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共和国的民主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案
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第一节新中国成立时的国内国际条件教学目标:1、了解新中国成立时的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2、掌握人民共和国方案的形成过程和最终方案的内容要点;3、引导学生掌握全面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时的国内和国际条件。
教学难点:人民共和国方案的要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新中国成立时的国内国际条件1、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奠定了建立新中国的前提条件;2、经过人民大革命,形成了全国人民空前的大团结;3、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极端落后;4、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中苏两党关系加强;5、世界“冷战”局面开始出现,美国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
二、人民共和国方案的形成1、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3、抗日战争末期和解放战争后期4、人民共和国方案的要点第一,关于国体和政体。
第二,关于经济形态和经济方针。
第三,关于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
第四,关于新中国的社会性质及其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第二节新中国的诞生教学目标:1、了解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以及召开的过程;2、掌握《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1、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以及召开的过程;2、《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号召: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热烈响应2、新政协筹备会在北平成立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二、《共同纲领》的制定1、第一次初稿《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纲领初稿》2、第二次草案初稿《新民主主义的共同纲领》3、《共同纲领》的内容第一,关于新中国的性质和任务。
第二,关于新中国的政权制度、军事制度及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政策的总原则。
第三,关于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三、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开过大典1、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2、开国大典3、中央人民政府全部组织机构的建立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第一,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中华 人民 共和 国 史 第 二 章 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二章内容把握中华民族的历史兴衰,我们首先要回头看看中华民族历史上在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前的情况。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具有时代特征的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等等,每一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文化、宗教、政治、科技等方面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历史。
说到1949年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它标志着中华民族从苦难的社会改革过程中走向了振兴、发展的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第二章,从1949年建国以后,讲述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
中国从落后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从北平政权统治下,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到经济建设高歌猛进,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新秩序和价值观在中国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在中国历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开展了大量改革,推进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并实施了政府重组、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民主化改革等,实现了中国从落后落后到先进的现代化社会的历史性跨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业发展、农业改革和城市化等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中国的经济实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令人称奇的经济成就在世界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认可。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主政治的推进,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复兴,全国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使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新中国政府特别重视维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开展了多种保护传统文化的活动,不仅在中国大陆实施政策,还在海外中国人中也展开了影响。
中国政府在海外中国人中推行了“孔子学院”计划,积极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使中国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总之,以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标志的第二章的内容,突出表现的是中国从落后的旧社会发展到现代化社会的过程,以及新中国政府在保护传统文化和推动中国文化传播方面取得的成就。
本章内容既能了解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又能熟悉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突出成就,也对思考中国未来发展方向、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有重要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目录第一章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第一节伟大的民族与伟大的祖国第二节筹备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第二章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1949-1952)第一节实施新民主主义建国纲领第二节迅速恢复国民经济第三节巩固人民政权与抗美援朝战争第四节社会建设、民主改革和城乡社会生活第五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和外交工作第三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工业化建设的良好开端(1953-1956)第一节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第二节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第三节确立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第四节工业化起步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第五节前所未有的文化社会进步与国防建没第六节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实行和平外交第四章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1956-1960)第一节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成果第二节执政党整风与反“右派”斗争第三节“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第四节纠“左”的错误与庐山会议第五节政治建设以及政治体制的变动第六节独立自主和平外交与统一祖国的进展第五章在调整中继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60-1966)第一节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第二节发展文教、科技、国防、卫生、体育事业第三节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第四节政治调整与“四清”运动第五节完成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