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防护林建设回顾与总结
三北工程情况汇报

三北工程情况汇报三北工程,是指中国政府实施的以防风固沙、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的大型生态建设工程,覆盖了中国的北方三个地区,即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
该工程的实施对于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水土资源、提高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将对三北工程的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三北工程在植树造林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自1978年启动以来,已先后在三北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程,截至目前,累计完成造林面积达到了1500万公顷以上。
这些树木的生长不仅有效地固定了沙土,减少了沙尘暴的频发,还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了植被覆盖率,促进了生态平衡的恢复。
其次,三北工程在水土保持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措施,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土壤质量,提高了土地的生产力。
同时,加强了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修建了大量的防护林带、梯田等,为当地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另外,三北工程在生态保护和恢复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在生态保护方面,政府加大了对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乱砍滥伐、盗采滥挖等行为,保护了当地的植被资源。
在生态恢复方面,政府积极推动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修复了大量的湿地生态系统,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度。
最后,三北工程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也逐渐显现。
随着工程的不断推进,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水质得到了提高,空气质量得到了改善,当地的生态系统逐渐恢复了生机。
同时,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综上所述,三北工程在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生态保护和恢复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为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水土资源、提高生态安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同时也要看到,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严峻,三北工程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我们将继续加大工程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工程措施,努力实现三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和生态安全的持续稳定。
持续推进防沙治沙 构筑绿色生态屏障——武威市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40年纪实

誇绩嗥此防沙雄沙构装綠包束•色屏瘅—武威市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40年纪实武威市林业局武威地处内陆干旱荒漠腹地,是石羊河内陆河滋 润下的一片绿洲。
自然降水量少,植被稀疏,毗邻我国 第三、第四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漠腾格里沙漠。
全市 荒漠化土地3262.8万亩,沙漠化土地2289.01万亩,分 别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5.5%、45.91%,有明显沙化趋 势的土地271.05万亩,风沙线长达654公里,生态环 境极为脆弱,在地理环境梯度上处于全国荒漠化最前 沿,是全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武威林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同风沙抗衡的斗争 史。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动员和组织 广大干部群众,认真组织实施三北防护林、石羊河流域 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天然林保护等重点林业生态工 程,持之以恒地开展生态治理。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 来,以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思想为指导,牢 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优化“南护水源、中保绿洲、北治风沙”布局,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生态林业建设取得了 显著成效。
40年来,全市完成三北防护林建设任务 525.37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71.75万亩,封育253.62 万亩,森林覆盖率由一期工程初期的6.4%,提高到现 在的18.38%,初步形成了以南部山区水源涵养林、中部绿洲农田防护林和北部沙区防风固沙林为基本框架 的生态防护林体系,有力地推动了生态环境建设步伐,使生态环境面貌得到显著改善,重点地区风沙危害和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状况发生明显转变,经济 林果业和沙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森林的生态效益、社 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 展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一是南部水源涵养林区得到有效保护。
在祁连山 水源涵养林区实施禁止采伐、开垦、放牧、采挖等保护 措施,天然林保护走在了全国、全省的前列。
通过营造 水源涵养林和封山育林,恢复和扩大森林面积40万 亩,从未发生过森林火灾,有效地保护了哺育武威人民 的“绿色水库”。
乌兰浩特市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浅析

乌兰浩特市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浅析一、三北防护林工程简介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指在中国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和东北)建设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
该工程于1979年被列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点项目。
工程涉及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天津等13个省、市、自治区的559个县(旗、区、市)。
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陆地面积的42.4%。
三北防护林工程规划实施年度为1979年到2050年,历时71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规划造林5.35亿亩。
到2050年,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将由1979年的5.05%提高到15.95%。
1979-1999年为第一阶段,分三期工程。
1979-1984年为一期工程,1985-1994年为二期工程,1995-1999年为三期工程;2000-2019年为第二阶段,分两期工程。
2000-2009年为四期工程,2010-2019年为五期工程;2020-2049年为第三阶段,分三期工程。
2020-2029年为六期工程,2030-2039年为七期工程,2040-2049年为八期工程。
二、乌兰浩特市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情况乌兰浩特市2006年至今,三北防护林工程总造林面积9.75万亩。
分别为:2006年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面积0.5万亩,总投资62.5万元,国家投资50万元;2007年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面积0.5万亩,总投资62.5万元,国家投资50万元;2008年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面积2万亩,总投资250万元,国家投资200万元;2010年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面积0.4万亩,国家投资325万元;2011年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面积0.05万亩,总投资18.75万元,国家投资15万元;2013年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面积1.4万亩,总投资525万元,国家投资420万元;2014年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面积2万亩,国家投资600万元;2015年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面积1万亩,国家投资300万元;2016年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面积0.5万亩,国家投资250万元;2017年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面积0.5万亩,国家投资250万元;2018年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面积0.5万亩,国家投资250万元;2019年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面积0.4万亩,国家投资200万元。
2024年三北防护林建设工作总结

