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作品赏析
论国画家李可染作品《万山红遍》的时代意义
论国画家李可染作品《万山红遍》的时代意义
李可染的《万山红遍》是一幅以山水为主题的国画作品,它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这幅作品创作于1959年,正值中国进入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其时代意义如下:
第一,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风貌。
在这一时期,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社会风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万山红遍》的创作正是描绘这种新时代的景象,它向人们展示了一片繁荣昌盛的大好山河。
第二,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
作为一名杰出的国画家,李可染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通过他的作品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
《万山红遍》不仅在色彩上采用了现代艺术手法,而且在构图和表现技巧上也具有现代性。
第三,展示中华民族精神风貌。
《万山红遍》的山水意境和意蕴,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风貌。
它表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表现了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崇尚,也表现出我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心态。
综上所述,李可染的《万山红遍》是一幅极富时代意义的国画作品,它不仅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和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这幅作品永载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林中狩猎》作品赏析
《林中狩猎》作品赏析林中狩猎是一幅由中国著名画家李可染所创作的山水画作品。
通过李可染精湛的绘画技巧和独特的创作手法,这幅作品生动地再现了一幕具有浓厚山水特色的狩猎场景。
在这幅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宽广而壮美的山谷,巍峨的群山环绕着,溪水从山间流淌而过,河岸边树木郁郁葱葱,映衬着对岸的苇丛和岩石。
整个画面以青山绿水为主调,给人一种宁静和恬淡的感受。
在画面的中心位置,画家巧妙地安排了一位猎人,他身着猎服,手持长矛,显得警觉而威武。
他的身影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猎人成为整个画面中最显眼的元素。
李可染在绘画中运用了融合写实主义与意象主义的手法,使得画面既具有真实感,又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表达。
画家通过丰富的细节描绘,将山川河流的绚丽景色表现得栩栩如生,犹如置身其中。
同时,画面中细腻而流畅的笔触以及饱满的色彩运用,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观者不禁会感受到浓厚的自然气息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画面中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
猎人的身影虽然在画面中居中突出,但他并不是画作的主导,而是成为自然景观的一部分。
画家巧妙地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画中的山水自然和猎人的人文景象相得益彰,通过描绘对比,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这幅作品不仅展示了李可染卓越的绘画技艺,更在传达和表达中蕴含了深刻的艺术内涵。
通过在自然中的狩猎活动,画家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传递出对于自然美与人文关怀的思考。
这不仅使得观者在欣赏画面美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对自然的珍惜与敬畏。
总而言之,《林中狩猎》是一幅深具意义和内涵的山水画作。
通过李可染精湛的画技,画面展现了宽广壮美的山川河流与狩猎活动的和谐共存。
观者在欣赏这幅作品时,既能领略到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又能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幅作品不仅仅是一副美丽的画作,更是对自然美和人文关怀的一种呈现和思考。
中国著名画家李可染的代表作《万山红遍》赏析
中国著名画家李可染的代表作《万山红遍》赏析
李可染万山红遍
李可染先生是我国非常著名的水墨画大家。
李可染先生的水墨画深厚凝重,具有明显的时代精神和艺术特色。
李可染《万山红遍》被许多业内外人士所熟知,2015年的一次拍卖会上,李可染《万山红遍》更是拍卖出了1.84亿元的高价。
这幅作品为什么会这么出名呢?
《万山红遍》图片
李可染《万山红遍》这幅作品,《万山红遍》取意于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长沙》。
作品用了大量的朱砂上色,看上去满目红色,山都是红色的,意境飞凡。
李可染《万山红遍》一共有七幅,作品的尺幅大小不尽相同,由李可染先生分别在三年的时间里创作而成。
第一幅《万山红遍》创作于1962年在广东的一个宾馆里,这幅作品一直由李可染先生亲自保管,在1999年的时候被拍出。
第二幅《万山红遍》是李可染先生在1963年创作的,这幅作品李可染先生捐赠给了中国美术馆,一直被中国美术馆珍藏。
后来的1964年,李可染先生在北京西山八大处创作了大小各两幅《万山红遍》。
后来在同一年,应荣宝斋的请求,也是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李可染先生又创作了一幅《万山红遍》,这幅作品被荣宝斋收藏。
2015年被高价拍卖的那幅《万山红遍》是他在1964年创作的,作品注重写意的抒情性,画面具有形式感,笔墨韵味浓厚,是李可染《万山红遍》的巅峰之作。
李可染简介
