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育与中学生习惯培养的探究

合集下载

善用国学经典文化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案例

善用国学经典文化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案例

训诫都可以让同学们去力行,让孩子们的外显行为成
为从内心发出的一种习惯,从小培养起来的良好习惯
2、加强诵读,引导想象
能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我校开设了国学课程,学习不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已为大家所共识,而在古诗文
是一朝一夕的事,循序渐进就可以了,孩子毕竟是孩 的教学中,“读”尤其应当成为“正宗嫡派”之法。这一
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心灵塑造为宗旨,从习惯抓起, 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
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进一步升华。引导学生诵读 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课程标
中华经典,主动吸收传统文化中博大厚重的精华,提升 准》)《弟子规》校本课程当然也应体现这一点。如:我校
取得效果:
学习国学经典文化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了 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自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以来, 孩子们的做人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有了较大的改 变:一是孩子的记忆力得到有效锻炼;二是经典里丰富 的词汇让孩子们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提高;三是通过读能 轻松解决孩子们的识字问题和阅读障碍;四是由于掌握 了大量词汇,孩子们的理解能力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 五是国学经典是做人做事的公式和定律,孩子们通过口 诵心记,久熏成习,久习成性,其气质就能提高;六是天 天坚持诵读国学经典,慢慢就能培养孩子学习的习惯。

服务与咨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善用国学经典文化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案例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实验小学 郑朝晖
产生背景:
致命弱点事先予以防微杜渐。
目前,独生子女大多成长在最常见的“四二一”家
庭中,越来越多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普遍性问 主要做法:

中学生行为习惯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中学生行为习惯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中学生行为习惯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中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学生的养成教育极为重要。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素质教育既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

当前,中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许多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思想教育,重智商轻情商,重言教轻身教,重享受轻节俭,家庭教育严重错位;社会领域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诈哄骗活动蔓延,成年人的价值观发生扭曲,极端个人主义、极端享乐主义等消极腐败思想正侵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而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他们的行为习惯,外在素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命运。

所以学生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必须从现在抓起。

由于我校所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我们发现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1)由于我校位于三乡镇交界处,多数学生行为习惯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很大差距,许多独生子女自私、任性、霸道、懒惰,许多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行为习惯教育;(2)部分教师只教书不育人,放弃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3)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方法单一,评价滞后,没有长远打算和有效措施,教育活动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4)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离,许多学生在校是一套,在家又是另一副“面孔”。

养成教育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可供借鉴。

如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我国的学者陈鹤琴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等。

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儿童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参考。

基于以上原因,我确定了“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课题研究。

决心通过一年的课题研究,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净化育人环境,提高学校德育水平,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运用传统优秀文化 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运用传统优秀文化 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运用传统优秀文化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内容摘要】本文根据几年来课题组开展的课题研究,用反思总结的方法从“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小结,重点回顾了“研究过程”与“研究成果”,为下阶段推广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传统优秀文化养成教育课题研究过程成果《运用传统优秀文化,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自20XX 年X月开题以来,课题组成员认真、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我们通过营造浓厚的传统优秀校园文化、开设传统优秀文化校本课程、寓传统优秀优秀文化教育有机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中、寓传统优秀优秀文化教育于学生日常行为习惯教育中、寓传统优秀优秀文化教育于各项活动中、家校同步与密切配合等方法,很好地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目前,校园环境整洁,秩序井然,活动有序,学生讲文明,懂礼貌。

学校师生连续多年没有重大违法违纪现象发生,没有重大事故发生,多家媒体分别报道了我校运用传统优秀文化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的情况,这一课题还同时被列为基础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取得显著效果。

一、研究内容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构建传统优秀文化校园;学习传统美德,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运用传统优秀文化,推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二、研究目标教师方面:研读有关传统优秀文化内容的读本,领悟传统优秀文化内涵,探索运用传统优秀文化,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德育新途径。

同时,规范教师师德,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

学生方面:结合当代品德教育,感受传统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研究过程(一)广泛动员,达成共识1.召开会议,动员参与。

