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院对李可染的评价

合集下载

谈艺录

谈艺录

38/书画艺术·8月号当代名家dangdaimingjia谈艺录□王 镛我学习书法,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1977年恢复高考后,书法专业开始进入美院,浙江美院沙孟海、陆维钊等先生招收第一届研究生,学生有朱关田、陈振濂、王冬龄等人。

但不巧的是,那个时候我已经考取了中央美院李可染先生的研究生。

之前,我与李可染先生从未谋面。

当时我考的是山水画兼书法篆刻专业,虽然李可染先生并不是专门教授书法篆刻,但他要求我们五个学生都要多练习书法。

他常讲到书法,尤其是为先生刻印时,几次登门造访,他对我讲了很多书法篆刻方面的问题,当时我都有记录。

当然更多的情况下,我靠的是自觉训练和自我调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多思考。

我之前没上过书画科班,恰好养成了我独立思考的习惯。

再高明的意见我也要想想是否适合我,是否适合当下阶段的我。

其次,是多动笔。

我知道动笔不能盲目,要有针对性,针对当下自己最薄弱的问题。

第三是临摹和创作相结合,这两个方面不能分离,否则会事倍功半,甚至无功而返。

小时候周围的大人也“教导”我要先临好一家一帖,但后来悟到,临摹只是个手段,其目的是认识书法用笔、结字、章法、风格等的一般规律。

这个规律存在于各家各帖之中,需要通过比较,然后再加以分析、研究才可以做到。

如果长期只临一家一帖,就没有了对比分析,也就没有了意义。

在学习中,最好每一天都把临摹和创作相结合,交替进行,对待不同书体也应如此。

在之后的美院教学中,我也是这样要求学生的。

同时不管临摹还是创作,都要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卢纶《题悟真寺》寄兴云泉之外8月号·书画艺术/39当代名家dangdaimingjia王镛,别署凸斋、鼎楼主人等。

1948年生于北京,山西太原人。

1979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李可染、梁树年教授研究生,攻山水画和书法篆刻专业,1981年在研究生毕业展中获叶浅予奖金一等奖并留校执教。

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顾问、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研究室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院长,北京印社社长,李可染画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艺术院名誉院长,北京理工大学中国陶瓷印艺术研究中心顾问。

可贵者胆 所要者魂——李可染和他的水墨山水画

可贵者胆 所要者魂——李可染和他的水墨山水画

可贵者胆所要者魂——李可染和他的水墨山水画
周冉
【期刊名称】《人民周刊》
【年(卷),期】2016(000)003
【摘要】李可染也许没有想到,离世20多年后,自己的作品已同那些西画一样,卖出了“大价钱”。

在中国嘉德夜场,李可染的革命圣地画《韶山》经过30多次叫价,以1.24亿元人民币的天价落槌。

年秋拍中,他的《长征》曾以1.0752亿元成交,创当时中国近现代书画纪录。

【总页数】2页(P76-77)
【作者】周冉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59.3
【相关文献】
1.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任福安书法篆刻艺术欣赏 [J], 杨月平
2.可贵者胆,所要者魂——访江苏美术出版社社长顾华明 [J], 刘竟艳;顾华明
3.可贵者胆所要者魂——李可染和他的水墨山水画 [J], 周冉
4.可贵者胆所要者魂——试论刘亚洲国际题材报告文学的特色 [J], 王凌云
5.可贵者胆所要者魂
——中国美术馆藏李可染作品 [J], 王小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可染:废画三千,万物静中得,才大有可为!

李可染:废画三千,万物静中得,才大有可为!

李可染:废画三千,万物静中得,才大有可为!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1989年12月5日),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

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晚年用笔趋于老辣。

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关于学习态度潦草是最大的错误,没有比潦草更大的错误了。

艺术创作不是“探囊取物”,要把整个生命力投进去,如“狮之搏象”,如“无鞍骑野马”;“赤手捉毒蛇”,必须全力以赴,精力高度集中。

有的人一辈子精力从来没有集中过,因此做不好事。

大科学家大艺术家都是能够高度集中经历的。

古人云:“万物静中得”,静就是静下心来,思想高度集中。

水分散了就浅,集中起来就深,聪明二字如何解释?聪是听的清,明是看的明,也就是思想能够集中的意思。

有人认为大画家画画都是随随便便抹几笔,自己就漫不经心,以为从胡乱林中可以产生好画,创造奇迹,古人说:“若不经意”,我认为“若”字旁边应该打几个圈强调一下,或者更明确一点,在下面加上“经意之极”四个字,成为“经意之极,若不经意”。

这和苏东坡所说:“始知真放在精微”是同样的意思。

过去我常看齐白石作画,和很多人的想法相反,他不是画得很快,而是很慢;不是随随便便,而是十分严肃。

越是大笔墨的画,越需要小心经意,因为要在简单的几笔里、表现丰富的内容,这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大艺术家如此,何况初学!我虽然曾经画过几百幅山水画,但面对着新的对象,还干单刀惶悚,感到很吃力,很困难,艺术家除了聪明以外,还要老实,市侩性格的人成不了大艺术家,因为他怀着投机取巧的侥幸心理,早上下了点功夫,晚上就想取利。