李可染又叫做李永顺,于1907年3月26日出生于江苏的一个小农村里,在家排行老二,他从小便对美术画画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之后更是拜著名画家齐白石为师。
李可染简介记载了李可染的作画生涯。
李可染《蜀山春雨图》赏析
李可染《蜀山春雨图》赏析【摘要】:《蜀山春雨图》是李可染山水画开拓、创新"转型期"的作品,画风比他三十几岁"古典期"发生了巨大变化。
不仅拉开了距离,而且,经过了四次长途写生,艺术创造上产生了飞跃。
他自评画风判若两人。
这四次著名的长途写生,是1954年的江南写生,四个月;1956年的长江、川蜀【关键词】:李可染春雨写生江南审美观念画面赏析作品开拓艺术创造【正文】:署款一九六二年作于北戴河的《蜀山春雨图》是李可染一生“转型期”的代表作。
题款署名“一九六二年可染作于北戴河”的《蜀山春雨图》,正当李可染山水画开拓、创新的“转型期”,画风比他三十几岁“古典期”发生巨大变化,不仅拉开了距离,而且,经过了四次长途写生,著名的远游,跋山涉水,艺术创造上产生飞跃,可染自评,画风判若两人。
这四次著名的远游,长途写生,是1954年的江南写生,四个月。
1956年的长江、川蜀写生,八个月。
1957年的出访德国写生,四个月。
1959年,桂林写生,两个月。
面对大自然、对景写生,积累了水墨山水写生作品200余幅,在现代当代中国画史上成为空前的创举,也为可染大师晚年“丰碑期”高峰奠定牢固的基础。
大自然中朝、晨、暮、夕;风、晴、雨、雷;阴、阳、明、晦,千变化的气象,给“自然之子”的画家带来无穷尽的灵感。
50年代开始,美妙诱人的雨景,《杏花春雨江南图》,成为可染笔下出现新意境的发端。
今天,我们有幸观赏的《蜀山春雨图》,可以说是江南春雨的姐妹篇。
春雨霏霏,诗情默默,在画前令人留恋忘返,心迷神荡《可染印存》尚待锲刻的印语有“喜雨”二字,与已经刻治的“寄情”二字相对,表明他对春天雨景的由衷喜爱,也是感悟杜诗《春夜喜雨》的意境,从中得到的启发。
由一九五四年《雨亦奇》、《杏花春雨江南》发端,反复画着春雨江南图,画到八旬高龄,画出整整一个诗美的系列,屡画屡新,无与伦比。
可染五十五岁大跨度山水写生之后,别出一格,作《蜀山春雨图》,虽为蜀山春雨命笔不多,然而属于一位山水艺术大师“转型期”转捩点上之精品力作,焕发出别样风采,别样光辉。
绘画作品赏析之李可染的山水画艺术探究
绘画作品赏析之李可染的山水画艺术探究李可染(1907年-1989年),中国现代著名画家,被誉为“中国山水画的瑰宝”,他的山水画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究李可染的山水画艺术,从他的艺术特点、创作背景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借鉴等方面进行赏析。
一、艺术特点李可染的山水画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备受赞誉。
首先,他善于运用水墨的变化和笔墨的浓淡来表现山水的气势与韵味。
他能够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巧妙地表现出山水的远近、高低和光影的变化,使观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其次,他擅长运用线条的变化和构图的布局来表现山水的形态和结构。
他能够通过线条的粗细、曲直和布局的合理安排,创造出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的山水画作品。
此外,他的作品还注重细节的处理和色彩的运用,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二、创作背景李可染的山水画作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他在艺术创作中,常常借鉴古代文人画的技法和意境。
他研究古代名家的作品,吸取其中的精华,并加以创新和发展。
同时,他也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将自然景物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创造出富有现代感的山水画作品。
他的作品既传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展现了现代艺术的独特魅力。
三、对传统文化的借鉴李可染的山水画作品不仅表现了自然景物的美,更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古建筑、山水诗词等元素,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他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借鉴,使自己的作品更具有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四、艺术影响李可染的山水画作品对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艺术风格独特,技法精湛,使他成为中国山水画界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的作品被广泛收藏和展览,对后来的艺术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山水画作品不仅在中国国内具有重要地位,也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备受瞩目。
综上所述,李可染的山水画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通过对水墨、线条、构图和色彩的运用,表现出山水的气势与韵味。
山水画大师李可染7幅《万山红遍》全赏析!
山水画大师李可染7幅《万山红遍》全赏析!李可染是二十世纪“金石派”重要山水画大师。
提到李可染,很自然就会联想到他的“红色山水画”作品《万山红遍》。
“红色山水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
据悉从1962年至1964年李可染共创作了7幅《万山红遍》,可见其对“红色”的别样情怀,也是其山水画的成名作,奠定了李可染在“红色山水画”的王牌地位。
李可染《万山红遍》的灵感来源,是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句。
李可染首次创作此题材是1962年在广东从化,款识题于画的右上角,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二年秋可染作于从化翠溪宾舍”,此作原为画家家属所藏,1999年为“李可染基金会”筹资,委托中国嘉德拍卖,以407万元被台湾藏家林百里竞得。
