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的意境(二课时)
《山水画的意境》课文笔记
《山水画的意境》课文笔记一、作者简介。
李可染(1907 - 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他以山水画闻名于世,其作品融合了中西方绘画的技法和理念,对中国现代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生字词。
1. 重点字词。
- 惆怅(chóu chàng):伤感,失意。
- 真挚(zhēn zhì):真诚恳切。
- 渲染(xuàn rǎn):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也比喻夸大地形容。
- 身临其境(shēn lín qí jìng):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临,到、来。
- 胸有成竹(xiōng yǒu chéng zhú):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2. 字词辨析。
- “惆怅”与“忧愁”:“惆怅”更多地表达一种因失意而产生的淡淡的哀伤和迷茫;“忧愁”则更侧重于因担忧而发愁,语义较重。
三、文章结构。
1. 提出问题(第1 - 4段)- 第1段:指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点明探讨山水画意境的重要性。
- 第2 - 4段:阐述什么是意境,通过列举古诗中的例子(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说明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是画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出的思想感情。
2. 分析问题(第5 - 8段)- 第5 - 6段:论述如何获得意境。
画家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以齐白石画虾为例,说明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缺乏深刻感受,就无法创造出意境。
- 第7 - 8段:强调意境的产生与画家的人格修养有关。
画家的思想境界高,其笔下的意境才会深远。
3. 解决问题(第9 - 10段)- 第9段:指出画画还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
画家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充分表现意境。
- 第10段:总结全文,强调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知识点讲解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知识点一、作者简介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 岁时学画山水。
43 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 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
72 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晚年用笔趋于老辣。
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二、理解词义惆怅:伤感,失意。
真挚:真诚恳切(多指感情)。
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心中已有充分的考虑。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赋予:意指给予,交给,寄托(重大任务、使命等)。
朝朝暮暮:指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比喻从早到晚,天天如此。
三、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4):作者先点出“意境”这一概念,并做出解答。
第二部分(5—10):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认识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作之中;此外,还指出绘画时要站得高于现实,认识才可能全面深入;最后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有与其相辅相成的意匠。
四、问题归纳1.山水画和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有什么区别?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它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
2.展示山水画图片与山水摄影图片。
请学生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说说: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不会。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而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
可见,山水画具有独特的精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它不会被山水摄影所取代。
3.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地分析诗歌的意境?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这两句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情。
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3篇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一一、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节选自当代著名画家李可染先生的《漫谈山水画》一文。
文章探讨了山水画的历史、山水画创作中的意境和意匠问题,课文节选的是作者集中探讨意境的部分。
本文处于统编教材9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课文是一篇较为标准的文艺论文,从语文素养的培育上看,这篇文章有四个方面的学习价值:其一,把握“意境”的内涵。
学以致用。
其二,学习、借鉴作者的论述思路。
其三,构建文艺论文的阅读策略。
其四,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见解。
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圈点勾画出关键词句,引导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结合的方式,用图表形式梳理出文章的论述思路,还要引导学生分析体会作者论述观点所用的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契合性,以及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并从中借鉴学习作者分析实例的方式。