和10年建设成就第六章人民共和国发展中的10年内乱(1966-1976)第一节“文化大革命”的发动第二节全国性内乱与健康力量的抗争第三节纠正错误的努力与挫折第四节经济的起伏与政治、文化、外交工作第五节全面整顿与反整顿的较量第六节“文化大革命”的结束第七章开辟人民共和国历史新时期(1976-1982)第一节各项工作的恢复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第二节实现历史性的伟大转折第三节国民经济调整与全面系统地拨乱反正第四节走上改革开放之路第五节推进政治、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第六节外交战略的调整与实施第八章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982-1987)第一节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思想第二节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第三节科技教育改革与文化社会发展第四节军队改革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第五节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推进第九章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与经受严峻考验(1987-1992)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基本路线第二节制定“三步走”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第三节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第五节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第六节打破西方发达国家的“制裁”和对外关系的发展第十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1992-1997)第一节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第二节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第三节制定跨世纪的宏伟纲领与实施宏观调控第四节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五节经济社会建设与人民生活第六节开创全方位外交的新格局第十一章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向新世纪(1997-2002) 第一节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第二节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三节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特大自然灾害第四节经济社会变化与科技事业发展第五节继续拓展全方位的外交新格局与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第六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实施“走出去”战略第七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第十二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2002-2009)第一节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二节确立科学发展观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三节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第四节发展科技文化和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第五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六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第七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争取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八节和平发展新外交与统一祖国新进展结束语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伟大成就与今后的考验主要参考文献和书目。
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第一章、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12年11月14日通过)总纲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走中国人民自愿选择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第二章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程
第二章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程第一节新文明的演进一、新政权的新举措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为中国的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以尽早实现国家富强为目标的新政权,认识到巩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进一步发展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助于实现国家的现代化,遂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
首先,在政权建设上,实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联合执政的“人民民主专政”,而不是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
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都是统治阶级。
在从国家主席到各部部长中,民主党派人士都不乏其人。
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经常真诚地听取民主人士的意见,民主人士有一定的实际权力,双方密切合作,共同治国。
其次,变革几千年的农村土地制度,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真正实行“耕者有其田”。
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公布,总的原则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区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在土改中,农村人口被分成五类:(1)地主,占有大量土地,自己不劳动,靠剥削他人生活;(2)富农,拥有土地,自己劳动,也雇工劳动,有时也出租土地给贫农;(3)中农,只耕种自己的土地,不雇工不剥削他人;(4)贫农,占有少量土地和农具,有时不得不靠卖地过活,或者不得不租种他人耕地;(5)雇农,没有自己的土地,只能靠做工或借贷生活。
土改没有采取“自上而下”、由政府发布命令把地主土地分配给贫雇农的“和平土改”的方式,而是采取了“自下而上”、发动和组织农民自己打倒地主阶级取得士地的群众路线,大体上分为发动群众、划分阶级、没收和分配地主土地三个步骤,为此派出了大批的土改工作队。
一些工作队简单地采取“诉苦会”、“公审会”的方式,“消灭地主阶级”变成了杀死地主本人,有100万左右的地主被处死。
而按照《土地改革法》,不仅不应处死地主,而且政府允许地主在重新划分土地时拥有自己的一份田地。
毛概课件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ppt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没收地主土地给农民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宋
蒋
孔
陈
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毛泽东指出:“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 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 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它不但 有利于资产阶级,同时也有利于无产阶级,或者 说更有利于无产阶级。”
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 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 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3.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
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革命发 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 确的理论。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 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 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 法论意义。
保护民族工商业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文化 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 建的文化,即民族的 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延安中国女子大学成立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合度 同 一 影节 志 九 。目 与 四 。延三 这安年 是军春 和民节 秧在, 歌一毛 队起泽 员欢东
