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山水画的意境》导学案第一课时
14.1《山水画的意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14.1《山水画的意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掌握山水画的构图方式和表现手法;•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欣赏、分析和评价山水画作品;•能够根据所学知识,自主创作简单的山水画作品;•能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培养自己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欣赏山水画的习惯,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和流派;•山水画的构图方式和表现手法;•山水画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老师放映几幅山水画图像,让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学习(35分钟)1.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山水画的起源;•山水画的流派发展和代表作品。
2.山水画的构图方式和表现手法•山水画的构图方式,如“穿窗法”、“透空法”、“突出主体法”等;•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如“写景求真”、“气势磅礴”、“虚实相生”、“寓情于景”等。
3.山水画的意境与审美价值•山水画的意境;•山水画的审美价值。
第三步练习(15分钟)学生自主选择一幅山水画作品,进行欣赏、分析和评价,要求写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第四步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一幅山水画作品,创作一份简单的山水画作品。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山水画的起源、流派和构图方式和表现手法等知识点。
2.演示法:通过展示山水画作品,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山水画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3.评析法:通过让学生欣赏山水画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山水画欣赏水平。
同时,学生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4.创作法:通过让学生独立创作山水画作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艺术素养。
五、教学反思1.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准备需要充分,带着一些代表性的山水画作品或能成为情感媒介的教材,启发学生感受山水画的空灵和久远的意境,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黑白山水和彩色山水的特点和差别。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导学案(学生版)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学习重点】1.能够准确理解“意境”这一概念,包括其内涵、外延以及与相关概念(如“意境”、“山水画”、“文学创作”等)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对山水画艺术的独到见解。
2.能够理顺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展开论述,从哪些方面来支撑自己的观点的,能够理解材料是如何用来证明或阐释作者的观点的【学习难点】能够将文章中提到的理论方法应用到实际的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的鉴赏中去。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过程】基础积累1.文题解读“山水画的意境”是评论;“意境”是文艺作品借助形象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
标题点明了。
2.作者介绍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以画成就最高。
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4.字词积累①正音正字灵魂.()惆怅..()气概.()真挚.()暮霭.()渲.染()赋予.()颐.和园()惨.淡()浮光掠.()影②理解词义:惆怅:身临其境:浮光掠影:语不惊人死不休:一、阅读与讨论(一)明晰概念和相互关系。
活动:默读课文,依次从文中圈点勾画出本文的概念。
说说概念间的关系,并确定哪个是核心概念。
(二)圈画观点,梳理思路。
1.默读课文,请大家依段圈点勾画出的观点句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
如果没有观点句,请概括或说明那一段的作用。
第一段:第一段的观点句是什么?第二段:阅读课文,画出观点句并把它写到横线上。
第三段:这一段有什么作用?第四段:阅读课文,画出观点句并把它写到横线上。
第五段:第五段起什么作用呢?第六段:阅读课文,画出观点句并把它写到横线上。
第七段:阅读课文,画出观点句并把它写到横线上。
第八段:阅读课文,画出观点句并把它写到横线上。
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3篇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一一、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节选自当代著名画家李可染先生的《漫谈山水画》一文。
文章探讨了山水画的历史、山水画创作中的意境和意匠问题,课文节选的是作者集中探讨意境的部分。
本文处于统编教材9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课文是一篇较为标准的文艺论文,从语文素养的培育上看,这篇文章有四个方面的学习价值:其一,把握“意境”的内涵。
学以致用。
其二,学习、借鉴作者的论述思路。
其三,构建文艺论文的阅读策略。
其四,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见解。
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圈点勾画出关键词句,引导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结合的方式,用图表形式梳理出文章的论述思路,还要引导学生分析体会作者论述观点所用的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契合性,以及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并从中借鉴学习作者分析实例的方式。
另外还要引导学生适当拓展阅读,提升对意境的认识,形成自己具有批判性的看法。
二、学情分析初中生首次接触文艺论文,文章内容涉及一定的专业知识,学生阅读时有较大难度,尤其对于基础较差及艺术审美能力不足的学生会觉得晦涩难懂,甚至难以产生兴趣进行深入阅读。
因此教学应该把理解性阅读放在首位,教师要将之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三、教学目标1、识记并积累生字、生词,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2、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3、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4、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5、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四、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4、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14《山水画的意境》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课时:1课时授课对象:九年级学生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3)能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2.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艺随笔,是本单元的精读篇目,内容理解难度较大,不易为学生接受。
