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层和陆面过程对中国暴雨影响研究的进展

合集下载

陆面过程模式的研究进展简介

陆面过程模式的研究进展简介

陆面过程模式的研究进展简介汪薇;张瑛【摘要】陆面过程是影响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的基本物理、生化过程之一.根据陆面过程研究的发展进程,介绍了三代陆面过程模式的不同特点和发展历程,指出在未来陆面方案中,引入光合作用和碳循环,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土壤、地表、大气、生物圈相互作用.陆面过程模式发展应该着眼于综合并且动态考虑植被类型变化、光合作用、碳循环和水循环的真实水文生化模型建立,将有效增强对气候变化的研究,提高天气预报模式的准确率.【期刊名称】《气象与减灾研究》【年(卷),期】2010(033)003【总页数】6页(P1-6)【关键词】陆面过程模式;参数化;大气环流模式;数值预报【作者】汪薇;张瑛【作者单位】江西省气象局,江西南昌330046;江西省气象台,江西南昌330046;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1陆面过程(Land Surface Processes,LSPs)是影响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的基本物理、生化过程之一,在大气—陆面下垫面的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主要研究陆地下垫面一侧与大气圈运动密切相关的所有过程。

虽然陆面过程很早就被气象学家所认知,但是直到1978年Deardorff[1]在他的模式中才提及陆面过程的特性,因此陆面过程对天气和气候变化影响的重要性还是在近几十年被进一步认识[2-4]。

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随着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异常的重视程度的增加,陆面过程研究已经成为当代气候系统和天气研究的热点之一。

另外,一些国际间的外场观测及实验(如HAPEX、FIFE以及在中国黑河流域进行的HEIFE实验)的顺利进行,也推动了陆面物理过程机理及模式发展研究。

通过多年的研究,科学家们针对不均匀的陆地下垫面如何影响气候系统[5],土壤湿度对气候系统的响应[6-7],不均匀及不断变化的地表对气候系统的响应[8-9],植被的生物物理过程对气候系统的响应[10-11]等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在相关的研究领域取得一定的进展[12-17]。

边界层和陆面过程对中国暴雨影响研究的进展

边界层和陆面过程对中国暴雨影响研究的进展
仅 减 少 一成 , 见 地 面通 过 边 界层 进 人大 气 的水 汽源 可
量 的逐 时 变化 情 况 , 暴雨 的数值 预 报奠 定 基础 。暴 为
雨 是 中尺 度 过 程 ,因此 用 来 研 究 的模 式 是 中尺 度 模
式 , MM4 MM5系 列 f R MS ̄ 如 、 3 A I ] , ,坐 标模 式 ( R M) A E [ 等 , 以 MM4 MM5系列更 常 用 。 6 1 等 而 、 用数 值模 式研 究
暴 雨 除 了可 以从 天 气形 势 演 变上 分 析暴 雨 的发 展 外 , 因模式 包 含 众多 的动力 和 物 理过 程 , 以仔 细 分 析 不 可
同动力 和物 理过 程 对暴 雨 的影 响。从 物 理过 程 而 言 . 云 过程 、 边界 层 、 面 过程 、 射 等均 可 对暴 雨 产生 影 陆 辐
有 的 对 边界 层过 程 和 陆 面 过 程 做 敏 感 性 试 验 , 的 则 对 模 式 中 边 界 层 和 陆 面 过 程 参 数 化作 改进 。 果 表 明 : 界 层 和陆 面 有 结 边 过 程对 我 国暴 雨 有 明显 影 响 。 主 要 表 现 在影 响暴 雨 的强 度 以及 使 暴 雨 中心 位 置 有 一 定 的 变 动 。 决 定 暴 雨 发 生 发 展 的 主 但 要 因子 是 大 中尺 度 动 力过 程 。对 边 界 层 和 陆 面 过 程 的 改进 能有 效 改 善 数 值模 式对 暴雨 的模 拟 。
响, 随着 模 式 的逐 步 发 展 , 些 物理 过 程 也 越 来 越 详 这
尽 。对 边 界层 和 陆 面过 程 而言 , 它们 影 响 了地气 间热
量 、 汽 、 量 的输 送 , 而 影 响暴 雨发 生 发 展 的 热 水 动 从

我国暴雨形成机理及预报方法研究进展

我国暴雨形成机理及预报方法研究进展

我国暴雨形成机理及预报方法研究进展我国暴雨形成机理及预报方法研究进展暴雨天气是我国夏季常见的气象灾害之一,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减轻暴雨灾害带来的损失,研究人员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对暴雨形成机理和预报方法的研究。

本文将总结我国暴雨形成机理及预报方法的研究进展。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暴雨形成机理。

暴雨的形成与气候和地理条件密切相关。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热带海洋气旋活动频繁,湿润的气流容易受到气旋和锋面的影响,形成暴雨天气。

而西北地区的暴雨主要与西风槽和波动的冷锋有关。

通过地形起伏和热力效应的作用,空气上升加速,形成强烈的对流活动,产生大量降水。

基于暴雨形成机理的研究,预报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目前,包括观测、数值预报和统计预报在内的多种方法被用于暴雨预报。

观测方法是最直接的一种方法,通过对气象观测站点的气象要素观测,可以分析天气变化趋势,为预报提供依据。

数值预报方法则是利用数值模式通过计算和模拟大气运动和湿度变化来进行预报。

数值模式根据暴雨的形成机理和物理过程建立,利用计算机进行求解,然后通过对比观测资料进行调整,提供较为准确的预报。

统计预报方法则是根据历史气象数据和统计方法进行预测,通过对一定时期内的暴雨频率、降水量和持续时间的统计分析,得出未来可能出现暴雨的概率。

随着科技的进步,预报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雷达预报、卫星云图预报和气象雷达与卫星图像综合分析预报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暴雨预报的准确度和时效性都有了显著提高。

雷达与卫星图像相结合,能够准确地观测和跟踪暴雨云团的发展过程,提供更全面的数据。

同时,借助雷达预警系统的建设,我们可以提前预警和及时应对暴雨天气,减少灾害风险。

另外,人工智能技术近年来也逐渐应用于暴雨预报领域。

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等技术,通过分析大量的历史气象数据和实时观测数据,建立模型来预测暴雨的概率和降水量,并实现自动化预报。