2024年三北防护林建设工作总结____年三北防护林建设工作总结一、建设背景三北地区是我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我国从1978年开始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
经过多年的努力,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已经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仍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
____年,我国继续加大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力度,推进生态恢复和保护工作。
二、建设目标____年三北防护林建设的目标是进一步加强沙漠化防治,加快林业发展,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提高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具体目标如下:1. 新建造林面积达到1000万亩,实现绿化覆盖率提升;2. 加强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提高土壤保持能力;3. 提高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形成绿色生态屏障;4. 推动三北地区的生态产业发展,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来源;5. 加大对三北地区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的力度;6. 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三、建设成果____年,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参与下,三北防护林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 新建造林面积超过1000万亩,其中包括沙地固沙林、防护林、经济林等多种类型的林木;2. 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工作全面展开,土壤保持能力得到提高;3. 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逐步提高,形成了一道绿色屏障,有效防止了沙尘暴的侵袭;4. 生态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当地居民逐渐改变了传统的农牧业模式,转向了林果种植、养殖等生态产业;5. 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工作得到了加强,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提高;6. 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公众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四、存在问题在____年的三北防护林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
1. 资金投入不足:由于三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恶劣,建设工程所需的资金较大,但政府资金有限,无法满足需求。
2. 灌溉水源不足:三北地区水资源匮乏,面临着水资源供给不足和用水困难的问题,影响了植被的生长和生态恢复。
三北防护林保护管理现状与发展对策

三北防护林保护管理现状与发展对策摘要:辽宁省是三北防护林工程实施的重要区域之一,其工作实效对三北防护林的整体效果发挥有着显著的价值,因此在实践中需要对辽宁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开展进行调研与分析。
总结辽宁省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实施会发现在1978年至今,辽宁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不过其也存在着显著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目前辽宁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开展,所以需要对问题进行解决。
文章对辽宁省三北防护林的保护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明确具体问题并总结发展对策,旨在为实践工作提供指导。
关键词:三北防护林;保护管理现状;发展对策前言:三北防护林是我国跨区域、跨世纪的重要生态工程,主要的目的是改善我国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实现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
辽宁省是三北防护林工程开展的重要区域,其工作在遏制科尔沁沙地南进和改善区域生态方面有突出价值,因此辽宁省必须要关注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
结合目前的辽宁省三北防护林工程现状,对保护和管理进行分析,并基于具体的问题提出发展对策,这于推动实践工作进步有积极的意义。
1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概况作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开展的重要区域,辽宁省于1978年正式启动三北防护林工程。
经过了40多年的发展,辽宁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共完成了4期,从工程效果来看,造林面积超过了180万公顷,区域森林覆盖率获得了非常显著的提升。
随着森林覆盖率的提高,辽宁省的风沙问题治理显著好转,科尔沁沙地南进的趋势有效遏制,区域内的水土流失情况也在逐步好转。
在生态环境改变的大环境下,辽宁省农村产业结构实现了稳步调整,区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获得了显著的提升,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效果更是喜人。
2三北防护林保护管理现状对现阶段辽宁省三北防护林的管理工作以及防护林经营做具体分析发现其存在着两个方面的显著问题,以下是对问题的具体总结。
2.1辽宁省三北防护林工程林分质量低下,改造任务繁重结合辽宁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实践进行分析会发现部分工程区的造林树种存在明显的单一性,而且纯林面积比较大,这导致工程建设区有比较严重的病虫害,而病虫害影响了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30年成就综述