单元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作者观点,学习思辨方法,有自己的见解,学习文艺鉴赏方法并迁移应用。
3.学情分析九年级上学期学生刚刚接触议论文文体,对文艺随笔更是第一次接触,而且学生生活经验较少,对文艺欣赏比较陌生,我希望能通过形式活泼的活动,帮助学生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目标1.通过默读课文,了解什么是意境以及意境与意匠的关系。
2.通过梳理文章的内容,学习本文出现的论证方法。
3.通过鉴赏练习,能够初步赏析山水画和诗词中的意境。
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三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概括意境的含义,自己比较意境与意匠的关系,并讨论山水画与摄影作品的区别和联系,以此检测其概括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思想内涵的能力。
2.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重组文本设计对话来表演,用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寻找和判断论证方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以此检测其梳理概况、判断分析及口头表达能力。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赏析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之一)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尝试使用文艺鉴赏的方法,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独特感受;设计一项课后作业,让学习赏析孟浩然的《春晓》;以此评价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
教学过程环节一:赏画导入,预习反馈1.师生共赏山水画,概括其意境并配古诗词,由此引入课文。
2.引导学生反馈预习中遇到的字词、作者等知识(课件展示)。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及原文《山水画的意境》课文原文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
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
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
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
如《十六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
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
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
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我们不能设想齐白石画虾,在看一眼画一笔的情况下能画出今天这样的作品来,而是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的。
2024版部编九下语文教案14课《山水画的意境》
《山水画的意境》文章内容概述
01
阐述山水画的意境概念和内涵
文章首先解释了什么是山水画的意境,强调了意境在山水画中的重要地
位,是画家通过笔墨、构图等手段所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境界。
02 03
分析山水画意境的创造方法
接着,文章详细分析了山水画家是如何通过观察自然、感悟生活、运用 笔墨技巧等方法来创造意境的,包括了对景写生、意象造型、笔墨语言 等方面的探讨。
山水画创作基本步骤演示
01
02
03
04
观察与构思
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山水,了解 山水的形态、色彩和光影变化,
构思画面的主题和意境。
构图与布局
指导学生运用散点透视、高远 法等构图方法,合理安排画面
的远近、高低、虚实关系。
勾勒与皴擦
示范山石的勾勒和皴擦技法, 让学生了解不同笔法和墨色的
表现效果。
点染与设色
这句话说明了山水画家在创造意境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模仿自然,而是要运用艺术手段 对自然进行加工和提炼,创造出具有个性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
“笔墨是中国画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它通过点、线、面的…
这句话阐述了笔墨在山水画意境创造中的重要作用,说明了画家是如何运用笔墨技巧来 表现自然景物和创造艺术形象的。
03 山水画技法与意 境表现
举例说明山水画意境的多样性
文章通过举例不同山水画家的作品,展示了山水画意境的多样性,说明 了不同画家在意境创造上的差异和个性。
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
总分总结构
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先总述山水画的意境概念和内涵,
然后分别阐述意境的创造方法和 多样性,最后再总结全文。
逻辑严密
文章在阐述山水画意境的过程中, 逻辑严密,层层深入,从概念到方 法再到实例,使读者能够逐步深入 地理解山水画的意境。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四课《山水画的意境》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四课《山水画的意境》导学案山水画是中国绘画的重要流派之一,它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深厚的传统和独特的意境。
它以山水为题材,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现出一种高远超拔、含蓄深沉的意境。
本课将通过学习《山水画的意境》这篇文章,加深对山水画的理解和欣赏,提高审美意识和美学素养。
一、导入新课1. 呈现导学案主题,引起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呈现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理解山水画的意境,欣赏山水画,提高审美能力和智慧。
二、课文阅读1. 学生自主阅读《山水画的意境》这篇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
2. 学生互相讨论自己的理解,得出共识。
指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
三、重点理解1. 仔细阅读课文,认识什么是山水画,山水画的魅力在哪里。
2. 加深对日本画的理解。
四、拓展思维1. 通过课文,学生是否认识到自然景观的无穷魅力和美妙。
2. 山水画所表现的景观都是真实存在的,可以通过观看山水画来欣赏并了解到这些美景。
五、加深学习1. 学生选择一幅山水画,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中的景物,并且为这幅画赋予一个合适的名字。
2. 学生互相交换自己的作品,并进行欣赏和讨论。
学生可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和完善。
六、总结回顾1. 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和自己的理解,进行总结归纳。
对山水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 学生回顾学习目标,并进行自我评价。
七、作业布置1. 写一篇文章,表达对山水画的感受和理解。
2. 准备一个山水画的图片,带着问题,让同学们欣赏和分析这幅画。
以上是一份关于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四课《山水画的意境》的导学案,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山水画的意境,及其在中国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通过参与讨论、创作和欣赏,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美学素养。
