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发及应用公示内容
高压水射流关键技术
2018年度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内容一、项目名称高压水射流关键技术、成套装备研发及其工程应用二、提名单位意见该项目立足于工业领域中众多高危险、高难度的水力破碎、钢质表面除层和特种材料切割工程需求,在国内首次建立定量化射流模型和装备评价体系,突破了超高压旋转水射流技术难题,研发了系列超高压发生设备并开发了工程化成套装备,实现了特定工程目标的新工艺,项目成果成功应用于高压泵、喷嘴、水切割破碎设备、高压清洗机等产品设计制造单位,以及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中国石油、昆明国际机场、天津市政、青岛北海船舶重工等工程应用单位。
项目成果促进了我国超高压水射流领域的技术进步。
成果形成的新技术装备体系完整,在破碎、除层和切割三类工程领域内适应范围广泛,取得了突出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项目材料填写规范,内容真实,经公示无异议.对照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条件,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许多高危险、高难度的工程长期依赖落后工艺,如人工在油罐内清除油泥、高空船舶除锈、钢构件化学和喷砂除层、航空航天特种材料成型等,频发恶性安全事故,环境污染严重,危害人身健康,效率极度低下.水射流技术以其集束打击、湿式清洁、冷态作业和适应性强等特点可以成为上述难题的新工艺。
而上世纪90年代我国乃至国际上水射流技术还限于初期阶段,由于缺失超高压水射流技术体系和喷嘴、旋转体、往复密封、阀组等关键技术,国内高压泵在70MPa、110kW 以内,射流部件限于手持喷枪,应用停留在简单的清洗作业。
本项目自2004年始,针对工业清洗、除层(除磷、除锈、破碎)和水切割三大类工程需求,以100~420MPa超高压大流量水射流技术为核心,集泵、阀、密封、液压、真空、自动化等多学科为一体,开发了大流量高难度工业清洗、超高压表面除层和超高压智能化水切割等功能的多种成套装备,在石化、冶金、机场、船舶、铝业、路桥和材料成型等领域广泛应用,安全、环保、高效.在此基础上创建了以技术专著、产品标准、发明专利等形式的高压水射流技术体系。
高性能智能微电网系统集成关键技术与计测控装备研发与_东南大学
授权
授权发明专利
一种准Z源逆变器
中国
CN201310027995.6
2015-01-28
第1578195号
东南大学
梅军、郑建勇、邓凯、孙博、梅飞、付广旭
授权
授权发明专利
一种智能电表RTC校准方法
中国
ZL201410514520.4
2017-02-08
第2375400号
姓名:闫书芳排名:2行政职务:技术副总经理技术职称:副高
工作单位:江阴长仪集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贡献:适用于微电网的宽量程电能表和计测控一体化装置系统的产业化研发的牵头组织者,全程参与了宽量程计量装置和一体化集成系统的性能测试和产品化研发工作,设计了该项目相关产品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并对宽量程计量装置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精确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创新点2,5做出了主要贡献。
4、分别已见三相四开关型有源电力滤波器采用滞环控制、混合储能采用分层平抑功率波动方案的报道,但本委托项目所述基于分解算法的微网中重要节点的电能质量治理方法,在所检文献中未见述及;
5、分别已见计测控一体化终端用于微电网,具有电能计量,用电信息采集等功能、馈线监控系统可无线通信的报道,但本委托项目所述同时具备上述功能,在所检文献中未见述及。
授权
完成人情况
姓名:郑建勇排名:1行政职务:常务副院长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对本项目贡献:负责项目的总体规划与研究思路的制定,组织并主持了高性能智能微电网系统关键技术集成的理论研究以及计测控装备的样机研发。设计了一种准Z源逆变器,提出了一种同步采样时钟闭环校正方法,提升了微电网系统并网稳定性和计量精度。设计了应用于微电网中的系列故障限流装置,提出了电能质量治理装置设计方法和配置方案。为创新点1,2,3,4做出了主要贡献。
生态节水型灌区建设关键技术及应用-公示材料
8237.3
2015.05.13
1664335
河海大学
王沛芳,王超,钱进,侯俊,包子云
有效
发明
旱作物农田首级退水5464.4
2015.06.17
1699855
河海大学
王沛芳,王超,钱进,侯俊,饶磊,包子云
有效
发明
一种适用于农田排水沟渠的迷宫式生态净化池
中国
ZL20141003
6964.1
2014.04.22
1640166
河海大学
王沛芳,王超,钱进,侯俊,任文畅
有效
发明
灌区防渗型生态渠道的构建方法
中国
ZL20141003
6612.6
2015.08.12
1753783
河海大学
王沛芳,王超,钱进,侯俊,包子云
有效
发明
一种构建农田排水生态净化系统的方法
中国
推荐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
项目名称
生态节水型灌区建设关键技术及应用
推荐单位
教育部
项目简介:
