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蜡烛
3.蜡烛(八上导学卡)
蜡烛
作者
西蒙诺夫
课时 学习内容
第一课时
主备
韩冰 方法总结
课题 学习方法
蜡烛
作者
西蒙诺夫
课时 学习内容
第二课时
主备
韩冰 方法总结
心中有目标 学习效率会 更高,学习 之前一定要 明确本课的 学找 资料,理解 相关背景。
复述课文的方 法: 1.用课文中 的一些重要的 词语作提示 2. 抓住文中每段 的主要内容 3. 给 课 文 的 大 段加小标题, 根据小标题复 述课文 4. 多读 几遍课文,凭 记忆用自己的 把课文内容复 述出来 5. 把课 文画成连环 画,然后看着 连环画复述课 文 6.抓住主要 题一边回答问 题,一边复述 课文
学习目标: 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2、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体会各国追求和平的人民在战争中所凝结的友谊。 重 点: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难 点: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学习过程: 预习园地 1.完成《配套》 “积累运用”部分 2.熟读课文,按照《同步》 “课前预习”部分进行预习。 课堂学习 一、资料平台:蜡烛,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 情感,勾出无限遐想。于是,无论古今中外,都有许多诗文以 蜡烛为题。例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 干”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 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完成: ⑴复述课文,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⑵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 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原因) , (经过) , (结果) 。 ⑶思考: 这是一支什么样的蜡烛?作者共写了几处?课文中 哪一句话意味深长? 三、精读课文 研究发现 1.目标寻读: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 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 复描写?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镜头聚焦: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找出令你感动的一个片段进行交流,并且说出为什么。 布置作业预习第二课时内容。
3、《蜡烛》
精读课文, 感悟老妇人的形象
探究文章深意
◎讨论:作品中反复描写战争的场面,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附近一带”一段环境描写,渲染了 法西斯匪徒屠杀人民造成的恐怖气氛, 烘托了主人公的无私和勇敢。她早已置 个人安危于度外了。在猛烈的炮火下, 育乞西平静地整理烈士的遗体,清理墓 坑,吻别死者,掩埋烈士,守护英灵。 这些是只有母亲才有的对儿子的动作, 我们能真切感受到的是老妇人育乞西满心的哀痛。“天气很冷,四下里很 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再次渲染了浓重的恐 怖和哀痛的气氛,烘托了老人失去爱子般的伤痛。
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感知内容
①复述课文,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 容。
本文描写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 掩埋一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将珍藏多年的喜 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 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 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感知内容
探究文章深意
◎文章中的蜡烛除了实指“蜡烛”外,还有没有其他 深刻的含义?
①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②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 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③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探究文章深意
◎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 代和描写。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地反复描写?请在文 中找出来。 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 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 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对蜡烛的描写
①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 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 升,一点也不摇晃。 ②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③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④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 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 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 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⑤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⑥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 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 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3 蜡烛
3 《蜡烛》导学案赵守祥【学习目标】1、情感朗读,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2、行动探究,体会南斯拉夫母亲的内心活动。
3、语言品味,感悟本文真挚感人的人性美。
学习重点:朗读、探究、体味南斯拉夫母亲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烛光引读。
同学们,我们面对着摇曳的烛光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可同样的蜡烛,在南斯拉夫老妇人的手里,却有着不同的意蕴,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西蒙诺夫的《蜡烛》,它会使我们感受到怎样的一种超越国界的情感呢?二、自主学习1、识记词语(正音、解词)鞠躬(jū gōng): 弯身行礼。
瓦砾(wă lì): 破碎的砖头瓦片。
鞠躬(jūgōng): 弯身行礼。
地窖(jiào):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精疲力竭( jiã):形容非常疲惫,身上一点力气也没有。
也作“精疲力尽”。
名副其实(fù):名声,名义和实际完全一样。
副:相称,符合。
永垂不朽(chuí):形容人的名声、精神、事迹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垂:流传。
颤巍巍(chàn wēi):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
2、走近作者西蒙诺夫,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4年开始写作。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生者与死者》获列宁奖金。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战争是残酷的、野蛮的,它带给人类的是屠杀、是毁灭。
