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合集下载

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也在不断变化。

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教育内容和课程改革上的变化,更是对学生素养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断完善和提升。

本文将逐步剖析这一过程,阐述教育理念和目标的变迁,以及对教育的启发和指导。

一、从“双基”到“三维目标”2001年,中国开始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双基”教育——即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基础教育。

所谓“双基”即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并重。

基础教育主要是指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学科,素质教育则是指科学、音乐、体育、信息技术等多个方面的学科。

这一教育理念的提出,旨在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素质的双重培养,使学生既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又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理念和目标也在不断变化。

2014年,中国提出了“三维目标”,即:1. 德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2. 智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3. 体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快乐生活能力。

这一变化不仅是对“双基”教育理念的深化和延伸,更是对学生素质教育目标的明确和明晰。

从“双基”到“三维目标”,中国教育的发展蓝图已经初步绘就,为后续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依据。

1. 语文素养:即学生熟练运用语言工具进行表达、理解、鉴赏等各种语文活动的能力;2. 数学素养:即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推理思维等数学能力;3. 外语素养:即学生熟练运用外语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4. 信息素养:即学生获取、评价、管理、利用信息的能力;5. 科学素养:即学生具备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6. 艺术素养:即学生对美术、音乐、表演、舞蹈等艺术形式的认知和理解;7. 健康素养:即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和心理健康;8. 创新素养:即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一、“双基”教育:确保每个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教育,即基本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第一步,也是教育事业的基础。

它强调的是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数理基础知识、科学文化素养等。

通过“双基”教育,我们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基础,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建立扎实的基础,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三维目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三维目标”教育是对“双基”教育的升华和发展,它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在这一阶段,我们逐渐意识到,学生的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层面,还需要在更高的层次上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这也是之前教育的不足之处,我们只注重了学生的知识掌握,而忽视了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在“三维目标”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培养。

我们试图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多种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再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收者,而更多地是把他们当成独立思考的主体,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具有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学生。

“三维目标”教育使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也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多样和富有活力。

通过这种教育方式,我们不再只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更多地注重他们的发展和成长,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核心素养”教育是对“三维目标”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它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培养。

在这一阶段,我们逐渐意识到,学生的发展是多元化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潜能,我们不能再将每个学生都套进同一个模子里,而应该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为他们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育。

在“核心素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再仅仅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

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三、课程标准的修订

2014年,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标准的修 订工作。修订后的高中新课标在2016年4月 颁布了一个征求意见稿,计划于2017年暑期 后开始高中新教材的使用,初中课标的修 订也即将开始。
课程目标方面,变动最大的是新的一个提 法:核心素养。 下面简单介绍有关核心素养的内容。


(一)学科核心素养 (物理)
四、中学物理教科书的变迁
1.文革前,使用统一的教材 2.文革中,受极左思潮的干扰,过份强调与 生产劳动的结合,编写了“三机一泵”教 材(即以起重机、内燃机、电动机和发电 机及水泵为核心串联成物理教材)。 3.文革后,编写了高中物理试用本(上、下 两册),但难度过大,据调查仅有4%的学 生能适应。
4.分甲种本和乙种本编写高中物理教科书, 以适应不同程度的学校和学生,但实际上 都盲目追求使用甲种本。 5.改编成必修的第一册和必修加选修的第二 册和第三册。 6.进入新世纪以后,开始颁布新课程标准, 编写新教材,即称为新课标教材,高中阶 段分必修和三个系列的选修教材。 7.国家有计划在今年秋季,起始年级将用上 修订后的新课标高中物理教材。
培养目标
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的终生 发展需求。
课程基本理念
课程目的: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课程结构:注重共同基础,体现选择性 课程内容: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课程实施: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法多样化 课程评价:更新评价标准,促进学生发展
课程总目标




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 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关注科 学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 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 题。 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索兴趣,有坚 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 精神,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 任感。 了解科学与技术、经济与社会的互动作用,认识 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全 球观念。

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之一

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之一

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已正式颁布。

它是对以往课标的继承和发展,继续坚持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坚持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坚持课程设计的层级性。

同时,它也有所改革与创新:提炼了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探索构建结构化的语文课程内容,研制了语文学业质量标准。

