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文艺批评受众论

合集下载

第七章 艺术批评的文体类型

第七章  艺术批评的文体类型

第一节 媒介批评与学院批评
可以从性质上把艺术批评文本分为两类:一类是“大众评论”或“媒介批评”, 作为特定术语与基于宪法的民主政治体制有关,多出现在开放的艺术活动或 大众传媒中,可由专业艺术批评人撰写,也可由非专业人士撰写。
另一类是是“学术批评”,也可称为“学院批评”、多刊载于各类学报和研讨文 集中,一般出于专业研究人员之手。
这两种批评类型的研究对象可能是一样的,但研究立场、 态度、手法和传播领域有所不同,作者和读者的社会身份 也不尽相同。公众批评关注当下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有趣现 象,这些现象通常由大众媒体披露并引发讨论,所以一切 公众批评必然是“媒体批评”,大众媒体是公众批评的最好 平台。学术批评多适用于学理探讨和学科内部交流,较少 与社会现象发生直接联系,只能通过专业学报传播,受众 很少,社会作用极为有限。
3.在形式上,传媒艺术批评更为灵活
大众传媒上的艺术批评能注意表达形式,通常是标题醒目,能开门见山,叙事流畅, 通俗易懂,也能使用多种文体,如报道、访谈、对话、点评等,而一般学术批评会选 择论文体,离不开提要、关键词、绪论、正文、结语等格式。《南方周末》曾刊发记 者万静回顾中国当代艺术30年的文章,以五千多字勾勒出近三十年来中国当代艺术 发展的轨迹,同样的内容,如果改为用论文体撰写,在字数上至少会多出3~5倍。 《三联生活周刊》对冯小刚进行访谈,问及主流电影与非主流电影的差别,这当然是 个学术问题,可以用学术语言答复,但那样就没有下面的生动性了:
而无论什么文体,只要能表达真实含义,传播有效信息,就都属于合理而恰当的艺术批 评文体。
文体样式是为适应不同需求而产生的,它是特定思想的表达形式。从理论上说,应该 有什么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表达形式。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更多的是在已有的文体形式 中选择一种,而很少去独创一种特殊形式。

文学批评理论与媒介解读

文学批评理论与媒介解读

文学批评理论与媒介解读一、文学批评理论的研究方式和内容最近二十年,批评理论(CRITICALTHEORY)那个术语不仅在西方文学界普遍应用,而且也成为传播学者进行媒介批评的一个重要理论来源。

批评理论最先产生于文学批评,传统的文学批评主若是为了说明文学作品的意义,他们只是说明一些单篇的诗或小说或某个作家的全数作品,因此并无组成一种系统的批评体系。

文学批评理论寻觅的确实是一种关于文学的知识结构,这种结构完全能够明白得,但决不是文学本身,也不是对文学的体验。

它的要紧目的不在于要丰硕和说明批评实践,使其对具体文学作品的说明更灵敏、更准确,而是要把文学明白得为一种人类的文化组成和一种表意进程的方式,研究作品产生意义的规那么和常规,文学作品什么缘故会产生意义,并从中找出普遍的意义和价值。

文学作品与媒介产品(如电影、电视、广告等)有着内在的彼此联系,当欧洲的一些传播学者开始对公共传播进行批判研究的时候,他们很自然联想到乃至直接借用这些文学上的批判理论,略加改变或受其启发,使传统的传播学实证研究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大拓宽了传播学研究的空间和领域。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文学也能够看做是作者与读者间的一种交流,而交流的中介那么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学作品(文本)。

作为一种特殊的话语形式和传播方式,文学能够以为是作者用语言对读者发送的一个关于现实的文本。

当前西方的批评理论,大体上都围绕着作者、语言、读者、现实和文本本身这五个方面提出问题,对不同方面的强调,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大体上讲,批评理论所提的问题包括:如何确信文学文本(话语)的文学性质,文本与作者(传播者)是什么关系,读者(受众)有什么作用,文本与现实(环境)是什么关系,语言有什么作用和地位。

不论结构主义仍是后结构主义,也不论现象学仍是读者反映批评,无不涉及到这些问题的某些方面。

文学批评理论的研究方式因此也要紧有三种,一种是以作品文本自身为明白得文学意义的全然依据的文本中心论;另一种是以作者原意及其历史背景为明白得文学意义的全然依据的作者中心论;第三种是以读者和更普遍的文化为明白得文学意义要紧本源的读者中心论。

文艺批评学

文艺批评学

文艺批评学一.填空1.艾布拉姆斯著作《镜与灯》2.文学即阶级学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的3.接受美学理论家姚斯的代表作《走向接受美学》4.诗言志出自《尚书·尧典》5.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二.名词解释1.艺术批评:在西方Kritikos(古希腊语) ----- criticism具有“”裁判”;“判断”;“辨识”;“论定”的意思。

文艺批评指“对文艺现象的判断与评价”。

在中国“评”:“评者,平理” --评点,“论”:“论者,伦也”,“品”:“品位”;“品评”,“批评”:“批注评释”的简称。

“文艺批评”是一个特定术语。

文艺批评理论是一种理论。

艺术批评家在艺术欣赏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理论观点和批评标准,对艺术现象所作的科学分析和评价。

