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第九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PPT 第九章 戴望舒、艾青等人的诗歌创作
二、初期象征诗派的艺术特色继 《微雨》之后,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等人也开始写作象征主义诗歌,形成 了初期象征派诗歌潮流。作为一个诗歌流派,他们并没有共同发表自己的理论主张, 但从他们各自独立发表的艺术见解来看,则共同表现了一种不同于初期白话诗的美学 原则。首先,他们强调艺术必须表现自我。李金发认为:“艺术是不顾道德的,也与社会 不是共同的世界。艺术上唯一的目的,就是创造美;艺术家唯一的工作,就是忠实表 现自己的世界。所以他的美的世界,是创造在艺术上,不是建设在社会上。”① 他以个 人的内心世界为美的最高追求,主张诗是 “个人灵感的记录表,是个人陶醉后引吭的 高歌”。
其次,他们强调诗歌的象征和暗示的方法。法国象征派诗歌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注 重主观世界与客观对应物的契合,注重诗的意象暗示功能和神秘性。这也是李金发和 其他象征派诗人的美学追求。李金发认为,美蕴藏在想象中、象征中,穆木天进一步 认为:“诗要有强大的暗示功能。诗的世界固在平常的生活中,但在平常生活的深处。 诗是要暗示的,是最忌说明的。……诗的背后要有大的哲学,但诗不能说明哲学。”他 主张诗歌应该 “用有限的律动的字句启示出无限的世界”。
最后,他们强调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和色彩美。他们针对 “五四”初期新诗过分散 文化而缺少艺术锤炼的毛病,提出了诗歌语言 “音”与 “色”结合的美学主张。他们 追求 “音”与 “色”的交错,认为这是 “最高的艺术”。 早期象征诗派的出现,是对缺少余香与回味的初期白话诗的一种反拨,丰富了新 诗的表现手法,为发展中的新诗带来了一些新的东西。但是,在经过短暂的艺术历程 后,象征派诗很快地衰落下来。它的衰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时代的原因。象征 派诗人都反对诗歌的 “时代意识”,认为诗是 “个人灵感的记录表”。他们的诗一味地 表现幻灭、颓废、徘徊,情感上毕竟太狭窄了,与时代潮流和文化潮流的发展背道而 驰。二是民族传统的原因。尽管象征派倡导西方艺术与民族传统的沟通,但在实践上 表现出来的却是对民族传统的疏离,而且他们在借鉴西方艺术时缺乏自己的消化和创 造。许多作品由于过分骛新而显得怪诞,由于大量外文词语的运用而破坏了阅读的完 整性,结果渐渐为读者所厌弃。
第九章现代文学
张爱玲《金锁记》
• 张爱玲(1920-1995)原籍河北丰润,生于上 海。童年在北京、天津度过,1929年迁回 上海。中学毕业后到香港读书。1942年香 港沦陷,未毕业即回上海,给英文《泰晤 士报》写剧评、影评。1943年她的小说处 女作《沉香屑》(第一、二炉香)被周瘦鹃发 在《紫罗兰》杂志上。此后三四年是她创 作的丰收期,作品多发表于《天地》、 《万象》故不 露痕迹的将其点缀在短小的篇幅中, 语言简洁,联想丰富,选材从平凡 琐碎处着手,加之作者心境的平和 冲淡,使本文显出周作人小品文一 贯的平和冲淡的风格。
散文特点 • 平和冲淡 • 闲适淡雅 • 有情 有趣 • 通达 博大
• 广泛阅读,举例分析鲁迅和周作人散文风 格,并分析其成因。
• 1952年移居香港,在美国新 闻处工作,曾发表小说《赤 地之恋》和《秧歌》。1955 年旅居美国。在美与作家赖 雅结婚,后在加州大学中文 研究中心从事翻译和小说考 证。
“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 视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 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 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 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 —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 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 们不会原谅我。” ———《对照记》
• 这篇作品写秋夜后园和室外所见所感,寓 情于景,把自然人格化,创造了天空、枣 树、小粉红花、小青虫等一组具有深刻意 蕴的象征性形象。 • 通过这些形象,作品传达了对黑暗、暴虐 的统治势力的憎恶和愤怒,对被压迫被摧 残者的同情,对追求光明的幼小者的赞美。
• 尤其是枣树的形象,表现出一种顽 强抗击黑暗,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 韧性战斗精神,既是作者对这样的 战斗者的肯定,也是其人格、精神 的写照。作品情景交融,诗意浓郁。 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品具有境界 幽深,寓意深远的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九章 文学思潮
“第二个十年”文学开始的标志:《文化批判》、《创造月刊》与《新月》月刊这两种对立倾向刊物的出版及宣言的公布特征:1、“五四”开启的有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了,文学主潮随着整个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前的政治化。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初步的运用,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此后二三十年间文坛的面貌。
