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管理】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概况

合集下载

三北防护林工程管理办法

三北防护林工程管理办法

三北防护林工程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证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下简称三北防护林工程)的顺利实施,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实效,保证合理使用工程建设资金,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现行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管理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三北防护林工程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以改善生态与民生为任务,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以防沙治沙、水土流失治理、农田(草牧场)防护林建设为重点,以提高防护林生产力为前提,通过保护现有森林资源、植树造林、封山(沙)育林和更新改造等措施,增加和恢复建设区森林植被,提高现有防护林林分质量和多种功能,逐步建成覆盖普及、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结构稳定的综合防护林体系,努力实现我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确保国土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构筑我国北方绿色生态屏障。

第三条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坚持生态优先原则,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二)坚持保护先行原则,保护、建设、提高相结合;(三)坚持质量第一原则,数量与质量并重相结合;(四)坚持科学造林原则,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自然恢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五)坚持深化改革原则,政府主导与市场配置相结合;(六)坚持改善民生原则,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相结合。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经国家批准列入我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规划中的各级政府和林业行政部门、各行业林业管理部门,即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单位。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五条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在省政府统一领导下,实行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对规划期内的工程项目实行项目责任制,即省政府与各市政府、市政府与各有关县(市、区)政府逐级签订目标责任状,确定项目建设内容、建设时间、建设任务、责任人。

第六条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具体组织实施,负责工程规划、年度计划、作业设计、实施方案的编制、指导、审批和工程质量监督、检查验收等工作。

各相关部门根据职能分工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工程建设。

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概况

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概况

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概况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工程主要解决三北和其他地区各不相同的生态问题。

具体包括三北防护林工程,长江、沿海、珠江防护林工程和太行山、平原绿化工程。

一、xx防护林工程工程的背景情况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的状况,国务院批准上马了三北防护林防护工程。

1978年11月3日,国家计划委员会以计计[1978]808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计划任务书》。

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xx发(1978)244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规划》,至此,三北防护林工程正式启动实施。

工程建设范围按照总体规划,三北工程的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北抵国界线,南沿天津、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布长汗达山、喀喇昆仑山,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

地理位置在东经73°26'—127°50',北纬33°30'—50°12'之间。

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

工程建设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2.4%。

工程建设期限三北工程规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历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

1978-2000年为第一阶段,分三期工程。

1978-1985年为一期工程,1986-1995年为二期工程,1996-2000年为三期工程;2001-20年为第二阶段,分两期工程。

2001-2010年为四期工程,2011-20年为五期工程;2021-2050年为第三阶段,分三期工程。

2021-2030年为六期工程,2031-2040年为七期工程,2041-2050年为八期工程。

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概况

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概况

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概况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我国涵盖面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工程主要解决三北和其他地区各不相同的生态问题。

具体包括三北防护林工程,长江、沿海、珠江防护林工程和太行山、平原绿化工程。

一、三北防护林工程工程的背景情况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的状况,国务院批准上马了三北防护林防护工程。

1978年11月3日,国家计划委员会以计计[1978]808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计划任务书》。

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以国发(1978)244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规划》,至此,三北防护林工程正式启动实施。

工程建设范围按照总体规划,三北工程的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北抵国界线,南沿天津、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布长汗达山、喀喇昆仑山,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

地理位置在东经73°26'—127°50',北纬33°30'—50°12'之间。

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

工程建设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2.4%。

工程建设期限三北工程规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历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

1978-2000年为第一阶段,分三期工程。

1978-1985年为一期工程,1986-1995年为二期工程,1996-2000年为三期工程;2001-2020年为第二阶段,分两期工程。

2001-2010年为四期工程,2011-2020年为五期工程;2021-2050年为第三阶段,分三期工程。

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概况

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概况

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概况12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概况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工程主要解决三北和其它地区各不相同的生态问题。

具体包括三北防护林工程, 长江、沿海、珠江防护林工程和太行山、平原绿化工程。

一、三北防护林工程工程的背景情况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的状况, 国务院批准上马了三北防护林防护工程。

1978年11月3日, 国家计划委员会以计计[1978]808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计划任务书》。