明确:本文的主要事件是写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妇女不忍其暴尸战场,不顾年老体弱,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文章主题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二)1.自由朗读,读懂大意。
2.目的寻读,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3.意见综合:文章不断对炮火、老妇人的黑色围巾、老妇人的动作、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与描写。
第3课蜡烛
3、蜡烛2014年月设计刘焕军审核八语组备注【教学目标】1、积累“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等词语,把握其读音、词义。
2、把握记叙的六要素,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3、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4、感受南斯拉夫妈妈的形象,体味文中流露出来的跨越国界、浓浓的母子情。
【教学重难点】1、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体味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的形象,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2、蜡烛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朗读法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课《蜡烛》。
你们应该都用过蜡烛吧?那我考考你们:我们经常什么时候、什么场合用到蜡烛?(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归纳后明确:蜡烛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时间都代表不同的寓意。
比如:我们过生日,家里办喜事时要用蜡烛-----这里蜡烛起着烘托喜庆气氛、祝福的作用;当发生意外事故,家人亲朋好友不幸逝世时,人们点蜡烛是用来寄托怀念、哀思。
此外,我们由“蜡烛”还可以联想到一些古诗名句,例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 .(李商隐-无题)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李商隐-巴山夜雨)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之苦.(杜牧-赠别其二),“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歌曲)。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用6分钟时间浏览一下这篇课文,并给每个段落标上序号。
)二、检查自主学习情况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迫击炮..(wǎlì)...(pǎi jīpào)拂晓..(.fúxiǎo)瓦砾地窖..(yǎo shuǐ)..(dìjiào)匍匐..(púfú)舀水腋窝..( yèwō) 精疲力竭.( jié) 名副.其实(fù)揣.在( chuāi)鞠躬...(chàn wēi wēi)..(jūgōng)烧灼.(zhuó)颤巍巍肃穆..(sùmù)永垂.不朽(chuí)桥头堡.()2、拿出查阅的有关作者简介。
蜡烛 (3)
蜡烛的深意:1. 象征红军战士的生命之光2. 象征两国人民的深厚情意3. 象征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4. 象征和平、希望和胜利.1、环境 炮火连天(衬托)2、人 南斯拉夫妈妈掩埋烈士:非常吃力 安葬烈士: 亲人礼葬 守护烈士:充满敬意3、物 喜烛、黑围巾课时 2课时 课型新授 备课教师课题名称 3、蜡烛教 学 目 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梳理故事情节,掌握复述故事的方式。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品味本文语言,感悟字里行间真挚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南斯拉夫妈妈的形象,体味文中流露出来的跨越国界的浓浓母子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味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的形象,感受文章感人至深的语言难点 蜡烛的象征意义。
教学法 点拨法、诵读法、自主探究板 书 设 计蜡烛西蒙诺夫作业设计跨国母子之情 (感人至深)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二)作者介绍(三)梳理故事情节第一课时(梳理故事,复述故事、品味语言)同学们,说到蜡烛,你们能想到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感受小说中烛光里别样的深意。
西蒙诺夫,是苏联作家。
这是一个大家比较陌生的作家,他的作品多为战争题材,尤以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军事小说而著名。
如《日日夜夜》《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等。
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他作品中,常常出现生动的战时细节描写,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变化比较少。
是不是这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看看《蜡烛》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一位同学告诉大家,这是谁的蜡烛?《蜡烛》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注意:复述故事的时候,注意将清楚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奉献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李商隐-无题)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李商隐-巴山夜雨)3.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之苦.(杜牧-赠别4.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歌曲)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20日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事件:1944年9月19日,苏联红军在南斯拉夫保卫战中,与德国法西斯展开了激烈的争战.在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时,一位红军战士英勇牺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累文学常识复述课文根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梳理故事情节(一)精读课文,感悟老妇人的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 蜡烛
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 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 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 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
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参考答案: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 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
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参考答案: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
动词有何作用?