3、在左翼文学兴起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及其他多种倾向文学彼此竞争。
第一节 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一、国民党文艺运动第二个十年是国民党政权建立稳定又危急四伏的时期南京《文艺月刊》,上海《民国日报》与《觉悟》副刊提倡三民主义的新文学。
1930年左联的成立引起恐慌,发动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未形成中心理论及代表创作,在思想文艺领域未形成独立又影响的力量。
二、30年代现代文学基本历史线索无产阶级文学文学运动(左翼文学运动),民主主义(部分倾向左联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自由主义文学(倾向国民党却不党治文学)各自发展演变,构成30年代现代文学两条基本历史线索。
第二节 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一、革命文学论争(一)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1928年,由革命作家和归国青年共同倡导,接受左倾路线(苏日左倾机械论,苏无产阶级文化派,拉普,文艺组织生活论是理论基础)无产阶级文学能推动政治的持续革命,提出文学的任务是“反映阶级的实践和意欲”,全盘否定五四文学传统。
鲁迅写作的“阿Q时代早已死去”,鲁迅是“封建余孽”、“二重革命人物”(二)鲁迅、茅盾赞成文学革命的倡导反对创造社太阳社的文学工具论,组织生活论认为文艺是特殊的社会现象揭示与认识生活,坚持现实主义精神二、左联基本情况:1930年3月2日上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郭沫若、郁达夫、冯雪峰、钱杏邨、鲁迅、柔石、茅盾、田汉大会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了社会地位’的小资产的倾向”,并表明要“援助并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机关刊物:《萌芽月刊》、《拓荒者》、《前哨》(第2期起改名为《文学导报》)、《北斗》左联贡献①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加强其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
第九章01_十九世纪现代主义文学_前期象征主义文学
生平与创作
1842年 回巴黎,继承先父遗产。迁居圣· 1842年 回巴黎,继承先父遗产。迁居圣·路易岛, 开始与圣伯夫、戈蒂耶、雨果及女演员让娜· 开始与圣伯夫、戈蒂耶、雨果及女演员让娜·杜瓦 尔交往。写出《恶之花》 尔交往。写出《恶之花》中的二十多首诗。 1843年 经济拮据。吸大麻。《恶之花》 1843年 经济拮据。吸大麻。《恶之花》中的许多诗 写于此时。 1844年 1844年 被指定监护人管理其财产,挥霍无度。 1845年 二度企图自杀。出版《1845年的沙龙》 1845年 二度企图自杀。出版《1845年的沙龙》。开 始翻译爱伦· 始翻译爱伦·坡的作品。
波德莱尔的一生——一系列悲剧的组合 波德莱尔的一生——一系列悲剧的组合
生于巴黎 童年丧父的惨痛、母亲性格的乖张、继父奥皮 童年丧父的惨痛、母亲性格的乖张、 ——幼小的心灵从此蒙上一层阴 克上校的专横 ——幼小的心灵从此蒙上一层阴 郁的暗影, 他痛苦、憎恨、反抗,产生了“ 郁的暗影, 他痛苦、憎恨、反抗,产生了“永 远孤独的命运感” 远孤独的命运感”。 他生活漂泊无定,在巴黎路易大帝中学就读时 他生活漂泊无定, 成绩优异,因考试作弊受退学处分。 成绩优异,因考试作弊受退学处分。对社会产 生强烈对抗情绪。在花花世界巴黎, 生强烈对抗情绪。在花花世界巴黎,他博览群 生活浪荡,以至贫困潦倒。 书,生活浪荡,以至贫困潦倒。
《恶之花》 Les Fleurs du Mal 恶之花》
《恶之花》在法文中“Mal”有邪恶、丑恶、罪恶、疾病、 恶之花》在法文中“Mal”有邪恶、丑恶、罪恶、疾病、 有邪恶 痛苦等义。诗人在本诗集内献词中称这部诗集为“ 痛苦等义。诗人在本诗集内献词中称这部诗集为“病态的 dives) 所以,有人说, 花(fleurs ma la dives)”。所以,有人说,“恶”是误 应译为“ 这个病就是世纪病), ),这当然也有道 译,应译为“病”(这个病就是世纪病),这当然也有道 但并不全面, 在这里,只有复杂的多种意义的, 理,但并不全面,“恶”在这里,只有复杂的多种意义的, 既有宗教的意义,又有形而上学的意义,译为《恶之花》 既有宗教的意义,又有形而上学的意义,译为《恶之花》 这是恰当的。德译作Blumendes Basen,英译作Flowers 这是恰当的。德译作Blumendes Basen,英译作Flowers of Evil,都是取其“ 的涵义,而且诗人作诗的初衷, Evil,都是取其“恶”的涵义,而且诗人作诗的初衷,不 正是要从丑恶中发掘美吗? 正是要从丑恶中发掘美吗? 恶:社会之恶、人性之恶、世纪病的痛苦忧郁 社会之恶、人性之恶、 至于“花”字,当然是含有文学的、美学的意义,也就是 至于“ 当然是含有文学的、美学的意义, 艺术,就是诗。 艺术,就是诗。
现代文学 第九章 国统区
• (1)以严峻的现实主义笔触展现了中国广 阔的社会历史生活图景,反映了战乱岁月 中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和自发反抗的精神。 • 《饥饿的郭素娥》郭素娥 • 《卸煤台》许小东
