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3.2社戏 安塞腰鼓 绝唱 在声音的世界里 摆渡》单元综合自测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社戏》课文全解苏教版
《社戏》课文全解【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大抵dī:大概,大都。
归省xǐng:回家看望父母。
怠dài慢:冷淡;客套,招待不周。
驳回:不允许(请求);不采纳(建议)。
凫fú水:游泳。
潺潺chán: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踊yǒng跃yuè:跳跃。
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船篷péng:小林船上的覆盖物,用来遮蔽日光和风雨。
赤膊:光着上身。
疏疏朗朗:形容稀疏而分明的样子。
家眷juàn:指妻子儿女等(有时专指妻子)。
皎jiǎo洁:(月亮)明亮而洁白。
屹yì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立着,常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踱duó来踱去:慢步行走。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7年起发表《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重要论文。
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并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猛烈抨击封建文化和封建道德,成为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
20年代陆续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篇》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政府所迫害,南下厦门大学任教。
1927年1月至广州中山大学任教。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辞去中山大学职务。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认真研究马列主义理论。
初一语文-重点现代文精讲《最后一课》《社戏》《安塞腰鼓》
第二单元:重点现代文精讲《最后一课》【写作背景】普法战争是1870年7月19日至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的一场重大战急。
小说以普法战争为题材。
这次战争虽然是从普皇与法皇争夺势力范围引起的,但战争的后期,普军入侵法国,对法国人民来说,战争就属于反侵略的性质。
在祖国危急的关头,爱国主义热潮高涨。
【走进作者】都德,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代表作:《小东西》《达拉斯贡城的达达兰》《柏林之围》、《最后一课》。
【文章速读】最后一课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
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到学校的!”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过静悄悄的教室。
你们可以想象,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
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朗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题及答案全套27份19
第2课《安塞腰鼓》同步训练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ǐng不惮dàn撺掇chuān蕴藻yùnán晦暗huì 冗杂rǒng戛然jiáé 铮铮zhēn花坞wū霍然huòè 粗犷kuàng作孽niè 屈从qū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真情实意左右逢圆含蓄委婉俯拾即是B.如泣如诉五体头地时过境迁水银泻地C.高谈阔论鸦雀无声抑扬顿挫百变不穷D.屏气凝神奇伟磅薄童趣盎然铿锵激越3.下列加点的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叹为观止(极点) 戛然而止(中止) 歌喉遽发(急速,骤然)B.周匝数遍(环绕) 余音绕梁(环绕) 三日不绝 (连续)C.俯拾即是(拣) 雍容博大(文雅大方) 时过境迁(容易)D.人弦俱寂(寂寞) 有戚戚焉(心动的样子) 秀而不媚(妖媚)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_____(a.愉快 b.轻松 c.放下)了,身体也似乎_____(a.膨胀 b.伸展 c.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②我们已经_____(a.点 b.撑 c.摇)开船,在桥石上一_____(a.敲 b.磕 c.撑),_____(a.往 b.倒 c.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③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_____(a.跳跃 b.踊跃 c.跳起)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④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_____(a.隐约 b.模糊c.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_____(a.笼 b.遮 c.罩) 着了。
⑤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_____(a.火热 b.燥热 c.热烈)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_____(a.倾洒 b.闪烁 c.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_____(a.兴奋 b.亢奋 c.振奋)了。
⑥又将鼓捶子轻轻的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_____(a.看 b.瞥 c.盼)。
【初中课内阅读】七年级课文理解及语段阅读:《安塞腰鼓》阅读答案
