漫的爱情,让台下的观众们跟着又哭又笑。

还有“黎族织锦”,这可是黎族阿婆们的拿手绝活。

她们用简单的工具,织出了五彩斑斓的图案。

每一块织锦都像是在诉说着黎族的历史和文化。

听说,黎族姑娘出嫁的时候,都会带上自己亲手织的锦,那是她们对新生活的美好期许。

“公仔戏”也特别有意思,小小的木偶在艺人的手中活灵活现。

还记得有一次看《武松打虎》,那老虎张牙舞爪的,武松英勇无比,看得小朋友们都欢呼起来。

来海南,感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一定会让您的旅程更加难忘!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朋友们,到海南可别错过这些宝贝!“海南八音器乐”,那是一场听觉的盛宴。

各种乐器一起奏响,有二胡的悠扬,有锣鼓的热闹,仿佛能把您带进一个欢乐的海洋。

逢年过节,要是能听到八音器乐演奏,那喜庆的氛围直接拉满。

“儋州调声”也很有特色,大家手拉手,边唱边跳。

那欢快的节奏,让人忍不住跟着一起摇摆。

曾经在一个广场上,看到一群年轻人欢快地唱着调声,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场景至今难忘。

“军坡节”更是热闹非凡,这不仅是一场民俗活动,更是一种信仰的传承。

人们盛装打扮,举行各种仪式,祈求平安幸福。

在军坡节上,还能品尝到各种特色美食,那味道,绝了!海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等待着您来发现!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嘿,各位旅游达人们!海南可不只有阳光沙滩,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令人着迷。

先来说说“临高人偶戏”,人偶同台,妙趣横生。

那些人偶的表情丰富极了,仿佛真的有生命一样。

有个故事讲的是一个人偶智斗坏人,把台下的观众逗得哈哈大笑。

戏剧大观园里的一株奇葩—关于临高木偶戏的调查研究报告

戏剧大观园里的一株奇葩—关于临高木偶戏的调查研究报告

戏剧大观园里的一株奇葩——关于临高木偶戏的调查研究报告指导老师:海南中学王颖老师研究领域:社会科学课题组成员:高二(1)班苏晨霄、高二(10)班谢门圣非物质文化遗产临高木偶戏流传历史艺术特点经历体验问卷调查分析评价所处困境传承价值探索创新展望未来建言献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保护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前一直关注的问题。

本调查报告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临高木偶戏的流传历史、艺术特点和传承价值,针对其所处困境,与其他剧种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不断探索创新临高木偶戏的发展道路和模式,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推而广之,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一个实例,为更好地开发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向性思考。

在中国的文化艺术长廊中,木偶戏以其独特的方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它在带给我们视觉冲击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这一传统文化在继承与创新中所遇到的困难。

在这里,临高木偶戏就是一个鲜明的范例。

我们将深入了解其发展现状并尝试着为其寻求更有效的发展模式。

临高木偶戏是人偶同台演出的木偶戏。

广泛流传于海南岛西北部的临高、儋州、澄迈地区,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临高木偶戏以其精湛的表演艺术和优美动听、富有地方色彩的唱腔,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被誉为“世界少有,中国一绝”,不愧为戏剧大观园里的一株奇葩!然而,临高木偶戏的现状不容乐观,发展步伐缓慢,面临着后继无人、技艺失传的危险。

因此,我们提出“戏剧大观园里的一株奇葩——关于临高木偶戏的调查研究报告”这一调查研究报告,借此关注临高木偶戏及其发展,唤起我们的保护意识,呼吁广大民众对这一瑰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爱惜和保护。

上网收集资料——制定研究路线和方案——亲自观看木偶戏演出——问卷调查——到当地图书馆翻阅查找历史文献——撰写论文临高木偶戏的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元明时期,木偶戏便开始从大陆传入海南岛,并很快在临高县扎根入住,蓬勃发展。

临高木偶戏从一开始的纯祭祀活动逐渐演变为人们借以娱乐的一种重要方式,并最终发展为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独特剧种。