• (2)善于表现人物性格的矛盾和复杂丰 富的心灵世界,显示了强烈的主观色调和 粗犷、悲壮的艺术风貌 • 《王全炳底道路》
(二)东北作家萧红
• 叙事形态上同时采用言情小说、间谍小说、 侦探小说等现代通俗文学的艺术结构,带 有浪漫奇幻的色彩 • 《鬼恋》人与“鬼“相恋 • 《离魂》写“我”与妻子亡魂相会 • 《风萧萧》穿插着间谍故事,歌颂了中特 工的地下抗日活动。
• 以生命体验的方式探讨人性,带有哲理意 味 • 《精神病患者的悲歌》表达了美好人性可 以改造人,拯救人的主题 • 《鬼恋》入世与出世的思考。 • 《吉卜赛的诱惑》表现吉卜赛文化与中国 传统文化的冲突 • “小说是书斋的雅静与马路的繁闹融合的 艺术”
四、通俗与先锋
• (一)苏青(1914年~1982年) 海派女作家的代表人物。1933 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却辍学结 婚,40年代初,她与结婚10年 的丈夫离婚,成为以文为生的 职业作家。著有小说《结婚十 年》《续结婚十年》《歧途佳 人》,散文《浣锦集》、 《涛》、《饮食男女》、《逝 水集》等。
• 以平实的笔调关照饮食男女的凡俗人生, 揭示女性在婚姻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困境 • 《结婚十年》《续结婚十年》表现女性从 丈夫附属物的角色走出来, 进入社会又成 为男权社会附属物的过程
• 揭示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矛盾心态,形成独特的 生存哲学 • 张爱玲:“新式女人的自由她也要,旧式女人的 权利她也要,这是一般新女性的悲剧” 笔下的女性亦是亦新亦旧, 受过新式教育, 懂得 女人应自立自主,但除非无路可走 ,否则她们会 省些气力走传统老路。
现代文学第9章30年代小说
第2节 左翼新人小说创作
④艺术特点:
第四,诗化的风格,使她的小说创作有着强烈的
抒情意味。
呼 兰 河 湿 地 傍 晚 河北大学文学院 李致
《呼兰河传》片断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如此悲凉。 跳到夜静时分。又是送神回山,送神的鼓啊,个个都打 得漂亮! 若是一个阴雨的夜啊,鼓声更加凄凉,寡妇可以落泪, 鳏夫就要起来彷徨。
河北大学文学院 李致
《呼兰河市井风情图》部分
第2节 左翼新人小说创作
第二,自传式叙事方法,使小说具强烈情感
色彩。
自传式叙事方法是萧红自觉的艺术选择与追求。在她的 小说中,这种自传式叙事方法主要体现在自传性的怀旧 笔调和第一人称叙述角度的运用两个方面,带来了强烈 的情感效果。
河北大学文学院 李致
年轻的丁玲 河北大学文学院 李致
《莎菲女士的日记》
莎菲形象的矛盾性与时代性 莎菲:是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 的现代知识女性形象。她性情孤傲、“怪僻”, 内心充满狂热幻想,蔑视封建礼教,追求“真 的爱情”和个性解放。她执拗地寻觅人生的意 义而又没有出路,鄙视世俗又不时感到有沉入 纵情声色中的危险,重感情,而更爱幻想、狂 想。人物形象具有时代阴影――病态的反抗。
①短篇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1940年) 第一,成功地运用了客观冷静的讽刺喜剧艺术,以小见 大。 第二,结构紧凑,具有独具匠心的结尾。 第三,在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不做静态 的描写,人物语言个性化。
第四,具有浓郁的四川地域特色。
河北大学文学院 李致
第3节 左翼新人小说创作(2) ②“长篇三记”(《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 ③ 40年代沙汀小说的艺术特色:
中国现代文学 第九章 茅盾
[本章完]
返回目录
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 政协副主席。1981年辞世。 文学史界近年来公认茅盾是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这一派 来源于19世纪法国、俄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又同中国古典世态小 说两相结合。茅盾代表整整一代的小说,直至80年代现代派的先 锋小说兴起。在现代文学史上绕开茅盾是不可能的。 茅盾的小说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学典型,并十分注重作品题材和主 题的时代性和重大性。能反应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提供 了一幅中国现代社会演变的宏伟的历史画卷。自辛亥革命至40年 代中国社会风貌及其繁复变幻,各个阶层的生活及其之间的冲突, 在文中都有充分反映。
2、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作家作品评论和文学史研究,扩大了马 克思主义批评的影响。
茅盾在他漫长的文学生活中曾数次形成创作的高峰。他的艺术气质 精细沉稳,是具有开放的中国民族心理的现代作家,一个不知疲倦 的创造时代典型与宏伟叙事体系式的左翼文学大师。茅盾充分地发 挥自己理论批评家兼作家的特殊优越地位,以强大的思想穿透力、 艺术感受力和对文学新创造的特殊敏感,及时发现文学新人,从理 论上总结经验,指明方向,对建立和培养现代文学队伍尽到了先驱 者的责任。以他为首,构成30年代之后的“革命文学传统”,与从 “五四”发源的“鲁迅传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这种区别,正 是茅盾的独创性和他更能代表正宗的左翼文学之所在。
