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成就综述
现在三北防护林建得怎么样了?到底管不管用,都成林了,还是都死完了?
现在三北防护林建得怎么样了?到底管不管用,都成林了,还是都死完了?.“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我国最早实施的一项西部“生态建设”工程,号称“世界生态工程之最”,甚至以全球“最大的植树造林工程”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以国发(1978)244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规划》,至此,“三北”防护林工程正式启动实施.按照总体规划,“三北”工程的建设范围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工程建设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2.4%,规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历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1978-2000年为第一阶段,分三期工程:1978-1985年为一期工程,1986-1995年为二期工程,1996-2000年为三期工程;2001-2020年为第二阶段,分两期工程:2001-2010年为四期工程,2011-2020年为五期工程;2021-2050年为第三阶段,分三期工程.“三北”工程规划造林3508.3万公顷(包括林带、林网折算面积),其中人工造林2637.1万公顷,飞播造林111.4万公顷,封山封沙育林759.8万公顷,四旁植树52.4亿株.规划目标为,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4.95%,活立木蓄积由7.2亿立方米增加到42.7亿立方米,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沙地得到治理、沙化面积不再扩大,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根据国家林业局报告,2001年,“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规划经国家计委批复,四期工程正式启动实施,计划到2010年,在有效保护好工程区内现有2787万公顷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完成造林950万公顷,工程建设区内的森林覆盖率净增1.84个百分点,建成一批比较完备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初步遏制“三北”地区生态恶化的趋势;在沙区,力争用十年左右时间,使40%的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使风沙危害程度和沙尘暴发生频率有效降低;在水土流失区,使50%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基本治理,治理区的土壤侵蚀模数下降30%以上,流入黄河的泥沙量明显减少;在平原农区,以现有农田防护林为基本框架,建成多林种、多树种、网带片相结合的高标准农田防护林体系. 据国家林业局统计资料得出的“三北”防护林建设历年造林面积和资金投入情况.根据林业局的统计,从1979年到2006年,“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实际完成投资额共计约132亿元人民币,完成造林面积共计约为29.6万平方公里(2006年国家林业局统计的“三北”13个省市区人工林面积约为14.4平方公里,占完成造林面积的48.6%),这相当于在“三北”防护林工程涉及的13个省市区,除国家林业局划定的天然林外,林业用地面积的几近50%得到了绿化;或者,相当于在上述13个省市区范围内,除天然林、天然草场和天然湿地外,12.8%的土地得到人工绿化. 据媒体报道,每五年一次的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表明,从1999年到2004年的5年间,“三北”地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分别减少了4万多平方公里和近8000平方公里.记者从“三北”防护林建设局了解到,经过近28年的持续建设,“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已使“三北”地区20%以上的沙漠化土地得到基本治理,40%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工程建设还使工程区2/3的平原农区实现了林网化,庇护农田达3亿多亩;工程区还营造水源涵养林100余万公顷,年净增涵养水量3.3亿吨.如此骄人的成就,仍不能改变日益严峻的现实:持续的沙尘天气、持续的日益严峻的荒漠化和沙化问题、草原和森林的退化丧失、湿地的退化丧失、水资源的日益干枯及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根据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遥感调查(国家环保总局,2002),从1995年至2000年,5年间西部林地面积减少89.1万公顷,草地面积减少235.3万公顷……2005年3月,科技部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发布了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成果和中国西部生态系统综合评估项目成果(项目于2001年6月启动),表明西部地区生态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各类生态系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
三北工程情况汇报
三北工程情况汇报三北工程,是指中国政府实施的以防风固沙、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的大型生态建设工程,覆盖了中国的北方三个地区,即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
该工程的实施对于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水土资源、提高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将对三北工程的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三北工程在植树造林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自1978年启动以来,已先后在三北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程,截至目前,累计完成造林面积达到了1500万公顷以上。
这些树木的生长不仅有效地固定了沙土,减少了沙尘暴的频发,还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了植被覆盖率,促进了生态平衡的恢复。
其次,三北工程在水土保持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措施,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土壤质量,提高了土地的生产力。
同时,加强了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修建了大量的防护林带、梯田等,为当地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另外,三北工程在生态保护和恢复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在生态保护方面,政府加大了对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乱砍滥伐、盗采滥挖等行为,保护了当地的植被资源。
在生态恢复方面,政府积极推动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修复了大量的湿地生态系统,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度。
最后,三北工程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也逐渐显现。
随着工程的不断推进,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水质得到了提高,空气质量得到了改善,当地的生态系统逐渐恢复了生机。
同时,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综上所述,三北工程在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生态保护和恢复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为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水土资源、提高生态安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同时也要看到,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严峻,三北工程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我们将继续加大工程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工程措施,努力实现三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和生态安全的持续稳定。