这些动词表达了她对年轻战士的哀怜和爱,同时也表达 了她对德国法西斯的痛恨。
8.老妇人是如何埋葬并哀悼红军烈士的?
老妇人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不顾炮火的危险,不顾 自己的年老体弱、行动艰难,用手掌舀干弹坑里的积水,用双 手把烈士的遗体拖进弹坑,用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掩 埋烈士。掩埋前老妇人跪在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
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最后为了悼念烈士,老妇人还
拿出珍藏了45年的喜烛,点在了坟上。
9.第26段中“竟然”一词有何作用?
“竟然”一词是对老妇人的高度赞美。用手捧土堆起了 坟堆不能不令人惊奇,这不仅仅是坟堆,更是一座老妇人亲手
为红军烈士树立的纪念碑。
10.文章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手法来刻画老妇人形象的?
词语解释
【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瓦砾】破碎的砖头瓦块。
【地窖】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匍匐】爬行。 “精疲力尽”。 【僵硬】肢体不能活动。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惫,身上一点力气也没有。也作
八年级上语文作业本[部编新人教版]答案_全..doc
语文作业本第一单元1新闻两则1.(1歼(2窜(3纤(4泄(5塞(6遏2.(1文中指敌军溃败退却。
(2文中指人民解放军锐利无比,不可抵挡。
3.(1阻遏(2阻隔4.不能去掉。
因为“至发电时止”说明该路解放军还在继续渡江,人数在不断增加,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5.指“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6.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7.不能。
因为扬中等广大地区已解放,所以用“占领”一词;而江阴要塞还没攻下来,不过敌军不能任意活动,所以用“控制”一词;江阴已被我军控制,敌军想从长江逃走已无办法,所以用“封锁”一词。
8.略(要求具备新闻的基本要素。
2芦花荡1.(1提(2趴(3疟(4噤(5蹿(6仄2.(1滴落(2浮动(3飘撒3.(1说的话做不到,让人笑话。
(2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4.老头子设计用竹篙痛砸十几个鬼子的脑袋。
5.不能去掉。
这是老头子机智的表现。
他这样做是为了麻痹敌人,使敌人误以为他是偶然闯到这里的,为下面的战斗作准备。
6.写出了老头子撑船技术娴熟,镇定自若的特点。
7.略(要能体现老头子自信自尊的性格特点以及他对日本鬼子的强烈仇恨。
8.示例:水生嫂是一个勤劳淳朴、通情达理而又勇敢机智、开朗向上的农村劳动妇女。
3蜡烛1.(1犾ì(2犼犻à狀(3犼ū(4狕犺狌ó2.(1声生(2斜邪(3由尤3.(1精疲力竭(2永垂不朽4.(1———(2:5.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的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6.不能。
“摸出”与后面的“揣在怀里”相呼应,说明老妇人非常珍惜这支蜡烛,把它藏得很深,只能用手摸索着拿出来。
7.略(对内心活动有所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8.表达了老妇人对红军烈士一份最珍贵、最诚挚的情感。
9.示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第3课 蜡烛
炮火连天,环境危险老妇人不顾个人生死
年老体弱,掩埋艰难烈士不惧牺牲的精神是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掩埋形式,情同母子(跪吻嘴唇、前额)
燃起一生中的最爱的蜡烛,悼念红军战士,意义特殊彻夜守坟,陪伴烈士
【检测反馈,学以致用】
1.下面两个句子中,填入空白处的最恰当的词语是( )。
①一枝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 着柔和的光芒。
②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要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 。
A、闪耀闪烁B.闪耀闪耀C、闪烁闪烁D.闪烁闪耀
2.这篇通讯写了一位饱受 之苦的老妇人, 的动人事迹,赞美了 ,讴歌了 的深厚感情。
4、说说下列加点词语好在哪里。
(1)方场上散布着几辆烧毁了的坦克和铁甲车,有德国人的,也有我们的。
第三课 蜡烛
【学习目标】
1.理清记叙文的要素,了解通讯的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悟文章意蕴。
3.激发学生爱的情感,培养理解和想象能力。
【重点难点】
1.体会老妇人的思想感情。
2.理解蜡烛的特殊含义。
【学法指导】
第
导 学 过 程
方法导引
【自主学习,基础过关】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2)老妇人想了半天,……从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总结提炼,知识升华】
1.学习收获
2.需要注意的问题
【课后训练,巩固拓展】
阅读“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绕过那一段没有倒下的铁栏杆,回到地窖里去了。”回答问题。
1.为什么要对蜡烛的来历作补充说明?