巍巍绿色长城铸起历史丰碑——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30年成就综述中国绿色时报11月17日报道1978年,在邓小平同志的关怀下,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在我国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下简称三北工程)的战略决策,由此三北工程迈上了建设巍巍绿色长城、铸起历史丰碑的征程。
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建设项目,三北工程的建设范围广,包括西北、华北、东北13个省(区、市)的551个县(旗、市、区);建设面积大,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2.4%;规划期限长,从1978年~2050年共计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建设任务重,规划总造林3508万公顷,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4.95%,并有效控制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3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三北工程建设。
1979年,国务院成立了三北防护林建设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工程建设重大问题,为推动工程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1988年,邓小平同志为三北防护林体系亲笔题词“绿色长城”。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加强生态建设,遏制生态恶化。
大力植树种草,推进东北、华北、西北防护林体系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指出:“继续推进‘三北’、长江等重点地区的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多次深入到三北地区考察生态建设,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强防沙治沙工作,努力实现由‘沙逼人退’到‘人逼沙退’。
”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会上进一步强调:“继续推进以三北防护林为重点的防护林体系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
”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446.9万公顷,建设区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建设前的5.05%提高到10.51%,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力,促进了粮食稳产高产,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强化了全社会的生态绿化意识,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提高了我国在国际生态环保领域的地位,成为我国生态建设的标志性工程。
[北京雾霾三北防护林]三北防护林:三北防护林
![[北京雾霾三北防护林]三北防护林:三北防护林](https://img.taocdn.com/s3/m/e858c893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7b.png)
[北京雾霾三北防护林]三北防护林:三北防护林篇一: 三北防护林:三北防护林-概述,三北防护林-背景三北防护林即“三北”防护林工程。
“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指在中国三北地区建设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
中国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于1979年决定把这项工程列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项目。
工程规划期限为73年,分八期工程进行,目前正式启动第五期工程建设。
三北防护林工程_三北防护林-概述三北防护林三北防护林,是项在中国北方实施的生态建设工程,是中国林业发展史上的1大壮举,开创了中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先河。
工程地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包括中国北方十三个省的55九个县,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省的宾县,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孜别里山口,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的42.4%。
[]三北防护林工程为我国北方竖起了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是一条名副其实的绿色万里长城,2003年,三北工程被吉尼斯总部确认为“全球最大的植树造林工程”。
三北防护林工程_三北防护林-背景三北防护林历史上,三北地区曾是森林茂密、草原肥美的富庶之地上,由于种种人为和自然力的作用,使这里的植被遭到破坏。
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区域内分布着8大沙漠、4大沙地,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总面积达149万平方公里,从新疆一直延伸到黑龙江,形成了一条万里风沙线。
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占这一地区总面积的90%,在黄河下游的有些地段河床高出堤外地面3—5米,成为地上“悬河”。
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形成了“十年九旱,不旱则涝”的气候特点。
风沙危害、水土流失和干旱所带来的生态危害严重制约着三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使各族人民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的境地,同时也构成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严峻挑战。
三北防护林工程_三北防护林-历史三北防护林1964年,周恩来总理就林业发展作出重要批示:“林业要以营林为基础。
建在成纪大地上的“绿色长城,——静宁县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经验总结

建在成纪大地上的“绿色长城,——静宁县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经验总结作者:赵茂易来源:《甘肃林业》 2020年第1期赵茂易静宁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六盘山片区特困县和甘肃省18个干旱县之一,全县总面积2193平方公里,总人口48.2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79万人。
全县山地占到90%,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严酷,工业严重短腿,农业靠天吃饭,群众生活困难,曾经是有名的吃粮靠救济,穿衣靠捐赠,花钱靠借贷的贫困县。
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启动实施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坚持生态立县、林果富民战略不动摇,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发扬锲而不舍、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不懈植树造林,持之以恒种果建园,实现了由生态脆弱县向生态大县的成功转变,走出了一条独具静宁特色的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路子。
一、工程实施基本情况被誉为绿色长城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自1978年批准实施以来,已经历了40年的光辉历程,是我国林业建设发展史上的一大壮举,同时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适时,静宁县立足县域实际,适宜发展特色林果业的独特优势,确立了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指导思想,依托三北防护林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积极稳妥地发展以苹果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在实践中不断探寻生态与经济、兴林与富民协调发展的切入点和结合点。
先后投入项目资金5157.4万元,完成三北工程营造林面积30917.8公顷,其中:防护林26320.6公顷,经济林4597.2公顷。
二、工程建设成效显著(一)生态效益实现“双增长”静宁县经过四十年攻坚克难,全县生态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林果产业得到了一定发展。
昔日的光山秃岭,山寒水瘦,如今的朱山梁、马圈山、祁家大山、司桥北山、响河北山、田堡梁、东干梁、中堡梁、大庄梁、东张梁、甘渭子梁、双岘梁、中山梁等13条林带漫山遍野绿浪蜿蜒,初步形成了山顶梁峁沙棘“带帽”、山间梯田果树“缠腰”、山底沟道刺槐“穿靴”的良好局面。
我市“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结硕果