艺术批评的对象包括一切艺术现象,诸如艺术作品、艺术运动、艺术思潮、艺术流派、艺术风格、艺术家的创作以及艺术批评本身等。

其中心是艺术作品。

艺术批评既可以指一种活动,也可以指这种活动的结果。

2.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语言、跨学科、跨文化的文学研究。

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的文艺学分支。

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

比较文学不是文学而是文艺理论3.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

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就叫期待视野。

在具体的文学阅读过程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这样三个层次。

4.媒体批评:媒体批评是与传统学院批评相对而言的一种批评生态模式,它是现代社会中普通大众利用现代传播媒体对文艺作品、作家以及文艺现象所作的批评。

媒体批评的特征:大众化与粗鄙化,即时性与随意性,通俗性与商业化,开放性与无序化。

媒体批评极大影响和改变大众文化的生态与传统批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5.兴观群怨: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当代多元审美文化中的艺术受众批判

当代多元审美文化中的艺术受众批判
的笔锋 对准 长期 高 高 在 上 而无 人 敢 惹 的艺术 受 众 , 在 批判 文化 艺术 的创 作者 和艺 术文本 的同时也 对艺 术 的接 受者 展 开一 场 尖 锐 的 批判 !惟 如此 , 方 能保 持 批评 的公 平性 , 也 才 能 真 正 找到 当代 审 美 文 化 的 病因 , 并 促进 多元 审 美 文 化 由简单 的共 生 到 良性 的
广 大 接 受 者 的 精 神 病 变 之 间 的互 为 因果 的 关 系 , 可 以 引起 学界 将 关 注 的 重心 由审 美 文 化 的 制 作 转 向受 众 研 究 。 关键词 : 艺术受众 ; 多元审美文化 ; 艺术 文本 ; 受众本位 ; 个 体 建 设 中 图分 类 号 : 1 0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3 3 5 X ( 2 0 1 3 ) 0 l — O 1 2 3 一 O 6
育和 控制 他人 的力量 。但是 随着 政治 环境 的宽松 和
的一 种集 体 无意识 , 创作者 要 竭力 去服从 、 服 务 乃至
是 以集 体 形象存 在 的受众 观 。 因为这个 群体受 众 不 仅 没有 自己 的个 性 和人格 , 也 没有 自己表 达 的声音 ,
顺应 、 迎 合受 众群 体早 已形 成 了一种 艺术 自觉 。
然而 , 在 高雅 审 美 文 化 、 民间 审 美 文化 、 主 流 审
不证 自明 的合法 性 和权威 性甚 至 已经构 成 了 中国人
种 以群 体 为本位 的受 众 观 , 这 种 群 体论 受 众 观 必
须代 之 以个体 论受 众 观 , 我 们 才 能 看 到许 多 在 群 体
受众 意识 下所 看 不 到 的 问题 。很 明显 , 受 意 识 形 态 的政 治叙 事 目的 的规 约 , 长 期 以来 我们 坚 持 的 一 直

大众传媒时代艺术批评的标准问题探讨

大众传媒时代艺术批评的标准问题探讨

大众传媒时代艺术批评的标准问题探讨1. 引言1.1 大众传媒对艺术批评的影响大众传媒对艺术批评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在当今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大众传媒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和传播能力,成为塑造公众对艺术作品评价和认知的重要渠道。

通过电视、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大众传媒可以将艺术作品快速传播给广大观众,引领着公众对艺术的审美趋势和标准。

大众传媒的影响使得艺术作品更加容易被观众所接触和了解。

艺术家通过大众传媒可以更广泛地传播自己的创作,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大众传媒也扩大了观众群体,使得不同背景和文化的人们能够共同分享艺术作品带来的美感和情感体验。

大众传媒对艺术批评的影响并非一味积极。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大众传媒的评论和评价也可能带来艺术批评的浅薄和主流化,对于艺术的真正品质和创新性可能被忽视或淡化。

如何平衡大众传媒对艺术批评的影响,保持艺术评价的客观性和深度性,是当前艺术界和学术界需要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1.2 艺术标准的多元化在当今大众传媒时代,艺术批评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艺术标准的多元化。

随着信息和意见的传播途径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人们对艺术作品的评价标准也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传统上,艺术标准通常是由专家和权威机构来制定和认可的。

在大众传媒时代,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一个评论家或者批评家,因此艺术标准不再只是由少数权威机构来决定,而是受到广泛的影响和讨论。

这种多元化的标准使得艺术作品可以被更广泛地接受和理解,也使得艺术批评的角度和方法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艺术标准的多元化也反映了社会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之间的碰撞和交流,让艺术作品可以呈现出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面貌。

通过大众传媒的平台,不同的声音和观点可以被更广泛地传播和共享,从而促进了艺术标准的多元发展。

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审美环境中,艺术批评者需要更加开放和包容,不断地学习和思考,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艺术标准和观念。

观众和受众也需要更加主动和开放地去接受和理解不同观点和评价,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的魅力。