1978年11月25日, 国务院以国发( 1978) 244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在西北、华北、东北3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规划》, 至此, 三北防护林工程正式启动实施。

工程建设范围按照总体规划, 三北工程的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 北抵国界线, 南沿天津、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布长汗达山、喀喇昆仑山, 东西长4480公里, 南北宽560-1460公里。

地理位置在东经73°26'—127°50', 北纬33°30'—50°12'之间。

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13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的551个县( 旗、市、区) 。

工程建设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2.4%。

工程建设期限三北工程规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 历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

1978- 为第一阶段, 分三期工程。

1978-1985年为一期工程, 1986-1995年为二期工程, 1996-为三期工程; -2020年为第二阶段, 分两期工程。

-为四期工程, -2020年为五期工程; 2021-2050年为4第三阶段, 分三期工程。

中国三北防护林

中国三北防护林

中国三北防护林概述中国的三北防护林是指位于中国北方的三个母亲河流域(黄河、长江和黑龙江)以北的防护林区。

该防护林建设是中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末启动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减缓和逆转中国北方荒漠化和沙漠化的趋势,以保护重要的生态和环境资源。

本文将对中国三北防护林的概念、建设历程和取得的成就进行详细介绍。

概念中国三北防护林的概念最早提出于1978年,其目标是在中国北方地区建立一座纵贯中国的防护林带,以减缓气候变化、保护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等。

该防护林带的总面积约为422.8万平方公里,覆盖了中国的18个省份,包括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湖北、湖南、江西、四川、青海、宁夏和甘肃。

建设历程中国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

当时,中国北方地区面临着严峻的荒漠化和沙漠化问题。

草原退化、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发给当地的生态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破坏。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开始实施一系列的防护林建设工程。

在建设过程中,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植树造林、固沙治理、修复退化草原等。

植树造林是最主要的手段之一,通过种植抗风固沙树种,有效地减少了沙尘暴的频率和强度,并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荒漠化地区的投资,改善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三北防护林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根据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数据,截至2016年,防护林覆盖面积已达到154.8万平方公里。

同时,防护林减少了沙尘暴事件的次数和影响范围,改善了河流的水质和水量,有效地遏制了漫长荒漠化的趋势。

取得的成就中国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首先,防护林带的建设有效地减缓了荒漠化和沙漠化的趋势。

防护林的植被覆盖减少了土地的风蚀和水蚀,防止了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

其次,防护林带的建设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

六大林业重点工程

六大林业重点工程

国务院批准实施系统整合后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简介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林业局决定在今后一个时期内集中力量实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为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实施这六大工程,不仅是对我国林业建设工程的系统整合,也是对林业生产力的一次战略性调整。

六大工程建成后,我国生态面貌将有根本性改观。

国务院批准实施经系统整合后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是:1、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是我国林业的“天”字号工程、一号工程,也是投资最大的生态工程。

具体包括三个层次:全面停止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采伐;大幅度调减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的木材产量;同时保护好其它地区的天然林资源。

主要解决这些区域天然林资源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问题。

2、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我国涵盖面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具体包括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长江中下游及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二期工程、沿海防护林二期工程、珠江防护林二期工程、太行山绿化二期工程和平原绿化二期工程。

主要解决三北地区的防沙治沙问题和其他区域各不相同的生态问题。

3、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林业建设上涉及面最广、政策性最强、工序最复杂、群众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

主要解决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

4、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是首都乃至中国的“形象工程”,也是环京津生态圈建设的主体工程。

虽然规模不大,但是意义特殊。

主要解决首都周围地区的风沙危害问题。

5、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是一个面向未来,着眼长远,具有多项战略意义的生态保护工程,也是呼应国际大气候、树立中国良好国际形象的“外交工程”。

主要解决基因保存、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湿地保护等问题。

6、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是我国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骨干工程,也是增强林业实力的“希望工程”。

