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父母的心》教案设计执教者:李明伟执教班级;镇江市第十中学八(1)班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2.体会父母对子女的拳拳爱心,之中也隐含着淡淡的哀愁3.体会小说语言意味深长的特色,激发学生想象力4.联系实际生活,理解父母对我们的爱教学过程:一.导入以一则故事导入新课二.研读课文(一).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二).速读课文,回答问题:1.本文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体现在什么地方?2.为什么要把孩子送给贵妇人?仅仅是因为穷吗?从这里可以体会到什么?3.三次把孩子要回来的理由是什么?4.文中除了那一对父母与贵妇人的对话可以体现出父母对孩子的拳拳爱心,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找出相关语句(三).小结三.拓展延伸1.这篇小说不仅很感人,而且文章中很多地方读完之后值得我们回味、思考,甚至会引发我们的联想和想象。
(1)文中三次要回孩子的理由都借那一对夫妻的口讲的很清楚,第一次决定把大儿子送给贵妇人的时候人物会有什么样的思想斗争,什么样的对话?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把他们商量的过程写出来。
(2)文末“那一家六口又终于团聚了。
”这一喜剧性的结尾让我们也为他们感到高兴,你能想象一下他们团聚时的场面吗?2.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父母也很爱我们,有些同学在作文中学父母对我们的爱时总习惯于直接抒情,往往写出来让人觉得不真实,不能感动人。
其实,父母对我们的爱往往表现在一些细节方面。
你能联系实际,用一些细节方面的描写写一个最能体现父母对我们的爱的小片段吗?我们能为我们的父母做些什么呢?四.以学生集体背诵孟郊的《游子吟》结束课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父母的心》教学案 苏教版
学生谈自己的父母。
收集资料。
让学生在名言及谚语的感染下进入课文的学习,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情感。
了解作者,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从小说三要素的情节入手,为后文的教学服务。
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熟悉内容,整体感知;再在小组合作、班级交流中理解这些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思考、合作、表达能力。
七、作业
收集一些跟父母有关的格言、诗歌等,确定一个主题,制作一张卡片送给父母,以表达对他们的理解、感谢。用电子邮件发给老师。
听跟父母有关的名言谚语。
上网查川端康成的相关资料。
自由朗读课文,根据课文相关内容思考,形成答案;概括小说的情节。
学生根据课文,思考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各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突出写法,明确写法为中心服务。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父母的感情,进行课外延伸。
五、质疑探究:
1.作者认为每座城市都应该有自己钟爱的小动物,并让其成为“标志和象征”。你认为都市拥有自己钟爱的小动物,对城市有什么好处?
投影出示“警示”内容(北京麋鹿苑内有一座“世界灭绝动物墓地”的情况),引导思考:都市动物减少乃至灭绝的原因是什么?
播放《我是一只小小鸟》动画。
2.都市动物减少乃至灭绝的原因是什么?
3.“由于人类的霸道和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鸟、鱼、兽渐渐退避三舍或渐渐灭绝。”作为一名中学生,面对以上情况,你认为人们应该怎样与鸟、鱼、兽友好相处?
