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溪_张旭阅读附答案
【古诗文阅读】《桃源》《桃花溪》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古诗文阅读】《桃源》《桃花溪》阅读答案对比赏析桃源
李白
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驱鸡犬入桃花。
到目前为止,溪口没有浓烟,河水一直在倾斜。
桃花溪
徐章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
桃花终日随流水而开。
清溪洞在哪里?
(1)两首诗取材相同,但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不尽相同,试简析。
(2)清代,龙塘退休学者张旭在《桃花溪》上注释道:“四句话抵得上一段桃花源的故事。
”无论安全与否,请从桃花溪的意境和意境两个方面谈谈他所说的话的真实性。
答案:
(1)诗《桃园》更多的是探索“桃花源”的成因,谴责专制统治者;《桃花溪》展现了诗人对人间仙境的向往,也隐约透露了让人觉得理想境界渺茫难寻的忧郁心情。
(2)《桃花溪》借陶潜的《桃花源记》的意境写成。
诗由远处落笔写山谷深幽,迷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
然后镜头移近,写桃花流水,渔舟轻泛,问讯渔人,寻找桃源。
诗构思婉曲,意境如画,有景有情,趣味深远。
寥寥数语道出《桃花源记》的主要故事,意境极为相似,故吕“抵得”。
[古诗文阅读]张旭《桃花溪》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张旭《桃花溪》阅读练习及答案[古诗文阅读]张旭《桃花溪》阅读练习及答案[古诗文阅读]张旭《桃花溪》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7题。
(6分)桃花溪[唐]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①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②在清溪何处边?【注解】①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②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6.“隐隐飞桥隔野烟”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试简要分析。
(3分)7.“洞在清溪何处边”的询问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答案:6.(3分)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仙境里飞腾,营造出一种烟雾迷蒙、幽深神秘的氛围。
(分析有理即可)7.(3分)表现了诗人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20XX—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指导思想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抓手,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努力实现教学创新,改革教学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校的内涵性发展。
同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加大教研、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
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生物教学自如化教学方法和自主化学习方式。
主要工作一、教研组建设方面:、深入学习课改理论,积极实施课改实践。
、以七年级新教材为“切入点”,强化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
、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把先进理念学习和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以学促研,以研促教,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强化教学过程管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益,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抓好“五关”。
()备课关。
要求教龄五年以下的教师备详案,提倡其他教师备详案。
要求教师的教案能体现课改理念。
()上课关。
()作业关。
首先要控制学生作业的量,本着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精神,要在作业批改上狠下工夫。
()考试关。
以确保给学生一个公正、公平的评价环境。
()质量关。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张旭《桃花溪》阅读练习及答案
张旭《桃花溪》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赏桃花阅读答案篇一:赏桃花阅读答案篇五:赏桃花阅读答案(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3分)答:表达了诗人对世外桃源生活的向往之情(2分)。
巧妙化用桃花源的典故(或借用桃花流水的景象和问寻等行为)(1分),表达了对宁静闲适的世外生活的向往。
(意思相近即可)(2)从意境的角度,赏析隐隐飞桥隔野烟一句。
(5分)答:诗句选用了飞桥野烟两个意象(1分),描绘了云烟缭绕,飞桥隐现的画面(2分),营造了幽深朦胧的意境,可谓佳妙。
(2分)(意思相近即可)《3.诗人写桃花溪借用《桃花源记》的典故,使之富有神秘色彩,说说末句一问透视了诗人怎样的意趣?答:.《桃花溪》问洞在何处,即意在寻桃源所在,透视出诗人厌恶现实,如同陶渊明追求理想社会的心态。
4.诗人问渔船,可能问什么?(2分)答:可能问:洞在清溪何处边?或者桃花源在何处。
5.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情感?(2分)答:对美景的憧憬;对田园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追求不到的怅惘、无奈。