好的艺术家,都具有朴实的品质。

要像鲁迅所说的:“吃的是草,挤的是牛奶”,把自己无条件地贡献给人民,贡献给您的事业。

怕画坏是没有出息的。

只要用心画,画坏了没有关系。

我有一颗图章,叫做“废画三千“,就是鼓励自己不要怕画坏的意思。

可贵者胆所要者魂

可贵者胆所要者魂

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作者:王小丽来源:《书画世界》2021年第10期中国美术馆藏李可染作品共有19件,其中18件为中国画作品,1件为书法作品。

除一幅创作于1979年的书法作品和几幅尚无年款的作品之外,其他中国画作品均创作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属于李可染重要转型时期的作品。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早年即显现出艺术天赋,师从国画老师钱松龄,16岁入上海美术专门学校,29岁考入杭州国立艺术院研究生部,学习西画。

1946年,应徐悲鸿的邀请,李可染在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同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

此后,他一直致力于引西入中,并将融合中西作为探索与实践的课题。

李可染先生被视为20世纪中国山水画颇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之一,学习传统与学习自然成为其开创李家山水风格的重要积淀。

他早年致力于学习传统笔墨,后又深入西法积累写实功力。

在此基础上,他于20世纪50年代多次深入各地河山,对景写生,师法造化。

其间,李可染都在思索“山水画如何发展”的问题,即“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更加充分地表现人民新的生活面貌、新的思想感情”[1]15。

1954年,李可染与张仃、罗铭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长途写生,先后至无锡、苏州、上海、黄山等地,归来后在北京北海举行了写生画展,引起强烈反响。

这次写生之旅,可视为李可染变革中国画这一抱负的探索实践,也构成其风格转型期的开端。

1956年,李可染赴江南、西南进行长途写生,历时八个月,途经江苏、浙江、安徽、四川等地,包括长江三峡一带,画了大量写生稿。

1957年,李可染又与关良同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为期四个月的访问期间,他创作了数十幅写生作品,对以传统笔墨表现西方景物这个课题进行了探索。

1959年,李可染与颜地共赴桂林写生,积累了一系列以桂林山水为题材的写生作品。

同年,李可染带学生在北京颐和园等地进行写生教学。

在写生阶段,李可染在择取物象上有着自己的主张,他不为偶然的、局部的、表面的现象所拘泥,而力主从全局视角观察、把握,以找到最佳的表现角度。

介绍国画大师李可染

介绍国画大师李可染

曲折、辉煌的晚年





1966年——"文革"开始,被迫停笔。。 1969年——下放湖北丹江口干校,为时二年。 1974-1975年——"四人帮"发动"批黑画、反击资产阶级 黑线回潮"运动。李可染名作《阳朔胜境图》被指为《黑画》, 横遭批判。原陈列于公共场所的李可染力作一律禁展。李可 染身受迫害,但仍坚持习字,自创"酱当体",笔势格局,重 如碑拓。 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此后连续 当选为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1979年——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1987年——为黄润华、张凭、李行简在日本举办联合画展写 《"苦学派"画展前言》,提出学派的形成与发展问题。7月,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授予李可染通讯院士荣誉称号。 1988年——捐赠作品《雨过瀑声急》,以义卖所得4万美 元赠予国际修复长城、拯救威尼斯委员会。 1989年——5月12日,文化部举行"著名国画艺术大师李 可染先生为中国艺术节基金会捐款仪式",表彰画家捐款10万 美元,促进中国艺术事业发展。 12月5日上午10时50分,心脏病猝发,溘然长逝,享年 82岁。 2007年——11月4日,为期10天的题为“世纪可染”展 览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长征》
总体评价
李可染善书法,喜搜求书帖,尤爱北碑。他的 书法,得益于黄道周,亦得益于他的绘画修养。 重结体的建筑性与神韵,态静而多姿致,刚劲、 苍秀又温绚朴厚。 李可染有扎实的素描功底,他的作品让人感受 到了屹立千年的中国山水。 李可染的山水画重视意象的凝聚。他强调作山 水画要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即从单纯到丰富, 再由丰富归之于单纯。

论国画家李可染作品《万山红遍》的时代意义

论国画家李可染作品《万山红遍》的时代意义

论国画家李可染作品《万山红遍》的时代意义
李可染的《万山红遍》是一幅以山水为主题的国画作品,它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这幅作品创作于1959年,正值中国进入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其时代意义如下:
第一,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风貌。

在这一时期,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社会风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万山红遍》的创作正是描绘这种新时代的景象,它向人们展示了一片繁荣昌盛的大好山河。

第二,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

作为一名杰出的国画家,李可染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通过他的作品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

《万山红遍》不仅在色彩上采用了现代艺术手法,而且在构图和表现技巧上也具有现代性。

第三,展示中华民族精神风貌。

《万山红遍》的山水意境和意蕴,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风貌。

它表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表现了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崇尚,也表现出我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心态。