六、总结全文:
本文有感于某些现代都市连鸟雀也不见的现实状况,提出都市中人应当与鸟、鱼、兽共处的观点,表达了优化生活环境的愿望。
《父母的心》 教学案
课程分析:(本课的作用和学习本课的意义)
《父母的心》
苏教版初二语文上册《父母的心》教案
苏教版初二语文上册《父母的心》教案〖学习目的
由一波三折的故事中去体会父母对儿女浓浓的爱心,去体会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淡淡的哀怨。
〖课前学习
欣赏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思索--妈妈送走了儿子,是不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请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学习
第一块:全体感知课文
第一块:全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员组织先生活动备注
1.创设情境:文章的标题是父母的心,似乎不太完整,请读文章后补充:父母的心是--------- 阅读文章思索2.组织先生将自己思索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在交流后完善补充自己的思索小组交流,完善自己的思索3.教员引导小组互评代表的发言,并作适当的点评评价,修正小组的发言稿
〖教学反思
第二块:对比阅读:感受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
教学步骤教员组织先生活动备注
1.交流:文章中不送走子女是爱,那在«妈妈,再爱
我一次»中妈妈送走了儿子,是不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请谈谈你的看法。
思索发言
2.组织先生争辩:送走是爱还是不送是爱?分组预备资料预备争辩
3.组织先生停止评价:爱是什么?仔细参考争辩总结评价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
1.〝不幸天下父母心〞不论是父亲还是母亲,绝大少数对自己的子女充溢着爱,而且这种爱是无私的、真诚的、深沉的,完全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无与伦比的爱。
在学习了这篇文章之后,请你开掘生活中的小故事,让大家一同来感受这种浓浓的爱。
2.课外搜集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等,以〝父母心〞为话题组织一次交流会。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提升阅读技能和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与牺牲,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2)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和亲情观,增强对家庭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提升阅读技能和语文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父母的心》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父母对子女的关爱。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学习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主题,分析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与牺牲。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5.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课后练习题。
(2)教师批改作业,及时反馈改正学生的错误。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合作评价:对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拓展1. 开展家庭亲情主题的写作活动,让学生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父母之爱的表现,感悟父母对子女的无私付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文章中提炼观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母之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2)懂得珍惜父母的爱,努力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课文中父母之爱的表现,感悟父母对子女的无私付出。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观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如何使学生深刻理解父母之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父母的心》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引发学生对父母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父母之爱的表现。
4. 课堂提问:(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引导其他学生补充。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悟父母之爱的伟大。
6.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父母之爱的感悟文章。
2. 请学生为父母做一些孝敬之事,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温馨的家庭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家庭生活,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2. 互动交流:鼓励学生主动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情感交流。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父母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付出和牺牲,引导学生认识到父母的爱是无私的。
八年级上苏教版父母的心的教案
八年级上苏教版《父母的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父母的爱心和无私的奉献,认识到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2. 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父母的爱是无私的,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 学会从生活中的点滴事情做起,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母的爱,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父母的心》相关内容。
2. PPT课件。