八、深化课堂讨论在本节课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课堂讨论和思考,进一步探讨山水画的意境。
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 在《山水画的意境》中,作者通过描绘山水画的特点和魅力,来表达山水画的意境。
14、部编九下《山水画的意境》精品教案
14、部编九下《⼭⽔画的意境》精品教案14 ⼭⽔画的意境教学⽬标知识与能⼒1.学会欣赏中国⼭⽔画作品,能够感受⼭⽔画的意境之美,初步理解⼭⽔画的意境营造;2.初步掌握⼭⽯树⽊的画法,学习画⼭⽔画的⽅法步骤,学⽣能创作或临摹⼀幅⼭⽔画作品,来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法1.通过听课讨论等途径,学习欣赏中国⼭⽔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如何借⼭川之情,抒发感情描写意境。
2.通过⽰范教学法,让学⽣领会⼭⽔画的基础知识和⼭⽔画的表现⽅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引导学⽣感受传统绘画的魅⼒,乐于学习与传承传统绘画,从⽽更加热爱中国传统⽂化。
2.体会艺术与⾃然的关系,学习⽤艺术和⾃然愉悦⼼灵丰富情感,陶冶⾼尚的情操。
重点难点重点:1.通过对⼭⽔画构图、留⽩、墨⾊的分析,使学⽣了解中国⼭⽔画是怎样表现意境美。
2.对笔墨和勾、皴、擦、染、点等技法的学习。
难点:让学⽣在⼭⽔画的树⽯绘画中体会笔情墨趣。
课时安排 2第⼀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李可染说:画⼭⽔,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画的灵魂。
那到底什么是意境?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他所写的《⼭⽔画的意境》⼀⽂将给你提供满意的答案。
预习展⽰1.⾛近作者⑴提问:有谁能把预习中搜集到本课作者的信息介绍下?⑵学⽣回答后多媒体展⽰: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画家齐⽩⽯的弟⼦。
李可染⾃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
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画,⾏程数万⾥旅⾏写⽣。
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擅长画⼭⽔、⼈物,尤其擅长画⽜。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红遍》《井冈⼭》等。
代表画集有《李可染⽔墨写⽣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等。
2.字词识记(多媒体展⽰)⑴正⾳灵魂.(hún)熟.悉(shú)黄鹤.(hè)遥.望(yáo)真挚.(zhì)赋.予(fù)暮霭.(ǎi)礼拜.(bài)渲.染(xuàn)惆怅.(chàng)情趣.(qù)夔.门(kuí)⑵补充注释。
《山水画的意境》学生版
《山水画的意境》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作者观点。
2.能够体会“意境”的本质,提升传统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欣赏山水画,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作者简介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晚年用笔趋于老辣。
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三.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说说什么是“意境”。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结合全文进行概括。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说说。
四.细读感悟
探究:1.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请结合本文观点简要分析。
探究: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探究:3.“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简要说明。
探究:4.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山水画的意境》第1课时 示范教学课件【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
创作背景
1954年,已成为美院教授的李可染,为求创新, 镌“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两方印章。长途写生, 历时三月余。1956年,他再次长途写生,历时八个月, 行程数万里,作画近二百幅,探索以西方的观察方法, 运用中国传统工具创作山水画。历尽艰辛,终有所成, 本文就是他对自己的探索之路所做的总结。
字词注音
第四单元·第14课
山水画的意境
第1课时
《使至塞上》中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 日圆”一联,写进入边 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 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 构成了一种融合人情的 雄浑意境。
新课导入
山水画的意境
李可染
作者简介
李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 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 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 岁为变革山 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 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 院长。擅长画山水、人物, 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 山红遍》《井冈山》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 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拓展阅读
山水画
简称“山水”,中国画画科之一,是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 体的绘画,由地理形势图和人物画的背景演变而成。山水在魏、 晋、六朝逐渐发展,但仍多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至隋、唐,已有 不少独立的山水画制作;五代、北宋而日趋成熟,作者纷起,从 此成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主要有青绿、金碧、浅绛、水墨等 形式。中国的山水画,先有设色,后有水墨。设色画先有重色, 后有淡彩。在艺术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
惆怅(cchhóóuu cchhàànngg) 情寓于景(yù)
缘物寄情(yuán) 真挚(zhì)
赋予(fù)
暮霭(ǎi)
荆浩(jīng)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4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14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核心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观点。
2.理清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论证方法,体会本文说理语言的艺术。
3.能够体会“意境”的本质,提升传统审美情趣,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4.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作者的观点。
2.教学难点:明确什么是意境和获得意境的方法,提升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作者及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知识。
2.把握文章核心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观点。