第三讲 理论批评
(一)理论主张
1、从“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到革命现实主义 茅盾始终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文艺应与中国的的革命取同一步调, 对我国现代文学中革命现实主义主导地位形成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2、坚持反对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注重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的探 索。
(二)文学批评
1、中国现代批评的开创者之一(《春季创作坛漫评》、《评四、五、 六月的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九章文学思潮
“第二个十年”文学开始的标志:《文化批判》、《创造月刊》与《新月》月刊这两种对立倾向刊物的出版及宣言的公布特征:1、“五四”开启的有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了,文学主潮随着整个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前的政治化。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初步的运用,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此后二三十年间文坛的面貌。
3、在左翼文学兴起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及其他多种倾向文学彼此竞争。
第一节 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一、国民党文艺运动第二个十年是国民党政权建立稳定又危急四伏的时期南京《文艺月刊》,上海《民国日报》与《觉悟》副刊提倡三民主义的新文学。
1930年左联的成立引起恐慌,发动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未形成中心理论及代表创作,在思想文艺领域未形成独立又影响的力量。
二、30年代现代文学基本历史线索无产阶级文学文学运动(左翼文学运动),民主主义(部分倾向左联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自由主义文学(倾向国民党却不党治文学)各自发展演变,构成30年代现代文学两条基本历史线索。
第二节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一、革命文学论争(一)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1928年,由革命作家和归国青年共同倡导,接受左倾路线(苏日左倾机械论,苏无产阶级文化派,拉普,文艺组织生活论是理论基础)无产阶级文学能推动政治的持续革命,提出文学的任务是“反映阶级的实践和意欲”,全盘否定五四文学传统。
鲁迅写作的“阿Q时代早已死去”,鲁迅是“封建余孽”、“二重革命人物”(二)鲁迅、茅盾赞成文学革命的倡导反对创造社太阳社的文学工具论,组织生活论认为文艺是特殊的社会现象揭示与认识生活,坚持现实主义精神二、左联基本情况:1930年3月2日上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郭沫若、郁达夫、冯雪峰、钱杏邨、鲁迅、柔石、茅盾、田汉大会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了社会地位’的小资产的倾向”,并表明要“援助并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机关刊物:《萌芽月刊》、《拓荒者》、《前哨》(第2期起改名为《文学导报》)、《北斗》左联贡献①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加强其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提纲第九章30年代小说(一)第一节30年代小说概述30年代的文学的整体格局:“左翼”、“京派”、“海派”三大文学派别之间对峙与互渗左翼文学30年代,左联领导下的左翼作家,自觉以现代大工业中的产业工人代言人的身份,对封建的传统农业文明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以及西方殖民主义同时展开批判,要求文学更自觉地成为以夺取政权为中心的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工具。
代表作家鲁迅、茅盾、丁玲、柔石、艾芜、叶紫、吴组缃、周文等,还包括东北作家群的萧红、萧军等。
京派文学30年代,在中国北方,以《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为主要阵地,形成了一个作家群,一般称为“京派”,也称“北方作家群”。
朱光潜、沈从文是他们在理论上的主要代表人物。
代表作家有废名、沈从文、芦焚、林徽茵、萧乾。
他们追求文学的独立性,既反对文学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具有政治上自由主义、文化上保守主义倾向。