主要技术内容:针对我国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减排控制困难、治理工程与灌区建设脱节及农村农业区生态环境退化的突出问题,项目组研发了灌区沟渠系统生态化、污染物源头控制和截留净化、农田退水循环利用与洼陷湿地构建、水肥精准灌溉和水量水质监控等核心技术,形成了完整的生态节水型灌区建设的关键技术系统,获得了可移动组装式农田排水沟水质净化器等多项原创性技术成果,为实现灌区“灌溉高效、排涝防渍、水肥节约”等水利功能与“面源截留、水质改善、环境优美、生物多样”等生态功能的耦合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1)研发了灌区防渗型生态渠道和净污型生态沟道构建系列核心技术,突破了沟渠灌溉排水效率与生态环境效应相耦合的技术瓶颈,解决了沟渠“灌排高效、结构稳定、施工便捷、管理简单、投资节省”与“边坡生态化、面源截留净化、沿线绿色化”多功能复合的技术难点。(2)研发了灌区范围内面源污染物源头控制和逐级截留净化的整装成套核心技术,在污染物净化的高效、节能、节地方面取得重要突破。(3)建立了适合不同灌排系统格局的农田退水循环利用技术系统,发明了稻田排水带状湿地等洼陷结构湿地系统构建技术,突破了农田退水滞留时间不足和净污能力有限的技术难题。(4)研发了灌区水量监控与调配、农田肥力与土壤温湿度自动监控、面源污染物产输监测预报等核心技术,开发了监控系统的软件著作权,形成了灌区水肥精准灌溉与水量水质同步监控系统,有效地提升了灌区水份、肥料、退水污染物的“智能、节约、生态、高效”精准化和自动化管理的水平,通过精准计量的用水总量控制和经济杠杆,实现高效节水和有效控污的目标。
大型公共建筑抗风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项目公示内容-长沙理工大学
大型公共建筑抗风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项目公示内容项目名称:大型公共建筑抗风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主要完成人:李秋胜,傅学怡,陈伏彬,李宏伟,黄生洪,何运成,卢春玲,闫渤文,阳洋,张明亮,胡尚瑜,义君,舒臻孺,杨鸥;主要完成单位:香港城市大学,湖南大学,宁波杉工结构监测与控制工程中心有限公司,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申报奖种:科学技术进步奖。
项目简介:结合现场实测、风洞试验、数值计算和理论分析方法,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大型公共建筑的风效应及相关问题,发展了大跨结构抗风设计的关健技术,研发了多种结构健康监测新设备及新技术,创立了几种大跨建筑结构新体系, 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实际工程,产生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主要创新1.采用多种监测手段,在东南沿海地区对边界层风场进行了长期的实测,得到了具有重要科学与工程意义的研究结果,建立了多种地貌类别的强/台风边界层风场模型,为结构抗风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已应用于多座大跨度场馆的抗台风设计。
提出了近地风速修正的标准化方法,提高了气象预报及风速统计的准确性。
2.通过多座大跨建筑结构强/台风效应的实测研究,揭示了大跨结构风荷载及风振响应特征,提出了大跨结构抗风设计的阻尼比取值范围,应用于多个实际工程。
3.研发了拥有 14 项专利的结构健康监测新设备及新技术,其性能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己国产化生产及广泛应用。
4.在比前人更大的湍流尺度条件下,研究了湍流绕钝体的分离、附着、涡列发生的机理,揭示了钝体表面极值负压产生的机理以及湍流对钝体表面风压的影响,提出的风压概率模型能更准确预测峰值风压,已应用于大跨结构设计。
5.通过大量风洞实验,对大跨结构风致破坏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风致内压变化规律及其引起大跨覆盖层破坏的机理,为大跨结构的抗风安全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提出了大跨结构高精度空间风荷载和风致响应计算及优化设计方法。
成果应用于多项实际工程,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
2021年度河北省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2
2021年度河北省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项目名称:复杂环境大直径泥水盾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提名单位:廊坊市科技局项目简介:交通强国战略的实施极大激发了国内大直径盾构隧道工程建设需求,但适用于复合地层的大直径泥水盾构装备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国外。
复杂环境大直径泥水盾构广泛存在地质复杂掘进难、地表沉降控制难、施工环保要求高、智能化水平低等技术难题。
项目依托国家铁路总公司重大专项、中铁隧道局集团科技创新计划等课题,以北京地下直径线、北京望京隧道及汕头海湾隧道工程为背景,针对北京铁路直径线穿越宣武门大街、望京隧道穿越300多栋无基础民房、机场高速、北京机场快轨及汕头海湾隧道穿越大量花岗岩孤石和主航道下三段浅覆土基岩突起(土岩强度差达200MPa)等工程重难点,围绕“新装备核心技术研发、掘进沉降精细控制、安全高效零污染绿色建造”总体目标,产学研用相结合,开展复杂环境大直径(15m级)泥水盾构装备系统研发和施工关键技术攻关,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取得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突破高水压极软极硬地层超大直径(15米)盾构装备系统关键技术。
