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2024年食用菌菌种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食用菌菌种市场发展现状

食用菌菌种市场发展现状1. 引言食用菌是一类优质、营养丰富的食品,对人体健康具有积极作用。

由于其独特的味道和多样的营养价值,食用菌逐渐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食用菌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发展,菌种市场作为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本文将对当前食用菌菌种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2. 国内食用菌菌种市场概述国内食用菌菌种市场的发展始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根据相关报告数据显示,中国食用菌菌种市场的销售额在过去十年间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

目前,国内食用菌菌种市场的销售额已经达到了数十亿人民币。

华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食用菌产区之一,也是食用菌菌种市场的发源地之一。

3. 国内食用菌菌种市场的竞争格局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菌种市场也出现了激烈的竞争。

目前,国内食用菌菌种市场主要由少数几家大型企业垄断。

这些企业凭借其强大的品牌影响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资源,占据了市场的主要份额。

同时,一些中小型企业也在市场中崭露头角,通过不断提高品质和服务,逐渐蚕食大企业的市场份额。

4. 国际食用菌菌种市场的发展趋势国际食用菌菌种市场相较于国内市场,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随着全球人们对健康饮食的关注度提高,食用菌的需求量逐年增加。

尤其是以欧美地区和日本为主的发达国家,食用菌菌种市场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市场体系。

受其影响,中国的食用菌菌种市场有望在未来几年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

5. 国内食用菌菌种市场的机遇与挑战在食用菌产业发展过程中,菌种市场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

首先,随着国内人们对健康饮食认识的提高,食用菌菌种市场的需求将继续扩大,并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菌种繁育、培养技术也将不断提高,为菌种市场提供更多发展机会。

然而,市场竞争激烈、行业标准不完善、生产成本上升等问题也给菌种市场带来一定的挑战。

6. 总结食用菌菌种市场作为食用菌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食用菌产业发展概况

食用菌产业发展概况

食用菌产业发展概况我国食用菌栽培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具有坚实的栽培基础。

食用菌栽培是化腐朽为神奇的产业,可消化现代大农业中的种植业、畜牧业的剩余物及农产品加工中的下脚料,让其变废为宝成为人类的健康美味食品,而食用菌生产产生的下脚料又是种植业、畜牧业的优良肥料与饲料,在现代大农业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一、食用菌发展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食用菌的国家之一。

食用菌也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经历了悠久岁月。

东西方文明古国的早期历史文献中,都记述了关于菌类的栽培。

在2000年前的史料中已有记载,《吕氏春秋》载有"味之美者,越骆之菌。

"《史记》中有对获各的记载,称为"千岁松根,食之不死";东汉王充的《论衡》中就谈到"紫芝"可以像豆类在地里栽培。

我国最早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灵芝可治神经衰弱、心悸、失眠等症,并根据菌盖色泽,评述品质高低。

6世纪贾思辨的《齐民要术》"素食篇"中详细介绍了木耳菹的做法。

7世纪段成式写的《西阳杂俎》中,有关于竹荪的描述。

苏恭等人著的《唐本草注》中记载了"煮浆粥安诸木上,以草覆之,即生蕈尔"的原始木耳栽培法。

唐代韩鄂编的《四时纂要》中,则比较详细地叙述了用烂构木及树叶埋在畦床上栽培构菌的方法。

"种菌篇"还对菌子的种植、管理、采收、于藏以及菌的有无毒性,能否食用,作了具体叙述。

南宋陈仁玉撰写了第一部《菌谱》,其中对侧耳作过"五台天花,亦甲群汇'的评述。

还对浙江东南部十一种食用菌列述了名称,并对它们的风味、生长习性和出菇环境等作了精辟的论述。

这一时期我国人民认识和利用食用菌知识进步很大。

在西方国家中,希腊有一名医师在公元1世纪提出用木屑在畦床上栽培杨树鳞耳的方法。

到16世纪末,意大利的一位名医用这种方法栽培成功,后来大力传播。

虽然这些办法比较原始,但它具体记载了我国食用菌科学知识的渊源,具备了为后来半人工栽培的雏形。

食用菌产业发展概况及趋势

食用菌产业发展概况及趋势

食用菌产业发展概况及趋势食用菌是一种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食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市场前景。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营养的关注不断增加,食用菌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

食用菌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农业产业,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本文将对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概况和趋势进行详细介绍。

一、食用菌产业发展概况食用菌产业是农业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以食用菌的种植、加工和销售为主要经营内容的产业链。

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现代化管理手段,通过改良种植技术、加强品质控制、提高产量和产品质量,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1 食用菌产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食用菌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日常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已经有了种植食用菌的技术。

但是,真正形成规模化的食用菌产业还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

在1954年,中国的第一个食用菌基地在北京郊区成立,开始进行多种食用菌的种植和研究。

此后,食用菌产业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推广。

到了20世纪80年代,食用菌产业迅速发展,形成了以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为代表的高原食用菌产区;以辽宁、河北、山东、江西等地为代表的北方食用菌产区;以广东、湖南、江西等地为代表的南方食用菌产区。

这些食用菌产区在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菌种特点等方面都有所区别,从而形成了多元化的食用菌产业格局。

1.2 食用菌产业的经济价值和市场前景食用菌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市场前景。

首先,食用菌的产量和种类丰富,可以满足人们对各类菌菇的需求。

其次,食用菌富含多种维生素、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对人体健康有益。

此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习惯的转变,对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食用菌正好符合这一需求。