召开专题动员会,鼓励广大师生积极参与“运用传统优秀文化,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让师生全面了解有关的研究要领,激发师生参与研究兴趣,从而广泛开展研究活动。

让青少年接受国学熏陶-从国学经典中汲取营养

让青少年接受国学熏陶-从国学经典中汲取营养

让青少年接受国学熏陶,从国学经典中汲取营养青少年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

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切实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重要任务来抓,把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更为突出的位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或许正因为如此,目前全国各地有许多中小学校正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

教育活动号召青少年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既要做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也要做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践行者。

由此,我想就大力创导青少年学生学习国学经典谈点个人看法。

我高度赞同并大力倡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加强学习优秀国学经典。

这是因为,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

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传承下来的国学经典浩如烟海。

倡导青少年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意义在于:国学经典中承载的“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而通过学习国学经典,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青少年学生幼小的心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孕育纯朴的民风,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我所接触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青少年学生也是赞同学习国学经典的。

有位中学生说:“我是家里的独生子,以前在家吃饭很挑剔,自从读了《治家格言》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语句之后,我更加明白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吃饭时即使掉在桌子上一粒米也要捡起来吃掉。

”事实确实如此。

由于青少年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自私、任性、不懂礼貌等现象在青少年学生中比较普遍,自从他们接受国学经典教育之后,变得更加谦让、团结同学、尊重师长了。

国学走进高中语文课堂的策略探究

国学走进高中语文课堂的策略探究

国学走进高中语文课堂的策略探究当前,随着国学热的崛起,国学在中小学的教育中也愈发受到重视。

在语文教学中,国学的引入不仅可以充实课程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更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经典文化,提升他们的传统文化修养。

但是,如何科学有序地把国学融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增强学生兴趣、设置知识点、创设情境、开展课外活动等几个方面探析如何有效融入国学教育。

一、增强学生兴趣要想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经典文化,首先要让学生对国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从文化、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方面介绍国学,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学教育。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国学历史和文化传承、读经典文学名著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国学的了解,从而吸引学生对国学深入学习。

例如,在讲解《孟子》中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名句时,可以引导学生用各种方式感知山水间仁智之间的奇妙联系,如通过实地调查、画画、读文学作品的方式,从静谧、高贵、圆满的人格境界中领会到仁和智的奥妙,使孟子思想在学生心中发扬光大。

二、设置知识点在国学教育中,教师应更好地把握国学内容,科学合理地设置知识点,并且可以与现实社会的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国学对自己的生活实践的指导意义。

例如,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可以通过讲述三教九流、格物致知等国学思想,解读背后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明白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经变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产物,也为学生认识和热爱今天的祖国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创设情境在教学环节中,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和理解需求,采取与其认知水平相适应、能够引发兴趣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增强学生的理解感悟。

比如,在分析《论语》中的“三才之道”时,教师可通过阅读史料、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天人合一”的道理,感受到“三才之道”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

教师还可以利用电影、音乐等多媒体手段,将国学经典文化与现代时尚文化有机结合,创设新的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价值。

国学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实施策略

国学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实施策略

国学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实施策略国学教育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在中小学教育中,有必要制定一系列的实施策略,以确保国学教育能够有效地融入学校教学体系,并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一些可行的实施策略。

一、开设国学课程为了促进中小学生对国学的认识与了解,学校可以开设国学课程,使学生能够系统性地学习古代文化、经典著作以及国学知识。

课程内容可以包括儒家经典、古代诗词、易经、论语等,通过讲授和研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传统价值观。

二、注重国学文化传统的培养在校园生活中,学校可以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国学活动,如诗词竞赛、国学知识竞赛、古代乐曲演奏等。

这样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和审美情趣。

三、提供良好的师资力量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和选拔具有深厚国学功底的教师,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国学教育。

教师不仅应该具备学科知识,还应该具备对国学文化的热爱和深入研究。

他们可以通过讲解、讨论、指导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国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辨能力。

四、开展国学社团和研究小组学校可以鼓励学生自发组织国学社团和研究小组,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让学生们能够自由地交流和学习。