持续推进防沙治沙 构筑绿色生态屏障——武威市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40年纪实
誇绩嗥此防沙雄沙构装綠包束•色屏瘅—武威市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40年纪实武威市林业局武威地处内陆干旱荒漠腹地,是石羊河内陆河滋 润下的一片绿洲。
自然降水量少,植被稀疏,毗邻我国 第三、第四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漠腾格里沙漠。
全市 荒漠化土地3262.8万亩,沙漠化土地2289.01万亩,分 别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5.5%、45.91%,有明显沙化趋 势的土地271.05万亩,风沙线长达654公里,生态环 境极为脆弱,在地理环境梯度上处于全国荒漠化最前 沿,是全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武威林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同风沙抗衡的斗争 史。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动员和组织 广大干部群众,认真组织实施三北防护林、石羊河流域 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天然林保护等重点林业生态工 程,持之以恒地开展生态治理。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 来,以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思想为指导,牢 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优化“南护水源、中保绿洲、北治风沙”布局,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生态林业建设取得了 显著成效。
40年来,全市完成三北防护林建设任务 525.37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71.75万亩,封育253.62 万亩,森林覆盖率由一期工程初期的6.4%,提高到现 在的18.38%,初步形成了以南部山区水源涵养林、中部绿洲农田防护林和北部沙区防风固沙林为基本框架 的生态防护林体系,有力地推动了生态环境建设步伐,使生态环境面貌得到显著改善,重点地区风沙危害和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状况发生明显转变,经济 林果业和沙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森林的生态效益、社 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 展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一是南部水源涵养林区得到有效保护。
在祁连山 水源涵养林区实施禁止采伐、开垦、放牧、采挖等保护 措施,天然林保护走在了全国、全省的前列。
通过营造 水源涵养林和封山育林,恢复和扩大森林面积40万 亩,从未发生过森林火灾,有效地保护了哺育武威人民 的“绿色水库”。
我国生态治理成功案例
我国生态治理成功案例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但由于长期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
以下是我国生态治理成功案例:1.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是中国政府为了防止荒漠化和沙漠化而建设的一系列林带。
该项目始于1978年,至今已经建设了超过66万平方公里的林带。
这些林带不仅有效地防止了荒漠化和沙漠化,还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2. 长江三峡工程长江三峡工程是中国政府为了防洪和发电而建设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
该工程于1994年开始建设,至今已经建成。
该工程不仅有效地防止了长江流域的洪水灾害,还为中国的电力供应做出了重要贡献。
3. 大熊猫保护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之一,但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非法狩猎,大熊猫的数量急剧减少。
为了保护大熊猫,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非法狩猎等。
这些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大熊猫的数量逐渐增加。
4. 青藏铁路建设青藏铁路是中国政府为了加强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建设的一条铁路。
该铁路于2006年建成通车,为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该铁路的建设也为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做出了贡献。
5. 水土保持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是中国政府为了防止水土流失而建设的一系列工程。
这些工程包括植树造林、修建水利设施等。
这些工程的建设不仅有效地防止了水土流失,还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6. 珍稀濒危物种保护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珍稀濒危物种的国家,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些物种的数量急剧减少。
为了保护这些物种,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非法狩猎等。
这些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珍稀濒危物种的数量逐渐增加。
7. 黄河治理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但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发和污染,黄河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为了保护黄河,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修建水利设施、治理污染等。
加强林业生态建设 筑牢北疆生态安全屏障
区、岭南次生林区和黄河上中游地区,通过实施天然林 保护工程,大幅度地调减木材产量,加大保护和建设力 度,森林资源得到有效恢复和发展。2012 年,我区率先 在阿尔山地区开展停伐试点,2015 年起,国家全面停止 了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我区年停伐木材产量 151.2 万立 方米,天然林保护基本实现全覆盖。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区林业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 40 年来,全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 态保护建设和林业改革发展,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 领导和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带领全区各族人民 扎实开展生态保护和建设。进入新世纪后,特别是党的 十八大以来,林业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进 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二是林地管理切实加强。编制了自治区、旗县林地 保护利用规划(2010— 2020 年),建成全区林地“一张 图”,初步实现“以规划管地、以图管地”。
三是自然保护区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全区林业系 统建立和管理的保护区共 148 处(含森林、湿地、荒漠、 野生动物、野生植物 5 种类型),总面积 1.37 亿亩,占自 治区国土面积的 7.7%。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等形式,森 林、野生动植物、湿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生物多 样性得到增加。