综上所述,李可染的《万山红遍》是一幅极富时代意义的国画作品,它不仅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和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这幅作品永载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现代国画艺术家李可染简介

现代国画艺术家李可染简介
了素描,逐步接触到西方绘画的主要流派,熟悉了达芬奇、米
盖朗基罗等人的不朽作品,知道了什么是印象派画家种种新鲜词
儿。所有这 些都促使他思考开创自己的画风—— 一种以民族绘画
传统为基础、吸收其他民族艺术之精华,能够反映时代精神的绘
画艺术。在这里,他还加入了由鲁迅培育起来的艺术团体一八艺
社。毕业后返乡任教。
地,遍游名山大川,行程10万里,完成大量作品。其中解放初期
的代表作有《山城朝雾》、《雁荡山》、《杏花春雨江南》、《峨
嵋秋色》、《凌云山顶》等。在探索中国山水画的创作过程中,李
可染追求创造性写生,即不是照景写实,而是让景色搬家,重新
组合,使画面交错虚实,以表现自然界的千变万化和自己的真情
实感;他力求打破传统山水画已成的模式,吸取西方画中常见的
李可染,是我国著名的国画艺术家、美术教育家。他一生不
停探索美、创造美,他的画作,匠心独运,别具风格,有丰富的
美术理论和美术实践,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李可染,江苏徐州人。1907年3月15日出生于厨师家庭。李
可染天资聪颖,兴趣广泛,对书画、戏曲有特别的兴趣,幼童之
时,说书的、唱戏的、练武的、耍猴的……民间艺术那精湛的技
山关夕照》、《清漓风光图》、《漓江雨》等。
李可染的画技历来受到国内外的重视。1957年,柏林艺术学
院为他举办了隆重的画展;1959年,中国美术协会在京、津、沪
等8大城市举办了李可染山水写生画展览,人民美术出版社专门
出版了《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同年,捷克也举办了李可染
画展,出版了《李可染画集 ;1977年,他的作品被收入日本出
逆光现象,把阴暗处理的方法融入中国画中,在线条上,他充分

美术展览中画家优秀评语

美术展览中画家优秀评语

美术展览中画家优秀评语1. 技巧精湛- 画家的技巧非常精湛,能够准确地运用各种绘画技巧表现出细腻的画面。

他的线条工整,色彩鲜明,充满了艺术感。

2. 创意独特- 画家的作品充满了创意,新颖的构思和独特的视角让人耳目一新。

他通过独特的组合和表现手法,创造了让人印象深刻的艺术形象。

3. 情感表达- 画家的作品充满了情感表达,令人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思考和感受。

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和色彩的运用,将情感生动地展现在画面中,让人产生共鸣。

4. 多样题材- 画家的作品涵盖了多种题材,展现了他对不同主题的深入理解和创作能力。

无论是自然风景、人物形象还是抽象艺术,他都能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表现。

5. 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画家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令人不禁驻足观赏。

他善于运用色块和形状的对比,创造出引人入胜的视觉效果,给人带来强烈的感官体验。

6. 多层次的细节- 画家的作品拥有丰富的细节,这些细节展示了画家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精益求精的态度。

观众可以在作品中发现各种细微之处,这增加了观赏者的艺术体验。

7. 融合传统与现代- 画家善于将传统艺术元素和现代表现手法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注重形式美和内涵的统一,使作品既具有传统的韵味又展现出现代的时代感。

8. 独立思考能力- 画家的作品显示了他独立思考和创作的能力。

他不拘泥于传统规则,敢于突破常规,通过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呈现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9. 探索艺术边界- 画家喜欢探索艺术的边界,不断追求突破和创新。

他通过尝试不同的材料、技法和表现形式,扩展了艺术的边界,赋予作品更多的可能性。

10. 个性化风格- 画家拥有鲜明的个性化风格,他的作品独具一格,让人一眼就能够辨认出他的创作。

他通过独特的构图和独特的表现方式,展现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以上是对美术展览中画家优秀评语的简要描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学校正在制作迎新雕塑《欣欣向“龙”》,已完成框架组装。

现征集外观装饰方案,同学搜集了以下材料,准备推荐用落叶作为装饰材料。

请你一起完成任务。

【材料一】设想源起________________近日,一年一度的秋叶艺术节开展,由秋叶装饰而成的作品——《留》,现身南山路的中国美术学院门口,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前来打卡。

在雕塑前,市民韦小华不断调整着合影姿势,“秋叶雕塑持续好几年了,我每年都要来看,这传达了美院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

”已经退休的韦小华家住附近,见证过每年不同的落叶艺术品。

在饱看来,艺术要与生活相衔接,这些雕塑将日常可见的落叶打造成艺术品,又吸引市民打卡互动,引起共鸣,这才是艺术真正的意义。

正视图侧视图作品名称:《留》作品介绍:外观为头部呈叶状的精灵形象,摊开手掌为行人遮住风雨,作守候众人之态;同时也像在做摸头的动作,向行人示意着可以在此停留歇息。

记者了解到,今年的秋叶艺术节将持续至12月31日,还有20多件作品将在两周之内陆续上线,秋叶艺术节起源于2006年美院学生一场小小的“恶作剧”,逐渐转变为一个面向市民的落叶装置艺术节,在传达艺术理念的同时,也将生活中细小的美好传递给市民。