3. 教学视频或音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关于父母爱的故事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父母爱的思考,导入新课《父母的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父母的心》,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父母的爱。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父母爱的理解和感受,交流如何孝敬父母的具体做法。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强调父母的爱是无私的,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5. 案例分析:通过一些典型的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父母的爱,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6.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感受父母的爱,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7.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孝敬父母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价值观。
8.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孝敬父母的作业,让学生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做起,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9.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内容。
10. 家校沟通:教师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引导家长正确教育孩子孝敬父母。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讨论发言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父母心的理解和孝敬父母的行动。
2. 结合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家长的反馈,评估学生对家庭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认识。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主题班会,让学生进一步分享孝敬父母的心得体会。
2. 开展孝敬父母为主题的征文活动,鼓励学生用文字表达感恩之情。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母爱的伟大。
(3)学会联系实际生活,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父母的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父母的心,学会尊重父母,回报父母。
(2)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激发学生热爱父母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母爱的伟大。
三、教学难点1. 联系实际生活,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2. 学会通过课文内容,理解父母的心,培养感恩之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板书课文题目,引导学生思考课题的意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合作交流,探讨课文中父母爱的表现。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父母爱的伟大。
(2)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4.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体会父母的爱。
(2)学生分享自己父母的爱,感受家庭的温暖。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父母的爱。
(2)引导学生树立感恩之心,尊重父母,回报父母。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理解父母的爱。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父母的爱”的作文。
3. 回家后,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做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分享等。
2. 朗读表现:评价学生在朗读课文时的情感投入和表达准确性。
3. 作文质量: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对于“父母的爱”的理解和表达水平。
4. 感恩行为: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父母的感恩表现,如帮助家务、关心父母健康等。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的爱。
八年级语文上册《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苏教版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明确“父母的心”的真正含义,在至爱亲情中受到教育;2、明确本文以人物的对话推进情节发展的结构安排;3、学习本文的对话写法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3教学前准备:学生准备:熟读课文;收集作者的有关资料;教学过程:一、播放音乐,设置情境;上课播放《母亲》或《父亲》歌曲,使学生进入情境。
教师导入:大家听着播放的歌曲,不知有何感受呢?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教育我们成长,是多么的不容易呀!常言说:谁言寸草心,报的三寸晖。
父母之情,我们是很难报答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家六口,相依为命,在贫穷和生死线上挣扎,但在别人愿意为他们提供金钱,而要他们将子女送给人家时,他们会怎么做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父母的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将自己不认识或认为重要的字词画出来,进行交流。
学生活动。
交流字词。
作者简介。
2、一句话概括文意。
请用“这篇文章讲了------------------------的事”进行说话。
3、谈初读感受。
那么,读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呢?请大家先来谈谈自己的初读感受。
学生交流。
三、再读课文,研讨探究。
1、学生再读课文。
思考:这篇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那么,在故事推进的过程中,是靠人物之间的什么来推进情节发展的呢?(对话)2、现在请同学们找出这些对话,尤其是文中这一对夫妇的话,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并找出让你感动的语言,说明理由。
学生交流。
学会对话的几种写法。
大家有没有发现,在文中的对话中,有几种方式?归纳:人前话后话前人后话人话话(无人)注意以上几种方式中,标点符号的用法。
3、在整件事的发展中,夫妇和财主夫人在事件的前后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请同学们找出他们在那些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学生活动。