1.近代中国的国情
中国民族资 本先天不足,主 要是轻工业,缺 乏重工业的基础。
1894年祝大春在上海创办的源昌丝厂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件第二章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第四节 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左”的错误的发展
一、中共八届十中全会重提阶级斗争问题 中苏关系恶化 北戴河会议阶级斗争成为主题 八届十中全会——阶级斗争 经济调整仍在继续
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 “大四清” 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 农村阶级斗争 《前十条》社教运动
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左”倾思想得以进一步发展
——周恩来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 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
三、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论十大关系》为纠正经济问题创造条件 刘少奇提出经济发展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坚持在 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保证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中共八大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方针、任务的确立 1956年9月15日八大召开
论十大关系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赫鲁晓夫中共中央对苏共二十大采取十分慎重的态度1956年4月25日论十大关系前三条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四五条借鉴苏联的教训思考经济体制方面改革的问题后五条主要讲政治关系二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与双百方针的提出在社会主义时代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充分地提高生产技术更加需要充分地发展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更加需要发挥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周恩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三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经济建设方针论十大关系为纠正经济问题创造条件刘少奇提出经济发展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保证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四中共八大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方针任务的确立1956年9月15日八大召开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第一正确分析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第二确定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第三坚持既反对保守又反对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第四探索改进经济管理的方针政策第五强调扩大人民民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第六明确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方针任务第七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外交政策第八强调要加强执政党自身的建设五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的提出1957年6月19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第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充满着矛盾正是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第三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反映在政治上可以划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第四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可以具体化为一个公式即团结批评团结第五提出并阐述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项方针政策第二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一整风运动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事情正在起变化运动的主题开始由党内整风转向反击右派的进攻反右派斗争全国范围内展开严重扩大化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长期偏离经济建设而陷入阶级斗争的误区二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三面红旗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脱离现实违背规律造成严重失误脱离社会经济条件超越生产力水平的盲目冒进急于求成是对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正常秩序的巨大破坏三对左的错误的初步纠正第一次郑州会议武昌会议第二次郑州会议逐渐剥去了一些空想色彩但左的错误还没有得到彻底纠正四二届全国人
毛概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及其理论依据
1954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 中南海举行,在这次会议上, 把过渡时期总路线载入了宪 法
机关干部在街头宣传总路线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及其理论依据
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
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 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 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 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
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3年12月的政协会议期间,中央宴请各界参会 的知名人士。工商联代表张敬礼恰与毛泽东、周恩来 同坐一桌。当知道他是近代中国工业的奠基者之一、 “状元公”张謇的侄子后,毛泽东说:
“讲到中国的民族工业,有四个人不能忘记: 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讲到化学工业,不能忘记范旭东; 讲到交通运输业,不能忘记卢作孚。”
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的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 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鞍钢
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的可能性
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 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 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的可能性
被授予“农业劳动模范”称号 的山西农民李顺达(右2) 正在和互助组的农民一起 挑选种子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 五种经济成分: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 经济、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 作社经济、 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 体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思考:上述哪些经济成分需要改造?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土地改革完成后,工人阶级和资 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 要矛盾。
第二章 到第四章 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改造 -改革开放的填空和问题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填空和问题1、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控制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的力量,成为近代中国一切灾难、祸害和贫穷落后的总根源,也是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则是最主要的矛盾。
领。