【初中课内阅读】七年级课文理解及语段阅读:《安塞腰鼓》阅读答案七年级课文理解及语段阅读:《安塞腰鼓》阅读答案五.整体体悟课文后提问1.文中反复出现“好一个安塞腰鼓”有什么作用?2.文章的第一部分就是“安静的腰鼓”,第二部分就是“喧闹的腰鼓”,这两个静一样吗?3.请你说说黄土高原人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4.先行从多角度思索: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想抒发什么思想?六.课内语段写作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就是一片高粱地。
他们质朴得就像是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稳重而安静。
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作响过。
但是:看看!——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1.作者用“一群田莫斯季的后生”这句话做文章的结尾,存有什么促进作用?2.选文写的是表演前的情况,背景是_____;人物是_____;性格是_____;神情是_____;而腰鼓则是_____。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3.选文为什么必须先写下南风吹起了高粱叶和他们的衣衫,又写下他们的稳重安静的神情和“呆呆”的腰鼓?4.“但是:”“看!——”单独成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5.在挑选文中找到整体表现这群后生的两个比喻句,并分别表示它们的抒发效果就是什么?6.你最喜欢选文中哪句话,把它抄下来,并说说其妙处是什么?七.西北现在似的变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还要这样颂扬西北汉子?联系当今“来到西部,研发西部”的现象,恳请谈谈你的观点。
参考答案:五.1.既使文章一咏三感叹,又强化了感情的发泄,它似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骤的鼓点,又似一浪高过一浪的滚滚的潮水,猛烈地锡杖读者的心弦。
七年级上册语文《安塞腰鼓》教案、教学设计
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创作,如写一篇关于安塞腰鼓的作文。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在此基础上,针对本章节《安塞腰鼓》的教学,学生具备以下特点:
1.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但部分学生对文本深层含义的挖掘和把握仍有困难。
2.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有限,需要教师引导,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教师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学习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主题,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深度解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课文中哪些句子让你印象深刻?它பைடு நூலகம்分别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课堂讲解:针对课文的重难点,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设计意图: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句子赏析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辨能力。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社戏》《安塞腰鼓》课内阅读答案卷
《社戏》主题思想本文以饱含深情的优美笔触,刻画了一群农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
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对摆脱封建束缚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阅读训练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上文大意。
去赵庄看社戏时“我”的所闻所见所感。
2.文中描写开船的动作的词语有点、磕、退、上前、出,从中看出江南水乡的少年们动作熟练、聪明能干的特点。
既说明了驾船技术的高超,又体现了大家看戏心情的急切。
3.本段主要写月夜行船,突出了“我”急于看戏的迫切心情。
从文中的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1)开船动作利索(2)行船速度快(3)从“我”的所见、所思、所感、所闻中体现4、第二段将江南水乡的春夜之景描绘得如诗如画。
作者主要描绘了哪些景物?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朦胧的月色、淡黑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和歌吹、渔火等。
5.文中的景物描写具有特色。
作者调动了各种感觉器官进行多方面描写。
各找出一句写在下面。
请各用一个恰当的词来概括,视觉:月色便朦胧在水气里(朦胧)嗅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清香)触觉: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柔和)听觉: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悠扬)6.【语言品析】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2024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社戏》课件【】
2024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社戏》课件【】一、教学内容《社戏》为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
本节课内容主要围绕该篇文章的阅读与解析,重点学习课文的情节、人物、主题等。