他们在作品中追寻逝去的美,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怀旧气息,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
其小说的散文化和抒情形式的成熟表达,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成熟的抒情和讽刺体样式。
“海派”文学“海派”是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畸形繁荣的产物,他们依托于文学市场,既享受着现代都市文明,又感染着都市“文明病”。
正是对都市文明既留恋又充满幻灭感的矛盾心境,使他们更接近西方现代派艺术,有着较为自觉的先锋意识,追求艺术的“变”与“新”。
代表作家有20年代过来的老海派张资平、叶灵风,及本时期崛起的新感觉派诸作家。
左翼文坛与“京派”作家的论争30年代。
在中国北方以《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为主要阵地,形成了一个作家群,一般称为“京派”,也称“北方作家群”。
朱光潜、沈从文是他们在理论上的主要代表。
他们的理论主要特点是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九章 30年代小说(一)
第一节 30年代小说概述
左翼小说
“京派”小 说
“海派小说 ”
30年代小说总体特点
一、中长篇小说数量激增 二、新人迭出,题材广泛 三、流派丰富,分野明晰
一、中长篇小说数量的激增 1、茅盾的《蚀》三部曲( 《幻灭》、《动摇》、 《追求》 ); 《农村三部曲》( 《春蚕》、《秋收》、《残 冬》 ) 2、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 《秋》);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3、李劼人的“大波系列”(《死水微澜》、《暴 风雨前》、《大波》)
(二)艺术特色 1、善于描写“灰色世界”里的灰色人生,塑造 “灰色”人物系列 (1)性格矛盾复杂,思想苦闷的灰色人物 《三天半的梦》、《猪肠子的悲哀》 (2)贪恋爱情游戏的灰色人物 (3)“往上爬”的灰色人物 《包氏父子》 (4)虚伪社会群像 《鬼土日记》
《华威先生》
追慕名分而忽视实践目的,不顾民族的大局 而膨胀一己的派系。
“京派”作家
除前期的老舍以外,主要是沈 从文、废名、凌叔华、萧乾、 林徽音及稍后的汪曾祺等。 把人生理想寓于自然美、人性 美,尤其是乡土的人情美之中, 来与现实的丑相对抗。 强调文学是作者感受的强烈表 现,并有意识地让它与政治保 持一定距离。
“京派”小说的特点
1.以人道主义为根基的“为人生”的创作思想。 (多由文化层面探讨人性、人生和国民性。)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 像鸟上天了似的,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 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 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倭瓜愿意爬上架 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 开一朵谎花,就开一朵谎花,愿意结一个黄 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 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 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 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 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 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呼兰河传》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九章戴望舒、艾青等人的诗歌创作
第三节 臧克家、田间的诗歌创作
○臧克家———农民诗人 ○街头诗及田间诗作的风格
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以后, 由穆木天、杨骚、蒲风等人发起的中国诗 歌会也成立了。他们的作品始终紧密联系 现实斗争,节奏明快有力,粗犷雄伟,刚 健之中透露着清新之美,对矫正当时诗坛 太过纤细柔美的 “纯诗”起到了很大作用。
第二节 戴望舒及现代派诗歌的发展
○现代派诗的兴起及影响 ○《雨巷》及戴望舒诗歌的风格
一、现代派诗歌出现的背景及特点
现代诗派的出现有其历史渊源,它既是 初期象征派的一种继承,又是“新月”诗 派演变发展的结果,正如艾青所说:“新月 派与象征派演变为现代派”。
二、《雨巷》及戴望舒诗作的风格
1928年发表在《小说月报》上的《雨 巷》是戴望舒最有影响的代表性诗作。戴 望舒由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名。
第九章 戴望舒、艾青等人的诗歌创作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新诗开始 呈现出以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 潮流多元并存的兴旺局面。诗歌在创作实 践和理论探讨方面都呈现出空前的繁荣。
第一节 初期象征主义的诗歌创作
○初期象征派的兴起 ○李金发的《微雨》 ○初期象征派的风格
一、李金发和初期象征诗派