(答出一点即可)二:①首句描绘的景象是:答:深山野谷,云雾缭绕。
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在山溪之上的小桥,若隐若现,似有似无,恍若仙境一般。
②第二句中的一个问字,妙处何在?答:一个问字妙就妙在不仅将诗人的形象加入到了山水画面之中,而且将诗人探问桃源仙境的迫切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③第三、四句表达诗人什么样的心情?答:深切地表达出了诗人向往世外桃源的迫切心情,也隐隐约约地透露出诗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之情。
三:【注释】桃花溪:在今湖南省桃源县西南。
(1)这首诗中的渔船、桃花、清溪等形象与古代的哪部作品有关?请简要分析渔船与这部作品之间的联系。
(3分)(2)首句隐隐飞桥隔野烟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加以赏析(3分)(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参考答案(1)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有关。
(1分)这首诗中问渔船的渔船代指渔人(1分),暗指《桃花源记》中曾经进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渔人(1分)。
桃花溪 张旭阅读附答案
桃花溪张旭阅读附答案
桃花溪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①据孙洙《唐诗三百首》介绍,本诗为盛唐时期张旭受陶渊明《桃花源记》启发而作。
②矶:水边突出的岩石。
12.“石矶西畔问渔船”中的“问”字表达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13.本诗与《桃花源记》二者主旨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
呦呦之蒿,中国神药
①”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是《诗经》中的句子。
在2015年10月5日之前,有谁能想到,这句诗竟能和诺贝尔奖联系起来——名字来自《诗经》的中国药物学家屠呦呦,因首次提取出治疗疟疾的“神药”青蒿素,而被国际2016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学术界公认为”青蒿素之母”,也因此获得。
张旭《桃花溪》原文及赏析
桃花溪[唐] 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分类标签: 唐诗三百首作品赏析【注解】:1、飞桥:高桥。
2、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3、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韵译】:隐隐看见一座长桥,被野烟隔断;在石屿的西畔,借问打渔的小船。
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不尽;桃花源洞口,在清溪的哪段哪边?【评析】:这是借陶潜《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写的写景诗。
诗由远外落笔,写山谷深幽,迷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
然后镜头移近,写桃花流水,渔舟轻泛,问讯渔人,寻找桃源。
诗的构思婉曲,意境若画,有景有情,趣味深远。
蘅塘退士批注:“四句抵得一篇《桃花源记》。
”这话不无道理。
【简析】:这首诗虽充满诗情画意,但对桃花源的存在提出怀疑,另开思路一条。
桃花溪在湖南桃源县桃源山下。
溪岸多桃林,暮春时节,落英缤纷,溪水流霞。
相传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这里为背景的。
张旭描写的桃花溪,虽然不一定是指这里,但却暗用其意境。
此诗构思婉曲,情趣深远,画意甚浓。
“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就引人入胜: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
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人朦朦胧胧,如入仙境。
在这里,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相映成趣: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无飘渺,临空而飞;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宛如垂挂一道轻纱帏幔。
隔着这帏幔看桥,使人格外感到一种朦胧美。
“隔”字,使这两种景物交相映衬,溶成一个艺术整体;“隔”字还暗示出诗人是在远观,若是站在桥边,就不会有“隔”的感觉了。
下面画近景。
近处,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岛如屿(石矶);那飘流着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渔船在轻摇,景色清幽明丽。
“石矶西畔问渔船”,一个“问”字,诗人也自入画图之中了,使我们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山水之容光,又见人物之情态。
诗人伫立在古老的石矶旁,望着溪上飘流不尽的桃花瓣和渔船出神,恍惚间,他似乎把眼前的渔人当作当年曾经进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渔人。
张旭《桃花溪》和谢枋得《庆庵寺桃花》古诗词比较赏析
张旭《桃花溪》和谢枋得《庆庵寺桃花》古诗词比较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甲)桃花溪[唐]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乙)庆庵寺桃花[南宋]谢枋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知背景)甲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2年-756年)。