三北防护林简介

三北防护林简介

03
水资源短缺
三北地区水资源总量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均。许多地区地下水位下降、河
流断流、湖泊干涸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PART 03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 与设计
REPORTING
WENKU DESIGN
总体规划布局与原则
01
02
03
战略布局
以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 形成带状、网状、片状的 防护林体系。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增加就业机会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管理和维护 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 会,包括植树造林、森林抚育、 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等方面的
工作。
促进林业产业发展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推动了林业产 业的发展,包括木材加工、林下 经济、森林旅游等方面,为区域
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改善投资环境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改善了当地的 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吸引了更 多的企业和投资者前来投资兴业, 进一步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北防护林工程通过广泛宣传和教育,提高了公众对生态环保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倡导绿色生活
工程倡导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活方式,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展示中国环保成就
三北防护林工程作为中国生态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在环保领域的 决心和成就。
加强国际合作
工程积极与国际组织、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共同研究和推广先进的生态治理技术和经验。
PART 07
总结与展望
REPORTING
WENKU DESIGN
三北防护林建设成果回顾
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
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有效改 善了生态环境。

中国三北工程简介(王俊波)

中国三北工程简介(王俊波)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情况介绍陕西省防护林工作站站长王俊波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一项正在我国北方实施的宏伟生态建设工程,它是我国林业发展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宏大、时间跨度最长的一次改造自然的行动。

地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包括我国北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省的宾县,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孜别里山口,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2.4%,接近我国的半壁河山。

历史上的三北地区曾有茂密的森林、肥美的草原,22个民族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后来,由于人口增加、刀耕火种、战争及统治者大兴土木,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致使三北地区森林越来越少,植被越来越稀少,大面积的森林与草原沦为裸地,黄土高原的“民以板为室”也变成了“民以窑而居”。

植被的破坏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和干旱。

从新疆到黑龙江,八大沙漠、四大沙地绵延连片,形成了一条万里风沙线、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总面积达149万平方公里。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已占这一地区总面积的90%,在黄河下游的有些地段河床高出堤外地面3—5米,成为地上“悬河”。

恶劣的生态环境使三北地区人民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境地,严重制约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成为制约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心腹大患。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改变这一地区的自然面貌和经济条件极为重视。

1978年11月,国务院批准了在三北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并特别强调:我中日林业生态培训中心北方地区造林技术(三北防护林工程)培训资料国西北、华北及东北西部,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木料、燃料、肥料、饲料俱缺,农业生产低而不稳。

大力种树种草,特别是有计划地营造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是改变这一地区农牧生产条件的一项战略措施。

并把这项工程列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

森林培育试题与答案

森林培育试题与答案

名词解释0 森林培育学; 是研究森林培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是林学的主要二级学科。

1、立地条件立地条件是影响森林形成与生长发育的各种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包括气候、土壤、生物等因子。

2、自然整枝幼林郁闭后,处于树冠基部的枝条因光照不足逐渐枯落的现象。

3、适地适树立地条件与树种特性相互适应,充分发挥生产潜力的原则。

4、造林密度是指单位面积的造林地上栽植点和播种穴的数量.以单位公顷若干株表示。

5、自然稀疏森林随着年龄的增加,部分生长落后的林木死亡,导致林木株数减少的现象.6、种植点配置指种植点在造林地上的间距及其排列方法。

7、森林培育指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按既定培育目标,遵照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8、森林主伐对成熟林分或部分成熟林木进行的采伐.而后采取适宜的更新方式,是采伐迹地的已更新,森林资源得到可持续发展利用,生态环境能够维持和改善的一整套技术措施。

9、矮林以无性更新方式形成的轮伐期较短的用材木。

10、混交比例指树种在混交林中所占的比例大小。

11、立地类型生态学上相近的丘地进行组合成的单位.12、树种组成构成林分的树种成分及其比例。

14、乔林用种子生长起来的森林。

15、林缘效应在两个森林群落的交叉地带,在交错区内,林木的数目及其密度有增大的趋势的现象。

16、林木分化在森林生长发育过程中,同一树种邻近的相同年龄的植株在形态上和生活能力方面的差异,称为林木分化.17、中林在一块林地上,即以无性繁殖方法在下层培育小径材式薪炭树,又在上层培育大径乔木的经营方式。

