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演化逻辑分析

合集下载

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_一个分析框架

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_一个分析框架

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一个分析框架周雪光 艾 云摘 要:强调变迁过程中多重制度逻辑及其相互作用,旨在解释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制度变迁现象。

制度变迁是由占据不同利益的个人和群体之间相互作用而推动和约束的,而不同群体和个人的行为受其所处场域的制度逻辑制约。

因此,制度变迁的轨迹和方向取决于参与其中的多重制度逻辑及其相互作用。

需要在多重制度逻辑的相互关系中认识它们的各自角色,在行动者群体间互动中解读制度逻辑的作用,并关注制度变迁的内生性过程。

我们以北方一个乡镇中村庄选举制度2000 2008年的演变历程来阐述这一分析框架所提出的研究课题、分析概念以及理论思路。

关键词:制度逻辑 制度变迁 村庄选举作者周雪光,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美国 加利福尼亚州);艾云,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1)。

一、作为新兴制度的村庄选举:研究课题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大规模制度变迁的时代。

30多年来,中国社会各领域经历了深刻的制度变迁,而且这些变迁仍在持续深化演变之中。

变迁的时代要求相应的社会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来分析、解读这些林林总总的变化。

但是,社会科学为认识社会变迁所提供的理论范式和分析工具却是苍白无力的。

大规模的制度变迁涉及多重过程和各种制度要素间的安排组合。

但社会科学主流的研究思路和风格趋向于关注某一种机制并在研究过程中将其 孤立分化 以供解析,而不是从各种机制之间的关系中理解、认识其作用。

例如,英文文献中有关市场机制在社会分层中的作用、 地方政府的角色 以及社会网络的作用 对认识中国社会变迁提供了独特的研究本研究得到斯坦福大学CEA S和H ew lett Faculty Fund、上海市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上海大学)及国家留学基金委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支持,并得益于美国行为科学高等研究中心的讨论班、刘玉照、王修晓等人以及 中国社会科学 匿名评审人的批评,特此致谢。

V ictor N ee, A T heor y of M arket T ransitio n:F ro m Redistr ibution to M ar kets in Stat e Socialism,"A mer ican Sociol ogical Review,vo l.54,no.5,1989,pp.663-81.Jean C.O i, Fiscal Refor m and the Eco no mic F oundatio ns o f L ocal St at e Corpor atism in China,"W or ld Politics,vo l.45,no.1,1992,pp.99-126;A ndrew G.Walder, Lo ca l G ov ernments as Indust rial Firms:A n O rganizatio na l Analysis of China s T ransitio nal Economy,"A mer ican J our nal of S ociolo gy, vo l.101,no.2,1995,pp.263-301.L in Nan, Lo ca l M ar ket So cialism:L o ca l Cor por atism in A ctio n in Rur al China,"T heor y and So ciety,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一个分析框架视角和分析概念。

中国经济金融自由化(1)

中国经济金融自由化(1)

中国经济金融自由化内容提要中国的金融自由化进程的独特景观和中国渐进式经济转轨模式的选择密切相关。

从制度主义分析出发,本文深入探索了中国金融自由化进程滞后性的内在逻辑根源,在此基础上,本文具体回顾了中国金融改革20年的总体进程和基本特征,描述了中国金融自由化在产权结构和市场竞争两方面的历史进展。

但本文同时也着重指出,中国金融自由化的滞后性固然为维持体制内产出提供有力支撑,但这种滞后性所导致的金融发展水准滞后、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以及金融稳定性降低等代价,是更值得注重的基本经济事实。

本文最后对中国金融自由化的未来走势作了简要分析。

中国经济转轨金融自由化产权结构市场竞争一、中国金融自由化摘要:产权结构和市场竞争中国迄今为止的20年经济转轨过程因为其制度变迁路径选择的非凡性和世人瞩目的经济绩效而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相关中国渐进式经济制度变迁和其他绝大多数转轨国家的激进式制度变迁的优劣利弊的考察,成为转轨经济学中争议最多的领域。

但是学界和国际金融组织获得共识的观点之一是,中国的渐进式经济转轨依靠于稳定的金融体系的支撑,换言之,中国在金融领域改革的滞后使得金融体制基本维持了原有的制度特征,国家对于金融体系的“强金融控制”补充了国家财政水平弱化的趋向,给其他公共部门的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制度空间和巨大的成本补偿。

“制度变迁成本分担假说”揭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金融部门和其他部门制度变迁不平衡的内在根源,但是尚未说明支撑这种不平衡性改革的背后力量,实际上,中国之所以能够选择这种渐进式的不平衡的经济改革路径,其背后的支撑力量来自于强大的国家控制力。

张杰(1997)从国家控制水平的角度补充了世界银行(1997)的观点,即中国的渐进改革确实得益于金融体系的相对稳定和高额国民储蓄,但是金融体系稳定性和高额国民储蓄并不构成中国渐进转轨的充分条件,国家控制水平才是新问题的核心。

在中国整个经济转轨过程中,国家利用财政力量和财政渠道来配置资源的“财政投融资”行为持续弱化,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对金融部门的强大控制使得国家水平得以维持,从而能够积聚和动员巨额国民储蓄并将这些储蓄用于支持体制内产出和整个公共部门改革。