乙诗:南宋灭亡后,谢枋得坚持抗元,失败后变易姓名躲藏在风景秀丽、群山环抱的武夷山区,一住二十年。
此诗写于这一时期。
(推诗意)1.从第二首诗桃源、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中,可知该诗取意于晋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析情感)2.《桃花溪》和《庆庵寺桃花》同取“桃花”这一意象,但两诗寄寓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全诗和背景.....加以赏析。
【答案】1.避秦渔郎(桃红、问津)2.《桃花溪》是诗人张旭借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创作的写景诗。
此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表达出诗人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之情,也隐约地透露出诗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心情。
《庆庵寺桃花》的作者在南宋灭亡后,变易姓名,躲藏在武夷山区,借自己门前桃花开放,抒发避世怕人知晓的心理,表示与新朝的决绝。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桃花源记》写渔人偶遇桃花林,顺水中的桃花,找到尽头小山,由洞口入桃花源,发现一个美丽富饶、安定祥和的世界,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
《庆庵寺桃花》中,“桃红”《桃花源记》中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避秦”取意于《桃花源记》中的“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渔郎”取意于《桃花源记》中的“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问津”取意于《桃花源记》中的“后遂无问津者”。
2.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
要结合诗歌内容和背景体会感悟。
《桃花溪》借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创作的写景诗,诗的前两句写桃花溪两岸多桃林,暮春时节,落英缤纷,溪水流霞,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恍若在虚空里飞腾。
张旭《桃花溪》“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翻译注释
张旭《桃花溪》“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翻译注释桃花溪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诗文解释】隐隐约约一座高桥隔断在云烟中,在石矶的西边询问渔夫。
桃花整天随着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一边呢?译文:一座高桥隔着云烟出现,在岩石的西畔询问渔船。
桃花整天随着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词语解释】隐隐:忽隐忽现。
石矶:水边凸出的岩石。
⑴桃花溪:水名,在湖南省桃源县桃源山下。
⑵飞桥:高桥。
⑶石矶:水中积石或水边突出的岩石、石堆。
渔船:源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语句。
⑷尽日:整天,整日。
⑸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赏析】《桃花溪》是唐代书法家、诗人张旭借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创作的写景诗。
此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诗由远外落笔,写山谷深幽,迷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然后镜头移近,写桃花流水,渔舟轻泛,问讯渔人,寻找桃源。
全诗构思婉曲,意境深邃,情韵悠长,耐人寻味。
桃花溪在湖南桃源县桃源山下。
溪岸多桃林,暮春时分,落英缤纷,溪水流霞。
相传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这里为背景的。
张旭描写的桃花溪,虽然不一定指这里,但却暗用其意境。
诗人赞美了清幽的环境,表达了对桃花源的向往及希望隐逸的追求。
全诗景中有情,诗趣盎然,含蓄清远,回味无穷。
这首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桃花溪两岸多桃林,暮春时节,落英缤纷,溪水流霞。
相传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这里为背景的。
张旭描写的桃花溪,虽然不一定是指这里,但却暗用其意境。
此诗构思婉曲,情趣深远,画意甚浓。
“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写远景: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
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人朦朦胧胧,如入仙境。
桃花溪(张旭)原文及赏析
桃花溪(张旭)原文及赏析桃花溪(张旭)原文及赏析桃花溪,清明时节。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作者张旭为南宋文学家,他才情出众,擅长诗文创作。
他的《桃花溪》描绘了一个清新明朗的春景,展示了桃花盛放的美景和春鸟的嬉戏,富有自然之美和生机勃勃的气息。
张旭以简洁的文字,毫不矫揉造作地展现桃花溪的景色。
他首先指出了这个景点所在的时节,即清明时节,告诉读者正在写下的是一个春天的场景。
接着,他用“草长”和“莺飞”这两个动作来描绘桃花溪处处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里的“草长”说明大地上的青草已经生长茂盛,而“莺飞”则表明春鸟已经回归,唱起了婉转的歌。
在描绘桃花溪的景色时,张旭特别提到了拂堤的杨柳和春烟。
这里的“拂堤”使人联想到乘凉的人们会沿着溪边的堤岸散步,享受杨柳垂枝的清凉和微风带来的舒适。
而“杨柳醉春烟”则描绘了春天湿润的气候中杨柳被朝露滋润得柔软垂泻的样子,像是迷醉于春天的氛围之中。