论电视文艺批评的四个范畴

论电视文艺批评的四个范畴
中 图分 类 号 : J 9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3 -0 7 5 1 ( 2 0 1 3 ) 1 O 一0 1 6 6 一o 5
伴 随着 网络 、 手 机等 新媒 体 的强 势发展 , 在 人人
定的、 经 得起 历 史 考 验 的批 评 体 系与 价 值 理 念 。总 之, 电视 文艺 批评 作 为 电视 理 论 体 系 的重 要 组 成 部
的过程 中 , 这 四种 批评 既各 自侧重 又彼 此关 联 , 归属
问题 的 回答 也许 还 有 待 持 续 的 观察 和思 考 , 但 有 一 点 可 以 明确 , 即在 大众 化 批 评 的众 声 喧 哗 中 愈加 需 要 发 出专业 批评 的声 音 , 愈 加 需 要 强 调 专 业批 评 的
身 份价 值 。
于 电视 文艺 批评 这一 整体 之 中 。创 作 主体将 创作 理 念、 审美 追求 以视 听符 号 的形 式 付诸 电视 文 艺 文 本 传 递给 受众 , 受众从 中进行意义解读 , 获 取 审 美 愉 悦 。同 时 , 这一过程并 不是与社会 、 文 化 环 境 隔 离 的, 它 又与 时代 背 景 、 审 美 心理 、 接 受 心理 等 有 密 切
1 6 6
6 1 0 0 4) 6 。
论电视文艺批评的 四个范畴
定 的空 间配 置与 时 间顺 序组 合 成 的客 体 , 以 录像 带
或光 盘 的物质 形 态承 载 。 电视 文本 是在 时间和 空 间
电视 作 品以及 受众群 体 , 批判 电视 的运作 、 作 品的 文
本 阐释 , 以及受 众研 究 。在我 看来 , 电视 文本分 析是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 8 —2 8

“文艺学批评”的理论构建

“文艺学批评”的理论构建

首先,文艺学批评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它不仅仅是对作品的美学特 征和艺术价值的单纯评判,更是对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的深入挖掘。其次,文艺学批评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创造性。它不仅要还原作品 的历史背景和作
者的创作意图,更需要批评家结合自身的认知和感悟,运用独特的视角和方 法对作品进行再解读和再创造。最后,文艺学批评具有明显的历史性和时代性。 它需要批评家在特定的历史语境和文化背景下,对作品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和阐 释。
其次,我们需要注重理论和方法的创新。文艺批评不能只停留在对艺术作品 的表面解读上,更需要深入到艺术作品的内部,解析其背后的哲学、社会学、心 理学等深层含义。我们应当引进新的理论和方法,例如后现代主义、后殖民理论、 女性主义理论
等,这些理论和方法能够为我们解读文艺作品提供全新的视角。
再者,我们需要将文艺批评与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文艺源于生活,又高于 生活。只有真正深入到人民的生活中,才能找到文艺批评的灵魂。我们应当社会 热点,解析人民关心的文艺现象,只有这样,才能使文艺批评真正发挥其应有的 社会功能。
足现代文学的需求。因此,现代文艺学批评更注重多种标准的综合运用,以 全面评价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文艺学批评的方法是实现批评目标的重要手段。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批评 家常常采用多种方法,如文本分析法、作家作品研究法、文化历史研究法等。文 本分析法是通过深入研读作品文本,从语言、结构、意象等方面挖掘作品的美学 特征和内在逻辑
4、艺术交流:文艺学批评可以为读者和艺术家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让读 者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思想,也让艺术家更好地了解读者的需求和反馈。
5、促进艺术发展:文艺学批评通过对作品的评价和分析,为艺术家的创作 提供指导和借鉴,促进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文艺批评

文艺批评
编辑本段提高到美学的原则
文艺批评如果只就作品而论作品,只就感受而论感受,即便是做到了好处说好、坏处说坏,也还是不够的,还不能算是好的文艺批评。好的文艺批评,有分量的文艺批评,还必须做到把批评提高到美学的层次。恩格斯评《城市姑娘》的一封书信之所以能成为文艺批评的经典之作,就在于他把批评提高到了美学的高度,提出了“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3页)等重要美学思想。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话理论、复调小说理论等都是把批评提高到美学的重要收获。我国古典优秀的诗学、美学思想,也大都是批评家们在品评诗文中升华所得。凡此种种,都表明文艺批评要想站在一定的高度上,要想传之久远,都需要对批评对象进行理论上的沉思,尤其是进行美学上的总结与凝练。
编辑本段现实对照的原则
现实对照原则,就是要把作为文艺批评对象的文艺作品与现实生活相对照,依据现实生活来对文艺作品做出评价和判断的一种批评方式。这是建立文艺批评深度模式的必然要求。文艺批评和文艺作品一样,也可以区分为现实主义的文艺批评和浪漫主义的文艺批评(当然还有其他主义的文艺批评)。我认为,现实主义的文艺批评是好的文艺批评,它体现着现实对照原则,是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文艺批评。文艺作品是对现实生活反映或表现的一种形式,现实对照原则既可以使批评家发现文艺作品对现实的哪些方面作出了反映或表现,从而发现作品思想的深广度;也可以使批评家发现文艺作品是怎样反映或表现现实的,从而把握作品在表现方式上的文艺性特质。或者换一种说法,现实对照原则一方面表现在本质层次上,即要发现文艺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刻性方面;另一方面表现在细节表象上,即要探索文艺作品行为或情感意象的逼真性方面。这就要求艺术家们一要深入理解、研究和把握生活现实,探索表象下面的真相所在;二要细致观察、打量生活现实,准确描摹生活细节,把它打磨成意味深长而又具有逼真性的文艺意象。