2.这里的“黑色围巾”有何特殊意味?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三册词语解释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三册词语解释———————第一单元——————1.《新闻二则》毛泽东【鄂è】湖北省的简称。
【豫yù】今河南省的简称。
【绥靖suíjìng】安抚,平定。
【阻遏zǔ’è】阻止,遏制。
【锐不可当ruìbùkědāng】锐,锋利。
当,抵挡。
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2.《芦花荡》孙犁【尖利jiānlì】尖锐锋利,这里指目光锐利。
【能耐néngnai】[口]本事,技能。
【悠闲yōuxián】从容闲适而无所牵挂。
【寒噤hánjìn】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仄歪zè】倾斜,歪斜。
【央告yānggào】恳求。
【转弯抹角zhuǎnwānmòjiǎo】语言不便直说,以比喻、暗示或正言反说等方式表达。
【张皇失措zhānghuángshīcuò】张皇,惊慌,慌张。
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不要写为“张慌huāng失措)3.《蜡烛》西蒙诺夫【拂晓fúxiǎo】天快亮的时候。
【瓦砾wǎlì】破碎的砖瓦。
【地窖dìjiào】贮藏用的地坑或地下室。
【鞠躬jūgōng】低头、弯腰或屈膝以表示尊敬、屈从或羞愧。
【颤巍巍chànwēiwēi】震颤而动作不准确的样子。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雨果【赃物zāngwù】贪污、受贿、盗窃等非法获取的财物。
【箱箧xiāngqiè】装各种东西用的方形容器,可用木头、塑料、皮革等制成。
【制裁zhìcái】用强力管束并处罚。
【荡然无存dàngrán-wúcún】荡:洗涤;荡然:干净的样子。
形容原有的东西全部失去。
5.《亲爱的爸爸妈妈》聂华苓【肃穆sùmù】严肃安静,庄严肃穆。
3.《蜡烛》(芝灵初中 高绪亮)
《蜡烛》学案教学目标: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1、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2、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重点难点: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教学准备:1.预习课文,2.查找有关二战时期解放南斯拉夫的情况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
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二、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瓦砾.揣.在怀里地窖.鞠躬..颤.巍巍2、介绍二战解放南斯拉夫情况。
(建议小组讨论候选代表发言)3、作者简介: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年加入共产党。
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
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
这些作品均获斯大林奖金。
1949年10月访问中国。
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
1959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描写从战争初期苏联红军在西部边境的溃败,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到1944年夏天解放白俄罗斯战役的胜利,具有广阔的历史画面和生动的战时生活的细节描写,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变化比较少。
三部曲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三、整体把握,感知课文:1.自由朗读:读懂大意。
2.目的寻读: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
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对德军炮火的11次描写对蜡烛的6次描写对黑围巾的4次交代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3次“爬”、3次“跪”)提示:对炮火的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第3课 蜡烛
第三课蜡烛学习目标1.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3.激发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学习程序课堂导航【回顾反馈】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疟.(yào)疾寒噤.(jìn)蹿.(cuān)仄.(zâ)歪央.(yānɡ)告提.防(dī)阴cǎn(惨)转弯mî(抹)角悠.(yōu)闲竹篙.(ɡāo)泅.(qíu)水月明风qīnɡ(清)张皇.(huánɡ)失措【自主学习】一、文学常识库1. 题目解读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2. 作者简介:西蒙诺夫,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西蒙诺夫的作品大多描写二战时期的苏联,在战时有很大影响。
他曾多次在苏联的各项文学奖项中获奖,可以堪称苏联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
3.背景介绍: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双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
德军长驱直入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
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胜利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
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准备的德国士兵。
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败,90000多名德国士兵成为俘虏。
虽然战争仍然持续两年,但这是纳粹党末日的开端。
同年,苏联红军迫使德军退回边境,最后把他们逼到柏林。
接着在1944年6月,随着同盟军度过地中海,攻入意大利,期待已久的“第二战场”终于开辟。
二、基础知识园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拂.( fú)晓瓦.(wǎ)砾.(lì) 地窖.( jiào ) 鞠.( jū)躬.(gōng) 颤.( chàn)巍巍.( wēi) 精疲力竭(jiã)2.我来释词义。
人教版八上语文第3课《蜡烛》
过程与方法:
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学习重难点
1、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 想感情。