我市“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结硕果自“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开始至今,全市已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56.07万亩,合格保存面积191.94万亩,保存率达75%;完成植被封育224.52万亩。
“三北”工程的全面实施,不仅增加了林地面积,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而且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为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支撑。
一是扩大了森林资源。
全市人工林面积达到285万亩,森林总面积达674万亩,森林覆盖率由“九五”末的9.17%提高到10.71%,增加1.54个百分点;林木总蓄积量达1418万立方米,净增406万立方米。
二是带动了产业发展。
经济林基地总面积达到53.89万亩,其中干果类种植面积14.47万亩,水果类种植面积39.42万亩。
已挂果投产面积41.92万亩,果品总产量达18.76万吨,总产值达4.15亿元,产销率77%。
特别是2007年,以红地球葡萄、红梨和红枣为主的“三红”林果产业成为农民增收、林业增效、农村经济增长的新产业。
三是保障了农业丰产。
“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为农业稳产高产提供了绿色屏障,累计建成沿312、227国道和北部风沙线总长度440公里的15条大型防风固沙基支干林带,沙区造林140多万亩,绿洲内150多万亩农田、65%的道路和80%的渠系实现了林网化,保护农田100万亩,全市农业连续29年丰收。
四是增加了农民收入。
据统计,全市人工林总蓄积量中,农防林蓄积达到150多万立方米,相当于在“绿色银行”存款3亿多元,人均250元。
目前,林木材积年均生长量约19.8万立方米,年增值4000万元,人均增收32元以上。
仅甘州、临泽、高台三县(区)近10年更新采伐林网树木650多万株,折合材积80多万立方米,价值2.4亿多元,不仅群众用材自给有余,而且70%以上的木材用于加工或外销。
五是改善了小气候。
“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建设实施,在绿洲内构建起了带片网点相结合、渠路林田相配套的防护林体系,有效改善了区域小气候,镇(街道)每月排查一次,村(社区)经常性排查矛盾纠纷,在元旦、春节及全国和全省“两会”等重大节会前,各县区和市直各部门集中开展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对全市有可能进京上访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排查梳理,集中调处。
2023年三北防护林建设工作总结

2023年三北防护林建设工作总结一、工作概况自2023年初起,三北地区防护林建设工作持续推进。
在过去一年内,我们始终贯彻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推动三北地区绿色发展为目标,全面贯彻实施防护林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二、成绩总结1. 防护林面积逐年扩大。
根据计划,2023年我们在三北地区新增了10万亩的防护林。
截至目前,我们已累计建设防护林面积超过500万亩,较前一年增加了5%。
不仅实现了每年新增防护林面积的目标,也进一步提升了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2. 林木成活率稳定提高。
在前期的建设过程中,我们注重科学种植、合理管理,对林木生长环境进行了精细化把控。
通过科学施肥、防治病虫害、定期修剪等措施,林木成活率得到明显提高。
2016年的成活率为80%,到2023年已提升至90%,为后期防护林的健康成长奠定了良好基础。
3. 生态功能不断增强。
防护林建设的初衷是为了改善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通过保护沙漠化、荒漠化区域的植被,保护水土资源,增加土地的生态韧性。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们发现防护林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有效减少了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等问题,提升了土地质量和水源涵养能力。
4. 带动周边经济发展。
防护林建设不仅对环境有着积极影响,还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通过引进农牧民参与防护林建设,增加了就业机会,改善了农民收入。
同时,防护林也为旅游业提供了一定的资源,吸引了游客,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1. 部分地区管理薄弱。
由于三北地区辽阔,管理工作相对复杂。
一些地区在进一步加强防护林管理方面还存在不足,由于管理力量不足,导致一些防护林的养护工作得不到有效开展,影响了防护林的健康发展。
2. 植被结构尚未成熟。
防护林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虽然在成活率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林木植被结构的形成需要更长时间。
目前一些地区的防护林植被种类相对单一,需要进一步完善植被结构,提高生态功能。
三北防护林建设工作总结

三北防护林建设工作总结一、工作概述三北防护林工程是为了改善中国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而实施的一项重大工程。
工程的核心任务是建设北方大范围的防护林带,改善土地质量,增加森林覆盖率,防风固沙,提高灾害抵御能力。
三北防护林工程已经持续进行了数十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三北防护林建设工作进行总结,并提出下一步的建议。
二、成就与经验1.林地增加:通过大规模的造林和恢复工作,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明显提升。
特别是在新一轮国家土地绿化工程中,大量的边坡、沙地、荒山等被植被覆盖,有效减缓了风沙的侵袭。
2.生态效益:三北防护林工程改善了荒漠化土地的生态环境,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景观的改善。
通过引进适应当地环境的树种,提高了土地的保水能力和土壤质量。
3.经济效益:三北地区除了改善生态环境,防护林工程还促进了林业经济的发展。
大规模的林木种植和经营管理,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4.社会效益:防护林的覆盖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减少了沙尘暴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同时,也提高了防灾减灾的能力,减少了自然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
三、问题与挑战1.乱种乱护:由于对土地的环境和气候特点不了解,有些地区出现了乱种乱护的现象。
这就导致了部分树种生长不良,甚至死亡,林地质量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2.灌溉用水不足:在林地建设过程中,由于水资源的限制,有些地区的灌溉用水不足,导致树木生长受限,林地效益不理想。
3.病虫害防控不力:由于树种选择不当、林地管理不到位,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病虫害问题。
这给林地建设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4.监管不到位:一些地方对于防护林建设的管理监督不够到位,导致执法力度不够,乱占乱用林地的现象仍然存在。
四、建议与展望1.加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在三北防护林建设中,应加强对土地环境和气候特点的科学研究,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进行植被恢复。
同时,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
中国三北防护林