1925年1月召开的党的四大突出的历史功绩是,明确地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5、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___________;新民主主义的前途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___________。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___________。
8义为目的的旧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以五四运动为分界线,旧民主主义已经让位于9、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先后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分析和论证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10、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第一次明确了党的工作应以乡村为中心的战略思想,从而标志着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提出的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逐步为全党所接受。
1935年《反对本本主义》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为该思想奠定哲学基础。
1936年至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新阶段》、《战争和战略问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等一系列著作中,进一步全面论证和阐述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必要性11、毛泽东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放在首位的是___________。
世界当代史课件
波兰团结工会的上台
匈牙利政局的变动
1989年10月,布达佩斯居民走上街头示威游行
民主德国的发展和德国的统一
柏林墙开放后的移民潮
南斯拉夫内战和分裂
南斯拉夫内战
捷克斯洛伐克联邦一分为二
1993年1月1日,在斯洛伐克和匈牙利边境地区的一个村庄,一 名斯洛伐克边防士兵取下写有“捷克和斯洛伐克”字样的边境 徽章。从1993年1月1日起,捷克和斯洛伐克两共和国成为两个 独立的主权国家。
第二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东欧
一、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民主改革 1、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意义
二次大战后,在东欧和东南欧先后出现了八个新型 的人民民主国家,著名的国际共运活动家季米特洛夫 在保加利亚共产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将人民民主国 家的性质概述如下:(一)人民民主国家体现着工人 阶级领导下的劳动人民 -- 绝大多数人民的统治;(二) 人民民主国家是过渡时期的国家,它的使命是确保这 个国家沿着通往社会主义的道路发展;(三)人民民 主国家是在同苏联的合作和友谊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四)人民民主国家属于民主反帝阵营。尽管季米特 洛夫在概述的第一和第二点上,把人民民主国家的性 质同苏联区别开来,然而在后两点中却又突出了人民 民主国家和苏联的关系。
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建立的过程很不一样,大致
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这两个国家的 共产党在反法西斯战争的过程中一直掌握着武装斗争 的领导权,因此在战后国内的政治生活中也能够扮演 主要的角色,从而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创造了条件。 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匈牙利在二战期间追随德国进 行侵略,成为战败国,它们在战后的发展比较曲折, 构成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建立的第二种类型。 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在二战期间都被德国占领,其情 况和南斯拉夫及阿尔巴尼亚有类似之处,但它们的抵 抗运动的规模却要小得多,此外两国共产党在战争期 间所发挥的作用也无法和南共及阿共相提并论,因此 战后向人民民主制度转变也有着自己的特色,属第三 种类型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是在德国分裂和苏军占领的情况下 建立起来的。
《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答题、论述题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答/论述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战争简答题1、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危机的表现?2、为什么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有哪些?4、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5、中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及其特点是什么?6、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斗争屡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论述题1、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殖民扩张对中国的威胁?2、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及其关系?3、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4、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中国人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简答题1、如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2、怎样评价《资政新篇》?3、简述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4、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5、简述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论述题1、试述太平天国农民斗争的历史意义。
2、试述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3、试述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第三章辛亥革命简答题1、怎样看待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性质。
2 、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论述题1 、试述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2 、试述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及其失败的经验教训。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简答题1、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是什么?3、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有哪些历史局限性?4、五四运动爆发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是什么?5、早期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有哪些特点?6、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所开展了哪些方面的工作?7、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是什么?8、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什么?9、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是什么?论述题1、试论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3、试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4、二大的内容及其及其意义是什么?5、国民革命的意义和失败原因是什么?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简答题1 、国民党是怎样实行一党专制的?2 、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立场和主张是什么?3 、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意义是什么?4 、毛泽东怎样分析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的?5 、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什么?6 、为什么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内连续发生“左”倾错误?论述题1 、国民党政权、统治下的社会经济状况是怎样的?为什么要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统治?2 、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什么?3 、试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及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复习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复习资料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时的国内国际条件:1、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奠定了建立新中国的前提条件。