制度变迁的历史与逻辑—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

制度变迁的历史与逻辑—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
政治制度的起源
研究政治制度的起源,探讨其产生的背景、原因 和过程。
政治制度的比较
对不同政治制度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各种制度的 优劣、差异和共性。
政治制度的演化
研究政治制度的演化过程,分析其变化的动因、 机制和路径。
政治制度的评估
评估各种政治制度的绩效和影响,探讨其对社会 、经济和政治发展的贡献和挑战。
制度变迁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 过程,涉及到众多因素和力量的作用 。通过对历史过程的梳理,可以揭示 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和规律。
制度变迁对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 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对历史事件的 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制度变迁对社会 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制度变迁的逻辑总结
制度变迁的逻辑起 点
制度变迁的逻辑过 程
选举制度的发展
选举制度从最初的直接选举到间接选举,再到现代的普 选制度,体现了公众参与度的提高。
法治社会的形成
从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变,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 性。
经济制度的变迁
市场经济的发展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释放了经济活力,促进了创新和竞 争。
金融体系的变化
金融体系从单一的银行体系向多元化的金融市场转变,提高了资 金配置效率。
产业结构的升级
从农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向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升级,再向服 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转变,体现了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社会制度的变迁
教育制度的改革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 培养。
医疗制度的改革
从公费医疗到医保制度改革,提高了医疗保障水平,降低了医 疗费用负担。
福利制度的改革2023 Nhomakorabea制度变迁的历史与逻辑— 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

中国金融中介体系

中国金融中介体系
11
深圳证券交易所
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于1990年12月1日。 深交所以建设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使命,全力支持中国 中小企业发展: 2004年5月,中小企业板正式推出; 2006年1月,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公司股份报价转让开始试 点; 2009年10月,创业板正式启动,深交所主板、中小企业板、 创业板以及非上市公司股份报价转让系统协调发展的多层次资 本市场体系架构基本确立。 截至2010年6月30日,深交所共有上市公司1012家,其中主 板485家,中小企业板437家,创业板90家,市价总值56073 亿元。此外,69家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公司进入股份报价转 让系统。2010年上半年,深交所首次公开发行总筹资额1543 亿元,总成交金额97297亿元。
5
中央金融工委
中央金融工委(即“中共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 是中共中央的派出机关,于1998年6月22日成立,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 总理温家宝同志担任中央金融工委书记。 中央金融工委职责是领导、保证、管理、监督、协 调。领导,就是领导金融系统党的建设工作。主要 是讨论决定金融系统党的建设方面的重要工作和重 大问题,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联系金融系统的 实际,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 设。 金融工委坚持党要管党和政企职责分开的原则,不 领导金融业务。
10
上海证券交易所
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于1990年11月26日,同年12月19 日开业,归属中国证监会直接管理。 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后,5月21日,上海 股票交易价格全部放开。21日至23日,股票价格一飞冲 天,3天内暴涨570%,这一天被称为中国股市真正诞生 的第一天。 上证所市场交易采用电子竞价交易方式,所有上市交易证 券的买卖均须通过电脑主机进行公开申报竞价,由主机按 照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自动撮合成交。 截至2009年年底,上交所拥有870家上市公司55.23亿元。

转型国家金融自由化的内在逻辑与不同选择

转型国家金融自由化的内在逻辑与不同选择
机构开放 , 市场化模式 的金融机制开始全面推行 [ 2 ] 。
与俄罗斯相 比, 中东欧 国家 的金融 自由化相对保 守 , 银行改革 的步伐不如俄罗斯那般迅 速 , 利率 和汇率 自由化 的进程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5 — 2 6
作者简介 : 殷
红, 女, 吉林辽源人 , 博士 , 辽宁大学转型国家经济政 治研究 中心、 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
1 9 9 8 年金融危机 , 暴 露出 自由化金融发展模式 的弊端 和不足 , 引起 各界对金融 自由化发展战略 的广泛质疑。 那么, 为何金融
王志远 , 男, 山东无棣^, 博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新疆社会科学院中亚研 究所副研究员。 基金项 目: 本文 系教育部人 文社会科 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 目“ 入盟对 东欧 国家经济政 治转型的影响” ( 1 1 J J D8 1 0 0 2 3 ) ; “ 转型 国家政治 民主化理论与 实践 比较研 究——基 于中东欧独联体 国家转型视 角” ( 1 2 J J D8 1 O O 1 2 ) ; “ 后金融危机 时代俄 罗斯 经济政 治转型
战略调整研究” ( 1 O J J DG J W0 1 0 ) 的 阶段 性 成 果 。
第6 期
殷红 , 等: 转型国家金融 自由化的内在逻辑与不同选择
1 4 9
也相对较慢 。但总体上看 , 整个 中东 欧地 区仍然在 向着金融 自由化 的方 向推进 , 有众多 中小商业银行 出现 ; 政府 出台一系列 政策 , 鼓励外 资银行 到中东 欧国家设立分支机构 , 开始以市场化 的方式配置金融资源等[ 3 ] 。 按照俄罗斯和 中东欧 国家的金融 自由化 战略 , 金融改革 的 目标是 塑造 出健康 有序的金融市场和金融 主体 , 从而为整个 经济体制 的市场化转型创造条件 。但事实上 , 金融 自由化却成 为经 济转 型中最为艰难和复杂的工程 , 俄罗斯甚至还 出现 了