二是国有林场改革稳步推进。我区有国有林场 316 个,总经营面积 1.79 亿亩,占自治区国土面积的 10%。 2015 年底,自治区正式启动了国有林场改革工作。国有 林场剥离办社会职能基本实现,盟市国有林场改革《意 见》全部印发,已批复 91 个旗县(市、区)、满洲里市和 6 个盟市直属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
三是生态状况有效改善。通过不断加大林业生态建 设和防沙治沙力度,全区近 8000 万亩农田、1.5 亿亩基本
改革开放40年成果的典型案例
改革开放40年成果的典型案例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各个领域都有许多典型案例。
下面列举了10个以改革开放40年成果为题的典型案例。
1. 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之一是深圳经济特区的崛起。
从一个小渔村到全球经济中心,深圳通过引进外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方式,成功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城市的转变。
2. 科技创新:改革开放为中国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以中国航天事业为例,改革开放后,中国相继实现了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重大科技突破,成为世界上仅有的几个拥有独立发射能力的国家之一。
3. 教育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例如,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是一个典型案例。
改革开放后,中国大学数量大幅增加,高等教育覆盖面扩大,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4. 贫困减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实现了亿万人口脱贫的目标。
以云南省为例,改革开放后,通过发展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等方式,成功改变了贫困地区的面貌,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5. 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开放为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强大支撑。
例如,高铁建设是一个典型案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迅速发展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铁网络,大大提高了交通运输效率和人民生活水平。
6. 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规模推进城市化进程,其中一个典型案例是浦东新区的建设。
上海浦东新区从一个荒芜的滩涂,发展成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之一。
7. 农业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实现了现代化转型,其中一个典型案例是农村电商的发展。
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农民能够直接销售农产品,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8. 环境保护: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其中一个典型案例是三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
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工程,改善了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效防止了沙尘暴等自然灾害。
9. 社会福利改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福利水平不断提高,其中一个典型案例是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
2024年三北防护林建设工作总结
2024年三北防护林建设工作总结____年三北防护林建设工作总结一、建设背景三北地区是我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我国从1978年开始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
经过多年的努力,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已经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仍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
____年,我国继续加大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力度,推进生态恢复和保护工作。
二、建设目标____年三北防护林建设的目标是进一步加强沙漠化防治,加快林业发展,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提高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具体目标如下:1. 新建造林面积达到1000万亩,实现绿化覆盖率提升;2. 加强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提高土壤保持能力;3. 提高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形成绿色生态屏障;4. 推动三北地区的生态产业发展,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来源;5. 加大对三北地区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的力度;6. 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三、建设成果____年,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参与下,三北防护林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 新建造林面积超过1000万亩,其中包括沙地固沙林、防护林、经济林等多种类型的林木;2. 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工作全面展开,土壤保持能力得到提高;3. 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逐步提高,形成了一道绿色屏障,有效防止了沙尘暴的侵袭;4. 生态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当地居民逐渐改变了传统的农牧业模式,转向了林果种植、养殖等生态产业;5. 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工作得到了加强,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提高;6. 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公众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四、存在问题在____年的三北防护林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
1. 资金投入不足:由于三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恶劣,建设工程所需的资金较大,但政府资金有限,无法满足需求。
2. 灌溉水源不足:三北地区水资源匮乏,面临着水资源供给不足和用水困难的问题,影响了植被的生长和生态恢复。
中国“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现状及思考
中国“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现状及思考作者:赵子夜来源:《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3期摘要:1978年11月,为了治理生态恶化,带动经济发展,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在我国西北、东北、华北地区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