海南老乡会小品剧本

海南老乡会小品剧本

海南老乡会小品剧本第一篇:海南老乡会小品剧本海南老乡会小品剧本《睡美人的忧伤》睡美人公主ROSE到了十五岁。

随着身边搞基的人越来越多,他有些失落。

Rose:唉,为什么为什么从来没有一个男生向她表白,我长得还算白吧。

长的还算高吧。

身材还算sex吧。

但是为什么没有人追我呢。

到底他命中注定的王子什么时候出现啊。

听说城东那边最火算命最准的三百公。

我要去算算了。

Rose:一定要去问问三百公。

三百公坐着看着奖面。

Rose公主看见了三百工的摊子开心.三百工看到rose喊道.三百公:算命算命。

面谈一个小时两百块电话一个小时一百块,QQ聊天文字20语音50视屏一百。

可以问身世问前世问未来问姻缘和最新中奖结果。

Rose坐下了。

三百公:阿fo是有什么要问的吗?Rose:你会不会看人啊,什么啊fo,人家明明是小清新嘛。

我是来问姻缘的。

我都已经十五了。

长的还算是美丽咯。

现在男女比例失调,多丑的女的都有男朋友。

就算没有女朋友的也有基友。

我还没有谈过恋爱。

我的真命天子什么时候才出现啊。

三百公掐指一算说:根据佛道公岛显灵,我看了你的卦象,卦象上说你要找到男朋友你就必须要被纺锤车上的针刺流血。

刺到之后内,你就会睡着。

睡着之后内,你的男人就会出现来亲你了。

到时候你们就会过着信服快乐的生活。

Rose:你是骗人的吧,我爸爸跟我说以前有一个归命神算老嘛帮我算命说我被纺锤车刺流血就醒不来了。

你行不行啊。

要出人命的。

三百公:哎呀,准的类。

我小时候被雷劈过,被批过之后没有死掉,为什么,因为神要赐予我力量,整的一个城为什么这么安居乐业,其实都是我在为他们指引道路,你说那个老妈是不是隔壁村那个咯。

她收的钱又贵,酸又不准,经常被人骂她老不死得咯。

你看我算命很便宜有准,我只是太闲玩玩一下,不是想赚钱类。

路人:三百公:你这期说的头奖我又中啦。

下次再找你喝茶我们聊聊哈。

三百公:一定一定。

看咯。

人家都说我很准的啦。

你还不信。

Rose:要是除了是怎么办。

一条人命啊。

临高人偶戏是以临高本地民歌调为主要唱腔,使用 木偶为道具,人偶同台演出的一种戏

临高人偶戏是以临高本地民歌调为主要唱腔,使用 木偶为道具,人偶同台演出的一种戏

临高人偶戏是以临高本地民歌调为主要唱腔,使用木偶为道具,人偶同台演出的一种戏
介绍它
临高人偶戏是一种以临高本地民歌调为主要唱腔的木偶戏表演,它有着百年的悠久历史,特别受到当地人的欢迎。

以临高本地民歌调为主要唱腔,是临高人偶戏最大的特色。

这些民歌调给观众们带来既欢快又能深刻领略民间文化的心旷神怡。

歌调舒缓悠扬,加上传神的木偶,再加上表演者细致入微的动作,让观众仿佛看到了非常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让人联想起洋溢着恩爱美好气息的芳草绿野。

观赏临高人偶戏,分为大山篇、海山篇、火山篇等,每一篇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他们用木偶为道具,经过师徒班演习和众多表演者不懈努力,大山篇以其浓郁的热情,海山篇以细腻的传情触动观众,火山篇用强劲的震撼力活跃着空间,在观众的萦绕之声中把当地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近年来,临高人偶戏在国内外出现了广泛的传播,受到了世界各地友人的热情欢迎。

它不仅把临高美丽古老的土壤浓缩成一个独特的文化,更拉近了每个观众与艺术形象之间的距离。

临高木偶戏对临高语汉借词的影响

临高木偶戏对临高语汉借词的影响

临高木偶戏对临高语汉借词的影响
临高木偶戏作为著名的临高县文化标志之一,在临高县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它不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而且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此外,临高木偶戏也为临高语汉借词带来了许多影响。