另外还要引导学生适当拓展阅读,提升对意境的认识,形成自己具有批判性的看法。
二、学情分析初中生首次接触文艺论文,文章内容涉及一定的专业知识,学生阅读时有较大难度,尤其对于基础较差及艺术审美能力不足的学生会觉得晦涩难懂,甚至难以产生兴趣进行深入阅读。
因此教学应该把理解性阅读放在首位,教师要将之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三、教学目标1、识记并积累生字、生词,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2、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3、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4、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5、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四、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4、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 《山水画的意境》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4 《山水画的意境》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默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匠与意境是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作者认为,意境是山水画创作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景与情的结合。
山水画不是对“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因而是山水画的灵魂。
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情感”;木然地画画,对外物“没有深刻感受”,笔下的事物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然感动不了人。
意匠和意境是山水画创作的两个关键问题。
“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就需要意匠,“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二、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却多以诗词为例;行文中,还引用了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
分别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1)引用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旨在具体阐释艺术作品是如何通过写景充分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创造出意境的。
这些诗词大家耳熟能详,有景物描写,景与情融合无间,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2)引用古人“缘物寄情”的名句,旨在说明古人在景物描写中融会个人感情的写作手法,对意境进行阐释。
引用名句,既有较强的说服力,同时又使得行文典雅,富有知识性。
(3)引用毛泽东《沁园春·雪》,旨在证明艺术家写诗、作画,都会站得高于现实,因而更能全面深入认识现实。
这也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词,以此为例具有典范性;同时,引用领袖的诗词,既符合当时的社会形势,又贴近现实,富有时代性。
(4)引用四川人对于四川景物的概括(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意在说明“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
三、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总有一些共通之处,彼此往往能够互相借鉴。
下面这些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1.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一、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人美版教材15册第2单元的教学内容,课业类型为造型·表现课,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山水画中的笔墨情趣、构图经营和诗书画印来了解山水画情思俊永、耐人寻味、情景交融的意境。
并通过完成一幅山水小品画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本单元共分三课时。
第一、第二课时:山水画的笔墨常识,临摹树石的画法,为山水画创作作铺垫。
第三课时:感悟山水画的意境美,尝试创作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
本教案是第三课时。
二、教学目标㈠识目标:感悟山水画的意境之美,初步掌握山水画的创作方法。
㈡力目标:提高对山水画的欣赏能力、构思创作能力。
㈢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国画的浓厚兴趣,以及对传统艺术的珍视和热爱。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㈠教学重点:感悟山水画的意境美,学习山水画创作的基本方法。
㈡教学难点:如何灵活运用学过的笔墨技法创作一幅有意境的山水小品画。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㈠教学手段:本课采用传统教学与现代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这里既有课堂讲授和演示,又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声音、文字、图像集于一体,使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都充分地调动起来。
将讲述式、提问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相结合,促进学生自主观察、自主探究来理解山水画意境的含义。
使学生在欣赏、交流、实践等一系列体验中,感悟山水画的意境美。
㈡教学方法:欣赏、讨论、讲授、示范、实践等。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课题:山水画的意境㈠意境的含义:有情感的画境。
㈡品味山水,感悟意境。
㈢意境的由来:师法自然,经营位置笔墨情趣,诗情画意融情入境。
㈣创作步骤:⒈确定主题⒉铅笔构图⒊墨笔刻画⒋点染色彩⒌题字压章㈤课堂实践:根据你喜爱的一句诗,创作一幅山水画。