这样的社团和小组可以组织讲座、读书会等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经史子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五、融入现代科技手段在国学教育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多媒体等,将国学知识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

学校可以建立在线学习平台,提供国学资源和资料,通过网络教学和在线互动,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与家庭合作学校应与家庭合作,共同促进国学教育的实施。

教育部门可以组织家长培训班,提供国学教育相关的知识和指导,引导家长与学校共同关注和支持国学教育。

同时,学校可以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及时反馈学生在国学学习中的表现,共同解决教育中的问题。

通过以上实施策略,国学教育可以更好地在中小学教育中得到实施和推广。

教育研究方法--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研究

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研究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素质教育既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

好习惯是一个人终身的财富。

习惯是一个人的资本,你有了好习惯,你一辈子都有用不完的利息,你有了坏习惯,你一辈子有偿还不了的债务。

管得住自己,你是习惯的主人,管不住自己,你是习惯的奴隶,做主人还是做奴隶?全在于自己的选择。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可见,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

所谓习惯,就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

学习习惯,就是在不间断的学习实践中养成的那种自然表现出来的学习上的习性。

当前,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很多家庭为隔代教育,很多农村学生多为留守生。

都是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带大,甚至根本无人看管。

因此,很多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思想教育,重智商轻情商,重言教轻身教,重享受轻节俭,家庭教育严重错节。

社会领域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诈哄骗活动蔓延,成年人的价值观发生扭曲,极端个人主义、极端享乐主义等消极腐败思想正侵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

因此,学生经常表现为:1上课没有预习的习惯。

2上课前没准备好下一课的工具等。

3上课没有认真记录笔记的习惯。

4没有认真听讲以及专心致志的习惯。

5书写不规范,不认真。

6作业潦草,简单。

7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还有学校氛围和教室氛围有关系。

同时也注意到,大量学习习惯差的学生的成绩都较差。

相比于少数学习习惯较好的学生,他们看起来没有什么过人的天分,有些智商还赶不上成绩较差额学生。

但是他们的学习成绩十分优秀。

所以,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是非常必要的。

本课题开展的“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提出的,它有如下的理论意义和事件意义:1、养生良好习惯,是学生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初中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尝试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初中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尝试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初中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尝试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习惯的培养是一个从从不稳定到稳定、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生受益。

据有关资料分析,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成绩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

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学习习惯又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利于学习有条不紊的进行,有利于知识的习得,有利于学生学习独立性的养成。

初中阶段是各种习惯诸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尤其是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

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致力于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从而挖掘出学生的智力潜能,激活学生学习内驱力,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二、解决的主要问题所谓学习习惯,指:在学习过程中,被多次反复、练习、强化而巩固下来的自动化了的心理操作方式。

现今的中学生、尤其是农村初级中学的学生,绝大多数没有或根本就不清楚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是怎样的以及怎样去养成。

所以,我们主要要解决两个大问题:一是中学生应具备那些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是如何培养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中学生应具备那些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对于初中生来说,总体要培养以下良好的学习习惯:1、首先要有记笔记的习惯进入初中以后,由于学习课程增多,教师授课节奏加快,因此,必须养成并坚持上课记笔记的习惯。

笔记是劳动的结晶,是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也是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理解、复习巩固的依据,为此,我们每位学生每个学科都必须有一本质量较好,便于长期保存的笔记本。

笔记的内容主要记录重难点、知识要点、课本以外老师补充的知识点、一些典型例题的分析过程、解题思路和解题注意点,及时记录自己课堂上未听懂、未理解的内容以便课后有重点地复习。

2、要养成良好的练习作业习惯作业和练习是检测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通过作业和练习,可以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以此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论国学教育对中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论国学教育对中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论国学教育对中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作者:金玥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7年第20期摘要:近几年,国家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素质教育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国家及社会各界人士逐渐加强了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关注,并且对国家的素质教育事业提出了更加严格的发展要求。