对于课程标准,当下仍有些深层次问题和操作性问题需要继续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一系列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文件。

发展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是当代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主旋律。

为落实党中央的新部署,应对人才培养的新挑战,满足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2019年初,教育部成立修订组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开展修订。

日前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已正式颁布。

新课标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新时代义务教育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体现了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和适切性,是今后一段时期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教材编写、考试评价的重要指导性文本。

本人作为语文课标审议专家组成员,参与了课标修订的讨论和审议,在此分三个方面谈谈学习新课标的体会。

一、继承与发展本次课标修订不是“重起炉灶”,而是对2011年版课标的继承和发展。

新课标延续了2011年版课标的核心理念和设计思路,同时对语文课标的结构和内容做了调整、补充和完善,从单一的“目标与内容标准”发展为核心素养统领下的“目标标准”“内容标准”“学业质量标准”三位一体的多功能标准,反映了新时代语文教育改革的新成果。

(一)坚持语文课程的综合性新课标开宗明义地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小议核心素养的“前世今生”一中物理课题组成员:陈新宇兰政军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核心素养”在这几年的教育流行榜上一定是榜上有名的。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核心素养概念的前世今生。

一、国外的研究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国外进行的比较早。

基础素养从近代课程开始就有的,当代学习科学的梳理,基础素养的界定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 第一个时期,素养就是技能。

第二个时期,把基础素养看成是学校知识的传递。

各个国家都在研究早期的核心素养,例如法国的共同文化,德国的关键能力,美国的核心知识,日本的基础学力。

第三个时期,把基础素养看成是社会文化的创造。

这就是今天的基于 PISA 的三大素养( 语文素养、科学素养、数学素养) 发展成今天的关键能力、核心素养、21 世纪技能,说法不一样,但其实是一回事。

其基本的诉求只有一个就是培养“真实性学力”。

真实性学力”不是虚假的,不是应试的,而是真才实学的。

OECD (经济合作发展组织)于 2003 年出版了最终研究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Key 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Life and a Well-Functioning Society),将有关学生能力素养的讨论直接指向“核心素养”,并构建了一个分别涉及“人与工具”、“人与自己”和“人与社会”等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框架,具体包括“使用工具互动”、“在异质群体中工作”和“自主行动”共三类九种核心素养指标条目。

为推动这一框架的实践与应用,2005 年OECD 专门发布《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遴选:行动纲要》(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of Key Competencies:Executive Summary)。

[1]2006年 12 月,欧洲议会(European Parliament)和欧盟理事会(European Council)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向各成员国推荐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等八大核心素养体系,每个核心素养均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进行描述。

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界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

它强调学生应该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

基础知识包括语文、数学、外语和科学等学科的知识,基本能力则包括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等。

“三维目标”是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它强调学生的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道德素养的全面发展。

知识素养包括对各学科的基本知识的了解和运用能力;能力素养包括批判思维、创新思维、合作与沟通等能力的培养;道德素养则包括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等。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必备的核心能力和核心素质。

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跨学科思维等。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

“双基”、“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都是教育改革中的重点,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竞争力。

要实现“双基”,学生需要掌握各学科的基本知识。

语文、数学、外语和科学是教育的基础学科,学生需要通过学习这些学科的基本知识,建立扎实的基础。

学生还需要培养基本能力,如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等。

这些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非常重要,通过培养这些能力,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和素质为目标,通过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跨学科思维等能力和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竞争力。

这些都是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一、本文概述1、简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出背景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三维目标的提出,是基于对当前教育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全面审视。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全面发展的需求。

为此,教育界开始寻求一种更加全面、综合的教育目标体系,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维目标的提出,正是对这一需求的回应。

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关注的是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这是教育的基础和核心。

“过程与方法”目标则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和体验,以及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育实践中,三维目标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明确的三维目标导向,教师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三维目标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明确的学习方向和目标,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三维目标的应用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指出三维目标在现代教育中的局限性,以及核心素养概念的兴起。

在现代教育中,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曾被广泛接受并应用于教学设计中。

然而,随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发展,其局限性逐渐显现。

三维目标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它过于笼统,缺乏具体性和可操作性,难以有效指导教学实践。