范画(步骤图)。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及原文《山水画的意境》课文原文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
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
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
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
如《十六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
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
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
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我们不能设想齐白石画虾,在看一眼画一笔的情况下能画出今天这样的作品来,而是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的。
九年级下册《山水画的意境》词语、作者、原文
九年级下册《山水画的意境》词语、作者、原文必记词语意境惆怅真挚渲染身临其境胸有成竹朝朝暮暮浮光掠影词语解释意境[ yìjìng ]中国古典文论中的用语。
指文艺作品中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具有情景相生和虚实相成以及激发想象的特点,使人身临其境,得到审美愉悦。
惆怅[ chóu chàng ]伤感;失意。
真挚[ zhēn zhì ]真诚恳切(多指感情)。
渲染[ xuàn rǎn ]1.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2.比喻夸大地形容。
身临其境[ shēn lín qí jìng ]亲自到了那个环境。
临:到、来。
胸有成竹[ xiōng yǒu chéng zhú ]宋晁补之《赠文潜甥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原意是画竹子以前,心里已经有了竹子的形象。
后用以比喻办事以前,已经有全面的设想和安排。
成:现成。
朝朝暮暮[ zhāo zhāo mù mù ]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指短暂的时间。
浮光掠影[ fú guāng lüè yǐng ]水面上的反光,一掠而过的影子。
比喻对事物观察不细致,印象不深。
唐褚亮《临高台》诗:“浮光随日度,漾影逐波深。
”作者李可染(1907—1989),现代画家。
江苏徐州人。
自幼习画,早年先后入上海美专、国立西湖艺术院学习。
1946年任教于北平艺专。
1956年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
其山水画早年取法八大,笔致简率酣畅,后从齐白石习画,用笔趋于凝练。
又从黄宾虹处学得积墨法,并在写生中参悟林风眠风景画前亮后暗的阴影处理方式。
画风趋于谨严,笔墨趋于沉厚,至晚年用笔趋于老辣。
亦善画牛,笔墨颇有拙趣。
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代表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山水画的意境课文精讲
山水画的意境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山水画的意境》的章节划分如下:第一部分(第1-4段):引论,阐述什么是山水画的意境。
作者先点出“意境”这一概念,并做出解答。
第二部分(第5-10段):论述获得意境的方法。
作者谈及深刻认识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并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融于画作之中。
同时,还指出绘画时要站得高于现实,认识才可能全面深入。
最后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有与其相辅相成的意匠。
以上是《山水画的意境》的主要章节划分和内容概述。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山水画背后的意境和创作方法,从而更深入地欣赏和理解这一艺术形式。
二、文章赏析《山水画的意境》是一篇深入解析山水画艺术内涵的文章,其中对于“意境”的探讨更是画龙点睛之笔。
作者通过多个角度,层层深入地阐述了意境在山水画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获得和表达这种意境。
文章明确了“意境”的定义,即景与情的结合,是画家通过画作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与客观景物相融合的产物。
这种意境不仅仅是对于自然风光的再现,更是画家内心世界的映射。
因此,山水画不仅仅是对于自然美的追求,更是对于人性、情感、哲理的深入探索。
文章指出了获得意境的方法。
这包括深刻认识对象,把握其精神实质,并激发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画家需要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理解自然山水的本质特征,同时也需要在心灵深处与之产生共鸣,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
此外,画家还需要站得高于现实,从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自然,才能够更全面深入地表达出意境。
文章强调了意匠在表达意境中的重要性。
意匠即画家运用艺术手段将意境表现出来的能力。
画家需要通过笔墨、构图、色彩等艺术语言,将内心的意境转化为可视可感的画作。
这需要画家具备高超的技艺和深厚的艺术修养,才能够将意境完美地呈现出来。
《山水画的意境》是一篇深刻而精妙的艺术评论文章。
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山水画的艺术内涵和创作方法,也让我们更加珍视和欣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
通过赏析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山水画的意境之美,感受画家们对于自然、人性、情感的深入探索和表达。
14、部编九下《山水画的意境》精品教案
14、部编九下《⼭⽔画的意境》精品教案14 ⼭⽔画的意境教学⽬标知识与能⼒1.学会欣赏中国⼭⽔画作品,能够感受⼭⽔画的意境之美,初步理解⼭⽔画的意境营造;2.初步掌握⼭⽯树⽊的画法,学习画⼭⽔画的⽅法步骤,学⽣能创作或临摹⼀幅⼭⽔画作品,来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法1.通过听课讨论等途径,学习欣赏中国⼭⽔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如何借⼭川之情,抒发感情描写意境。
2.通过⽰范教学法,让学⽣领会⼭⽔画的基础知识和⼭⽔画的表现⽅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引导学⽣感受传统绘画的魅⼒,乐于学习与传承传统绘画,从⽽更加热爱中国传统⽂化。