第一幅《万山红遍》,1999年中国嘉德,407万元拍出,私人收藏第二幅创作于翌年,仍是在广东从化,款识题于画的右上角,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三年可染于从化”,此画1963年出版于第6期《美术》杂志,李可染把它捐赠给中国美术馆,现藏中国美术馆。
第二幅《万山红遍》,中国美术馆收藏其他五幅皆在1964年创作于北京西山。
李可染先用半斤内库朱砂创作了四幅,其中两幅较小的,两幅大的。
两幅小的分别为:画右上角题“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四可染写毛主席词意于北京西山八大处”。
现藏于李可染家中,曾被多次出版。
另一画左上角题:“万山红遍,层林尺染,毛主席词意,一九六四年可染”。
此画给了荣宝斋。
荣宝拍卖公司于2000年以501.6万元拍出,被海外华人买走。
第三幅《万山红遍》,家属收藏第四幅《万山红遍》,2000年北京荣宝,501.6万元拍出,私人收藏而两张大尺幅的,一幅藏于北京画院,该画左上角题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四年秋九月写毛主席词意可染”。
曾被出版。
另一幅为北京保利拍卖作品,曾出版在香港《名家翰墨》第26期第47页,该画左上角题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四年秋九月写毛主席词意于北京西山,可染”。
点评李可染丹霞枫林图
李可染丹霞枫林图李可染《谐趣园》 (非拍卖品),1963年作于从化点评李可染《丹霞枫林图》/孙美兰《丹霞枫林图》(1963年作于从化,70×46厘米),以其整体性极强的意象和色彩调性,冲击视觉,猛撞心灵,让我们陡然联想起《万山红遍》系列山水。
虽然《丹》图红色调性偏暖赭,不似《万》画采用朱砂那样如火如荼;它尝试“积墨法”、“积色法”—黑、红二主色交融交织,所“积”层次也明显要少些。
尤其构图,那一湾清流长河,那河面上一线鱼贯而行的几艘小船和帆桅,占据了全图“画眼”的中心位置,而和《万》画典型图式的“飞瀑直下,错落小屋”迥异,倒是与《漓江胜览》(1963.9.8)初探“以大观小”的构图法同理同趣。
但是,不管怎么说,上面提到的《丹》图所有艺术征候,都不能冲淡它与《万》画二者间内在联系,却又极其有说服力地昭示我们:《丹》图并不属于著名的《万》画系列,它那探索之中拥有的独立性、特异性,赋与作品另一种高层次审美品格、审美价值。
《万山红遍》系列有八图。
1962年秋作于从化翠溪宾舍的一幅,成画较早,1963年笔者即亲赏此画,并聆听恩师教诲,发表第一评。
其后,又一幅《万山红遍》,作于1963年,且署名“可染作于从化”。
这两件作于从化的《万山红遍》,前者为69×45厘米,后者为69.5×45.5厘米,皆为竖幅构图,论幅面之纵长与横宽,看来,与《丹霞枫林图》相当,仅毫厘之差。
再有,《万》画系列中,此两幅所钤名章,“可染”,阴文,篆体,二字圆转相连,与《丹》图所钤印章全同。
这两项细节,给予我们的暗示,加深我们研究的兴味,欣赏的惊喜,意欲追踪“从化”这个露头的线索,探询《丹》图。
凡李可染的崇仰者皆知,1954年是李师决心从头越的一年;是以山水写生为突破口,藉以开创中国画新路的一年。
那年,他47岁,年富力强,镌刻“可贵者胆”、“所要者魂”,印语八个字,成为踏上新路的座右铭。
从此,大江南北,跋涉万里,长途写生,十年之久,成绩斐然,震惊全国,宣告中国山水画新生。
五个作品赏析文字集合打印(1)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赏析(中国画)1963 李可染内容描述:画面上近处山体高耸陡峭,远处山势广远绵延。
一条小河顺势而下,在悬崖处形成瀑布,汇成山脚下的溪涧。
山体被红色的层林所覆盖,山腰间隐现着几处房舍。
形式分析:该画构图饱满,先以水墨勾皴,再以朱砂点染,形成红与黑的强烈对比,使画面既厚重又层次丰富。
灰瓦白墙的房子、飞流直下的瀑布、蜿蜒的溪涧,是画面上最亮的部分,与寂静的山林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了秋之娇艳和郁勃生机。
画家意图:画家为词中“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豪迈恢宏气势所感染,也为万山红遍、漫江碧透的壮丽景象所激动。
作品评价:该画是画家热爱祖国山河情感的抒发,也是时代情感的反映,是画家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
《清明上河图》赏析(中国画,局部,全长24.8*528.7cm)宋代张择端内容描述:这幅作品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市井的繁荣景象。
长卷从右侧开始,描绘郊野风光;中部画有巨大的跨河虹桥,桥上行人众多,摊贩密布,桥下一艘大船正在放倒桅杆过桥;进而是城门及城门内外的市井活动,描绘出街道纵横交错、店铺鳞次栉比、人流如潮、车水马龙的场面。
形式分析: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来描绘景象,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招幌上的文字,将如此丰富的内容和谐地组织成一体,达到结构严谨、繁而不乱、主体突出、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的效果。
画家意图:在这幅作品中,画家将自己的画笔伸向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活之中,通过汴梁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和城市街市来表现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以此来表现北宋时期人民生活。
作品评价:画家成功地描绘出汴梁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
作品内容丰富,技法娴熟,用笔细致,线条遒劲,反映了高度精纯的绘画功力。
这是一件具有重要考古价值和杰出艺术成就的优秀风俗画。
《流民图》赏析(中国画)1943 蒋兆和内容描述:该作品高2米,长约26米,表现了流亡难民悲惨的生活。
李可染《迎春图》镜心赏析
李可染《迎春图》镜心赏析作者:童丽娟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年第05期【摘要】本文通过对李可染先生的求学及作画经历的梳理,结合当时的环境对《迎春图》这幅画的绘画水平做了简明扼要的分析,以期更多的结合美学来研究国画。
【关键词】山水画国画绘画画为心声,要想了解一幅书画作品,得先从这幅作品的作者开始。
下面我们简单梳理一下李可染的绘画经历。
李可染原名李永顺,曾用别号三企,江苏徐州人。
李可染酷爱画牛,并将自己的画室命名为“师牛堂”。
1907年,李可染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自幼习画,在他13岁时便跟着钱食芝学习传统山水画。