国学文化是我国传统精髓文化中的一项核心文化,以心灵教育为主要教育内容,以培养学生道德人文素养为首要任务。

本文针对国学教育对中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展开了深度研讨,目的是为了提升我国中学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关键词:国学教育中学生教育中学生学习国学重要性引言自古便有成才先成人的道理,若想使学生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学校需先对中学生的道德素养进行培养。

中学国学教育教学课堂的开设,是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国学教育课程的开设,既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又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与国家民族的繁荣复兴。

我国是拥有数千年文化史实的文明大国,且地大物博,古往今来,有不少国学著作流传至今,被广为人诵。

文章主要是对中学教育教学开设国学教育课堂的意义进行了详细阐述,创建国学教育,可促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与生命内涵有所提升,并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具有重要影响。

一、国学教育对中学生具有重要影响1.利于中华美德的培养及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我国传统美德内容丰富,其中主要包括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与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理想与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思想道德、优良的民族风俗习惯与风俗文化以及友好的民族风土人情等。

国学经典著作中有诸多与我国传统美德内容相匹配的知识,例如孔夫子《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知识,主要讲的是为人处事的道理[1]。

学生学习此类国学知识,有利于高尚民族思想道德的提升,更有利于我们学生中华传统思想美德的培养。

类似于论语的优秀国学作品还有很多,国学作品的留存是我国优良文化得以传承的关键,而高中学校开展的国学教育讲堂,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国学经典传统文化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

国学经典传统文化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

·276·中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我们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培养他们树立牢固的核心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整体素质。

加强对传统经典文化的认识与学习,对提高我们中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启迪智慧、陶冶品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思想理念和行为方式,从根本上教育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健康成长具有深远意义。

一、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国学经典的诵读不仅能培养中小学生的读书兴趣,提升语文能力,而且会感受到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比如古代童蒙读物最有代表性的《三字经》,其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历史、地理、天文、传统医学、常识、艺术等方面,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引经据典、家喻户晓,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

这些传统文化中耳熟能详的经典,很容易激发中小学生研读兴趣,提高鉴赏力和记忆力。

中小学时期的记忆力是人生中的旺盛期,一个好的记忆力,不仅能让学习变得轻松,体会到快乐,更能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坚持诵读国学经典,亲近国学精粹,养成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

会提升我们中小学生的生活品位和人生内涵,对于我们的成长,有着深远影响。

二、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小学生从小就应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笔者所在的学校将国学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特色来抓,开展了主题系列教育活动,旨在让我们从小“懂孝道,学做人,会做事”,取得了良好效果。

如开展“父母给我的爱”“小小红花献给助我人”“践行弟子规,感恩父母心”主题队会活动,培养学生的孝心、责任心和感恩之心,各中队准备素材,队员们自编自导,有童谣,有歌曲,有快板,有小品,有三句半……形式多样,内容新颖,各具特色,队员们在热闹丰富、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通过队会,同学们都真正地行动起来,在家里给爸爸洗脚,帮妈妈捶背,吃完饭帮妈妈收拾餐具、刷碗、周末在家做家务……学校少先队号召同学们把这些行动长期坚持下去,不让感恩成为只挂在嘴上的说辞,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实际行动感恩和回报父母师长。

国学对培智学校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作用--以职业班学生诵读《弟子规》为例

国学对培智学校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作用--以职业班学生诵读《弟子规》为例

2020·12理论视窗素质素养与一、问题的提出生活语文是培智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进一步提高他们文化素养,对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积极作用。

二、国学的定义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泛指中国传统文化。

我国古代比较重视蒙学教育,编写了不少国学启蒙教育读物。

例如:《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古文观止》等。

三、国学的背景我国自古重视儿童教育,教育使学生增长智慧,提高修养,健康成长。

古代启蒙教材的特点是字句简单明了,内容浅显易懂,《弟子规》更加适合培智学生的心智特点;用最简短的言语教授学生养成孝顺、和睦、勤劳、好学、谦虚、自律等传统美德。

四、《弟子规》成为职业班语文课程的原因《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以学规形式对儿童进行学习指导和品行修养的教育三言韵文,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

阐述了儿童居家、在外、待人、接物以及在学习上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

我校职业班课程的结构分为三大领域:工作人格、职业能力、独立生活技能,其中工作人格这一项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工作习惯和行为习惯的。