3.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学习议论文写作的基本结构。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请同学们观看下面三幅画(出示课件1、2、3)同学们,你们能感受到这三幅画的意境吗?下面请你们跟随我一起走进李可染先生的《山水画的意境》去体会。
教师板书课题:14 山水画的意境(出示课件4)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出示课件6)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以山水画艺术成就最高,开创中国山水画黑、满、重、亮的新画风。
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代表画作:《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2)写作背景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出示课件7)1954年,已成为美院教授的李可染,为求创新,镌“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两方印章。
长途写生,历时三月余。
1956年,他再次长途写生,历时八个月,行程数万里,作画近二百幅,探索以西方的观察方法,运用中国传统工具创作山水画。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及原文《山水画的意境》课文原文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
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
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
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
如《十六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
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
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
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我们不能设想齐白石画虾,在看一眼画一笔的情况下能画出今天这样的作品来,而是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的。
(语文教案)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在教学工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一起来看看吧!山水画的意境课文原文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
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
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似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
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
如十六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
三首词分别表达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
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
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4《山水画的意境》教师版导学案1
《山水画的意境》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作者观点。
2.能够体会“意境”的本质,提升传统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欣赏山水画,谈谈自己的感受)二.作者简介【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晚年用笔趋于老辣。
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三.整体感知1.阅读课文,说说什么是“意境”。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结合全文进行概括。
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然后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从而形成意境。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请结合最后两段说说。
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
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
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四.细读感悟探究:1.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请结合本文观点简要分析。
山水画不仅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是其中包含着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情感,景与情是相融合的。
而摄影往往是从实用性和视觉美感出发的,这也就意味着山水画不会被摄影作品所取代。
探究: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诗歌在描绘景色的时候,往往将情感含蓄的寄托其中,使人能够根据具体的情景感受到无限的情感与意蕴。
作者大篇幅的分析诗歌的意境,是因为二者是相通的,是想更直接的让人体会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从而更好的领会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探究:3.“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简要说明。
作者以白石老人画虾为例论证他的观点。
这个观点正确,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坚韧,而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会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韧的品质是那样真实。
《山水画的意境-李可染导学案》
《山水画的意境-李可染》导学案一、导入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流派之一,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其中,李可染是当代闻名的山水画家,他的作品充满了奇特的意境和艺术魅力。
本节课将以李可染的山水画作品为例,探讨其意境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山水画的魅力。
二、进修目标1. 了解李可染及其山水画作品的特点和风格;2. 掌握山水画的基本构图和表现手法;3. 理解山水画的意境表达方式,培养审美情感和想象力。
三、导学过程1. 导入向学生展示李可染的《山水画作品》,让学生观察其画面构图、色彩运用和意境表达,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山水画的认识和感受。
2. 进修李可染的山水画介绍李可染的艺术生涯和作品特点,分析其山水画作品的表现手法和意境表达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李可染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和情感。
3. 进修山水画的基本构图和表现手法通过分析李可染的作品,引导学生了解山水画的基本构图原则和表现手法,包括山水的前景、中景、遥景的处理,水的表现、树木的描绘等。
4. 讨论山水画的意境表达引导学生讨论山水画的意境表达方式,包括如何通过画面构图、色彩运用和意象塑造来营建出一种深遥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想象力。
5. 创作实践让学生动手尝试绘制一幅山水画作品,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构图原则和表现手法,尝试表达自己对自然风景的情感和理解,体验山水画的魅力。