发明了滚刀常压换刀装置、建立了极软极硬地层平衡多元需求的常压刀盘刀具设计方法;研发了高水压大直径主轴承密封压力随动自适应控制技术、极软极硬地层推进油缸负载均衡同步精准控制技术;发明了刀具磨损检测装置,构建了盾构刀盘刀具状态感知运维系统;解决了高水压装备密封和滚刀常压更换国际难题。
(2)创新了复杂环境大直径泥水盾构精细施工控制技术。
揭示了复杂环境典型地层开挖面扰动失稳机理,优化了基于地层损失率最大拟合度的地层沉降域解析模型;揭示了极软极硬地层滚刀破岩载荷在刀盘转速与贯入度耦合作用下的非线性变化规律,形成了“低转速、低贯入、扭矩红线控制”掘进参数优化选取技术;创新了复杂地层“内外联动、自动监测、跟踪注浆、动态控制”的沉降精细控制技术;创新了一种盾构掘进参数统计过程控制(SPC)和自动滑窗模型融合的自动识别技术,建立了盾构掘进参数异常分级预警及信息实时反馈系统,实现了复杂地层突变载荷超大直径盾构可靠掘进,高风险区地表沉降0.68mm。
浙江省拟提名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内容
浙江省拟提名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内容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主要完成人情况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项目名称:超薄壁高精度金属管件弯曲装备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完成单位:浙江金马逊机械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浙江久立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项目实施周期:2008年1月-2018年12月针对超薄壁金属管件弯曲成形抗皱裂、小弯径截面保形、大弯角回弹预测等技术难题,浙江金马逊机械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浙江久立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共同立项、共同获奖、共享科技成果、联合指导研究生等形式,长期保持着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张树有(1)、冯毅雄(2)、林伟明(3)、陶杰(4)、蒋兰芳(5)、郭训忠(6)、李光俊(7)、王富兴(8)、李郑周(9)、张飞(10)等组成联合攻关团队,致力于打造国际一流的数控弯管成套装备、全伺服左右弯双向弯管装备、重型弯管装备等,建立了超薄壁高精度金属管件弯曲装备系列产品研发平台和学术团队,在2008年至2018年间共同完成“超薄壁高精度金属管件弯曲装备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在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工艺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一系列成果。
2017年3月,丁汉院士、蒋庄德院士、段宝岩院士对“超薄壁高精度弯曲成形装备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进行技术成果鉴定。
该项目由张树有(1)、冯毅雄(2)、林伟明(3)、陶杰(4)、蒋兰芳(5)、郭训忠(6)、李光俊(7)、王富兴(8)、李郑周(9)、张飞(10)等共同分工合作完成,经鉴定,该项目技术创新性强,应用效果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018年8月,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组成的专家组对“超薄壁高精度金属管件弯曲装备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进行技术成果鉴定。
该项目由张树有(1)、冯毅雄(2)、林伟明(3)、陶杰(4)、蒋兰芳(5)、郭训忠(6)、李光俊(7)、王富兴(8)、李郑周(9)、张飞(10)等共同分工合作完成,经鉴定,该项目研究的超薄壁高精度金属管件弯曲装备关键技术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小弯径截面均衡保形、大弯角回弹精准预测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项目公示材料【模板】
本项目的主要技术指标:系统自上线以来检测到13万条异常事件,电力系统终端异常状态监测准确率从92%提升到96%,终端系统细粒度监控效率提高了11倍。
近3年,本项目新增销售收入53696.02万元,新增利润16586.97万元,新增税收7996.14万元;本项目核心技术已在冀北、上海、江西、福建等省市全面推广应用,项目意义重大,技术创新突出,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大幅度提升了电力终端安全防护能力。
2、基于流量特征的通信管道异常监控与协同访问控制技术。针对终端设备存在身份认证困难和网络异常监控复杂的难题,首创了基于设备属性的一体化电力系统安全接入技术,研制了基于流量特征的电力终端网络异常监控装置,有效阻断非法设备接入,及时发现被挟持的入网设备,实现了海量异构电力终端安全共生组网;
3、基于电力系统网络层脆弱性和攻击行为关联分析检测技术。电力系统的协同攻击一般从终端、网络和系统层面发起,而且具有强关联性。针对电力终端攻击检测和安全防护方法关联性弱的难题,研发了基于网络信息的节点脆弱性关联分析技术,基于图模型的攻击关联检测技术,实现了电网高脆弱性物理节点的全面评估和安全攻击关联行为的精准识别。
第三方评价
1、鉴定意见
专家鉴定结论:该项目在基于“硬件-固件-数据”的电力终端恶意软件检测防御技术、基于流量特征的通信管道异常监控与协同访问控制技术、基于电力系统网络层脆弱性和攻击行为关联分析检测技术等方面创新突出,其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学术评价