40年来,“三北”防护林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生态方面,“三北”地区沙化土地和沙化程度呈现双降趋势,荒漠化面积逐渐减少。
同时,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得到极大改善,区域内的河流淤泥量得到减轻。
经济方面,随着风沙灾害、水土流失的减少,粮食产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同时,由于用材林、薪炭林和经济林的建设,林业产量呈现了翻番增长,也带动了林副产品的发展。
生态文明方面,极大地推动了林业知识的普及和林业教育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生态文明的国际地位。
但是由于经验的缺乏和自然条件等因素限制,工程建设也产生了不少的问题。
例如,由于“三北”地区薄弱的经济基础以及物价的上涨等因素,工程建设所需资金的缺口逐渐增大。
此外,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病虫害以及干预失当等原因造成的林地退化也逐渐严重。
因此,后续的工程建设必须要拓宽资金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必须要加强林地修复,改造退化林地;同时要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技术支撑。
关键词:“三北”防护林;生态治理;生态文明;林地退化;林地修复1978年11月开始实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是党和国家为应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求,带动经济发展而进行的规模浩大的生态治理工程。
一、中国“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实施的原因“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实施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是在一系列因素的共同带动下酝酿而生的。
(一)治理生态恶化众所周知,“三北”地区是我国自然环境最恶劣的地区。
1977年,由于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沙尘暴发生的次数越来越多,持续时间也越来越长,波及范围也越来越广,造成的危害也逐渐加重。
“以往平均2年~3年发生一次,每次大约1小时~3小时,近十余年平均每1年~2年发生一次。
陕西省三北防护林建设成就与问题及建议
第49卷第1期2021年2月Vol49No1Feb2021陕西林业科技Shaanxi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陕西省三北防护林建设成就与问题及建议晏健钧,付小龙*,郝芷仪,刘文会(陕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西安710082)摘要:总结分析了40年陕西省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成就,以及减少风沙危害,改善人居和生态环境,保障农田、牧场等免受风沙侵害,保障国土生态安全,促进精准扶贫等成效,指出了目前陕西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与管理存在生态环境依然较为脆弱,中幼龄林亟待抚育管护,老化退化林分修复任务繁重,林分结构不合理、亟待改造,成本不断加大、投资标准太低等问题,提出了把陕西省三北工程区区划为6个生态防护类型区,因区制定建设和管理方案、重点突破,强化中幼林抚育和老化退化林分修复,调整林分结构、充分发挥防护林效能,提高投资标准、加速形成多元投资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和技术培训等提升三北防护林六期工程质量等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陕西省;三北防护林工程;成就;问题;建议中图分类号:F32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2117(2021)01-0097-03The Thee—North Shelter Forest System Construction in ShaanxiProvince—Achievements,Problems and SuggestionsYAN Jian-jun,FU Xiao-long*,HAO Zhi-yi,LIU Wen-hui(Shaanxi Institute of Forest Inventory,Design and planning,Xian,Shaanxi710082) Abstract:OnthebasisoftheresearchsummaryanddataanalysisoftheconstructionoftheThree—North Shelter Forest System in the past40years,the achievements were summarized in terms of reducing the haz-ardsofwindandsand,improvingthehabitatandecologicalenvironment,protectingfarmland,pasturesand so on from wind and sand,conducting the poverty—targeted a l eviation and ensuring 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Someproblemslikevulnerabilityofecologicalenvironment,lackoftendinginyoungforests,forestdegrada-tion,and iirational structure of forest stands as well as increasing cost for management were described.Countermeasures for improvement were suggested dividing the project region into6sub―ecological protection regions,forwhichspecificconstructionand management plans are made to address the problems mentioned and increas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project.Key words:Shaanxi;Three―North Shelter Forest;forty years;achievements;questions;suggestions三北防护林工程是党和国家实施的林业重点工程之一,陕西省三北防护林工程第一、二阶段共五期建设已圆满完成,寸恢复和增加陕西省三北地区森林、草原植被,减少三北地区风沙危害,改善人居和生态环境,保障农田、牧场等免受风沙侵害,增加农牧民收入、精准扶贫和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北工程40 年 崛起的绿色长城
16我国的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
千百年来,我们的先祖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
这里曾经是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活动区,万里长城、三北工程40年 崛起的绿色长城丝绸之路、敦煌石窟、黄帝陵寝、古楼兰国遗址……演绎了多少王朝的兴衰成败;这里曾经森林密布、草原肥美、绿野千里,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
文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三北局局长 张炜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17沦海桑田,世事变迁。
随着人口的剧增、资源的掠夺式开发、战争的绵延以及气候的变迁等因素影响,绿色渐渐远离这片古老的土地,森林消失,草原退缩,大自然带给的不再是安详、和谐,而是惩罚和灾害。
肆虐的风沙吞噬了丰饶的土地,蚕食着人们的生存空间,侵害着人民美丽的家园和美好的生活。
当历史进入到20世纪70年代,漫漫黄沙、断壁残垣、沟壑纵横已经成为三北大地各族人民每天必须面对的最严峻的现实!这时的三北地区,分布着我国的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广袤的戈壁,沙漠化土地面积以每年15.6万公顷的速度在扩展,年风沙日数常达80天以上,形成了从新疆到黑龙江绵延万里的风沙线。
流沙压埋农田、牧场和水库,切断铁路、公路。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的近二十年间,有667万公顷土地沙漠化,有1300多万公顷农田遭受风沙危害,有1000多万公顷草场严重退化,有数以百计的水库变成沙库。