具体章节内容为:第四单元《文学作品阅读与欣赏》中的《社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领会文章主题;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从语言、结构、人物塑造等方面分析作品;3.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社戏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3. 课堂讲解:分析课文的结构、人物塑造、主题思想等,讲解重点、难点;4.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例题,进行讲解;5.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6.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8.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社戏》2. 板书内容:情节:夜游、看戏、归途;人物:阿Q、小D、小尼姑、赵太爷;主题:揭示封建社会的黑暗,反映民众的觉醒。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概括课文的情节,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2)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选择一个人物进行评价;(3)谈谈你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2. 答案:(2)以阿Q为例,从性格、行为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3)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呐喊》、《彷徨》等,进一步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和思想观点。
《社戏》《安塞腰鼓》教案及练习
《社戏》《安塞腰鼓》教案及练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社戏》和《安塞腰鼓》的作者及其背景。
(2)掌握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情节和人物形象。
(3)分析两篇文章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通过对比阅读,了解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
(3)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社戏》和《安塞腰鼓》的主要内容、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两篇文章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社戏》和《安塞腰鼓》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3)运用文本所学,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社戏》和《安塞腰鼓》的作者及其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学殿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两篇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情节和人物形象。
(2)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做好笔记。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观点。
(2)教师引导,总结讨论成果,提炼文章主题。
4. 文本分析:(1)深入剖析《社戏》和《安塞腰鼓》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2)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5. 写作练习:(1)根据所学,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如写一篇读后感、书评等。
(2)教师批改,给予评价和建议。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所学,整理学习笔记。
2. 推荐相关文学作品,进行拓展阅读。
3. 完成课后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习效果。
《社戏》《安塞腰鼓》教案及练习
《社戏》《安塞腰鼓》教案及练习第一部分: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戏曲剧目《社戏》和《安塞腰鼓》的剧情和背景;2. 学习和掌握一些关键词汇和表达,以便更好地理解剧目;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4. 提供学生机会参与戏曲表演,培养学生的表演和表达能力。
教学流程:1. 准备工作:介绍戏曲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以及戏曲中的角色种类和表演形式。
2. 导入新知:介绍《社戏》和《安塞腰鼓》的剧情概要和著名场景,引发学生对这两个剧目的兴趣。
3. 听读训练:播放《社戏》和《安塞腰鼓》的片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其独特的声音和节奏。
然后分组让学生朗读和演唱剧中的台词和歌曲,培养他们的表演和表达能力。
4. 语言运用:教授一些与剧目相关的关键词汇和表达,例如“妆容”、“马面”、“击鼓传花”等,并进行示范和反复练习,以确保学生能正确使用这些词汇。
5. 听力训练:播放关于剧情和角色的录音,要求学生听懂并回答一些问题,加深他们对剧目的理解。
6. 综合练习:根据剧目中的一些场景或片段,设计问答、填空、表演等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展示他们对剧目的理解和表演能力。
第二部分:练习练习一:配对练习请将下列关键词汇与其正确的解释相配对:1. 妆容 a. 打鼓传花游戏2. 社火 b. 活动形式,类似庆典3. 马面 c. 戏曲中的一种角色4. 安塞腰鼓 d. 戏曲表演中使用的特殊化妆品答案:1-d,2-b,3-c,4-a练习二:填空练习请根据所给的提示填空,完成下列句子:1. 《安塞腰鼓》是一部由_________创作的戏曲剧目。
2. 剧中的主要角色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3. 在剧中,_________扮演了一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4. 剧目中有许多精彩的_________,吸引了很多观众。
答案:1-王之涣,2-杨凡、王富贵、花木兰,3-花木兰,4-唱段练习三:角色扮演请根据《安塞腰鼓》中的角色设定和剧情,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表演。