(节选自“浙江在线”2023.12.11,有删改)【材料二】生态理念自然情况下,树叶落地后会经历一个生化分解的过程。

这个过程主要由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以及蚯蚓等小型无脊椎动物参与完成。

它们分解落叶中的有机物质,将其作化为氮、磷、钾等营养元素,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水,落叶分解的营养物质回归土壤,能补充土壤养分,增强土壤肥力,让生长在土壤中的植物长势更好。

这个过程符合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体现了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机制,对于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节选自《人民日报》2023.11.09)【材料三】就地取材○银杏,叶扇形,无毛,顶端宽5~8cm,在短枝上常具波状凹陷,在长枝上常2裂,叶柄长3~10cm,秋季叶色由绿变黄。

以大观小——重蹈李可染先生写生路

以大观小——重蹈李可染先生写生路

108中国美术名师追忆教学EDUCATION Recollections of Famous Artists以大观小—重蹈李可染先生写生路文 傅以新Size Contrast—Revisit the Road of Artist Li Keran’s Painting from Life1961年春,我正在准备报考中央美术学院,《人民日报》以一个整版发表了李可染先生的文章《论艺术的苦功》。

这篇文章与其他那些励志的说教不同,是以他亲见的艺术家艰辛努力的鲜活实例来说明苦功的重要性。

那些艺术家都是他的老师和朋友,读来非常感人。

这篇充满激情的长文极大地鼓舞了我学画的热情。

我把报载文章剪下来,贴在红色硬皮日记本中,携带在身,以便随时翻阅。

入学后,我和同学去可染先生家拜访,我拿出自制的“小书”给先生看。

先生很高兴,告诉我说,从艺就要苦学,考上美院仅只是开始,中国画博大精深,传统雄厚,学也学不完,要善于思考。

我记住了他的话。

60年代初,正是许多教授艺术生涯的黄金时期,李可染先生改造中国山水画的努力获得成功,被公认为当代山水画开宗立派的大师。

传统中国山水画历来讲究程式,无论是构图还是山石树木的技法,都总结出许多模式,偶有对景写生,也是让对象为程式服务。

李可染先生首开写生创作之例,他把传统程式拿到自然中去印证,悟到古代天才画家如何从生活中总结程式的规律,创造出了山水画的新模式,即淡化程式而通过墨色对比和加重渲染氛围来强化感受。

从20世纪50年代起,他写生的足迹由江南水乡到巴山蜀水,从长江三峡到峨眉青城,从烟雨漓江到巍巍井冈。

为了完成“为山河立传”的雄心壮志,他截去了叠生的三个脚趾。

他的写生已不是简单的景物摹移,而是赋予自然以拟人化的性格、感情,用从传统化出的笔墨去进行传递。

50年代艺术探索总结的《李可染水墨·山水写生画选》,山水科的学生几乎人手一册。

每当翻开画册,我都会有新的体会,他画的是当代人对山川的感受,是我们在生活中曾见之景,读来倍感亲切。

李可染《迎春图》镜心赏析

李可染《迎春图》镜心赏析

【理·论】070Vol.108【学术研究】Academic rescerch画为心声,要想了解一幅书画作品,得先从这幅作品的作者开始。

下面我们简单梳理一下李可染的绘画经历。

李可染原名李永顺,曾用别号三企,江苏徐州人。

李可染酷爱画牛,并将自己的画室命名为“师牛堂”。

1907年,李可染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自幼习画,在他13岁时便跟着钱食芝学习传统山水画。

1923年,李可染又到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普通师范科学习图画、手工,毕业后回到自己家乡的小学担任美术教员一职。

1929年,李可染因成绩优异,被杭州西湖国立艺术院研究部破格录取为研究生,此后便跟着林风眠和法国著名油画家克罗多两位教授学习素描和油画。

同时自修国画,研习美术史论,并成为了进步美术团体“一八艺社”中的成员。

由于“一八艺社”美术团体在1932年遭国民党当局解散,李可染无奈离校回到徐州,继续担任美术教员一职。

1938年,李可染成为政治部第三厅中的一员,积极投身于抗战爱国的宣传工作中。

1943年,李可染被重庆国立艺术专业学校聘为讲师,在开展中国画教学的期间同时创作中国画。

1946年,李可染在徐悲鸿的邀请下,担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画教授一职。

并在此期间拜黄宾虹和齐白石为师,主要研究和创作民族传统绘画。

从1956年起,李可染又在中央美术学院相继担任副教授和教授职位。

1981年,任中国画研究院院长一职,并且曾担任我国美术家协会的第一、第二届理事以及第三、第四届副主席。

在北京担任中国文联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以及山水画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位。

1986年,李可染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场规模盛大的个人画展,同年被德国的艺术科学院授予了“艺术通讯院士”的荣誉称号。