首先,临高木偶戏促进了临高语汉借词的融合与交融。

临高木偶戏的剧本,充分运用了临高语的发音,融合了汉语的词语,使汉语和临高语之间更好地交融在一起。

例如临高木偶戏中出现的“落花谣”,这是一个用临高语发音及汉语意思的结合词,充分说明了临高木偶戏在临高语汉借词融合方面的作用。

其次,临高木偶戏推动了临高语汉借词的发展。

临高木偶戏的剧本经常将临高语汉借词运用到自己的故事中,从而加深了观众对临高语汉借词的理解和接受。

此外,也有许多临高语汉借词因为临高木偶戏的推广而普及开来,从而丰富和拓宽了临高语汉借词的词汇表。

最后,临高木偶戏助力临高语汉借词的文化传播。

临高木偶戏以其独特的文化形式,将临高语汉借词带给更多的人,使大众更加容易接受这种语言文化融合的形式,从而使临高语汉借词得以深入人心。

总之,临高木偶戏对临高语汉借词的影响是巨大的。

它不仅促进了临高语汉借词的融合与交融,推动了临高语汉借词的发展,也大大助力了临高语汉借词的文化传播。

只有有效地保护好临高木偶戏,才能让临高语汉借词的文化传播得以持续发展。

- 1 -。

人间最美是乡音

人间最美是乡音

海南省西南大学临高实验中学初一(1)班 陈嘉雯人间最美是乡音60文澜新语“手执摇橹浪里行,荏苒岁月苦心田,阿啰哈!”这是我儿时耳熟能详的木偶曲调,轻柔婉转的旋律唱出了临高的风情,清脆嘹亮的方言哼出了临高的未来。

“青墙白瓦老碉楼,椰子黄皮树上熟,南国戏庙听戏腔。

”孩提时我常听奶奶在闲暇之余吟唱木偶戏,奶奶告诉我,她是木偶戏的忠实观众。

每次戏班子来村里唱戏,奶奶都不会缺席。

自打那时起,木偶戏便深刻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烟生翠幕,暮霭沉沉,袅袅炊烟之际,泛黄的客车络绎不绝地驶向庙里,有人将车上琳琅满目的道具搬出来。

这便意味着今天有木偶戏看了,小伙伴们像一个个情报员似的紧锣密鼓地传递口信。

红霞勾勒着缥缈的云,母亲催促着我吃晚饭,我悻悻然坐在桌上,心却早飘到戏庙听木偶戏去了。

我狼吞虎咽地吃完饭,飞也似的奔向了戏庙。

戏庙里灯光射向四周,阵阵锣鼓响起,帷幕缓缓拉开。

木偶和演员同时站在舞台上时而挥袖,时而唱哭板。

人和木偶共同扮演一个角色,很难分辨哪个是人,哪个是木偶;到底是人操纵了偶,还是木偶操纵了人。

粉墨色的颊,黛色的眉,艳丽的服饰,轻盈的舞步,有趣的临高方言,唱出了独特的渔乡风韵。

风掠过,掀起云彩粼粼波澜,月亮悄无声息地爬上了天空。

戏看太久了,我便央求着奶奶带我去小摊买吃的,我拽着奶奶给我买冰镇可乐、韭菜饼、地瓜片、热狗等,来来回回十几趟。

良久,幕又启,年暮的老人沉醉在戏剧情节当中,台下观众熙熙攘攘,有说有笑,“生”角蹑手蹑脚盘抚桌子,“旦”角舒卷长袍,一晃一颤,“净”角唱陈述腔,木偶通过演员的形体动作和字正腔圆的念唱将角色演绎得活灵活现。

林翔改编的《恩将义报》上演,中国人民刻在骨子里的知恩图报令人潸然泪下;《孝义谱》上演,小辈对长辈的一片孝心让人眼眶泛酸。

戏一折,汇千古忠、孝、礼、义,成一时悲欢离合,如水墨丹青的纵横之笔,让我沉迷其中。

晚风把木偶戏动听的歌声传到古银溪布,传到高山岭,传到文澜江……我从小对木偶戏耳濡目染,再加上受奶奶的熏陶和指导,我也爱上了木偶戏。

海南临高木偶戏作文1000字

海南临高木偶戏作文1000字

海南临高木偶戏作文1000字
嘿,你们有没有听说过"木偶戏"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呢?作为一个生长在海南临高的孩子,木偶戏可以说是伴随着我整个童年的回忆啦。

还记得小时候,每逢节假日或者村里有喜庆的事情,爷爷就会拉着我们一家人去观看木偶戏的表演。

木偶戏台就搭建在村口的广场上,四周簇拥着好奇的大人小孩。

随着锣鼓的开场,木偶们就开始在台上穿梭舞动了。

那些栩栩如生的木偶们或英勇善战、或机智幽默,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都能牢牢抓住我们的目光。