1923年,李可染又到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普通师范科学习图画、手工,毕业后回到自己家乡的小学担任美术教员一职。
1929年,李可染因成绩优异,被杭州西湖国立艺术院研究部破格录取为研究生,此后便跟着林风眠和法国著名油画家克罗多两位教授学习素描和油画。
同时自修国画,研习美术史论,并成为了进步美术团体“一八艺社”中的成员。
由于“一八艺社”美术团体在1932年遭国民党当局解散,李可染无奈离校回到徐州,继续担任美术教员一职。
1938年,李可染成为政治部第三厅中的一员,积极投身于抗战爱国的宣传工作中。
1943年,李可染被重庆国立艺术专业学校聘为讲师,在开展中国画教学的期间同时创作中国画。
1946年,李可染在徐悲鸿的邀请下,担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画教授一职。
并在此期间拜黄宾虹和齐白石为师,主要研究和创作民族传统绘画。
从1956年起,李可染又在中央美术学院相继担任副教授和教授职位。
1981年,任中国画研究院院长一职,并且曾担任我国美术家协会的第一、第二届理事以及第三、第四届副主席。
在北京担任中国文联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以及山水画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位。
1986年,李可染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场规模盛大的个人画展,同年被德国的艺术科学院授予了“艺术通讯院士”的荣誉称号。
1989年12月5日卒于北京寓所,享年82岁。
浅析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
浅析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李可染(1907年-1980年)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山水画家,他的画作精湛细腻,以其独特的构图艺术而闻名于世。
他的山水画作品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独特理解和对传统山水画的独到见解。
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非常出色。
他善于运用线条和形状的组合来构建画面的整体结构。
他的画作通常以一个明确而有力的中心点为基础,然后通过周围的线条、形状和元素来平衡和补充中心点。
他的构图通常简洁明了,没有多余的装饰,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画面的纯净和平衡。
这种简约而有力的构图方式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和震撼力。
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还非常注重透视和层次感的表现。
他通过精确的线条和明暗的处理,将画面分为前景、中景和背景,营造出一种深邃的空间感。
他善于运用透视的原理来表现不同距离的景物,使得画面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这种构图方式使得观赏者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画中景物的真实感和广阔感。
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还注重对画面的整体和谐性的追求。
他善于运用不同元素的对比和协调,使得画面的各个部分都具有统一的风格和氛围。
他注重色彩的呼应和平衡,注重线条的流畅和连贯,注重形状的相互关联和互补。
通过这些手法,他使得画面变得富有节奏感和动感,给人一种和谐而又平静的美感。
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还非常注重对物象的变形和提炼。
他善于运用抽象的手法来表现具象的景物,使得画面有一种诗意和幻想性。
他通过对形状、线条和色彩的加工和变形,使得画面既能表达实际的景物,又能展示出他个人的情感和思考。
这种构图方式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一种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性。
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是其作品能够引起观赏者强烈共鸣的关键之一。
他善于运用线条和形状的组合来构建画面的整体结构,注重透视和层次感的表现,追求画面的整体和谐性,以及对物象的变形和提炼。
这些构图手法使得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效果。
浅析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
浅析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李可染是中国现代山水画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山水画以其独特的构图艺术而著称。
李可染的构图艺术在于他对画面结构的精心安排和布局,以及对物体形状、大小、位置等元素的巧妙运用。
李可染的构图注重画面的整体平衡和统一。
他通常会将画面分为几个区域,每个区域内的元素之间存在一种和谐而稳定的关系。
通过将物体的大小、位置、形状等进行巧妙调整,李可染能够使整幅画面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结构美。
他还注重画面的整体色彩协调,使画面呈现出一种舒适的观感。
李可染的构图善于利用对比和对比的原理。
他常常将画面中的物体进行大小、颜色、形状等方面的对比,从而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这种对比的构图方式使观众的视线更容易被引导,同时也为画面增添了一种动态的感觉。
李可染的构图也注重以点带面的原则。
他通常会选择一个主题或主要元素,并通过点的方式将其突出展示,然后通过点与点的连接,逐渐扩展成面,从而构成整幅画的主题和结构。
这种构图方式使画面更富有层次感,同时也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兴趣。
李可染的构图还注重画面的透视效果。
他能够巧妙地运用透视原理,在画面中创造出一种深度和空间感。