在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每年每平方千米侵蚀模数达万吨以上,全区每年冲走氮磷钾肥2800万吨;在每年流入黄河的16亿吨泥沙中,有80%来自这一区域;每年有3.2亿吨泥沙淤积于下游河道,使下游河床每年以10厘米速度上升。
路易•艾黎不禁大声呼吁: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
失去绿色,大地就失去了生机和活力,人们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
20世纪70年代,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仅为5.05%,土地生产力极低,人民生活十分困难,每公顷农田粮食产量仅为2000公斤左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北”四期工程防护林建设的做法、问题及发展建议
对策建议
加强资金保障
加大对“三北”工程的资金 投入力度,确保工程建设的 顺利进行和后期管护工作的 落实。
完善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的工程管理体制和 运行机制,明确各级政府和 部门的职责和权力,加强工 程建设的监管和考核。
加强科技创新
加强生态修复技术和智能化 管理手段的研发和应用,提 高防护林建设的科技含量和 效益。
“三北”四期工程防 护林建设的做法、问 题及发展建议
汇报人:XX 20XX-01-28
目录
• 引言 • “三北”四期工程防护林建设现状 • 面临的主要问题 • 发展建议 • 案例分析 • 与意义
背景
三北防护林工程是中国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建设的大型人 工林业生态工程。四期工程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阶段,旨在巩固和扩大前三期工程建设成果,构建更加 完善的生态安全屏障。
在沙漠地区通过营造防护林带,减少风沙侵袭,保护农田和村庄,显著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问题案例剖析
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防护林建设
由于树种选择不当、造林密度过大、抚育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导致防护林生长不良,未 能发挥应有的生态效益。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防护林建设
同样存在树种选择不当、造林技术不规范等问题,加上干旱等自然因素的影响,防护林 成活率较低。
缺乏生态补偿机制,导致农民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04
发展建议
加强资金筹措和监管力度
01
02
03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中央和地方财政应加大对 “三北”四期工程防护林 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工 程建设的资金需求。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 参与防护林建设,通过 PPP模式、绿色金融等方 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2023年三北防护林建设工作总结
2023年三北防护林建设工作总结一、工作概况自2023年初起,三北地区防护林建设工作持续推进。
在过去一年内,我们始终贯彻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推动三北地区绿色发展为目标,全面贯彻实施防护林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二、成绩总结1. 防护林面积逐年扩大。
根据计划,2023年我们在三北地区新增了10万亩的防护林。
截至目前,我们已累计建设防护林面积超过500万亩,较前一年增加了5%。
不仅实现了每年新增防护林面积的目标,也进一步提升了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2. 林木成活率稳定提高。
在前期的建设过程中,我们注重科学种植、合理管理,对林木生长环境进行了精细化把控。
通过科学施肥、防治病虫害、定期修剪等措施,林木成活率得到明显提高。
2016年的成活率为80%,到2023年已提升至90%,为后期防护林的健康成长奠定了良好基础。
3. 生态功能不断增强。
防护林建设的初衷是为了改善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通过保护沙漠化、荒漠化区域的植被,保护水土资源,增加土地的生态韧性。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们发现防护林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有效减少了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等问题,提升了土地质量和水源涵养能力。
4. 带动周边经济发展。
防护林建设不仅对环境有着积极影响,还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通过引进农牧民参与防护林建设,增加了就业机会,改善了农民收入。
同时,防护林也为旅游业提供了一定的资源,吸引了游客,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1. 部分地区管理薄弱。
由于三北地区辽阔,管理工作相对复杂。
一些地区在进一步加强防护林管理方面还存在不足,由于管理力量不足,导致一些防护林的养护工作得不到有效开展,影响了防护林的健康发展。
2. 植被结构尚未成熟。
防护林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虽然在成活率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林木植被结构的形成需要更长时间。
目前一些地区的防护林植被种类相对单一,需要进一步完善植被结构,提高生态功能。
三北防护林建设工作总结
三北防护林建设工作总结一、工作概述三北防护林工程是为了改善中国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而实施的一项重大工程。
工程的核心任务是建设北方大范围的防护林带,改善土地质量,增加森林覆盖率,防风固沙,提高灾害抵御能力。
三北防护林工程已经持续进行了数十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三北防护林建设工作进行总结,并提出下一步的建议。
二、成就与经验1.林地增加:通过大规模的造林和恢复工作,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明显提升。
特别是在新一轮国家土地绿化工程中,大量的边坡、沙地、荒山等被植被覆盖,有效减缓了风沙的侵袭。
2.生态效益:三北防护林工程改善了荒漠化土地的生态环境,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景观的改善。
通过引进适应当地环境的树种,提高了土地的保水能力和土壤质量。
3.经济效益:三北地区除了改善生态环境,防护林工程还促进了林业经济的发展。
大规模的林木种植和经营管理,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4.社会效益:防护林的覆盖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减少了沙尘暴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同时,也提高了防灾减灾的能力,减少了自然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
三、问题与挑战1.乱种乱护:由于对土地的环境和气候特点不了解,有些地区出现了乱种乱护的现象。
这就导致了部分树种生长不良,甚至死亡,林地质量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2.灌溉用水不足:在林地建设过程中,由于水资源的限制,有些地区的灌溉用水不足,导致树木生长受限,林地效益不理想。
3.病虫害防控不力:由于树种选择不当、林地管理不到位,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病虫害问题。
这给林地建设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4.监管不到位:一些地方对于防护林建设的管理监督不够到位,导致执法力度不够,乱占乱用林地的现象仍然存在。
四、建议与展望1.加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在三北防护林建设中,应加强对土地环境和气候特点的科学研究,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进行植被恢复。
同时,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
三北精神简介素材
三北精神是指在中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过程中,广大干部群众和科技工作者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而付出艰苦努力、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它包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坚韧不拔、久久为功”的精神内涵。