20世纪20年代,西方象征主义(symbolism 文学思潮开始影响到中国的诗坛。象征主义 (symbolism)是19世纪末欧洲出现的一种流 派和文学思潮,其代表作家有波特莱尔、马 拉美和瓦雷里等。
二、初期象征诗派的艺术特色
继《微雨》之后,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天、王独清、 冯乃超等人也开始写作象征主义诗歌,形 成了初期象征派诗歌潮流。
一、《大堰河———我的保姆》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带 有自传色彩的抒情诗,它以诗人儿时的保 姆为主人公,以无限的同情和深沉的爱, 成功地塑造了大堰河这个旧中国普通劳动 妇女的形象。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九章 老舍:市民文学的集大成者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九章老舍:市民文学的集大成者第九章老舍:市民文学的集大成者1924-29,长篇《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均载于《小说月报》1930年,由英国回国,在1937年抗战爆发前进入高峰期,完成六部长篇,其中《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较重要。
1938年,老舍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总务部主任。
40年代的作品主要是《四世同堂》《鼓书艺人》。
老舍创作的特色和价值:一、以市民社会为书写对象,通过对世情百态的入骨刻画提供了“民族性”的鲜活画卷。
二、具有自觉的文化反思与批判意识,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俗文化在转型期社会的嬗变有犀利的观察和独到的见解三、蕴含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幽默风格,成为“京味儿”小说的缘起。
四、小说文体不拘一格,讽刺、抒情、写实等笔法运用自如,寓言体、自传体等也多有实践、创新。
第一节早期讽刺文学的“实验”《老张的哲学》,首部长篇,无赖恶棍老张,漫画式的写法,极尽讽刺、批判之能事。
《赵子曰》,被老舍称为“开玩笑”的小说,讽刺了某些“五四”时代徒有其表的“新人物”。
早期的老舍立意并非仅在于“笑”字,而是追求“笑中有泪”,喜剧情节后面显示悲剧题旨。
但在处理喜与悲时,尚未达到圆融自如的境地。
老舍认为幽默自要“底气”坚实,幽默的真谛应该是“给人一些苦味,之后思之又感到有甜味”,“在苦乐之后回味起来感到有寓意,给人启发和感触”。
《二马》,写马氏父子在英国的悲喜遭遇,描写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和摩擦,比上面两部更成熟,更有坚实的“底气”。
老马形象:p150《离婚》,老舍走向中期、日益成熟的杰作。
“恍惚者”老李,北京老派市民张大哥老李的具体形象:151页,“两墙夹梦魇,束手困其中”,普通而软弱的读书人,往往因理想而透露这可笑,可笑的后面是难以言尽的无奈与悲哀,显示了“笑中有泪”的艺术品格。
该作品还有一个突出特色,即以十几万字的长篇集中描写了普通的家庭生活,探讨了“婚姻与爱情”“物质与精神”“理想与现实”“责任与自由”等具有普适性的问题。
现代基础写作学(第九章 小说)课件(1)
该同志业务水平不错,可惜还不是党员,作为 党所领导的部门,科长不是党员不适宜。 厂党委 一九七九年三月
李力,男,现年五十三岁,大学文化,一九八 二年入党。三十多年来,始终对党充满信念,并写 过不少有影响的文艺作品,……建议提升为文化科 科长。 人事处 一九八四年六月 该同志的确是个人才,但根据当前对干部年轻 化的要求,年龄已过线,不宜进领导班子。 厂党委 一九八四年六月
3、以环境描写为依托
黑格尔:“人要有客观存在,就 必须有一个周围的世界,正如神像不 能没有一座庙宇来安顿一样。” 马克思:“人创造环境,同样, 环境也创造人。”
微型小说《提 升 报 告》
陈亭初
李力,男,现年二十五岁,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 系。该同志有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拟提升为文艺科 科长。 人事处 一九五八年七月 是个好苗子,应加强培养,放到基层锻炼一个时 期再看。 文化பைடு நூலகம்党组 一九五八年八月
从创作手法上分类:
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魔幻小 说、意识流小说、荒诞小说、黑色幽默小说、 存在主义小说、纪实小说、后现代主义小说
‚虽然小说是我们最丰富、最有性格、最流行 的文学产品,但它是一种较晚的现象,它的艺 术形式仍在发展,仍然以前所未有的效果,全 新的结构和技巧手段使评论家们感到惊奇。‛ ——苏珊•朗格
小说的流变
1、古典小说时期
① 孕育期(战国):神话、诸子和史传 ② 命名期(汉魏):志怪小说、志人小 说
“小说者,街谈巷语之说也。”(班固 《汉书· 艺文志》)
③ 发展期(唐宋): a.文言小说:唐代传奇小说,中国小说的真正开 端 b.白话小说:宋代话本,中国白话小说的源头 ④ 成熟期(明清):古典小说成就最辉煌的时期 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 第一部长篇白话小说:《水浒传》 开启文人独立创作先河:《金瓶梅》 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集古代小说之大成者:《红楼梦》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九章综合练习题