1)图灵奖获得者、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院Adi Shamir教授研究组在其International Cryptology Conference 2014论文中将申请人的工作作为基于能耗而非传统密码学以获取设备信息的方式的代表性工作进行引用。
项目公示内容
项目公示内容拟提名类别及等次: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目名称:油田精细智能注采关键装备及产业化2.提名者及提名意见:黑龙江省人民政府3.项目简介:石油是保障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而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高达70%,国内原油的稳产增产已直接关乎国家战略安全。
当前,我国自产原油的80%以上来自注水驱油和聚合物驱油,且大庆、长庆、胜利、渤海等我国主力油田均已步入注水开发中后期,油井含水率高达90%以上,层间矛盾加大、采收率降低、开采成本增高等问题已成为原油稳产增产的关键瓶颈。
但现有注采技术与装备因无法突破井下高压、狭小空间等极端环境下的长期、实时、精确测控等关键技术难点,存在井下参数测不到、测不准、调不好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油水井细分注采技术的发展,这给我国油田注采技术工艺与装备研制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本项目结合“中国制造2025”油气开发战略,针对现有注采技术与装备所面临的问题,突破了井下高压、狭小空间环境下调控装备的高压动密封、多功能一体化设计、多层段多参数协同控制等技术,解决了限制油田细分注采井下智能调控的关键技术难点,研制了注水井智能配注器等系列化井下智能装备,推动了油田细分注采井下高端装备的进步,并在大庆、长庆、胜利等主力油田得到推广应用,为我国原油稳产增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计划等支持下,历时14年,通过理论创新、技术突破、装备研发、工程应用,取得了以下重大突破和创新:(1)针对井下狭小空间内智能注采装备出力小的难题,发明了井下微型液压驱动系统,智能注采装备推力提高10倍以上,实现了30kN推力输出,以及60MPa压差环境下智能注采装备调节阀体的可靠工作。
(2)发明了多功能耦合多模块分配“中心穿轴”组装式结构,提出了大长径比、多组件同轴组合式执行机构设计方法,解决了井下智能注采装备承载、供电、测量、控制、执行等多功能一体化设计难题。
(3)发明了基于卡门涡街原理的油水两相介质流量测方法,井下测试精度提高1倍以上;提出了基于变论域自适应模糊控制策略的流量智能调控方法,解决了多层段注采参数测不好、调不准难题。
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公示材料
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公示材料项目名称:肉品风味与凝胶品质控制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提名者:教育部提名意见:肉品加工业是我国农产品加工及食品行业的支柱产业,但加工技术相对落后,缺乏自主研发的关键技术及装备,肉品风味和凝胶品质难以控制,产品质量不稳定,严重限制了产业发展。
该项目系统研究并揭示了我国传统腌腊肉品风味品质形成机理,阐明了低温肉制品肉蛋白乳化凝胶机制,研发出“低温低盐腌制-中温风干发酵-高温快速成熟”的风味品质控制技术和“高效乳化、注射-嫩化-滚揉一体化腌制和热诱导凝胶”的凝胶品质控制技术,突破了肉品风味和凝胶品质难以控制的技术难题,同时创制出火腿自动撒盐-滚揉腌制和智能化风干发酵成熟装备、高效乳化斩拌机、盐水高压雾化注射机、全自动变压滚揉设备和熏蒸煮多功能一体化装备等可替代进口的加工关键装备8台套,构建了肉品加工全程质量控制体系。
该项目获国家发明专利31项,发表SCI论文141篇,自主研发装备8台套,成果在雨润、华统等13家肉品加工领军企业得到产业化应用,开发出新产品75种,近三年实现累计销售额56.56亿元人民币,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中国肉品加工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
经同行专家评价,低温肉制品加工技术和干腌肉制品强化高温熟化技术达到国际领先。
成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推荐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肉品加工业是我国农产品加工及食品行业的支柱产业,但加工技术相对落后,缺乏自主研发的关键技术及装备,如代表我国传统肉品的腌腊肉制品以风味浓郁著称,但风味形成机理不明,缺乏风味品质控制技术,导致生产周期长、脂肪氧化严重、产品盐分过高;代表肉制品加工方向的低温肉制品以质地适口为优势,但凝胶质构形成机制不明,缺乏凝胶品质控制技术,导致产品质地差、出水出油严重。
该项目历时15年,系统研究了肉品风味与凝胶品质形成机理,研发出关键技术,创制了相关装备,建立了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突破了肉品风味与凝胶品质难以控制的技术瓶颈,显著提升了我国肉品加工科技创新能力和整体水平。
二次再热超超临界百万千瓦机组建设 关键技术创新与工程应用
二次再热超超临界百万千瓦机组建设关键技术创新与工程应用提名者山东省科技厅提名意见: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提名书及其附件材料,确认真实有效,相关栏目符合填写要求。