三北防护林工程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启动的第一个世界超级生态工程,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植树造林工程之一。
该工程范围主要涵盖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这些地区的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问题非常严重。
为了改善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于1978年批准启动了这一宏大的生态工程。
在40多年的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模范人物。
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战天斗地,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和挑战。
正是有了他们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才使得“三北”工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中国三北防护林
中国三北防护林概述中国的三北防护林是指位于中国北方的三个母亲河流域(黄河、长江和黑龙江)以北的防护林区。
该防护林建设是中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末启动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减缓和逆转中国北方荒漠化和沙漠化的趋势,以保护重要的生态和环境资源。
本文将对中国三北防护林的概念、建设历程和取得的成就进行详细介绍。
概念中国三北防护林的概念最早提出于1978年,其目标是在中国北方地区建立一座纵贯中国的防护林带,以减缓气候变化、保护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等。
该防护林带的总面积约为422.8万平方公里,覆盖了中国的18个省份,包括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湖北、湖南、江西、四川、青海、宁夏和甘肃。
建设历程中国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
当时,中国北方地区面临着严峻的荒漠化和沙漠化问题。
草原退化、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发给当地的生态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破坏。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开始实施一系列的防护林建设工程。
在建设过程中,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植树造林、固沙治理、修复退化草原等。
植树造林是最主要的手段之一,通过种植抗风固沙树种,有效地减少了沙尘暴的频率和强度,并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荒漠化地区的投资,改善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三北防护林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根据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数据,截至2016年,防护林覆盖面积已达到154.8万平方公里。
同时,防护林减少了沙尘暴事件的次数和影响范围,改善了河流的水质和水量,有效地遏制了漫长荒漠化的趋势。
取得的成就中国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首先,防护林带的建设有效地减缓了荒漠化和沙漠化的趋势。
防护林的植被覆盖减少了土地的风蚀和水蚀,防止了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
其次,防护林带的建设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
三北防护林工程典型案例
三北防护林工程典型案例摘要:一、引言二、三北防护林工程背景与意义三、三北防护林工程典型案例介绍1.案例一: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治理2.案例二:甘肃民勤绿洲恢复3.案例三: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治理四、三北防护林工程取得的成果与挑战五、结论正文:一、引言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我国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减轻自然灾害,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而实施的一项重要的生态建设工程。
本文将对三北防护林工程中的典型案例进行介绍,以展现其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沙漠治理方面的巨大作用。
二、三北防护林工程背景与意义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指在我国的三个北方地区(西北、华北和东北)建设大型的人工林业生态工程。
这三个地区是我国的主要沙尘暴源地,沙漠化、荒漠化问题严重,生态环境脆弱。
三北防护林工程自1978 年开始实施,至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三、三北防护林工程典型案例介绍1.案例一: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治理库布其沙漠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是我国最大的流动沙漠。
通过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库布其沙漠的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数据显示,库布其沙漠的沙尘暴发生次数已经从每年50 多次减少到现在的10 多次,沙漠面积也在不断缩小。
此外,沙漠治理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生态资源,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2.案例二:甘肃民勤绿洲恢复民勤绿洲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林茂粮丰的富饶之地。
然而,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破坏,绿洲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后,民勤绿洲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恢复。
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措施,绿洲的林地面积不断扩大,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3.案例三: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治理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新疆南部,是我国最大的沙漠。
在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的过程中,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治理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通过在沙漠边缘建设大型的人工林带,有效地阻止了沙漠的扩展。
此外,沙漠治理还为当地的居民提供了生态保障,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三北防护林工程取得的成果与挑战三北防护林工程实施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一项正在我国北方实施的宏伟生态建设工程,它是我国林业发展史上的一大壮举,开创了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先河。
地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包括我国北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省的宾县,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孜别里山口,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2.4%,接近我国的半壁河山。