论文艺批评影响力的内涵、特征及作用

论文艺批评影响力的内涵、特征及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文艺界很少从理论层面对文艺 家的智慧。由此可见,文艺批评影响力产生的
批评影响力予以关注和研究。什么是文艺批评 基础是文艺批评家。
影响力?其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对于这些问 在文艺理论界,文艺批评影响力这一概念
题,我们还缺乏完整系统的阐述和梳理。研究 似乎还是一个相当新鲜的术语,迄今为止,国内
入的探讨。廖文在《文艺批评:为人民而担当》 拉萨尔创作中的问题,而且还很诚恳地帮助他
一文中尖锐地指出,当下“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 进行创作,提高文艺创作的水平,其正确指导对
的声音微弱,西方种种文艺学说受到热捧,脱离 作家的创作无疑起了极大的引导作用。
实际、脱离生活、脱离群众的文艺批评泛滥,缺 恩格斯在致拉萨尔的信中也表达了与马克
在科学研究领域,有时候会产生概念的提 列宁同样对文艺批评给予了高度重视,在
出晚于释义、内涵以及具体应用的情况,文艺批 面对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批评家歪曲、贬低托
评影响力就属于这种情况。尽管以往的文艺批 尔斯泰作品及其作品的主题思想时,他接连发
评家未能具体阐述文艺批评影响力这一概念的 表七篇文章,从整体上专门阐述了托尔斯泰作
响力的体现。文艺批评如果没有影响力,对文 会、研讨会上发表见解或撰写著作、论文等行为
艺创作和读者理解作品就起不到任何帮助作 中产生出来的,完全来自于批评家本身及其文
用。文艺批评家正是借助这种力度来推动文艺 章、作品,依赖于批评家的真知灼见,是批评家
生产走向正确的发展方向,从而繁荣文艺创作。 逻辑推断和独立思考的结果,集中体现了批评
—33 —
对不良倾向抵制不力,对文艺发展的内在规律、 节、人物塑造等方面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
通过个案艺术品探讨艺术现状以及未来趋势等 是把它特别指点出来。所以,马克思总结说,拉

葛兰西文艺批评观概要

葛兰西文艺批评观概要

葛兰西文艺批评观概要摘要:针对克罗齐“为艺术而艺术”美学观念,葛兰西提出了文学的“文化史的研究”方式,这一批评范式具有鲜明的民主性与人民性倾向。

他还批评了两种形态的庸俗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认识到必须保持“艺术性”与“政治性”之间必要的张力。

由于从美学与历史两个层面把握住了内容与形式的内涵,他认为二者应在“审美距离”中辩证统一。

关键词:葛兰西;文艺批评观;思想特色葛兰西是西方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被誉为“上层建筑的思想大师”。

文艺批评是葛兰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涉及的问题极其广泛,包括文艺创作,批评准则、阅读欣赏和文艺社会功用等诸多文艺批评的基本问题。

而且由于《狱中札记》的非体系性写作,它们广泛地散落在各个片段之中,有时在通信中也会涉及几笔。

因而必须承认,要系统而全面的阐释葛兰西文艺批评观念存在相当大的难度。

故此,本节只选择了最能体现葛兰西文艺批评风骨的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求呈现葛兰西文艺批评的思想特色。

一文化史的批评视野在葛兰西生活的时代,克罗齐的美学观念占据着意大利文化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他的“艺术即直觉”说成为“为艺术而艺术”主张的理论基础。

葛兰西认识到克罗齐的观念实际上已经成为资产阶级文化霸权的重要思想来源,这样,对它的批判现实地构成了意大利无产阶级争夺文化领导权的重要战略步骤。

因而,针对克罗齐“为艺术而艺术”美学观念,葛兰西提出了文学的“文化史的研究”方式。

葛兰西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提出文艺始终同社会实践活动、同历史地发展变化着的社会关系联系在一起。

因为:文学不能产生文学,就是说,意识形态不能创造意识形态,上层建筑除开由于惯性和惰性的结果外,无法产生上层建筑。

它们的诞生,不借助于“孤雌生殖”,而是依靠“阳性”元素的参与,即历史、革命活动的参与;这“阳性”元素创造“新人”,即新的社会关系。

故而,文学的发展演变绝不是纯艺术研究设想的那样,是所谓艺术自律,或者主体的灵光迸现的结果。

只有联系着文化史,也就是将文学纳入复杂的社会历史进程,才能明了文学何以如此。

浅谈当代文艺批评(一)

浅谈当代文艺批评(一)

浅谈当代文艺批评(一)在当下,见诸各种报刊、杂志、书籍、网络等媒体最高“点击率”的词汇有两个:一个是文化,一个是批评。

那么,“文化”的无处不在,“批评”的铺天盖地,是否真正形成了学理意义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呢?有人将这种现象归结为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必然产物。

其实,不管当下的社会文化如何转型,那些泡沫化、快餐化、随意性的批评终究替代不了真正的文艺批评。

更为关键的还是来自人们内在的精神、思想、观念乃至思维方式的变迁。

如果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盲目自大的大国文化观的话,那么之后对西方的“拿来主义”又显得过于激进了。

于是乎,20世纪的中国文学艺术理论界较多的是对西方各种文艺思潮相对简单的移植、模仿和借鉴,批评也多半依附于理论,这就造成了文艺批评自身在理论的原创性和批评的独立品格等范畴的某种欠缺。

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伴随着各国“文化研究”的风起云涌,西方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文艺思潮和流派再次进入国内,占据了中国文艺界的一部分话语空间。

文艺批评要想重新掌握话语权,就要尽量抛开诸多的外围因素,更多地从自身找原因,还批评以本来的面目,即作为一种自足自为的批评方法。

“作为历史与理论的中介,批评跟历史话语和理论话语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性,但其既不依附于理论,也不依附于史着。