因此,食用菌产业在未来是有很大发展空间的。

二、食用菌产业发展趋势2.1 种类多样化随着人们对食用菌需求的不断增加,种类多样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传统的食用菌种类有香菇、金针菇、平菇等,但是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会有更多新品种的食用菌被开发出来。

食用菌产业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

食用菌产业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

食用菌产业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食用菌产业是指以食用菌种植、加工和销售为主要经营活动的产业。

食用菌是一种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历史悠久,经过长期的发展,如今已成为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产业。

食用菌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中国,人们早在几千年前就开始种植食用菌。

最早的记录出现在《神农本草经》,书中详细描述了食用菌的种类、栽培方法和药用价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食用菌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了不断的总结和改进,食用菌产业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和食用菌的营养价值的认识不断提高,食用菌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据统计,目前全球食用菌产业年产值已超过数百亿美元。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和消费国家,每年的食用菌产量占全球的40%以上。

食用菌已成为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

食用菌产业的现状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

首先,食用菌的品种多样化。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食用菌有香菇、平菇、金针菇等,还有一些新兴的品种如黑木耳、鸡腿菇等。

其次,食用菌的种植技术不断提高。

通过科学的种植管理和技术创新,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

再次,食用菌产业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和对食用菌营养价值的认可,食用菌的市场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趋势可以预见到两个方面的变化。

首先,食用菌产业将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随着种植技术的不断改进和设备的更新换代,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将进一步提高,种植规模将不断扩大。

其次,食用菌产业将向多元化、差异化发展。

随着人们对食物口味和营养需求的不断变化,食用菌的品种和加工方式将会更加多样化,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诸多好处。

首先,食用菌产业可以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增收。

食用菌的种植、加工和销售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可以带动农村就业。

其次,食用菌产业可以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中国的蘑菇行业

中国的蘑菇行业
中国香菇产业有几百年的历史,生产主要采用天然孢子传播接种的原木上, 砍花栽培。这种种植方式一直延续到 20 世纪 60 年代。1974 年和 1979 年,中国 先后引进了两批香菇菌株(L-7401-05, L7911-29)。在外贸部门和供销部门的推 动下,很多生产者开始采用进口菌株栽培香菇。1982 年,古田发明了香菇的木 屑筒栽模式。新的香菇生产模式提高了香菇的单产,并促使生产规模迅速扩大。 1990 年中国的新鲜香菇开始出口,每年以万吨的速度增长。全国香菇产量在 1997 年为 115.2 万吨,到了 2000 年增加到了 220.5 万吨。历史上中国的香菇的产地是 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随后,由于推广木屑栽培技术,香菇生产已经发展到全国 31 个省市。主产区可以分为福建、浙江和江西,华中,东北和西南四大产区。 据有关部门估计,中国的香菇产业为 500 万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中国目前应用 于香菇栽培的菌种约有 40 个,其中引进的品种 30 个左右。引进的菌株中的大部
中国的蘑菇行业 小蘑菇&大事业
胡定寰博士
1
中国的蘑菇产业研究报告
一、 中国的蘑菇产业 1、中国的蘑菇产业
蘑菇产业是中国农业部门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1978 年中国蘑菇总产量只 有 6 万吨,人均蘑菇的占有量仅 0.048 公斤。改革开放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 制度变革,极大地促进了蘑菇的生产积极性,使得蘑菇产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机 遇。1986 年中国蘑菇产量就增加到 58.5 万吨,1990 年 100 万吨,1997 年 341.5 万吨,2000 年 663 万吨,2002 年达到了 865 万吨。2002 年中国蘑菇的人均占有 量已经实现了 6.9 公斤。在 24 年中间,中国蘑菇的产量增加了 144.5 倍,平均每 年的增加比率达到 598%。正是由于这种增长速度,到了 2002 年,中国蘑菇的 产量已经达到了世界蘑菇总产量的 70.6%,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蘑菇生产国,消费 国和出口国(图 1 参考)。这样的强劲的发展趋势还在继续。

食 用 菌 发 展 概 况

食 用 菌 发 展 概 况

食用菌发展概况我国食用菌栽培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具有坚实的栽培基础。

食用菌栽培是化腐朽为神奇的产业,可消化现代大农业中的种植业、畜牧业的剩余物及农产品加工中的下脚料,让其变废为宝成为人类的健康美味食品,而食用菌生产产生的下脚料又是种植业、畜牧业的优良肥料与饲料,在现代大农业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一、食用菌发展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食用菌的国家之一。

食用菌也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经历了悠久岁月。

东西方文明古国的早期历史文献中,都记述了关于菌类的栽培。

在2000年前的史料中已有记载,《吕氏春秋》载有"味之美者,越骆之菌。

"《史记》中有对获各的记载,称为"千岁松根,食之不死";东汉王充的《论衡》中就谈到"紫芝"可以像豆类在地里栽培。

我国最早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灵芝可治神经衰弱、心悸、失眠等症,并根据菌盖色泽,评述品质高低。