系统学习《弟子规》是教授学生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弟子规》中的“规”指的是规矩、规则,“弟子”泛指学生,是针对每个人而言的,意为用最简短的文字把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谨言慎行概括起来,诵读《弟子规》能够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到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五、《弟子规》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作用课上教师会结合实际把文中语句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进行翻译,抓住学生的学习特点,让他们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以此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习《弟子规》的作用:(一)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为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道德素质,我们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立体化教育网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德育课教学的实践探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德育课教学的实践探究

61 握情感教育、价值观的重要性,通过思想认知的转变,为后续德育教育资源的整合以及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高中英语在进行课堂设计的过程中,注重提升学生的英语知识的掌握能力与应用能力,增强沟通协调能力,促进学生文化理解与文化交际能力。

同时强调,通过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价值判断,实现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促进全面健康发展[1]。

但是英语课程的特殊性以及德育教学经验的缺乏,使得教师在进行英语课程德育渗透的过程中,没有形成完善、健全的德育渗透方法,导致德育渗透效果不明显,高中英语德育作用的发挥不突出[2]。

情感教育、价值观作为德育渗透的途径方法,其进一步拓展了高中英语课程德育教学的思路,使得教师在进行高中英语德育资源发掘的过程中,能够进行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方法调整,稳步提升高中英语德育水平,为学生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在高中英语课堂德育中的应用方法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在高中英语课堂德育中的应用,要求教师在有效转变教学观念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地手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确保情感教育、价值观与高中英语课堂德育的有机结合,提升英语课堂德育成效。

1.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

高中英语德育渗透过程中,教师需要首先做好教学理念的转变,树立起正确的教学观念与教学目标,以此为契机,推动情感教育、价值观与高中英语课程德育教学的有机结合。

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教师注重于英语基础知识的灌输,将考试成绩的提升作为教学目标,这种教学定位,使得课堂模式较为单一,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与探索精神[3]。

为改善发掘高中英语课程的德育因素,实现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教师需要从深刻认识到,过往课堂教学目标设定方面存在的不足,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情感教育、价值观纳入到英语课堂之中,形成学生、教师之间的双向互动,通过互动机制,教师可以对学生施加正确的引导。

2.积极深入开展美学教育。

运用国学经典,培养学生行为规范

运用国学经典,培养学生行为规范

运用国学经典,培养学生行为规范作者:吕晨安婷婷来源:《学习周报·教与学》2019年第01期摘要:现代学校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得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成为纸上的文字,而非浸透在骨子里的灵魂,而语文教育更是缺乏传统的道德教育。

《弟子规》作为封建社会儿童行为规范的准则,对清代儿童启蒙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国学的日渐复兴,《弟子规》作为重要的蒙学教材,逐渐成为幼儿园、小学首选的启蒙教材,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少的问题,本文以《弟子规》为例,研究了小学在普及国学经典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对应措施。

关键词:《弟子规》;国学;多元化途径;德育渗透;一、《弟子规》对培养学生行为规范的意义(一)教学方法可以采用多种途径《弟子规》的内涵内容十分丰富,但文字通俗易懂,所写内容也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息息相关。

从学校角度出发,在全校开展对《弟子规》的学习,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和学习习惯,有利于良好校风的建设,营造秩序井然、学风优良的学校环境。

在小学阶段,让儿童熟读国学经典,有利于其性格的塑造和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的培养。

如今,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学习国学,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国学经典的传播现状目前,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国学经典的继承与发扬,从2011年起,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国培计划——中小学经典诵读教育骨干教师培训,截止到2017年已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基本国学素养的骨干教师。

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谈到的:“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 在小学阶段,让儿童熟读国学经典,有利于其性格的塑造和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的培养。

如今,越来越多的地方和中小学开展读经诵经的活动,将传播国学经典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可是在一片繁荣景象的背后,我们应该考虑到是否所有的国学经典都适合拿来让中小学生进行学习和继承,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国学经典,把握好继承和发扬的尺度和深度,让真正适合现代儿童身心发展的优秀国学经典发散出光芒。