”当下为数不少的文艺批评之所以表面上显得大张旗鼓、热火朝天,实则为一片嘈杂之声,其最根本的症结就在于没有探究清楚文艺批评到底是什么?甚至误将文艺批评的内涵简单化为两个各自分离的层面:大众的评论和专家的批评。

前者人人有份,只要有想法有热情,都可以畅所欲言,而后者则是专家学者们独享的称谓,似乎唯此方能区别于一般的评论者,批评就于无形之中成了高高在上的理论范式。

于是,文艺批评不仅没有起到桥梁和中介的作用,反而近乎“纸上谈兵”的游戏。

“喧哗”与“独语”,这本来矛盾的一对范畴却极其准确地见证了批评的两极。

然而,随着传统文化的启蒙功能向大众文化的转化、审美文化向消费文化的转化以及知识文化向媒介文化的转化,文化不再是一种贵族的话语,文化甚至开始成为一种个人的行为。

《文艺批评主体论》课件

《文艺批评主体论》课件

3 个人经验和背景
每个批评主体的个人经验 和背景都会在作品鉴赏和 评价中发挥作用。
文艺批评主体的发展
1
古代
古代文艺批评主体以皇帝、贵族和文人为主,基于经典和传统的艺术标准进行评 价。
2
近代
近代文艺批评主体受启蒙思想和现代文化影响,注重个人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
3
现代
现代文艺批评主体多元化,包括学者、评论家、艺术家和普通观众,形成多元的 文化对话和评审体系。
文艺批评主体论的意义
1 促进文艺发展
各种批评主体的多元对话 和观点交流有助于文艺创 作的创新和进步。
2 保证作品质量
3 增强读者欣赏体验
批评主体对作品的评价和 批评监督作用,有助于提 高作品的质量和艺术水准。
批评主体的解读和评价能 够丰富读者的观察角度, 提供更深层次的作品解读 体验。
结论
文艺批评主体是文艺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作品的解读和评价,推动 文艺的发展与进步,同时也与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密切相关。
文艺批评主体的类型
作者
作者作为创作主体,对作品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表达起着重要的影响。
读者
读者作为接受作品的主体,对作品的解读、评价和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批评家
批评家作为专业从事文艺批评的主体,通过专业的分析和评价,影响着作品的接受和发展。
文艺批评主体的特点
1 观点
每个批评主体具有不同的观点和价值取向,对作品的评价和解读呈现多样性。
2 标准
不同的批评主体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对作品的评判标准有所不同。
3 方法
不同的批评主体在文艺批评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用以分析和评价作品的艺术性和 意义。
文艺批评主体的影响因素

新时代文艺批评话语形态的哲学化和大众化

新时代文艺批评话语形态的哲学化和大众化

新时代文艺批评话语形态的哲学化和大众化摘要:文学批评的话语生成于对文学事象的解释和评价活动之中,并于其中确立了自己的形态特征。

批评话语主要体现于批评写作的表述方式、文体风格和思想指向等三个方面,描述性是其本体特点,生动性、形象性和逻辑性的统一则是其形态特征;当代批评话语形态的变迁出现了一种引人注目的趋势:由追求精确性、科学性和系统化转而走向娱乐化、虚拟化、场面化。

关键词:批评话语;形态;特征;当代走向我们可以说,批评就是对文学事实的谈论。

在这一谈论的过程中,批评的话语也就随之产生了。

批评的谈论对象--文学--的特殊性质决定了批评是一种带有感性色彩的理性认识活动,决定了批评话语是个体性与群体性、主观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体。

一、引言自现代文学批评于十九世纪确立以来,其口头批评方式业已式微,文本批评进而成为其参与文学活动的主导方式,由此,批评的写作就成为了批评话语生产的一种最主要方式;在此过程中,批评不仅积累起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已形塑出自己的话语形态和模式。

因其对象所具有的特殊性,文学批评主要解决的是“何者为美何者为丑”的问题,而很少再追问“美之所以为美,丑之所以为丑”的问题。

但在批评实践中,批评家的头脑里或隐或显地存在一定的“美丑”标准,他会有意无意的用之来解释文学现象的意义和衡量文学作品的价值高低。

因此,批评话语既在逻辑关系上与理论话语和文学话语有密切的联系,又在话语特征和形态上与后两者具有明显的分殊。

在此方面,新批评学派的韦勒克和沃伦在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他们不仅从研究范围和相互关系的角度对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进行了区分和界定,而且对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不同话语特点具有自己的见解:文学理论的话语是由一些课题命题、概念范畴、论点和抽象概括组成的,文学批评则是运用概念范畴、文学准则和文体技巧来对具体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分析和评价判断。

他们的一些创见已成为二十世纪批评理论界的定论。

无独有偶,罗兰·巴特和热奈特则通过细致的分析和论述,使人们对批评话语的语体和形态类型等方面的认识有了推进和深化。

大众传媒时代艺术批评的标准问题探讨

大众传媒时代艺术批评的标准问题探讨

大众传媒时代艺术批评的标准问题探讨自20世纪末期以来,大众传媒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在文化生活中接收信息的方式和渠道发生了巨大变革,艺术评论也不例外。

这个时代所面临的艺术批评的标准问题,不仅是对于一代人的社会与文化变革的反映,同样地,也是对于人类对艺术创作、审美和文化价值的理解和认知的转变。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这个时代所面临的艺术批评的标准问题。