6世纪贾思辨的《齐民要术》"素食篇"中详细介绍了木耳菹的做法。

7世纪段成式写的《西阳杂俎》中,有关于竹荪的描述。

苏恭等人著的《唐本草注》中记载了"煮浆粥安诸木上,以草覆之,即生蕈尔"的原始木耳栽培法。

唐代韩鄂编的《四时纂要》中,则比较详细地叙述了用烂构木及树叶埋在畦床上栽培构菌的方法。

"种菌篇"还对菌子的种植、管理、采收、于藏以及菌的有无毒性,能否食用,作了具体叙述。

南宋陈仁玉撰写了第一部《菌谱》,其中对侧耳作过"五台天花,亦甲群汇'的评述。

还对浙江东南部十一种食用菌列述了名称,并对它们的风味、生长习性和出菇环境等作了精辟的论述。

这一时期我国人民认识和利用食用菌知识进步很大。

在西方国家中,希腊有一名医师在公元1世纪提出用木屑在畦床上栽培杨树鳞耳的方法。

到16世纪末,意大利的一位名医用这种方法栽培成功,后来大力传播。

虽然这些办法比较原始,但它具体记载了我国食用菌科学知识的渊源,具备了为后来半人工栽培的雏形。

食用菌产业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

食用菌产业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

食用菌产业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一、本文概述《食用菌产业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一文旨在全面梳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历程,深入剖析当前产业现状,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食用菌产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们膳食结构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历史、现状、趋势三个维度出发,通过数据和案例的结合,展现食用菌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历程,分析当前产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预测未来产业的走向和可能的发展路径。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为政府决策、企业经营和学术研究提供参考,推动食用菌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食用菌产业发展历史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那时人们已经开始采集和食用野生食用菌。

然而,真正的食用菌产业形成和快速发展主要是在近几十年。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食品需求的增加,食用菌产业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农业分支。

初期,食用菌的栽培主要依赖于自然环境,品种也比较单一。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食用菌的栽培方式逐渐由传统的自然生长转变为人工控制环境,使得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同时,新品种的研发也加速了食用菌产业的多样化发展。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食用菌产业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扩张。

一方面,先进的栽培技术和设备被广泛应用于食用菌的生产中,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另一方面,食用菌的市场需求不断增长,推动了产业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日益关注,食用菌作为一种营养丰富、健康安全的食品,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随着绿色、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食用菌产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食用菌产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成为全球农业和食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食用菌产业现状分析近年来,全球食用菌产业持续发展,已成为农业领域的一大亮点。

从产量来看,亚洲地区尤其是中国、印度等国的食用菌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大部分,其中中国的食用菌产量稳居世界首位。

食用菌产业化发展简介

食用菌产业化发展简介

食用菌产业化的驱动因素
01
02
03
04
市场需求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 对食用菌的需求逐渐增加,推
动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技术进步
栽培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 为食用菌产业化提供了有力支
撑。
政策支持
政府对农业产业的扶持政策, 为食用菌产业化提供了良好的
发展环境。
经济效益
食用菌生产周期短、见效快, 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吸引了
02
食用菌产业化发展历程
食用菌栽培技术的演变
传统栽培技术
传统的食用菌栽培主要依赖天然 培养基质,如木屑、稻草等,技
术相对简单,产量较低。
工厂化栽培技术
随着技术的进步,工厂化栽培技术 逐渐兴起,通过控制环境条件,如 温度、湿度、光照等,提高产量和 品质。
智能化栽培技术
近年来,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 应用,推动了智能化栽培技术的发 展,实现了精准控制和高效生产。
国内典型食用菌产业化项目介绍
案例一
某省的香菇种植基地
案例三
某县的灵芝种植园区
案例二
某市的金针菇工厂化生产
案例四
某乡镇的黑木耳产业带
国际食用菌产业化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经验一
科技创新驱动
经验二
产业链整合优化
经验三
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
经验四
政策支持与产业协同
成功企业家的食用菌产业化发展经验分享
经验一
精准市场定位
食用菌产业链的形成
菌种培育
菌种培育是食用菌产业化的基础,通 过选育优良品种,提高产量和品质。
栽培生产
加工销售
加工销售环节是实现食用菌产品价值 的重要途径,包括干制、罐装、调味 等加工方式,以及通过线上线下等渠 道销售。

国内外食用菌的发展现状

国内外食用菌的发展现状

国内外食用菌的发展现状国内外食用菌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核心提示:我国作为食用菌栽培历史最悠久、栽培种类最多、栽培技术最全面、产量和消费最多、从业人员最多的产业大国,已经成为全球食用菌产业转移的主战场,在未来10~20年内将不仅仅是个食用菌产业大国,而必将成为食用菌强国。

1食用菌认识和利用的历史中国是世界认识和利用食用菌最早的国家,最早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

数千年来,我国人民在和大自然相处过程中对大型真菌的形态、生境、习性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创造了丰富的词汇,并作过许多描述,记载于历史、小说、农书、本草等各类书籍文献中,还以这些野生食用菌为题材,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词、歌、赋等。

公元前239年的《吕氏春秋》中记载了香菇的美味“味之美者,越骆之菌”,越骆即当今的浙江省香菇主产区,菌即香菇。

从理论上阐明了菌类入馔的特点。

晋朝王嘉(?~390年)《拾遗记》有“种耨芝草”。

古农书中关于种菌法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唐代韩鄂所著的《四时纂要》中“种菌子”的一段:“取烂构木及叶,于地埋之。