中国三北防护林概述中国的三北防护林是指位于中国北方的三个母亲河流域(黄河、长江和黑龙江)以北的防护林区。
该防护林建设是中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末启动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减缓和逆转中国北方荒漠化和沙漠化的趋势,以保护重要的生态和环境资源。
本文将对中国三北防护林的概念、建设历程和取得的成就进行详细介绍。
概念中国三北防护林的概念最早提出于1978年,其目标是在中国北方地区建立一座纵贯中国的防护林带,以减缓气候变化、保护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等。
该防护林带的总面积约为422.8万平方公里,覆盖了中国的18个省份,包括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湖北、湖南、江西、四川、青海、宁夏和甘肃。
建设历程中国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
当时,中国北方地区面临着严峻的荒漠化和沙漠化问题。
草原退化、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发给当地的生态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破坏。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开始实施一系列的防护林建设工程。
在建设过程中,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植树造林、固沙治理、修复退化草原等。
植树造林是最主要的手段之一,通过种植抗风固沙树种,有效地减少了沙尘暴的频率和强度,并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荒漠化地区的投资,改善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三北防护林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根据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数据,截至2016年,防护林覆盖面积已达到154.8万平方公里。
同时,防护林减少了沙尘暴事件的次数和影响范围,改善了河流的水质和水量,有效地遏制了漫长荒漠化的趋势。
取得的成就中国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首先,防护林带的建设有效地减缓了荒漠化和沙漠化的趋势。
防护林的植被覆盖减少了土地的风蚀和水蚀,防止了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
其次,防护林带的建设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
新疆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三十年总结-防护林建设

新疆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三十年总结-防护林建设一、新疆自然地理概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北边陲,欧亚大陆中部,面积166多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包括丘陵和高原)80多万平方公里,平原面积(包括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山间盆地)80多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
绿洲面积7万多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4.2%。
全区共有15个地州(市)、88个县(市)、854个乡镇,总人口2050万人。
境内有53个民族,其中主要民族13个。
周边与8个国家接壤,国境线长达5600多公里,是我国国境线最长的省区。
地貌轮廓为“三山夹两盆”,北部是阿尔泰山山脉,南部是昆仑山山脉,天山山脉横亘中部,天山山脉与阿尔泰山山脉之间为准噶尔盆地,面积18万多平方公里,盆地中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中国第二大沙漠。
天山山脉与昆仑山脉之间为塔里木盆地,面积40万多平方公里,盆地中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沙漠。
全区农用地6307.61万公顷,其中耕地410.71万公顷,园地36.37万公顷,林地676.38万公顷,牧草地5112.47万公顷,其他农用地71.68万公顷。
截至2006年底,新疆山区天然林资源保存面积209.47万公顷,河谷荒漠林保存面积657.2万公顷,绿洲人工林保存面积173.33万公顷,全区森林覆盖率2.94%,绿洲森林覆盖率14.95%。
新疆是全国野生动植物种类较多、分布范围较广的省区之一,目前已发现的野生动物有699种,其中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103种,44种为自治区地方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190余种属有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
野生植物已查明有近4000种,其中已证明有经济和药用价值的有1000多种。
新疆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冬季严寒,夏季炎热,降雨稀少且分布不均,北疆在150—200毫米,南疆不足100毫米,西部伊犁地区的降雨量差不多是东部哈密地区的6倍。
全区水资源总量832.8亿立方米,地表水水资源量788.7亿立方米,地下水水资源量502.6亿立方米。
绿色的希望——敖汉旗三北防护林建设追记