18、平茬指苗木(包括乔木和灌木)在移植2—3年后,从根颈出全部裁剪截去上面的枝条,使之重新发出通直而粗壮的主干来。

19、森林更新森林主伐以后,为了保证木材的不断再生产和防护效能的继续发挥,在其迹地上借助于自然力或人力迅速地恢复森林的过程.20、合理密度在植物种群的不同时期单位面积上生产力最高的密度。

21、人工林指采伐迹地进行人工造林形成的森林,林冠下人工更新造林形成的森林以及低价值次生林人工改造形成的森林统称为人工林。

三北重点生态工程汇报材料

三北重点生态工程汇报材料

三北重点生态工程汇报材料摘要:一、引言二、三北重点生态工程背景与意义三、三北重点生态工程的主要内容1.工程目标2.工程范围3.主要措施四、三北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成果1.生态环境改善2.经济社会效益3.区域协调发展五、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六、结语正文:一、引言三北重点生态工程是我国为了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而实施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

本文将对该工程的背景、意义、主要内容、实施成果、挑战及未来展望进行详细阐述。

二、三北重点生态工程背景与意义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和东北)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荒漠化、沙尘暴等问题严重。

三北重点生态工程旨在通过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措施,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三北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三、三北重点生态工程的主要内容1.工程目标:通过生态建设,实现三北地区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生态承载能力,保障国土生态安全。

2.工程范围:涵盖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的13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3.主要措施:实施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草原恢复、湿地保护、沙化土地治理等生态工程。

四、三北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成果1.生态环境改善:工程实施以来,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沙尘暴天气明显减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2.经济社会效益:生态环境的改善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3.区域协调发展:通过生态工程建设,促进了三北地区与内陆、沿海地区的协调发展,为全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尽管三北重点生态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如生态建设任务依然艰巨、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

未来,我国应继续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生态建设水平,为构建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更大贡献。

六、结语三北重点生态工程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北重点生态工程汇报材料

三北重点生态工程汇报材料

三北重点生态工程汇报材料【实用版】目录一、三北重点生态工程简介二、工程目标与意义三、工程实施情况四、取得的成果与影响五、未来发展方向与挑战正文一、三北重点生态工程简介三北重点生态工程,全称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重点生态工程”,是我国为了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而实施的一项重大生态建设工程。

三北地区,即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资源宝库,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决定实施三北重点生态工程,希望通过大规模的生态建设,改善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保障国家的生态安全。

二、工程目标与意义三北重点生态工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措施,提高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该工程的实施,不仅可以改善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护农田、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而且对于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三、工程实施情况自 1978 年启动以来,三北重点生态工程已经实施了 40 多年。

在这期间,我国共投入了数千亿元的资金,完成了数亿亩的造林任务,使得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同时,工程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提高了他们的收入。

四、取得的成果与影响三北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根据最新的监测数据显示,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已经从 1978 年的 5.05% 提高到了现在的13.55%,沙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此外,工程的实施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产业,当地农民的收入得到了显著提高,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

五、未来发展方向与挑战虽然三北重点生态工程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我国有几个防护林工程施工

我国有几个防护林工程施工

我国拥有多个防护林工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七大防护林工程,它们分别是:三北”防护林体系、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沿海防护林体系、太行山绿化工程、平原绿化工程、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林工程、全国防治沙漠化工程。

三北防护林体系,又称修造绿色万里长城活动,是我国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建设的大型防护林工程。

自1979年国家决定实施该工程以来,已在大漠戈壁种植了600多亿棵树,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资源快速增长,木材及林产品产量不断增加,改变了过去缺林少木的状况。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是我国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建设的一道绿色屏障,旨在防止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覆盖率。

该工程自实施以来,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有效地保护了长江中上游的生态环境。

沿海防护林体系则是为了防止海洋侵蚀、风沙侵袭而建设的。

我国沿海地区建设了大量的防护林带,有效地保护了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了沿海地区的森林覆盖率。

太行山绿化工程是我国在太行山地区实施的一项大型绿化工程,旨在改善太行山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覆盖率。

该工程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有效地改善了太行山地区的生态环境。

平原绿化工程是我国在平原地区实施的一项大型绿化工程,旨在提高平原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改善平原地区的生态环境。

