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美术欣赏)
李可染《谈学山水画》
李可染《谈学山水画》李可染《谈学山水画》2015-03-05 15:12 479775943许多热心于中国画、山水画的同志,要我谈谈学山水画的问题。
我想从自己学画的经历出发做一点总结。
这些只是我个人的体会,不一定正确,其中即或有可取之处,也不一定完全适用于别的同志。
加上近来有病,来不及做一番深入浅出研究的功夫,现在先从几个方面的问题谈谈我不成熟的看法。
美术是创造性的工作,真正搞好是不容易的。
要有正确的艺术道路、把路子走正;还要下很大的苦功夫。
"生而知之"、"不学而能"是没有的,只有学而知之。
对学画的人来说,天份是有高低区别,但也只是学习上有快慢之分。
绘画本身应该说是很难的,因为它不仅是门学问,同时还要有很高的技能。
随随便便是搞不好的。
我在广东温泉养病时,有个女孩子问我,她能不能学画,我说楼下有一棵树,你坐下来认认真真画四个小时,不要起来。
关键不在几个小时不起来,而在考验她有没有坚忍不拔的毅力。
我一生很有幸,有机会与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林风眠、盖叫天等前辈艺术家在一起,我与他们很熟悉,他们都有很高的成就,我看他们在艺术苦功方面无一不是惊人的。
"天道酬勤"是齐白石的一方图章,这是他的座右铭。
我是在他八十七岁到九十七岁这十年里向他学画的。
他在八十几岁时,每天早上至少要画七、八张画。
九十多岁高龄,每天还要画四、五张画。
去世前两天仍在作画。
他的另一方图章"痴思长绳系日",是说不愿时光流逝,恨不得把太阳拴住。
黄宾虹是在五五年去世的。
生前,他每天不停作画。
五四年他九十一岁了,有一次我在他家呆了六天,看到他在一个晚上就画了八张画稿。
徐悲鸿同样也是很勤奋,常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两句话勉励青年。
回想我在杭州时,有一次和盖叫天在茶馆里喝茶,当时他已七十多岁了,穿着长衫、盖着两腿。
我发现他把一只脚放在八仙桌的横档里,原来是在练"伸筋拔骨"的苦功夫,他是什么时候都不忘练基本功。
中国近代十大画家及作品
中国近代十大画家及作品中国近代十大画家作品赏析中国近代以来有很多气势磅礴让人感慨万千的艺术作品这些艺术作品来自很多伟大的艺术家他们在中国的艺术史上都有伟大的贡献那么中国近代十大画家都是谁呢?No.1 齐白石齐白石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
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
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
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
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
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
齐白石书工篆隶,取法于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写诗文。
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
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
著有《白石诗草》《白石老人自述》等。
齐白石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形成独特的大写意国画风格,开红花墨叶一派,尤以瓜果菜蔬花鸟虫鱼为工绝,兼及人物,名重一时,与吴昌硕共享“南吴北齐”之誉。
齐白石在绘画艺术上受陈师曾影响甚大,齐白石同时吸取吴昌硕之长。
反对不切实际的空想,齐白石经常注意花,鱼的特点,揣摩它们的精神。
齐白石专长花鸟,笔酣墨饱,力健有锋。
齐白石还推崇徐渭。
以齐白石纯朴的民间艺术风格与传统的文人画风相融合,达到了中国现代花鸟画最高峰。
尤工虾蟹,水墨淋漓,洋溢着自然界生气勃勃的气息。
山水构图奇异不落旧蹊,极富创造精神,篆刻独出手眼,书法卓然不群,蔚为大家。
但画虫则一丝不苟,极为精细。
No.2 张大千张大千原名张正权,又名爰,字季爰,别号大千居士,四川省内江市人。
四川内江人,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农历四月初一),他出生在四川省内江县城郊安良里象鼻嘴堰塘湾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后出家为僧,所以世人也称其为'大千居士'。
传说其母在其降生之前,夜里梦一老翁送一小猿入宅,所以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改名猨。
万山红遍忆峥嵘岁月
大家风骨万山红遍忆峥嵘岁月文/周 蓉今天再看李可染的代表作品《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后简称《万山红遍》),有一种亦真亦幻之感,作品中词人的豪情与画家的意气相互交融,山水意境与人生感慨相互印证,也让我们看到词人与画家之间的情感共鸣。
《万山红遍》取自毛泽东1925年离开长沙时写的词《沁园春·长沙》。
虽然这首词中满是豪情壮志,但是其实写作的时候正是毛泽东既崭露头角又面临困难的时期。
《沁园春·长沙》中,可见作者的豁达态度和对未来的憧憬,作者以一种积极的、浪漫主义的形式回答了自己内心的疑问与彷徨。
有趣的是,这首词发表于1957年1月的《诗刊》,李可染创作《万山红遍》这幅画是1962年,这时的李可染已经55岁,他既不是“同学少年”,也显然比“书生意气”要成熟得多。
虽然一生也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波折,但是对于一个出生于贫农家庭并且父母皆不识字的孩子来说,李可染的发展可谓顺风顺水,他在艺术水平精进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自己的社会地位。
PRwoRld \ 公关世界33大家风骨可能回顾自己走过的道路,李可染也会惊叹于自己的机缘造化:他曾经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读书,并考上了杭州国立艺术院,还得到了校长林风眠的赏识。
在重庆,他又得到了徐悲鸿、郭沫若等知名人士的赞赏。
1947年,他正式被齐白石收为徒弟,同年又拜师于黄宾虹。
新中国建立后,李可染被中央美术学院聘为副教授,他勤于教学,钻研画艺,云游写生,后来李可染和少数几位画家更是得到可贵的出国机会——赴德国写生。
李可染的绘画还得到捷克斯洛伐克(今捷克和斯洛伐克)的认可,并在那里举办了展览、出版了画册。
总而言之,和同时代许多命运坎坷的艺术家相比,李可染生活和创作都是一步一层楼。
但是这只是表面的现象。
在游历写生之后,这位以西画入手、以国画立命的艺术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声音,其中之一就对他的积墨法的非议。
李可染在1962年创作的《万山红遍》是一种对这种非议的回应。
由此看来,在这件作品中很难说李可染是几分写词意,几分自抒怀了。
山水画大师李可染7幅《万山红遍》全赏析!