常以泔浇令湿,两三日即生。

”黑木耳、香菇、草菇等多种食用菌栽培都是起源于我国。

据考证,东南亚的草菇和日本的香菇栽培技术都是经由我国华侨和僧人传入。

多少年来,直至20世纪70年代,我国主要栽培的基本都是木腐菌—香菇、黑木耳、银耳。

但多为砍树砍花自然接种的半人工栽培。

7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人工接种栽培。

1978年统计全国食用菌产量仅6万吨(数据来自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

欧洲、美洲、非洲等地也都有采集野生菌的习惯,如欧洲人对块菌、美味牛肝菌和鸡油菌情有独钟。

英语的菌物学(mycology)一词则来源于蘑菇;古希腊将食用菌作为崇拜非洲人喜食野生的毛木耳、乳菇。

2近年世界食用菌产业发展及现状2.1全球食用菌产业基本情况二战以来的70年间,全球食用菌一直持续增长,从未出现过减产。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增长主要来自我国。

1978年我国的产量仅占全球总产的5.7%,1983年占12%,1990年展28.8%,1994年占53.8%,1997年占63.6%,2002年占70.6%,以后则更高。

食用菌产业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

食用菌产业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

食用菌产业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食用菌是一种具有高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食品,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和多糖等,而且味道鲜美,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在历史上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一、起步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中国的食用菌产业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左右,最早出现的是从山中采摘的天然食用菌,后来开始人工培育。

5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进行食用菌的大规模培育和推广应用。

二、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在这一时期,我国食用菌的生产技术逐渐成熟,品种规模也逐渐扩大。

研究与开发的范畴不断拓展,产量和质量得到了提高和保证,食用菌逐渐被推广到全国各地。

三、壮大时期(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在这个时期,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培育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品种不断更新换代。

同时,出口量也逐年增加,成为了我国农产品出口项之一。

四、调整时期(21世纪初~现在)在这个阶段,食用菌产业主要经历了两个方面的调整:一是优化品种结构,培育一些高附加值的美味珍品;二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提高产品质量,避免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

当前,中国的食用菌产业处于快速发展之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食用菌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不断增加,同时出现了专业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和加工企业。

2、新品种、新技术不断涌现:食用菌品种不断创新,高潜质品种不断推出,培育技术不断提高,出现了更加环保、高效的种植方法。

3、市场需求不断提高:食用菌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特别是在健康饮食的需求增加下,人们对食用菌的需求更加旺盛。

4、国际市场拓展:中国食用菌出口量逐年增加,进一步扩大了市场份额,也为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总之,食用菌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的一种重要分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发展基础。

在新时代下,中国的食用菌产业将持续高速发展,培育更多高品质美味的食用菌品种,满足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需求。

食用菌的发展历史与种植前景分析

食用菌的发展历史与种植前景分析

食用菌的发展历史与种植前景分析我国食用菌产区主要分布在河北、山东、浙江、福建、云南和四川等省。

通过食用菌产业化开发,使食用菌生产规模上了一个新台阶,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对食用菌种植前景进行简单分析。

1、我国食用菌的种植历史
我国栽培食用菌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1400多年前我国就开始人工栽培黑木耳,约在700多年前在王祯撰写的《农书》中就有香菇栽培的详细记载,较日本栽培香菇早300-400年;
而具有“中国蘑菇”之称的草菇的栽培,在我国也有200多年的历史。

由此可见,我国是最早认识、利用和栽培食用菌的国家。

2、中国食用菌种植的发展趋势
我国是世界食用菌生产和出口大国。

现在中国食用菌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5%以上,出口量占亚洲出口总量的80%,占全球贸易的40%。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食用菌生产和出口大国,从业人员2000多万人,年产各类食用菌产品已达到1083万吨,占世界食用菌总产量的65%以上,食用菌年产值保持在300-400亿元,总产值在全国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果、菜,居第6位。

目前已开发利用和进行商业化栽培的约40-50种,大规模工业化种植的有20多种,如平菇、金针菇、香菇、双孢菇、灵芝、木耳、银耳、草菇、鸡腿菇、天麻、猴头菇、北虫草、竹荪以及目前新驯化种植成功的珍稀食用菌种类白灵菇、杏鲍菇、茶薪菇、灰树花、姬松茸等。

3、食用菌种植前景如何
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和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社会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群体将逐渐向中、低端消费者扩展,市场将不断扩大。

你说种植食用菌的前景怎么样?。

食用菌生产与技术发展30年

食用菌生产与技术发展30年

食用菌生产与技术发展30年恢复建站三十年来,北京市食用菌生产经历了自由种植阶段、引导发展阶段和全面推进提高阶段。

其食用菌技术的试验示范与推广,也伴随着产业的发展与时俱进发展,促进了食用菌产业成为富裕农民的后起之秀农业产业。

一、自由种植阶段(1983-1987年)据资料记载,1980年全市食用菌总产量只有0.5万公斤,种类主要是平菇。

建站前后,北京也仍然处于零星生产,有少量平菇在夏播蔬菜架下进行种植,全市的食用菌产品在商口部门管理,生产基本处于自由、半自由种植状态,没有专门的组织和机构进行综合生产管理,种植面积波动、产量时高时低。

1985-1987年基本处于停滞阶段,无论产量、品种还是质量都处于待开发状态。

该时期的生产特点是:①生产与技术无人主抓,总产量低,只相当于上海市的3%,福建省的0.9%;②科研与育种单位少,品种单一,总产量中98%为平菇,其他高档菌种甚少;③生产规模小,比较分散,技术水平较低,不能形成稳定的产品供应。