《社戏》《安塞腰鼓》教案及练习
《社戏》《安塞腰鼓》教案及练习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社戏》和《安塞腰鼓》,了解两个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风格,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学习比较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戏剧和散文,了解它们各自的表现手法和审美价值。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社戏》背景介绍:作者鲁迅,作品发表时间,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
2. 《安塞腰鼓》背景介绍:作者秦观,作品发表时间,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
3. 人物分析:《社戏》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安塞腰鼓》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4. 情节梳理:《社戏》的故事情节及其特点;《安塞腰鼓》的故事情节及其特点。
5. 语言风格:《社戏》的语言特色;《安塞腰鼓》的语言特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风格,理解两个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人物分析、情节梳理和语言风格等内容。
2. 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戏剧和散文的特点。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作品中的亮点和启示,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社戏》和《安塞腰鼓》的背景信息。
2. 分析《社戏》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风格,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3. 分析《安塞腰鼓》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风格,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4. 比较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戏剧和散文的特点,让学生了解它们各自的审美价值。
5. 组织学生讨论两个作品中的亮点和启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教学活动1. 设计一场关于《社戏》和《安塞腰鼓》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2. 组织一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选择作品中的一个角色,进行表演,从而深入理解角色性格和作品内涵。
《社戏》《安塞腰鼓》教案及练习
《社戏》《安塞腰鼓》教案及练习教案和练习——戏剧剧目《社戏》《安塞腰鼓》一、教案: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剧目《社戏》《安塞腰鼓》,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表演能力。
教学内容:1. 了解剧目《社戏》和《安塞腰鼓》的背景和基本情节。
2. 学习主要角色的造型和动作,并进行表演训练。
3. 学习唱段和说白,并进行音乐和语言训练。
4. 学习舞蹈动作和编排,并进行舞蹈训练。
教学步骤:1. 介绍《社戏》和《安塞腰鼓》的背景和基本情节。
2. 分析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和造型要求。
3. 进行角色造型和动作的训练。
4. 学习唱段和说白,进行音乐和语言训练。
5. 学习舞蹈动作和编排,进行舞蹈训练。
6. 导演学生进行角色分工,并进行排练。
7. 进行剧目表演。
二、练习:1. 通过导演训练,学习主要角色的造型和动作,并进行表演训练。
2. 学习唱段和说白,进行音乐和语言训练。
3. 学习舞蹈动作和编排,进行舞蹈训练。
4. 进行角色分工,并进行排练。
5. 练习剧目表演。
以上是教案和练习的设计,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继续写相关内容:一、教案: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剧目《社戏》《安塞腰鼓》,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表演能力。
教学内容:1. 了解剧目《社戏》和《安塞腰鼓》的背景和基本情节。
2. 学习主要角色的造型和动作,并进行表演训练。
3. 学习唱段和说白,并进行音乐和语言训练。
4. 学习舞蹈动作和编排,并进行舞蹈训练。
教学步骤:1. 介绍《社戏》和《安塞腰鼓》的背景和基本情节。
社戏:《社戏》是陕西秦腔的一种剧目,起源于陕北农村社会中的庙会活动,以庙会时演出的武术、舞蹈、杂技、音乐等形式为基础。
剧本内容通常取材于农民生活中的喜事和忧事,是一种底下小调的顶子戏。
《社戏》的演出形式独特,既有原生态的民间激情,又具备艺术表演的精彩程度。
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是陕西省杨凌农业示范区的一种戏曲剧目,也是陕西秦腔的代表作品。
《社戏》《安塞腰鼓》教案及练习
《社戏》《安塞腰鼓》教案及练习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社戏》和《安塞腰鼓》,了解两个作品的历史背景、作者简介及文学价值。
2. 分析《社戏》和《安塞腰鼓》的艺术特色,如语言、形象、情节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深入理解作品中所展现的民间风俗和地域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4. 学习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如象征、暗示、夸张等,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二、教学内容1. 《社戏》:《社戏》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农村社戏的热闹场景和作者在其中的见闻。