按照要求,我单位及完成人所在单位均进行了公示,确认完成人、完成单位排序无异议。
根据项目科技创新、技术经济指标、促进行业科技进步作用、应用情况、完成人情况,并参照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申报和提名基本条件,提名理由和建议等级如下:本技术创新点、技术经济指标、促进行业科技进步作用:研究对象是世界首台再热温度为620℃的二次再热超超临界百万千瓦机组。
成果突破了施工过程中存在的机组结构复杂、荷载较大、设计难度大,建设过程中存在超高空作业多、吊装就位困难、精度要求高、焊接难度大、安装工序复杂等诸多施工技术难题,并首次成功应用二次再热超超临界1000MW机组建设,形成具自主知识产权二次再热超超临界机组建设关键技术,获得行业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其中特等奖、一等奖各1项),授权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29项,取得国际先进水平以上关键技术成果11项,省部级工法8项。
中国电建集团山东电力建设第一工程有限公司、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华能莱芜发电有限公司、山东大学合作,建设完成世界首台再热温度为620℃的百万千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是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效率最高、能耗最低、指标最优、环保最好的火电机组。
相关技术成果相继在鸳鸯湖电厂二期2×1100MW等工程推广应用,缩短工期,节约成本超数亿元,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和意义。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是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和先行产业。
电力行业主要由发电和输变电两部分构成,象征国家高技术名片的特高压技术标志着我国输变电领域已进入国际领先地位,发电领域的技术创新是推动我国整个电力行业技术进步的关键。
发电系统主要包括锅炉及附属设备、汽轮机及附属设备、发电机及励磁机。
项目公示信息
项目公示信息一、项目名称: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单位:陕西省科技厅提名意见:本项目属于工程建设和生态环保领域,涉及市政工程、生态环境、岩土工程、水利工程、新型材料等多个学科。
2016年以来,项目组依托陕西科技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建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原中建水务环保有限公司)、西安科技大学、北京金隅节能保温科技(大厂)有限公司,在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的支持下,历经多年攻关和实践,以推动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安全建设与健康运营为目标,开展模型试验、现场试验、现场监测、材料试验、数值仿真等研究工作,形成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体系,在国内第一批、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等重点项目中成功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成果材料齐全、规范,无知识产权纠纷,人员排序无争议,符合陕西省科技进步奖提名条件。
特提名为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聚焦于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建设中面临的各项关键技术桎梏及推广应用难题,本项目课题组融合市政工程、生态环境、岩土工程、水利工程、新型材料等多个学科领域开展跨学科研究和技术推广。
海绵城市建设作为国家的核心战略,“十三五”期间已在30个城市开展国家级试点,90个城市开展省级海绵城市试点,在解决城市内涝、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成效显著。
但是湿陷性黄土地区地质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控制黄土地基湿陷变形与海绵城市“滞、蓄、净、用”效能之间的平衡问题突出,现有理论与技术难以适用。
为推动海绵城市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建设与健康运营,必须创新与变革,在产学研科研构架的基础上,融汇多学科研究路径以完善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体系。
主要创新性成果如下:(1)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半透水铺装技术体系透水铺装系统是海绵城市雨水径流导排、收集、储存、净化的核心环节之一,常规直渗型铺装技术存在雨水渗入湿陷性黄土路基引发道路开裂、塌陷等次生灾害的风险。
申报奖励成果公示材料培训讲学