该工程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有效地改善了平原地区的生态环境。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林工程是我国在黄土高原地区实施的一项大型水土保持工程,旨在防止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改善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

该工程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有效地改善了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

全国防治沙漠化工程是我国在沙漠化地区实施的一项大型防治沙漠化工程,旨在防止沙漠化的扩散,改善沙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

该工程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有效地改善了沙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

这些防护林工程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我国的生态环境,提高了森林覆盖率,为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还需继续努力,加大绿化力度,让我国的生态环境更加美好。

三北重点生态工程汇报材料

三北重点生态工程汇报材料

三北重点生态工程汇报材料
摘要:
一、三北重点生态工程简介
二、工程目标与任务
三、工程实施的成果与贡献
四、未来发展展望
正文:
【一、三北重点生态工程简介】
三北重点生态工程,全称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重点生态工程”,是我国为了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而实施的一项重大生态建设工程。

三北地区,即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生态环境最为脆弱、沙漠化、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

【二、工程目标与任务】
三北重点生态工程的目标是: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方式,构建起以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功能的防护林体系。

工程的主要任务包括:治理沙漠化土地,恢复退化的草地和湿地,提高森林覆盖率,构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等。

【三、工程实施的成果与贡献】
自1978 年启动以来,三北重点生态工程已经实施了40 多年。

截止到2022 年12 月,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已经提高了近20 个百分点,达到
23.7%,沙漠化土地得到了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得到了基本控制,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

此外,工程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
机会,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四、未来发展展望】
在未来,三北重点生态工程将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构建生态文明为导向,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进一步加大工程建设力度,努力实现工程区的可持续发展。

到2030 年,工程区森林覆盖率预计将提高到30%,沙漠化土地将得到全面治理,生态环境质量将得到根本改善。

建筑工程管理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概况

建筑工程管理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概况

(建筑工程管理)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概况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简介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工程主要解决三北和其他地区各不相同的生态问题。

具体包括三北防护林工程,长江、沿海、珠江防护林工程和太行山、平原绿化工程。

壹、三北防护林工程工程的背景情况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的情况,国务院批准上马了三北防护林防护工程。

1978年11月3日,国家计划委员会以计计[1978]808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计划任务书》。

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以国发(1978)244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于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规划》,至此,三北防护林工程正式启动实施。

工程建设范围按照总体规划,三北工程的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北抵国界线,南沿天津、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布长汗达山、喀喇昆仑山,东西长4480km,南北宽560-1460km。

地理位置于东经73°26'—127°50',北纬33°30'—50°12'之间。

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山西、河北、、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

工程建设总面积406.9万平方km,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2.4%。

工程建设期限三北工程规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历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

1978-2000年为第壹阶段,分三期工程。

1978-1985年为壹期工程,1986-1995年为二期工程,1996-2000年为三期工程;2001-2020年为第二阶段,分俩期工程。

2001-2010年为四期工程,2011-2020年为五期工程;2021-2050年为第三阶段,分三期工程。

三北重点生态工程汇报材料

三北重点生态工程汇报材料

三北重点生态工程汇报材料摘要:一、引言二、三北重点生态工程背景与意义三、三北重点生态工程的主要内容1.工程目标2.工程范围3.主要措施四、三北重点生态工程取得的成果1.生态环境改善2.经济效益提升3.社会效益增强五、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六、结语正文:一、引言三北重点生态工程是我国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实施的一项重要生态工程。

本文将对三北重点生态工程的相关情况进行汇报。

二、三北重点生态工程背景与意义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和东北)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沙漠化等问题严重。

实施三北重点生态工程,旨在改善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三、三北重点生态工程的主要内容1.工程目标:通过生态保护和建设,实现三北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著提高,生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2.工程范围:涵盖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的13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3.主要措施:a) 采取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措施,治理沙漠化、荒漠化土地。

b) 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提高草原生产力。

c) 加强湿地保护和恢复,维护湿地生态功能。

d) 开展沙尘暴治理,减轻沙尘暴危害。

e) 发展生态经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四、三北重点生态工程取得的成果1.生态环境改善:工程实施以来,三北地区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经济效益提升:通过生态建设,三北地区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生态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社会效益增强:工程的实施,不仅提高了三北地区的生态安全水平,还推动了区域协调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