我国银行体系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与演变逻辑

我国银行体系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与演变逻辑

政功能 与商业功 能的初 步分离 ; 通过放权让 利 改革 , 打破 原 国有银 行垄 断 局 面 , 建立 了一批 包括外 资银 行 、 股份 制商 业银 行 、 地方 性 银行

等新型的银行产权主体 , 形成了多元化的银行 主体格局 , 由单纯的存量改革迈 向增量改革。 为 了进一 步推动 国有商 业银行 的商业化改 革 , 通过组建 国家开发银 行 、 出 口银行和农业发 进 展银行 四家政 策性 银行 分离 国有 商业 银行 的 政策性业务, 组建东方 、 华融、 长城和信达四家 资产管 理公 司剥 离 了 14万亿 四大 国有商业 . 银行当时既存的不 良资产 , 又以发行 2 0 亿 0 7 特别 国债 的成本充实 了国有银行 的资本金 。 在此 阶段 的银行 体系制度 变迁历程 中 , 政 府作为主导力量拥有绝对的金融资源控制权 , 安排 、 造 了银 行 体系制 度 的基 本 框架 , 创 其基 本 改革方 向是 由高 度集 权控 制 向培养 市场 秩 序 的方 向发展 。 因此可 以说 在 改革 的前 一 阶 段 即使是 内生 制度 的培 育也 是政 府安 排 的结 果。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秩序的逐步完善, 推动银行体系前进的主体增加 , 外生制度也即 政府的绝对优势开始逐渐丧失。 第二阶段 自19 99年至现在。这是我国银 行体系制度改革的深化时期。在整体市场经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社 20 0 8年第 6期
No 6, 0 8 . 20
J OUR NAL OF S T OU H CH NA N I 0RMAL U VE IY NI RST
20 0 8年 l 2月
De . 0 8 c ,2 0
文章编号 :00—55 (0 8 0 04 0 10 4 5 20 )6— 12— 3

制度变迁的历史与逻辑—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

制度变迁的历史与逻辑—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

制度变迁的历史与逻辑—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制度变迁的历史与逻辑—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引言制度变迁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各种制度的兴起和衰落,不断演绎着社会变革的过程。

这些制度的变迁不仅是一个有序的过程,也蕴含着一定的逻辑。

本文将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出发,探讨制度变迁的历史与逻辑,并阐述其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第一章制度变迁的历史1.1 史前社会的制度变迁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前,史前社会也存在着各种原始的制度。

这些制度的变迁主要受到环境和资源的影响。

例如,当人类从狩猎采集社会向农业社会过渡时,土地所有权和劳动分工等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些变迁促使了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1.2 古代社会的制度变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代社会也经历了多次制度变迁。

例如,从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的转变,以及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转变,每一次变迁都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这些变迁往往是社会内部矛盾的结果,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3 现代社会的制度变迁现代社会的制度变迁主要受到科技和全球化的影响。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资本主义制度逐渐成为主导。

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社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

例如,共产主义制度的兴起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崛起,都是当代社会制度变迁的重要例证。

第二章制度变迁的逻辑2.1 社会变革的原因制度变迁的逻辑来源于社会内部的矛盾和冲突。

这些矛盾和冲突可以是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方面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

例如,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业生产方式的矛盾与现代工业生产方式的需求相冲突。

2.2 制度变迁的过程制度变迁通常经历替代,而非完全消亡。

新的制度在发展过程中会与旧制度相互竞争,在竞争中,新制度逐渐壮大,旧制度逐渐衰落。

这个过程并非线性的,而是一个相对复杂的交替过程。

例如,在资本主义制度崛起的过程中,封建制度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在新的制度下扮演其他角色。

浅析中国经济转变过程中的金融自由化

浅析中国经济转变过程中的金融自由化

浅析中国经济转变过程中的金融自由化内容提要:中国的金融自由化进程的独特景观与中国渐进式经济转轨模式的选择密切相关。

从制度主义分析出发,本文深入探讨了中国金融自由化进程滞后性的内在逻辑根源,在此基础上,本文详细回顾了中国金融改革20年的总体进程和基本特征,描述了中国金融自由化在产权结构和市场竞争两方面的历史进展。

但本文同时也着重指出,中国金融自由化的滞后性固然为维持体制内产出提供有力支撑,但这种滞后性所导致的金融发展程度滞后、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以及金融稳定性降低等代价,是更值得关注的基本经济事实。

本文最后对中国金融自由化的未来走势作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中国经济转轨金融自由化产权结构市场竞争一、中国金融自由化:产权结构和市场竞争中国迄今为止的20年经济转轨过程因为其制度变迁路径选择的特殊性和世人瞩目的经济绩效而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关于中国渐进式经济制度变迁与其他大部分转轨国家的激进式制度变迁的优劣利弊的考察,成为转轨经济学中争议最多的领域。

但是学界和国际金融组织获得共识的观点之一是,中国的渐进式经济转轨依赖于稳定的金融体系的支撑,换言之,中国在金融领域改革的滞后使得金融体制基本维持了原有的制度特征,国家对于金融体系的“强金融控制”弥补了国家财政能力弱化的趋势,给其他公共部门的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制度空间和巨大的成本补偿。