整个描写给人一种恍若置身其中的感觉,读者仿佛可以看到眼前杨柳轻摇,春烟迷蒙的景象。
桃花溪是一幅生动活泼的春天画卷,在作者的笔下更加美丽动人。
这首诗歌以其细腻真实的描写,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春天的美好。
通过对桃花溪清明时节的描绘,书写了丰富的色彩和充沛的生命力。
读者在阅读时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桃花溪的宁静与祥和。
总之,张旭的《桃花溪》以其简练的文字,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溪的美景。
通过对景色的细致描写,使读者仿佛能够亲眼目睹桃花溪春天的壮丽景色。
这首诗歌充满生机和活力,给人以愉悦和舒心的感觉。
读者在欣赏这首诗歌时,不仅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也能在心灵中找到平静与宁静。
张旭《桃花溪》阅读练习及答案
张旭《桃花溪》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赏桃花阅读答案篇一:赏桃花阅读答案篇五:赏桃花阅读答案(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3分)答:表达了诗人对世外桃源生活的向往之情(2分)。
巧妙化用桃花源的典故(或借用桃花流水的景象和问寻等行为)(1分),表达了对宁静闲适的世外生活的向往。
(意思相近即可)(2)从意境的角度,赏析隐隐飞桥隔野烟一句。
(5分)答:诗句选用了飞桥野烟两个意象(1分),描绘了云烟缭绕,飞桥隐现的画面(2分),营造了幽深朦胧的意境,可谓佳妙。
(2分)(意思相近即可)《3.诗人写桃花溪借用《桃花源记》的典故,使之富有神秘色彩,说说末句一问透视了诗人怎样的意趣?答:.《桃花溪》问洞在何处,即意在寻桃源所在,透视出诗人厌恶现实,如同陶渊明追求理想社会的心态。
4.诗人问渔船,可能问什么?(2分)答:可能问:洞在清溪何处边?或者桃花源在何处。
5.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情感?(2分)答:对美景的憧憬;对田园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追求不到的怅惘、无奈。
(答出一点即可)二:①首句描绘的景象是:答:深山野谷,云雾缭绕。
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在山溪之上的小桥,若隐若现,似有似无,恍若仙境一般。
②第二句中的一个问字,妙处何在?答:一个问字妙就妙在不仅将诗人的形象加入到了山水画面之中,而且将诗人探问桃源仙境的迫切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③第三、四句表达诗人什么样的心情?答:深切地表达出了诗人向往世外桃源的迫切心情,也隐隐约约地透露出诗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之情。
三:桃花溪:在今湖南省桃源县西南。
(1)这首诗中的渔船、桃花、清溪等形象与古代的哪部作品有关?请简要分析渔船与这部作品之间的联系。
(3分)(2)首句隐隐飞桥隔野烟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加以赏析(3分)(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参考答案(1)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有关。
(1分)这首诗中问渔船的渔船代指渔人(1分),暗指《桃花源记》中曾经进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渔人(1分)。
《青溪》《桃花溪》的阅读答案
《青溪》《桃花溪》的阅读答案桃花溪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青溪王维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1) 结合详细内容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隔”字的妙处。
(3分)(2) 第二首诗结句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怀?(2分)(3) 这两首诗在描写景物时都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试作详细分析。
(5分)答(1) ① “隔”字使飞桥和野烟交相映衬,形成一个完整画面。
② 暗示出诗人是在远观。
③ 写出了隔着野烟看桥的朦胧美。
(每点1分)(2) 对青溪的喜爱,(1分)自甘淡泊、有所寄托的情怀。
(1分)(3) 动静结合。
(1分)《桃花溪》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无缥缈,临空而飞;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宛如垂挂一道轻纱帏幔。
(2分)《青溪》第三联以动衬静,声色相通,极富于意境美;第四联“漾漾”绘水动貌,“澄澄”状水静貌,一动一静,极为传神。
(2分)(举一例即可。
答其他手法如移步换景等,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桃花溪》是唐代书法家、诗人张旭借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创作的写景诗。
此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风光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诗由远外落笔,写山谷深幽,迷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假设仙;然后镜头移近,写桃花流水,渔舟轻泛,问讯渔人,寻找桃源。
全诗构思婉曲,情韵悠长,创造了一个饶有画意、充满情趣的幽深境界。
桃花溪(张旭)阅读答案 (2014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语文)
桃花溪(张旭)阅读答案(2014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语文)桃花溪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对于诗文空缺处要填入的字,有人认为“随”恰当,有人认为“入”更适合。