不同边界层和陆面过程参数化方案对比分析

不同边界层和陆面过程参数化方案对比分析

不同边界层和陆面过程参数化方案对比分析
屠妮妮;何光碧;张利红
【期刊名称】《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年(卷),期】2012(032)003
【摘要】利用WRF模式选用不同的边界层参数化方案(YSU、MRF)结合三种陆面过程方案(RUC、SLAB、Noah),模拟了2011年5月1~3日的四川东部暴雨过程,对不同参数化方案结合不同陆面过程结果进行对比试验基础上发现,模式对24h降水落区及强度有较强预报能力,但对单站小时降水分布的预报能力还需改进;不同
边界层方案与陆面过程的对比试验说明降水对于边界层物理过程有一定敏感性,各
试验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暴雨中心雨强以及降水峰值强度和峰值出现时段的预报上;WRF模式基本上能够模拟出边界层要素日变化特征.
【总页数】8页(P1-8)
【作者】屠妮妮;何光碧;张利红
【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成都 610072;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
气象研究所,成都 610072;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成都 61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56.7
【相关文献】
1.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天津一次海陆风过程模拟对比分析 [J], 秦宇焘;蒋立辉;王智
2.不同陆面过程及边界层参数化方案的城市边界层模拟实验 [J], 谭冶冰
3.陆面过程模式CoLM和NCAR_CLM3.0对中国典型森林生态系统陆气相互作用的模拟Ⅱ.不同参数化方案对模拟结果的影响 [J], 宋耀明;郭维栋;张耀存
4.基于不同陆面参数化方案的降温过程数值模拟 [J], 马伟
5.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和陆面过程参数化方案对一次梅雨锋暴雨显式对流模拟的影响分析 [J], 陈杨瑞雪;罗亚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干旱区陆面过程和大气边界层研究进展

干旱区陆面过程和大气边界层研究进展

干旱区陆面过程和大气边界层研究进展干旱区陆面过程和大气边界层研究进展干旱区是指水资源稀缺、降水稀少、蒸发强烈等特征明显的地区。

由于干旱地区的高温干燥条件,干旱地区的陆面过程和大气边界层相互作用强烈,对气候、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近年来,学界对干旱区陆面过程和大气边界层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一、干旱区陆面过程的研究进展:干旱区陆面过程指的是干旱地区土壤水分、热通量、植被及土壤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

人们通过对干旱区不同地形、不同植被类型、不同土壤质地的观测和模拟研究,深入探讨了干旱区陆面过程的特点和机制。

首先,研究发现土壤水分是干旱区陆面过程的关键因素。

土壤水分的分布和变化直接影响植被的生长和大气的水文循环。

通过对干旱区土壤水分的实时监测和模拟模型的建立,可以更准确地预测干旱的发生和发展。

其次,研究发现植被在干旱区陆面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干旱地区上升气流的作用下,植被可以降低气温、增加湿度、抑制风速。

通过对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和植被生理特性等指标的观测和模拟,可以评估不同植被对干旱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最后,研究发现土壤与大气之间的热传导和水汽交换对干旱区陆面过程有重要影响。

在干旱地区,由于土壤表面干燥,土壤与大气之间的热传导和水汽交换较少,这会导致局地的热岛效应和水汽的局地集中。

通过对土壤热传导和水汽交换的观测和模拟,可以更好地理解干旱区陆面过程的机制。

二、干旱区大气边界层的研究进展大气边界层是指大气中与地面直接相连的部分,它对陆地表面物质和能量交换起着重要作用。

干旱区的大气边界层与陆面过程紧密相连,互相影响。

首先,研究发现大气边界层的高温和干燥是干旱区的典型表现。

在干旱地区,大气边界层的温度高、湿度低,热力和湍流输送能力强。

通过观测和模拟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大气边界层的稳定层和边界层高度等特征,有助于准确预测干旱的发生和发展。

其次,研究发现大气边界层的风场和湍流特征对干旱区的气象灾害有着重要影响。

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在梅雨暴雨模拟中的应用比较

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在梅雨暴雨模拟中的应用比较

结构就会有所不 同, 使得边界层 内动量 、 热量 、 水汽 以及 能量的垂 直输送有 差异 , 而对模 拟结果会 产生影 从 响 。就此个例而言 , Y N L vl 3方案具有最佳 的模拟效果 。 M N ee 一 关键词 : 界层 ; F 梅雨暴雨 ; 边 WR ; 边界层参数化方案
的动 、 热力结构 , 边界层可使低层大气层结更不 稳定 , 水汽 的垂 直输 送 、 、 涡 散度 均 可增 加 , 成 形
深厚 云层 和 积 雨 云 的物 理 条 件 , 界 层 是 对 流 边 形成 的原 动 机 , 同参 数 化 造 成 上 述 量 的差 异 不 从而 产生 降 雨 的 差 异 。在 复 杂 的 地 形 条 件 下 , 边界 层 的作用是 十 分重要 的 。
方案 和 A M2方案 。 C
边界层 的结果更好 , 不考虑边界层 , 则对流降水
少 , 入边 界层 后 , 加 则低 层 辐 合 、 直运 动 增 加 、 垂
层结不稳定增加 , 使对流的激发作用增强 , 即考
虑 边界 层后 , 稳定 层结 的范 围扩 大 , 边 界 层 不 但
收稿 日期 :0 1 52 2 1 - -7 03 2卷 4期 Nhomakorabea浙



边 界 层 参 数 化 方 案在 梅 雨暴 雨 模 拟 中的应 用 比较
陆小勇 沈杭锋 吴 静
(. 1 浙江省气 象局 , 江 杭州 3 00 ;. 浙 10 22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 系, 浙江 杭州 30 2 ) 10 7
摘要: 利用新一代 中尺度数值模式 WR F中不 同的边界层参数化方案 , 20 对 0 9年 7月 2 日发生在 江南地 区 4
标并支持多重双向嵌套垂直方 向提供 了高度坐 标和质量坐标两种选择 , 分辨率在 1 1 m。 — 0k 目 , F 前 WR 模式的边界层参数化方案也在 最初 发 布版 本 的基 础 上 进 行 了改 进 和 增 加 , 现 在主要有 8 个边界层方案 ( 1 , 表 ) 分别是 M F R 方案、 S Y U方案 、 Y 方案 、 N E方 案、 Y N MJ QS M N L vl 2 5方 案 、 N ee 一3方 案 、 o L c ee 一 . MY N Lv l B u a