丘陵山地甘蔗生产机械化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及应用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丘陵山地甘蔗生产机械化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及应用主要完成人:郭家文,张跃彬,杨丹彤,张华,施郭健,尹茂庄,黄小文,刘少春,刘庆庭,吴亦鹏,刘高源,方志存,杨洪昌,陈建国,于厚,刘为华,高欣欣,程斌,钟涛,樊仙,李如丹主要完成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云南新天力机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云南英茂糖业(集团)有限公司贵州金山碧水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南通富来威农业装备有限公司二、项目简介项目针对高原丘陵山地机械化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紧扣国家的产业政策,针对高原丘陵山地甘蔗机械化技术研发薄弱和推进缓慢的实际情况,在7个(见表3)国家、省部级、企业横向科研项目的支持下,该项目针对高原蔗区立地条件差、地形复杂坡度大、蔗地分散连片差、气候复杂多样、基础实施薄弱等不利于发展机械化的客观因素,“十一五”末期,针对我国甘蔗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几乎为零的现状,甘蔗产业普遍存在用工难、用工贵、竞争力弱等突出问题,在农业行业科研专项、省科技专项、国家甘蔗产业技术体系西南去栽培、中央财政部农技推广项目、企业横向等项目的支持下,按照山地甘蔗的机械化发展模式、机具研发与引进、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示范的总体思路,突破了机械化关键技术和理论及装备,实现了机械化技术零的重大突破,并实现了甘蔗机械化的大范围应用,有力促进了我国甘蔗产业的持续发展,为我国高原山地蔗区提供的甘蔗机械化技术与装备。
1.针对丘陵山地立地条件差、坡度大、地形地貌复杂、甘蔗生产成本高等难题,系统开展了丘陵山地甘蔗机械化技术研究,理清了丘陵山地甘蔗机械化发展的思路,制定了丘陵山地甘蔗机械化发展的技术路线和规程,为山地甘蔗机械化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奠定了基础。
2.突破了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关键技术难点,研制出了先进适用的2CZ和2CZX系列甘蔗种植机、3ZD和3ZS系列中耕管理机、2M系列盖膜机、4ZL系列装蔗机等甘蔗生产技术装备,在国内大面积推广应用,并推广到缅甸、柬埔寨、老挝等东南亚国家。
中国交通企业管理协会关于对交通运输企业科技创新成果评审结果予以公示的通知
中国交通企业管理协会关于对交通运输企业科技创新成果评审结果予以公示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中国交通企业管理协会
•【公布日期】2015.01.26
•【文号】
•【施行日期】2015.01.26
•【效力等级】行业规定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科技奖励
正文
中国交通企业管理协会关于对交通运输企业科技创新成果评
审结果予以公示的通知
2014年全国交通运输企业科技创新成果的申报工作自7月份以来,在全国交通运输企业各会员单位和有关企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下,截至10月31日,共收到来自交通客运、公交、港口、水运、交通工程、交通产品、邮政物流等企业推荐申报的科技创新成果,经全国交通行业优秀企业管理成果评审委员会组织专家本着“客观、公正、科学、实事求是”的原则评审,最终评审出具有科技示范和具有推广的科技创新成果198项、示范单位75家、科技创新个人95位和产品66个。
现决定予以公示。
公示名单仅限接受社会及企业监督、举报不实等情况反映。
举报电话:010—58950735,联系人:柳成敏。
中国交通企业管理协会
2015年1月26日附件:。
2019 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 (科技进步奖)
三、客观评价
3.1 项目鉴定、验收评价 (1)广西科技计划项目“工业废渣在水泥与混凝土中的应用与产业化”(桂科 验字[2014] 550),2014 年 5 月 23 日验收:研发相应的物理及化学激发技术,使 之部分替代水泥生产天然原材料、熟料、天然石膏、混凝土掺和料。技术结果: 工业废渣在水泥生产中的平均利用率达到 30.9%。项目实施期间,水泥生产中年利 用工业废渣量达 100 万吨以上,混凝土生产年利用工业废渣 7 万吨,水泥单位生 产成本下降约 28.75 元/吨,每立方混凝土可以节省 14.6 元以上。 (2)广西科技计划项目“水泥节能制成技术集成应用示范”(桂科验字[2013] 678),2013 年 8 月 11 日验收:项目围绕“绿色”主题,在广西 13 家水泥企业进行 水泥绿色成套技术推广,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累积节约成本 9965.45 万元,节电 8575 万 kWh,多掺废渣 47.83 万吨,减排 CO226.48 万吨,节能减排 效果显著,该水泥绿色制造成套技术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3)国家科学技术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生态水泥绿色制成技术集 成”(编号:17-1128),2017 年 4 月验收:应用本技术生产绿色生态水泥时,综 合电耗 27~31kWh/t, 粉磨电耗 22~26kWh/; 生产矿渣微粉时, 综合电耗 58~68kWh/t; 生产锰渣微粉时,综合电耗 51~55kWh/t,平均节耗 10~15%。生态水泥中渣材总掺 量由 40~50%提高至 65~75%,总掺量高于复合水泥中渣材用量,同时渣材品种达 3~6 种。本技术投资同比节省 10~15%,投资回收期缩短 1/3。