教师预设:夫妇的变化1、所给人的孩子发生着变化2、夫妇的神情发生着变化表情却十分地犹豫眼含热泪,难割难舍无精打采很不好意思失魂落魄痛哭失声说了这么一句就又哭了3、替换孩子的语言在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学生交流。
《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父母的心》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育新中学语文组符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写法;品味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反复阅读中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即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至爱亲情,并让学生联系实际学会理解父母和珍视亲情。
◆教学重点:1、理解用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2、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即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师:现在,我来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最崇拜的人是谁?师:看来大部分同学的最崇拜是明星,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一份一个专家对日本、美国、中国三个国家的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请你对“英雄、明星、父母”三种类型的人进行主次排列。
调查结果:日本人把父母放在第一位,英雄其次,明星第三;美国人把英雄放在第一位,父母其次,明星第三;中国人把明星放在第一,英雄其次,父母第三。
同学们,中国学生把父母放在第三位,与大家的看法大致相同。
你们能联系自己的父母说说其中的原因吗?二、品读课文,反弹琵琶激疑(一)初读,理情节。
我以反弹琵琶的的手法,设疑1.师:初读课文,我觉得文中的这对父母真可恶,他们居然把自己的孩子当作货物一样的卖掉。
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说说这对父母真的可恶吗?(二)二读,抓神态师:当老师读完第二遍的时候,我又发现了一个问题:这对父母“心狠”。
他们把三岁的小女儿送去姑且不论,单是每次送孩子时,总是“雄纠纠,气昂昂”的。
同学们,你们有同感吗?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并结合文中关键的词语谈谈自己的看法。
(1)找出文中在送换孩子时描写父母神态的词语。
追问:由以上分析可见这些描写神态的词语传达出父母怎样的心情?(三)三读,析语言师:虽然这对父母“不可恶”、“不心狠”,但读了第三遍课文后,我觉得他们很“狡猾”,因为他们找了种种理由要回孩子。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义务训练课程标准苏教版语文八班级上册第三单元略读课文《父母的心》教学设计责任学校绿汁中学责任老师文波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父母的心》是八班级上册第三单元“至爱亲情”单元主题下的一篇略读课文,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一对贫困夫妇把子女送给贵夫人,又索回来的至亲至爱的故事,说明白优越的条件,也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表达了天下父母对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同学在之前已经有了《背影》、《甜甜的泥土》、《我的母亲》、《人琴俱亡》的情感铺垫,对亲情的感悟得到了酝酿,所以,学习这篇课文,更多的是真正自主阅读,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熟悉,能碰撞出思想和心灵的火花,感情得到升华。
2、教学目标分析依照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新课程理念,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同学进展为本,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制造性,努力实现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所以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学问目标:1、理解和把握文中消失的生字难词2、把握小说的内容和主旨,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力量目标:1、学习小说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写作方法2、能走进文本,探寻小说中蕴含的淡淡哀怨。
情感目标:体会父母的心,激发同学换位思索,理解父母,关爱父母,感恩父母。
3、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把握小说情节,理解小说的主题,学习和把握小说“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写作笔法。
感受父母心,学会换位思索,懂得感恩教学难点:体会川端康成小说“淡淡的哀怨”风格。
4、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为了让同学能充分的融入作品,体会父母的心,激发同学换位思索,关爱父母的情感,我将采纳多媒体帮助教学,合适而抒情的背景音乐,与本文相像情节相关漫画的插入,将为整堂课营造浓浓的亲情氛围,让同学在这样的氛围下,专心去感受父母,感恩父母。
二、同学们喜爱看漫画吗?老师有几幅漫画想要和你们共勉。
请同学们边听歌曲边观赏漫画。
看完漫画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同学说一说)尽管历经沧海桑田,但永久不变的还是父母的心。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3《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苏
《父母的心》本文通过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一颗崇高的爱心。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本文在情节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结构特点;2、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品味优美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本文,阅读方法上以朗读为主,采用学生自由朗读的方法;2、内容上引导学生体会一波三折的结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小说“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的风格特征,体会至爱亲情,并珍视亲情。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阅读方法上以朗读为主,采用学生自由朗读的方法。
内容上引导学生体会一波三折的结构特点;2、透过语言感悟、揣测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1、学习本文,阅读方法上以朗读为主,采用学生自由朗读的方法。
内容上引导学生体会一波三折的结构特点;2、透过语言感悟、揣测人物的内心世界。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有人说:上帝不能到每个人的家里,所以创造了父母。