不同陆面过程对暴雨数值模拟的敏感性研究

不同陆面过程对暴雨数值模拟的敏感性研究
s ud e fd fe e a d s r a e s he s h v ) e a re tby usn e o s a e mod l RFV2 2 t i s o if r ntl n u f c c me a e 1 n c r id ou i g m s — c l e esW . a d NCEP e n l s s d t .The e f c s o if r n a d s f c c e s on he v a nf l sm u a i n r a a y i a a fe t f d fe e t l n ur a e s h me a y r i a l i l ton we e a l z d r na y e .Th r s t s w t t a s r a e l ys n mp t nt o e n he e e uls ho ha lnd u f c p a a i or a r l i t he v r i a l a y a nf l
关 键 词 : 面 过 程 ; RF模 式 ; 值 模 拟 ; 感 性 陆 W 数 敏 中 图 分 类 号 : 4 6 6 P 2. 2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6O 9 2 1 ) 30 6 — 7 1 0 一0 X( 0 0 0 —0 30
S n ii iy o i f r ntl nd s r a e o a n t r n m e i a i u a i n e s tv t f d f e e a u f c n r i s o m u r c ls m l to
过程 就是 一个非 常重要 的影 响因子之一l ] 1 。研 究 。 表 明 , 界 层 正是 通 过 湿 位 涡 、 汽 通 量 散 度 、 边 水 涡 度、 低空 急流等 因素 的综 合 作用 影 响暴 雨 的产 生 , 并影 响暴 雨的落 区和强度[ 。众 所周 知 , 面为边 4 ] 陆 界层提供 下边界 , 么陆面过程 方案是否 对暴雨 有 那 影响 ?影 响 的程 度 如 何 ?本 文就 选 用 WR V . F 22 模式对 20 —70 一 O 0 30 —4 5江 淮地 区一 次暴 雨 天气 过 程进行不 同陆面方案 的敏感性数值 研究 。

浅论西北干旱区陆面过程和大气边界层对区域天气气候的特殊作用

浅论西北干旱区陆面过程和大气边界层对区域天气气候的特殊作用

业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特征及其预警 和应对技术研究” 共同资助. 作者简介 : 张强( 9 5 , , 16 一) 男 甘肃靖远 人 , 员, 研究 博士生导师 , 博士后合作 导师 , 主要 从事大 气边界层 、 陆面过程 、 干旱气候 与环境等领
域的研究. E—m i:hnqa g o a gvo qh n@ a.z. 1o alzagin@ m .o.n;za g s1 8. n b 3
中 图分 类 号 :4 4 P 0 文 献 标 识 码 : A
引 言
陆面过程和大气边界层过程是气候系统中两个 即密切相关又十分重要的过程 , 它们 反映了气候系 统陆~气界面的动量 、 能量 、 水分和物质的交换和传
输 过程 , 气候 系统 响应 外 部 强 迫 和调 整 内部 变 化 是 的重要 环节 J 。无论 是气候 变化 还是 大 气环 流 异
2 甘肃省气象局 , . 甘肃 兰州
兰州 7 0 2 : 30 0
10 2 00 9)
70 2 ;. 30 0 3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北京

要: 陆面过程和大气边界层是气候 系统的重要 环节 , 对大气 和气候有 明显影 响。本 文在 总结 以往
研究过程 的基础 上 , 归纳 了我 国西北 干旱 区陆面过 程和大气 边界层在 4个 方面的独特性 , 分析 了这些 独特性对天气过程 和气候 特征的 6个方面影 响。并且 , 讨论 了陆 面过程和 大气边界层 科学未来 需要 重点关 注的 4个重要 问题 , 对如何继续发展做 了一些初步思考 。 关键词 : 西北干旱区 ; 陆面过程 ; 大气边界层 ; 天气 气候 ; 特殊作用
境系统演化的主要 因素 , 并且陆面能量和植被生理 生态过程对陆面水分过程 的响应也 十分敏感 , 面 陆 水分过程的变化往往会引起陆面能量循环的剧烈调

干旱区陆面过程和大气边界层研究进展_张强

干旱区陆面过程和大气边界层研究进展_张强

第24卷 第11期2009年11月地球科学进展A D V A N C E S I NE A R T HS C I E N C EV o l.24 N o.11N o v.,2009文章编号:1001-8166(2009)11-1185-10干旱区陆面过程和大气边界层研究进展*张 强1,2,3,王 胜1,3,张 杰1,3,王润元1,3,刘宏宜1,李岩瑛1,3(1.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20;2.甘肃省气象局,甘肃 兰州 730020;3.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摘 要:干旱区陆面过程和大气边界层不仅与气候、生态、水资源密切相关,而且影响我国气候格局和东亚大气环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近20多年已取得了比较系统的研究进展。

从干旱区陆面热力和水分过程特征、干旱区大气边界层结构特征、干旱区陆面过程参数及其参数化公式、非均匀下垫面大气边界层理论、干旱城市大气边界层特征与污染机理等方面归纳总结了干旱区陆面过程和大气边界层领域取得的部分研究进展。

并且,认为科学试验的代表性、复杂下垫面的影响、尺度转化、地表能量不平衡、极端天气过程的相互作用、水分过程的复杂性等问题是干旱区陆面过程和大气边界层研究领域的突出问题和未来研究重点。

关 键 词:干旱地区;陆面过程;大气边界层;科学试验;复杂下垫面问题中图分类号:P43;P462.3 文献标志码:A1 引 言陆面过程和大气边界层过程是两个密切相关的科学领域,它们共同反映了地球表面陆—气间的动量、能量、水分和物质交换和输送过程,是气候系统响应外部强迫和调整内部变化的重要环节[1,2]。

已有研究[3~8]表明,无论是气候变化还是大气环流异常都与陆面过程和大气边界层的贡献密不可分,尤其是暴雨、沙尘暴和冰雹等突发性气象灾害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是与陆面过程和大气边界层过程存在着许多内在必然联系。

近10年中国台风暴雨研究进展

近10年中国台风暴雨研究进展

近10年中国台风暴雨研究进展近10年来,中国台风暴雨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台风暴雨是一种极端天气事件,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因此,对台风暴雨的研究一直是气象学和地球科学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