首先,进行艺术创作的人们的地位已经改变。

在以前,艺术评论往往注重于探讨艺术家的个人经历、个性以及创作背景等,而现在,艺术从业人员变得更像是一支庞大的团队,他们面临的问题也是团队协作中的合作与磨合。

艺术批评也需要更加注重评估艺术家的作品而非他们的个人经历。

其次,作品的观众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前,艺术品的观众集中在一些知识分子、文化领袖、藏家和资本家之中。

而现在,大众也成为了艺术品的消费和评价者。

这给了艺术家和评论家更大的挑战:如何寻找到公正的标准来评估作品的艺术性以及对于普罗大众的吸引力。

第三个问题则是,新兴媒体的出现也让人们越发难以确定某个作品的形式、媒介和移动性。

去年的电影作品可能在今天变成了机器游戏,明天又可能以虚拟现实之姿呈现给我们,艺术评论家需要跟上这种快速的变革,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总之,在信息时代,艺术批评的标准问题不断地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不同的审美价值和作品类型对于评估艺术品的可能性不同,评估艺术品的方法和标准也在不断变化和更新着。

艺术批评和创作在走向全球化,也许未来,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该如何评估作品的标准问题,来更好地激发出文化的多样性和艺术品的价值。

大众传媒时代艺术批评的标准问题探讨

大众传媒时代艺术批评的标准问题探讨

大众传媒时代艺术批评的标准问题探讨随着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艺术批评的方式和标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传统的艺术批评往往是由专业人士进行,而如今大众传媒的普及使得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艺术批评家,这给艺术批评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探讨大众传媒时代艺术批评的标准问题。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艺术批评的标准是什么?传统上,艺术批评的标准主要包括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技术水平、文化内涵等。

在大众传媒时代,这些标准是否还适用呢?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在大众传媒时代,艺术批评的标准已经不再仅仅是专业水准和审美观点。

随着大众传媒的普及,每个人都有机会接触到各种艺术作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和批评观点。

艺术作品是否受到大众的认可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标准之一。

一个艺术作品如果能够获得广泛的赞誉和认可,那么它的价值就会被大大提升。

艺术批评的标准还应该包括艺术作品对社会和时代的反映能力。

在大众传媒时代,艺术作品往往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审美价值,更多的是要表达对社会现实和时代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艺术批评的标准还应该包括艺术作品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程度,以及对时代精神的把握能力。

艺术批评的标准还应该考虑到艺术作品的创新性和独特性。

在大众传媒时代,艺术作品的创新性往往可以吸引更多的关注和赞誉。

一个能够突破传统界限,带来全新体验和感受的艺术作品往往会受到更多人的青睐。

创新性和独特性也应该成为艺术批评的重要标准之一。

艺术批评的标准还应该包括艺术作品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在大众传媒时代,艺术作品往往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全世界,它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是不能忽视的。

一个能够引起社会热议和广泛关注的艺术作品往往可以被认为是成功的。

艺术批评的标准还应该考虑艺术作品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在大众传媒时代,艺术批评的标准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它包括了审美价值、大众认可度、社会问题关注度、创新性和独特性、以及传播效果和影响力等多个方面。

这些标准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对艺术作品的全面评价。

文学批评观深度解析

文学批评观深度解析

文学批评观深度解析文学批评,这一在文学领域中至关重要的活动,宛如一面镜子,反射出文学作品的光芒与阴影,引导着读者对作品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学批评观?它又有着怎样的内涵和价值呢?文学批评观首先是一种看待文学的视角和立场。

不同的批评家,基于自身的经历、文化背景、学术素养以及价值取向,会形成各自独特的批评观点。

有些批评家可能更注重作品的社会历史背景,试图从作品中挖掘出时代的烙印和社会问题的反映;而另一些批评家可能会聚焦于作品的艺术形式和技巧,探讨作者的写作手法、语言运用以及结构安排的精妙之处。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文学批评观经历了多次的演变和发展。

在古典时期,批评往往侧重于对作品的道德和伦理评判,强调文学的教化作用。

而到了现代,随着文学理论的多元化和文学创作的多样化,批评观也变得更加丰富和复杂。

形式主义批评、结构主义批评、精神分析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等众多流派纷纷涌现,各自以独特的方法和视角解读文学作品。

比如,形式主义批评观将注意力集中在文学作品的“文学性”上,即作品的语言、结构、技巧等形式元素。

他们认为,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文学,就在于其独特的形式特征,而非作品所反映的外部世界。

这种批评观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有着重要的启示。

结构主义批评观则试图揭示文学作品背后的深层结构。

它认为文学作品如同语言一样,存在着一定的语法和规则,通过对这些结构的分析,可以揭示出作品的内在逻辑和普遍规律。

这种批评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方法来解读文学作品。

精神分析批评观则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应用于文学批评中,关注作品中人物的潜意识、欲望和心理冲突。

通过对作者和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分析,挖掘出作品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

女性主义批评观则从性别角度出发,审视文学作品中女性的形象、地位和话语权。

它批判了传统文学中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呼吁建立一种更加平等和公正的文学评价体系。