山水画大师李可染7幅《万山红遍》全赏析!李可染是二十世纪“金石派”重要山水画大师。
提到李可染,很自然就会联想到他的“红色山水画”作品《万山红遍》。
“红色山水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
据悉从1962年至1964年李可染共创作了7幅《万山红遍》,可见其对“红色”的别样情怀,也是其山水画的成名作,奠定了李可染在“红色山水画”的王牌地位。
李可染《万山红遍》的灵感来源,是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句。
李可染首次创作此题材是1962年在广东从化,款识题于画的右上角,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二年秋可染作于从化翠溪宾舍”,此作原为画家家属所藏,1999年为“李可染基金会”筹资,委托中国嘉德拍卖,以407万元被台湾藏家林百里竞得。
第一幅《万山红遍》,1999年中国嘉德,407万元拍出,私人收藏第二幅创作于翌年,仍是在广东从化,款识题于画的右上角,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三年可染于从化”,此画1963年出版于第6期《美术》杂志,李可染把它捐赠给中国美术馆,现藏中国美术馆。
第二幅《万山红遍》,中国美术馆收藏其他五幅皆在1964年创作于北京西山。
李可染先用半斤内库朱砂创作了四幅,其中两幅较小的,两幅大的。
两幅小的分别为:画右上角题“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四可染写毛主席词意于北京西山八大处”。
现藏于李可染家中,曾被多次出版。
另一画左上角题:“万山红遍,层林尺染,毛主席词意,一九六四年可染”。
此画给了荣宝斋。
荣宝拍卖公司于2000年以501.6万元拍出,被海外华人买走。
第三幅《万山红遍》,家属收藏第四幅《万山红遍》,2000年北京荣宝,501.6万元拍出,私人收藏而两张大尺幅的,一幅藏于北京画院,该画左上角题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四年秋九月写毛主席词意可染”。
曾被出版。
另一幅为北京保利拍卖作品,曾出版在香港《名家翰墨》第26期第47页,该画左上角题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四年秋九月写毛主席词意于北京西山,可染”。
点评李可染丹霞枫林图
李可染丹霞枫林图李可染《谐趣园》 (非拍卖品),1963年作于从化点评李可染《丹霞枫林图》/孙美兰《丹霞枫林图》(1963年作于从化,70×46厘米),以其整体性极强的意象和色彩调性,冲击视觉,猛撞心灵,让我们陡然联想起《万山红遍》系列山水。
虽然《丹》图红色调性偏暖赭,不似《万》画采用朱砂那样如火如荼;它尝试“积墨法”、“积色法”—黑、红二主色交融交织,所“积”层次也明显要少些。
尤其构图,那一湾清流长河,那河面上一线鱼贯而行的几艘小船和帆桅,占据了全图“画眼”的中心位置,而和《万》画典型图式的“飞瀑直下,错落小屋”迥异,倒是与《漓江胜览》(1963.9.8)初探“以大观小”的构图法同理同趣。
但是,不管怎么说,上面提到的《丹》图所有艺术征候,都不能冲淡它与《万》画二者间内在联系,却又极其有说服力地昭示我们:《丹》图并不属于著名的《万》画系列,它那探索之中拥有的独立性、特异性,赋与作品另一种高层次审美品格、审美价值。
《万山红遍》系列有八图。
1962年秋作于从化翠溪宾舍的一幅,成画较早,1963年笔者即亲赏此画,并聆听恩师教诲,发表第一评。
其后,又一幅《万山红遍》,作于1963年,且署名“可染作于从化”。
这两件作于从化的《万山红遍》,前者为69×45厘米,后者为69.5×45.5厘米,皆为竖幅构图,论幅面之纵长与横宽,看来,与《丹霞枫林图》相当,仅毫厘之差。
再有,《万》画系列中,此两幅所钤名章,“可染”,阴文,篆体,二字圆转相连,与《丹》图所钤印章全同。
这两项细节,给予我们的暗示,加深我们研究的兴味,欣赏的惊喜,意欲追踪“从化”这个露头的线索,探询《丹》图。
凡李可染的崇仰者皆知,1954年是李师决心从头越的一年;是以山水写生为突破口,藉以开创中国画新路的一年。
那年,他47岁,年富力强,镌刻“可贵者胆”、“所要者魂”,印语八个字,成为踏上新路的座右铭。
从此,大江南北,跋涉万里,长途写生,十年之久,成绩斐然,震惊全国,宣告中国山水画新生。
李可染《迎春图》镜心赏析
【理·论】070Vol.108【学术研究】Academic rescerch画为心声,要想了解一幅书画作品,得先从这幅作品的作者开始。
下面我们简单梳理一下李可染的绘画经历。
李可染原名李永顺,曾用别号三企,江苏徐州人。
李可染酷爱画牛,并将自己的画室命名为“师牛堂”。
1907年,李可染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自幼习画,在他13岁时便跟着钱食芝学习传统山水画。
1923年,李可染又到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普通师范科学习图画、手工,毕业后回到自己家乡的小学担任美术教员一职。
1929年,李可染因成绩优异,被杭州西湖国立艺术院研究部破格录取为研究生,此后便跟着林风眠和法国著名油画家克罗多两位教授学习素描和油画。
同时自修国画,研习美术史论,并成为了进步美术团体“一八艺社”中的成员。
由于“一八艺社”美术团体在1932年遭国民党当局解散,李可染无奈离校回到徐州,继续担任美术教员一职。
1938年,李可染成为政治部第三厅中的一员,积极投身于抗战爱国的宣传工作中。
1943年,李可染被重庆国立艺术专业学校聘为讲师,在开展中国画教学的期间同时创作中国画。