五、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尽管三北重点生态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如生态环境退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生态建设任务依然艰巨。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创新生态建设模式,努力实现三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六、结语三北重点生态工程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生态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工程管理)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精编

(建筑工程管理)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精编

(建筑工程管理)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长防林参考资料(三)加快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意义重大。

特殊的生态区位,脆弱的生态状况,决定了我区生态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紧迫性。

加快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进程,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林业和生态文明的需要;是进壹步改善全区生态状况,建设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的需要;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需要;是增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力,增加森林碳汇功能的需要。

加快长江流域防护林工程建设意义重大。

特殊的生态区位,脆弱的生态状况,决定了长防林生态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紧迫性。

加快防护林工程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林业和生态文明的需要;是进壹步改善流域范围内生态状况,建设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的需要;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需要;是增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力,增加森林碳汇功能的需要。

加快长江流域防护林工程建设意义重大,特殊的生态区位,脆弱的生态状况,决定了长防林生态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紧迫性。

加快防护林工程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林业和生态文明的需要;是进壹步改善流域范围内生态状况,建设福建省重要生态屏障的需要;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需要;是增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力,增加森林碳汇功能的需要。

维护生态安全,服务海西建设福建森林覆盖率高居全国首位,生态环境总体质量较好,但同时也是壹个自然灾害频繁的省份,台风、干旱、海潮、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每年都给福建省造成上百亿元的损失,特别是沿海地区台风,每年直接登陆的有2~3次,造成壹定影响的有7~8次,登陆时沿海地区常出现12级之上强台风。

台风带来的大风和强降雨,经常引发泥石流和山洪暴发。

这些自然灾害已对福建省人民的生命财产构成了极大威胁,成为福建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之壹。

例如,2005年19号台风“龙王”导致全省8个设区市、62个县(市、区)370.89万人受灾,全省直接经济损失32.78亿元,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3.38亿元。

长江流域等重点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管理办法.doc

长江流域等重点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管理办法.doc

长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全面推进长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益,根据国家有关林业工程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以下简称:长防林工程)建设管理。

第三条长防林工程按照国家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程序,实行国家林业局、省或计划单列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三级管理,其他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参与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工作。

第四条长防林工程建设实行按规划立项、按项目管理、按实施方案设计、按设计施工、按标准检查验收、按效益考核。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五条国家林业局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林业局长防办)参与长防林工程总体建设规划编制,制定年度建设计划草案,审查、审批省级实施方案,组织人员培训、项目检查、验收等工作。

第六条省级政府或计划单列市林业主管部门负责制定本辖区内工程建设规划、项目年度建设建议计划,组织工程实施、指导、检查、监督、宣传、技术培训和进度信息反馈等工作。

第七条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工程计划的执行;组织工程作业设计、种苗供应、施工、检查验收、科技推广和人员培训;对承担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等任务的单位或个人进行监督和过程管理;管理上级配套资金,落实县级配套资金,负责项目资金的有效使用.第三章规划、计划管理第八条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若干意见》(国发〔2005〕33号)、国家发改委《国家级专项规划管理暂行办法》(发改规划〔2007〕794号)要求,国家林业局计划管理部门组织编制长防林工程总体建设规划,报国务院或国家发改委审批后,下发工程有关省级或计划单列市林业主管部门实施.第九条省级或计划单列市林业主管部门根据长防林工程总体建设规划,组织编制本地区工程建设规划,经省、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或省发改委批准后实施,并报国家林业局计划管理部门和长防办备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概况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工程主要解决三北和其他地区各不相同的生态问题。

具体包括三北防护林工程,长江、沿海、珠江防护林工程和太行山、平原绿化工程。

一、三北防护林工程工程的背景情况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的状况,国务院批准上马了三北防护林防护工程。

1978年11月3日,国家计划委员会以计计[1978]808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计划任务书》。

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以国发(1978)244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规划》,至此,三北防护林工程正式启动实施。