2.体会艺术与⾃然的关系,学习⽤艺术和⾃然愉悦⼼灵丰富情感,陶冶⾼尚的情操。
重点难点重点:1.通过对⼭⽔画构图、留⽩、墨⾊的分析,使学⽣了解中国⼭⽔画是怎样表现意境美。
2.对笔墨和勾、皴、擦、染、点等技法的学习。
难点:让学⽣在⼭⽔画的树⽯绘画中体会笔情墨趣。
课时安排 2第⼀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李可染说:画⼭⽔,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画的灵魂。
那到底什么是意境?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他所写的《⼭⽔画的意境》⼀⽂将给你提供满意的答案。
预习展⽰1.⾛近作者⑴提问:有谁能把预习中搜集到本课作者的信息介绍下?⑵学⽣回答后多媒体展⽰: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画家齐⽩⽯的弟⼦。
李可染⾃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
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画,⾏程数万⾥旅⾏写⽣。
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擅长画⼭⽔、⼈物,尤其擅长画⽜。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红遍》《井冈⼭》等。
代表画集有《李可染⽔墨写⽣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等。
2.字词识记(多媒体展⽰)⑴正⾳灵魂.(hún)熟.悉(shú)黄鹤.(hè)遥.望(yáo)真挚.(zhì)赋.予(fù)暮霭.(ǎi)礼拜.(bài)渲.染(xuàn)惆怅.(chàng)情趣.(qù)夔.门(kuí)⑵补充注释。
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第四单元阅读《山水画的意境》学习指南及答案
《山水画的意境》学习指南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等第__________【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作者观点;2、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能够体会“意境”的本质;3、通过对“意境”本质的体味,提升传统审美情趣。
【课前预习】给加点字注音或写汉字:惆怅..( ) chóng( )高朝朝mù mù( ) 浮光掠.影( ) 渲.染( ) é( )眉富丽堂huáng( ) 金碧辉huáng( ) 【整体感知】1.什么是意境?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做简要说明。
【文本探究】4.展示山水画图片与山水摄影图片。
请同学们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说说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
5.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6.“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做简要说明。
7.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一句的深刻含义。
【延伸实战】请用本课所学到的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欣赏李可染的画作的《万山红遍》。
【拓展阅读】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颜景龙①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
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的营造。
意境是艺术的灵魂。
我们欣赏画作时,时常被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被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打动、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②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
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
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
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漂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的意境。
李可染《山水画的意境》原文阅读
李可染《山水画的意境》原文阅读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
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
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
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我们不能设想齐白石画虾,在看一眼画一笔的情况下能画出今天这样的作品来,而是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的。
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写景是为了要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的,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
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暮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
2、中国山水画的意境(2课时)
2、多变的笔墨表现了无限的空间与意境;认识“笔墨当随时代”的意义。
3、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调动了观者的主观感受;观者的修养文化、经历与情绪等,决定了对山水画的什么感受不同。
学生按几个小组分析讨论本课第8—9页的山水画作品
△小组讨论,培养学生间的合作意识
教师介绍:西方风景画成熟阶段,以英国的康斯太勃尔为杰出代表。1821年创作的《干草车》是他成熟的作品。画面呈现的是单纯而普通的乡村场景:运送干草的马车在涉水渡河,远处草地上沐浴着闪烁的阳光,广阔的天空中飘动着彩云,一切都那么简洁、质朴、自然居。康斯太勃尔的艺术宗旨就是忠于自然。
分析讲解中国画作品《渔庄秋霁图》
学具:风景照片、山水画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第一课时
导入
(10min)
授新课
(35min)
讨论法
(30min)
提问:
(1)“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你去过哪些地方?