1946年,李可染在徐悲鸿的邀请下,担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画教授一职。
并在此期间拜黄宾虹和齐白石为师,主要研究和创作民族传统绘画。
从1956年起,李可染又在中央美术学院相继担任副教授和教授职位。
1981年,任中国画研究院院长一职,并且曾担任我国美术家协会的第一、第二届理事以及第三、第四届副主席。
在北京担任中国文联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以及山水画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位。
1986年,李可染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场规模盛大的个人画展,同年被德国的艺术科学院授予了“艺术通讯院士”的荣誉称号。
1989年12月5日卒于北京寓所,享年82岁。
李可染的作品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他的山水画早年取法八大山人,笔致简率酣畅,后跟着齐白石习画,用笔趋于凝练。
新中国成立后,他进一步致力于中国画艺术的革新。
1956年他为变革中国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
李可染《迎春图》镜心赏析
李可染《迎春图》镜心赏析作者:童丽娟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年第05期【摘要】本文通过对李可染先生的求学及作画经历的梳理,结合当时的环境对《迎春图》这幅画的绘画水平做了简明扼要的分析,以期更多的结合美学来研究国画。
【关键词】山水画国画绘画画为心声,要想了解一幅书画作品,得先从这幅作品的作者开始。
下面我们简单梳理一下李可染的绘画经历。
李可染原名李永顺,曾用别号三企,江苏徐州人。
李可染酷爱画牛,并将自己的画室命名为“师牛堂”。
1907年,李可染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自幼习画,在他13岁时便跟着钱食芝学习传统山水画。
1923年,李可染又到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普通师范科学习图画、手工,毕业后回到自己家乡的小学担任美术教员一职。
1929年,李可染因成绩优异,被杭州西湖国立艺术院研究部破格录取为研究生,此后便跟着林风眠和法国著名油画家克罗多两位教授学习素描和油画。
同时自修国画,研习美术史论,并成为了进步美术团体“一八艺社”中的成员。
由于“一八艺社”美术团体在1932年遭国民党当局解散,李可染无奈离校回到徐州,继续担任美术教员一职。
1938年,李可染成为政治部第三厅中的一员,积极投身于抗战爱国的宣传工作中。
1943年,李可染被重庆国立艺术专业学校聘为讲师,在开展中国画教学的期间同时创作中国画。
1946年,李可染在徐悲鸿的邀请下,担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画教授一职。
并在此期间拜黄宾虹和齐白石为师,主要研究和创作民族传统绘画。
从1956年起,李可染又在中央美术学院相继担任副教授和教授职位。
1981年,任中国画研究院院长一职,并且曾担任我国美术家协会的第一、第二届理事以及第三、第四届副主席。
在北京担任中国文联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以及山水画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位。
1986年,李可染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场规模盛大的个人画展,同年被德国的艺术科学院授予了“艺术通讯院士”的荣誉称号。
1989年12月5日卒于北京寓所,享年82岁。
81幅著名中国书画赏析
1
【赏析】 该照片由供职于励志社的蒋介石私人摄影师 胡崇贤摄于张大千寓所摩耶精舍,照片上有 张大千墨笔题字。大千晚年对摄影颇有心得, 常邀好友摄影师来家拍摄,并以诗文入影, 别具一格。
11
【赏析】 《自叙帖》是怀素晚 年草书的代表作。通 篇为狂草,笔笔中锋, 如锥划沙盘,纵横斜 直无往不收;上下呼 应如急风骤雨,可以 想见当年豪情勃发, 一气贯之的情景。称 为中华第一草书。
12
【赏析】 阳朔景色秀丽,穿岩一带尤为人们所喜爱,相传有一首民间歌谣赞美 这个胜景,“金钩挂山头,青蛙水上浮...”白雪石的作品以境取胜,在实 景的描绘中注入感人的空间意象,以桂林漓江山水为题材创作的青绿 山水画最能体现和代表他的绘画风格,被誉为“白派山水”。
年是清朝统治的重要时期,他勤于政务,整顿改革,为乾隆时期的繁荣盛世打
下了坚实的基础。
34
【赏析】 以近乎墨黑的背景来突 显菊花,首先打破向来 讲究留白的文人诗画传 统,林风眠在此采用了 “计黑当白”的原则,在 黑色背景中刻画出白色 的菊花与花瓶,观者除 了明亮的主体外,无法 掌握确实的空间感,因 而创造了画面幽深莫测 的感觉,塑造出深沉、 静谧的氛围。
21
【赏析】 “为发大悲意,勤求无上道;远离诸妄想, 随顺於众生。”此联为李叔同出家后的典型 书体。圆润含蓄的线条,疏朗瘦长的结体, 稚拙中带些赢弱,蕴藉和谐、兼疏淡远,是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境界。
22
【赏析】 张大千画荷画得出色,得 益于他爱荷、养荷、赏荷。 他画的钩金荷花富丽堂皇, 没骨荷花清娇秀丽,写意 荷花水墨淋漓,他画的荷 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被世人誉称为“大千荷”, 画出了荷花的神韵。