1987年食用菌生产归口到北京市农业局主管,至此,食用菌生产无人抓的局面开始有所改变,为走上食用菌稳定发展的道路奠定了政策基础。

二、逐步发展阶段(1988-1997年)以归口管理为基础,以1988年国家财政部、农业部下达名、特、优、稀、新项目为标志,开始了食用菌技术开发,促进食用菌逐步发展起来。

项目在京郊通州、顺义、延庆、怀柔建立食用菌生产基地5万㎡,当年总产达106万公斤,产值276万元。

1989年,基地县由4个扩大到5个,食用菌生产面积发展到7.9万㎡,总产192.8万公斤,产值501万元。

1990年,基地食用菌总面积达到8.5万㎡,总产突破了200万公斤,占到全市食用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产值521万元,纯利312.8万元。

1991年增加了高档菇的投料比重,占到总投料量的20%;总产基本持平,为210.2万公斤。

项目实施的1988至1991年度,基地县累计栽培食用菌30.44万㎡,总产709.8万公斤,产值1845.6万元,纯收入1107.4万元。

我国菌业发展历程

我国菌业发展历程

我国菌业发展历程
我国菌业发展历程始于20世纪70年代。

当时,我国政府开始重视菌类资源的开发利用,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一系列菌类培育和利用的研究项目。

在1978年,我国科学家首次成功培育出了人工菌种,并开始
大规模生产食用菌。

这一技术突破为我国的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使得食用菌成为我国出口的重要农产品之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我国的菌业逐渐多元化发展。

在90年代,我国开始开展草地菌根技术的研究,并成功应用
于草原生态修复和农田生态系统建设。

这一技术的成功应用,使得我国的菌业在农业和环境保护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0年后,我国菌业进一步发展,涉及到工业生产和医药领域。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我国开始研究和开发生物农药、食品添加剂以及医药中的菌类产品。

这些菌类产品的研发和应用,为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医药保健提供了新的途径和选择。

到了21世纪初,我国菌业产业化步伐加快,我国成立了多家
专业的菌业企业,并掌握了一批菌类生产技术和创新技术。

同时,我国也加大了对菌业科研的支持力度,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不断提高我国菌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菌业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重要地位和竞争力的产业。

我国的食用菌产量居世界前列,同时还在医药和环保领域取得
了一定的成绩。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和对生态环境的重视,预计我国菌业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食用菌的栽培简史怎样?

食用菌的栽培简史怎样?

食用菌的栽培简史怎样?
数千年来,人类开始了观察、采食食用菌的实践活动。

中国是绝大多数食用菌栽培的发祥地。

早在700多年前,我国的浙江省已有种植食用菌的记载。

但很长时间都停留在野生食用菌的采集状态里。

直到欧洲工业革命后,随着微生物学、真菌学、遗传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发展,德国、法国、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把食用菌的栽培和加工业推进到科学化的阶段,并成为重要的产业。

20世纪初,法国在双孢蘑菇纯种的分离培养方面首先获得成功。

日本20年代末,首先制成香菇的纯培养菌种。

其后各国开始利用粪草(堆肥)、秸杆、木屑等进行大规模培养食用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荷兰、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食用菌生产趋于工厂化、机械化和集约化。

60年代欧洲、北美的食用菌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0%以上。

70年代东南亚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中国(包括台湾省)、南朝鲜等发展速度大大超过欧洲和美国,当时中国食用菌的产量已达70?0万吨以上,居世界前列。

其中香菇、草菇、平菇、银耳、木耳、猴头菌、滑菇、灰树花等产量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上食用菌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这种发展趋势一直持续到80年代中期。

在这期间,1982年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进行竹荪人工培养首先获得成功,处在世界领先地位。

此后,中国的食用菌栽培业进入稳定发展阶段。

- 1 -。

我国食用菌生产发展

我国食用菌生产发展

我国食用菌生产发展食用菌是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强身健体的理想食品,也是人类的三大食物之一,同时他换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是人们公认的高营养保健食品。

栽培食用菌,原料来源广,技术简单易行,投资少见效快。

产品不进行小于国内各大市场,而且畅销于国际市场。

关键词食用菌发展1.近代食用菌的发展食用菌作为21世纪朝阳产业,具有高蛋白,低脂肪,无污染,无公害。

而且食药兼用的优势,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为健康食品。

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广大消费者普遍青睐。

市场消费量逐年扩大。

其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我国的食用菌生产由1978年的年总产5万吨,发展到2008年食用菌总产1600万吨。

30年时间,增长了300倍,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它已经成为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好项目。

我国的食用菌商品出口量达到世界的70%左右。

在国内,食用菌产品也已经成为国内消费者主要食品之一。

市场逐年扩大。

广大农民群众在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绿色营养健康食品,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生产环境悄然形成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条件渐次形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市场有空间。

产量大幅增加。

以平菇为例,大约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递增,产销两旺。

双孢菇、金针菇近年来也一直呈稳步增加的趋势,尤其反季节产品大量增加。

干品盐渍品需求旺盛。

干鲜皆宜的黑木耳、银耳、猴头菇等传统品种,呈快速增长的价格趋势,尤其是黑木耳干品,已达到60元/公斤。

珍稀品种进入普通消费。

以柳松菇、鸡腿菇、杏鲍菇、白灵菇等品种为代表的高档珍惜品种,近年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