你选择,理由。
译文一座高桥隔着云烟出现,在岩石的西畔询问渔船。
桃花整天随着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赏析:《桃花溪》是唐代书法家、诗人张旭借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创作的写景诗。
此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诗由远外落笔,写山谷深幽,迷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然后镜头移近,写桃花流水,渔舟轻泛,问讯渔人,寻找桃源。
全诗构思婉曲,意境深邃,情韵悠长,耐人寻味。
这是借陶潜《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写的写景诗。
诗由远外落笔,写山谷深幽,迷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
然后镜头移近,写桃花流水,渔舟轻泛,问讯渔人,寻找桃源。
诗的构思婉曲,意境若画,有景有情,趣味深远。
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桃花溪两岸多桃林,暮春时节,落英缤纷,溪水流霞。
相传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这里为背景的。
张旭描写的桃花溪,虽然不一定是指这里,但却暗用其意境。
此诗构思婉曲,情趣深远,画意甚浓。
“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写远景: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
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人朦朦胧胧,如入仙境。
在这里,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相映成趣: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无缥缈,临空而飞;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宛如垂挂一道轻纱帏幔。
隔着这帏幔看桥,使人格外感到一种朦胧美。
“隔”字,使这两种景物交相映衬,溶成一个艺术整体;“隔”字还暗示出诗人是在远观,若是站在桥边,就不会有“隔”的感觉了。
下面画近景。
近处,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岛如屿(石矶);那飘流着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渔船在轻摇,景色清幽明丽。
张旭《桃花溪》“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翻译注释及赏析
张旭《桃花溪》“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翻译注释及赏析桃花溪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诗文解释】隐隐约约一座高桥隔断在云烟中,在石矶的西边询问渔夫。
桃花整天随着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一边呢?译文:一座高桥隔着云烟出现,在岩石的西畔询问渔船。
桃花整天随着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词语解释】隐隐:忽隐忽现。
石矶:水边凸出的岩石。
⑴桃花溪:水名,在湖南省桃源县桃源山下。
⑵飞桥:高桥。
⑶石矶:水中积石或水边突出的岩石、石堆。
渔船:源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语句。
⑷尽日:整天,整日。
⑸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赏析】《桃花溪》是唐代书法家、诗人张旭借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创作的写景诗。
此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诗由远外落笔,写山谷深幽,迷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然后镜头移近,写桃花流水,渔舟轻泛,问讯渔人,寻找桃源。
全诗构思婉曲,意境深邃,情韵悠长,耐人寻味。
桃花溪在湖南桃源县桃源山下。
溪岸多桃林,暮春时分,落英缤纷,溪水流霞。
相传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这里为背景的。
张旭描写的桃花溪,虽然不一定指这里,但却暗用其意境。
诗人赞美了清幽的环境,表达了对桃花源的向往及希望隐逸的追求。
全诗景中有情,诗趣盎然,含蓄清远,回味无穷。
这首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桃花溪两岸多桃林,暮春时节,落英缤纷,溪水流霞。
相传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这里为背景的。
张旭描写的桃花溪,虽然不一定是指这里,但却暗用其意境。
此诗构思婉曲,情趣深远,画意甚浓。
“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写远景: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
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人朦朦胧胧,如入仙境。
唐代-张旭《桃花溪》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张旭《桃花溪》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这是借陶潜《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写的写景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
此时唐朝已经由繁盛走向衰败。
张旭写这首诗时的心境颇似陶渊明写《桃花源记》的心境。
原文:
桃花溪