形成成熟、完善、 适用性强的新型水泥粉磨站生产线工程设计模式。 (4)广西科技计划项目“锰渣制备绿色混凝土掺合料的工业化生产成套技术研 究与工程应用”(桂科鉴字[2012] 84) ,2012 年 3 月 28 日鉴定:项目自主研发了锰 渣制备混凝土掺合料过程中的系列关键技术,形成了锰渣制备绿色混凝土掺合料 的工业化生产成套技术。研究了基于锰渣微粉的混凝土高性能话技术,提高了锰 渣在混凝土中的掺量和混凝土的产品性能。对推动我国工业废渣资源化利用,发 展绿色循环经济意义重大,经济效益十分明显,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 (5)广西科技计划项目“混凝土低碳生产技术应用研究及示范:海工硅酸盐水 泥的研制与产业化”(桂科验字[2016] 513),2016 年 7 月 6 日验收:研制了一种 适合于海洋工程的特种水泥-海工硅酸盐水泥、经检测,产品性能指标符合国家 标准《海工硅酸盐水泥》(GB/T31289-2014),形成一条年产 30 万吨的海工硅酸盐 水泥生产线,并实现产业化生产。 (6) 广西科技计划项目 “利用水泥新型干法窑处理城市污泥关键技术研究” (桂 科鉴字[2014] 196),2014 年 7 月 3 日验收:在节省投资的条件下,研发和应用直 接入窑焚烧工艺、重金属固化技术,处理掺入量达生料 5%的高含水污泥,实现污
国家科技进步奖公示-大型燃煤电站烟气多污染物深度脱除关键技术
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项目简介我国电煤的消耗约占煤炭消耗总量的一半,在雾霾天气频发、生态环境恶化的背景下,实现燃煤电站烟气多污染物的深度脱除,进而引领其他行业节能减排,对改善我国大气环境意义重大。
通过理论与试验研究,攻克了多种污染物协同脱除关键技术难题,研制了多项核心装备,并进行工程示范和技术推广。
形成如下科技成果:(1)创新性提出了燃煤烟气多种污染物协同脱除技术路线;(2)发明了适合大型燃煤电站烟气的脱硫除尘净化技术,脱硫效率99%以上,协同除尘效率80%以上;(3)形成了细颗粒物和重金属脱除技术,实现细颗粒物、重金属等多种污染物的深度净化。
研究项目共获得授权专利107项,发表论文140篇,出版专著1部,形成2项行业标准。
由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组织的院士专家鉴定会认为该研究成果技术路线先进,整体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研究成果已在300台以上燃煤机组推广应用,有效促进了我国火电行业烟气污染物减排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相关政策的出台和环保法规的制定。
客观评价1.鉴定意见2016年4月,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组织《大型燃煤电站大气污染物近零排放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鉴定,鉴定委员会意见:“…该研究成果技术路线先进,…整体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2016年4月,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组织《燃煤电厂烟气重金属排放特征研究》鉴定,鉴定委员会意见:“…该项目具有前瞻性,研究成果为燃煤电厂重金属排放控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具有显著的环境和社会经济效益,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国内外获奖情况本项目成果于2014年6月和7月分别在神华国华舟山电厂、三河电厂进行工程示范并达到燃气轮机机组排放水平,随后开展了大规模推广应用。
截至目前,已在300多台燃煤机组进行推广应用。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主要完成人情况表:(摘自“主要完成人情况表”中的部分内容,公示姓名、排名、行政职务、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5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贡献:67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大型燃煤电站烟气多污染物深度脱除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是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神华国华(北京)电力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北京清新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华北电力大学、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产学研用合作团队共同完成。
项目公示内容
项目公示内容一、提名奖种及等级: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二、提名单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三、项目名称:林木鼠(兔)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与应用四、主要完成人:1. 韩崇选:负责项目总体设计,制定实施方案,落实和实施研究工作。
提出了以保护目的植物为主的林木鼠害绿色防控理念,研究了鼠害修复的理论和数学模型,建立了啮齿动物灾害修复与安全诊断技术体系,为农林有害啮齿动物的科学治理提供了新理论。