据资料介绍,发达国家的食用菌市场。

由于劳动力价格等同题,供需缺口急速拉大,甚至由出口国变为进口国。

如俄罗斯大量进口我国的双孢菇,韩国大量进口我国的香菇或菌棒产品等。

总之,大部分品种市场空间还较大;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群体将逐渐向中、低端消费者扩展,市场将不断扩大。

食用菌发展历程

食用菌发展历程

食用菌发展历程食用菌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发现了一些野生的食用菌,并开始将其作为食物进行食用。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食用菌的种类和培养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良和发展。

在古代,人们主要采集野生的食用菌,如草菇、牛肝菌等,用于食用和药用。

这些野生食用菌通过烹饪制作,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然而,对于野生食用菌的采集来说,有时候会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研究食用菌的培养和栽培技术。

在19世纪中叶,德国科学家纽尔菲尔提出了蘑菇栽培技术的理论基础,开创了食用菌现代栽培的先河。

他们发现,通过在合适的环境下控制温度、湿度和养分供给,可以促进食用菌的生长和繁殖。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食用菌的产量大大提高,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对多样化食物的需求。

随着食用菌栽培技术的成熟,人们开始研究不同种类食用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食用菌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对人体健康具有很大益处。

同时,食用菌还具有抗氧化、抗炎症和抗肿瘤等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中药治疗和保健食品领域。

例如,香菇被认为具有抗肿瘤、降血压、降胆固醇等功能。

近年来,食用菌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需求的增加,食用菌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人们突破了传统的食用菌培养模式,采用了现代生物技术,研究出了一种新的食用菌培养模式——无土栽培。

这种无土栽培技术不仅能够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还能够节约土地资源和环境污染。

同时,人们还研究出了一种新的食用菌——金针菇。

金针菇是一种生长迅速、适应性广、营养丰富的新兴食用菌,被广泛应用于餐饮业和食品加工业。

金针菇富含多种氨基酸和抗氧化物质,具有抗衰老、提高免疫力和降血脂等功能。

同时,金针菇的栽培技术也日益成熟,其产量和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食用菌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与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科技创新紧密相关的。

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追求和需求的增加,食用菌将会继续发展壮大。

食用菌产业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

食用菌产业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

食用菌产业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
食用菌是一种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食品,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所喜爱。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用菌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食用菌产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古代就有食用菌的记载。

在唐代,食用菌已经成为了贵族的美食。

到了宋代,食用菌的种植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食用菌的种类和品种也越来越多,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庞大的产业。

食用菌产业已经成为了我国的重要农业产业之一。

据统计,我国食用菌的年产量已经超过了1000万吨,占据了全球食用菌产量的70%以上。

同时,食用菌的种植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不仅能够在室内进行种植,还能够在户外进行种植。

此外,食用菌的加工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如今已经能够生产出各种各样的食用菌制品。

未来,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趋势将会更加明显。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食用菌的市场需求将会不断增加。

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食用菌的种植技术和加工技术也将会得到更加完善的发展。

此外,食用菌的营养价值也将会得到更加深入的研究,为人们提供更加健康的食品选择。

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都表明,食用菌产业是一个充
满活力和发展潜力的产业。

我们应该加强对食用菌产业的研究和开发,为人们提供更加健康、美味的食品选择。

回顾我州松茸产业的发展历程

回顾我州松茸产业的发展历程

回顾我州松茸产业的发展历程一、引言作为我州的特色农产品之一,松茸产业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经历了蓬勃发展。

本文将回顾我州松茸产业的发展历程,探讨其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二、起步阶段松茸产业在我州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

当时,由于我州地理环境的独特性,松茸的生长条件非常适宜。

农民们开始发现并采集松茸,逐渐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

三、初期发展上世纪80年代,我州政府开始重视松茸产业的潜力,并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其发展。

政府加大对松茸产业的扶持力度,提供培训、技术支持和财政补贴等政策,鼓励更多农民参与到松茸种植和加工中。

四、规模扩大进入90年代,我州松茸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产量和种植面积大幅增加。

种植园区逐渐形成,一些农民开始专门从事松茸种植,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

同时,松茸的市场需求也不断增加,出口量逐年攀升。

五、技术创新为了提高松茸的品质和产量,我州的农业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大了技术研发的力度。

通过选育适应本地环境的松茸品种和改良栽培技术,成功解决了一些病虫害问题,提高了松茸的产量和质量。

六、加工业的兴起随着松茸产量的增加,松茸加工业也逐渐兴起。

一些企业开始生产松茸干片、松茸粉等深加工产品,提高了松茸的附加值。

同时,一些农民也开始自行加工和销售松茸制品,增加了收入来源。

七、市场拓展我州松茸产业的发展并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市场,还逐渐拓展到国际市场。

通过参加国际农产品展览和开展跨国合作,我州的松茸产品走出国门,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和欢迎。

八、面临的挑战随着松茸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市场竞争加剧,其他地区也纷纷发展松茸产业,市场供求关系出现了变化。