2、经过人民大革命,形成了全国人民的空前大团结。
3、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极端落后。
4、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中苏两党关系加强(与苏联控制与反控制的拉锯战)5、世界冷战局面开始出现,美国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人民共和国方案中经济形态:由五种成分构成:1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2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3私人资本主义4个体经济5国家和个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经济方针: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共同纲领》内容:1、关于新中国的性质和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2、关于新中国的政权制度、军事制度及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政策的总原则 4、关于人民的权利与义务意义: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大宪章,他在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是政府的施政方针,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体现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林伯渠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最高人民检察署署长1948年秋到49年初对官僚资本的接管政策和办法,既不打乱企业原有的组织机构,而是先按照原来的组织机构和生产系统“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由军管会对他们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完整的接收下来。
派往这些企业的军队代表的职责是监督生产,而不是直接管理企业的生产。
所有这些规定的唯一出发点,就是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没收官僚资本的两重性质:从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附庸即中国买办资产阶级及摧毁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的意义看,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 从消灭中国的大资产阶级来看,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第二章共和国民主改革的全面展开与国民经济的恢复 p30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明确提出当前的中心任务就是: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争取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历史文化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教学大纲
历史文化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教学大纲历史文化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数:54 学分:3 适用专业:历史学一、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并能对当代中国历史的内容作系统分析,使学生做到提高基本素质、培养基本技能。
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情况,进一步运用所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知识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知识,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综合,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事例加以运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在实际工作中的综合能力。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了解新中国基本知识的作用。
是一门很强的基础理论学科。
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使本科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基本发展历程、不同时期的重大事件、人物等,了解并掌握本专业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及研究动态,扩大专业视野,奠定较为扎实的专业基本功。
课程任务:本课程讲授以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为主线,结合历史史实进行分析讲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建国以来中国的历史基本知识,使同学们达到提高基本素质、培养基本技能,并能较为全面地了解建国以来的历史等。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在掌握《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中世纪史》、《世界近现代史》、《世界当代史》的基础上,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能够系统地、较为全面地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观点和基础理论。
2.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学过的知识加以叙述、解释、归纳,并且能够把某一事实或者概念分解为若干部分,指出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
3.使学生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运用所学的本专业知识,达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要求。
四、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建国以前以及建国初期的中国的基本国情,建国后,新政府为了巩固新政权和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而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2023高中历史选修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件
2023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件第一章:晚清时期1.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起因和影响- 辛亥革命后的政治局势- 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早期政治发展2. 遭受列强侵略的近代中国- 鸦片战争及其后果-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北京条约- 中国遭受列强侵略的原因和特点第二章: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知识分子的觉醒和提出的新思潮- 五四运动的爆发与对传统文化的批判2. 北洋政府与国共合作的形成- 北洋政府的建立与政治动荡- 孙中山的三大政策与国共合作- 工农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逐渐崛起第三章:抗日战争与国共内战1. 抗日战争的爆发与中国抗战的胜利- 九一八事变与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 八年抗战的艰苦与牺牲- 中国抗战胜利的意义和影响2. 国共内战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国共内战的起因和发展- 解放战争与人民解放军的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宣告与早期建设第四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1. 改革开放的背景和意义- 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和内容- 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和成就- 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 现代化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崛起和影响力结语: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在近代历史中所经历的磨难和发展的道路。
以晚清时期国家的衰败,到民主革命的崛起,再到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带来的巨大变革,最终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中国历史的进程令人瞩目。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新角色和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近代中国的改革与民主化
近代中国的改革与民主化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与民主化的探索与实践。