通过运用透视和远景技法,他能够将画面中的物体层次分明地表现出来,使观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李可染的山水画构图艺术独具特色,他通过精心的安排和布局,巧妙运用元素之间的关系,创造出一种和谐、统一的画面结构。
他善于利用对比和对比的原理,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也注重以点带面的原则,使画面富有层次感。
他还注重画面的透视效果,创造出深度和空间感。
这些构图艺术的特点使得李可染的山水画在中国现代艺术中独树一帜。
浅析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
浅析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李可染是中国现代山水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注重构图的艺术,通过构图的安排来表达自己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理解。
本文将从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角度分析其艺术特点。
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注重整体的均衡与协调。
他善于利用画面的对称、平衡以及重复等构图手法,使整幅画面显得和谐统一。
在他的作品《水色山光图》中,他以山和水为主题,通过一条曲线将山、水、云、树等元素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他巧妙地运用色彩和光影的对比,使画面更具层次感和立体感。
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注重画面的节奏和节制。
他擅长运用点线面的组合,通过虚实的变化来表现山水的变幻和起伏。
他善于运用长短不同、粗细不同的线条,使画面呈现出节奏感,同时用大面积的留白来增强画面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在他的作品《黄山斧劈瀑布图》中,他运用纵向的线条来描绘瀑布的流动,同时用斧劈的技法来表现水的飞溅和翻滚,使画面富有动感。
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注重视觉的引导和主次的安排。
他善于运用透视和中心对称等构图手法,使观众的眼光在画面上流动,同时合理安排主题与背景的关系。
在他的作品《浦江秋色图》中,他以远近明暗的层次来划分画面的前景、中景和远景,使观众的视线从前景的船只转向中景的山水,最后到达远景的天空,给人以逐渐深入的感觉。
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注重画面的氛围和情感的表达。
他善于运用意向性的构图手法,通过强调某些元素来凸显画面的主题和情感。
他喜欢运用繁花似锦的花朵、层层叠叠的云彩等来表现山水的美和神奇,同时在画面中添加一些小品,如渔船、牧人等来渲染画面的气氛。
他的作品常常给人以宁静、安详、恬淡的感觉,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秘与力量。
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在整体均衡、节奏节制、视觉引导和情感表达等方面有着独到的特点。
他通过巧妙的构图手法,使山水画更具生命力和表现力,将自然界的美和情感融入到画作之中,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
名家作品赏析——李可染《山林之歌》
界, 创造 性地拓 了中国画的新局 面。
《 山林 之歌》 的画面结 构, 让人感 受到一种屹立千年 的中国山水之 气势, 山势迎 面而来 , 瀑布 浓缩为两条 白色的裂隙 , 沉涩的笔调 亥 用
名家作品赏析●●李可染
李可染 ( 9 7 9 9 , 1 0 ~1 8 ) 江苏 徐州 人。他通过写 生, 观察取 舍, 从版 画 留白和西方伦 勃朗的作 品中得到启迪 , 深入探 索光与墨的变幻,
形成独特 的艺术风格 , 解决 了 传统 山水画 图式的现代转换和构建 的问题。 以磨炼意志和人格 力度 , 归文化本源 , 复 追求 崇高壮美 , 把握霖
画, 绵密地深入到 画面 的各个角 落。整幅 画作表现 出深厚博大的精神力量。 并
野 舟/ 文
李可染作品赏析
万山红遍
此画以巨碑式丰满构图,用了 大量的朱砂,通红一片,在谧 静中包含无限喜悦。作家为了 突出“红”字,运用大量浓密 朱砂点,使画面效果格外强烈, 视觉魅力非凡,并以浓厚的墨 色为底,形成冷暖对比,林间 的白墙、山上的飞瀑和山下的 流泉,互相衬托,成了画面的 亮色,而前景的溪涧则为画面 增添了些许动感。
《长征》中,景物横向展现,
层峦叠嶂,如犬牙交错,参差 错落,雄奇壮丽,红军队伍沿 狭窄山路从左往右横越画面。 山体以浓墨重色写成,块面厚 实稳重,以留白形成的山路、 水道穿插其间。从深浓墨色过 渡到留白,色调的明暗变化, 平衡了画面厚重的体积感。全 幅结构规整、笔墨精严、气象 万千。
《北国风光》将诸多绘画元素与艺术语言统一在不足4平尺的盈盈画面 中,而其恢弘气势却已溢出画面,流淌在每一个华夏子嗣的心间。作者 将各具象征意义的宝塔山、黄河、长城、红太阳、松林、山脉等融汇成 一幅美好河山的胜景,传达出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此幅《归牧图》中,□ 拙的水牛与天真的牧童 构成这一田园咏叹调的 主角,夕阳里被染成晚 霞一样的层林和晚霞里 逡巡回旋的归鸦则宛如 画外音般与之交响。这 正是久罹凡尘久羁俗务 的现代人对於纯净得几 乎一尘不染的乡村童年 生活的回忆,它透明而 晶莹,不杂一丝尘滓。 那是“纯真”和“童心” 的至高境界。
李可染书法
这幅作品是画家晚年典型书风 之作,4个大字中的“既”字左 正右斜,左平右险,“东”字 左撇的墨韵干辣,右捺的墨味 腴润,均颇为适度而具有美感。 “白”字“曰”的右下的开而 不收,“既”字的“艮”部的 左上部“开口”等,都十分微 妙而别有意趣。这种笔法圆厚 重实,既不显得沉重呆板,又 丰厚之中见筋力。其结体意方 而用圆,字势开张大气。其点 画圆劲,用墨酣饱,时有飞白、 颤笔,行笔如锥划沙,具有动 感,有篆隶之意。通篇给人以 沉稳坚定、宽博大度、严肃雄 健之感
浅析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
浅析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李可染是中国近现代山水画界的一代巨匠,其山水画风格自成一派,成为中国山水画的代表人物之一。
李可染的山水画构图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构图方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浅析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可以更好地了解李可染的绘画艺术和艺术成就。