“制度变迁成本分担假说”揭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金融部门与其他部门制度变迁不平衡的内在根源,但是尚未说明支撑这种不平衡性改革的背后力量,实际上,中国之所以能够选择这种渐进式的不平衡的经济改革路径,其背后的支撑力量来自于强大的国家控制力。

张杰(1997)从国家控制能力的角度弥补了世界银行(1997)的观点,即中国的渐进改革确实得益于金融体系的相对稳定和高额国民储蓄,但是金融体系稳定性与高额国民储蓄并不构成中国渐进转轨的充分条件,国家控制能力才是问题的核心。

在中国整个经济转轨过程中,国家利用财政力量和财政渠道来配置资源的“财政投融资”行为不断弱化,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对金融部门的强大控制使得国家能力得以维持,从而能够积聚和动员巨额国民储蓄并将这些储蓄用于支持体制内产出和整个公共部门改革。

工业化国家金融制度的变迁

工业化国家金融制度的变迁
园 E本在 2 l 0世纪 年代在利 率管制和低 利率 的情况 下 , 证 券基 金推出新的金融商品“ 中期 国债基金 , 中期国债基金 的利 率跟 随中期 国债市场价格的变化 而变化 , 经过一 段时 间后 可随 时变现。1 8 9 4年信用基金库与证券公司又联手开发了“ 券交 证 换 账户”这一账户与 中期国债基金 联通 , 到 r银行 和投 资者 , 受 的欢迎 , 进一步促 进 r 银行 和证 券公 司的业 务交叉 和 E本 金融 l 制度的改变: 2规避管制 。从 2 0世纪 6 0年代开 始 . 业化 国家 的通货 工 膨胀率由于 国际 经济 和金融秩 序的 动荡及 国 内经 济 问题 的加 剧而 日益提高 . 成市 场利率 扬。美 国 中期利率 6 造 0年代 中 期为5 7 %,0年代 中期为 7 .0年代束达到 1 % , 而由于有 。7 6 然 “ 。 Q' 条例等金 融法规 的限制 , 金融 中介 在金融市 场上 吸收存 款 的能力受到阻碍 、 在高通货膨胀 和高 市场利率 的诱 导下 , 企业 、 居民调整各 自的资产 组合 , 减少定 期存 款 , 成存 款机构 资金 造 的大量流失 . 加剧 经 济生活 的 稳定 , 形成 了“ 脱媒 型” 的信 用危机 。面对脱 媒 . 金融 机构之间 的竞 争加 剧 . 开始 了金融 工 具、 中介组织 和 经 营手段 的 创新 。英 国为 回避 中 央银行 的控 制. 出现了与“ 传统 金融 市场 相对 的“ 行 市场” 交 易是在蛊 平 . 我 国具有比较优 势的 产业在 WT 允许 O 的范围和 时期 内给 千税收 上 的 支持 ; 同 时 应 当强 化 对 基 础 产 业 、 新 技 术 厦 环 高 境保护的税收 支持 . 鼓励人 力资本投 资 , 对新技术的研 究与开 发给予税 收补贴等 特殊优 惠 , 形成 策优 惠—— 技术 进步 政 经济增长 良性循环。 的 2从 中性 与非 中性 原则相站 台的 角 度 规 范 税 收 优 惠 。应 遵 循 效 率 、 平 、 公 主 权、 协调 的原则. 妥善 处理贯彻 国 艮待遇 与涉 疳税收优 惠之 间的 关 系 在 涉外税 制设置上要规 范统一 从税 收 中性原 则 出发 , 尽 快 统 一 简 化 过 乱 的 和 无 效 的 要

我国近二十年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

我国近二十年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


我国近二 +年经 济制
度变迁 的逻 辑进程
过 程 。从 制 度 变 迁 的 角 度 来 讲 ,
中国经 济体 制 改 革 肟序 幕 是 首 先 从农 村 开始 的 ,农 村 的 制 度 变迁 走在 中 国整 体 制 度 创 新 的 前 面 。 在 这一 阶 段 ,安 徽 、 四川 盼 部分
农民 率 先 打 破 “ 民 公 社 制 度 ” 人 的坚 冰, 实行 “ 产 到 户” “ 包 、 包 干到 户” 等 农 村 家 庭 联 产承 包 责 任 制 。中 量 的 经 济 制 度 变迁 之所 以首 先 发 生 在农 村, 一 是从 农 村 这个 特殊 的社 会 单 位 来看 , 其主 要 居 民—— 农 民 受 l 体 制 压 抑 程 E l 度 最 重 ,制 度 变 迁 的 “ 萃—— 成
嚣掌 曩 誊 蘩叠 獭曩霪 蠹囊蓦 蕃囊薹 ; ×j 曩


磊 噩 搿 搿囊 搿 : 臻 噩 ; 谢 i 薯
- 。 , - 。 。 -
; ;
-*
鞣 誊 : 搿
, 。 i -- 。。 - -
姆葬摘薯 霉鬻囊. 稚 鞋鞣囊羲韵囊囊蠹建霹 囊罐攀馥鞴 罐誊磺鬻》遥籀鞋藏臻罐囊辩鞯囊箨 ; 醺尊巍骥蠢蓦