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各种内外挑战,同时也积聚了改革的动力和引领民主化的呼声。
本文将从清末维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改革开放等方面来探讨近代中国的改革与民主化过程。
清末维新是近代中国改革与民主化的重要起点。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社会的混乱,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思考如何强国富民的道路。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了“变法”、“维新”的主张。
他们呼吁以“中国之人民治中国”为目标,主张吸收西方先进思想和制度,力图推进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的改革。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康梁变法未能成功,使得中国的改革步伐受到阻碍。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揭开了建立民主政治的新篇章。
辛亥革命的胜利使得民主思想在中国社会开始蔓延,民主政治的种子在这个时期开始萌芽。
然而,由于军阀混战、民主政治基础薄弱等原因,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并未能够得到顺利推进。
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又一次探索。
五四运动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为主要目标,呼吁实行民主、科学和文化的革新。
该运动在中国青年中起到了强烈的示范作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为中国的改革与民主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四运动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为后来的革命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民主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在战胜国民党后,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工业化等经济改革,并在政治制度上实行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然而,在这一进程中,中央集权化的特点逐渐显现,民主化的呼声也受到了一定的压制。
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改革与民主化的新起点。
邓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号召,推动了中国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
改革开放以经济特区的建立为基础,在经济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
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读书笔记按章节
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读书笔记按章节《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是一本关于中国现代史的著作,作者是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
本书通过独到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对近代中国的转型与发展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
在本文中,我将根据章节内容对这本书进行评估,并分享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第一章: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前景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点。
本章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前的社会背景和革命的发展前景。
作者指出,辛亥革命的爆发是中国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而不仅仅是个别事件的产物。
在这个章节中,作者分析了清朝末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揭示了革命爆发的内在动因。
我个人认为,辛亥革命对于中国社会的意义不仅在于推翻了封建统治,而且为中国社会和政治制度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武装斗争的发展与转机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章重点讲述了武装斗争在辛亥革命中的发展和转机。
作者提到了辛亥革命中的各种武装斗争形式,如义和团、同盟会等。
这些武装斗争不仅展示了人民群众的英勇斗争精神,也暴露了革命力量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我认为,辛亥革命中的武装斗争是革命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充分展示了人民的抵抗和斗争意志。
第三章:建立共和国与政治制度改革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本章主要探讨了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建立共和国的意义。
作者指出,在政治制度改革的进程中,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难。
虽然共和国的建立为中国民主化进程铺平了道路,但也暴露了政治体制脆弱性和政治派别之间的博弈。
我认为,建立共和国只是中国政治制度改革的开端,而不是终点。
中国仍然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政治制度,以实现真正的民主和治理能力。
第四章:社会结构与经济变革社会结构和经济变革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本章详细介绍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经济发展的情况。
作者指出,中国社会结构的变革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密切,两者互为影响。
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不仅体现在阶级矛盾和社会分化上,也反映在对外文化的接纳和创新上。
行政组织理论(00319)第二章
简述奴隶制时期的外国行政组织及特点?原始社会末期,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原始氏族和部落的公共组织逐渐变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机关,形成了一套管理国家事务的机构,这就是最早的行政组织。
一、古埃及的行政组织:古埃及在公元前3100年左右的早期王朝时期就开始建立起中央集权机构,实行奴隶制君主专制。
1、古埃及的行政组织是高度混同的。
2、各部门之间的职权及官员之间的权限虽有所分工但没有明确的划分。
3、法庭也未从行政机关中分离出来。
4、祭司在国家机构中占有显著地位。
二、古希腊的行政组织:1、雅典的城邦民主制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初的梭伦改革,他颁布了民主改革的宪法。
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它有权选举和监督执政官,执政官负责日常国事的治理。
2、古希腊行政组织的特点:(1)雅典的行政组织具有原始的民主行政特征(2)强调依法行政(3)行政官员非专业化、非职业化、无报酬(4)行政职能简单三、古罗马的性质组织:1、古罗马共和国时期的行政组织中央机关由人民大会、元老院和高级长官三部分组成。
执政官是高级长官中的最高官职,拥有最高军事权和行政权。
他负责召集和主持元老院会议、人民大会,同时也是元老院和人民大会决议的执行者。
2、古罗马帝国时期的行政组织从公元前30年屋大维登上罗马政治舞台开始,确立了决定专制的元首制度。
四、奴隶制时期外国行政组织的特点:1、行政组织职能简单且未明确分化。
由于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及初步的社会分工的影响,奴隶制时期国家的管理职能既简单又高度混同。
2、古希腊、古罗马的行政组织与国家机关其他组织开始有了初步的原始的分工。
反映在组织结构上出现了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军事组织与宗教组织等,它们既相互交叉又略有分工。
3、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相对简单。
古希腊由于各城邦规模小,基本上不存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古埃及、古罗马都存在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但地方行政组织权力有限,主要职责是征收赋税,管好本地水利工程和其他事务,因此,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比较简单,权责划分既简单又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批判了改良主义。
B,在文化教育界引起了很大震动。
C,宣传了唯物主义思想,批判了资产阶
级唯心主义思想。
第三,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出 现了许多极端片面和过火的做法。
A,对影片的讨论和批评缺乏实事求是的 态度。 B,在批评中,没有把电影里被夸大的武 训和历史上的武训加以适当区别。 C,由于对影片的讨论变成了一场大批判, 而且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为何难产?
主要阻力是官员反对【 97%的官员反对】 一是“个人隐私论”。 官员财产的隐私权应当服从公众的知情权 !
二是“害怕露富论”。
三是担心引发“社会震荡论”。
四是“条件不成熟论”。
如何尽早推行?
观点之一:赦免贪官“原罪”换取财产
公示
中国人民必须牺牲一次,宽恕一回!