首先,李可染的山水画构图追求一种平衡和谐的美感,这种美感要通过明暗对比、形式对比、线条对比等手法展现出来。
在李可染的作品中,往往可以看到山林、水流、人物等元素之间的平衡和谐,形成了一种整体的美感。
例如李可染的《典礼祭典图》中,几位人物站在山林之间,形成了一种较为平衡的构图。
其中,左侧的两位人物占据了大部分画面,但是右侧的山峰和松柏树也给人以平衡的感觉,使得画面整体显得和谐而美丽。
其次,李可染的山水画构图具有立体感和透视感,他往往运用透视法和大小比例来表现空间深度和物体的远近感。
在李可染的作品中,其构图呈现出山丘起伏、河流蜿蜒、远近大小递进,使得画面具备了一种通透感和立体感。
例如《大屯四季图》中,远处山峰渐次隐去,中间借由河流形成一个虚实对比,近处则是盆地和建筑。
这样的构图使得画面具有了一种强烈的空间感。
再者,李可染的山水画构图注意形式感和造型美,他在传统的笔墨技法中,注重画面的线条和形式,强调画面中线和面的协调和统一。
李可染往往通过线条和形状的变化,表现自然景物的外貌和内心特征。
例如《醉渔图》中,可以看到钓鱼人的身体曲线和竹竿的弧度相互呼应,形成了一个整体性的美感。
综上所述,李可染的山水画构图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构图方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李可染在山水画构图中追求平衡和谐的美感,注重形式感和造型美,同时还注重立体感和透视感的表现。
李可染的山水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美的视觉享受,同时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中国山水画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李可染《万山红遍》辑评
《万山红遍》是李可染艺术道路的转折点,他开始追求层峦叠嶂的雄伟气势,追求重量,开始塑造,开始建筑!《万山红遍》是最具时代感的作品,也是以毛泽东诗词为题材的诸多山水画作品中最成功的。
—吴冠中我父亲最早开始画《万山红遍》是在1962 年的广东从化,1962年至1964年是他探索中国画的重要阶段。
20世纪50年代他提出如何改革和发展中国画的议题,当时他提出“可贵者胆,所要者魂”,60年代他提出对传统要“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对传统文化、东方的文化精神,对中国山水画传统的程式化的表现、笔墨和写意精神,均进行了研究。
我父亲认为中国画还是具有中国文化代表性的经典文化,必须探索一条新路,所以他在1954年、1956年、1957年、1959年进行了大量写生。
后来他也讲到,写生是为了重新到大自然中去,精读大自然,去发现新的意境、新的绘画语言,这是他在50年代所做的探索的前奏。
到了60年代,他认为写生还是素材,要把写生提升到艺术高度还需要千锤百炼,要进行更多的艺术加工,所以60年代的时候,在1962年、1964年,北戴河和广东从化等地邀请他去疗养,在这个过程中,他实际上没有疗养,而是在探索如何把过去的感受和写生的东西提升到更高的高度,在这个阶段他有一大批更加具有创新精神的、探索性的作品 出现。
—李小可……尤其是他创作的《万山红遍》,用墨勾勒渲染,其上积点朱砂,由淡至浓,加至十数遍,厚而实,浑而朴,古今中外,无有此种积染者。
这是李可染的创举,凸显出祖国河山的雄浑气象和厚重的时代精神。
—陈传席1961年开始的三年,堪称李可染艺术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三年。
这期间,李可染“采一炼十”,开辟出全新的山水天地;而“李家山”的范式也逐渐确立下来。
这时期的作品,无不见证了一代大师在创作上的革新与突破,其中又以“万山红遍”系列最为典型。
这幅《万山红遍》即囊括了李家山水范式所有重要特点。
其一,在技法上,积墨加积色,层层积染,塑造雄浑之势。
浅析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
浅析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李可染(1907-1989)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他的山水画作品堪称经典之作,深受广大艺术爱好者的喜爱。
李可染山水画作品的构图艺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本文将从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特点、构图原则和艺术特色三个方面,对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进行浅析。
一、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特点李可染的山水画构图独特,以大写意、平淡、恬静为主,融入了传统山水画的意境,同时又不失现代气息。
他擅长用墨色表现山水的意境,善于运用空间的变化来塑造画面的张力。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能看到广阔的山水、宁静的村庄、悠远的古迹以及静谧的水面,这些元素在他的画面构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李可染的山水画常常采用对角线构图,通过对角线的运用来强化画面的动感和节奏感。
在画面中,他会使用不同角度的对角线将画面分割成不同的区域,这样可以让画面更加丰富多彩,让观众的视觉在画面中不断流动,增加了画面的变化和趣味性。
李可染的山水画构图还善于利用形状、线条和色彩的对比来丰富画面。
他擅长运用深浅不同的墨色和色彩来表现山水的远近、轻重、虚实,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增加画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使观众在欣赏画面时感受到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李可染在创作山水画时,遵循着一些构图原则,以确保画面的和谐和美感。
最重要的构图原则之一就是“留白”,他擅长利用留白的手法来创造画面的平衡和空间感。
在他的作品中,往往可以看到大片的留白,这并不是因为他没有填充的东西,而是有意识地留出空间,给观众留下联想的余地,增加画面的神秘感和韵味。
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原则还包括“点、线、面”的运用。
他擅长利用点、线、面的组合来营造画面的结构和节奏感。