于是就有了这么一个地方,他永远在你的心灵最深处,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他;有这么一颗心,他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个地方,叫做“家”,这一颗心,就是父母的心。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在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笔下,父母又有一颗怎样的心呢?出示课题:父母的心二、资料宝袋:1、作者简介:川端康成,日本现、当代小说家。
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等。
日本评论家认为川端康成是淡紫色的。
紫,淡淡的紫,透溢着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怨。
这是他作品的共同风格。
《父母的心》同样具有这种风格特征。
这也许和他本身的经历有关。
他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反映在作品中就有一种哀怨的情调和伤感的情绪。
三、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我会读:濑佣褴褛酬谢舱2、分析本篇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穷父母、四个孩子、贵妇人和她的女佣;环境:航行在海上的轮船;情节:开端,贵妇人想要领养穷人的一个孩子;发展,穷父母三次换送子女给贵妇人;高潮,穷父母要回自己的女儿;结局,穷人一家六口又团员团聚了。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父母的心》教案
然而,我也发现,在写作技巧的掌握上,学生们还存在一些困难。如何运用具体的事例和细腻的描绘来表达情感,这对于他们来说挑战较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引导他们,通过更多的实例分析和写作练习,帮助他们逐步提升写作水平。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父母之爱的伟大与无私,学习了如何通过写作技巧表达对父母的爱。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父母之心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用行动和言语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写作技巧分析:学习作者如何运用具体事例、生动描绘和情感表达等手法来展现父母之爱,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借鉴。
举例:文章中描述父母为了孩子的成长付出的努力和牺牲,如“日夜操劳,舍不得吃穿,只为了给我们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条件。”这句话展示了父母的无私奉献,是教学中的重点。
2.教学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如何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体会到父母之爱,并将这种情感转化为孝敬父母的实际行动,是教学难点。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父母之爱的基本概念。父母之心是伟大而无私的,它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文章中通过描述父母为子女所做的种种牺牲,展示了父母之爱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和重点词汇。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如何通过具体事例展现父母之爱。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父母的心》表格式教案苏教版
6.从文中找出贫穷父母在下列情节中的神态或表情。
学生回答(多媒体展示)
送走长子—→难割难舍
次子换长子—→无精打采
女儿换次子—→失魂落魄
要回女儿—→痛哭失声
7.淡紫色的川端康成
资料助读:(多媒体展示)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说家,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川端康成2岁丧父,3岁丧母,之后由祖父母抚养,他唯一的姐姐则寄养在另一亲戚处,由于身体羸弱,川端康成的幼年生活是封闭式的,这造就了他忧郁、扭曲的性格。后来不幸接踵而至,8岁时祖母去世,12岁时姐姐去世,16岁时祖父去世,最后被接到外公家扶养。孤儿的遭遇使她的童年忧郁悲凉,也对他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作品中往往就有渴望父爱与母爱的思想,也有哀怨和伤感的情绪。
教
学
目
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朗读课文和复述故事情节。
2、能力目标:学习文章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特点。体会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风格。
3、情感目标:品味贫穷父母三次换送子女时的理由和心情,感悟父母对子女深切的爱。
重点
学习文章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特点。
难点
理解川端康成“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的风格。
次子换长子要回女儿
4.贫穷的父母为什么把孩子一个个送出去,最终又全都要回来?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送与不送都是因为“爱”。
教师精当小结,揭示主题。
板书:爱
5.文章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回答后归纳:(多媒体展示)
①符合生活的真实;
②能使作品产生感染力,打动读者的心;
③能表现出贫穷父母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
学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父母的心》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3 《父母的心》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概括课文的主题,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学习“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构思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体会父母亲对儿女的深情。
【重点】学习“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构思技巧【难点】学习“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构思技巧【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自主展示合作探究拓展延伸【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堂导入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也许从日本小说家川端康成的这篇小说中,我们能找到这句俗语最好的诠释。
在这篇小说里,作者以他惯常的柔腻、纤细的笔触,怀着淡淡的哀怨,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发生的至亲至爱的故事:优越的条件,却割舍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