首先,近10年来,研究人员对于台风暴雨的形成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通过对大量的观测资料和数值模拟的分析,科学家发现,台风暴雨的形成与多个因素密切相关。

其中,热带海洋热含量、海气相互作用、大气环流等因素都对台风暴雨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可以更准确地预测和预警台风暴雨,为社会提供预防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其次,近10年来,研究人员对于台风暴雨的强度和降水分布的预测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过去,对于台风暴雨的预测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这给应对灾害和应急救援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但是,通过引入新的预测技术和提高数值模式的空间分辨率,研究人员在预测台风暴雨时的准确度和精度有了显著提高。

这对于政府决策部门和社会公众制定预防台风暴雨的具体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近10年来,研究人员还关注了台风暴雨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气候变化对于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通过对长时间序列观测数据的分析,科学家发现,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中国台风的强度和频次呈现出一定的增加趋势。

台风暴雨数量的增加将对中国沿海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因此,进一步研究台风暴雨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未来的台风暴雨风险。

最后,近10年来,研究人员在台风暴雨预警和风险评估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借助于先进的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科学家们能够更准确地提前预警台风暴雨,并对可能受灾区域进行准确的风险评估。

这对于相关部门的灾害防控工作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同时也可以提高公众的灾害防范意识,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综上所述,近10年来,中国台风暴雨研究在形成机制、强度和降水分布预测、与气候变化关系以及预警和风险评估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近10年中国台风暴雨研究进展

近10年中国台风暴雨研究进展

近10年中国台风暴雨研究进展近10年来,随着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的影响,中国台风暴雨研究进展日新月异。

这些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台风暴雨的形成、演变和影响机理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撑,也为台风暴雨的预测与防灾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台风暴雨研究的主要进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台风观测与监测技术的改进近年来,我国台风观测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卫星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我们能够实时监测到台风的路径、强度和结构等重要信息。

雷达观测技术的改进也使得我们能够更准确地观测到台风内部的微观结构,进一步揭示了台风形成和发展的机制。

此外,利用无人机等新型观测手段也为台风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

二、台风暴雨的数值模拟研究数值模拟是研究台风暴雨的重要手段之一。

近年来,我国科研人员开展了大量的台风暴雨数值模拟研究,不断提高了模式的分辨率和参数化方案的准确性。

通过模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台风暴雨的产生机制和演变规律,进而为台风预测和防灾提供科学依据。

三、气候变化对台风暴雨的影响研究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对台风暴雨的影响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

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可能导致台风的强度增加、路径变化、生成频率变化等变化趋势。

此外,气候变化还可能引发极端降水事件的增多,从而增加了台风暴雨带来的灾害风险。

对于气候变化与台风暴雨之间的关系的深入研究,对于制定气候政策和进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四、台风暴雨防灾减灾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近年来,我国在台风暴雨防灾减灾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包括台风预测模型的建立与改进、台风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的构建等方面。

这些研究为提高台风暴雨的预测准确性和防灾减灾能力提供了重要支撑。

以上仅仅是近10年来中国台风暴雨研究进展的一部分,由于篇幅限制,还有很多相关研究尚未涉及。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展开,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更可靠的保障随着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的加剧,台风暴雨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威胁越来越突出。

大气边界层结构对气象灾害的影响研究

大气边界层结构对气象灾害的影响研究

大气边界层结构对气象灾害的影响研究大气边界层是位于地球表面与大气中相互接触的区域,其结构对于气象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大气边界层结构与气象灾害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不同类型气象灾害的影响机制。

一、大气边界层结构与暴雨灾害大气边界层结构对暴雨灾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水汽输送:大气边界层中的湿度和温度分布是暴雨发生的重要因素。

当大气边界层层次清晰,逐渐升高时,水汽在垂直方向上的输送受到限制,使得暴雨的发生概率降低。

2. 风场和锋面:大气边界层内部水平的风场和锋面变化对于暴雨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当边界层结构较稳定时,风场变化相对较小,锋面活动较弱,导致暴雨的概率降低。

3. 不稳定层:大气边界层中的不稳定层也是暴雨发生的重要因素。

当大气边界层内存在较大的稳定层和不稳定层结构时,不稳定层的存在将有利于产生较强的对流活动和降雨,促使暴雨的形成。

二、大气边界层结构与台风灾害大气边界层结构对台风灾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风场变化:大气边界层中的风场变化对于台风的生成和移动路径起着重要作用。

当边界层结构较稳定时,风场变化相对较小,台风生成的概率较低。

2. 热带辐合带:大气边界层中的热带辐合带也是台风发生的重要因素。

当边界层结构较稳定时,热带辐合带活动较弱,减少了台风生成的概率。

3. 湿度和温度分布:边界层内湿度和温度的变化对于台风的生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当边界层结构清晰且湿度适宜时,有利于台风的生成和增强。

三、大气边界层结构与沙尘暴灾害大气边界层结构对沙尘暴灾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地表风速:大气边界层中的地表风速是沙尘暴发生的重要因素。

当边界层结构较稳定时,地表风速相对较小,减少了沙尘的悬浮和传播。

2. 颗粒物输送:大气边界层结构与颗粒物的输送和沉积密切相关。

当边界层结构发生变化时,颗粒物的输送和沉积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了沙尘暴的规模和强度。

3. 不稳定层:大气边界层中的不稳定层结构也对沙尘暴的发生起到重要影响。

吕梁山两次夜间暴雨的边界层特征及能量来源与转换

吕梁山两次夜间暴雨的边界层特征及能量来源与转换

夏日午后由于太阳短波辐射,地表强烈增温,加热近地层空气,引起强烈的上升运动,容易形成雷暴、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冰雹等强对流天气[1-6]。

一般来说,入夜以后,地面辐射降温,大气层结相对稳定,强对流天气发生的情况会减少。

但很多情况下,由于特殊的地形条件或不同尺度系统相互作用等原因,夜间也会发生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7-13]。

边界层是地面和大气间的过渡带,地面水汽是大气水分的重要来源,地面的感热、潜热及辐射热通量是大气的重要热源。

边界层系统与强降水之间有着紧密联系[14],边界层中尺度系统是对流降水的重要触发因子之一,而边界层急流为对流降水过程提供水汽和能量,且其日变化会影响强降水发生的时段[15-19]。