通过分析作品,了解鲁迅对民间文化的关注和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2. 《安塞腰鼓》:这是一首描述安塞腰鼓表演的诗歌,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
学习这首诗歌,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三、教学方法1. 对比阅读法:将《社戏》和《安塞腰鼓》进行对比阅读,分析两个作品在表现民间文化方面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比较鉴赏能力。
2.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3. 实践操作法:邀请安塞腰鼓表演者进行现场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安塞腰鼓的魅力,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四、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社戏》,分析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 第3-4课时:介绍安塞腰鼓的历史背景,分析《安塞腰鼓》诗歌的艺术特色。
3. 第5-6课时:对比阅读《社戏》和《安塞腰鼓》,讨论两个作品在表现民间文化方面的异同。
4. 第7-8课时:小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5. 第9-10课时:邀请安塞腰鼓表演者进行现场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安塞腰鼓的魅力。
6. 第11-12课时:写作练习,学生尝试运用所学到的表现手法创作短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2.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在写作中的表现,考察他们是否能够运用所学到的表现手法。
七年级语文上册《3.3社戏 安塞腰鼓 绝唱 在声音的世界里 摆渡》单元综合测试题
《3.3社戏_安塞腰鼓_绝唱_在声音的世界里_摆渡》单元测试题一、知识及运用。
1.加黑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归省xīng羁绊jī潺潺cán怠慢dàiB.周匝zè晦暗huǐ撺掇duǒ气恼nǎoC.弥散ní混淆yáo恬静tián行辈xīngD.不惮dàn凫水fú譬如pì冗杂rǒng2.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婉转木楫烧灼雍容B.停泊博击震撼娇憨C.粗犷竭鼓亢奋谐谑D.遽发镶滚霍然千仞3.句子“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中加点词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A.昏暗。
这里是迷惘、糊涂的意思。
B.阴暗潮湿,不见阳光。
C.暗淡不明显。
D.隐晦不易懂。
4.“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约有十六七岁,长长鸭蛋脸儿,梳了一个抓髻,戴了一副银耳环。
”“约”在此句中是( )A.动词B.形容词C.副词D.介词5.“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六一公公很生气我们偷了他的豆。
B.六一公公责怪双喜糟踏了他的豆。
C.六一公公恼的不是偷,而是踏坏,只责怪我们不珍惜劳动成果。
D.六一公公很生气,不好意思责备我,只责备双喜。
6.对课文内容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社戏》一文依次写了“我”和少年伙伴们船上看戏、夏夜行船、月下归航等情节,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
B.《安塞腰鼓》一文气势恢宏,词语简洁有力,句子铿锵激越。
C.《绝唱》描写一位女说书艺人高超的歌唱艺术。
D.高晓声的《摆渡》一文是一篇短小精湛、寓意深刻的现代寓言。
作者通过一次摆渡,写出了各色人物的人生百态。
7.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社戏》《安塞腰鼓》教案及练习
《社戏》《安塞腰鼓》教案及练习二. 重点与难点:1. 理清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 理解小说的第一人称的写法和文中的景物描写。
3. 了解江南水乡的秀美,了解西北民俗文化和安塞腰鼓的内涵。
13《社戏》(一)文学常识作者鲁迅,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社戏》选自他的小说集《呐喊》。
(二)>文章主题本文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作品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反对封建束缚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设计>文章的结构:课文以“看社戏”为中心事件结构全文,全文共40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我”随母归省,平桥村成为“我”的乐土。
优美的环境亲热的伙伴有趣的生活第二部分(4—30)去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4—9)看戏前的风波(10—13)看戏途中的见闻、感受(14—21)在赵庄看戏(22—30)深夜归航第三部分(31—40)看社戏后的余波。
(四)写作特色1. 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双喜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充满自信,又有组织能力和号召力,是孩子们中的领袖。
“我”之所以能看上社戏,主要是因为有双喜出主意,打包票。
这个形象是令人喜爱并难以忘怀的。
成年人里的“六一公公”着墨很少,但几笔就勾勒出他的宽厚淳朴,好客,热诚。
“我”之所以认为这一夜的戏好,豆好,原因就在这片乐土上的人好。
2. 景物描写是本文具有永久魅力的因素之一。
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充满江南水乡特色,把社戏置于这样的场景之下,情景交融。
3. 详略得当。
作者浓墨重彩地铺写看社戏,包括戏前的波折,去看戏的途中景致,看戏的过程和戏后归航,令人读来身临其境,深受感染。
七年级语文 《社戏》、《安塞腰鼓》同步练习 鲁教版