工程建设范围按照总体规划,三北工程的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北抵国界线,南沿天津、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布长汗达山、喀喇昆仑山,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

地理位置在东经73°26'—127°50',北纬33°30'—50°12'之间。

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

工程建设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2.4%。

工程建设期限三北工程规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历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

1978-2000年为第一阶段,分三期工程。

1978-1985年为一期工程,1986-1995年为二期工程,1996-2000年为三期工程;2001-2020年为第二阶段,分两期工程。

2001-2010年为四期工程,2011-2020年为五期工程;2021-2050年为第三阶段,分三期工程。

2021-2030年为六期工程,2031-2040年为七期工程,2041-2050年为八期工程。

总体规划建设内容与规模三北工程规划造林3508.3万公顷(包括林带、林网折算面积),其中人工造林2637.1万公顷,占总任务的75.1%;飞播造林111.4万公顷,占3.2%;封山封沙育林759.8万公顷,占21.7%。

四旁植树52.4亿株。

规划总投资为576.8亿元,建设任务完成后,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4.95%,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四期工程建设情况2001年,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规划经国家计委批复,四期工程正式启动实施。

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涉及三北地区的十三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90个县(旗、市、区),总面积405.3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42.2%。

到2010年,在有效保护好工程区内现有2787万公顷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完成造林950万公顷,工程建设区内的森林覆盖率净增1.84个百分点,建成一批比较完备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初步遏制了三北地区生态恶化的趋势。

在沙区,力争用十年左右时间,使40%的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使风沙危害程度和沙尘暴发生频率有效降低。

毛乌素、科尔沁、呼仑贝尔三大沙地基本得到治理,生态环境有较大改善。

在水土流失区,使50%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基本治理,治理区的土壤侵蚀模数下降30%以上,流入黄河的泥沙量明显减少。

在平原农区,以现有农田防护林为基本框架,建成多林种、多树种、网带片相结合的高标准农田防护林体系。

长江中下游地区等五个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工程的背景情况1978年,三北(西北地区、华北北部、东北西部)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启动实施后,为从根本上扭转我国长江、珠江、海河等大江大河及沿海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1989年、1990年、1987年、1994年、1996年,先后启动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绿化、太行山绿化、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到2000年底,5个防护林工程一期建设结束。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2000年国家林业局组织编制了长江、沿海、珠江、太行山绿化、平原绿化等5个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工程规划。

(一)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一期工程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685.5万公顷。

其中,人工造林422.5万公顷,飞播造林7.5万公顷,封山育林221.0万公顷。

幼林抚育34.5万公顷。

工程实施11年来,森林覆盖率由1989年的19.9%提高到29.5%,净增9.6个百分点。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万平方公里,治理区土壤侵蚀量由治理前的9.3亿吨降低到5.4亿吨,减少了42.0%。

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增强了抵御旱、洪、风沙等自然灾害的能力,维护了水利工程效益的发挥。

营建的防护林有效庇护农田666.7万公顷以上,仅此一项按减灾增益10%计算,产生的间接效益就达数十亿元。

国家在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安排了长江中上游水源林、水保林营造技术研究,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攻关成果,解决和提供了工程建设的关键技术,并为今后的防护林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储备。

在多年的治理实践中,工程区科技人员和干部群众针对不同自然和社会状况,探索总结了许多成功的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提高了防护林工程建设的成效。

二期工程建设范围包括:长江、淮河、钱塘江流域的汇水区域,涉及青海、西藏、甘肃、四川、云南、贵州、重庆、陕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山东、江苏、浙江、上海17个省(市)的1033个县(市、区)。

规划造林任务687.6万公顷。

其中人工造林313.2万公顷,封山育林348万公顷,飞播造林26.45万公顷。

规划低效防护林改造388.1万公顷。

(二)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1996年,一期工程首批启动实施了13个县,1998年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了珠防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又先后试点启动了34个县。

到2000年,一期工程建设共完成营造林67.5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23.45万公顷,飞播造林2.76万公顷,封山育林28.19万公顷。