平凡的故事,催人泪下的人间至情!一、自主展示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现、当代小说家。
出生在大阪。
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
孤独忧郁伴其一生,这反映在他的创作中。
在东京帝国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次)杂志。
1924年毕业。
同年和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
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作品富有印象主义色彩,语言洗练质朴,意境新颖,注重抒情和主观感觉的描写。
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
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
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
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表现出颓废的一面。
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成名作)(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
名作《雪国》(1935—1937)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
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
其他作品还有《浅草的少男少女》(1929—1930)《水晶幻想》(1931)《千羽鹤》(1949—1951)《山之音》(1949—1954)和《古都》(196l—1962)等。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树立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2)理解家庭亲情的重要性,增进对家庭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及其主题思想。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 如何激发学生对家庭亲情的认识和体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天下父母心》,引导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
(2)简要介绍课文《父母的心》的作者及其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父母的爱。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度,分析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发言。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家庭的亲情故事,感受家庭的爱。
(2)教师总结:强调家庭亲情的重要性,呼吁同学们珍惜家庭时光,孝敬父母。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结合自己的家庭经历,写一篇关于“父母的爱”的作文。
2.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家庭亲情的认识,整理成报告。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歌曲导入、自主学习、课堂讨论、情感体验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父母的心》,感受家庭亲情的温暖。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结合学生的实际家庭经历,引导学生体会父母的爱,树立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学会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父母、珍惜家庭的情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培养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培养创新思维。
(2)如何培养学生关爱父母、珍惜家庭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父母的心》的作者及其背景。
(2)引发学生对家庭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体会父母的爱。
(2)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感受家庭的温暖。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情节,分析父母的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深入分析:(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发现课文的新意。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父母的爱的伟大。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父母的爱。
(2)引导学生珍惜家庭,关爱父母。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心得体会: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
五、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深入地讲解了课文《父母的心》。
2. 教学方法: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八年级上苏教版父母的心的教案
八年级上苏教版《父母的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母的爱是伟大的,无私的。
(3)学习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通过课文举例,分析父母的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母的爱,理解父母的心。
(2)学会珍惜父母的爱,回报父母的心。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2. 父母的爱是伟大的,无私的这一主题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2. 如何通过课文举例,分析父母的爱。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独立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2.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对父母爱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通过课文中的例子,分析父母的爱。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提问:“父母的心”在你心中是什么样子?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情感。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父母的爱是伟大的,无私的这一主题的理解。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案例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例子,分析父母的爱。