李可染与《万山红遍》
李可染与《万山红遍》一、智慧:以象征意义不容歪曲的《万山红遍》回应“江山如此多黑”的酷评美术史家的研究表明,自1962年到1964年,画家李可染根据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的意境,创作大同小异的山水画《万山红遍》七幅。
这些作品在当时家喻户晓,产生了极大影响。
《万山红遍》的立意与艺术手法,正如画题显示的那样,突出在一个“红”字上。
画家选朱砂为颜料。
朱砂为大红色,有金刚和金属的光泽。
由于朱砂的大片使用,画面笼罩在一片红色的海洋中。
其象征的意味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当然一目了然。
然而,纵观李可染一生的创作,在此之前,没有类似的作品,李可染的水墨山水画用色一向很节制,尤其是用红色;在此之后,也没有相同的作品。
一个疑问于是随之产生:李可染为什么一反常态,在那段时间里不厌其烦、连篇累牍地绘制《万山红遍》?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早在1957年1月就在《诗刊》杂志上发表,李可染的《万山红遍》五年后才问世,因此,不能认为它是急功近利的趋时之作。
李可染与他的《万山红遍》据笔者的研究,李可染此举与此前美术界对他的批评有关。
1959年“江山如此多娇——李可染水墨山水写生画展”在全国各大城市巡回展出,广受好评的同时,也夹着杂音,比如有人非难其“满”、“歪”、“黑”,甚至讥之为“江山如此多黑”。
对此,时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第一副院长的张仃撰文为之辩护,其中这样写道:“认为可染画得太黑了,若指笔墨而言,中国画的笔墨这一宝贵的传统,当然是画家尚须进一步追求的一个方面,若从风格上来说,则轻描淡写是一种风格,浓郁厚重也是一种风格,这决定于表现的对象与作家的气质。
”(《李可染的艺术》,《美术》1959年第9期)这是行家非常到位的评论。
上世纪50年代中期,李可染、张仃联手革新中国画,尝试水墨写生,为追求中国画足以与西洋油画抗衡的厚重感,李可染吸取了林风眠的逆光法和黄宾虹的积墨法,画面因此而变得幽深厚实,层次丰富,突破了传统中国画固有的程式,丰富了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力。
福师20春《美术鉴赏与批评》在线作业二答案_3918
(单选题)1: 写在中国书籍、字画、碑帖前面的文字叫“题”,而后面的文字叫:()A: 款B: 策C: 跋D: 序正确答案: C(单选题)2: 现存陵墓雕刻中___代霍去病墓雕刻,是我国雕刻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A: 商B: 秦C: 汉D: 宋正确答案: C(单选题)3: 以下属于帛画的是()A: 《松岩阁楼图》B: 《步辇图》C: 《人物御龙图》D: 《消夏图》正确答案: C(单选题)4: 《司母戊鼎》是什么时期的青铜器?()A: 夏朝B: 殷商C: 周朝D: 春秋正确答案: B(单选题)5: 西方美术自()开始分化形式,此后产生了诸如野兽主义、达达主义等艺术流派。
A: 文艺复兴时期B: 20世纪初C: 第一次工业革命D: 第二次工业革命正确答案: B(单选题)6: 下列哪一件瓷器是北宋时期生产。
()A: 白瓷孩儿枕B: 五彩花碟纹攒盘C: 青花瓷远洋连纹盆D: 青釉凤首壶正确答案: A(单选题)7: 《千里江山图》是哪位画家的作品()A: 张择端B: 李可染C: 王希孟D: 傅抱石正确答案: C(单选题)8: 一件艺术品若只是为了纯粹的艺术性视觉体验,而无功能性,称之为:()A: 纯艺术B: 装饰艺术品C: 工艺美术D: 实用美术正确答案: A(单选题)9: 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常被认为是何种艺术的开山之作?()A: 浪漫主义B: 野兽主义C: 立体主义D: 超现实主义正确答案: C(单选题)10: 《星月夜》作者是荷兰杰出的画家:()_A: 塞尚B: 蒙克C: 梵高D: 高更正确答案: C(多选题)11: 关于古希腊雕刻《米洛斯的阿芙洛狄特》和中国宋代宗教造像《侍女像》(山西太原晋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米洛斯的阿芙洛狄特》融合了古希腊雕刻崇高与优美的风格B: 《米洛斯的阿芙洛狄特》塑造精细,风格轻巧甜美C: 《侍女像》表现宗教造像的世俗化、生活化D: 《侍女像》神态略显呆板,形象柔中带刚正确答案: A,D(多选题)12: 以下对《文人画》的叙述,哪些是正确的?()A: 王维被誉为“文人画之鼻祖”B: 属于宫廷绘画的一种C: “岁寒三友”与“四君子”为常见题材D: 元代为文人画的兴盛期正确答案: A,D(多选题)1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内战的预感》与《鹌鹑图》绘画风格截然不同,前者为具象艺术,后者为意象艺术。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知识点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知识点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知识点一、作者简介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 岁时学画山水。