绿色的希望-敖汉旗三北防护林建设追记丁建国1刘忠友2常伟东2艾中华31.内蒙古赤峰曰报社2.内蒙古敖汉旗林业和草原局3.内蒙古敖汉旗双井林场2002年6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曾三次获 得三北防护林建设先进单位的内蒙古敖汉旗“全球 500佳”环境奖,这是承担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551 个县级单位中唯一获此殊荣的旗县。
颁奖仪式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特普费尔说:“敖汉的 成功经验,为全球正同荒漠化作斗争的人们树立了 光辉的榜样。
”敖汉旗位于内蒙古东南部,科尔沁沙地南缘,努鲁尔虎山北麓。
自北向南分别是沙地、丘陵和山地。
距今8000年、被称为“华夏第一村”的村落遗址就 在敖汉旗境内的兴隆洼村,排列有序的房址遗迹令 考古界震惊。
据考古学者推测,居住在此的原始先民己经掌握了农业、渔业、狩猎和采集野生果实等 生产技能。
自此以后,历史上每一时代都在敖汉大 地上留下了人类生存的痕迹,表明敖汉地区是一个 开发早、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
直到清初的1698年,康熙皇帝途经敖汉时,发 现“敖汉、奈曼诸部田土甚佳,百谷可种。
”有皇 帝的鼓励,敖汉旗的垦事更加长足发展,进而安置 了大量关内灾民。
然而仅仅百年之后,敖汉旗因接 纳众多的关内人口,引发诸多的社会问题,迫使清 政府在1799—1824年的25年间曾经4次对该旗下 达禁垦令,说明那时的敖汉旗己承载不了众多的人 口了。
《内蒙古林业> 2021年第4期特别关注IVNF.lt MOIV4;O L I/t r〇l t l:S T R Y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有人根据敖汉旗实际 状况编了一段顺口溜:一进敖汉真荒凉,从南到北 白茫茫,有点植被小老树,光种地来不打粮。
敖汉,敖汉,十年九旱。
一年不旱,洪水泛滥。
种一坡,拉一车,打一笸箩,煮一锅。
耙子搂,锄头钩,弄 得地皮光溜溜,刮风下雨表土走,越搞越穷人人愁。
人迷眼,马失蹄,白天点灯不稀奇。
据调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敖汉旗南部丘 陵山区水土流失面积达到960万亩,占全旗总面积 的77%,其中侵蚀模数每年每平方公里5000吨以上 的地区达310万亩,严重地区侵蚀模数每年每平方 公里高达15000吨。
甘肃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甘肃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现状调查报告甘肃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现状调查报告三北防护林工程如今进入五期规划发展阶段,对我国治理万里风沙线和水土流失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面对部分防护林老龄化,防护功能不断减弱的现状,有关专家表示,生态建设没有一劳永逸的“常青树”,也不是任其自生自灭的“孤岛”。
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通道。
那么,这条“绿色长城”的建设遭遇了哪些瓶颈?我省究竟如何破解部分防护林老龄化难题,保证三北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这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深度思考。
缺水树龄大缺乏管护是主因在河西,沙枣树、红柳、旱芦苇等植物干瘦干瘪,骨子里透露着一种大漠戈壁的荒凉、苍劲和对水的渴望。
行走在河西大地,有一种植物随处可见,那就是长在沙漠边缘的固沙植物梭梭,这种不起眼的小乔木耐寒耐旱,地下树干地径可达50厘米,灰秃秃的,眼看就要死了,给点水又能活过来。
眨着一双疲惫的眼睛,连日来参与并指挥全市春季植树造林行动的张掖市林业局造林科科长梁军,面对记者无奈地说:“河西的生态就是这样脆弱,多风沙干旱,缺水,缺水,还是缺水。
河西只要有水,绝对赛江南。
”其中,与河西地区其他城市相比,张掖算是水多的地方了,因为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横穿全境,境内流域长达330公里。
2000年,国务院做出黑河跨省际向下游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分水的重要决策后,如今调水十几年了。
随着张掖将节省的珍贵水资源留给下游,下游曾一度干涸的东居延海周边生态环境得以恢复。
但在中游张掖,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渐凸显:因用水不足,农业灌溉与生态用水矛盾突出,生态整体恶化。
自2000年实施黑河调水以来,由于水循环规律发生改变,导致中游湿地萎缩,生态林局部枯死,荒漠化逐年加剧。
在高台、临泽的走访中,当地人表示,农田用水都非常紧张,更不用说生态用水了。
提起高台县北部防护林因为缺水一天天衰老,杨树枯死,黑泉乡九坝村原村支书、74岁的于台永悲从中来:“沙漠里种活一棵树多不容易啊。
我国植树造林案例及成就的总结

我国植树造林案例及成就的总结植树造林是我国长期以来推行的一项重要国策,旨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多年来,我国在植树造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总结我国植树造林案例及成就,并分享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国家层面的植树造林成就1.1 亿万亩绿地行动:我国自1978年启动亿万亩绿地行动以来,已成功实施了多个阶段的大规模植树造林工程。
这项行动不仅使我国森林覆盖率快速提升,也为保护生态环境、治沙固沙、改善人居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
1.2 三北防护林体系:我国三北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薄弱的地区,为了治理沙漠化,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护林建设。
通过植树造林,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三北防护林体系,有效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并减缓了沙漠扩张的速度。
1.3 "绿色长城"工程:我国的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一道壮丽的山水长城。
为了保护和修复长城,我国推行了"绿色长城"工程,通过植树造林、绿化修复等措施,保护了长城的生态环境。
这一工程不仅使得长城更加美丽,也有助于吸收大气污染物,改善空气质量。
二、地方层面的植树造林案例2.1 云南绿化工程:云南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省份,该地区的森林资源丰富,但也存在着乱砍滥伐等问题。
为了保护和增强森林资源,云南开展了大规模的绿化工程,通过植树造林和生态修复,有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了珍稀植物和动物的栖息地。
2.2 广东东江林业发展:广东是我国的工业大省,但也面临着严重的森林资源匮乏问题。
为了改善森林覆盖率,广东实施了东江林业发展项目,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引进苗木和培育优良树种等方式,有效提升了当地的森林覆盖率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植树造林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它既是实现生态保护、修复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也是每个公民参与绿色生活的具体行动。
在我国长期以来的植树造林实践中,我们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浅谈三北护防林建设