(2)学生举例说明父母的爱在生活中的体现。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父母的爱是伟大的,无私的。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写一篇关于父母爱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以便在后续的教学中进行调整。
七、评价建议:1. 学生朗读课文的流利程度和感情表达。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和对父母爱的表达。
八、教学拓展:1. 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分享他们对父母爱的理解和体验。
八年级语文上册 14《父母的心》教案 苏教版
父母的心一、文本细读《父母的心》是日本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写的一篇小小说,它通过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小说字里行间既表现了浓浓的爱心,又流露出淡淡的哀愁,充分展示了文学作品情感复杂多样的艺术魅力。
川端康成以他惯有的柔腻的纤细笔触,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发生的至亲至爱的故事。
在这里,无论多么优越的条件,也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
“我们已经没有能力扶养这四个孩子了。
话虽然这么说,但是决不会把他们扔了”,没有豪言壮语,却也掷地有声,只因为有亲情的力量、爱的力量!川端康成无论是泼墨描写浓浓的亲情,还是轻点丹青流露淡淡的哀怨,总能扣动读者的情弦,引起强烈的共鸣,展示其大手笔的魅力。
“父母”的“心”的含义至少包含以下三层意思: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心;对长辈的孝心;对晚辈的爱心。
二、教学流程:【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情节一波三折的特点;2.品味作者细致的描写;3、体会文中父母对子女深深的爱,感受作者对亲情深沉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品味作者细致的描写;2.体会文中父母对子女深深的爱,感受作者对亲情深沉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读字音写字形:读准字音:濑.户内海衣衫褴褛..酬.谢一模.一样用手指在桌子上写一写这些字形:酬.谢衣衫褴褛..无精打采.(一)导入:有人说:上帝疼爱世人,所以给每个人创造了父母。
于是也有了这么一颗心,它让你肆意地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颗心,就是父母的心。
(板书课题)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看看在他的笔下,父母有一颗怎样的心?(三)读课文初感知从体裁来看,课文是一篇小说,小说最能吸引人的就是它的“情节”。
在预习的基础上,请你尝试着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先自己理一理、说一说)开端:一对贫穷的父母带着三个孩子在轮船偶遇一个贵妇人,贵妇人提出优厚条件向这对父母们要一个孩子;发展、高潮:父母先将长子送给贵妇人,后又以次子替代,接着又用女儿替代将次子要回,最后又将女儿要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父母的心》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概括课文的主题,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学习“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构思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体会父母亲对儿女的深情。
【重点】学习“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构思技巧【难点】学习“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构思技巧【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自主展示合作探究拓展延伸【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堂导入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也许从日本小说家川端康成的这篇小说中,我们能找到这句俗语最好的诠释。
在这篇小说里,作者以他惯常的柔腻、纤细的笔触,怀着淡淡的哀怨,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发生的至亲至爱的故事:优越的条件,却割舍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
平凡的故事,催人泪下的人间至情!一、自主展示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现、当代小说家。
出生在大阪。
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
孤独忧郁伴其一生,这反映在他的创作中。
在东京帝国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次)杂志。
1924年毕业。
同年和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
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作品富有印象主义色彩,语言洗练质朴,意境新颖,注重抒情和主观感觉的描写。
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
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
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
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表现出颓废的一面。
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成名作)(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
名作《雪国》(1935—1937)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
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
其他作品还有《浅草的少男少女》(1929—1930)《水晶幻想》(1931)《千羽鹤》(1949—1951)《山之音》(1949—1954)和《古都》(196l—1962)等。
川端康成担任过国际笔会副会长、日本笔会会长等职。
1957年被选为日本艺术院会员。
曾获日本政府的文化勋章、法国政府的文化艺术勋章等。
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72年在工作室自杀去世。
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得奖评语“由于他的小说艺术——它以一种充满技巧的敏锐,表达了最具民族性的日本灵魂。
”二、学生齐读课文,掌握生字生词,整体感知作品。
函.馆hán 濑.户lài 褴褛..lǎnlǚ酬.谢chóu不妥.tuǒ禁.不住jīn 拮.据jié剜.wān掺.菜 chān 庇.护bì祷.告dǎo 熬煎.jiān衣衫褴褛:褴褛:(衣服)破烂。
衣着破烂不堪。
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如数奉还:按原来的数目归还。