爷爷总是津津乐道地为我们解说剧情,时不时捂着肚子大笑出声。

看着爷爷那快乐的模样,我也被感染得荡漾开怀。

随着时代的变迭,电视、网络等新兴娱乐方式不断涌现,木偶戏这种传统艺术日渐式微了。

不过在我家乡临高,还是能看到一些老艺人在坚持传承这门古老的技艺。

去年春节,我特地抽了时间回到老家,发现村口的广场上又重新搭起了木偶戏台!一股亲切的味道瞬间扑鼻而来。

台上的戏码虽然我已看过无数遍,但那种怀念与亲切感却丝毫未减。

看着台下孩子们睁大了眼睛,入迷地看着舞台,我由衷地希望木偶戏这门古老的艺术能永垂不朽,源源不断地流传下去,给每一代人都带来快乐与回忆。

哎,想到这里就让我感慨万千啦。

总之,木偶戏不仅是我们临高人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的一个缩影,值得我们去珍惜和传承。

海南琼剧介绍作文250字

海南琼剧介绍作文250字

海南琼剧海南戏介绍作文琼剧,又称琼州剧、海南戏,海南省海口市、定安县等地方传统戏剧,是闽南语系的传统地方戏剧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琼剧是富有海南地方特色的民间戏曲艺术,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比被称作国粹的京剧历史还长100多年。

曾有人这样描写琼剧在海南人生活中的地位:“夏来长椅短凳草席间,冬时火炉厅堂前,围得一团人,学戏文讲古说戏唱戏腔。

常说得眉飞色舞,讲得唾沫横飞,争得脸红耳赤,唱得手舞足蹈。

从‘三升半’说到‘老长和’,从‘林道修’说到‘王英蓉’,说出了名角的做唱念白,仿出了名段的特色特点,在‘啪啪’的拍蚊子声中,引发出阵阵喝彩”。

琼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源于江西弋阳腔,明中时经闽南、潮汕传入海南岛,后吸收当地民间小调而形成。

清代咸丰年间,梆簧声腔传入海南,琼剧在吸纳外来戏曲艺术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更新,演化成以板腔体为主、兼有少量曲牌、用海南话演唱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

新中国成立后,琼剧迎来改革发展的新时期,挖掘整理了大量的传统剧目、唱腔、曲牌和表演程式,编演了一批新剧目,又创新了一批有特色的板腔,行当体制也精简为生、旦、净、丑、末五大行。

琼剧从产生、发展到今天它经历了“闽南杂剧”逐渐地方化,交错使用海南乡音,吸收民间小调,歌舞八音、道坛乐曲的不断变化。

琼剧很富有地方特色,是众多戏曲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枝引人注目的艺术之花,它深深扎根在海南热土里,在海韵椰风的熏陶下,茁壮成长,鲜艳夺目,芬芳四溢,闻名遐迩。

琼剧是海南广大群众和琼籍华人、华侨、华裔喜闻乐见的流行艺术,它扎根民间,富有活力,深受人民的热爱。

琼剧还流行于海南全省,以及广东的雷州半岛、东南亚地区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越南、柬埔寨等国,被誉为“南海红珊瑚”。

琼剧是海南人民世代发展传承的一种地方戏曲文化,记载着海南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它是一部活态历史,是大陆传统剧种在边疆的传承和发展,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和发展,也是研究地方剧种历史发展规律的活标本。

海南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海南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海南的传统习俗有哪些海南的传统习俗有哪些海南元宵节习俗有什么【临高】“人偶同演”闹元宵临高元宵节都有演木偶戏的习惯。

木偶戏,又叫“公仔戏”,已有四百年历史,以琼剧唱腔与表演为基调,在人物上与琼剧一样也有生、旦、杂、丑等角色之分。

临高木偶戏的特点是“人偶同演”。

舞台不设布幛,演员化装与木偶同时登台合演,演员擎仗头木偶化装登台,互为一体,合扮同一角色,人偶交叉表演,自古至今,自成一派,成为我国木偶艺术园地稀有的剧种。

临高木偶戏据说最早源于当地村民祈求平安而演出的一种戏。

海南人民热情踩高跷,庆祝元宵佳节的到来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之称的临高,元宵的活动多姿多彩,除了演木偶戏,还有乡土味浓厚的鼓乐。

正月十五的晚上,文澜江畔,一片欢腾,临高城乡群众,唱渔歌“哩哩美”,对山歌“咙么哩”,舞龙舞狮,敲锣打鼓,欢欢喜喜闹元宵。

【儋州】儋州调声悠悠“闹小年”每逢节日,儋州人喜欢成群结队地调声对歌。

调声起源于人们在田间劳作和喜庆佳节的娱乐,其曲调有100多种,歌词韵律整齐、舞蹈欢快活泼。

元宵这天,许多青年男女都盛装打扮先上集市逛街,然后汇集到镇外的调声场,集体赛歌。

三都镇的共鸣坡、旧州坡,中和镇的赶鸡坡、来赏江口,木棠镇的朗闾涝、王河涝等,都是儋州较有名的调声场。

这些调声场节日里往往汇集了成千上万的调声者和欣赏者,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万宁】“海南龙乡”元宵灯会大舞龙“元宵灯会”是万宁市传统的元宵佳节的节目,人们在灯会上可以观赏到各式各样的花灯,如十八罗汉、雄鸡起舞、观音座莲孔雀开屏等,同时更能欣赏到精彩的舞龙表演。