43 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 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
72 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晚年用笔趋于老辣。
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二、理解词义惆怅:伤感,失意。
真挚:真诚恳切(多指感情)。
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心中已有充分的考虑。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赋予:意指给予,交给,寄托(重大任务、使命等)。
朝朝暮暮:指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比喻从早到晚,天天如此。
三、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4):作者先点出“意境”这一概念,并做出解答。
第二部分(5—10):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认识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作之中;此外,还指出绘画时要站得高于现实,认识才可能全面深入;最后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有与其相辅相成的意匠。
四、问题归纳1.山水画和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有什么区别?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它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
2.展示山水画图片与山水摄影图片。
请学生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说说: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不会。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而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
可见,山水画具有独特的精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它不会被山水摄影所取代。
可贵者胆 所要者魂——中国美术馆藏李可染作品
国家美术典藏中国美术馆藏李可染作品共有19件,其中18件为中国画作品,1件为书法作品。
除一幅创作于1979年的书法作品和几幅尚无年款的作品之外,其他中国画作品均创作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属于李可染重要转型时期的作品。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早年即显现出艺术天赋,师从国画老师钱松龄,16岁入上海美术专门学校,29岁考入杭州国立艺术院研究生部,学习西画。
1946年,应徐悲鸿的邀请,李可染在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同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
此后,他一直致力于引西入中,并将融合中西作为探索与实践的课题。
李可染先生被视为20世纪中国山水画颇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之一,学习传统与学习自然成为其开创李家山水风格的重要积淀。
他早年致力于学习传统笔墨,后又深入西法积累写实功力。
在图1 李可染 巫峡帆影纸本水墨设色 61.9cm×48.7cm年代不详 中国美术馆藏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色,它们穿插在房屋、树木与山水之间,自然地串联起各个景物,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
画中的远山占据了上半部空间,与前景、中景中河流的曲折“幽远”形成了有趣的对照,于细腻中不失巍峨气象。
此幅用墨大胆,岸边密林用水较多,予人以丰沛清幽之感,而山体在大块着墨之上,又施以焦墨皴擦,于清润中显苍茫。
同样表现江南之雨的,还有作于1962年的《春雨江南》(图3)。
画面左侧有“春雨江南”画题,落款:“一九六二年春吾养病于南粤从化温泉,时春雨妙酥,因忆苏杭一带景色,作以遣兴,可染画竟并记。
”黑瓦白墙、拱桥与戴斗笠的行人,都是典型的江南风景。
作品通体以淡墨写成,用墨线勾勒鳞次栉比的房屋、枝丫,并层层向远处推开。
构图经过精心安排,笔直的河道由近及远,在远处构成蜿蜒曲折的走势,将城市一角充满整幅画面而不失灵巧,气贯长虹。
河道中几艘渔艇、拱桥上的戴笠行人,都与岸边风景形成动静相宜的对照。
李可染《蜀山春雨图》赏析
李可染《蜀山春雨图》赏析【摘要】:《蜀山春雨图》是李可染山水画开拓、创新"转型期"的作品,画风比他三十几岁"古典期"发生了巨大变化。
不仅拉开了距离,而且,经过了四次长途写生,艺术创造上产生了飞跃。
他自评画风判若两人。