天气尺度辐合为边界层中尺度涡旋提供涡源,涡旋发展会导致上升运动加强和降水的维持[20-22]。

智协飞等[23]研究表明,华南地区双急流日即低空急流和边界层急流共存日,夜间对流层低层水汽通量比白天增大约30%。

何佳玮等[24]研究表明:暴雨过程的发展演变与边界层内动量增减率的变化密切相关。

孙继松[25]发现北京地区边界层急流一般出现在白天高温背景下或发生局地暴雨的夜间,并指出局地暴雨与边界层急流之间存在明显的正反馈现象。

2015年8月1日和2017年7月25日,吕梁山脉附近发生了夜间暴雨,降水量级大,以对流性降水为主,有多站次出现短时强降水(雨强≥20mm/h )。

本文利用多源资料,采用数值模拟和诊断方法,揭示特殊地形下夜间对流性降水发生发展的物理机制,完善短时强降水预报技术指标,为今后的预报服务工作提供参考。

吕梁山两次夜间暴雨的边界层特征及能量来源与转换王一颉,赵桂香*(山西省气象台,山西太原030006)摘要:利用常规观测、NCEP/NCAR 1°×1°再分析、FY-2E 卫星数据等资料,对分别由β-中尺度持续拉长状对流系统(M βECS )和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 )造成的两次吕梁山夜间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粒子后向轨迹追踪,结果表明:过程1受边界层南风急流和西南气流影响,山西西部低空急流偏西分量和晋中盆地边界层西南气流的增强是对流不稳定能量重建的重要因子。

“7.18”山东暴雨过程分析III:WRF模式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物理量场的影响

“7.18”山东暴雨过程分析III:WRF模式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物理量场的影响

“7.18”山东暴雨过程分析III:WRF模式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物理量场的影响谭伟才;映方;李启华【摘要】[目的]分析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此次暴雨过程中物理量场的影响。

[方法]利用WRF模式3.4版本,选取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7.18”山东暴雨过程进行敏感性试验,分析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此次暴雨过程中垂直速度场、水汽通量散度场、相对湿度、对流有效位能和边界层高度等物理量场的影响。

[结果]不同的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于暴雨过程中垂直速度场的空间分布及其中心强度具有显著的影响,从而使得降水中心的分布和强度发生变化。

尽管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模拟得到的水汽通量散度在水平分布与实际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其在垂直分布、中心位置及其强度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引起的边界层高度和对流有效位能的差异与其引起的降水分布差异直接相关。

[结论] WRF模式中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暴雨过程中不同物理量场模拟效果的影响较大,选择合适的边界层参数化方案能显著提高对物理量场的模拟效果。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analyze effects of different boundary layer parameterization schemes on physical quantity field in the heavy rainfall process.[Method] Using WRF mode 3.4 version, sensitivity test was conducted on “7.18” Shandong heavy rainfall process, effects of different boundary layer parameterization schemes on vertical velocity field, water vapor flux divergence field, relative humidity, 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 and boundary layer height were analyzed.[ Resul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ifferent boundary layer parame-terization scheme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vertical velocity and the strength ofrainstorm center, so the location and strength of rainstorm center change .The simulated water vapor flux divergence accords with the actual results on 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but its center location, vertical distribution and strength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The convective boundary layer height and effective poten-tial energy are different in models with boundary layer parameterization schemes, which directly relate to the difference of precipitation distri-bution.[ Conclusion] Different boundary layer parameterization schemes in WRF mode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simulation results of vari-ous physical quantity field in rainstorm process, using appropriate boundary layer parameterization scheme can improve simulation results of physical quantity field significantly.【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6(044)020【总页数】4页(P180-183)【关键词】暴雨;WRF模式;敏感性试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降水【作者】谭伟才;映方;李启华【作者单位】75839部队,广东广州510510;贵州省贵阳市气象局,贵州贵阳550001;解放军理工大学,江苏南京211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65+.2;P458.2在大气中,边界层是热量和水汽源、动量汇,它通过湍流垂直运动将热量和水汽输送到大气上层,从而对降水的分布和降水量的大小产生重要的影响。

【西北干旱区大气边界层和陆面过程的结构特征及作用】大气边界层

【西北干旱区大气边界层和陆面过程的结构特征及作用】大气边界层

【西北干旱区大气边界层和陆面过程的结构特征及作用】大气边界层大气边界层过程和陆面过程二者能够反映陆― 气界面的能量、水分、动量以及物质交换和传输的过程。

通过气候系统的变化来调整内部的变化。

当出现异常的气候变化或者是异常的大气环流时,特别是危害性较大的暴雨、沙尘暴以及冰雹等气象灾害时,这些异常的现象与陆面过程和大气边界层是密不可分的。

我国的西北地区就是受沙尘暴、干旱、冰雹等恶劣天气气候影响最深的地区之一,其中陆面过程和大气界面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在的研究者对我国西北干旱区的大气界面层和陆面过程在天气气候中所起的作用理解认识还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对其投入更多的重视,解决一些不必要的灾害。

一、大气边界层和陆面过程的结构特征及扮演角色1. 大气边界层和陆面过程的结构特征我国西北干旱区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应该算是比较辽阔的。

该地区几乎大多数都是大陆腹地、沙漠戈壁分布比较广泛、其明显的气候就是干旱少雨。

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便造就了非常独特的边界层结构和陆面过程特征。

该干旱区与其它地区相比,陆面过程和大气边界层有着突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西北干旱区光照比较充足,晴空万里,太阳辐射比较严重,在正常晴天情况下,其辐射有可能会超过太阳常数,远远高于湿润地区。

2) 因为西北干旱区的植被稀少,其地表以荒漠戈壁为主,这就引起了较高的地表反照率。

3) 由于该地区较强的太阳辐射,地表会比较干燥,尤其在白天,地面的辐射加热会更加迅速,这就造成了近地层有很多的大气感热通量。

4) 西北干旱区的近地层有着很强的浮力通量。

总之,该地区有着较强地面加热作用、地表反照率高,引起了能量调配作用、强地表感热的热源作用以及大气的输送作用和扩容作用都会在天气气候形成过程和演变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扮演着比较特殊的角色。