在他的作品中,点是构图的侧重点,线是连接各个点的桥梁,而面则是各个点和线的空间位置,通过这三者的运用,李可染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画面形式,赋予了画面更加立体和鲜活的艺术表现力。
李可染在山水画的构图中还经常运用“对比”和“平衡”的原则。
国画大家李可染的山水画意境特点
国画大家李可染的山水画意境特点(一)意境是意和象、情和景的统一意境是境和意、景和情的模糊糅合,而境不仅仅是景,意也不仅仅是情。
情与景是构成意境的两个核心要素,两者互相融合,契合无间。
由景触情,境外生意,其中景是基础,情是主导,境是糅合,意是生发。
李可染《雨亦奇》例如《雨亦奇》,此图描绘的是阴雨蒙蒙的西湖风光,采用俯视取景,湖中的“三潭印月”、湖心亭、孤山以及湖周围的远山等景物都纳入画面中,淡墨轻染,水天一色,充分地描绘出画家对江南细雨的感受和“雨亦奇”的诗意,表现了雨中西湖的柔和之美。
(二)意境是客观事物精华部分的集中李可染认为,意境既是外物精华的客观反映,更应该是作者独特感情的宣泄。
创作的过程,既是客观的典型表现,又是主观的感情抒发,意境正是主客观的统一、融合。
由此可见,李可染的山水画创作已经把个人情感与“境”紧密的联系起来了。
李可染《苏州拙政园》李可染《无锡梅园》艺术从生活中来,是现实生活的反应,但不等于生活。
如1961年的作品《人在万点梅花中》,根据画面题跋说明了李可染创作的来源。
他把1956年旅行写生时,画过的《苏州拙政园》和《无锡梅园》二者综合起来,将所见所知,经过所想加工,创造成一种新意境。
保留《苏州拙政园》中的亭子和长廊,只稍微移动了位置,园中的绿树全改为梅花。
《无锡梅园》运用近似西画的写实手法描绘梅树和花。
李可染人在万点梅花中嘉德2011秋拍成交价989万元这幅《人在万点梅花中》只强调盘旋的梅树老干和盛开的花朵,省略细节的描写,画中又增加了泼墨的远山和题跋。
画面中所反映出来的生活比现实生活层次更高、更典型、更理想。
与直接写生的作品相比,简略并且单纯,笔法和墨韵也更为讲究,这幅作品正是李可染熟练运用提炼生活、典型概括和超越写实、追求诗意的炉火纯青之作,也成功实现了笔墨及意境上的突破。
所以李可染说道:“山水画不是地理志,不是地理位置的说明和地貌的简单图解,它当然包括自然环境的一定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所谓‘见景生情’。
可贵者胆,所要者魂——李可染的重磅作品《万山红遍》
李可染,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
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晚年用笔趋于老辣。
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在山水画方面,李可染主张"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大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使古老的山水画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
他也强调作山水画要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即从单纯到丰富,再由丰富归之于单纯。
在素描方面,李可染认为素描是研究形象的科学,素描唯一的目的就是准确地反映客观形象。
形象描绘的准确性,以及体面、明暗、光线的科学道理,对中国画的发展只有好处,绝无坏处。
李可染也提出过"采一炼十"的主张。
意即,采矿是艰辛的,冶炼更加需要付出倍百倍的劳动,真正的艺术创造必须兼有采矿工人和冶炼家双重艰辛和勤奋。
李可染的山水画重视意象的凝聚。
他在40年代的山水作品是一种线性笔墨结构。
50年代以后的作品,由线性笔墨结构变为团块性笔墨结构,以墨为主,整体单纯而内中丰富,浓重浑厚,深邃茂密。
李可染的山水画将光引入画面,尤其善于表现山林晨夕间的逆光效果,使作品具有一种朦胧迷茫、流光徘徊的特色。
从总体看,李可染的山水画比明清山水画更靠近了对象的感性真实,从某种意义上看减弱了意与形式趣味的独立性。
2012年的书画拍卖中,李可染的山水国画《万山红遍》以1.8亿元棋牌成交价加佣金高达2.9325亿元,创造了李可染的书画拍卖最高记录,同时也是2012年拍卖中成交价格最高的书画作品。
1962年开始至1964年,李可染先后共创作了7幅《万山红遍》。
第一幅《万山红遍》1962年作于广东从化温泉翠溪宾馆,画成后一直由李可染亲自保管,1999年经中国嘉德释出市场。
1963年,李可染再于从化创作了第二幅《万山红遍》,此幅由李可染亲自捐赠给了中国美术馆。
可贵者胆 所要者魂——中国美术馆藏李可染作品
国家美术典藏中国美术馆藏李可染作品共有19件,其中18件为中国画作品,1件为书法作品。
除一幅创作于1979年的书法作品和几幅尚无年款的作品之外,其他中国画作品均创作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属于李可染重要转型时期的作品。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早年即显现出艺术天赋,师从国画老师钱松龄,16岁入上海美术专门学校,29岁考入杭州国立艺术院研究生部,学习西画。
1946年,应徐悲鸿的邀请,李可染在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同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
此后,他一直致力于引西入中,并将融合中西作为探索与实践的课题。
李可染先生被视为20世纪中国山水画颇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之一,学习传统与学习自然成为其开创李家山水风格的重要积淀。
他早年致力于学习传统笔墨,后又深入西法积累写实功力。
在图1 李可染 巫峡帆影纸本水墨设色 61.9cm×48.7cm年代不详 中国美术馆藏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色,它们穿插在房屋、树木与山水之间,自然地串联起各个景物,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
画中的远山占据了上半部空间,与前景、中景中河流的曲折“幽远”形成了有趣的对照,于细腻中不失巍峨气象。
此幅用墨大胆,岸边密林用水较多,予人以丰沛清幽之感,而山体在大块着墨之上,又施以焦墨皴擦,于清润中显苍茫。
同样表现江南之雨的,还有作于1962年的《春雨江南》(图3)。
画面左侧有“春雨江南”画题,落款:“一九六二年春吾养病于南粤从化温泉,时春雨妙酥,因忆苏杭一带景色,作以遣兴,可染画竟并记。
”黑瓦白墙、拱桥与戴斗笠的行人,都是典型的江南风景。
作品通体以淡墨写成,用墨线勾勒鳞次栉比的房屋、枝丫,并层层向远处推开。
构图经过精心安排,笔直的河道由近及远,在远处构成蜿蜒曲折的走势,将城市一角充满整幅画面而不失灵巧,气贯长虹。