这四次著名的长途写生,是1954年的江南写生,四个月;1956年的长江、川蜀【关键词】:李可染春雨写生江南审美观念画面赏析作品开拓艺术创造【正文】:署款一九六二年作于北戴河的《蜀山春雨图》是李可染一生“转型期”的代表作。
题款署名“一九六二年可染作于北戴河”的《蜀山春雨图》,正当李可染山水画开拓、创新的“转型期”,画风比他三十几岁“古典期”发生巨大变化,不仅拉开了距离,而且,经过了四次长途写生,著名的远游,跋山涉水,艺术创造上产生飞跃,可染自评,画风判若两人。
这四次著名的远游,长途写生,是1954年的江南写生,四个月。
1956年的长江、川蜀写生,八个月。
1957年的出访德国写生,四个月。
1959年,桂林写生,两个月。
面对大自然、对景写生,积累了水墨山水写生作品200余幅,在现代当代中国画史上成为空前的创举,也为可染大师晚年“丰碑期”高峰奠定牢固的基础。
大自然中朝、晨、暮、夕;风、晴、雨、雷;阴、阳、明、晦,千变化的气象,给“自然之子”的画家带来无穷尽的灵感。
50年代开始,美妙诱人的雨景,《杏花春雨江南图》,成为可染笔下出现新意境的发端。
今天,我们有幸观赏的《蜀山春雨图》,可以说是江南春雨的姐妹篇。
春雨霏霏,诗情默默,在画前令人留恋忘返,心迷神荡《可染印存》尚待锲刻的印语有“喜雨”二字,与已经刻治的“寄情”二字相对,表明他对春天雨景的由衷喜爱,也是感悟杜诗《春夜喜雨》的意境,从中得到的启发。
由一九五四年《雨亦奇》、《杏花春雨江南》发端,反复画着春雨江南图,画到八旬高龄,画出整整一个诗美的系列,屡画屡新,无与伦比。
可染五十五岁大跨度山水写生之后,别出一格,作《蜀山春雨图》,虽为蜀山春雨命笔不多,然而属于一位山水艺术大师“转型期”转捩点上之精品力作,焕发出别样风采,别样光辉。
李可染《万山红遍》辑评
《万山红遍》是李可染艺术道路的转折点,他开始追求层峦叠嶂的雄伟气势,追求重量,开始塑造,开始建筑!《万山红遍》是最具时代感的作品,也是以毛泽东诗词为题材的诸多山水画作品中最成功的。
—吴冠中我父亲最早开始画《万山红遍》是在1962 年的广东从化,1962年至1964年是他探索中国画的重要阶段。
20世纪50年代他提出如何改革和发展中国画的议题,当时他提出“可贵者胆,所要者魂”,60年代他提出对传统要“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对传统文化、东方的文化精神,对中国山水画传统的程式化的表现、笔墨和写意精神,均进行了研究。
我父亲认为中国画还是具有中国文化代表性的经典文化,必须探索一条新路,所以他在1954年、1956年、1957年、1959年进行了大量写生。
后来他也讲到,写生是为了重新到大自然中去,精读大自然,去发现新的意境、新的绘画语言,这是他在50年代所做的探索的前奏。
到了60年代,他认为写生还是素材,要把写生提升到艺术高度还需要千锤百炼,要进行更多的艺术加工,所以60年代的时候,在1962年、1964年,北戴河和广东从化等地邀请他去疗养,在这个过程中,他实际上没有疗养,而是在探索如何把过去的感受和写生的东西提升到更高的高度,在这个阶段他有一大批更加具有创新精神的、探索性的作品 出现。
—李小可……尤其是他创作的《万山红遍》,用墨勾勒渲染,其上积点朱砂,由淡至浓,加至十数遍,厚而实,浑而朴,古今中外,无有此种积染者。
这是李可染的创举,凸显出祖国河山的雄浑气象和厚重的时代精神。
—陈传席1961年开始的三年,堪称李可染艺术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三年。
这期间,李可染“采一炼十”,开辟出全新的山水天地;而“李家山”的范式也逐渐确立下来。
这时期的作品,无不见证了一代大师在创作上的革新与突破,其中又以“万山红遍”系列最为典型。
这幅《万山红遍》即囊括了李家山水范式所有重要特点。
其一,在技法上,积墨加积色,层层积染,塑造雄浑之势。
李可染巨幅山水《漓江天下景》
李可染巨幅山水《漓江天下景》李可染(1907.3—1989.12)室名师牛堂,江苏徐州人。
原名李永顺,曾用别号三企。
擅中国画、美术教育,是中国山水画大家。
自幼习画,深受潘天寿、林风眠影响,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学画,曾在多所艺术院校任教。
解放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擅山水、重写生,并将西画中的明暗处理方法引入中国画,将西画技法和谐地融化在深厚的传统笔墨和造型意象之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生于江苏徐州,13岁从师乡贤钱食芝学习传统山水画,16岁入上海私立美专师范科学习。
1929 年以优异的成绩入杭州西湖国立艺术院,破格录取为研究生,师从林风眠、法国名画家克罗多两位教授,研习西画。
1943 年应聘为重庆国立艺专讲师,从事中国画教学、创作。
1946 年应徐悲鸿之聘,为国立北平艺专中国画教授,同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潜心于民族传统绘画的研究与创作。
新中国成立后,他进一步致力于中国画艺术的革新。
将“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为座右铭,使古老的山水画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
可染先生的山水深厚凝重,博大沉雄,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促进了民族传统绘画的嬗变与升华。
可染先生自成体系的教育思想,出现了活跃于画坛的“李可染学派”。