三维目标未能充分反映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全面要求,特别是在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和科技进步时,显得力不从心。

与此核心素养概念的兴起,为现代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向。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双基,即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是指学生在学习中所需具备的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
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双基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其综合
素质的提高和未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三维目标,是指学生在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三个层次的目标,分别是知识与技能层面、思维与能力层面和情感与价值观层面。

知识与技能层面是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
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思维与能力层面是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情感与价值观层面是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情感
态度,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理解并尊重他人。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需培养的核心能力和素质,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创
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协作能力、信息素养等。

核心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
部分,对其个人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双基、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中所需具备和培养的重要内容,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升。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双
基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并结合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的要求,引
导学生在学习中全面发展。

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协作能力和信息素养等。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如讨论、研究、实践等,引
导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培养和提升这些核心素养。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三维目标的建构与实践,始于21世纪初期。

未来社会的公民如何才能应对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多样化与区域化以及全球化的复杂挑战?如何才能实现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重要目标?我国基础教育如何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在课程和教学中得以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是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

1.核心素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人类走过了农耕时代和工业时代,进入21世纪后正步入知识时代与之相应的社会是知识社会。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思想和技术成为商品。

工业时代的常规工作类型将逐渐减少,以知识为基础的工作类型和岗位数量将持续的大幅度提升。

在知识经济时代个体如何才能在新型的社会化中受益并为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如何才能有效地对数字科技对人类认识发展价值观生活方式等的冲击?科技发展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将人类社会推入一个新的信息时代,每一个人都是数字公民。

在信息社会时代,个体怎样合法的、道德的、负责任的使用信息通信技术?怎样才能全面的收集、分析、综合信息?21世纪的全球化知识经济科技与信息迅猛发展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世界各地的人在一起工作、生活、交往,人类生活越来越成为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整体。

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社会和文化变得空前复杂和多元化。

在全球化时代,个体如何有效控制和适应不同价值观、宗教信仰、情感、观点、利益、人际关系等的冲突?如何适应和参与全球化竞争的需要以适应变幻莫测的未来挑战?如何通过合作共处来促进全球化,从而丰富人类的生活?在21世纪,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和全球化社会中地球村的公民必须具备文化基础素养,包括使用语言、文本、符号的基础,使用数字、科技、信息的基础互动并理性的使用工具的方法基础才能创造性的适应知识经济时代。

地球村的公民必须具备自主发展素养包括身心健康,乐学会学,具有主动和创新精神,具有批判和反思能力,才能适应科技与信息飞速发展的21世纪。

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历史与社会: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一、什么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

现在使用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二、什么是课程三维目标?课程三维目标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维目标”是一个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独立的教学目标,它们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知识与技能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

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

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综合思维和社会实践。

空间感知——学生应通过运用地图等工具学会描述区域特征,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解决区域存在问题,形成空间视角,增进地理环境理解力,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成为对环境有强烈责任感的现代公民。

历史意识——学生在学习历史之后能做历史性的思考,将过去、现在与未来联系起来,更为整体地思考和有意义地理解历史。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追求也在逐步演进。

从最初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到如今的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转变体现了对教育质量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更高要求。

本文旨在探讨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的教育发展脉络,分析两者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并探讨如何在核心素养的框架下优化教学设计,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和综合素质。

通过对这一转变的深入探讨,本文期望能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推动教育实践的不断创新与进步。

二、三维目标的内涵与发展在教育领域中,三维目标是一个被广泛接受和应用的概念,它涵盖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这三个维度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

知识与技能是三维目标的基础。

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为后续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知识和技能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和扩展,因此,教育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

过程与方法是三维目标的核心。

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知识和技能,还要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这要求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导他们通过探究、合作、实践等方式,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三维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包括对学习的热情、对知识的敬畏、对合作的尊重等。