誊学臻瘴 壤攀壤斡鬻鼗鬻囊辫攀鹫墓誊霉鸯摹錾萎期冀霸螨冀誊霉蠼攀 萎鳇嚣尊鲢骥鎏磐 ;簿 - 萋囊嚣蜷藩瞳囊簿罐霸 魏摹毒懑罐骞鹫慕釜 鬻 誊 ; 曩毛 辫 曩 长 曩蘩。 鬟 。 蠹 囊曩 ’ 慧鬟。 冀 藿 黧; 鬻搿蓦 ;曩等 誊 臻 囊囊萋垂 鬟萋鸶囊j 曩 : 鬟 嚣 垂 瑟i : : 鬟 : : 曩 秘鬯 睡嗣 嘲囊;懈舞整蓬孽囊稠 彗 ; 孽辩韵嚣 蓦 臻萋暮曩 孽誊誊墓 誉 囊曩;誊 囊篓 : : 曩 黧蓦 瓣 蔓

我们热爱的金融:重塑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金融

我们热爱的金融:重塑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金融

地方政府的“政绩 锦标赛”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 的实质
一个中国城市 的政府金融故

建设好的地方 政府金融体系
影子银行的定义及其 本质
中国影子银行规模迅 速膨胀的原因
中国影子银行带来了 什么
被阴影笼罩的影子银 行业务
1
实体经济的断 裂点
2
金融体系的断 裂点
3 资产价格环节
的断裂点—— 缺乏给资产定 价的“锚”
高杠杆的形成 和“麻将理论”
3
低水平的投资 资本收益率
4
金融资源的逆 向流动
5
好杠杆和坏杠 杆
01
乏善可陈的 中国股市表 现
02
中国资本市 场的融资功 能
03
中国资本市 场价格发现 的功能
04
透过“壳价 值”看中国 股票市场问 题的根源
06
结语:哈耶 克和中国股 市
05
建设好的股 票市场
地方政府金融概念 的提出
中国金融的未 来
白蚁社会与建 设好金融
从“发起并持有模 式”到“发起并销
售方式”
被神圣化与被妖魔 化的金融
好金融的本质是降 低金融中介的成 本——ψ
杠杆是理解金 融本质的பைடு நூலகம்键
金融发展与经 济增长
亚历山大大帝与金融 金融的变迁
透过金融中介基准模 型反思2008—2009 年全球金融危机
“明月直入,无心可 猜”
计划经济下的 1
中国金融: 1949—1978年
改革开放时期 2
的中国金融: 1978—1993年
3
中国金融1.0 版:1994至今
4 我们这个时代
金融的五个显 著特点
5
好金融还是坏 金融

中国科技金融政策变迁历程与逻辑研究——基于政策文本的结构分析

中国科技金融政策变迁历程与逻辑研究——基于政策文本的结构分析

第23卷第11期2023年11月创新科技Innov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23 No.11 Nov.2023中国科技金融政策变迁历程与逻辑研究——基于政策文本的结构分析杨凯瑞1,2,严传丽1,史可1,崔璐3(1.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46;2.鹤壁产业技术研究院,河南鹤壁458000;3.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河南郑州450046)摘要:在系统梳理1978—2020年我国中央政府部门颁布的239份科技金融政策文本的基础上,以五年规划为主线,基于政策注意力、政策主体、政策议题以及政策工具等多维要素间的逻辑关系,构建各五年规划的科技金融政策模型,并对政策文本进行内容挖掘和量化统计分析。

结合各五年规划纲要内容发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金融政策的演变大致分为3个阶段,总体表现出一般持续且非均衡发展、被动回应多于前瞻指导、通达权变优于僵硬固化、行政主导胜过多元协同等规律特征。

基于此,总结探讨了政策蕴含的逻辑特点,并对未来我国科技金融政策制定和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科技金融;政策文本;政策演变;政策逻辑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0037(2023)11-23-15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23.11.0030 引言科技金融是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的产物,能对经济持续发展产生递增效应和外溢效应[1],是推动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

科技金融政策作为承载科技金融理念的主要载体,是政府引导收稿日期:2023-08-29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区域合作治理网络及其协同演化机制研究”(17BGL207);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发展理念下河南省创新驱动府际合作网络及其协同演化机制研究”(2021BZZ001);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面向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我国创新创业政策作用机制及其协同演化研究”(2020GGJS117);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项目“河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精品教学案例项目”(YJS2023AL087);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华贸金融研究院2021年度项目“双循环背景下智能技术赋能河南省跨境电商发展路径及对策研究”(HCHM-2021YB038)。

浅析我国金融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

浅析我国金融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

货币的初始形态是贵金属,它与实体经济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纸币和信用货币取代了金属货币,这就是货币的信用化过程;而随着股票和债券的出现,货币成了一种金融投资工具,即所谓的货币的资本化。

货币的信用化和资本化就不再与实体经济存在对应关系,而是信用扩张的结果,具有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内在要求,但是货币即使资本化,在逻辑上仍根源于实物经济过程,经济发展水平、结构形态、运行状态、收入流程及其他因素从根本上决定和影响着金融交易规模和金融制度安排。

下面从经济货币化、经济结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几个方面通过对现实经济的考察,寻找出导致金融制度变迁的主要决定因素。