他不仅是画坛辛勤耕耘70余年的一代宗师,而且在艺术观念的开拓上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影响早已越出美术界,受到各方面的高度评价。
1989年12月5日卒于北京寓所,享年82岁。
李可染从1943年开始从事中国画教学和创作工作,后来师从齐白石、黄宾虹,潜心于民族传统绘画的研究。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画界变革的呼声日高,提倡新国画。
于是1954年后他以造化为师,屡下江南,探索“光”与“墨”的变幻,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可以以“黑”、“满”、“崛”、“涩”来概括其艺术内涵,为水墨世界开创出新的格局。
李可染有扎实的素描功底,他的作品让人感受到了屹立千年的中国山水。
李可染在20世纪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
李可染在20世纪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李可染的画作在他就读西湖国立艺术院时,已经引起艺术评论家的注意。
1931年6月,李可染有三幅人体习作参加“一八一艺社第二届习作展览会”,其中两幅印在展览会目录上。
上海《文艺新闻》7月号,发表于海的评论文章,文中有对李可染的评价。
于海在文章中写道:“虽然年轻,他们都表现了纯熟的技巧。
李可染君的三幅作品,是用了十分圆浑的笔法如实地把他的情感写出来” (《艺术摇篮》,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8年,杭州,第82页)。
这是有关对李可染作品最早的评价,对李可染的西画技巧和情感表达作了肯定。
1980年李可染在桂林写生据孙美兰先生所作的《李可染年表》中称:“1932年,……作大幅《钟馗》,选入“南京第二届全国美展”,报纸载专文介绍,评价甚高。
”孙先生记述时间有误。
我在1981年亦根据李可染口述作过另一个年表,据李可染回忆,是1935年他参观北平故宫博物馆历代绘画收藏后回徐州,次年,即1936年所作的一幅《钟馗》入选在南京举办的“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展览时间应该是1937年4月1日到23日。
其后,1940年到1946年,有郭沫若从1941年4月5日起,陆续为李可染的画所题七首诗。
这些诗全部收入1982年出版的《沫若全集》。
这七首诗中,除题李可染《牧童》和《水牛》两首《西江月》曾发表在1946年4月1日上海《文选》月刊杂志第二期外,其他五首在1982年收入《沫若文集》前均未发表过。
而且诗中多是借画题发挥,并没有涉及对李可染绘画的评价,因此这里不作引述。
1944年12月徐悲鸿为在重庆艺专举办的“李可染水墨画展”作序,文中说:“徐州李先生可染,由于绘画上,独标新韵,徐天池之放浪纵横于木石群卉间(的笔墨),李君悉置诸人物之下,奇趣洋溢,不可一世,笔歌墨舞,逐罕先例。
假以时日,其成就诚未可限量。
”徐悲鸿这里赞扬李可染把明代杰出写意花鸟画家徐渭奔放的用笔来作人物画,风格独特,超过了古人。
国画大家李可染的山水画意境特点
国画大家李可染的山水画意境特点(一)意境是意和象、情和景的统一意境是境和意、景和情的模糊糅合,而境不仅仅是景,意也不仅仅是情。
情与景是构成意境的两个核心要素,两者互相融合,契合无间。
由景触情,境外生意,其中景是基础,情是主导,境是糅合,意是生发。
李可染《雨亦奇》例如《雨亦奇》,此图描绘的是阴雨蒙蒙的西湖风光,采用俯视取景,湖中的“三潭印月”、湖心亭、孤山以及湖周围的远山等景物都纳入画面中,淡墨轻染,水天一色,充分地描绘出画家对江南细雨的感受和“雨亦奇”的诗意,表现了雨中西湖的柔和之美。
(二)意境是客观事物精华部分的集中李可染认为,意境既是外物精华的客观反映,更应该是作者独特感情的宣泄。
创作的过程,既是客观的典型表现,又是主观的感情抒发,意境正是主客观的统一、融合。
由此可见,李可染的山水画创作已经把个人情感与“境”紧密的联系起来了。
李可染《苏州拙政园》李可染《无锡梅园》艺术从生活中来,是现实生活的反应,但不等于生活。
如1961年的作品《人在万点梅花中》,根据画面题跋说明了李可染创作的来源。
他把1956年旅行写生时,画过的《苏州拙政园》和《无锡梅园》二者综合起来,将所见所知,经过所想加工,创造成一种新意境。
保留《苏州拙政园》中的亭子和长廊,只稍微移动了位置,园中的绿树全改为梅花。
《无锡梅园》运用近似西画的写实手法描绘梅树和花。
李可染人在万点梅花中嘉德2011秋拍成交价989万元这幅《人在万点梅花中》只强调盘旋的梅树老干和盛开的花朵,省略细节的描写,画中又增加了泼墨的远山和题跋。
画面中所反映出来的生活比现实生活层次更高、更典型、更理想。
与直接写生的作品相比,简略并且单纯,笔法和墨韵也更为讲究,这幅作品正是李可染熟练运用提炼生活、典型概括和超越写实、追求诗意的炉火纯青之作,也成功实现了笔墨及意境上的突破。
所以李可染说道:“山水画不是地理志,不是地理位置的说明和地貌的简单图解,它当然包括自然环境的一定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所谓‘见景生情’。
《蛙声十里出山泉》赏析——高中美术欣赏课对学生兴趣的激发
《蛙声十里出山泉》赏析——高中美术欣
赏课对学生兴趣的激发
《蛙声十里出山泉》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画家李可染的一幅作品,作品以一只极其优美的蛙声为中心,围绕着水和山的自然元素,描绘出一幅优美的画面。