2.大气边界层和陆面过程对天气气候的影响正是由于西北干旱地区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干旱少雨等变化幅度较大的气候,这就导致了当大气边界层和陆面过程特征发生变化时,其后系统就会做出比较敏感的反应。

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湍流交换特征模拟的影响

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湍流交换特征模拟的影响

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湍流交换特征模拟的影响沈新勇;马铮;郭春燕;李小凡【期刊名称】《热带气象学报》【年(卷),期】2017(033)006【摘要】利用WRF模式结合不同的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2007年7月3-5日发生在江淮流域的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多组数值模拟试验.结果发现,边界层方案的选取对于降水的落区和强度模拟会产生较显著的影响;在降水率及地面要素的模拟上,各方案在降水中后期的模拟差异明显大于降水发生阶段;不同边界层方案的选取对于降水时段内的水平风场、垂直运动和假相当位温的垂直分布都产生影响,直接影响降水时空分布的模拟;不同方案都模拟出了在降水发生之后不同于晴空日变化的湍流动能垂直分布,经分析发现与局地较强的垂直风切变和近地面强湍流气团被抬升有关,而浮力项起着耗散作用;各方案的湍流交换特征与湍流动能特征基本吻合,相比于其他方案,MYJ方案在降水区域的湍流动能及湍流交换强度明显偏弱,对热通量的输送也偏弱;GBM方案在边界层内的湍流混合偏弱而在边界层以上湍流混合显著偏强,热通量输送在边界层以上的高度上误差明显,影响了对降水区域气象要素的模拟能力,仍需要进一步改进.【总页数】19页(P793-811)【作者】沈新勇;马铮;郭春燕;李小凡【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江苏南京210044;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江苏南京210044;内蒙古气象服务中心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浙江杭州3100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35【相关文献】1.两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和下垫面信息对一次暴雨过程模拟的影响 [J], 马艳;陈尚;董海鹰2.基于不同参数化方案的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的集合预报试验 [J], 谢胜浪;关吉平;张立凤3.不同微物理方案对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模拟的影响 [J], 孙晶;楼小凤;史月琴4.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和陆面过程参数化方案对一次梅雨锋暴雨显式对流模拟的影响分析 [J], 陈杨瑞雪;罗亚丽5.积云对流参数化对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影响的模拟检验 [J], 彭新东;吴晓鸣;坪木和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暴雨数值模拟的影响

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暴雨数值模拟的影响

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暴雨数值模拟的影响蔡芗宁;寿绍文;钟青【期刊名称】《大气科学学报》【年(卷),期】2006(029)003【摘要】选取2003年7月4-5日南京暴雨个例,采用非静力中尺度模式MM5进行模拟,着重研究了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雨量中心强度、雨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的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垂直速度场、水汽通量散度场、涡度场、水平风场的散度以及θse场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合理边界层方案的引入对预报效果有明显的改进;结合边界层和自由大气的动力、热力结构进行了综合分析,给出了边界层作用与自由大气动力、热力结构的配置情况,说明这种配置对暴雨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总页数】7页(P364-370)【作者】蔡芗宁;寿绍文;钟青【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44;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国家气象中心,北京,10008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44;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58【相关文献】1.“7.18”山东暴雨过程分析II:WRF模式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降水的影响 [J], 谭伟才;映方;李启华2.两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和下垫面信息对一次暴雨过程模拟的影响 [J], 马艳;陈尚;董海鹰3.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在暴雨数值模拟中的对比分析 [J], 蔡蕊;王和权;王伟良;毛绍荣4.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和陆面过程参数化方案对一次梅雨锋暴雨显式对流模拟的影响分析 [J], 陈杨瑞雪;罗亚丽5.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湍流交换特征模拟的影响 [J], 沈新勇;马铮;郭春燕;李小凡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边界层方案对中国中东部地区降水日变化的影响

边界层方案对中国中东部地区降水日变化的影响

边界层方案对中国中东部地区降水日变化的影响
许建玉;刘羽
【期刊名称】《高原气象》
【年(卷),期】2016(35)4
【摘要】以华中区域中尺度业务模式WRF3D为平台,使用MYJ、ACM2边界层方案完成了2012年7月的批量敏感试验,并与高时空分辨率实况降水数据作对比,重点关注不同边界层方案对中国中东部地区降水日变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两种方案下的降水预报均对我国中东部地区清晨和午后并存的降水双峰值有所表现,且两者对清晨降水峰值的预报差异不大,但预报的午后降水峰值差异明显,尤其表现在峰值幅度上,位相上也略有差异。

总体而言,ACM2方案下的降水日变化特征更接近实况。

进一步对高分辨率模式输出的诊断表明,午后降水峰值主要由隐式降水决定。

在此基础上,从模式中隐、显式降水产生机制的角度考察了不同边界层方案下降水日变化差异的可能原因。

【总页数】10页(P969-978)
【作者】许建玉;刘羽
【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暴雨监测预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57.6
【相关文献】
1.WARMS
2.0中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一次台风外围降水模拟预报的影响2.1961-2014年中国东部地区夏季极端降水事件时空变化特征
3.中国暖季短时强降水分布和日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尺度对流系统日变化关系分析
4.WARMS 2.0中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一次台风外围降水模拟预报的影响
5.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对中国夏季降水日变化模拟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7.18”山东暴雨过程分析II:WRF模式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降水的影响

“7.18”山东暴雨过程分析II:WRF模式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降水的影响

“7.18”山东暴雨过程分析II:WRF模式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降水的影响[目的]分析不同行星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此次暴雨过程中降水模拟效果的影响。

[方法]利用WRF3.4模式,选用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7.18”山东暴雨过程进行敏感性试验,研究不同行星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此次暴雨过程中的降水分布、降水极值出现时间以及BS、ETS评分的影响。

[结果]不论是否使用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均能模拟出雨带的基本走向,但不同方案对于降水中心强度及其位置的模拟存在一定差异。

不同边界层方案得到的模拟降水峰值的出现时间普遍比实际降水落后2~3 h,且其降水峰值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YSU方案对降水峰值的模拟效果最好。

综合ETS评分和BS评分结果可知,对于降水量较小(50 mm)的模拟,使用YSU方案效果最好。

[结论]WRF模式中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降水模拟效果的影响较大,选择合适的边界层参数化方案能显著提高降水的预报准确率。