出版专著8部,发表论文165篇,获省科技一等奖2项,省农业推广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荣获全国林业科技先进工作者2次、陕西省林业科技先进工作者1次、陕西省产学研联合先进科技工作者1次,项目组获2006年度全国林业科技先进集体。
在本项目工作时间占本人工作量的80%以上。
主要贡献表现在创新点1-3。
2. 李金钢:对项目贡献主要表现在理论创新方面,在本项目工作时间占本人工作量65%以上。
参加本项目20多年来,在甘肃鼢鼠种群动态及其影响因素、种群性比、种群年龄结构、鸣声声谱分析、求偶和交配行为、震动通讯、听域、活动节律、粪尿气味对侵占行为影响、低氧诱导因子(HIF-1α)和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
在国内首先发现了甘肃鼢鼠的震动通讯行为方式,并科学地阐明了震动通讯在地下鼠生活史中的生态学意义。
对地下啮齿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进化和防控地下啮齿动物危害等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
3. 董晓波:主要参加人,为本项目工作时间占本人工作量的65%以上,在推广体制创新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参与了课题申报、合同编写、试验点选择和技术研究等全部工作。
尤其是做为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项目的第二主持人,在造林期林地重大鼠(兔)害可持续控制技术集成,制定以生物诱杀和生物调控为主的现有林林地重大鼠(兔)害治理方案,以及鼠(兔)害可持续控制技术的试验推广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对项目的顺利完成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4. 李建康:主要负责陕西省林木鼠害治理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为本课题工作的时间占本人工作量的50%以上,在技术创新和推广体制创新方面做出了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
2019 年环境技术进步奖“磷酸铵镁分解循环处理氨氮废水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发及应用”公示内容
一、项目名称
磷酸铵镁分解循环处理氨氮废水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发及应用
二、主要完成人
黄海明,李兵,阳立平,陈新文,吴琪,赵彦龙,李衍亮,吕小梅,周孙林,戴建坤,王文君,赵宁,李晶
三、主要完成单位
东莞理工学院,清华大学,广东利诚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深圳环境科学研究院,珠江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中山市蔚海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四、项目简介
氨氮是造成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污染物之一,氨氮的高效去除直接关系着我国水环境污染控制目标的实现。
本项目通过持续产学研合作,开展了磷酸铵镁分解循环处理氨氮废水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示范。
申报人所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博士后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面向企业及合作单位的科技项目10余项,研发了多套磷酸按镁循环除氨工艺及设备,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累计经济收益超过5000万元,获10余项国家级知识产权,授权发明专利8项,发表学术论著40余篇,获中国产学研创新成果二等奖1项。
项目主要技术内容如下:
(1)磷酸铵镁三相体系分解循环除氨技术。
该技术运用气液传质理论,在水溶液体系,以氢氧化钠为分解剂,使磷酸铵镁和水溶液形成气-固-液三相体系,通过空气内循环高速流动实现磷酸铵镁的分解,突破了磷酸铵镁传统热分解技术三大局限:1)使分解温度从200o C降低室温下进行,有效的避免了分解副产物的形成;2)较好的降低了分解时长,可控制在100min内完成分解;3)分解产物为固液混合物,可通过泵进行管道输送,并实现分解与再利用除氨连续运行。
(2)磷酸铵镁微波辐射分解循环除氨技术。
该技术将微波辐射引入到磷酸铵镁分解过程中,磷酸铵镁在水溶液体系中,以氢氧化钠为分解剂,在适宜的反应条件下,通过微波辐射可使磷酸铵镁在5分钟内完成分解。
分解产生的氨气经硫酸回收可制备高品质的铵盐,在解决了废水污染的同时,实现资源高效回收。
磷酸铵镁微波辐射分解产物不含非活性副产物,根据处理氨氮废水实际水质状况,通过一定的循环比控制,可使废水中氨氮浓度降至15 mg/L,处理成本低于相同条件下氨吹脱处理成本。
(3)磷酸铵镁氧化还原分解技术。
该技术首次将氯化原理引入到磷酸铵镁分解过程,在水溶液体系通过氯化作用实现磷酸铵镁快速分解。
该技术磷酸铵镁中的铵最终分解产物为氮气,因此不存在空气二次污染问题,相较于传统磷酸铵镁热解技术,存在如下突出优势:1)分解产物为固混合物,便于管道传输和连续运行;2)分解产物不含非活性副产物,连续循环利用除氨效果保持稳定;3)分解耗时短,相较于磷酸铵镁传统热解技术3小时的分解时长,该技术仅需10min 即可完成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