9.对鲁侍萍形象描述正确的有()
A.纯朴善良、饱经风霜而又有着顽强生活意志的劳动妇女
16.曹禺1947年创作的电影剧本是。
17.曹禺抗战期间发表的,是根据尼格里的《TheRedVellefcoat》的大意改写的独幕剧。
18.曹禺的戏剧描写了一所医院在抗战初期的腐败现象。
19.《蜕变》中的两个立志改革的爱国志士形象是专员和医生。
20.曹禺的主要描写了旧中国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如何从盛极一时,到逐步走向衰落和崩溃的过程。
A.《雷雨》B.《日出》C.《原野》D.《家》
3.《日出》是几幕剧?()
A.独B.二C.三D.四
4.1936年,曹禺创作的《日出》是以哪一时期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话剧?()
A.20年代初期B.20年代中期C.30年代初期D.30年代中期
5.曹禺唯一部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是()
A.《原野》B.《日出》C.《北京人》D.《桥》
A.以觉新、鸣凤、瑞珏为剧本的主要线索B.是四幕剧
C.在原著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再创造D.着重表现青年男女对封建婚姻的反抗
7.对周朴园形象的正确分析有()
A.专横暴戾、虚假伪善B.家庭里的专制暴君,社会上的剥削者
C.对侍萍的情感有真实性D.有发展民族工业的雄心壮志
8.对蘩漪形象的正确分析有()
A.悒郁而乖戾,热情而冷漠B.是一个个人主义者
21.曹禺改编巴金的同名小说《家》,以、、三个人物的关系作为剧本的主要线索。
22.曹禺改编的《家》是幕剧,作者选择、、以及四个情节来集中揭示人物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23.《雷雨》通过和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及其必然崩溃的命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十七年诗歌类型 1. 颂歌(以正面歌颂为主的歌唱) 代表诗人:贺敬之 2. 战歌(以充沛的战斗激情表现批判性主题) 代表诗人:郭小川 政治抒情诗(主要受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 影响) 代表诗人:贺敬之 生活抒情诗(主要受苏联诗人伊萨科夫斯基的 影响) 代表诗人:闻捷
3. 十七年诗歌的审美缺失 1、诗歌艺术成为“工具的艺术”。 2、诗歌优美情致的消失。 3、诗歌题材、主题、风格的单一 。
第九章 50、60年代新诗、戏剧与散文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50年代、60年代新诗 50年代、60年代戏剧 50年代、60年代散文
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新诗
一、概述
1. 隐失的诗人(诗派)
2. 十七年诗歌类型 3. 十七年诗歌的审美缺失
1. 隐失的诗人(诗派) 在十七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主要 是 政 治原因)造成了一大批诗人/诗派停止了 创作, 离开了诗坛。这些诗人/诗派被称为隐失的诗人/ 诗派。包括七月诗派、右派诗人、九叶诗人等。
“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容纳各色 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老舍
3、采用“人像展览式”方法来结构全剧、 展开场面和刻画人物。 《茶馆》靠人物取胜而不靠剧情取胜, 全剧没有一般剧作中那种集中、紧凑的情节。 所以老舍在戏剧结构上不是因“事”铺排, 而是随“人”赋形。
《茶馆》登场人物约70多人,有名有姓的 40多个,都是富有时代特征的人物形象。 在舞台上表现这样庞杂的人物系列,作者 的处理方法是:主要人物(王利发、常四爷、 秦仲义)自青年到老年贯穿全剧;次要人物 (刘麻子、小刘麻子等)父子相承;无关紧要 的人物(庞四奶奶)一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三)话剧民族化的典范 《茶馆》突破了西方话剧的一贯写法,也 没有走上戏曲化的习惯道路,创造出一种独 具“中国风”与现代性的话剧形式。 第一,“人多事繁”、散点透视的戏剧结构。 第二,“非冲突化”的戏剧思维。 第三,“开口就响”的戏剧语言。 第四,也是最核心的,饱含着悲悯和忧患之情 的悲喜剧形态。
50年代、60年代散文概述
一、从“主情”到“主事”:建国初期散文的新变
与“主情”的现代散文传统不同,建国初期,散文首先出现了 “主事”的变化,客观的纪实或叙事代替了主观的抒情,对外部新 世界的高歌取代了心灵的内宇宙的剖析探索。题材集中于三方面— — 歌颂党和革命领袖;以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精神反映抗美援 朝战争;满怀自豪、自信地歌咏社会主义建设的丰功伟绩、新 时代生活的好人好事。
(二)郭小川的诗歌探索 1. 内容方面的探索: 从战争年代的爱情纠葛、家庭矛盾透视个体与 现实、历史之间的矛盾冲突;对战争中人性、人道 主义问题的思考;对特定时代知识分子独特的情感 体验及内心矛盾的抒写
2 .形式方面: 诗人努力进行诗歌形式的探索,自由体、半自 由体、楼梯体、民歌体、新格律体等诗体形式,作 者都尝试过。