标签:暴雨;WRF模式;敏感性试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降水大气边界层对于地面和自由大气之间的动量、热量和水汽的交换有重要作用[1]。

近年来,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研究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暴雨预报的影响是暴雨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课题[2-5],如陈炯等[3]利用WRF模式对比分析了一次江淮暴雨过程中MRF和MYJ边界层参数化方案,结果表明,分辨率为20 km 时WRF模式基本能够模拟出中尺度降水的范围、位置和强度;黄泓等[5]选用WRF3.0模式中的MYJ、YSU、ACM2边界层参数化方案针对不同性质的暴雨进行敏感性试验,结果发现,模式中各个边界层方案在降水模拟中所表现出的优势是相对的,没有方案能在所有量级降水中始终占优势。

该研究利用WRF3.4模式,选用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2007年7月一次由中尺度对流造成的山东“7.18”暴雨进行敏感性试验,探讨不同行星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此次暴雨过程中降水模拟效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界层和陆面过程对中国暴雨影响研究的进展赵鸣(中尺度灾害天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南京210093)摘要: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学者关于边界层和陆面过程对中国暴雨影响的研究成果。

此类研究主要应用中尺度数值模式,有的对边界层过程和陆面过程做敏感性试验,有的则对模式中边界层和陆面过程参数化作改进。

结果表明:边界层和陆面过程对我国暴雨有明显影响。

主要表现在影响暴雨的强度以及使暴雨中心位置有一定的变动,但决定暴雨发生发展的主要因子是大中尺度动力过程。

对边界层和陆面过程的改进能有效改善数值模式对暴雨的模拟。

关键词:暴雨;边界层;陆面过程中图分类号:P458.1+21.1;P435文献标识码:D文章编号:1004-9045(2008)02-0186-05收稿日期:2008-03-05;定稿日期:2008-04-0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333031)资助作者简介:赵鸣,男,1939年生,教授,主要从事边界层和陆面过程模式的研究。

Email:mzhao@nju.edu.cn1引言暴雨是影响我国的重要灾害性天气,多年来对其发生发展的天气动力学过程及分析预报进行了大量研究[1-4]。

而用数值模式研究暴雨更是近年来研究的主要方法,其优点是可以连续分析暴雨过程中各种物理量的逐时变化情况,为暴雨的数值预报奠定基础。

暴雨是中尺度过程,因此用来研究的模式是中尺度模式,如MM4、MM5系列[3],RAMS[5],坐标模式(AREM)[6]等等,而以MM4、MM5系列更常用。

用数值模式研究暴雨除了可以从天气形势演变上分析暴雨的发展外,因模式包含众多的动力和物理过程,可以仔细分析不同动力和物理过程对暴雨的影响。

从物理过程而言,云过程、边界层、陆面过程、辐射等均可对暴雨产生影响,随着模式的逐步发展,这些物理过程也越来越详尽。

对边界层和陆面过程而言,它们影响了地气间热量、水汽、动量的输送,从而影响暴雨发生发展的热力、动力和水汽条件,进而影响暴雨过程。

本文试图总结我国学者关于边界层和陆面过程对暴雨影响的研究成果。

2边界层总体对暴雨的影响边界层是地面和大气间的过渡带,地面来的水汽是大气水分的重要来源,而地面来的感热、潜热及辐射热通量是大气的重要热源,边界层还起到摩擦作用。

早期研究主要是研究地面感、潜热通量对暴雨的影响,如翟国庆等[7]用MM5的前身MM2研究1991年7月一次江淮暴雨个例,发现从边界层进入大气的水汽(或潜热通量)通过上空西南低空急流向长江下游输送,改变了下游大气的温、湿结构,通过积云对流和层状云的潜热释放促进过程后期气旋系统的发展,造成江淮暴雨,说明了地面水汽通量的重要作用。

董佩明等[8]用MM4对1992年7月23日京津冀暴雨进行研究,由考虑与不考虑地气之间热、水交换来评价地面和边界层对暴雨的影响,当不计此交换时,降水量减少40%,而当去掉辐射,但考虑热、水交换时,降水仅减少一成,可见地面通过边界层进入大气的水汽源是降水重要的水汽源,而感、潜热通量则是位势不稳定源,可见下垫面热、水强迫的重要作用。

董佩明等[9]用模式通过考虑与不考虑边界层作用研究1998年7月江淮暴雨,并分析了垂直速度场、水汽散度场等,结论是大范围暴雨落区是由大尺度流场决定,边界层则影响低层水汽及稳定度、地表通量与低层流场的相互配置,在长江南侧,是地面通量的大区,是水汽及不稳定能量的源区,对暴雨影响大。

程麟生等[10]用MM4也证明了地面热通量及其垂直输送有利于暴雨和低涡的发展,增加降雨量。

无地面通量则中尺度系统发展弱,降水少。

马淑芬等[11]用MM4也有类似的结果,即地面通量影响降水强度,计入地面热、水通量能使模拟区域降水量增加,但暴雨落区主要由大尺度流场决定。

高坤等[12]用MM4得到地面通量能加深气旋,增加降水。

陈炯[13]用WRF模式做试验,有边界层过程比无边界层的结果更好,不考虑边界层,则对流降水少,加入边界层后,则低层辐合、垂直运动增加、层结不稳定第27卷第2期2008年6月暴雨灾害TORRENTIALRAINANDDISASTERSVol.27No.2Jun.2008增加,使对流的激发作用增强,即考虑边界层后,不稳定层结的范围扩大,但边界层对大尺度的降水影响较小,它主要通过与积云对流的耦合来增大对流降水。

如果仔细分析模式中边界层的作用,则边界层作用有二个,一是将地面的热、水通量输入大气,并通过地气间动量通量对大气动能起消耗作用,二是边界层内部的湍流交换,即地气间的通量通过湍流向上层大气进行热、水、动量的交换,这两种作用究竟何者更重要,其影响是否一致?赵鸣等[14]用MM5对1998年7月23日和1991年6月12日的二次江淮暴雨过程做试验,先不计二者的影响,再只不计地表通量来区分这两部分作用的大小,结果表明二者影响是一致的,地气间的通量是影响的主要部分,并分析了二种情况下影响暴雨的湿位涡、水汽通量散度、涡度、低空急流等,当不计地面通量则低空急流、水汽辐合均减弱,降水区的湿位涡中心数值下降,涡度也减少;二种作用均不计则结果更甚,显然降水也更少些,这说明边界层湍流扩散和地气通量对降水总影响方向一致,且边界层通过影响上述各动力学因子来影响暴雨强度。