1989年12月5日卒于北京寓所,享年82岁。

李可染的作品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他的山水画早年取法八大山人,笔致简率酣畅,后跟着齐白石习画,用笔趋于凝练。

新中国成立后,他进一步致力于中国画艺术的革新。

1956年他为变革中国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

李可染《迎春图》镜心赏析

李可染《迎春图》镜心赏析

李可染《迎春图》镜心赏析作者:童丽娟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年第05期【摘要】本文通过对李可染先生的求学及作画经历的梳理,结合当时的环境对《迎春图》这幅画的绘画水平做了简明扼要的分析,以期更多的结合美学来研究国画。

【关键词】山水画国画绘画画为心声,要想了解一幅书画作品,得先从这幅作品的作者开始。

下面我们简单梳理一下李可染的绘画经历。

李可染原名李永顺,曾用别号三企,江苏徐州人。

李可染酷爱画牛,并将自己的画室命名为“师牛堂”。

1907年,李可染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自幼习画,在他13岁时便跟着钱食芝学习传统山水画。

1923年,李可染又到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普通师范科学习图画、手工,毕业后回到自己家乡的小学担任美术教员一职。

1929年,李可染因成绩优异,被杭州西湖国立艺术院研究部破格录取为研究生,此后便跟着林风眠和法国著名油画家克罗多两位教授学习素描和油画。

同时自修国画,研习美术史论,并成为了进步美术团体“一八艺社”中的成员。

由于“一八艺社”美术团体在1932年遭国民党当局解散,李可染无奈离校回到徐州,继续担任美术教员一职。

1938年,李可染成为政治部第三厅中的一员,积极投身于抗战爱国的宣传工作中。

1943年,李可染被重庆国立艺术专业学校聘为讲师,在开展中国画教学的期间同时创作中国画。

1946年,李可染在徐悲鸿的邀请下,担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画教授一职。

并在此期间拜黄宾虹和齐白石为师,主要研究和创作民族传统绘画。

从1956年起,李可染又在中央美术学院相继担任副教授和教授职位。

1981年,任中国画研究院院长一职,并且曾担任我国美术家协会的第一、第二届理事以及第三、第四届副主席。

在北京担任中国文联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以及山水画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位。

1986年,李可染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场规模盛大的个人画展,同年被德国的艺术科学院授予了“艺术通讯院士”的荣誉称号。

1989年12月5日卒于北京寓所,享年82岁。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教学设计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教学设计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一)课标要求:议论文的学习在初中阶段特别初三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课标对议论文的要求是: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议论文阅读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能力,对生活现象、社会问题,具有独立思考和分析鉴别能力。

议论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议论能力既能衡量一名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思维发展水平,又能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通过议论文学习,学生可以培养和提高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认识水平。

我们教材安排的议论文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都是经典名篇,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思辨能力教育的好教材。

(二)教材地位:《山水画的意境》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

中国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位置,无论是历朝各代绘制的宏篇巨幅的山水画,还是充满了文人气息的隽秀小品。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充满了诗情画意,显现出或空灵、隽永、含蓄、蕴藉,或迷远飘渺、奇妙幻境,或雄浑幽深、气势如宏的意境之美。

本课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美入手,感受山水画独特的艺术美感。

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的。

对于山水画的学习,力求改变过于注重技巧、过于强调技法而无暇顾及在画中表现意境的现象。

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

教学目标1.阅读时,要注意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思辨的方法。

2.发现疑难问题,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

3·学习文中介绍文艺欣赏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欣赏实践中。

教学重难点1.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

2.品味山水画的意境,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看几幅画作,猜猜是哪句诗?问:是根据什么猜到的?(诗的意境)展示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联想一幅画面,这就是意境的魅力今天我们就跟随画家李可染老先生去看看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浅析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

浅析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

浅析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李可染(1907-1989)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他的山水画作品堪称经典之作,深受广大艺术爱好者的喜爱。

李可染山水画作品的构图艺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本文将从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特点、构图原则和艺术特色三个方面,对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进行浅析。

一、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特点李可染的山水画构图独特,以大写意、平淡、恬静为主,融入了传统山水画的意境,同时又不失现代气息。

他擅长用墨色表现山水的意境,善于运用空间的变化来塑造画面的张力。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能看到广阔的山水、宁静的村庄、悠远的古迹以及静谧的水面,这些元素在他的画面构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李可染的山水画常常采用对角线构图,通过对角线的运用来强化画面的动感和节奏感。

在画面中,他会使用不同角度的对角线将画面分割成不同的区域,这样可以让画面更加丰富多彩,让观众的视觉在画面中不断流动,增加了画面的变化和趣味性。

李可染的山水画构图还善于利用形状、线条和色彩的对比来丰富画面。

他擅长运用深浅不同的墨色和色彩来表现山水的远近、轻重、虚实,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增加画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使观众在欣赏画面时感受到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李可染在创作山水画时,遵循着一些构图原则,以确保画面的和谐和美感。