七年级语文山东教育版《社戏》、《安塞腰鼓》同步练习(答题时间:60分钟)13课《社戏》一. 选择正确读音归省.(xǐng shěng)喝.彩(hèhē)纠葛.(gěgé)旺相.(xiàng xiāng)行.辈(xíng háng)二.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絮.叨()皎.洁()凫.水()潺潺.()怠.慢()蕴.藻()家眷.()停泊.()撺掇.()三. 选出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1. 归省.()A. 明白B. 探望C. 检查自己D. 行政区域2. 怠慢.()A. 冷淡B. 松懈C. 懒惰D. 招待不周3. 皎.洁()A. 白B. 亮C. 白而亮D. 清洁四. 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中的“我”就是少年时的鲁迅。
B. 本文中的“我”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我”写的是同一个人。
C. 本文中的“我”不是少年时的鲁迅,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五. 在下边两段课文的空缺处,选择恰当的词填上1. 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娘家去消夏。
那时我的祖母还健康,母亲也分担了些家务,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
A. 虽然B. 但C. 所以D. 倘2. 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
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
便是一同去放牛,或者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
A. 但B. 因此C. 其次D. 所以E. 因为六.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或者也许是渔火。
1. 在括号中填入合适的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社戏_安塞腰鼓_绝唱_在声音的世界里_摆渡》单元自测一、积累运用(20分,每小题2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错的一项是()A.瞳.仁(tóng)淋漓..(lín lí)闭塞.(sè)戛.然(jiá)B.霍.然(huò)缭.乱(liáo)撺掇..(xù dao)..(cuān duo)絮叨C.凫.水(fú)嘱咐..(zhǔfù)逞.能(chěng)不惮.(dàn)D.蕴.藻(yùn)撮.合(cuō)羁.绊(jī)恍.若(huǎng)2.给下面各句中加点字选择正确义项。
①临.河的小村庄。
()A.靠近B.来到C.将要D.对着②我们已经点开船。
()A.触到物体立即离开B.使物体一点点落下C.指点D.形容小③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A.狭窄的道路B.比喻达到目的的方法C.径直D.直径的简称④伏在河沿上去钓虾。
()A.低下去B.隐藏C.屈服D.面向下卧3.下列词语解释有错的一项是()A.跃跃欲试: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
雍容:形容文雅大方,从容不迫。
B.五体投地:指两手、两膝和头都着地。
比喻敬佩到了极点。
丰赡:内容丰富。
C.高谈阔论:不间断地发表一些高深宽广的议论或高见。
谐谑:滑稽而略带戏弄。
D.时过境迁: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变化。
羁绊:缠住不能脱身,束缚。
4.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翻来覆去抑扬顿挫五脏六腑疙瘩宽慰B.装模做样屏气凝神谈笑自如玩耍朦胧C.叹为观止雅雀无声余音绕梁静穆喝采D.嘎然而止熬是奇怪左右逢源皓齿磅礴5.填写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我们年纪都相仿,()论起行辈来,()至少是侄子,有几个还是太公,()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
A.却并且因为B.但然而而C.但却因为D.然而而因为6.平桥村之所以“在我是乐土”,对其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
B.我可以免念《诗经》之类难懂的书。
C.可以钓虾放牛,体验到许多乡间生活的乐趣。
D.我可以在外祖母家里有更多的时间陪母亲,而且能吃上许多好吃的东西。
7.《绝唱》第一段有这样的描写:“园子里面,顶着篮子卖烧饼油条的有一二十个。
”为什么要“顶着篮子”?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是济南戏园子里卖食物的风俗习惯。
B.争抢生意,便于顾客发现。
C.因为园子里十分拥挤,“顶着篮子”行动起来要方便些。
D.篮子放低了,怕别人顺手偷拿烧饼油条。
8.“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此句突出的是()A.豆好吃,戏好看。
B.那夜生活的难忘和对乡间少年朋友诚挚情谊的怀恋。
C.反语。
豆一般,戏也不好看。
9.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然而我们是朋友,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绝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而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B.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C.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D.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
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
10.对《社戏》一文中“我”随母亲“归省”部分的叙述,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这部分有三层:①交待看社戏的时间、地点和机缘;②交待乡间的小朋友;③交待了与“社戏”无关的钓鱼虾、放牛等乐事。
B.这部分交待了“我”儿时随母亲回平桥村归省时的生活,交待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和参与人物。
C.这部分有三个层次都属略写,都是为社戏作铺垫。
D.这部分有三个层次,有的详写,有的略写,但都是为社戏作铺垫。