这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也对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产生深远影响。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三维目标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传统的知识传授已经不再是教育的唯一目标,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未来的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核心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谈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谈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谈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搞清楚什么是核心素养之后,接着就是核心素养和教育教学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课堂教学在此理念下,怎么转型的问题.首要的问题就是核心素养和学科之间的关系,其次就是搞清楚核心素养和教学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再次就是核心素养和教育评价的问题,如果教育评价没有改,那核心素养通过课堂教学落实就是空的.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教育评价三者的关系,呈现为“课程观—课程内容—课程表现”的体系特征.厘清这三对关系,为把握核心素养提供了基本框架.1.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关系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通常被表述为发展与超越的进程.但要看到,“双基”与三维目标的关系、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的关系,不是等距的,也不是等值的.前者是转折性的,彼此冲突;后者是递进式的,两者有着高度的内部一致性.核心素养对三维目标的发展和超越,主要表现在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方面,“超越”并非“超出”,核心素养并非因此就可以替代三维目标.现在,似乎存在这样的认识,认为有了核心素养就可以淡化甚至不用再谈三维目标了,这显然是个误解.三维目标作为新的课程理念,主张课程回归真正的知识,回归真实的知识学习.对三维目标的质疑,主要是基于旧的知识观,即知识是客观的、对象化的.一切知识都是人的知识,没有人也就无所谓知识.知识一经产生,就很难逃脱客观化的命运,这是人类保存、传播知识的策略.但,知识的主语终究是人.教育与学习,就是要促进知识“返乡”,进而使学习进入知识发生状态.这就是三维目标作为课程观的本质所在.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三个维度的表述只是分析性的,任何一个维度都包含着其他两个维度.从分析者的观感看,知识与技能维度,与对象化的、单向度的“双基”不同,呈现为三维目标的“固体”状态,蕴含着其他两个维度“引而不发,跃如也”的势能;过程与方法维度,呈现为三维目标的“液体”状态,表现为学生知识学习时思考与行动状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呈现为三维目标的“气体”状态,表现为弥漫在学生学习行为中的身体—心理、感性—理性交融的精神元素.我们无法将“素养”客观化、对象化.“素养”是知识与技能的内化状态与水平,有着鲜明的具身性和整体性.这与三维目标的价值追求高度一致.从课程改革的工作推进来看,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深化、具体化.从概念外延看,三维目标宽于核心素养,因为除了核心素养,还有更多的非核心素养.从概念内涵看,核心素养倾向于“内在”,即教育内容内在于人的状态与水平;三维目标倾向于“内化”,即教育内容内化的机制.两者俱为一体,共同对学习行为以及受教育者素质给予结构性、整体性阐释.面对有人提出的“有了核心素养是否就不提三维目标”疑问,就好回答了:要形成核心素养,离不开三维目标;另一方面,因为“素养”的内在性,当它朝向未来学习时就能焕发出三维目标的势能,走向更加丰饶的核心素养.2.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关系各个国家和地区现有学校课程基本上都是以学科课程为主的,因此将核心素养融入到各学段、各学科的课程教学中,也就成了题中之义.何况,具体到学校特定的教育教学时空,离开学科谈核心素养,很容易流于凌虚蹈空,无从落地生根.因此,将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理解为“从……到……”的关系,自有其坚实的现实合理性和实践逻辑性.但另一方面,这一正确到“足以自明”的理解和实践,仍然是有限度的.这可能才是需要特别关心、格外当心的问题.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不完全是上下关系,否则我们容易将学科核心素养视为是核心素养的“落实”工作;不完全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核心素养不是学科核心素养层蕴叠加而成的;不完全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核心素养不是从若干学科核心素养中抽象出来的.一方面,有通用性的如“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有特殊性的如“外语交际”,它们并立存在而又相互融合;另一方面,举凡“素养”,都是具身的,是整体性存在,不能让渡他人,也不能抽离在外,任何分析都是框架性的、提示性的,无法还原,除非回到它自身.3.核心素养与教育评价关系任何形式的纸笔测试都难以测准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评价,必须依赖于真实情境下的学生的表现,亦即表现性评价.但,表现性评价对核心素养来说仍然是有限的.诺丁斯指出:“对素养而言,表现是既非必要又非充分的标准.”布鲁纳更警告我们:“从表现直接推断出素养,即使并非不可能,那也是极为困难的.”核心素养,是人的高级的心智,是内在的、具身的、整体的,以督查工作推动和目标达成为任务的外在评价,难以全面、准确把握丰富复杂的核心素养.如果非得强行出击,就会坠入“不可测=不存在”的死逻辑,从而以独断的方式毁弃核心素养.与核心素养匹配的教育评价尚未形成.表现性评价或可施之,但必须承认自身的有限性,保持对核心素养足够谦逊的姿态.理想的教育评价,不应仅仅从外部对核心素养评头论足,而应该进入内部参与核心素养的情境构造和策略供给,在核心素养形成过程中发挥对话、协同、反思、调控的作用,成为核心素养的内在品质和机能.。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2001年启动的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标志就是从“双基”走向“三维目标”,它的进步是不言而喻的。