学情分析
教材所选学生的作品,以诗入画,表达了对山水画意境的感受。教材通过“思考与讨论”活动,引导学生敢于质疑,不拘技法,自主进行学习。
教
学
目
标
1、尝试选用(或创作)一首小诗或散文,概括第表达出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或用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并配上自己喜欢的诗歌散文。
2、通过查找、收集有关山水画家及作品的资料,使自己对我国古今著名的山水画家及艺术风格有所了解。
第14课 山水画的意境 课件(共21张PPT) 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重点研讨
7.围绕中心论点,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首先:开篇点题,直接提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这一中心论点,引出下文 的论述。
然后:接着以设问的方式引出“意境”的概念—意境是景与情的结合,并通过 列举李白的诗和毛泽东的诗加以论证。
接着:通过举例、对比、引用等论证方法,论证了获得意境的方法——要深刻 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思想感情并且把握客观事物的精神实质。
第一部分(1-4):点出“意境”的概念——景与情的结合。 第二部分(5-8):阐述怎样才能获得意境。 第三部分(9-10):补充论述意境和意匠之间的关系。
重点研讨 1.第1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意境” 比作“灵魂”,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意境 对山水画的重要性。
结构上: (1)点明中心论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2)总领全文。
基础夯实——字词过关 1.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意境( jìng )
惆怅( chóu)
夔门( kuí)
浮光掠影( lüè)
真 zhì( 挚 )
fù( 赋 )予
chóng( 崇 )高
朝霞暮 ǎi( 霭 ) yí( 颐 )和园
身lín其境(临 ) xiōng有成竹( 胸 ) 朝朝mùmù(暮 暮 )
基础夯实——字词过关 2.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不重复 两个事例侧重点不同,一水一山、一古一 今。相互补充,使论证更全面,更有说服力。
拓展延伸
李可染《万山红遍》
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 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 水走过;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 是胸中有丘壑。这时,他动笔作出此画, 而“红遍”的问题也在此间解决了。他 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来表现秋色的方 法,红为主调,以墨作底,既强调了 “遍”字,同时也使秋色更红火、更热 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
李可染《山水画的意境》PPT课件
李可染在作画
一、重点词语
1.意境: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 2.惆怅:犹豫不决或指有些不知所措,大多用来形容很无奈的意思。
3.真挚:真诚恳切,多指朋友之间的感情。
4.渲染:画国画时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比喻夸大的形容
5.身临其境:形容自己仿佛亲自到了那个境地中去了。 6.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7.朝朝暮暮: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指短暂的时间。 8.浮光掠影:比喻观察不细致或印象很不深刻,像水上的反光和一闪而过的影子,一晃就过去了。 也比喻景物景象飘忽不定,难以捉摸。
李可染
目标明确
1.通读课文,了解什么是意境。理清 意境与意匠的关系。(重点) 2.理清文章论证思路,学习层层深入 (重点) 的论证方式。 3.提高自己艺术鉴赏的能力。
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1989年12月5 日),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 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 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 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 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72岁任中国美术 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 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 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 遍》、《井冈山》等。代表画集有《李 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 集》、《李可染画牛》等。
阅读5~10段,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第五段有什么作用? 2.第六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概括第八段的主要内容。 4.依据课文,说说意境与意匠有什么关系。
1.文章第五段有什么作用?
一问一答,自然过渡。引出对“意境”产生原因的论述。
《山水画的意境》精品优质完整教学PPT课件(精选2篇)
山水画的意境
李可染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了解作者的观点。 ➢2、明确什么是意境和获得意境的方法,提升鉴赏能力。 ➢3、理清文章写作思路,领略文章以古诗词为例指导读者鉴赏山
水画的写法。
体会 山水画的意境
作者简介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 杰出的画家、诗人。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 13岁时学画山水。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 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李可染以山 水画的成就为最高,在20世纪40年代以写 意人物画著称,他还是画手高手。代表画 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 山》等。出版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 《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其各自不同的特色。
整体感知
➢5、作者是如何论述意境与意匠的关系的? ➢解析:意境是深入了解对象,要有真挚、强烈的感情;意匠即
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首先点明“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 的两个关键”,然后引用杜甫的话强调创作时要苦心研究,并 点明“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 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可染
学习目标
1、把握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
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新课导入
山水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 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传统 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 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文题解读
➢标题概括了本文所要阐述的主要内 容,言简意赅。
➢“山水画”,是本文论述所涉及的 重点对象;
部编九下语文14 《山水画的意境》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4 《山水画的意境》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默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匠与意境是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作者认为,意境是山水画创作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景与情的结合。