在这块历史上曾是森林茂密、草原肥美的富庶之地上,由于种种人为和自然力的作用,使这里的植被遭到破坏,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区域内分布着八大沙漠、四大沙地,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总面积达149万平方公里,从新疆一直延伸到黑龙江,形成了一条万里风沙线。
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占这一地区总面积的90%,在黄河下游的有些地段河床高出堤外地面3—5米,成为地上“悬河”。
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形成了“十年九旱,不旱则涝”的气候特点。
风沙危害、水土流失和干旱所带来的生态危害严重制约着三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使各族人民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的境地,同时也构成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严峻挑战。
总结历史经验,党中央、国务院对于改变这一地区的自然面貌和经济条件十分关怀、极为重视。
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批准了在三北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并特别强调:我国西北、华北及东北西部,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木料、燃料、肥料、饲料俱缺,农业生产低而不稳。
大力种树种草,特别是有计划地营造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是改变这一地区农牧生产条件的一项战略措施。
并把这项工程列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
这一英明决策符合三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和当地驻军的积极拥护和热烈响应,在国际国内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英国《泰晤士报》称赞这一规划构想宏伟,将成为人类历史上征服自然的壮举!按照工程建设总体规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建设期限73年,共需造林5.34亿亩。
中国在植树造林的成就
中国在植树造林的成就近年来,中国在植树造林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些成就源于中国政府的全力支持,以及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中国在植树造林方面取得的成就。
第一,中国政府提出了“绿色发展”的战略目标。
这一目标为中国的生态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和支持。
自2008年起,中国政府启动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旨在将我国北方三个半干旱地区,即内蒙古、甘肃和宁夏,打造成一个防护林体系。
这个项目涉及数千万亩土地,并且已经取得了优异的成果。
第二,中国政府大力推进了林业科技创新。
针对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地形,林业科技研究院不断开发出适应不同条件的树种和植树技术。
这些新品种大大提高了树木的生长速度和适应性,使得植树造林的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第三,中国政府大力推广了森林康养的理念。
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森林康养的价值。
为此,中国政府积极开发森林资源,建设森林公园,推广自然疗法等等,为广大人民提供了一个自然、健康的生活环境。
第四,全社会广泛参与植树造林行动。
在中国,植树造林作为一项全民事业,得到了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中国政府每年都会组织一系列植树活动,而志愿者们也会积极自发的参与各种植树活动,通过种下一棵树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之,在政府、科技、康养和全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在植树造林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使这个中华大地逐步变得更加生态、美丽。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国未来仍将继续大力推进植树造林,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内蒙古自治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五期工程建设成效及发展建议浅析
4 建议
4.1统筹规划管理,增加投入力度 在今后任务安排上统筹考虑,侧重对沙化土地
面积大、生态地位重要的地区的任务安排。这些地 区大部分经济欠发达.落实配套资金有一定的困 难.建议提高国家投资补助标准或进行造林全成本 投资。 4.2依靠科技支撑,保障工程建设质量
一是遵循“以水定林”方针,推广低密度覆盖治 沙模式;二是围绕工程技术“瓶颈”,加强优良树种 驯化与引种、盐碱化土壤改良技术攻关;三是建立 和完善技术培训体系;四是依托科研机构建立“三 北”工程种质资源库。 4.3重视退化林分改造修复,提高生态建设效益
务的 24.26 % □ 内蒙古自治区“三北”五期工程完成防护林保
存面积104.69万公顷,完成防风固沙林保存面积 82.67万公顷,水土保持林保存面积17.31万公顷,农 [D防护林保存面积1.53万公顷,水源涵养林保存面 积3.18万公顷。 2.2生态效益评估
依照《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 / T1721—2008)对“三北”五期工程生态效益进行评 估测算: 2.2.1防风固沙效益评估
平原、锡林郭勒高平原、巴彦淖尔一阿拉善及鄂尔 多斯等高平原组成,高原四周分布着大兴安岭、阴 山、贺兰山等山脉,构成内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梁一 境内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齐、 巴音温都尔五大沙漠.有呼伦贝尔、科尔沁、浑善达 克、乌珠穆沁、毛乌素等五大沙地,有嫩江西岸平 原、西辽河平原、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及黄河南岸 平原以及黄土丘陵低山区。
我国植树造林案例及成就的总结
我国植树造林案例及成就的总结首先,我国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程成就显著。
近几十年来,我国持续开展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植树造林项目,如“三北”防护林工程、“西部大开发”工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生态修复与生态安全工程”等。
这些项目的实施,从源头上保护了土地资源,提高了生态环境质量,有效缓解了土地的退化和沙化问题。
尤其是“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实施,使国家森林面积得到大幅增加,有效防止了沙尘暴天气,保障了北方地区的生态安全。
其次,我国在生态修复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出现了大量的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国积极推动生态修复工作,大力开展了植树造林、草地恢复等工程。
例如,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大量的贫瘠荒漠地区经过植树造林后,发生了明显的生态恢复,土地质量得到改善,水土保持效果显著。
此外,还有一批重要的生态恢复工程如长江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等,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加安全可靠的水资源。
再次,我国植树造林事业的成就不仅体现在行动的数量上,更重要的是取得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一方面,通过植树造林,我国极大地提高了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少了土地的侵蚀、水源的缺乏、生物多样性的消失等生态问题。