一、经济的货币化程度金融交易的客体是货币资金,那么货币的交易量就必然影响金融交易的规模,进而从广度和深度上影响金融制度结构。

金融深化理论认为货币深化是金融深化的首要前提,货币深化促使金融交易关系的发展,从而金融制度得以确立并有效地介入经济发展过程。

经济货币化程度(货币化指数)从深度和广度上决定了金融制度的结构和功能。

原因在于:第一,货币化程度表明了人们持有货币量的多少(储蓄对收入的比例),从而使交易成为可能,并决定了交易的规模和范围。

第二,交易的发展程度决定了金融制度结构的发达程度和功能的完善程度。

第三,货币化程度会相应带来一系列效应:收入效应、投资效应、就业效应、储蓄效应等,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

下面从货币化比率和货币证券比率来看中国货币化程度的变化。

1.货币化比率指各个不同层次货币与GNP或NI之比,货币有M1、M2、M3三个不同层次,货币化比率也有三个不同数值。

它反映一国经济的货币化水平。

从历年《中国金融年鉴》和国家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统计口径得知,我国1990年到1998年几年间的变化情况分别是:货币化比率从82.23上升为133.94,提高了51个百分点;K1值从37.37上升到49.93,提高了12个百分点;K0值从14.22上升到14.36,几乎没有什么变动,其中1992年、1993年达到16以上,后又回落,它表明中国货币化比率的上升主要是由货币信用的扩张推动的。

《新制度经济学》第九章 经济变迁过程的演化分析

《新制度经济学》第九章 经济变迁过程的演化分析

其次,演化经济学以“个体群思维”描述个体行动 对群体的“频率依赖”。类型学思维把“所有对理 想类型的偏离都看作是偶然的”(梅特卡夫,2004 ),把这些偏离抽象掉,把“同质性”视为常态和 前提假设。相反,个体群思维认为“多样性不是隐 匿在基本实在之后起干扰作用的困难;它就是基本 实在本身,是变化的先决条件”(梅特卡夫,2004 )。
2022/12/17
返回上 级目录
一、新奇性创生:变异—选择—发展(1)
“经济人的偏好、生产技术和制度约束、可 供使用的资源禀赋”被新古典经济学视为外 生因素、给定的机制,是其前提假定。演化 经济学则把这些因素和前提假定视为内生的 、可变的,这些变化,即“新偏好的形成、 技术和制度的创新以及新资源的创造”,构 成“新奇创生”,演化经济学“可以被定义 为对经济系统中新奇的创生、传播和由此导 致的结构转变进行研究的科学” 。
2022/12/17
返回上 级目录
三、演化分析和演化经济学的两个主要流派(1)
1.凡勃伦传统与老制度学派
在本书绪论部分我们已经具体介绍过老制度学派 。多数学者认为,老制度学派创始人凡勃伦是演 化经济学的先驱。
整体主义方法、累积因果原理受历史和文化因素 影响的人性观念,构成了凡勃伦传统和老制度学 派分析的重要内容。
2022/12/17
二、演化分析的理论渊源(2)
马克思分析了生产从工场生产手工业到机器大工 业的技术变革,探讨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从无 到有的过程,讨论了商业资本和信贷资本等新现 象的形成,因此,马克思也被某些演化经济学家 视为演化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先驱。关于马克思是 否是演化经济学家,学者们存在一些分歧。
2022/12/17
三、组织遗传学:惯例—技巧—搜寻(2)

《2024年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制度变迁逻辑研究》范文

《2024年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制度变迁逻辑研究》范文

《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制度变迁逻辑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制度变迁逻辑,分析其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趋势,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二、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概述多层次资本市场是指包含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交易方式和监管机制的资本市场,旨在为各类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包括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等。

这些市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为不同类型的企业提供了融资渠道,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制度变迁历程(一)早期阶段:以证券交易所为主体的单一市场阶段早期,我国资本市场主要以证券交易所为主,形成了单一的资本市场结构。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推进,一批大型企业开始上市融资,促进了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

但此时市场缺乏多样性和层次性,无法满足各类企业和投资者的需求。

(二)发展阶段: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初步形成随着中小企业和创新创业企业的崛起,我国开始探索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

中小板和创业板相继设立,为中小企业和创新创业企业提供了融资平台。

同时,新三板的设立也为非上市企业提供了股权转让和融资服务。

这一阶段,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初步形成。

(三)完善阶段: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制度完善与创新近年来,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不断完善和创新。

一方面,通过优化市场结构、加强监管、完善交易机制等措施,提高了市场的活力和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推动金融创新、发展债券市场、引入外资等途径,丰富了市场的融资方式和投资渠道。

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资本市场也开始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四、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制度变迁逻辑分析(一)制度变迁的背景与动力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制度变迁是在经济发展、政策引导、科技进步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

《2024年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制度变迁逻辑研究》范文

《2024年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制度变迁逻辑研究》范文

《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制度变迁逻辑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融资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制度变迁逻辑,分析其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趋势,以期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制度变迁历程(一)初创阶段(XX年代初-XX年代中)在初创阶段,我国资本市场主要以沪深交易所为主,为企业提供单一的股票交易平台。

此时,资本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规模较小,交易品种单一,监管体系尚不完善。

(二)发展阶段(XX年代中-XX年代末)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资本市场逐渐向多层次方向发展。