酬谢:用金钱、礼物等表示谢意。
拮据: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微不足道: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
剜:(用刀子等)挖。
这里是瞪的意思,表示不满。
庇护:袒护,保护。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恩重如山:恩德像山一样深重。
形容恩德极大。
纯粹:副词,表示判断、结论的不容置疑。
三、自主学习,学生默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请同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思考:用“圈点法”圈出父母在不同情况下的神态变化的词语。
根据父母的神态变化,你觉得他们是怎样的父母?你是如何看待这样的父母的,并说出理由?2.试分析总结本文的内容结构这篇小说共有17段,可以有两种结构划分方案:其一:按照小说情节发展的基本规律,可以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2),破题。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关系。
从高贵妇女和男人的衣着外貌侧面描写两人的身份、地位、家庭情况的悬殊,同时为故事的展开做了铺垫。
第二部分(3—6),故事的开端。
写高贵的妇女想领养穷人的一个孩子。
“不仅……而且……另外……”,三个优厚条件一清二楚。
这是多么诱人的条件啊!如果这个穷人重利轻情的话,一定会满口答应,但这位穷人却“犹豫”了。
为什么呢?为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三部分(7—12),故事的发展部分。
写穷男人和他的妻子三次换送子女给富太大的经过。
三次送子换子为矛盾冲突蓄势。
第四部分(13—16),高潮部分。
上面,这最后一次是要索回女儿,人物的矛盾冲突已发展到了顶点。
第五部分(第17段),小说的结局。
结局只有一句话:“那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
”“终于”两字包括了多少情节、多少语言啊!孩子的父母经过曲折复杂的思想斗争,财主夫人也经过同样曲折复杂的思想斗争,双方才共同认可:优越的条件,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
至爱至情,血浓于水,浓浓的亲情是人类所共有的最纯真的感情。
故事到此戛然而止,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将永远回荡在每个读者的心头。
其二:这篇小说的结构层次,也可以划分成四部分,即把三、四部分合成一部分,然后再把这部分分成两大层次。
3.故事中共有四次送、换子女的过程,每次的情况,和详略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何好处?试用下面表格的形式分析、总结。
总结这样写的好处主要有首先:从故事双方的人物来说,四次调换的过程,其时正是矛盾双方曲折复杂的心理历程。
对穷夫妻来说,送子女给别人即可以让孩子过上好日子,自己又能有所回报,从而改变一下目前窘迫的生活条件,这是多么大的诱惑啊!所以他们“商量”后将大儿子送给了贵妇女。
但是那种难以割舍的爱子之情又让他们寝食难安,于是他们又三番五次的调换子女。
毕竟“毁约”是难为情的,于是他们分别去跟贵妇女说,并且找出各种理由。
但是他们还是彻底的“毁约”了,要回了自己的孩子,“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一句话,将父母的心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催人泪下!对贵妇女来说这也是一个心理斗争的过程,从她认为优厚的条件能换的一个孩子,并且不屑于和穷人家打交道,让佣人去交涉的上层社会贵太太的心理,到开始同情穷夫妻的处境,答应他两次调换子女,并最终被穷夫妻所感动,认识到父母可贵的心,不仅没有责怪他们的毁约,还诚恳的给他们以经济上的援助。
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斗争过程,感动她的正是那最纯洁、最无私、最令人感动的父母的心啊!其次:从表达方法上看,前三次是略写,最后一次是详写。
这样写避免了平铺直叙,令简单的故事情节摇曳生姿,产生一波三折的效果。
让读者随着作者的叙述而感动,为故事情节的铺展而感染,产生动人心魄的力量。
四、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解决)1.课文如果一开头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能。
因为父母总是这自己的孩子着想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上好日子。
当有人开出优越的条件时,贫穷父母是不能不为自己的孩子着想的。
如果一开始就加以拒绝,就显得不真实,不自然,也不能充分表达父母爱子之心。
现在这样写的好处是:符合生活的真实;能把贫穷父母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惟其如此,才能使作品产生艺术感染力,打动读者的心。
2.为何父母最后还是没有把孩子送掉?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读课文,然后各抒己见。
小结:通过对文本的理解,我们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这种至爱亲情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
再优厚的物质条件,也是不可能动摇这份天下最诚挚、最浓郁的感情的。
一篇有关爱的文章:我的母亲今年已近古稀之年,每次回家母女聊天时,母亲都会重复这样一个故事。
母亲小时侯家里姊妹多,家境贫困,她的父母把她送到镇上一个比较富有的人家。
但是母亲一逮着机会,就会偷偷地逃回家,每当回到家时,见到自己的兄弟姐妹时,那个亲热劲甭提有多高兴了。
可是好景不长,被自己的父母发现后,马上就被送回“镇上的那个家”。
无论她如何哀求,如何挣扎,都无济于事。
虽然她也看到父母的眼泪,但每次她的父母都会咬紧牙,把她送回去。
每次讲到这儿,都会老泪纵横。
我知道,这将是母亲一生的痛,是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痕。
因此,我觉得把自己的孩子送给别人,这种行为是不应该的。
这对孩子的一生都将造成伤害,是无法弥补的。
五、写作特点作者的全部功力都集中在人物的对话之中。
对话之妙在于,是为了表现“父母之心是多么伟大”,这是文章开头就声明了的。
但是,文章的主要的篇幅却是描述伟大的父母是如何出卖孩子的。
如果从概念出发,既然父母之爱是伟大的,一开始就拒绝富人的要求不是更干脆吗?但是,那样一来就显得简单。
因为这一对父母处在一种极其困难的境地:“无力抚养”。
突然来了这样一个机遇,既可以让孩子过上富贵的生活,又可以继承财主的家业,日后的富贵是毫无疑问的。
于是父母答应转让自己的儿子给富人。
六、拓展练习。
仿写句子,抒写感受父母的心是一缕春风,吹暖了我们的心田;父母的心是一条溪流,带来了一路的欢歌;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七、课文小结本文通过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板书】父母的心要求送孩子时犹豫不决,要求商量送走长子时条件优越,减轻负担次子换回长子时难舍长子,想法换回女儿换回长子时难舍次子,设法换回要回女儿时难舍女儿,决意不送【作业】1.制一张卡片送给父母,以表达对他们的理解、感谢,主题自定,可提上收集的格言、诗歌等。
2.设想一下,这一家人在团聚以后遭遇如何?续写一故事。
【反思】这篇文章,作者好像有意回避直接表述感情,全文除了开头有一些有限的人物衣着和场景的描写以外,几乎没有渲染,基本上是一些相当简洁的叙述。
然而,全文却并不因如此简略而缺乏动人的感染力。
原因在于,作者把全部功夫都用在了对话当中。
这对父母的感情,虽然没有直接写出来,但是,对话却充满了潜在力量,读者不难从对话的空白中,想象出这对父母的情感震荡。
作者的全部功力都集中在人物的对话之中。
学习时要注意,课文通过这对父母前后四次的对话,体现了父母对孩子伟大的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