最重要的构图原则之一就是“留白”,他擅长利用留白的手法来创造画面的平衡和空间感。

在他的作品中,往往可以看到大片的留白,这并不是因为他没有填充的东西,而是有意识地留出空间,给观众留下联想的余地,增加画面的神秘感和韵味。

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原则还包括“点、线、面”的运用。

他擅长利用点、线、面的组合来营造画面的结构和节奏感。

在他的作品中,点是构图的侧重点,线是连接各个点的桥梁,而面则是各个点和线的空间位置,通过这三者的运用,李可染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画面形式,赋予了画面更加立体和鲜活的艺术表现力。

李可染在山水画的构图中还经常运用“对比”和“平衡”的原则。

风雨江湖 多情笔墨——读李良博士《李可染》

风雨江湖 多情笔墨——读李良博士《李可染》

3461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辑)风雨江湖多情笔墨—读李良博士《李可染》—◎陈大利李良博士的传记大著《李可染》(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年6月版)的问世,实为文学界和艺术界的一件好事,细细读来,该著堪称近年来优秀而少见的艺术名家传记之一种。

传主李可染是徐州人,作者李良也是徐州人;李可染是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上重要的画家,李良是江苏省研究现当代中国文学文艺的俊彦;李可染以如椽巨笔为祖国河山立传,既有传承,更重创新,开宗立派,大美无垠;李良视野开阔,笔墨含情,力求全方位、多角度地描绘出身处江湖风雨之中的李可染,如何从容度过,并老而弥坚,终臻大成%李良为乡贤立传,固是情感使然,也是责任内驱,字里行间充满着一份自然与自信。

捧书在手,宛若欣赏一幅关于李可染艺术人生的长卷,点线面块,皴擦渲染,跌宕起伏,光色辉映,意境全出,耐人寻味%传记共分八章,环环相扣,犹如章回体小说一般的结构。

第一章“我是徐州人”,铺叙李可染平凡的家世,“素质可染”的秉赋,以及二胡情深的渊源,充分展示了著者对于家乡风土人情的熟悉和热爱,以及对于李可染生活环境的理解与认同。

这种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认同,也贯穿了全著行文的始终,《李可染》一书给读者最突出的感受就是:既有详赡可靠的材料作为有力的学理支撑,又饱含激越的情感浇筑于字里行间,语言鲜活、文笔生动,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艺术人物传记。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若要了解李可染其人其艺,必须结合其生活的时代;而李可染的艺术之路,其实也能够折射出一代艺术大家们的奋斗历程%二十世纪初期是新旧文化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绘画领域的“中西融合”、“借古开今”思想应时而生%生于二十世纪初期的李可染,在学艺之初先是随乡贤画家钱食芝等人,临习王石谷一派的传统山水,其后求学于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学习水彩、木炭等西方绘画方法,深得刘海粟褒赞,经过在徐州艺专十余序跋评述341年的教学生涯之后,再求学于国立杭州艺术院,学习素描、油画,得西湖山水的滋养以及校长林风眠的关爱,收获了圆满婚姻,并积极参加进步学生组织“一八艺社”,走上争民主、要自由的道路。

李可染与《万山红遍》

李可染与《万山红遍》

李可染与《万山红遍》一、智慧:以象征意义不容歪曲的《万山红遍》回应“江山如此多黑”的酷评美术史家的研究表明,自1962年到1964年,画家李可染根据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的意境,创作大同小异的山水画《万山红遍》七幅。

这些作品在当时家喻户晓,产生了极大影响。

《万山红遍》的立意与艺术手法,正如画题显示的那样,突出在一个“红”字上。

画家选朱砂为颜料。

朱砂为大红色,有金刚和金属的光泽。

由于朱砂的大片使用,画面笼罩在一片红色的海洋中。

其象征的意味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当然一目了然。

然而,纵观李可染一生的创作,在此之前,没有类似的作品,李可染的水墨山水画用色一向很节制,尤其是用红色;在此之后,也没有相同的作品。

一个疑问于是随之产生:李可染为什么一反常态,在那段时间里不厌其烦、连篇累牍地绘制《万山红遍》?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早在1957年1月就在《诗刊》杂志上发表,李可染的《万山红遍》五年后才问世,因此,不能认为它是急功近利的趋时之作。

李可染与他的《万山红遍》据笔者的研究,李可染此举与此前美术界对他的批评有关。

1959年“江山如此多娇——李可染水墨山水写生画展”在全国各大城市巡回展出,广受好评的同时,也夹着杂音,比如有人非难其“满”、“歪”、“黑”,甚至讥之为“江山如此多黑”。

对此,时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第一副院长的张仃撰文为之辩护,其中这样写道:“认为可染画得太黑了,若指笔墨而言,中国画的笔墨这一宝贵的传统,当然是画家尚须进一步追求的一个方面,若从风格上来说,则轻描淡写是一种风格,浓郁厚重也是一种风格,这决定于表现的对象与作家的气质。