浅谈三北护防林建设三北工程是改造自然的伟大壮举,是一项荫及子孙、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30 年的建设成就,有效拓展了人们生存发展空间,奠定了中华民族经济社会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 18年的建设历程,推进了人类文明进步,铸就的“三北精神”已经深深融入新时期*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升华,为人类创造了不朽的精神财富;18年的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十分英明的,顺乎民心、合乎民意;18年的实践也证明,人们在恶劣的生态环境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也不是无所作为的,只要我们遵循自然规律,坚持科学的态度,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恶劣的生态环境是可以治理的,穷山恶水的面貌是可以改变的。
下面我就本场近年来三北防护林建设情况进行浅谈:一、基本情况(一)地理位置该场位于子午岭林区南端,正宁县境内东北部,东接陕西省黄陵县大岔林场,南接西坡林场,西与正宁县西坡乡相邻,北与宁县桂花园林场相接,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8º25′32″—108º33′42″,北纬35º30′50″—35º36′16″之间。
(二)自然地理状况1、地形地貌:地形复杂,梁峁高低起伏,沟壑纵横交错,形成梁峁、丘陵、山地、沟壑碎塬地和川台地等类型,平均坡度20度左右,海拔高度1100—1690米之间。
2、气候:气候属温带半湿润区,年平均气温8.3℃,极端最高气温36.7℃,极端最低气温-27℃,年降雨量600毫米左右,无霜期150—160天,灾害性气候主要有:干旱、冻害、暴雨、冰雹。
3、土壤:土壤种类有黄绵土、栗钙土、黑垆土、红胶土等,土壤厚度50—80厘米,土壤PH值7.5—8.1之间,有机质含量高。
4、植被状况:主要树种有辽东栎、白桦、山杨、油松、刺槐、杨类、白榆等。
灌木主要有栒子木、虎榛子、胡枝子、白刺花、黄刺玫、沙棘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山市三北防护林建设回顾与总结
一、简介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中国最早实施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是当前正在建设中的国家六大林业生态工程之一。
1977年,风沙紧逼北京城,京津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严重影响到了首都的国际形象,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的状况,1978年11月3日,国家计划委员会以国计[1978]808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计划任务书》。
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以国发(1978)244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规划》,至此,三北防护林工程正式启动实施,规划建设期限是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历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实施。
1986年,为改善京津地区生态环境、为京津阻挡风沙、涵养水源,河北省首都周围绿化工程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中单独立项,启动实施,建设起止期限为1986---2000年(属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第一阶段第二、三期工程)。
唐山市作为环京、津地区,开始列入三北工程区实施范围。
2001年首都周围绿化工程任务结束,2002年唐山市列入三北防护林四期(2001--2010)工程任务区。
2002---2008年间,造林投资方式开始实行国债造林,工程任务指标减少,国家单位投资标准开始提高,由首都周围绿化工程的10元/亩造林投入提高到100元/亩,封山育林投资由5元/亩提高到35元/亩,同时在国家投资基础上要求地方进行资金配套,虽无正式
文件进行配套比例规定,但从历年下达资金投资计划表中,看出地方配套比例要求为20%,同时工程管理费用由“首绿”期间的上级拨付转为从地方配套资金中解决,但仍未规定工程管理费占工程投入的比例或金额。
2009年,三北防护林造林投资再次提高标准,其中人工造林为200元/亩、人造灌木120元/亩,封山育林70元/亩。
2010年,三北防护林人工造林300元/亩。
2012年,三北防护林进入五期建设阶段。
二、四期工程呈现特点