四、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不仅了解了李可染及其山水画作品的特点和风格,还掌握了山水画的基本构图和表现手法,理解了山水画的意境表达方式,培养了审美情感和想象力。
希望学生在今后的进修和生活中能够更加热爱艺术,感受山水画的魅力,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4 山水画的意境-优质教案.docx
14山水画的意境1.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
2.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中国古典诗词,也屡次提到了“意境”一词,同学们能结合我们所学过的诗词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吗?提示: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融合人情的雄浑意境。
可以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其“意境”观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李可染先生曾在他的书中讲到,“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达出的艺术的境界、诗的境界,就叫意境。
”目标导学二:文章初探,把握文本行文思路1.在文中找出作者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
明确: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明确: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然后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做简要说明。
明确: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
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
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4.结合上述分析,请简述本文行文思路,并为本文划分结构。
明确:全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先点出“意境”一概念,并做出解答;第二部分,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观察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作之中才能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
《山水画的意境》配套精品导学案教师版
《山川画的境界》导教案【学习目标】1.能够掌握文章内容,认识作者看法。
2.能够领会“境界”的本质,提高传统审美情味。
【教课过程】一.新课导入(赏识山川画,谈谈自己的感觉)二.作者简介【李可染】( 1907— 1989 ),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优秀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72 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暮年用笔趋于老辣。
善于画山川、人物,特别善于画牛。
三.整体感知1.阅读课文,谈谈什么是“境界”。
境界就是景与情的联合;写景就是写情。
2.要如何才能获喜悦境?联合全文进行归纳。
第一,要认真察看对象,深刻认识对象,进而产生激烈、诚挚的思想感情。
而后感情与画作联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本质表现出来,进而形成境界。
3.能否只需掌握了“境界”便能创作出好的山川画作品来?请联合最后两段谈谈。
作者以为除了境界以外,还需要存心匠。
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
有了境界,没存心匠,境界也就落了空。
四.细读感悟研究: 1.在拍照技术这样发达的今日,山川画能否会被代替?请联合本文看法简要剖析。
山川画不单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是此中包括着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感情,景与情是相交融的。
而拍照常常是从适用性和视觉美感出发的,这也就意味着山川画不会被拍照作品所代替。
研究: 2.作者要说的是山川画的境界,为何大篇幅剖析诗歌的境界?诗歌在描述风景的时候,常常将感情委宛的寄望此中,令人能够依据详细的情形感觉到无穷的感情与意蕴。
作者大篇幅的剖析诗歌的境界,是因为两者是相通的,是想更直接的让人领会到“境界就是景与情的联合”,进而更好的领悟山川画的境界之美。
研究: 3.“境界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相关。
”作者是如何阐述此看法的?你以为这个看法正确吗?请联合你的个人经历简要说明。
作者以白石老人画虾为例来论证他的看法。
这个看法正确,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能够象征它的坚韧,而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察看,会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串积雪依旧向上,此刻,我们会真切感觉到这类坚韧的质量是那样真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山水画的意境(第一课时)导学案
一、激趣导入:
1.导言: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中国古典诗词,也屡次提到了“意境”一词,同学们能结合我们所学过的诗词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吗?
提示: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融合人情的雄浑意境。
可以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2.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识记本课生难字词。
二、自主学习:
1.走进作者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画家,以山水画成就最高,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3.写作背景:
(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
本文选自《李可染论文集》
略有改动。
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之说,可溯及六朝宗炳的
“畅神”之说与山水诗的兴起,后达宋人“诗画一律”之论。
于是,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与古典诗词便有了难分难解的关系。
但新文化运动兴起,文言文及古体诗受到了白话文与新诗的冲击,在青年学生群体中,此风尤烈。
而李可染,1920年在徐州拜画家钱食芝为师,据称习王石谷一派山水;1923年入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普通师范科,曾听过康有为的演讲;1929年考入杭州西湖国立艺术院研究部学习西画。
这种经历使李可染认识了中国新山水画中的“意境”。
在20世纪50年代,李可染漫游山川,一路写生,其山水画面目一变而“新”,形成特有的山水画语言范式。
他提出“可贵者胆,所要者魂”,而所谓“魂”者,便是他在本文中所言的“意境”。
三、合作探究:
1.生难字词:
灵魂(hún )惆怅(chóu chànɡ)
气概(ɡài )真挚(zhì)
暮霭(ǎi )渲染(xuàn )
赋予(yǔ)颐和园(yí)
惨淡(cǎn )
四、精讲解疑:
词语释义:
惆怅:伤感,失意。
真挚:真诚恳切(多指感情)
身临其境:亲身到了那个境地。
富丽堂皇:形容场面、建筑或陈设等宏伟华丽、气势盛大。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等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五、达标测评:
灵魂()惆怅()
气概()真挚()
暮霭()渲染()
赋予()颐和园()
惨淡()
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词,每个2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