由于边界层参数化方案的不同,运转模式时有多种选择,各方案比较如何?蔡芗宁等[15]在MM5中用6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分析了2003年7月4~5日的南方暴雨,不同方案结果表明对天气形势预报影响不明显,但在雨量中心、强度及雨区分布上有差异,各方案在垂直速度、水汽通量散度、涡、散度、假相当位温方面均有差异,这些是造成暴雨强度分布差异的原因,即边界层影响了一些低层大气的动、热力结构,边界层可使低层大气层结更不稳定,水汽的垂直输送、涡、散度均可增加,形成深厚云层和积雨云的物理条件,可以说边界层是对流形成的原动机,不同参数化造成上述量的差异从而产生降雨的差异,试验中以Blackadar的高分辩方案为最佳。

总之,边界层过程主要对暴雨强度有影响,对落区也有部分影响,物理机制是地气间的各种交换改变了低层大气的水、热条件,而边界层摩擦也增加了穿越等压线的辐合,增加了水汽辐合等,而影响大范围的落区仍主要受大尺度环流场决定,从这点说,边界层的影响不是最根本的。

3边界层参数化方案的改进在中尺度模式中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根据原理的不同有多种方案,如常用的MM5模式其边界层方案有七、八种之多,各有优点。

我国学者根据新的湍流交换的理论对MM4、MM5模式系列做了改进,引进了新的边界层参数化方案,例如许丽人等[16]将E-ε、E-ε-l湍流参数化方案引入到MM4中并用不同层结下近地层的通量-廓线关系计算地面通量以取代原模式中的拖曳系数法,其中并引入了标量粗糙度。

对1991年、1998年夏季江淮暴雨做模拟,与各方案比较,得到E-ε-l方案及上述求地面通量的方法在降水强度上模拟结果最好,而相应的垂直速度、低空急流、假相当位温等影响降水的因子也最合理,从而使模拟结果更好。

江勇等[17]则将上述方案引入到MM5中并与原有的总体边界层方案、MRF、BT、M-Y等方案作了比较,也以上述暴雨个例为例,结果发现含湍能的方案都不错,而E-ε-l方案在降水模拟上更好一些,但也发现并非任一方案在所有个例上均最好,因为影响暴雨的因子有很多,各种因子在一起并不能使某一边界层方案最优越,但显然新的E-ε-l方案要优越一些。

程锐等[6]在区域!模式中引入上述用多种层结的通量-廓线关系计算地面通量的方案,在模式中还有陆面过程,研究2002年8月20日我国东部暴雨,并将其与原模式中总体交换系数方案、不考虑地面过程的结果比较,结果新方案在降水形态、中心分布上与实况最接近,低空急流也最符合实况,而涡、散度与低空急流等与降水带配合也很好,正是通过上述因子改进了降水模拟。

徐大海等[18]将Stull的穿越湍流闭合参数化方案引入到MM5中,模拟了1998年7月21~22日长江流域暴雨,表明它比原高分辨边界层参数化方案要好,在中心点位置及降水量级上均好于原方案。

徐大海等[18]、朱蓉等[19]在多尺度湍流理论基础上将湍流谱与平均量梯度相联系,在MM5原MRF方案基础上建立了边界层多尺度湍流参数化模式,引入MM5后对1998年夏季武汉和华南前汛期暴雨进行模拟,其降水量比MRF、高分辨边界层方案更符合实况。

徐大海等[18]还在Mellor-Yamada第4级湍流闭合方案基础上建立了二阶矩闭合方案,引入了MM5,应用于1998年6月8~9日的华南暴雨,结果在二个降水中心位置、强度及其他地区的降水分布上比原模式中的Eta方案更接近实况,在低空流场等方面的模拟上也更合理。

总之,对中尺度模式中新边界层参数化方案的引入改善了边界层中的湍流交换的模拟,进一步改善了暴雨的模拟。

4陆面特征对暴雨的影响边界层是下垫面与大气间的交换渠道,而下垫面的性质直接影响了地气间的通量,在旧的中尺度模式中只有不同下垫面性质所对应的如反照率、土壤潮湿程度等的不同,而没有陆面过程,新的模式则引进了187赵鸣:边界层和陆面过程对中国暴雨影响研究的进展第2期包括植被、土壤等陆面过程,这样下垫面的温、湿度、各种通量都是预报量,因而使地气间的交换的计算更精确。

一些新的中尺度模式如MM5新版本中耦合有陆面过程,一些区域气候模式如RIEMS更是在MM5的基础上耦合好的陆面过程和辐射方案而得。

一些大、中尺度气候模式中陆面过程甚至连碳循环也包括在内,但这往往用于更长期的气候预报。

陆面过程对大气的影响应该是长期的甚至是远距离的,即对气候有较大影响,如柏晶瑜等[20]将青藏高原地温异常引入CCM3气候模式,长期积分后发现能影响次年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资料分析也表明欧亚和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与我国夏季降水有关[21],这些都表明陆面过程对气候有长期的、大范围的影响。

范广洲等[22]用RegCM2模式在夏季积分二个多月,将华北西北部用沙漠代替草原后,则华北北部降水增加,草原沙漠代替落叶林则华北夏季降水有减少,用农田代替落叶林,则夏季降水略增,这仍是对气候的影响。

由于下垫面反照率、粗糙度、热性质等的改变,使地气间能量交换发生改变,地面加热场的改变导致局地环流改变,虽然由于时间长,过程很复杂,但说明陆面的不同性质对降水有很大影响。

用含陆面过程的气候模式研究陆面对降水气候的影响有很多工作,如汤剑平等[23]用引入陆面过程BATS的MM5模式对6年夏季平均降水的模拟都较成功。

陆面过程对暴雨的模拟预报有没有影响呢?陈万隆等[24]用6层p-!模式加上Deardorff的植被参数化对1981年和1982年7月青藏高原下游暴雨进行了模拟,发现加与不加植被对大尺度环流动力过程影响不明显,但对降水强度和落区有改善作用,因植被增加了水份蒸发,增加了水汽输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