唐代-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翻译: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一座高桥隔着云烟出现,在岩石的西畔询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桃花整天随着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
注释:
⑴桃花溪:水名,在湖南省桃源县桃源山下。
⑵飞桥:高桥。
⑶石矶:水中积石或水边突出的岩石、石堆。
渔船:源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语句。
⑷尽日:整天,整日。
⑸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古诗鉴赏答案
六.参照示例,根据提示,赏析《三衢道中马上口 占》。(4分) 示例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 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 塘。 译文及注释: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一路远行,游子 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依稀, 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 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上。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和 鹅,正嬉戏在岸边弯曲的湖塘里。
译文及注释: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 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 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 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 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 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 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 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5.(1)上阕通过 和 两个细节点明 “秋”之时令。(2分) 夜凉 寒蛩 (2)赏析划线句。(4分) 这首词的下片,写路途上的美好回忆。 “梦 中历历来时路”, 在上半夜人睡时,梦见走 这条遥远而漫长的路,要历经河北、河南、江 苏,然后进入江西。一路风尘,历历在目,记 忆犹新。“犹在江亭醉歌舞”,到达虔州,还 在清江畔的歌舞亭里接受好友的宴饮享受。这 两句,通过写梦,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凄凉、愁 苦和对好友的深切思念。
译文: 三更时分,雨打梧桐。那淅淅沥沥的雨声 将我从好梦中惊醒,我怀着无限惆怅想再找 梦境,在梦中与亲人重逢,只可惜再也找不 到了。睡在竹席上,感受到夜的微凉知道秋 天已经来到,更是听到寒蛩不停地叫着,似 乎在催促妇人快纺布。 还记得梦中来时的路是那么清晰地出现在 眼前。我似乎还沉醉在江亭的歌舞之中。长 辈面前一定有询问你的人,是为了诉说离别 之后的心绪。
张旭:桃花溪
张旭:桃花溪
【桃花溪】
作者: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
1、飞桥:高桥。
2、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3、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译文:
隐隐看见一座长桥,
被野烟隔断;
在石屿的西畔,
借问打渔的小船。
桃花随着流水,
终日地漂流不尽;
桃花源洞口,
在清溪的哪段哪边?
赏析:
这是借陶潜【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写的写景诗。
诗由远外落笔,写山谷深幽,迷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
然后镜头移近,写桃花流水,渔舟轻泛,问讯渔人,寻找桃源。
诗的构思婉曲,意境若画,有景有情,趣味深远。
蘅塘退士批注:“四句抵得一篇【桃花源记】。
”这话不无道理。
张旭——《桃花溪》
张旭——《桃花溪》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赏析】:桃花溪在湖南桃源县桃源山下。
溪岸多桃林,暮春季节,落英缤纷,溪水流霞。
相传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这里为背景的。
张旭描写的桃花溪,虽然不肯定是指这里,但却暗用其意境。
此诗构思婉曲,情趣深远,画意甚浓。
“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就引人入胜: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
这境界多么幽深、神奇,令人朦朦胧胧,如入仙境。
在这里,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相映成趣: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无飘渺,临空而飞;桥使野烟化动为静,犹如垂挂一道轻纱帏幔。
隔着这帏幔看桥,使人非常感到一种朦胧美。
“隔”字,使这两种景物交相衬托,溶成一个艺术整体:“隔”字还示意出诗人是在远观,若是站在桥边,就不会有“隔”的感觉了。
下面画近景。
近处,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岛如屿〔石矶〕;那飘流着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渔船在轻摇,景色清幽明丽。
“石矶西畔问渔船”,一个“问”字,诗人也自入画图之中了,使我们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山水之容光,又见人物之情态。
诗人伫立在古老的`石矶旁,望着溪上飘流不尽的桃花瓣和渔船出神,恍惚间,他好像把眼前的渔人当作当年曾经进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渔人。
“问渔船”三字,逼真地表现出这种心驰神往的情态。