在这一阶段,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等逐步建立,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

同时,监管部门也在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市场透明度。

(三)完善阶段(XX年代至今)近年来,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不断完善,形成了以沪深交易所为核心,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债券市场等多层次市场体系。

同时,随着科创板、创业板等创新型板块的设立,我国资本市场更加注重服务实体经济和创新发展。

此外,监管部门还在加强市场监管,提高市场效率。

三、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制度变迁逻辑分析(一)政策驱动与市场需求共同推动制度变迁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制度变迁是在政策驱动与市场需求共同作用下实现的。

政策方面,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资本市场向多层次方向发展;市场需求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对于融资渠道和交易品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

政策与市场需求的共同作用推动了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制度变迁。

(二)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制度变迁方向市场供求关系是影响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制度变迁方向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市场供给方面,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融资需求的扩大,需要更多的融资渠道和交易品种来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市场需求方面,投资者对于多元化投资品种和风险管理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中国金融中介体系

中国金融中介体系
在中国大陆计划经济时代,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的银行,同 时履行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职能。
1983年9月,中国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国家中央银行职能。 1984年国家将商业银行的职能剥离出去成立四大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中
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后,中国人民银行成为专职的 中央银行。 1995年3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 问世。 1998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管理体制改革,撤销省级分行,跨省(自治区、 直辖市)设置九家分行。 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对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 存款类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能被分离出来,并和中央金融工委的相关职能进行 整合,成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人民银行各地监管办事处同时撤销。 形成了“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框架,该框架延续至今。
1993年11月,国务院开始对金融业分业经营的问题作出明确规定。 1995年商业银行法出台,标志着金融分业经营体制正式确立。 2003年,银监会问世,并接手了原先归由人民银行承担的银行业监
管职责, “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框架正式成型。 2006年,中国平安集团持有深圳市商业银行89.36%的股份,成为
上证所市场交易采用电子竞价交易方式,所有上市交易证 券的买卖均须通过电脑主机进行公开申报竞价,由主机按 照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自动撮合成交。
截至2009年年底,上交所拥有870家上市公司,上市证 券数1351个,股票市价总值184655.23亿元。
11
深圳证券交易所
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于1990年12月1日。 深交所以建设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使命,全力支持中国
T-Z 泰阳证券√ 中富证券√ 中关村证券 中山证券 中信证券√ 中银国际 天同证券 天一证券 天元证券 万联证券 一德证券 银河证券√ 招商证券√ 浙信证券 中原证券 万通证券 蔚深证券√ 西北证券 西部证券 信泰证券 兴安证券 兴业证券 亚洲证券√ 新疆证券 西南证券 湘财证券 厦门证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005 - 10 - 23 ( 19 7 2 - ) 作者 简介: 吴海兵 , 男, 江苏连 云港人, 厦门大学 经济学院 金融系博 士研究生 , 主要研究方向: 金融理论研究; 黄添 勇 (19 7 5 - ) , 男, 福建漳 州人, 厦门大学 经济学 院计统系 博士研究生 , 主 要研究 . . 主要研究 ( 向: 挖掘和生命统计研究。 向: 金融工 程及投资决策研究 ; )( 19 77 - ),
《 制 度、 的影响。 诺斯 在 19 9 0 年出 版的著作 制度变迁与 经济 绩效 》 主要就是把技术性的自增强机 制和交易费用因素结合 起 来, 试 图提供 一种 用于分 析长 期制 度变迁 过程 的分析 框 架。 诺 斯指出, 在一个 不存在制度 报酬递增 和可竞争 性市场 的世界里, 制度是无关紧要的。 制度自 增强机制 的四个因素 是: ( 1) 设 计一项制度 需要 大 量的初始设 置成本, 随着制 度的推行 , 单 位成本和追 加成 ( 2) 本 都会下降, 这是 制度创新 中的规模经 济。 学习 效应。 适 应制度 而产生的组织会抓住制度框架提供的获利机会, 制度 (3 ) 协调效应。 一项制度的实 变迁的 速度是学习速度的函数。 施将会 产生一些与此制度相适应的组织和制度, 形成新的联 (4 ) 接体, 最终形成统一的, 具有互补性的体制。 适应性预期。 制 度框架中 正式规则的 确立将会 导致大量 的与之相适 应并 兼容的 非正式规则的产生, 从面形成 对正式规则的补充并且 延伸 到具体的应用, 这自然会 使人们产生适应性预期并强化 制度本身。 总之 , 制度 向量的相 互联系网络 会产生大 量的递 增报酬, 而递增的报酬又使特定制度的轨迹保持下去。 新制度 经济学的 分析表明, 只要 市场是竞争 性的、 完全 的, 制度变迁的轨迹将是有 效的。 如果市场是非竞争 性的、 不 完全的, 信息 的反馈又是 分割的并且 交易费用 又是显著的 , 那么一项 无效率的 制度将会持 续存在并 把经济增长 锁定在 一个低水 平陷阱之中 , 要 脱离这一 陷阱, 必须依靠 强大的外 力, 或从事宪 政改革, 重组整个 政治制度 。 因此 , 诺 斯将路径 依赖分为两种类型: 诺斯路径依赖� : 一旦一种独特的发展轨迹建立以后, 一 系列的 外在性、 组织学习过程、 主观模型会加强这一轨迹。 一 种具有适应 性的有效 制度演进轨 迹将允许 组织在环 境的不 确定性下选 择最大化的 目标, 允许组织 各种试验 , 允 许组织 建立有效的 反馈机制, 识别 和消除相对 无效的选 择, 并保护 组织的产权, 从而引 致长期经济增长。 诺斯路径依赖 � : 一旦在起始阶段带来报酬递增的制度, 在市场 不完全、 组织无效的情况下, 阻碍了生产活动的发展,
一、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分析框架
( 一) 路径依赖分析 路径依赖 , 是指 具有正反馈 机制的体系 , 一 旦在外部偶 然事件的影响下被系统 所采纳, 便会沿着一定的路径 发展演 进, 而 且很难为其 他潜在的甚 至更优的体 系所替代。 在诺 斯 看 来, 之 所以存 在制 度变迁 过程 中的路 径及 对此路 径的 依 赖, 不 仅起因于制 度的收益递 增, 而且也是因 为制度市场 的 不完全性及 其因此而产 生正的交易 费用。 因此, 分析制度 变 迁的路径依赖就不仅要考察制度的收益递增问题, 还必须分 析市场结构 和正的交 易费用对制 度变迁的路 径依赖所 产生
中图分类号: 8 3 0.7
中国在金融制度改 革初期, 政府扩张国有垄断金融的产 权 边界, 建立支持国 企资本性融 资的股票 市场, 通过政府 特 有的制度偏 好 “父爱主义” 来维持国有企业的生存, 这 不仅使 (从数量 规模角度 ) 中国基本 确立起市场金融制度框架 , 而且 强有力地支 撑了经济产 出的不断增 加和整体 经济改革的 顺 利进行和社会稳定, 同时也产生了国有企 业、 国有独资银行、 地方政府等现有金融制度的既得利益集团, 并形成他们对目 “稳定需求偏好 ” 前金融制度的 和刚性依赖。 这种政府主导型 的渐进式 的强制性制 度变迁的 必然结果便 是金融制 度的非 均衡, 并内生出金 融垄断固化、 金融资产质量低下、 金融风险 扩展、 金融体 系脆弱和边 际金融效率 递减等副 产品, 制度变 迁陷入 一种非效率 的闭锁状态 。 因 此, 需要从引入 新的外生 变量和 内生变量进 入金融核 心制度变迁 来实施对 现有金融 制度变迁的路径替代。
金融教学与研究
金融理论研究
2006 年第 1 期 ( 总第 105 期 )
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演化逻辑分析
吴海兵,黄添勇,
(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福建 厦门 3 61005)