2、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 的。
3、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 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写作背景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 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 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 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 的南保协定。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 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 集团军级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 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到驻希腊的“E”集 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半岛 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 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 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1)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出那舀些水。
(2)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 在老妇人的近旁。
(3打)于是她回到那死者旁边,两手
在死者的腋窝下,把他拖走。
抄
(4)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
了一抖下。
(5)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
挡住了风,在坟堆上着柔闪和耀的火焰。
(6)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烛泪淹没了, 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
文章不断对炮火(11次)、老妇人的黑色 围巾(4次)、老妇人的动作“跪”、“爬” (各3次)、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 次)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①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 险,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 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 不惧。
3《蜡烛》3《蜡烛》
广灵三中八年级语文预习案编号8103 班级姓名级别课题:《蜡烛》编制人:李钢编制时间:2013.8.5 审核人:张敏琴学习目标:1、深情朗读、体味南斯拉夫母亲丰富的内心活动。
2、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蜡烛的特殊含义。
完成目标:一、自主预习1、注意加点字词的读音。
拂.()晓地窖.()瓦砾.()匍.()匐()腋.()窝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拂晓:肃穆:颤巍巍:精疲力竭:名副其实:3、快速浏览课文,把握课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4、读了课文,你对课文的主旨有什么认识?我认为,课文是为了表现二、课堂学习合作探究1、在细读了课文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文中的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谈谈你的阅读感受?2、你认为: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课文抓住了那些方面来描写他(她)的?突出了这个人物的什么性格特点或精神?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我认为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课文抓住他(的)来描写的,突出了这个人物的。
我是这样看出来的,例如:把练习当考试把考试当中考3、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
找出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我发现了课文中对进行了反复描写,例如:(指明位置)我认为课文这样写的目的是:我还发现了课文中对进行了反复描写,例如:(指明位置)我认为课文这样写的目的是:4、这是一支什么样的蜡烛?读出写蜡烛的语句,体味蜡烛的象征意义,按照下面提供的句式写两句话。
你能联想到哪些关于蜡烛诗句和歌曲,各有什么寓意?这是一支的蜡烛,它象征;这是一支的蜡烛,它象征;5、文章最后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感情?6、文章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小结: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3.蜡烛
有着强烈深沉的母亲般的爱……
最后一段
最后两句话有什么含意?
这火焰是红军烈士不朽的灵魂, 是母亲关爱的目光永远呵护着安息的 儿子,是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 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 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 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 类最美好的感情。
说说主题
①战争残酷 ②人民伟大 ③生命可贵
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 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 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说说蜡烛
对课文内容进行归纳,说说 “蜡烛”的来历。
在西方,蜡烛有着怎样的含义呢?
在西方,蜡烛、烛光象征圣洁、 光明、温暖、安宁。
说说蜡烛
找出文中对蜡烛的描写,思考: 说说本文以“蜡烛”为题有什么好处?
昭示老人对生命的关爱,希望年轻的灵魂有一个 美好的归宿,更代表着作者希望世界温暖、安宁、 和平的愿望。
读准字音
烧灼 zhuó 地窖 jiào 桥头堡 bǎo 匍匐 pú fú
腋下巍巍 wēi
舀 yǎo
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 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生命危险埋葬
苏联红军烈士。
说说战争
请找出文中对炮火的描写, 说说这样反复描写有何作用?