其次是环境保护问题,松茸生长需要一定的生态环境,如何保护好生态环境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九、未来展望尽管面临挑战,我州松茸产业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未来,可以通过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松茸的品质和产量;加强市场营销,提升松茸的附加值;加强合作交流,拓宽国内外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历程[信息来源: 张树庭] 2008/01/25[大中小] [打印] [关闭]一、前言1978年,我应轻工业部邀请讲授了中国第一期食用菌讲习班课程。

此次培训在北京举行,为期两周。

当时,中国的食用菌产量只有6万吨。

可到了2002年,中国的食用菌产量已超过860万吨(见表1)。

从表1我们还可看到中国的食用菌产量不同时期的增长速度和年均增长速率。

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食、药用菌第一生产和消费大国。

1978年,中国的食用菌年产量只是当年世界食用菌总产量的5.7%。

如表2所示,中国的食用菌产量占世界食用菌总产量的比重近年来稳步增长。

中国的食用菌年产量到1983年增长到17.45万吨,占当时世界食用菌总产量的12.0%。

1986年的中国食用菌产量增加到56.8万吨,占当年世界食用菌总产量218万吨的27%。

1990年被认为是中国食用菌生产的转折年,因为这一年的人工栽培食用菌产量第一次超过100万吨,占当年世界总产量的28.0%。

从那时起,中国食用菌产量以每年18-20%的增长率稳步增长。

1994年中国人工栽培食用菌产量是26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54%。

估计2002年中国栽培食用菌年产量超过了860万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0%。

尽管产量的高速增长已持续了许多年,但最新数据显示该产业的发展潜力远没有达到极限。

2002年,国内市场的食用菌消费量超过该年产量的80%,而用于出口的不到年产量的20%。

这与上世纪80年代时的情形形成强烈反差,当时食用菌年产量的80%被用来出口外销。

仅以北京地区为例,1980年该地区食用菌年产量只有5吨,1990年已迅速增长到3500吨,到2002年更是达到了22000吨(见表3)。

但是这里我们要强调食用菌及其加工产品的质量,确保其不存在有毒有害的物质。

稳定的质量、鲜明的分级、可信赖的产品对于获得公众信任、确保稳定而不断扩大的市场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市场的扩大,以食用菌为原料的产品扮演着功能食品和保健滋补品的角色,相关的法规管理也会不可避免的越来越严格。

以下三个食用菌品质控制环节应予以重视:(1)栽培料的质量控制;(2)栽培和加工过程的质量控制;(3)制成品的质量控制。

表1. 中国栽培食用菌的年产量(1978~2002)时间产量 (单位:千吨) 增长率(%) 年均增长率 (%)1978 60.0 - -1986 586.0 876.7 109.61990 1,000.0 70.6 17.61994 2,600.0 160.0 40.01996 3,500.0 34.6 17.31997 3,918.3 12.0 12.02000 6,630.0 69.2 23.12001 7,818.0 17.9 17.92002 8,650.0 10.6 10.6资料来源: 张树庭, 1999; 黄年来, 2000, 林彩民, 2002.表2. 1978年以来中国食用菌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份额时间世界的年总产量中国的年产量份额 (千吨) (千吨) (%)1978 1,060.0 60.0 5.71983 1,453.0 174.5 12.01986 2,176.0 585.0 26.81990 3,763.0 1,083.0 28.81994 4,909.3 2,640.0 53.81997 6,158.4 3,918.0 63.62002 12,250.0* 8,650.0 70.6带*号的数据系作者根据以往数据估算得到资料来源: 张树庭, 1991, 1992, 1999; 黄年来, 2000; Miles and Chang, 1986.表3. 近年来北京市的食用菌年产量时间产量(单位:吨) 增长率(%)1980 51990 3500 69900.01996 8201 1343.01997 9000 9.71998 12035 33.71999 18577 54.42000 22000 18.4资料来源: Zheng et al., (2002)在过去的25年间,我曾应邀在中国的二十二个省讲授了超过80期的各式食用菌培训班、研讨班课程。

我也被邀请到遍布中国的140多个县市的乡村去指导菇农种菇并和他们探讨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一期讲习班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开办。

这次培训从1983年的6月3日开始到6月23日结束,为期三周。

230位食用菌研究学者和菇农参加了此次培训。

这次培训课程上午安排专题报告,下午是现场演示和讨论。

本次培训课程的内容以中文小手册的方式出版,该书命名为“食用菌的遗传和育种”,共计141页。

食用菌栽培技术的成功推广使成千上万的农民投身到这项产业中来。

中国食用菌的产区分布很广。

七个省的24个县市年食用菌的产值超过1亿元人民币(约合1200万美元)。

其中福建、河南、浙江各拥有6个这样的县市,山东有3个此类县市,江苏和四川各有1个(见表4)。

表4. 1996年中国二十四个主要食用菌产区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区县省份产值(元)产值(美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庆元浙江 370 46.3寿宁福建 570 71.3泌阳河南 520 65.0西峡河南 340 42.5鲁山河南 320 40.0古田福建 280 35.0磐安浙江 280 35.0金堂四川 270 33.8仙游福建 220 27.5Zehenhe 福建 210 26.3聊城山东 200 25.0卢氏河南 160 20.0Xinxian 山东 150 18.8射阳江苏 150 18.8牟平山东 150 18.8景宁浙江 149 18.6扶沟河南 128 16.0缙云浙江 125 15.6松阳浙江 120 15.0澧陵湖南 120 15.0屏南福建 110 13.8Boshan 河南 108 13.5云和浙江 100 12.5长汀福建 100 12.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来源: 张树庭, 1999.二、蕈菌资源的数量估计地球上现有150万种真菌,Hawksworth(2001年)预计其中14万种是能产生一定体积和相应结构子实体的大型真菌——蕈菌。