“国家悖论 ” 要: 中国的金融制度由于 、 政府效用函数最大化以及政府偏好序列的约束, 及各个既得利益集团为获
取制度租金而采取的博弈, 使政府供给主导型的强制性金融制度变迁具有强势路径依赖的特征, 锁定在低效状态。 要 退出中国金融制度锁定, 必须引入新的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 实施动态的制度变迁, 从而达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效的路径替代。 关 键 词: 金 融制 度变迁 ; 路径 依赖; 路径 替代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 - 3 54 4 ( 2006 )01 - 0002 - 03
男, 孟加拉国人 , 厦门大 学经济学院 计统系博 士研究生 ,
2
� � � � � � � � 年第 期 ( 总第 期) 金融教学与研究
并会产生一 些与现有制度共存共荣的组织和利益集团, 那么 这些组织和 利益集团就不会进一步进行投资, 而只会加强现 有 制度, 由此产生 维持现有 制度的政治 组织, 从而使 这种无 效的制 度变迁的轨迹持续下去。 这种制度只会鼓励分配性努 力, 而不会激励生产性努力。 (二) 路径替代分析 在社会 系统中, 要退出 次优的路 径依赖的 变迁路径, 实 施路径替代, 其条件取决于 形成自我强化机制的各种因素的 性质: ( ) 如果 该路径产 出的递增 强化机制 来源于初始 固定 成本和学习 效应, 那么要发生路径替 代退出闭锁状态的难度 就 很大, 因为固定 资产的专用 性导致的 沉没成本 很高, 以及 学习效应中 的默认知识不具备信息传递性, 引致的认知阻力 金融 ” 的体 制结构。 于是 改革后金融 资源分散 化正好为 国家 通过扩展国有金融 产权边界、 控制金融剩 余来实现政府效用 函数最大化提供了 制度需求, 并以此来弥 补伴随改革而出现 的国家财政能力的 迅速下降。 因此政府作 为推动金融制度变 “ ” 迁的 第一行动集团 , 在决定金融制度变 迁的形式、 速度、 突 破口和路径时 , 既有促进微观经济金 融主体效益和整体金融 “ 公共金融 产权 ” 制度 效率最大化 的动机, 更有 维护 不变、 通 过 金融替代部 分财政职 能、 确保国民经 济的不断 增长、 获取 政 治支 持、 推动 经济 改革并 实现 政府 效用 函数最 大化 的动 机。 因 此, 政 府的偏好 和意识形 态刚性以及 维护公有 制为主 体 的制度约束 , 政 府会选择 维持现有的 金融制度 , 只 做一些 增量型的边际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