土匪(匪首、惯匪)、特务、恶霸、反 动会道门头子和反动党团骨干分子 会道门:原本是带有宗教色彩的封建迷 信团体的总称。
部分干部产生了和平麻痹思想。
“宽大无边” :“天不怕地不怕, 就怕共产党讲宽大。”
反革命分子:公安局“公安店”,法院 “旅馆”。
3、意义: 肃清了反革命残余势力;巩固了新 生政权,保证了社会的安定。
二、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人民生活 的初步改善
“五反”运动
(一)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与 “三反” 1.对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
(1)为什么要调整工商业? 地位重要;遇到暂时困难 “挂红旗,五星不定,扭秧歌,进退两
难”。
(2)基本环节:
调整公私关系:调整国营工商业和私 营工商业的关系和负担。 劳资关系:正确处理在当时条件下工 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关系。 产销关系:逐步实行计划生产,克服 无政府状态,使产销之间渐趋平衡。 (3)成效:
地战、敌后游击战相配合;实行近战、
夜战、速决战,灵活运用穿插分割、
迂回包围、诱敌深入的战术原则。
两个阶段: 50.10-51.6;51.7-53.7
上甘岭战役 :Biblioteka 3.意义:(见教材18)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我们的 国威和军威;维护了中朝利益,为国内提供 了好的建设环境;为军队现代化提供了经验 教训。
(2)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和批
判 毛泽东:诬蔑了农民革命斗争,诬 蔑了中国 历史,诬蔑了中华民族, 进行了反动宣传。 问题的实质: 对武训的改良主义道路是歌颂还是反 对?
文化部和《人民日报》社联合组成“武
训历史调查团” ,结论:
武训是以兴学为手段,被当时反动政府
赋予特权而为整个地主阶级和反动政府 服务的大流氓、大债主和大地主,是一 个反动派。
展国民经济。
第二,在政策上把过去征收贫农的多余
土地和财产的规定,改为保存富农经济。
第三,在人民政权已经在全国建立的条
件下,土改要有领导、有计划、有秩序 地进行。
5.
意义(P20)
(四)镇压反革命运动(50年冬
-51年10月)
1、原因
反革命分子的破坏活动日益猖狂。
2、镇压重点
美苏以三八线为界进驻南北朝鲜 联合国:武装干涉决议
9.15日美国仁川登陆,战局突变
金日成致电毛泽东:要求中国出动武装 部队援助北朝。中国要不要出兵?
不出兵的理由:
为什么还要出兵? 中苏磋商未果:
10月19日首批志愿军6个军共18个师秘密 渡过鸭绿江
2.过程
作战方针:以运动战为主,与部分阵
4.学术界争论的问题
(1)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国际上的观点:
朝鲜北南双方谁先开第一枪,谁就是战争的 挑起者;美、苏以朝鲜半岛中部划分“三八 线”,是朝鲜战争的起因。
国内观点: 美苏对抗是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
结论:
日本殖民主义的统治-美苏对抗-民族 分裂-两个政权-朝鲜战争 (2)如何看待朝鲜战争的结局?
第二章 共和国民主改革的全 面展开与国民经济的恢复
一、抗美援朝与各项民主改革
(一)建国初期战略策略方针的确定
1.背景:
2.内容: (1)工作纲领:三个条件、 八项工作 【《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 斗争》】
(2)战略策略总方针:不要四面出击 3.意义 (二)抗美援朝战争
1.战争的爆发(1950.6.25)
舞了世界人民为正义事业而斗争的信心。
(三)土地制度改革的完成
1.必要性
2.土地改革总路线
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
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 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3.步骤
第一步:发动群众。 第二步:划分阶级。 第三步:没收和分配土地。 第四步:复查总结。
4.特点 第一,这次土改的目的是如何恢复和发
不能运用群众运动。
C、社会主义时期的反腐败斗争应长抓不
懈。 ※ 如何看待当下的腐败问题? 现状:腐败严重、人民不满
如何治理大家都关心的腐败问题?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腐败问题无解!?
夫妻反目,情人举报,家中被盗,意外事故, 网民诅咒!