张树庭和Miles(1992年)给出了蕈菌的定义:蕈菌是指具有比较复杂的组织结构及肉眼可辨的、双手可摘的子实体的大型真菌。

Hawksworth给出的上述数据仅被认为是对地球上现存蕈菌种类数量的一个粗略估计。

目前我们已知道大约14,000种蕈菌,只占预测蕈菌种类总量14万种的10%。

在14,000种已知蕈菌中,约5000种具有不同程度的可食性,其中来源于31个属的3000多种蕈菌被当作食用菌。

但是只有200个种类可以试验性栽培,100个种类经济性栽培,大概60个种类商业化栽培,10多个种类在许多国家工业化栽培。

此外,约2000种蕈菌具有药用功效。

有毒蕈菌的数量相对很小,约为蕈菌总量的1%,其中30种有毒蕈菌可以致人死亡。

卯晓岚估计中国目前拥有约1500到2000种食用蕈菌,其中有981种已知(见表5)。

表 5: 中国人工驯化和商业性栽培的食用菌种类的数量(1950 ~ 2002)1950 1951-1960 1961-1970 1971-1980 1981-1990 1991-2000 2001-2002食用菌种类数量 50 100 200-260 300-350 360-655 720-838 981人工驯化的种类 5 7 10 16 50 86 92商业性栽培的种类 5 5 7 9 16 26 50用于出口的种类(含野生食用菌) 4-5 5 6 6-7 8-18 33 351983年以前,中国食用菌栽培的主要品种是双孢蘑菇。

双孢蘑菇栽培技术最早由法国传教士1930年带到中国上海。

可是它的栽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断了。

随着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相继开始栽培双孢蘑菇,中国大陆于70年代恢复了双孢蘑菇的栽培。

但是当时中国双孢蘑菇的单位面积产量总体相对而言非常低。

自从1978年在北京食用菌培训班上,将后发酵技术引进中国后,随后的四年间,中国双孢蘑菇的产量逐渐提高。

以后,由于堆肥发酵技术的成熟和进步以及高产优质菌株的引进,双孢蘑菇的产量有了显著提高。

1983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双孢蘑菇的主要生产国。

1983年中国的双孢蘑菇年产量是13万吨,占当年世界双孢蘑菇的总产量100万吨的13%。

当年福建省的双孢蘑菇产量为4.5万吨,是全国产量的35%。

从此福建省成为双孢蘑菇的第一生产大省。

但是当时其他种类食用菌的栽培还处于初级阶段。

例如,1983年中国香菇产量仅有1.95万吨,仅为当年世界香菇总产量20.67万吨的9.4%。

同年日本生产香菇17.12万吨,占世界香菇产量的82.8%。

14年以后,世界香菇生产格局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1997年中国年产香菇112.5万吨占到世界总产量的85.1%。

另一方面日本香菇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从1983年的82.8%下降到1997年的10.0%(见表6)。

比较1985年和1995年的香菇产量不难发现在这十年间中国香菇产量增长了1060%,而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的产量分别下降了46.5% 、23.2%和82.2%。

中国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香菇生产、出口和消费国。

香菇过去被认为是东亚地区的区域性栽培品种,但现在香菇的栽培已迅速推广到世界其它地区。

预计香菇——产量增幅最大的食用菌栽培品种,由于其具有食疗和药疗作用,它的产量还会继续增长。

香菇六个月代料栽培的生物学效率为60-80%。

随着栽培时间的延长,100%的生物学效率是很平常的。

表 6.不同年份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香菇产量.(鲜重单位:千吨)国家 1983 1985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份额 % 份额 % 份额 % 份额 % 份额 % 份额 % 份额 % 份额 % 份额 %中国 19.5 9.4 50.0 13.9 380.0 60.5 450.0 63.9 550.0 68.9 626.0 73.6 580.0 72.5 670.6 76.3 1,125.0 85.1日本 171.2 82.2 227.3 63.3 179.7 28.6 177.1 25.2 170.4 21.3 157.4 18.5 155.2 19.4 144.0 16.4 132.6 10.0中国台湾 7.5 3.6 49.0 13.7 36.8 5.9 39.4 5.6 36.4 4.6 28.0 3.3 26.9 3.4 27.0 3.1 27.0 2.1韩国 4.9 2.4 23.4 6.5 17.2 2.7 22.5 3.2 25.8 3.2 22.0 2.6 19.0 2.4 18.7 2.1 17.0 1.3其它 3.6 1.8 9.4 2.6 14.5 2.3 15.0 2.1 16.0 2.0 17.0 2.0 18.0 2.3 19.0 2.1 20.0 1.5总计 206.7 100 359.1 100 628.2 100 704.0 100 798.6 100 850.4 100 799.1 100 879.3 100 1321.6 100资料来源: Royse, et al. 1985; Chang, 1996, 1999, 2002; Yao, 1998; Yamanaka, 1997.*注2001年中国香菇产量是 2,072,000 吨1983年在三明真菌研究所召开的全国食用菌工作会议对中国食用菌的研究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