国学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与启发

国学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与启发

国学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与启发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力,其中国学教育作为传承和挖掘中国文化的重要方式,在当今社会依然具备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国学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与启发。

首先,国学教育可以加深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通过学习国学,青少年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掌握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精髓。

他们可以通过诵读古文诗词,学习古代典籍和经典故事,了解中国传统价值观和伦理道德,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敬意和热爱。

其次,国学教育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优秀品格。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仁义和人伦关系的价值,培养了许多优秀品格,如孝顺、诚实、谦逊、忍耐等。

通过国学教育,青少年可以接触到诸多古代圣贤的故事和思想,学习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及如何应对挫折和困难。

这些教育将对青少年的性格和品格塑造产生积极的影响。

此外,国学教育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中国古代文化以其丰富而深奥的思想体系而闻名。

学习国学可以激发青少年的思维,拓宽他们的眼界,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通过学习古代诗词和典籍,青少年可以欣赏到各种不同的意象和意义,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

这种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对于他们将来的学业和职业发展都将具有积极的影响。

最后,国学教育有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情感发展。

学习国学需要一定的耐心和专注力,可以帮助青少年培养自律和自控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另外,通过欣赏古代诗词和音乐,青少年可以感受到美的力量,从而获得心灵的慰藉和愉悦。

这对于缓解学业和社交压力,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情感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国学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与启发是多方面的。

通过国学教育,青少年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优秀的品格和思维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和情感发展。

因此,国学教育应当得到更多重视和推崇,为青少年的全面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国学教育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

国学教育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

国学教育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在当今社会,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问题备受关注。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型娱乐方式的涌现,青少年往往沉迷于虚拟世界,忽视了对自身健康的关注。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学教育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教育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起来。

本文将探讨国学教育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

第一节传承经典,培养道德品质国学教育注重对经典文化的传承和教育,让青少年接触古代文化的精华,学习先贤们的人生哲学和道德原则。

通过学习经典文化,青少年可以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

经典教育强调的中庸之道、仁爱之德等理念,使得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摆脱浮躁和个人主义的影响,更加注重他人和社会的需要。

在学习中,青少年会通过阅读经典作品,了解历史和人文,培养对自身和他人发展的尊重和关爱,从而塑造出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

第二节培养修养,提升情绪管理能力国学教育重视修身养性,让青少年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和情感。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情绪起伏较大,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青少年可以领悟到人生的诸多智慧,丰富情感经验,提升情绪管理的能力。

例如,学习《论语》中的“中庸”理念,可以让青少年了解到凡事应适中,不偏不倚,通过这种方式,青少年可以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平衡的心态。

第三节增强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国学教育注重思维的培养和拓展,引导青少年通过系统的学习和思考,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

在学习国学经典的过程中,青少年需要深入理解文化背景、人物和事件的内涵,这样的学习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分析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等学术方法的引导,青少年能够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这对于他们的学业发展和信息获取能力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有助于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第四节增进社交能力,促进人际交往国学教育注重培养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合作,让青少年学会与人相处、理解和尊重他人。

在学习国学经典的过程中,青少年会接触到各种人物形象,了解他们之间相互合作、互相帮助的故事。

利用国学经典塑造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新路径

利用国学经典塑造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新路径

利用国学经典塑造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新路径发布时间:2022-10-31T08:46:43.955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13期作者:陈展欣[导读] 随着国家在国际舞台地位不断上升,文化实力也成为衡量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陈展欣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隆安县隆安·深圳福田实验学校532799摘要:随着国家在国际舞台地位不断上升,文化实力也成为衡量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提到国学,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各种晦涩难懂的各家学说文言文又或者五行八卦玄之又玄的东西。

好像国学的学习距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十分遥远,值得注意的是弘扬传统文化,注重国学经典教育同样也可以用于现今素质教育。

本文将针对初中生行为习惯的现状出发点,进一步探讨国学对于初中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关键词:初中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沟通交流;素质教育引言:国学的名词解释是指中国特有的文化和学术的总称,包括文学、历史、哲学、地理、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数学、书画、音乐等。