”(《李可染的艺术》,《美术》1959年第9期)这是行家非常到位的评论。

上世纪50年代中期,李可染、张仃联手革新中国画,尝试水墨写生,为追求中国画足以与西洋油画抗衡的厚重感,李可染吸取了林风眠的逆光法和黄宾虹的积墨法,画面因此而变得幽深厚实,层次丰富,突破了传统中国画固有的程式,丰富了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力。

温纯朴厚 意趣酣畅

温纯朴厚 意趣酣畅

温纯朴厚意趣酣畅李可染,现代中国画家。

1907年3月26日生于江苏省徐州市,1989年12月5日卒于北京。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从师乡贤钱食芝学习传统山水画,16岁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两年后毕业回乡做小学教师,并任教于徐州艺术专科学校。

1929年,考入西湖艺术院研究班,学习油画并得到林风眠的指导与赏识。

1932年作《钟馗》并入选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1937年,入郭沫若主持的政治部第三厅,在武汉等地画抗日宣传画。

1942年在四川重庆参加当代画家联展。

翌年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画讲师。

接着在重庆举办水墨写意画展。

1945年与林风眠、丁衍庸、关良、倪贻德举行五人联展。

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以山水和写意人物为主。

1946年应徐悲鸿之聘为国立北平艺专中国画教授,同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潜心于民族传统绘画的研究与创作。

他致力于中国画艺术的革新,将“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作为座右铭,使古老的山水画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

新中国成立后,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1953年在北京举行了李可染、张仃、罗铭写生联展。

1957年,访问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画了大批写生作品,在笔墨、意境的处理上均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将西洋近代绘画注重感性真实和对象个性的特色融入中国画的笔墨形式之中,破除了传统山水画辗转相承的老程式,给作品注入了新鲜的生命感受和现代特色,是对传统山水画的突破,并由此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貌。

1959年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广州、捷克斯洛伐克举办了画展并出版了画集,当年被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79年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文联委员,并被任命为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1983年录制美术教育片《李可染的山水艺术》,欣赏片《为祖国山河立传》、《李可染画牛》。

1986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回顾性的“李可染中国画展”,展出了他各时期的作品200余幅。

这一时期是李可染创作的又一高潮阶段,笔墨更加纯熟,挥写更加自如,意趣更加醇厚,形式更趋于风格化。

李可染《井冈山》赏析

李可染《井冈山》赏析

李可染《井冈山》赏析李可染《井冈山》赏析2012年03月27日14:31 李可染《井冈山》文/李松井冈山进入中国山水画井冈山那郁郁葱葱、逶迤不断的群山在上千年的中国山水画史上从未进入过画家的视野直到20世纪成为革命圣地才受到画家的重视成为山水画创作的重要题材。

许多画家接踵到井冈山写生、创作。

1962年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南北画家宋文治、张安治、白雪石、陈大羽四人赴井冈山写生1964年5月至6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井冈山速写展”。

关山月在1962年和1977年两次赴井冈山、瑞金等地画了大量速写1984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关山月《井冈山》画集共收入其表现井冈山题材的中国画《井冈山颂》、《茨坪新貌》等18幅作品。

傅抱石1963年10月回到江西家乡访问了井冈山、瑞金等地创作了《黄洋界》、《茨坪》、《长江第一桥》、《革命摇篮叶坪》等作品。

黎雄才于20世纪70年代初画出巨帧的《黄洋界》、《井冈山瑇砂冲哨口》等作品。

魏紫熙、钱松喖、陆俨少、黄胄等许多画家都在井冈山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也在中国画坛留下了描绘井冈山胜景的佳作。

中国画家对这一革命胜地的表现热情一直持续下来。

进入21世纪后井冈山被优先进入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的选题范围。

初画井冈山李可染创作的以井冈山为题材的山水画作品主要集中在20世纪70年代初和1977年至80年代两个时期。

这些作品的产生既是由于特殊文化环境中无奈的选择又是倾注心血的力作。

在那个年代像是漆黑夜空上的星闪着熠熠光辉。

“文革”期间中国画被作为“四旧”处于被横扫之列。

画家被剥夺了画笔即使后来有机会作画也是动辄得咎。

李可染在“文革”开始不久被作为“反动学术权威”受到冲击抄家进“牛棚”完全被剥夺了创作权利到1968年12月才获得“解放”。

其时画坛一片荒芜四顾茫茫无所适从他的一位“三八”式老干部朋友、收藏家陈英经常去看望他他很理解画家的苦恼劝告说“可以画些青山绿水譬如以井冈山为题材加上些扛着红旗的红军这样谁还能批判呢”李可染接受了陈英等老朋友的建议期间他连续创作了十几幅《井冈山》。

她是李可染的弟子,及其短暂的一生,却在中国美术史上写下深情的一笔

她是李可染的弟子,及其短暂的一生,却在中国美术史上写下深情的一笔

她是李可染的弟子,及其短暂的一生,却在中国美术史上写下深情的一笔李可染先生说过,造就一个大艺术家,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天才、勤奋、修养、长寿。