完成低效防护林改造任务12.88万公顷,四旁植树1.7亿株。

由于一期工程建设启动晚、建设时间短,营造的防护林的效益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工程建设加快了工程区造林绿化进程,取得了一定的生态效益,对促进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工程区宜林荒山面积大幅度减少,有林地面积得到增加,为促进农民增收和石漠化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工程实践,培养了一批工程技术管理骨干和懂技术的林农。

尤其是工程区技术人员和广大干部群众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符合珠江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造林绿化技术和适用与本地区的治理模式,为二期工程建设及大规模开展石漠化治理奠定了基础。

二期工程建设范围包括:江西、湖南、云南、贵州、广西和广东6个省(自治区)的187个县(市、区)。

规划造林227.87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87.5万公顷,封山育林137.2万公顷,飞播造林3.1万公顷。

规划低效防护林改造99.76万公顷。

(三)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一期工程建设累计完成造林323.67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246.44万公顷,封山育林71.98万公顷,飞播造林5.26万公顷。

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一期建设前24.9%增加到目前的35.45%,上升10.5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

通过一期工程建设,沿海基干林带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

全国大陆海岸线长18340公里,已有17146公里的海岸基干林带已基本合拢。

绿化宜林荒山190.17万公顷,荒山面积从231.66万公顷减少到目前的41.56万公顷,减少了82%。

营造农田防护林1.80万公顷,新增农田林网控制面积38.71万公顷,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70.05%,比建设前的65%,增加5.05个百分点。

沿海地区水土流失面积由建设前396.97万公顷降至目前的288.41万公顷,治理面积达108.56万公顷。

发展用材林20.36万公顷,经济林79.92万公顷,使营林造林,木材采伐,木材加工,果品生产,果品加工等林业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林业产值从建设前13.34亿元增加至现在的88.81亿元,为建设前的6.66倍。

二期工程建设范围包括: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11个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20个县(市、区)。

规划造林136.00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68.3万公顷,封山育林61.4万公顷,飞播造林6.33万公顷。

规划低效防护林改造97.93万公顷。

(四)太行山绿化工程一期工程累计完成造林295.2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64.57万公顷,飞播造林30.63万公顷,封山育林100万公顷。

此外,还完成四旁植树1.7亿株。

工程区森林覆盖率从15.30%提高到了21.58%,增加了6.28个百分点。

工程区林草植被覆盖度显著提高,活立木蓄积量增加了3000万立方米。

工程区水土流失面积已由治理前的61149平方公里减少到49214平方公里,使水土流失面积占工程区总面积的比重由50%降到了40%。

工程建设促进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和农村经济增长,太行山区国民生产总值由1994年的317亿元增加到(2000年)1389亿元,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林业产值由9.5亿元增长到27.5亿元,增加了2.9倍;林果收入由86元提高到了457元,提高了5.3倍。

太行山区初步形成林产品资源生产基地,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原产品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第三产业的一条龙服务体系。

森林植被的保护和增加,美化了环境,净化了空气,使太行山区旅游资源得到挖掘和丰富。

一期工程建设探索了高标准的径流技术整地、爆破整地、鱼鳞坑、水平沟、反坡梯田、石坝梯田整地,以及就地培育大容器苗,生物制剂浸根,石片或地膜、草皮、桔杆覆盖等一套适用的技术办法,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二期工程建设范围包括:河北、山西、河南、北京三省一市73个县(市、区)。

规划造林146.2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67万公顷,封山育林50.7万公顷,飞播造林28.5万公顷。

规划低效防护林改造45.1万公顷。

(五)平原绿化工程按照《全国平原绿化“五、七、九”达标规划》,截止2000年底,全国920个平原、半平原、部分平原县(市、旗、区)中有869个达到了部颁“平原县绿化标准”,占规划数的94.5%。

平原绿化取得了显著成效。

全国平原绿化累计完成造林698万公顷,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由1987年的7.3%提高到现在的15.7%,增加了8.4个百分点;新造农田防护林376.8万公顷,保护农田3256万公顷,农田林网控制率由1987年的59.6%增加到现在的70.7%,提高了11个百分点,道路、沟渠、河流两岸绿化率达到了85%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