这其中既有量变也有质变,量变就是从“一维(双基)”到“三维”,质变就是强调学生的发展是三维的整合的结果,从教学的角度讲,“所谓的三维目标,应该是一个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互相孤立的目标,对其理解,可以准确表述为‘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

三维目标使素质教育在课堂的落实有了抓手。

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只有实现三维目标整合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缺乏任一维度目标的教学都会使学生的发展受损。

显然,三维目标之于双基既有继承更有超越。

核心素养之于三维目标同样也是既有传承的一面更有超越的一面。

传承更多地体现在“内涵上”,而超越更多地体现在“性质上”。

作为核心素养主要构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实际上是三维目标的提炼和整合,把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

能力和品格的形成即是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以历史学科为例,正如吴伟教授所言:“历史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

”那么超越和创新表现在哪里呢?核心素养较之于三维目标究竟在认识和理论上有哪些突破?一、核心素养立意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其变迁基本上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以人为本的的转变。

双基是外在的,主要是从学科的视角来刻画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素养是内在的,是从人的视角来界定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三维目标是由外在走向内在的中间环节,三维目标里面既有外在又有内在的东西,相对于双基,三维目标的理论比较全面和深入,但三维目标依然有不足之处,其一是缺乏对教育内在性、人本性、整体性和终极性的关注;其二是缺乏对人的发展内涵特别是关键的素质要求进行清晰的描述和科学的界定。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北京市某中学
在语文学科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等方面的核心素养,通过阅读、 写作、口语交际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Part
05
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实践
培养核心素养的途径
STEP 01
课程整合
STEP 02
实践活动
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点进行整合 ,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帮助 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社会实践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能力, 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 识。
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家长应注重培养孩子的核 心素养,引导孩子树立正 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核心素养的评价与反馈
多元评价
采用多元评价方式,从多 个维度对核心素养进行评 价,包括知识技能、情感 态度、价值观等。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 素养
• 引言 • 三维目标的回顾与反思 • 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点 • 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转变 • 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实践 • 结论与展望
目录
Part
01
引言
背景介绍
时代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目标 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 再进一步转向核心素养。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对教育目 标提出了新的要求,核心素养 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Part
03
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点
核心素养的定义
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不确定和多变的生活情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 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个人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的 必备条件。
பைடு நூலகம்心素养的特点
综合性
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态度和 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涵盖了多个 领域和方面。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近年来,教育界对学生的目标定位和培养方式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研究,而核心素养的概念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培养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也是建立在知识和技能之上的综合能力。

三维目标是指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和相互作用。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需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首先,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贯穿于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注重学生的知识获取和技能训练,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情感需求。

而核心素养强调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通过将核心素养纳入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

例如,在语文课上,老师可以通过设计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自信心。

其次,我们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培养。

情感态度是指学生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评价和态度,它对于学生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核心素养的培养也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积极乐观、独立自主的人生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间相互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讲述人文故事和真实案例,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

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才能真正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最后,学校和家庭应该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校是学生个性发展和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场所,而家庭则是学生个体成长和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环境。

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活动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锻炼核心素养;而家庭则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营造,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积极心态。

只有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才能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

总之,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是教育领域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领域的不断改革,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在我国教育领域,曾经有过“双基”“三维目标”等理念的提出和实施,而如今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这一转变和发展,体现了教育的进步和教学目标的不断完善。

本文将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这一教学目标的演变过程中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双基”“三维目标”: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双基”“三维目标”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阶段。

2000年前后,我国教育部提出了“双基”“三维目标”教育理念,强调要求学生在全面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综合素质,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目标。

“双基”即指学生要全面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特别是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而“三维目标”则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积极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这一教育理念的推动下,学校教育从注重传授知识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转变。