每年的万宁元宵灯会上,总有两条长达几十米的巨龙翻飞。

一条是出自万城镇西门社区的西门青龙,一条是出自万城镇宾王村的宾王红龙,相传西门青龙为龙母,宾王红龙为龙公,两条龙一雌一雄,一青一红,青龙比红龙体形稍大。

万宁的舞龙文化在海南享有盛名,万城镇宾王村被誉为“海南龙乡”,西门青龙和宾王红龙也经常受邀出行,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临高小戏临剧
临剧是上个世纪从临高木偶剧中演化而来的一个地方新剧种,语言、唱腔等与琼剧都不一样。

临剧糅合了临高地方文艺形式的多个特点,譬如在调式板腔上,融入了山歌小放牛的欢快、渔歌哩哩美的委婉,还有木偶剧啊罗哈的豪放等等。

临剧是用临高方言演唱的民间小戏,它是在人偶戏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流布于临高县和澄迈、儋州、海口市郊等临语地区。

但临剧由人表演,与人偶同演的表演形式已有所不同,原有的人偶戏传统唱腔已适应不了临剧发展的要求。

早在元、明时期,临高就有“端木塑于肩膀,男女巫唱答为戏”之习俗。

此习俗发展成人偶戏后,在临高的新盈、南宝等地,有人将临高方言套入琼剧板腔以及粤剧“梆黄声腔”进行演唱,如由当地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平等剧团、西海剧团等,试图在舞台上创出有别于人偶戏的,即放下木偶,单纯由演员唱演的戏剧。

在建立人民武装的革命老区内,战士们则用人偶的唱腔,完全放下偶像表演,也颇受群众的欢迎。

新中国成立后,因新盈、美良、美夏等沿海地区的群众喜欢观看由人扮演的戏剧,为满足群众的要求和适应形势的需要,于1961年12月15日成立了临高县临剧团,在临高人偶戏的基础上创办一个放下偶、单纯用人表演的新剧种。

临剧的艺术特色
临剧用临高方言进行对白、演唱,演出的角色与行当与琼剧基本一样。

临剧板腔共有23个,常用的有黄梅天、平板、花芽腔、七字板、啊啰哈转内、朗叹、凤凰腔、争辩腔,边风、小放牛、丑角板、程途、哩哩美、反线、酒板、怒板、白芙蓉、陈述腔、嗳嗬哩等18个板腔。

临剧的板腔主要吸收临高人偶戏的唱腔,并根据临高山歌、渔歌的音乐元素
进行创作,以及借鉴琼剧唱腔的音乐元素。

在发展过程中,临高人偶戏板腔已全部被临剧使用,还借鉴吸收琼剧板腔。

目前,一些临剧团为了满足海边渔村群众的观赏需要,百分之五十的唱腔采用琼剧唱腔。

临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临剧是《中国戏剧志》中记载海南省三个剧种的其中一剧种,与临高人偶戏共同生存在临高县及周边市县临高方言区内,深受群众欢迎。

随着社会多元化文化的冲击,临剧正面临着生存困境:
1、演员老化。

全县4个临剧团演职员共140多人,大多数为40岁以上,30岁以下的年轻人仅占很小的比例,乐队亦如此。

2、缺乏编导。

各个剧团的剧本皆从其他剧种的剧本改编,并且改编人员也是非专业
人员,只不过是山中无老虎猴子当大王,凑合着干,其原因也是待遇低造成。

3、剧团效益较差。

由于临高农村经济不够发达,临剧团的戏金较低,演职员收入少,班主的收入也少。

临剧团的班主和演职员只凭着对临剧的兴趣爱好来艰难地维持着剧团。

以上各种困难严重阻碍着临剧的正常发展,在当前的竞争环境下,临剧正日益走向困境。

因而,有专家提议把临剧作为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支持。

毕竟,琼剧、临剧、儋州调声是海南的传统特色文化。

保护发展好这些具有传统特色的海南文化,事关提高海南的文明程度与品位,对促进国际旅游岛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