另一方面,植树造林行动也为推动乡村振兴和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例如,在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不仅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还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提升。
最后,我国植树造林事业的成功得益于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在政策制定、投资引导、组织实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力推动了植树造林行动。
同时,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积极行动也为植树造林事业的成功作出了贡献。
包括企事业单位、学校、农民、志愿者等各个群体纷纷加入到植树造林行动中,形成了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
综上所述,我国的植树造林事业在大规模项目的实施、生态修复的成果、生态经济的发展以及政府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40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成就综述
40年前,在邓小平同志的亲自倡导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重点林业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与我国改革开放同步启动实施。
这项工程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历时70多年,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全长8000公里,宽400至700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42.4%。
其建设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均创下了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40年来,历经几代人、亿万人民群众的接力奋斗,三北工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建设成就,在我国北疆筑起了一道抵御风沙、保持水土、护农促牧的绿色长城,为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了成功典范。
据今年中国科学院完成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40年综合评价报告》显示,三北工程40年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现在的13.57%。
工程建设发挥出日益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动三北地区生态状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变化。
绿撒大漠: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
40年来,三北工程建设主攻防沙治沙,广大工程建设者采取“封、飞、造、改”相结合的办法,在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的万里风沙线上,累计治理沙化土地30多万平方公里,保护和恢复沙化草原1000多万公顷,结束了“沙逼人退”的历史。
毛乌素、科尔沁、呼伦贝尔三大沙地全部实现了土地沙化的逆转。
工程区年均沙尘暴日数从6.8 天下降为2.4 天,其中京津冀地区由5.1天下降到不足1天。
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新疆阿克苏,经过各族干部群众32年的艰苦奋斗,在昔日亘古荒原上建起了一道由百万亩“林海”构筑的绿色长城。
2017年,阿克苏全年空气优良天数159天,优良率达43.7%。
陕西省榆林市林木覆盖率由建国初的0.9%提高到33%,境内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昔日的“风沙王国”华丽转身变成绿树茵茵的“塞上江南”。
绿染高原:黄土高原实现了由“黄”到“绿”的转变
40年来,三北工程在以黄土高原为主的水土流失区,坚持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实行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按山系(流域)整体治理、规模推进,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7万平方公里,工程区水土流失面积相对减少了67%。
黄河、海河、松花江等流域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输沙量逐年下降。
重点治理的黄土高原林草覆盖度接近60%,约6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年入黄河泥沙减少4亿吨左右,呈现出群山叠翠、层林尽染的喜人景象。
陕西省延安市从荒山秃岭变为了满目青翠,2016年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森林覆盖率达到46.35%,林草植被覆盖度达到81.3%,延安大地经历了由黄到绿、由绿变美的历史性转变。
绿荫田野:农业生产实现了由“三刮四种”到“林茂粮丰”的转变
40年来,在东北、华北、黄河河套等平原农区,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初步建成了以农田防护林为框架,多林种、多树种并举,网带片、乔灌草结合,农林牧彼此镶嵌,互为补充、互为一体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使工程区近一半的农田得到林网的有效庇护,彻底根除了危害农业生产的“三刮四种”现象,减轻了干热风、霜冻等灾害性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据科学测算,仅农田防护林的防护效应就使工程区年增产粮食1060万吨。
东北地区农田防护林体系基本建成,成为保护东北“大粮仓”的绿色屏障。
2017年全国十大产粮县全部是东北农田防护林建设的达标县。
黑龙江“松嫩”、“三江”两大平原农田林网化程度高达75%以上,2017年全省粮食总产量与1977年相比增长了5倍多,成为我国“北粮南
运”的主要输出省。
绿兴民富:林产品实现了由“四料俱缺”到“相对丰富”的转变
40年来,三北工程坚持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指导思想,统筹生态治理与民生改善协调发展,建成了一批星罗棋布、各具特色的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饲料林基地,有效改善了木料、饲料、燃料、肥料俱缺的状况。
工程区森林资源面积由1978年的2060万公顷增加到2017年的5910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由1978年的7.2亿立方米增加到2017年的33.3亿立方米;木材储备量达到18.3亿立方米;营造薪炭林92.9万公顷,年产薪材近800万吨,解决了700多万户农民的烧柴问题;经济林面积达到406万公顷,年产干鲜果品4800万吨,与1978年相比增长了近30倍,其中苹果、红枣、梨、核桃等十大品种,年产量均超过全国总产量50%以上,有1500万人依靠特色林果业实现了稳定脱贫。
新疆特色林果面积已达2200万亩,年产量1000多万吨,其中南疆环塔里木盆地特色林果面积达1700多万亩,林果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30%以上,主产区达到了40-50%。
特色林果产业已成为南疆覆盖范围广、惠及人口多、发展潜力
大的富民产业。
绿色丰碑:引领林业生态建设实现了由行业行为向社会行为的转变
40年来,三北工程建设探索走出了一条国家补助、社会参与、群众投工投劳相结合的生态建设道路,广大人民群众担当了工程建设的主力军。
据统计,群众投工投劳折资占工程建设总投资的53%。
涌现出了一大批以王有德、石光银、牛玉琴等为代表的英雄模范人物,培育了陕西延安、山西右玉、新疆阿克苏等一大批先进治理典型,铸就了以“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为核心的“三北精神”,创造了全民植树造林种草,全社会植绿护绿的成功范例。
地处毛乌素沙地边缘的山西右玉县,二十任县委书记坚持治沙造林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干就是60多年,全县林木覆盖率由解放初期不到0.3%提高到现在的54%,近2000平方公里荒芜的塞上高原变成了绿色海洋,县域内年平均降水量较周边地区增多三四十毫米,年均气温已从解放初的3.6摄氏度上升至5.2摄氏度,无霜期从不足100天增长到123天,地表径流和河水含沙量较以前减少60%,走出了一条北方生态脆弱地区和贫困落后地区成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伟大理念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