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每一种文学批评观都有其局限性。

新时代呼唤新型文艺批评

新时代呼唤新型文艺批评

零点论谭进入新时代,文艺批评事业既愈显重要亦遭逢挑战。

改进与加强文艺批评工作,是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意义。

文艺创作是一个艰难而曲折的过程,需要文艺家和批评家的共同努力。

在此过程中,文艺批评需力排各种干扰,实施有效工作。

值此融媒体喧嚣竞争环境下,文艺创作的方式、形态不可避免发生聚变,作为文艺事业另一翼的文艺批评,思维方式和论辩态势也随之发生相应改变。

在所有人都可以介入文艺批评、人人皆为批评家的今日,由于每位批评者的知识结构、时空站位、观察视角不同,其发出的声音也是多元多样各有不同,有时甚至是偏离主流、剑走偏锋。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艺创作的应然秩序和终极逻辑,甚至将部分创作引入某种歧途。

正如有论者指出:“媒介生存环境的变化导致媒介传播所生成的生态环境的变化,在这样的环境下,专家和主流媒体的声音相对弱化了,整体的诉求或导向被混淆了。

”在此意义上,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渴望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的新型文艺批评的出现。

这种新型文艺批评,在我看来,需要具备并增强的维度有四:即理论的力度,批评的锐度,情感的温度,生活的厚度。

理论的力度,是作为文艺批评工作者的重要基础条件。

文艺批评是一项基于理论基础之上的工作,最需要理论底蕴的支撑和引导。

文艺批评固然需要广泛听取、借鉴、参考来自不同方向的声音,但最需要的是要有批评主体自己的理论体系与专业修为,特别是要将自我的话语体系建立在坚实可靠的理论体系之上。

没有成熟的理论,就没有成熟的创作,此言貌似有些唯心和先验,甚至有被创作者解构的危险。

但事实是,成熟的理论往往产生于实践之后,是海量实践的结晶。

面对互联网环境下文艺批评形式繁杂、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文艺批评要以科学客观公正的理论引领文艺创作,摒弃以印象代替批评的简单肤浅方式,要结合时代发展培育和养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文艺批评风格。

这种新型文艺批评,必须以中国特色文艺理论为主体,适度结合西方现代文艺理论,呈现一种与传统文艺批评不同的全新文艺批评风格。

论毛泽东的文艺批评思想

论毛泽东的文艺批评思想

论毛泽东的文艺批评思想舒克斌〔摘 要 〕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理论 ,提出了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相统一的文艺批评思想 。

他还指出 ,文 艺批评应在创作主体态度与客观效用的关系上遵循动机与效果相结合 、在批评方法上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 ,做到专业批 评与群众批评相兼顾 ,全面系统 、科学合理地展开 。

〔关键词 〕毛泽东 ;文艺批评 ;政治标准 ;艺术标准中图分类号 : A 8文献标识码 : A文章编号 : 1672 - 8653 ( 2007 ) 08 - 0016 - 03一首先就体现在其人民性上 ,相应的 ,文艺批评就应当根据人民的要求和现实的需要来进行 。

文艺作为社会结构中上层 建筑的组成部分 ,其意识形态性是其根本属性之一 ,这样就决定了文艺作品的思想意蕴总是有一定的或强烈的社会倾向性 。

任何时代 ,任何阶级的文艺批评必定是从本时代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立场出发 ,对文艺作品的内蕴及价值倾向作出相应的评断 。

而马克思主义者 ,必定站在人民的立场对文学作品作出历史的与时代的评判 。

毛泽东说 :‚任何一种东西 ,必须能使人民群众得到真实的利益 ,才是好的东西 。

‛[ 2 ],文 艺也是如此 ,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仅能满足人民的审美需求 ,而且能够推动人民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无产阶级对于过去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 , 也必须检查他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 ,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 ,而分别采取不同态度 ‛[ 3 ] ,对于 过去如此 ,对于现在也应当实施同样的原则 。

由此看来 ,文 艺批评的人民性显然在厘清文艺思想界的诸多问题上有着 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而其最为根本的原则就是历史的观点 。

毛泽东并进一步认为文艺批评是‚文艺界的主要的斗争 方法之一 ‛,因为文艺思想是人的意识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 , 文艺批评思想作为衡量文学艺术作品质量的尺度与标准 ,不同文艺理论家有着不同的看法 。

马克思主义者立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哲学观 ,在整体把握世界文艺实践的基础上 ,提出了‚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 ‛。

全媒时代的文艺批评

全媒时代的文艺批评

一段时间以来,舆论对“文艺批评”进行了有热度的持续关注,观点不尽相同,但也形成了这样的共识:缺乏刚健的文艺批评,文化的健康发展和持续繁荣将无从谈起。

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建设的精神指导下,1月12日,我们邀请部分文艺评论家就如何加强文艺批评进行座谈,以期助力批评建设,推进文化发展。

——编者 应加强三个“建设” 于平(文化部科教司司长) 在我看来,当前文艺批评首先要加强价值观建设。

文艺批评“失语”的状况,根本原因在于价值取向的迷乱。

在社会价值更加多元、多变的今天,加强文艺批评的价值观建设,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各个方面,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主流思想文化。

其次,当前文艺批评要加强我们党长期坚持的“三大作风”建设。

当前少数人信奉“理论联系实惠”、“密切联系领导”和“表扬与自我表扬”,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放弃批评,致使“红包批评”滋生、“广告批评”盛行,使得文化的引领功能大为弱化。

第三,当前文艺批评还要加强话语权建设。

话语权建设不是雄辩术建设,不靠“言必称希腊”也不靠“言必道先秦”,不靠“概念牛角”也不靠“体系虎皮”,靠的是求真务实的作风和实事求是的学风。

在此必须坚持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来加强话语权建设,并真正实现自己的公信力。

  培育健康有力的批评精神 雷达(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研究员) 在我看来,文学批评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创新。