制度建设:财产申报制度:
意义: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官员财产公示制度是一 把利剑,它直刺腐败者的要害。
1952年2月10日公审中共高级干部 刘青山、张子善,并以贪污罪判处死刑。
(3)“五反”(52年初-52.10)
在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中进行的反对行 贿、偷税漏税、盗骗国家财产、偷工减 料和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 ※ “五反”运动不是改变私有制,而 是打击资本家的“五毒”行为。 处理原则:
财产申报制度在中国遇到了一个巨大死
结,那就是官员的不明财产量太大,涉 及面太广,除非高层下决心把这些官员 都抓起来。
何家弘:中央能否确定一个时间点,比如
明年1月1日,只要从此不再有新的贪污受
贿行为,以往的贪污受贿行为就不再查办。
如果有新的贪腐,则一并查办过去罪行。
王明高:先动员和勒令有过腐败行为的国 家公职人员在规定期限内将不法收入存入 国家特定的“阳光账号”,这些收缴的资 金将一律上缴国库。
1、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意义。
2、“三反”“五反”运动有哪些的启示?
3、如何评价建国初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
动?
4、国民经济恢复阶段我国各条战线取得
的主要成就及经验。
lianzeng@
美国:既没有胜利,也没有失败?
中朝:伟大胜利
第一,解除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 危难,实现了出国作战的主要目标。
第二,解决了中国东北边境的安全问题,实 现了“保家卫国”的目标。 第三,粉碎了美国突破社会主义阵营的企图, 捍卫了社会主义阵营的集体安全。 第四,以劣势装备打退了装备绝对优势的美
军,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
2.“三反”“五反”运动(51年底52年10月) 【P27-29】
私人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资本家的“五毒”行为极为严重 不法资本家王康年——“外勤部”。 爱国增产运动中,发现党政机关“三害” 普遍
(1)背景
(2) “三反”(51年底-52.10)
在党政军机关中进行的反对贪污、浪费 和官僚主义的斗争。 原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专员张子善被 判处死刑。 全国参加“三反”运动的干部385万人, 最后判处有期徒刑的9942人,判处无期 徒刑的67人,判处死刑的42人,判处死 缓的9人。
(3)如何评价电影《武训传》和对它的批 判 第一,《武训传》是一部有缺点的电影, 从总的倾向上来看是不好的。
A,过分颂扬了武训其事、其人。 B,《武训传》模糊了中国人民的解放道路。
应当怎样看待近百年中国史和中国人民的 革命斗争?
第二,对电影《武训传》开展讨论
是必要的和正确的。
A,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宣传了革命思想,
2.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
(1951年9月-1952年秋)
(1)必要性: (2)政策:团结、教育、改造 (3)评价:
成效:爱国立场→人民立场 问题:运动解决思想问题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抗美援朝战争 土地改革运动 “三反”“五反”运动 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二、问答题
《谁是最可爱的人》 《钢铁是怎样练成 的》……
3.教育事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在校人数增加;图书馆数量;新闻出版
(三)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
1.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和批判
(1)上映(50年底、51年初)
孙瑜编导 赵丹主演 武训 :“千古奇丐”——“行乞兴学”
典型地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勤劳、 勇敢、智慧的崇高品质?!
观点之二:“新后备干部”“新提拔干
部”应率先公示财产
这样选择突破口的三好处:
……
反对者:专拣软柿子捏,搞一党两制,
选择性执法,对现任干部网开一面。
(二)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1.成就
(1)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2)交通运输、水利、贸易、文化教育得 到巨大发展 (3)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4)人民生活得到初步改善
行思想政治教育。
2.改革学制。 3.学习苏联的经验。 4.进行高等学校院系调整。
(二)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
1.科学工作方面成绩显著。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2.文学艺术方面涌现出了许多优秀作品。
电影:《钢铁战士》、《白毛女》、
《中华儿女》、《新儿女英雄传》、
《赵一曼》等。
文学作品: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
处理办法:
(4)意义及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