整个三北四期建设期间,唐山市的三北防护林建设呈现出几个特点:
1、非公有制造林逐渐成为林业建设主力军
由于河北省完成了第二轮农村土地延包工作,土地承包时间延长到了30年,承包期的延长使农民的土地使用、经营权限得到放活,伴随着林业上“三权”政策的落实(即稳定所有权,放活使用权和经营权),“谁造林、谁所有、谁投入、谁受益”的政策宣传,“发展绿色银行”口号开始兴起,农民、大户、企业集团纷纷承包荒山、荒地,投入造林,百亩、千亩、万亩工程纷纷涌现,造林质量显著提高
2、政府重视,组织领导力度加大。
2003--2005年,唐山市开展了文明生态村镇建设,重点任务是“三化”,其中的绿化是整个建设的重头戏;2004年全省组织了京秦林业带建设,唐山市的高速公路、国道绿化初见成效;2008--2014年,唐山市先后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唐山市绿化攻坚行动、唐山市绿化持续攻坚行动、唐山市绿色家园建设等地方性大型林业生态建设活动,建设范围涵盖城市、乡村、工矿企业、山地、平原、沿海各个领
域,所有项目由市、县书记亲自指挥,市长、县长主抓,市、县副职分工负责,职权分明,同时制订奖补政策,发展林业生产,市、县财政投资十几亿元,吸引、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使唐山市的生态环境面貌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期间,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作为一支重要力量助推了我市林业的顺利发展。
3、创新机制为三北防护林建设提供了强劲动力
“政府促动、工程推动、大户带动”的运行机制,是2008年以来唐山市绿化建设运行机制的主要特点,2008-2009年,唐山市绿化攻坚行动,由政府统一组织,对全市境内乡以上道路两侧的农民土地合理流转或反租倒包,全部绿化工程实施招投标,制订绿化工程技术标准,严格验收程序,一改国家零星补贴造林的方法,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工程造林,有规划、有设计、明确工程管理办法及验收程序,保障资金足额到位,一年时间,唐山大地绿龙踊动,仅通道绿化面积近30万亩;2009--2014年的绿化持续攻坚行动,荒山又成为绿化造林的主战场,一部分由政府通过招投标进行严格意义上的工程造林,一部分通过实施奖补调动社会资金进入,大工程整地、引水上山工程使石灰岩山地少土缺水制约林业发展的瓶颈得以破解,唐山市几十年绿化不见成效的荒山迅速披绿,荒山绿化以每年十余万亩的速度推进,2009--2010年实施绿化的荒山,而今苗木超过山草,郁郁葱葱,长势喜人。
不毛之地变绿洲,示范作用消除了人们对荒山绿化投资的畏惧心理,承包荒山营建生态山庄、采摘园、野生散养牧场成为众多民营资本大鳄投资的心仪项目。
4、造林绿化日趋理性、科学
总结以往,三北二期、三期工程,计划经济模式下的许多观念在人们头脑中还占据主导地位,造林被动、盲目,机械地执行,许多地区只管造,不管活,有造林面积,少成活统计;四期工程期间,国家政策越发放开,市场理念渐入人心,并逐渐成为正统,随着土地的二轮延包,国家政策的引导,造林绿化成为民众投资获益的一种方式,推动绿化的进程,并随着逐年的发展,日趋理性、科学化。
到了五期建设,绿化的目标更加明确、重视规划、重视科学、重视市场。
如迁安市的“绿道规划”,是全县一盘棋在谋划,作为全县的一项拉动经济、促进民生发展的产业在运作、进行,从政府到民众目标明确、聚力而行。
一改过去,零星分散,各自为战,目光短视,得利就走的局面。
乐亭的桃花节、迁西的栗花节、各地蜂拥而起的生态产业园,显示出造林不再盲目,有目的、有目标,是一种理性化的行为,绿化新理念、绿化新技术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三、当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程计划下达时间较晚,造成造林工作一年压后一年。
2、造林投资严重不足,滞约五期建设发展。
当前市场理念深入人心,容易绿化、产出比较高的地方早已被绿化;一些投资见效慢、产出低的生态公益林建设只能依靠政府买绿,但国家微薄的投入,实在难以调动人们向这些地方转移视线,造成一些地方荒山难改秃面貌,生态公益林管护不到位,五期建设进展艰难。
3、没有相关工作经费。
三北防护林建设外业、内业任务都相当繁重,但从国家到省都没有明确管理费用,一些文件只提出由地方配套资金中列取,但很难执行。
原因:一是一些地方财政困难,财政很难拿出配套资金;
二是财政有条件的地区,由于上级文件中没有规定管理经费金额或支付比例,无据难以放给。
4、林业基础设施薄弱,管理手段落后。
林业生产外业任务很重,没有交通工具难以满足生产建设所需;一些地方的内业还是手绘笔描,外业拉线测量,影响了管理的效率与质量。
5、多数地方林业专业人员青黄不接,现有技术人员知识陈旧,欠缺培训,一些造林技术标准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要求。
6、工程建设区有大面积的中、幼林和低质低效林分急需国家投资和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