对照这四个条件,他的弟子周思聪前三条都够格,只差长寿。

周思聪于57岁英年早逝,何其短暂的一生,却在中国美术史上写下深情一笔。

一花一世界1992年作 49*55cm朝雾 1992年作 55*97.5cm碧叶苍烟 55*100cm自在水云乡(四条屏) 1992年作 93.5*200cm雨溟溟 1992年作 48*89cm周思聪最后的荷花,有了一种超越自我心灵,接近绝对平和的静。

这种“静”不是枯燥的、沉闷的,而是生动的、“活泼泼的”,如同弘一法师辞世时写的那四个字:“悲欣交集”。

野塘荷影 1992年作 55*100cm絮语 1992年作 55*92.5cm听雷 1990年作 52*99cm疏影横斜水清浅 1992年作 55*100cm清气自相吹1992年作 55*100cm净碧 1992年作 55*99cm坐对荷花两三朵 1992年作 52*78cm雨来 1990年作 55*84.5cm山雨欲来 1992年作 55*80cm石浅水潺湲 1992年作 50.5*74cm湿云闪雾 1992年作 45*68cm荷花(局部) 68*67.5cm非雾又非烟 1992年作 67.5*51cm处暑 1992年作 66.5*49.5cm彩荷 60*52cm茅屋 54*69cm往事如烟 1992年作 66*50cm荷花(局部) 59.5*56.5cm周思聪的艺术人生周思聪是一个才女。

她的可贵还在于,她是一个才女,却没有才女的矫情;她是一个艺术家,却没有艺术家的造作。

三岁时与姑姑合影少年时代与同学合影初中时期和同学合影周思聪生于1939年,即使活到今天,也才只有76岁。

周思聪生在一个旧式大家庭,少女时代冲破父亲的反对,考入了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并于1958年被中央美院国画系录取,毕业之后,分在北京画院做专职画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美院对李可染的评价
有民族绘画丰富知识,掌握熟练水墨技术,有一定成就。

但他的画创造路比(较)狭窄,有区限性。

不能
画人,很难表现人。

过去很少教学,教时也偏重技术,不受学生欢迎。

作品发表的有年画,三等奖。

运用民族形式写进步人物
《劳模游园》《民族遗产》等著作,有一般知识。

李可染的山水画重视意象的凝聚。

他强调作山水画要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即从单纯到丰富,再由丰富归之于单纯。

他在40年代的山水作品还留有朱耷、董其昌的影子,清疏简淡,是一种线性笔墨结构。

50年代以后的作品,借助于写生塑造新的山水意象,由线性笔墨结构变为团块性笔墨结构,以墨为主,整体单纯而内中丰富,浓重浑厚,深邃茂密。

他从范宽、李唐、龚贤、黄宾虹等古今大师那里汲取了创造朴茂深雄风格的营养,又迥然不同于他们。

他多取材于江南与巴蜀名山大川,因而融铸了他风格中的幽与秀。

他的纯朴、醇厚的北方素质又使他的风格溶入了朴茂深沉。

他又将光引入画面,尤其善于表现山林晨夕间的逆光效果,使作品具有一种朦胧迷茫、流光徘徊的特色。

从总体看,李可染的山水画比明清山水画更靠近了对象的感性真实,从某种意义上看减弱了意与形式趣味的独立性。

这是对于明清以来山水画愈益形式化、程式化倾向的一种补正和突破,且与五?四运动以来注重写实的文艺思潮相一致。

李可染对写意人物画曾下过很多功夫,下笔疾速,动态微妙,形象夸张但不丑化,朴质却不古拙,富于诙谐、机智特色和生活情趣,齐白石曾给予很高的评价。

李可染还是画牛高手。

他喜欢牛的强劲、勤劳和埋头苦干,画室取名师牛堂。

多年来画了大量牧牛图。

李可染善书法,喜搜求书帖,尤爱北碑。

他的书法,得益于黄道周,亦得益于他的绘画修养。

重结体的建筑性与神韵,态静而多姿致,刚劲、苍秀又温绚朴厚。

他为许多著作题签,布局构图必经营再三,落笔即极具妙趣。

李可染从1943年开始从事中国画教学和创作工作,后来师从齐白石、黄宾虹,潜心于民族传统绘画的研究。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画界变革的呼声日高,提倡新国画。

于是1954年后他以造化为师,屡下江南,探索“光”与“墨”的变幻,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可以以“黑”、“满”、“崛”、“涩”来概括其艺术内涵,为水墨世界开创出新的格局。

李可染有扎实的素描功底,他的作品让人感受到了屹立千年的中国山水。

一种范宽式的饱满构图,山势迎面而来,瀑布浓缩为一条白色的裂隙,用沉涩的笔调一寸一寸地刻画出来,绵绵密密地深入到画面的每一个角落,在一张纸上,表现出最大最丰富的内容。

李可染的水墨画一扫逸笔优雅的文人积习,尤其是那以悲沉的黑色形成的基本色调,深深地抓住了人们的视觉。

而在这悲怆旋律的制约下,画中即使偶有淡淡的幽雅,也会被这“黑色世界”造成的凄迷的基调所吸引。

李可染山水画的价值,主要是他创造性地探索出了一种新的图式,并且表现出了浑厚博大的精神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