作品采用了古典写意画的元素,把山水结合在一起,表达出一种清新的气息,把山水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蛙声十里出山泉》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它的笔触细腻,画面上的树木,山峦,水流等元素均具有细腻的线条,使画面显得活泼而生动,令人生动地感受到自然的美。
此外,作品中还有大量的色彩变化,从淡蓝色到深绿色,从浅绿色到深红色,它们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使观者流连忘返。
《蛙声十里出山泉》的出现,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份自然的情怀,而且也为美术课程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路。
高中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内容较为丰富,可以让学生们更好的接触到艺术,更加深入的了解艺术,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和能力。
如果将《蛙声十里出山泉》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可以引起学生们对艺术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们对美术课程的热情,更好的发展美术兴趣和能力。
《蛙声十里出山泉》是一幅优美的画作,它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绚丽多彩的色彩,把自然的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们融入其中,感受到自然的情怀。
它的出现,也为我们的美术教
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可以激发学生们对美术的兴趣,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美术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杏花春雨江南
根据李松的〈李可染 年谱〉可知,1961年,时年 54岁的李可染“首次到北 戴河休养,作《杏花春雨 江南》,此后连续三年夏 季在北戴河,冬季在广东 从化休养、作画,山水画 创作进入新的发展领域。”
看山图
行到烟霞(xiá)里,息足且看山。一九七八 年可染于九华山。根据画中题识,《看山图》 是可染先生二上黄山、九华途中所作,当时 已是年逾(yú )古稀。作品采用其常见的构 图方法,背景巍峨厚重的山体,顶天立地, 将画面上方挤得满满当当,一线飞泉,从天 而降。前景牛背之上的牧童,头戴斗笠,回 首看山。只见云水苍茫,苍山如海,都笼罩 在一层郁茂蒸蔚( wèi)的烟霭(ǎi)之中了。 李可染奉行齐白石“斫去临摹手一双”的艺 术主张,《看山图》中那单纯而丰富的现代 水墨,早已超越了宋人的写实表现,李氏对 自然山水的形式探索亦(yì )由此可见。作品 笔墨沉厚丰实,气韵苍茫生动,是一件难得 的山水与人物题材相结合的艺术佳构。
这是一幅极具现代感,又含有传统 意味的山水画。中国画中山水画的文人画 传统最深厚,突破难度最大,而李可染持 之以恒地“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 的勇气打出来”,在继承传统和吸收西画 技法上取得了突破性成就。此画中,他借 鉴了西洋水彩画法,描绘了青山、舟帆及 水面倒影,使画面水痕斑驳(bó ),清 新自然,表现出深远明丽的意象。整幅画 面水亮山晴,山峰排立,森若剑戟 ( jǐ ),气势浑重。由于逆光的运用, 遂( suí )产生沉雄的气势,泼墨画山, 笔势粗壮,用湿笔层层积染,使画面浑厚 而苍润。墨以水为主导,理性的笔墨使纵 深的空间表现与高雅的情致相和谐,传达 出画家强劲而含蓄的内在精神。
完
谢谢大家地观看
4年级4班李浩语
目录
李可染简介 代表作品 欣赏(万山红遍)
欣赏(漓江山水天下无) 欣赏(杏花春雨江南) 欣赏(看山图)
李可染简介
李可染(1907.3—1989.12),江苏徐州人, 中国现代著名中国画艺术家;1923年入上海美专,1929年 入国立西湖艺术院,1943年任重庆国立艺专讲师并举办画 展;1946年应聘任北平国立艺专副教授;拜齐白石、黄宾 虹先生为师;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研究 陆军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他将西画中的明暗处 理方法引入中国画,将西画技法和谐地融化在深厚的 传统笔墨和造型意象之中,取得了杰出 的成就,曾在国内外多次举办个人 画展; 返回 李可染的照片
代表作品
《万山红遍》 《漓江山水天下无》 《杏花春雨江南》 《看山图》
李可染于1962年至1964年间, 以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中的 名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为主题创作了七帧( zhēn)画 作,每件作品之尺寸、章法和 景观不一,但基本格局相同。 当中的《万山红遍》高131 公分, 宽84公分,为此系列作品中较 大的一帧,甚( shèn)具收藏 价值。此作画功独特,扣人心 弦,充分体现李可染山水墨画 艺术华,实为难得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