知识积累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借蜡烛写离别。 烛光里的妈妈, 借蜡烛歌颂母亲。
在中国,由蜡烛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和歌曲, 各有什么寓意?
一、朗读第28段,揣摩这里为什么要对这支 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补充说明它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老妇人给 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二、朗读第29段的末句,揣摩这里又提到围 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 渲染了肃穆气氛,说明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书桌蜡烛文案短句
书桌蜡烛文案短句目录1. 引子:书桌上的蜡烛2. 蜡烛燃烧的光芒3. 书桌上的回忆4. 蜡烛和思考的火花5. 蜡烛点亮心灵的旅程6. 燃烧完的蜡烛,永不熄灭7. 结语:书桌蜡烛的力量1. 引子:书桌上的蜡烛在一个宁静的夜晚,我坐在书桌前,目光落在桌上一支纤细的蜡烛上。
这支蜡烛象征着思考与创作的火花,在微弱的光芒中,我展开思绪。
2. 蜡烛燃烧的光芒蜡烛的点燃,是一场光与影的魔幻。
燃烧的蜡烛散发出温暖的光芒,照亮了我的房间。
它的微弱光芒似乎在告诉我,即使在黑暗中,也有一线希望存在。
3. 书桌上的回忆蜡烛继续燃烧,伴随它的是我回忆的片段。
在这个书桌上,我度过了无数个寂静的夜晚,与文字为伴。
蜡烛成为了见证者,燃烧着,燃烧着我的回忆。
4. 蜡烛和思考的火花蜡烛的火焰跃动着,它仿佛代表着我的思考。
思绪在脑海中舞动,与蜡烛的火花相辅相成。
那光亮闪烁的瞬间,是思想与创意碰撞的时刻。
5. 蜡烛点亮心灵的旅程蜡烛的光芒将我带入了一个深深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我的思绪和创造力得到了释放。
蜡烛点亮了我的心灵,带我走进一个属于文字的旅程。
6. 燃烧完的蜡烛,永不熄灭蜡烛的燃烧终将结束,但它的光芒将永远留存在我的心中。
蜡烛虽然消失,却教会了我勇敢面对黑暗,永不熄灭内心的希望与激情。
7. 结语:书桌蜡烛的力量通过这支蜡烛,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思考与创作的力量。
它虽然微弱,却能点燃我内心的火焰,推动我追逐梦想的脚步。
书桌上的蜡烛,是我创作之路上的明灯。
注:每点内容均为300字左右,不包括这段注释。
3、蜡烛
呼图壁县第三中学导学案年级:八年级科目:语文课题:3、蜡烛主备人:何晓玉课型:预习·展示授课时间:授课人:审稿人: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2、了解战地通讯的的特点。
3、学习整体把握故事的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4、把握老妇人的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学习过程:教师寄语:“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只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
一、预习导航:1、读准文中字词的音:间.歇()瓦砾.()地窖.()砸.死()匍匐..()腋.窝 ( ) 烛芯.( ) 迫.击炮 ( ) 鞠.躬( )2、作者及文体简介:西蒙诺夫作家,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
本文是作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随苏联红军到南斯拉夫所写的。
3、通讯是记叙文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等。
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的报道现实生活中的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
二、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探究,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内容:2、跳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段:3、结合“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说说本文以“蜡烛”为题的深刻含义。
3、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通过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找一处展开想象,推想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4、文中老妇人的思想感情概括起来就是和。
5、这篇战地通讯很感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6、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
本文对那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7、本文还对老妇人的动作进行了描写,找出来,体会老妇人的思想感情。
团建游戏---迷失丛林(完整版带答案)
4. 一张防水毛毯 5. 一瓶驱虫剂 6. 药箱 7. 7 个大的绿色垃圾袋 8. 一盆轻便食物 9. 一个热水瓶(空的) 10. 蛇咬药箱 11. 3 支高尔夫球杆 12. 手枪 13. 手提收音机 14. 指南针(罗盘)
专家意见
1.大砍刀 非洲的丛林多野兽,有刀可以打猎也可以救命,还能开路 2.打火机 火也可以用来防野兽,也是用来烧熟食,防潮湿,点燃火堆求 救 3.蜡烛 因为潮湿,生火就困难了,有了蜡烛就可以方便多了,可以保 留火种 4.一张防水毛毯 晚上睡觉防潮,防雨淋,雨披,保温 5.一瓶驱虫剂 蚊虫多,传染疾病,防止毒虫 6.药箱 治病,急救 7.7 个大的绿色垃圾袋 打猎伪装用的,也可以取暖,蓄水,粪便的味道容易吸引野 兽,包装粪便掩埋 8.一盆轻便食物吃,丛林中动植物多,所以食物比较容易获 取 9.一个热水瓶(空的) 蓄水,林子有很多地方的水都不能喝,可用垃圾袋代替,热 带丛林无需保存热水 10.蛇咬药箱
当用于团队决策类培训时,此游戏与前则游戏“落难 月球”属同类,讲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从中选用其一。
可将游戏内容换成下则游戏“落难月球”,操作程序与引 导方向不变。
迷失丛林记分表
第1步 第2步 第3步 第4步 第5步
序
个人和 小组与
供应品清 个人 小组 专家 专家排 专家排
号单
排列 排列 排列 列的差 列的差
迷失丛林记分表序号供应品清单第1步个人排列第2步小组排列第3步专家排列第4步个人和专家排列的差值绝对值第5步小组与专家排列的差值绝对值a药箱b手提收音机c打火机d3支高尔夫球杆e7个大的绿色垃圾袋f指南针罗盘g蜡烛h手枪i一瓶驱虫剂j大砍刀k蛇咬药箱l一盆轻便食物m一张防水毛毯n一个热水瓶空的求求和第6步个人得分第4步的总和第7步团队得分第5步的总和第8步找出小组中最低个人得分第9步比较个人得分和团队得分第10步比较小组个人得分的平均数与团队得分专家的选择1
3蜡烛
蜡烛
西蒙诺夫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 的全球性大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 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一 亿人,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 万人流离失所。其空前的广度、深度和烈 度,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革命,给 予军事战略和战争观以巨大影响。 回首二战,那一幅幅残酷而血腥、雄 伟而悲壮的历史画面,永远震撼着人们的 心灵,令人难以忘怀。
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 庭。
《我城一少年》、《俄罗 斯人》、《日日夜夜》、 《俄罗斯问题》、《友与敌》 均获斯大林奖金。 1959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 曲《生者与死者》、《军人 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 天》,三部曲获1974年度列 宁奖金。
读出下列字词,注意黑体字的读音:
zhuó bǎo jià o
用一句话说说这篇文章是赞美什么的。 (即:作者写此通讯的意义何在?)
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 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主题)
这篇文章非常感人,那么感人的因素有 哪些呢?请找出令你感动的段落或句子, 分析使你感动的原因。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视若亲人,沉痛哀悼——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真情祭悼——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断壁残垣
百姓的背井离乡
硝烟下,儿童的迷茫
硝 烟 中 的 逃 亡
家 园 成 废 墟 - 无 家 可 归
千 疮 百 孔
死亡
鲜血
掠夺
哭 泣 的 眼 泪
无助的眼神
愤怒的眼神
一双双惊恐的眼睛