山水画不是对“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因而是山水画的灵魂。
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情感”;木然地画画,对外物“没有深刻感受”,笔下的事物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然感动不了人。
意匠和意境是山水画创作的两个关键问题。
“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就需要意匠,“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二、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却多以诗词为例;行文中,还引用了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
分别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1)引用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旨在具体阐释艺术作品是如何通过写景充分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创造出意境的。
这些诗词大家耳熟能详,有景物描写,景与情融合无间,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2)引用古人“缘物寄情”的名句,旨在说明古人在景物描写中融会个人感情的写作手法,对意境进行阐释。
引用名句,既有较强的说服力,同时又使得行文典雅,富有知识性。
(3)引用毛泽东《沁园春·雪》,旨在证明艺术家写诗、作画,都会站得高于现实,因而更能全面深入认识现实。
这也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词,以此为例具有典范性;同时,引用领袖的诗词,既符合当时的社会形势,又贴近现实,富有时代性。
(4)引用四川人对于四川景物的概括(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意在说明“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
三、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总有一些共通之处,彼此往往能够互相借鉴。
下面这些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1.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可染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
近代杰出的画家,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 自幼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 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 旅行写生。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 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 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 没意境,画画时力量无处可使;没意匠 ,意境也就落了空。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结构梳理
提出中心论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山
水
画 的
通过事例阐述什么是意境以及获得意境的途径。
意
境 论述意境需要意匠传达。
第二课时
李可染
背景链接
1954年起,李可染为变革山水画, 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开始了他以西方 的观察方法,运用中国传统工具创作山 水画的探索。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克服 重重困难,于1959年5月份在《美术》杂 志发表了《漫谈山水画》一文,标志着 他的尝试有了初步的成果。6月2日的《 人民日报》以《山水画的意境》为题, 转载了这篇文章。
拓展延伸
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总有一些共通之处,彼此往往能够互相借鉴。
下面这些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
1、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 出好画。 2、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 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 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 3、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 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 4、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 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 到意境的独创性。
写作特色
(1)层层推进,逐层深入。 这篇文章论述山水画的意境,作者先从什么是意境
入手论述,然后进一步论述意境产生的条件,最后论述 意境与意匠的关系。层层深入,让读者逐步了解了意境 对于山水画的重要性,以及意境与意匠互相依存,不可 分割的关系。 (2)旁征博引,论证有力。
文章中列举了打量诗词的例子,以及绘画中的实例, 目的是通过这些实例证明意境在中国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以及获得意境的途径。大量的实例有力地证明了意境产 生的基本条件。
深入探究
找出文中的设问句,体会其作用。
“什么是意境?”②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⑤
设问句,既能提醒读者注意 ,引导思考,又能使得文章过渡 自然,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深入探究
本文的题目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 文中却先谈诗句的意境?
在作者看来,意境,就是情与 景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在这一 点上,无论是通过画,还是通过文 字,都是相通的,艺术创作都是要 达到写情的目的。而且诗句大家都 比较熟悉,因此,以诗句为例,更 容易把问题说清楚,易于读者理解
整体把握 1.什么是“意匠”?“意境”与“意匠”是 什么关意系匠?即表现手法、表现手段的设计 ,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
“意境”与“意匠”是什么关系?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 没意境,画画时力量无处可使;没意匠 ,意境也就落了空。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什么是“意匠”?“意境”与“意匠”是什么关系? 意匠即表现手法、表现手段的设
拓展延伸
作者认为:有了意境还不够,还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 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 计想办法。 你能从熟悉的诗句中,找出“有意匠”的例子并尝试分析
一下吗?
《咏柳》一诗,诗的前两句连用 两个比喻,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机,葱 翠袅娜;后两句更别出心裁地把春风 比喻为“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 摸的“春风”形象以拟人的手法表现 出来,独具匠心,充分表达了春天来 临,生机萌发时诗人的惊喜之情。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 《井冈山》《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 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1.作者认为意境是什么?作者是怎样阐释意境 的概念的?
作者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
是写情”。 作者通过例举山水画和“地理、自然环境的
说明和图解”的区别,阐释山水画的意境。 2.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1.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2.想感 情。⑤ 3.要身临其境,长期观察。⑥ 4.要高于现实。⑦ 5.要发现客观事物的精神实质,把自己的思想感 情夸张渲染意境才会更鲜明。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