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推动全面素质教育的实施。

这一理念的提出,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为后来的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核心素养”:重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不断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014年,教育部提出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将“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改革的重点。

核心素养包括了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的素养,强调学生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要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核心素养”的提出,体现了教育目标的转变和教育理念的进步。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传统的知识传授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学生需要具备更为全面的素养和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和变化。

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教育目标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要求教育者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推动教育的变革和进步。

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育目标的不断调整,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发生变革。

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每一个教育概念的提出和普及都代表了教育发展的一定阶段和特定方向。

本文将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这一过程中的变化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教育概念的演变和内涵。

一、“双基”——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双基”教育是指以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目标的教育理念。

这种教育理念源自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需求,强调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语言、数学、科学和技能,才能应对未来的社会和生活。

这种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传统教育的延续和强化,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和应用能力。

“双基”教育的核心思想是“知识为基础,技能为重点”,学校和教师应该围绕这一思想进行教学活动和教学设计。

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学生需要在学校接受系统的知识教育,同时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能,以便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

这种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使得学校更加注重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二、“三维目标”——知识、能力、品德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人们对教育目标的需求也在不断调整和改变。

在这种背景下,教育理论家提出了“三维目标”教育理念,强调教育的目标应该是知识、能力和品德的全面发展。

这种教育理念所体现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实际能力和良好品德,以及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三维目标”教育理念中,知识、能力和品德被视为学生发展的三个维度,学校和教师应该围绕这三个维度进行教育活动和教学设计。

这种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核心素养”——深度、广度、厚度“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代表了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目标的不断完善,每个阶段都对教育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目标

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目标

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目标1、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目标2013年课程标准在“双基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维课程目标”。

三维目标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三维目标”出现与生物学教育不相适应亟待改进之处。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以多维学科知识为中心,而非以学生为中心。

过分强调多维学科知识,而非强调学生的能力。

②缺乏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的具体要求。

③评价时分数至上造成实施中难以把握“三维”的平衡。

从这一层面而言,三维目标看似面面俱到,却因为对目标的割裂化认识,导致了实践中的厚此薄彼。

为克服以上问题,新课程改革继续推进,在深化阶段提出“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是对“三维目标”的继承与发展。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是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

不是割裂开的,而是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时的综合体现。

因此,由“三维目标”转为“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应该更加关注学生未来融入社会并取得成功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核心素养目标表述形式的变化三维目标的表述形式严格按照“三维”格式,缺乏灵活性;表述的内容强调改变了“双基目标”中过分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现状,而注重了多个知识维度的互动;行为动词的选择上,不同目标维度选择的行为动词存在差异。

2013版高中生物学课标将每一维度分层次给出表述的行为动词,可分为结果性和体验式动词。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设计从形式和本质上打破“三维”界限,表述形式不是按照“三维”陈述,而是融入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四维内容进行陈述,但这并不意味着屏弃三维目标的内涵。

若从内涵角度理解,每一个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均应包含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因为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每一个维度均整合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但每一个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也不是绝对地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一一对应,因为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密切关联,不能割裂认识。

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双基”“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都是当前中国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概念,这些概念不仅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方向,也是教育教学中的关键任务。

“双基”教育是指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即语文和数学两个基础学科的素养。

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知识的学科本领,还要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在语文学科中,学生应该会听、说、读、写乃至鉴赏;在数学学科中,要掌握算术、代数、几何和数学思维等内容。

同时,还需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维目标”提出了人才培养的三个方面:知识与能力,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这种教育理念要求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相关能力,还要具备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学生需要在不同领域具备不同的知识和技能,包括科学、人文、工程、艺术等方面;在人文素养方面,学生需要了解文化和历史,具备人文情感和价值观;在社会责任感方面,学生需要具备公民意识和道德责任感。

“核心素养”是即将出台的一项教育改革计划,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

具体来说,核心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信息素养和文化素养。

这些能力是现代社会重要的发展趋势,学生需要具备这些能力才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求。

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和解决问题,创新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沟通能力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交流和表达,合作能力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信息素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文化素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人类文明和多元文化。

总的来说,“双基”“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这些理念在解决当前教育问题的同时,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与社会: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一、什么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