河道中几艘渔艇、拱桥上的戴笠行人,都与岸边风景形成动静相宜的对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李可染国画家作品赏析
李可染生于江苏徐州,13岁从师乡贤钱食芝学习传统山水画,16岁入上海私立美专师范科学习。
1929 年以优异的成绩入杭州西湖国立艺术院,破格录取为研究生,师从林风眠、法国名画家克罗多两位教授,研习西画。
新中国成立后,他进一步致力于中国画艺术的革新。
将“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为座右铭,使古老的山水画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
可染先生的山水深厚凝重,博大沉雄,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促进了民族传统绘画的嬗变与升华。
可染先生自成体系的教育思想,出现了活跃于画坛的“李可染学派”。
他不仅是画坛辛勤耕耘70余年的一代宗师,而且在艺术观念的开拓上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可染是二十世纪“金石派”的重要山水画大师,一生致力于“为祖国山河立传”。
其影响早已越出美术界,受到各方面的高度评价。
李可染的山水画重视意象的凝聚。
他在40年代的山水作品还留有朱耷、董其昌的影子,清疏简淡,是一种线性笔墨结构。
50年代以后的作品,借助于写生塑造新的山水意象,由线性笔墨结构变为团块性笔墨结构,以墨为主,整体单纯而内中丰富,浓重浑厚,深邃茂密。
他在中国画领域,尤其是山水方面尤为突出,他强调作山水画要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即从单纯到丰富,再由丰富归之于单纯。
而李可染无疑最具有代表性,它通过写生和借鉴西方艺术的方式跳出前人巢臼,改革和促进了中国画的发展,创造出了具有鲜明时代风格的山水新面貌。
六十年代开始,李可染自言进入了“采一炼十”的过程,他从大自然中采集素材,再将它们提炼并表现在皴法、光影、构图和意境之上,创造出一套崭新的艺术语言。
李可染的水墨画一扫逸笔优雅的文人积习,尤其是那以悲沉的黑色形成的基本色调,深深地捉住人们的感觉,而在这悲怆旋律的制约下,画中即使偶有淡淡的幽雅,也会被这"黑色世界"造成凄迷的基调。
从总体看,李可染的山水画比明清山水画更靠近了对象的感性真实,从某种意义上看减弱了意与形式趣味的独立性。
出版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而代表作品有《江山无尽图》、《万山红遍》、《漓江胜境图》、《井冈山》和《爱晚亭》等。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举国欢欣,人民对新的生活充满期盼;五、六十年代,毛泽东诗词成了不少艺术家的创作题材,故此以毛泽东诗词为题的画作不计其数,“万山红遍”更是当时最为欢迎的名句之一。
该时候许多画家绘画秋山红叶,被美术史家称之为“红色山水”,“红色”亦被赋予红色政权统治中国的政治含义和时代特征。
《万山红遍》是李可染的重要代表作,《万山红遍》透露李
可染艺术道路的转折点。
1962年一幅构图饱满,以红叶密布前
景为主。
这幅作品画山间瀑布,溪水奔流;1962年一幅画小河弯
曲,汇成水塘。
本图朱砂点叶的面积较小,但与朱膘、赭石色
呼应,红色调中见冷暖对比,层次丰富。
1962年一幅,以朱砂
色为主,画面浓艳强烈。
由此可见,同是一个题材,可染师每
次画都有不同,因此,每一幅画都是一次再创作。
不凡之处便
是作者用了大量朱砂来渲染画面,满目红山,意境非凡。
据说,
当时李可染画《万山红遍》用掉内库半斤朱砂。
以朱砂作画,
前人有过,但多用于佛像、钟馗、花卉,如此大量用于山水画
之中,李氏为第一人。
而《万山红遍》采用了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意境,此画以巨碑式丰满构图,使用大量的朱砂朱膘。
画法采用积色法,局部有如油画的笔触和肌理,但在山之轮廓、房舍的边线、树的枝干等处又保留了传统的笔墨特点,确实在多种层次、不同方面非常具体地实践着他融合中西又突出传统魂魄的观念。
这幅作品境界较大,可以看到远景崇山峻岭;主要分近景、中景两个部分:近景描绘了涓涓小溪、明亮的飞瀑以及错落的红色树木;中景重点刻画了雄奇的主峰和树木掩映的山村房屋;小部分远景墨色加重,层层推进。
为了强调诗歌中的“遍”、“尽”的意味,作品构图特别饱满,极具张力,有着西方构成主义的成分,并且画家一反平日黑、重的用色方法,作者用了大量得自故宫内府的朱砂,通红一片,在谧静中包含无限喜悦。
作家为了突出“红”字,运用大量浓密朱砂点,使画面效果格外强烈,视觉魅力非凡,并以浓厚的墨色为底,形成冷暖对比,层次丰富;林间的白墙、山上的飞瀑和山下的流泉,互相衬托,极具气势,成了画面的亮色,而前景的溪涧则为庄严壮观的画面增添了动感。
画上的红色不但有朱砂,更加有西洋红,使整幅画面红润红润的,在光线暗处(朱砂在光线暗处更红)红润,在光线亮处也红润,颜色非常美,和黑色的墨相映成趣,与齐白石先生创作的红花、墨叶异曲同工。
该画构图中采用的小溪斜流而不是瀑布,给山村平添了几分谧静感,这火红和谧静的结合给人带来了更多的遐想。
再加上“李家”山水的重量感,使之成为划时代的杰作。
《万山红遍》可染师曾反复画过多次,画面基本格局相同,通幅用大面积的朱砂点染,在色彩表现上是他作品中少见的辉煌灿烂之作。
构图博大雄浑,有着纪念碑的份量。
画家吴冠中曾在<魂与胆——李可染绘画的独创性>一文中评论说:我感到《万山红遍》一画透露了作者艺术道路的转折点,像饱吃了十余年草的牛,李可染着重反刍了,他更偏重综合、概括了,他回头来与荆、关、董、巨及范宽们握手较量了!他追求层峦叠嶂的雄伟气势,他追求重量,他开始塑造,他开始建筑!李可染采用光影手法加强远近感,他剪凿山的身段以表现倔强的效果。
这幅有声有色,声色并茂的山水画,可以说是李可染“笔底生烟霞”的典范之作,他以自我心中的丘壑,成功地将原诗中的诗情画意,全方位地展现在一张薄薄的宣纸上,重新构建了一种不同的艺术形象,这不仅开拓了雄迈的精神境界,还是山水画、自然天籁和诗词关系的美学思考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画面打破了中国绘画惯用的全景式构图方法,进行了大胆的剪裁和高度的意匠加工,从对自然本身的关注转化为对创作意向的关注。
李可染为水墨世界开创出新的格局。
作品在黑红对比中书写南国的深秋景色,带有明显理想化的诗意色彩,包含着画家对祖国山河无限的深情,体现了其热烈深沉的感受,被当时的理论界称之为“红色山水”他的画面结构,更让人感受到一种屹立千年的中国山水。
一种范宽式的饱满构图,山势迎面而来,瀑布浓缩为一条白色的裂隙,用沉涩的笔调一寸一寸地刻划出来,绵绵密密地深入到画面的每一个角落,在一张纸上,表现出最大最丰富的内容。
参考文献: 《中国名画家全集李可染》
《不可不知的一百幅中国名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