他问得天真好玩:“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他好像真的认为这“随流长”的桃花瓣是由桃花源流出来的,因此由桃花而联想起进入桃源之洞。
这洞到底在桃花溪的什么地方呢?这句问讯渔人的话,深深表达出诗人憧憬世外桃源的急迫心情。
然而桃花源本是虚构的,诗人当然也知道渔人无可奉答,他是明知故问,这也模糊地透露出诗人感到抱负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心情。
诗到此戛然止笔,而末句提出的问题却引起人们种种奇妙的遐想。
诗人的画笔,玲珑剔透,由远而近,由实及虚,不断地变换角度,呈现景物;但又不作繁腻的描写,淡淡几笔,略露轮廓,情蓄景中,趣在墨外,就象一幅写意画,清远含蓄,耐人寻味。
张旭《桃花溪》原文及赏析
张旭《桃花溪》原文及赏析《桃花溪》这首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张旭《桃花溪》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桃花溪唐代: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译文山谷云烟缭绕,溪上飞架的高桥若隐若现;站在岩石西侧询问那捕鱼归来渔人。
这里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不尽,这不就是桃花源外的桃花溪吗?你可知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注释桃花溪:水名,在湖南省桃源县桃源山下。
飞桥:高桥。
石矶:水中积石或水边突出的岩石、石堆。
渔船:源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语句。
尽日:整天,整日。
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赏析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名叫桃花源,他笔下的桃花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张旭因此而受启发,用陶渊明笔下桃花溪的意境,作此诗文。
这首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写远景: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
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人朦朦胧胧,如入仙境。
在这里,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相映成趣: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无缥缈,临空而飞;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宛如垂挂一道轻纱帏幔。
隔着这帏幔看桥,使人格外感到一种朦胧美。
“隔”字,使这两种景物交相映衬,溶成一个艺术整体;“隔”字还暗示出诗人是在远观,若是站在桥边,就不会有“隔”的感觉了。
下面画近景。
近处,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岛如屿(石矶);那飘流着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渔船在轻摇,景色清幽明丽。
“石矶西畔问渔船”,一个“问”字,诗人也自入画图之中了,使读者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山水之容光,又见人物之情态。
【诗歌鉴赏】张旭《桃花溪》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张旭《桃花溪》原文及翻译赏析张旭《桃花溪》原文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张旭《桃花溪》注释、飞桥:高桥。
2、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3、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张旭《桃花溪》翻译隐隐看见一座长桥,被野烟隔断;在石屿的西畔,借问打渔的小船。
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不尽;桃花源洞口,在清溪的哪段哪边?张旭《桃花溪》赏析《桃花溪》是唐朝书法家张旭的作品,是借陶潜《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写的写景诗。
诗由远外落笔,写山谷深幽,迷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
然后镜头移近,写桃花流水,渔舟轻泛,问讯渔人,寻找桃源。
诗的构思婉曲,意境若画,有景有情,趣味深远。
蘅塘退士批注:“四句抵得一篇《桃花源记》。
”这话不无道理。
张旭的书法早已有定论,而他的诗作似乎鲜有人知。
其实,他的诗也是极耐人寻味的,其中《桃花溪》,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唐诗中的上品了。
桃花溪位于湖南桃源县西南桃花洞的北面,溪水的两岸,满目桃林,暮春时节,那桃花的粉色如云似雾,就连清清的溪水也悠悠地飘动着片片的粉红。
据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此作为背景的。
而张旭描写的桃花溪,无疑也是暗用其意境,借一溪一桥,一矶一船,描绘出诗人心中的桃花溪,尽管它较之陶渊明的桃花源更显得虚无飘渺,可诗人心中的绵绵诗意却满溢纸背。
“隐隐飞桥隔野烟”,诗人一起笔,就将读者引入一个梦幻般空灵的境地:“飞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野烟”袅袅娜娜,缠缠绵绵。
静止的桥,在飘逸的烟中,如虹般临空而飞;浮动的烟,在静默的桥上,似幔样悬空而挂。
荒山野谷,动态的物与静态的景交织一体,相映成趣。
而一个“隔”字,极为巧妙地点出人与物、景的距离。
这种距离又给物、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产生一种朦胧的美。
“石矶西畔问渔船”,诗人的笔触,自然地由远山转及近水。
远山的朦胧,近水的清澈,一下子使诗人恍若走进一个虚幻的世界,这世界实实在在是陶渊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