现在使用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二、什么是课程三维目标?课程三维目标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维目标”是一个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独立的教学目标,它们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知识与技能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

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

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综合思维和社会实践。

空间感知——学生应通过运用地图等工具学会描述区域特征,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解决区域存在问题,形成空间视角,增进地理环境理解力,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成为对环境有强烈责任感的现代公民。

历史意识——学生在学习历史之后能做历史性的思考,将过去、现在与未来联系起来,更为整体地思考和有意义地理解历史。

历史教学最突出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增强“历史意识”,也就是形成历史理解、历史认同和历史评价。

综合思维——是基于综合学科的“综合思维”的素养,凸出体现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关注事物联系,体现综合价值。

包括“古今综合”、“时空综合”、“中外综合”等。

社会实践——地理信息的提取和应用;历史信息的提取和应用;社会信息的提取和应用。

包括“图表实用”、“史料论证”、“社会活动”等等。

综合文科教改要从关键问题入手在新课标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承担着比以往更重的教学责任,其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各任课教师教学方法与效果差异巨大,因此很多时候学科素养教育也成了一句空话。

通过关键问题切入,我们找到了一条切实解决实践问题的方案。

教学难点与关键问题“从群众中来”在各类教学观摩中,我发现,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差异非常大。

以“新航路开辟”这一内容为例,单一的知识性传授型课堂效果较差,而综合性学习式教学方法效果较好。

这一差异并不能简单地归结到教师素养问题。

有关“新航路开辟”原因的剖析,涉及到历史、地理、经济发展、人文宗教等多方面的内容,它既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同时又要具备综合分析能力。

简言之,这是一个有代表性的教学难题。

目前综合文科担负着前所未有的重任,相关课程目标指出,“历史与社会是在义务教育阶段7至9年级以历史、人文地理和相关学科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这既涉及综合文科课程的学科本质,又涉及具有普适性的公民人文素养教育,需要兼顾知识、能力与方法。

在我看来,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就是指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实现教学目标而必须解决的、不可回避或逾越的最基本、最紧要的教学问题。

这类问题往往居于学科核心地位,是教学中面临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也是容易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或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历史与社会认知体系的问题。

如,帮助学生建构时空概念的教学问题,培养学生整体观和唯物史观的教学问题,帮助学生建构方法图式的教学问题,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的教学问题等。

总之,这些问题对于培养学生历史与社会学科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是学生后续学习历史与社会知识、建构历史与社会思维框架的基础问题。

从2014年5月至今,一年的时间里我们进行了大量教学关键问题的提炼、征集工作。

初始阶段,主要是基于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和学科核心素养征集、提炼关键问题,比如,如何运用地图和图表、如何运用不同的资料有理有据地分析论证问题、如何建构空间概念、如何建构时序概念等。

浙江省教研室正式发文,在一线教师与教研员中,广泛开展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实践研究成果征集活动。

共征集了104个教学关键问题实践研究成果,通过专家评审评出57项相关研究成果。

在问题征集活动的基础上,我们召开了一系列以“教学关键问题实践研究”疑难问题为主题的专题研讨会,筛选并最终确定教学关键问题。

同时课题组核心成员在讨论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搭建了教学关键问题的逻辑框架。

经过研讨,初步确定“时空思维”、“区域认知”、“历史认识”、“综合联系”、“公民教育”等为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

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关键问题条目进行梳理,进一步确定了28个教学关键问题。

哪些关键问题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不断反馈的方式,将理论导向与实践研讨相结合,最终确定了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关键问题。

具体包括:如何构建时序概念,如何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描述区域的空间位置,如何认识生活的区域和生活的变化,如何运用不同的史料有理有据地分析论证问题,如何运用唯物史观描述历史现象、解释历史问题,如何回到“历史现场”培养历史形象思维能力,如何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如何巧用地图图表达成时空认知,等等,共28类大问题。

目前,我们正在全省历史与社会学科中推广从关键问题切入的教学实践活动。

我们所以有底气地确定上述问题是关键问题,因这些问题的最终确定,调动了教研员、一线教师与相关专家的集体智其一,结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确定教学关键问题。