正如王安石记载在《宋史·王安石列传》中的话,“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国学也作为“祖宗之法”若想更好地利用,也应接地气地融入现实生活中。

良好的习惯,对于学生人格发展与学业提升都有这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这一情况,本文将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从教师角度出发浅薄提出一点个人见解。

一、国学与学生行为习惯相关性理论研究(一)现代新课标理论指导根据最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良好的人文素养”,这就强调在学生徐文学习过程中,吸收中华传统文化,认识民族精髓的重要性。

为教学指明了方向,也未教学成果的验收设定了标准。

同时,现代初中语文课本中,古诗文、文言文的占比相较旧课本的占比在逐渐增大,国学理念普及好吃、学术化、推广国际化。

经王财贵教授研究表明,13岁以下的孩子,正是文化素质提升的黄金时期,13岁之后孩童进入自我学习创造期。

越小的孩子,在可以交流的基础上,更多地学习传统文化,积累国学底蕴,对于其在13岁之后的创造提供基础。

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

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

1.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的缘由,背景或意义古印度有句谚语:“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法国学者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习惯。

”的确,行为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

纵观历史,大凡获得成功的人,都是一些良好行为长期坚持,养成习惯,形成自然。

小时候的鲁迅先生,就养成不迟到的习惯,他要求自己抓紧时间,时时刻刻地叮嘱自己凡事都要早做,这样长时间的坚持下去,就成了习惯了。

这位以“小跑走完一生”的作家,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业绩,成为世界有史以来十大文豪之一。

可见,行为习惯对一个人各方面的素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对我们中学生来讲,尤为重要。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我们一生学习、生活、和工作得以成功的基石。

好习惯不仅会使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断进步,更为我们日后在社会上立足奠定基石。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举世文明的礼仪之邦。

中华民族在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代代相继的传统美德。

现在,作为年少的我们要认真做好准备,好好学习,好好做事,继承先辈优秀传统,做一名新时代的好少年。

叶圣陶曾指出:“教育是什么?简单的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如虚心上进、勤于操作、专心阅读、认真书写、文明礼貌、讲究卫生、热爱劳动等习惯。

习惯有好坏之分,好习惯终身受益,坏习惯终身受其累”这是中外教育家对习惯影响人生最精辟的概括。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对一个人的良好习惯也曾2.相关文献综述《中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德育读本》《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立德守法健康成长_____唐河县中小学生道德法制教育系列讲座》《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主编胡明根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赏识教育操作三字经》作者周弘兰州大学出版社3.理论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和新课改的推进,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工作在学校中显得尤为重要。

国学启蒙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国学启蒙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国学启蒙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国学启蒙教育是指以熟悉儒家文化精髓、汲取传统精神力量为主旨,在启发思想、引导行为方面进行的教育活动。

它是一种非传统的教育形式,不仅要求孩子们掌握儒家经典中的道德原则和传统礼仪,而且要求学生们以正确的价值观来认识、理解、参与社会,使之成为未来社会中的有用的构成部分。

国学启蒙教育的实践,就是通过激发孩子们对国学的浓厚兴趣,熟悉国学常识,掌握国学文化的实践应用,并培养孩子们的传统文化意识,从而使孩子们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项实践活动:一是注重让孩子们通过经典诵读,感受儒家文化的精髓;二是开展相关的礼仪礼节教育,使其能够掌握传统文化的礼仪;三是给孩子们上一些有关中华文化的课,让孩子们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四是定期举办各种活动,让孩子们通过参与实践,感受儒家文化的精髓;五是与儒家文化有关的文化艺术,如书法、国画、民俗等,使孩子们进一步认识传统文化,提高艺术水平。