创新的核心是要找到与时代审美前沿相契合的新的形式和新的语汇。

在现实主义文学传统那里,我们似乎有现成的美学原则和理论方法可以使用,但近百年来,中国文学现实主义美学原则被刷新了多次。

这就要求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理论谱系,自信地提出一些新的美学原则和理论。

文学批评不是文学作品的传声筒、发布台,它有自身的使命、尊严和独立价值。

文学批评带给文坛的应该是一种审美评判者和阐扬者的清新声音。

无论哪种批评方式,都不能无视其存在,这样才能有碰撞、摩擦、论争,才会显出其内在的分量和力度。

大众传媒时代艺术批评的标准问题探讨

大众传媒时代艺术批评的标准问题探讨

大众传媒时代艺术批评的标准问题探讨1. 引言1.1 简介在大众传媒时代,艺术批评的发展受到了新的挑战和影响。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艺术评论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评论。

这种情况给传统的艺术批评标准带来了新的考验,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艺术批评。

本文将通过对大众传媒时代的艺术批评进行概述,探讨大众传媒时代对艺术批评的挑战,分析现代艺术批评标准的变化,探讨媒体对艺术批评的影响,最终探讨大众传媒时代的艺术批评标准问题。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变革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加审慎地对待艺术批评,保持开放的心态,同时也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不被媒体和大众舆论左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推动艺术批评的发展和进步。

【2000字】2. 正文2.1 大众传媒时代的艺术批评概述随着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和普及,艺术家们的作品可以更广泛地被观众接触和了解,艺术品的产生和传播也变得更加便捷和快速。

在大众传媒时代,艺术批评不再是少数专业人士的专属领域,一般观众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和评论艺术作品。

这种情况下,艺术批评的范围和影响力都得到了扩大。

大众传媒时代的艺术批评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书评和展评,更多的是出现在各种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上。

艺术家和作品的评价可以迅速传播开来,观众也能够更容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这种开放和多元的批评环境给艺术家和作品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在大众传媒时代,艺术批评也更加注重与大众的互动和交流。

艺术评论家和观众之间的互动成为一种常态,艺术作品的评价和影响力也更多地取决于大众的认可和接受程度。

艺术家和批评家们需要更加关注大众的需求和反馈,以产生更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作品。

大众传媒时代的艺术批评具有更广泛的参与和更快速的传播特点,这为艺术家和作品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保持专业性和价值观的平衡,成为了当前艺术批评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2.2 大众传媒时代对艺术批评的挑战大众传媒的兴起使得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迅速和广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受众对文艺批评的影响
一、文艺批评走出了玄学思辨的空间
因为玄学思辨是将批评纳入了哲学的 体系之中,而哲学所追述的人类的应然境 界已被实然状态所解构。这已不是一个玄 想的时代,在这一时代不再出现康德、黑 格尔、老子、庄子。
二、文艺批评的专业性、权威性、理性至
上得到消解

文艺批评一向是一种科学的评价活动, 而从事这一活动的是专门的理论工作者, 即批评家。批评家面对的是作品,且以某 一时代的价值标准对其进行品评,因此从 实质的意义上来说,文艺批评是理性思维、 理性活动。
二、受众对文艺批评的接受是主动选择而
非被动接受

在艺术接受理论中,对文艺作品与读 者大众的关系,一向认为作家是创作的主 体,读者是接受的受体。因文艺作品是 “把自己的感情传达出来,使别人也受这 种感情的感染”,从而达到改造别人同时 改造社会的目的。
三、受众的信息反馈促使批评家的批评的
反思与重构
第七章 文艺批评受众论
第一节 受众对文艺批评的意义 第二节 受众批评的话语表达、心理期待和价值立场 第三节 受众对文艺批评的影响
第一节 受众对文艺批评的意义
一、受众是文艺批评价值实现的重要环节

在文艺批评理论中,批评家的地位与 价值是被突出强调的。我们也会常常在理 论著作中看到:批评家“应该”具备怎样 的条件,“应该”掌握怎样的批评标准, “应该”有怎样的修养等等。

如同作家与读者的关系一样,读者对 作品的信息反馈可以促使作家调整创作的 心态,审视自己的作品,重新创作出好的 作品。
第二节 受众批评的话语表达、心理 期待和价值立场
一、受众批评的话语表达
也就意味着一向作为批评主体的批 评家被大众的同化。
二、受众批评的心理期待

就批评家来说,因为批评家有自己的 独立的人格、价值追求、精神信仰。一般 而言,他们不是凡夫俗子,甚至可以说他 们与世俗势不两立,以此显示自己的独立 不羁。
三、受众批评的价值立场

不论是受众批评的话语言说方式还是 受众的心理期待,都与其价值立场有关。 有人认为,“传媒批评”的出现,对科学 批评形成挤压与蚕食,对民族文化心理和 社会审美心理造成冲击和侵害。
三、文艺批评的价值理念、价值标准出现
了相对的局面

在文艺批评中,评判文艺作品的标准 一向是绝对的、定向的,既是思想标准与 艺术标准的统一,也是恩格斯谈到的“历 史的与美学的”标准。
四、作为批评主体的批评家有丧失其地位
的危险

这自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主观 原因,在于批评家的从众心理,批评家把 自己看做世俗的一员;另一方面,在于批 评家的惯性心理,理性的思考方式,理论 构架式的文体与大众的需求造成间隔,其 文本难以为大众所接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