二、阅读:迈上新台阶(40分)【第一台阶】(一)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_______下船,双喜_____前篙,阿发______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______开船,在桥石上一_________,___________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汽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1.“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汽里”一句中的“朦胧”是()词,“这朦胧的橘红的光”一句的“朦胧”是()词。
(1分)2.段①中的划线句从刻画人物的方法看,属于_____描写。
“说不出的大”,运用的修辞方法属于______;段②中的划线句从修辞方法看,属于_______,该句运用的写作方法是________(2分)3.段①中的划线句的“大”字用得好,恰切地表现出特有的感觉。
从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我”的心情,请从下面的理解中选出正确的一项。
()(1分)A.离开母亲约束时内心无比的畅快和喜悦。
B.愿望终于实现时内心无比的畅快和喜悦。
C.能和朋友们一起去看戏时的畅快和喜悦。
D.能够自由地独自看戏时的畅快和喜悦。
4.为段①中的空白处选择正确的一组动词()(1分)A.跳、磕、磕、点、拔、退B.跳、拔、拔、点、磕、退C.跳、点、点、荡、磕、退D.跳、拔、拔、荡、磕、退5.上题中动词表现力强,下面的理解中正确的一项是()(1分)①这些动词表现了孩子们得以看戏的欢乐心情。
②表现了农家孩子熟练的驾船技术和聪明能干。
③表现了农家孩子对“我”的关怀和照顾。
④表现了农家孩子奋勇争先,各显其能。
A 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6.第②段分别从听觉、视觉、味觉和嗅觉四个方面把景物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请分别列举相关的句子。
(2分)听觉:视觉:味觉:嗅觉:7.在第③段的描写中,“我”的心情是_________(用文中的词语加以概括)。
(1分)(二)①我慢慢知道,声音是世界上最奇妙的东西,无影无踪,无解无存,无体积无重量无定形,却又入耳牵心,移神动性,说不言之言,达意外之意,无为而无不有。
②____________小雨声使我感觉温柔、静穆、和平,而又缠绵、弥漫、无尽。
中雨声使我感到活泼、跳荡、滋润,似乎这声音带来某种新的转机,新的希望。
大雨声使我壮怀激烈,威严和恐怖呼唤着豪情。
而突然的风声能使我的心一下子抽紧在一起,风声雨声混在一起能使我沉浸于忧思中而又跃跃欲试。
③我学着唱歌,所有的动人的歌曲似乎都带有一点感伤。
即使是进行曲、谐谑曲,当这支歌曲被你学会,装进你的头脑,当一切都时过境迁的时候,记忆中的进行曲不是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越来越_______么?即使是最激越、最欢快的歌曲,一个人唱起来,不也有点寂寞吗?一个真正的强者,一个真正激越着和欢快的人,未必会唱很多的歌。
一个财源茂盛的大亨未必会去写企业家的报告文学。
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大约不会去做特型演员演革命领袖。
一个与自己的心上人过着团圆美满的夫妻生活、天长地久不分离、人丁兴旺、子孙满堂的人,大概不会去谱写吟唱小夜曲。
1.解释加点的词。
(2分)谐谑..:时过境迁.2.第①段文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无影无踪,无解无存,无体积无重量无定形”写出了声音的________,“又入耳牵心,移神动性,说不言之言,达意外之意,无为而无不有”写出了声音的_________(2分)3.在第②段的空白处填入恰当的句子,使之与上下文衔接。
(不超过10个字)(1分)4.依据第②段文字的内容,用文中原句依次写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所表达的个人感受或体会的句子:_____________;(2分)5.依据上下文的意思,在第③段文字空格处填入一个恰当的词语:(1分)6.“即使……也……”表示__________关系;仿照“即使是最激越、最欢快的歌曲,一个人唱起来,不也有点寂寞吗?”一句再写一句内容相关,结构相似的句子。
(2分)7.第③段划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的一种观点,请根据文意用一句话加以概括:(1分)【第二台阶】(三)摆渡自己生命的日子里,有晴天,也会有阴天雨天雪天。
人生的路上,有平川坦途,也会撞上没有舟的渡口没有桥的河岸。
烦恼、苦闷常常像夏日里的雷雨,突然飘过来,将心淋湿。
挫折、苦难常常猝不及防地扑过来,你甚至来不及发出一声叹息就轰然被击倒。
倒在挫折的岸边,苦难的岸边,四周是无边的黑暗,没有灯火,没有星星,甚至没有人的气息。
恐怖和绝望从黑暗里伸出手紧紧地钳住可怜的生命。
有的人倒在岸边再没爬起来,有的人在黑暗里给自己折了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到对岸。
20岁忽然残了双腿的史铁生,为自己折了一只船。
这是一只名为“写作号”的船。
他是在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须着急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才在轮椅里给自己折了这只船,将自己从死亡的诱惑里摆渡出来,“决定活下去试试”。
正攻读博士学位,却患上了运动神经细胞病,不能说、不能动的史蒂芬·霍金,做了一场自己被处死的梦。
梦醒后,万念俱灰的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被赦免的话,他还能做许多有价值的事情。
于是他给自己折了一只思想的船,驶进了神秘的宇宙,去探讨星系、黑洞、夸克、“带味”的粒子、“自旋”的粒子、“时间”的箭头……在苦难的岸边匆匆折成的船,成了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
也许一生中我们不会遭遇这样的大灾大难,然而我们何曾摆脱过阴天雨天雪天,何曾摆脱过绝望的纠缠!折磨人生的,一是生存,一是爱情,它们常常突然间就浊浪翻滚地横亘在面前,你愁肠百结地找不到过去的桥,痛不欲生地找不到可以渡过去的船。
这种无路可走的绝望,一生中谁不碰上几回?当我们知道苦难是生命的常态,烦恼痛苦总相伴人生时,我们何必要自怨自艾早早地放弃,早早地绝望?有的人将求生的本能折成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出绝望的深渊。
A ,渡过了挫折后的痛苦与沮丧。
B ,驶过了重重叠叠的黑暗。
实在无船可渡的人, C ,也要奋力将自己摆渡到对岸。
也许我们不曾经历感情的剧痛,不曾经历失败的打击,不曾经历无路可走的绝望,可是晴朗的日子里也常会有阴风晦雨袭来。
它像一只黑乌鸦扇着翅膀在你周围鼓噪着,足以将一个好心情蹂躏得乱七八糟。
这种时候,我们同样需要有一只船来摆渡自己。
这只船也许是去听一场音乐会,也许是捧起一本书,也许是给互联网上从未谋面的网友发封电子邮件,也许是背上旅行袋悄悄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