国学启蒙教育的思考,就是要从实践中思考如何开展国学启蒙教育,才能有效地把传统文化传递给孩子们,使孩子们掌握传统文化精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首先,要重视教师角色的作用,教师要以经典视野的眼光引导孩子们,把传统文化精髓传授给孩子们;其次,要结合孩子们的特点,从合理的角度出发,重视孩子们的实践性,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再次,要重视孩子们的情感教育,让孩子们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怀有敬畏、尊重、爱护的心态;最后,要重视孩子们的自我教育,让孩子们从自身行为中反思,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教育与中学生习惯培养的探究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由此可见,我们的教育需要爱,我
们的学生呼唤爱,教师给予学生的关爱能溶解心头的坚冰,教师给予学生的关爱能开启智慧
之窗,教师给予学生的关爱能驱散心中的阴霾。

真心地关爱学生,全心全意地投入教育事业,将自己全部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以良好的品德感染学生,以情动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

教师的伟大在于包容,教师的魅力在于睿智,教师真正的力量是关爱。

作为教师,只有与学
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师生的情感才会和谐融洽,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学其道、乐
其道。

如何更好地关爱学生?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国学教育关爱学生就是尊重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
要真心地尊重学生的人格,通过交流沟通,从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民主平等的师生
关系是建立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的,教师和学生应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参与教育教学活动,
进而形成理解与尊重、信任与接纳的师生观。

在这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可以自由
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见,尽管未必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却一定会感受到别人的承认和尊重。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坚决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嘲笑学生,不辱骂体罚
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只有真心实意地对待学生,才能真正地尊重关爱学生。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努力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对学生的关爱是公正无私和坦坦荡
荡的,决不偏袒包庇任何一位学生,真正做到有教无类,真正实现教育公平。

二、国学教育就是理解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
教师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可以采取换位思考、角色互换的方法。

教师可以把自己摆在学生
的位置,体验学生的心理感受,理解学生的想法,尽量采取学生能够理解并接受的方式来对
待学生,学会多倾听学生的心声。

良好的沟通,需要耐心地倾听学生,理解学生心中的真实
想法和感受。

教师对学生认真倾听的态度,可以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受到尊重和肯定。

学生
考试状态不好、学习成绩不佳、情绪消极的时候请先别批评责怪学生,让学生自己先说一说
心里的真实想法,再分析一下具体的过程和原因,进行心理疏导,之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梳理
反思,耐心地倾听学生的想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信任和尊重,也就更容易接受老师的观点,从而更好地达到并实现教育的目的。

三、国学教育就是真心地欣赏学生
一位教育家说过:“赞美犹如阳光。

”赏识教育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是助力,获得老师的赏识
对于学生来说是最为重要的事情,一旦得到满足,就会成为学生努力向上发展的原动力。


师应该好好珍惜学生身上的长处优点,欣赏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并给予最多的赞扬鼓励。


样才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让学生感到
学习是自己的一种荣耀。

教师要对学生施以关心、期以耐心、持以恒心,懂得欣赏学生,相
信和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正视未来。

四、国学教育关爱学生坚决杜绝体罚学生的行为
关爱学生就决不能对学生进行心理惩罚、体罚或变相体罚。

任何一种惩罚的方式对学生的身
心伤害都很大,不但不能教育好学生,反而会让学生越来越厌恶老师,取得反面的教育效果。

教师坚决不能侮辱学生的人格、伤害学生的感情、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因为这样做会彻底损
伤学生的人格尊严,教育就会失败。

五、国学教育需要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用正能量引导学生向上
正所谓“言传不如身教”,教师的行为就是学生的榜样。

如果教师经常对学生马马虎虎、敷衍
了事,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会养成不认真、不负责任的恶习。

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潜移
默化中学生会传承教师身上的优缺点。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认为自己平日的言行不会对学生
造成影响,学生的模仿学习能力是非常高的。

因此建立积极乐观向上的教师形象,用正能量
引导学生,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总而言之,从事这份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们时刻都在探求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

其实这把神秘的钥匙一直就在我们每位老师的手中、心中,它就是教师对学生真心的关爱。

只要教师相信这份师爱,真诚地付出这份师爱,一定会收获学生对我们满满的爱。

让我们共
同携起手来,真诚地关爱每一位学生,愿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把自己的师爱撒播到四面八方,相信终有桃李芬芳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