郭小川 吸取楚辞、汉赋的某些特点,融进民歌的优点, 运用比兴相结合的“赋”的铺陈手法,创造了他所独有的 相当格律化的诗体――“新辞赋体”。“新辞赋体”格局比 较严谨,章节大致对称,大量采用铺陈排比、自然流畅、 音调铿锵的长句体和短句体,铺张渲染、反复咏叹,增强 了诗歌内部的严整,强化了诗的形式美、节奏美和抒情气 氛,形成一种宏阔彭湃的气势。如《厦门风姿》、《甘蔗 林—青纱帐》等,节奏感强而韵律鲜明,气势浩荡又婉转 流畅,达到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新辞赋体”是郭小川 对当代诗歌的一大贡献,在我国诗坛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二)《茶馆》艺术构思的独特性
1. 使用反描法 《茶馆》“描写了三个时代,葬送了三个时 代”。 这三个时代分别是: 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政府的反动统治时期; 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时期;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
2. “侧面透露法”
即以小见大,以个别表现一般。 剧作通过裕泰茶馆几十年的兴衰变化,出 入于茶馆的一些人的命运与遭遇以及发生在 茶馆的司空见惯的日常琐事,使观众看到了 旧时代的一幅缩影,听到了时代的足音,感 受到了社会的动荡与历史的变迁。
( 四 ) 王 利 发 形 象 分 析
裕泰茶馆的掌柜,一个典型的小商人形象。
他精明强干,善于经营,八面玲珑,虽有小商 人的自私,但本质是善良的。
他“做了一辈子顺民,见谁都请安、鞠躬、作 揖”,为求一家的生存,苦心经营茶馆几十年。 最后被迫自杀。
王利发的悲惨结局对那个社会作出了最有力的 控诉。
第三节
二、十七年诗人队伍的构成
1. 从国统区走进当代的诗人:郭沫若、臧克家、冯至、 卞之琳、袁水拍、力扬等,以及七月派诗人和后来被称 作九叶诗派的成员们。 2. 在国统区开始自己的创作并成名,后来转入解放区, 进而再走进当代的诗人,主要有艾青、田间和何其芳等。 3. 在解放区“土生土长”并取得较大诗歌影响的诗人, 主要有李季、阮竟章、张志民等。 4. 建国以后确立自己在诗坛重要地位的诗人,主要有 郭小川、贺敬之、闻捷、蔡其矫、公刘、白桦、李瑛、 邵燕祥、流沙河等。
四 《 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一)剧情介绍
《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作品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 衰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 反映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 代的近50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 地的旧中国从动荡、黑暗和罪恶。
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
二、历史剧创作的热潮
郭沫若《蔡文姬》、《武则天》;曹禺《胆剑篇》; 田汉《文成公主》、《关汉卿》;老舍《义和拳》等。
三、“第四种剧本”
在1956-1957 年文艺规范“松动”期间, 戏剧界出现了一些干预生活的社会问题剧, 风格清新,书写人情人性,张扬人道主义 精神,突破了“工人剧本”、“农民剧 本”、“部队剧本”充斥剧坛的状况,曾 被称为“第四种剧本” 。 杨履方的四幕剧《布谷鸟又叫了》、 岳野的五幕剧《同甘共苦》、海默的四幕 剧《洞箫横吹》等。 “第四种剧本”在反右运动中遭到严 厉批判 。
三、
郭小川
郭 小 川
(一)作者生平及代表作品:
郭小川 (1919--1976)是共和国第一代杰出诗人。1955年 发表政治抒情诗《致青年公民》,诗人进入了旺盛的创作 期。他先后创作了《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 《一个和八个》、《将军三部曲》等叙事诗以及抒情诗 《望星空》。60年代,他创作了《厦门风姿》、《乡村大 道》、《甘蔗林――青纱帐》、《青纱帐――甘蔗林》、 《祝酒歌》、《西出阳关》等一批作品,形成了自己雄浑 而深遂的艺术风格。 “ 文革 ” 期间,他创作的《团泊洼 的 秋天》、《祝寿》、《秋歌》,怀有隐 忧,深沉而悲慨。
第二章 50年代、60年代戏剧
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戏剧概述
第二节
《茶馆》
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戏剧概述
一、当代戏曲的改革 两次戏曲改革 第一次: 1949年—1957年间,变革的主要 内容和 最后成果是传统剧目的“推陈出新”。 第二次: 1958年—1976年。这次改革的主 要内容是京剧的现代化.
建国初期的散文“真实性胜过文学性,生活气息胜过艺术风采 战斗作用胜过审美价值。”
二、当代散文的模式:“知识性”散文与“诗化”抒情散文 秦牧(1919-1992,广东澄海人)是“知识性”散 文的代表。思想性与知识性相交融,思想统领知识,知 识验证思想,是秦牧散文的自觉追求。 刘白羽(1916-1982,北京人)散文充满战斗豪情, 追求诗意与政论的融合,是一种“诗化的政论”。 杨朔(1913-1968,山东蓬莱县人 )是“诗化”抒 情散文的代表。 三个显著特点:内容上与主流意识不偏不离的政 治抒情;形式上的“物(景)-人(事)-理”结构或 曰“入境—通幽—显志”布局;思维上的“(遇到)动 情(事)-反复思索-形成意境” 的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