学校废墟旁的露天教室
死亡的士兵
听到家人死难消息时无法控制的悲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读课文(全文约3000字)概括出故事发生的时 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 时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 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 老妇人玛利· 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 (原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 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 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 悼念烈士表达敬斯大林格勒
二 战 风 云
二战(西西里登 陆)
南京大屠杀
二战法西斯监狱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囚房
右图: 奥斯维辛 集中营的 囚犯
“杀人工厂”奥斯 维辛集中营的正门
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展厅
右图:上饶集中营的 铁丝站笼(刑具)
诺曼底登陆
盟军登陆抢占海滩 喀秋莎火箭炮猛烈发射
苏联红军攻克柏林
当发生意外事故,家人亲朋好友不幸逝世时,人们点 蜡烛是用来寄托怀念、哀思。
3、作者简介:
西蒙诺夫,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 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 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 产党。 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 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 集《友与敌》获斯大林奖金。 1959年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 曲《生者与死者》、《军人 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 天》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蜡烛
有特殊意义
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 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象 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 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黑围巾
①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 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 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 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②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 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 ③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 蜡烛来。 ④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 了。
小 结
这篇文章反映了二战时期法西斯阵营把人类拖 入深重的苦难,反法西斯阵营的各国军民在埋葬 法西斯强盗的战斗中结下了深深的情谊。在这场 正义的战争中,各国人民用血肉铸成了坚固的城 墙,许多感人肺腑的形象,令人难忘。 “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 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然亮在世界和平 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 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中。 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 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 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
3、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
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 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 苏联青年的坟头。(这段文字如果改写成“在方场 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 坟头”,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原句好在哪里。)
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以及烛光的背 景。文章再次点出老妇人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喜烛,表现了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战士 至高无上的感情。并且文中没说出真名,目 的在于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 的集中表现,而这种感情又达到了母子情深 的境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 前的全球性大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 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 一亿人,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 千万人流离失所。其空前的广度、深度和 烈度,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革命, 给予军事战略和战争观以巨大影响。 回首二战,那一幅幅残酷而血腥、雄 伟而悲壮的历史画面,永远震撼着人们的 心灵,令人难以忘怀。
贝尔格莱德战役
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包 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战地通讯等。它 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 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时效性),但报道 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注重故事性 和生动性。 通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 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 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 件的本质意义。 《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
作者认为蜡烛的火焰会熄灭 吗?文中是怎样说的?
说说结尾两句话的含义。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 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 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 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 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 好的感情。
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 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 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地反复描 写? 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 对蜡烛的七次描写 对黑围巾的五次交代 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年老体衰
跪
①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②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 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③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 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行动不便 沉痛哀悼