例如,如何建构空间概念和时序概念(时空观念),如何理解区域自然、人文环境的基本特点(区域认知),如何认识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历史认识),如何理解自然环境和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综合联系),如何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参与)等。

其二,理论对接实践。

上述一些基于理念演绎出来的“理论问题”,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同时,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教研实践中也存在许多问题,也需要我们去归纳总结。

通过课堂教学、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实践,我们梳理了该学科教与学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的难点和困惑,最终进行提炼、梳理。

其三,对于一些鱼目混珠的问题,由相关专家在专题讲座中进行澄清。

比如,朱光明研究员指出,教学关键问题应着眼于课程目标: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学关键问题还应着眼于课改进程:之所以称之为“关键”,就在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当下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

教学关键问题应基于课程标准的有关论述,应包括基本观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方面;还要有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入把握,包括核心思想、核心概念、核心能力;也要有基于教学成功经验的解决方案;还要有基于学业评价标准的有效办法。

基于关键问题研究,推进课堂变革在相关的课堂调研中,我还发现,类似“新航道”的教学难题在实际教学中呈现的状态更为复杂。

一些教师自身有较好的知识积累与修养,可是上课却不得要领,无法在教学中有效培育学生的学科素养;相反,一些新入职的教师,自身学识与修养可能还有欠缺之处,但能抓住“学科重点”,课堂上积极与学生互动,教学效果却出乎意料地好。

在另一所学校,教师所教的“学科重点”却并不一定是学生的学习难点。

这种耐人寻味的现象,引发了我们对实践问题的思考,即研究最终还要着眼于解决课堂问题。

具体做法是依托教师目前较为熟悉的教学方法,将以往教学成果再推进一步。

“综合性学习”教学方式目前在浙江省教师中认可度很高,有关“历史与社会综合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2007年荣获浙江省第三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年又荣获第一届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在省内产生了较大影响。

我们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通常鼓励学生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为载体,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主动获取知识技能,发展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它具备综合化、生本化、课标化三大特点。

通过多次公开课的实践验证与教师研讨,我们发现,“综合性学习”能有效解决“教学关键问题”。

可以说,“教学关键问题”是目标任务,“综合性学习”是方法手段;“教学关键问题”是内容,“综合性学习”是形式。

它们都指向“学为中心”,其根本出发点都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两者都是当前深化课改的重点和难点,关系密不可分。

目前浙江省内各地教师依据“综合性学习”方式设计了多种教学关键问题解决方案,为此我们还举办了以“教学关键问题实践研究”为主题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具体授课内容从课程标准出发,依据“关键问题”设计教学方案。

上述方式有效地推进了全省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的整体变革。

(作者:牛学文单位: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历史与社会学科如何聚焦核心素养培育作者:浙江教育报编者按:浙江省一直走在课改的前列,尤其是综合课程改革。

历史与社会学科作为一门综合人文课程,在课程资源整合和育人价值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目前,浙江省是全国唯一进行历史与社会合科教学的省份。

如今人们呼唤通过课程培养核心素养,在这样的背景下,合科教学的教师应该教什么,如何通过教学关键问题的梳理,提出解决策略,研发案例,并形成系统完整、实践性强的研究成果值得我们探讨——历史与社会学科如何聚焦核心素养培育大时代小切口:一口铁锅的前世今生□杭州市教研室朱秋蓉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着力帮助学生把握生活时空、人地关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全球意识和环境意识,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我们面向的是十三四岁,由幼稚逐步走向成熟的初中学生,他们关心国家大事、思想活跃、思维灵敏,善于学习新知识、新理论,但常常不能将所学的知识和理论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指南,呈现出知行不一的特征。

若要让我们的教学更具可亲度和可信度,就不能囿于课堂,而应立足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到与学生共鸣的节拍,拨动学生的心弦。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我曾执教“不能忘却的记忆”一课,师生都泪流满面。

我先出示了一口锈迹斑斑的铁锅照片,让学生对其用途进行猜想。

创设了寻访“一口锅”历史的教学情境。

随后,让学生通过“寻访历史——走访当地的老人,做口述历史的整理”“求证历史——到当地档案馆翻阅地方史志”“考证历史——到博物馆寻访实物”等不同的求证方式,来验证自己对这口锈迹斑斑铁锅用途的猜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