老妇人的动作 作者通过这些细腻的动作描 写,展现了老妇人美好的心灵, 表达了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对红军 烈士的至情至爱,十分感人。让 我们从中感知这位南斯拉夫母亲 的伟大内心世界。
三次写“跪”、三次写“爬”、三次 “休息”
对炮火描写
• ①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 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 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②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 短的几次间歇。 ③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④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 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⑤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⑥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⑦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 声音。 ⑧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 地方。 ⑨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 离老妇人很远。 ⑩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 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11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抗战中的中国坦克部队
抗战胜利
一个侵华日本 老兵的忏悔。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 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 领土达成协议。10月5日,签署 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 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 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目的是: 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 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 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 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切 断驻希腊的德军“Ε”集团军群的 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 干岛南部退却。这样,为南斯拉 夫人民解放军争取本国的完全解 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揣摩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 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 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 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 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 说明?) 说明它非同寻常,说明老妇人给红军 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礼物。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 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 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 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 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说明了老妇 人的哀悼之情。
阅读全文,朗读令你感动的一些片段。说说你对 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老妇人饱受法西斯强盗侵略之 苦,她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 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她 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无 所畏惧,不怕艰难,安葬烈士,并 把结婚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 陪伴。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 的爱。
品读语言
黑围巾
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 写出了老妇人给予牺牲的苏联 红军战士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 烈的母亲般的爱。
老妇人的动作
爬
①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 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②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③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 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 了地窖。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 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 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 临危不惧。
蜡烛
①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 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 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②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③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④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 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 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 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⑤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 光。 ⑥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 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 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给下列字词注音:
zhuó bǎo jià o
烧 灼
pú fú
桥头堡
yè
地 窖
fú
匍 匐
lì
腋
下
拂 晓
jià n
wēi
瓦 砾
qì kē yē
颤巍巍
yǎo
间歇
jū gōng
契柯拉耶夫 舀
鞠 躬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烧灼:烧,烫,使受伤。
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竭: 精疲力竭: 尽。 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符合。 名副其实: 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 颤巍巍: 的某些动作。 肃穆: 恭敬庄严地站立着。 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 永垂不朽: 腐烂。 瓦砾: 破碎的砖头瓦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