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7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第一节 增长极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 第二节 核心 边缘理论 第三节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轴渐进扩散理论 第四节 圈层结构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 第一节 核心 边缘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 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 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 发展的区域系统。
一、据点开发理论和轴线理论
据点开发理论是地域极化理论的一种。该理论认为,由于资金的有 据点开发理论 限,要开发和建设一个地区,不能面上铺开,而要集中建设一个或几个 据点,通过这些据点的开发和建设来影响与带动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 日本第一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实施策略,就是据点开发策略。
轴线开发或者称带状开发是据点开发理论模式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 轴线开发或者称带状开发 认为,区域的发展与基础设施的建设密切相关。将联系城市与区域的交 通、通讯、供电、供水、各种管道等主要工程性基础设施的建设适当集 中成束,形成发展轴,沿着这些轴线布置若干个重点建设的工业点、工 业区和城市,这样布局既可以避免孤立发展几个城市,又可以较好地引 导和影响区域的发展。
第一节、增长极理论
(growth pole theory growth theory)
一、F.Perroux 的增长 极 (一)提出 时间和学者:20世纪50 年代初,法国经济学家佩 鲁克斯(F.Perroux)提 出。
背景:佩鲁克斯通过研究20世纪经 济增长,提出了与古典经济学家均衡 发展思想不同的观点,他认为,无论 是哈罗德-多马模型还是新古典增长 模型,都存在不足,都是描绘的一种 平坦而规则的均衡增长(I=S,投资= 储蓄),与现实相差甚远。于是他企 图为经济增长设计出不同于凯恩斯和 熊彼特的新构思。而增长极是他的学 说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二)中间圈层的特征
中间圈层,可称为城市边缘区, 中间圈层,可称为城市边缘区,它是中心城区向乡村的过渡地带,是城市用地轮廓线 向外扩展的前缘。城市边缘区是城与乡的结合部。
(三)外圈层的特征
外圈层可称为城市影响区, 外圈层可称为城市影响区 , 土地利用以农业为主,农业活动在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与城市景观有明显差别,居民点密度低,建筑密度小。外圈层中也许会产生城市工业区、 新居住区的“飞地”,并且一般在远郊区都有城市卫星镇或农村集镇或中小城市。
在经济萎缩时期, 在经济萎缩时期,基本建设项目少,大建设项目停建或缓建,投资减少,就业率下降, 失业人员增多、厂商、生产企业和消费者都出现悲观情绪,城市人口规模停止增长甚至减 少,城市圈层扩展基本上就停止下来,处在稳定状态。 当经济走上复苏阶段, 当经济走上复苏阶段,是城市社会经济从萎缩向增长的转折点,城市建设主要在原有 圈层内进行结构调整,边缘区向外圈层扩展的能力极为有限,只有当经济再次进入高速增 长时期,城市圈层结构才会产生变动,产生扩大、向外延伸等新的阶段。
(二)边缘区域
边缘区域是国内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它又可分为两类:过度区域和资源前沿 区域,过度区域又可以分为两类:
1.上过度区域。这是联结两个或多个核心区域的开发走廊,一般是处在核心区域外围, .上过度区域。 与核心区域之间已建立一定程度的经济联系,经济发展呈上升趋势,就业机会增加,具有 资源集约利用和经济持续增长等特征。该区域有新城市、附属的或次级中心形成的可能。 2.下过渡区域,其社会经济特征处于停滞或衰落的向下发展状态。其衰落向下的原因, .下过渡区域, 可能由于初级资源的消耗,产业部门的老化,以及缺乏某些成长机制的传递,放弃原有的 工业部门,与核心区域的联系不紧密。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教学目的:掌握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内涵, 熟练掌握相关的增长极理论、核心-外围理论(核心-边缘理 论)。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圈层结构理论等。 重点及难点:增长极理论 教学时数:3学时 课型与教学方法:讲解法 教学内容与过程(下划线部分为板书内容)
1、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内涵 2、研究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重要意义 1)经济空间结构是一种重要的经济结构,任何 经济活动都要落实到地理空间,经济空间结构是经 济活动的空间表现形式。 2)与合理的产业结构一样,合理的区域经济空 间结构能够产生特有的经济效益。节约经济、集聚 经济和规模经济。 3)经济空间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调整和改善 某个区域的经济空间结构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 关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理论主要有:增长极 理论、核心-外围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点轴渐进 扩散理论、圈层结构理论,在这些理论中,增长极 理论是基础,其他理论都是在增长极理论的基础上 发展而来的,而且在实际中也是运用十分广泛的理 论。
二、圈层结构理论的内涵
城市是一个不断变动着的区域实体。从外表形态来说,它是指有相当非农业 人口规模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实际范围。城市空间大体上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 一部分 是建成区;另一部分是正在城市化的、与市区有频繁联系的郊区。 是建成区;另一部分是正在城市化的、与市区有频繁联系的郊区。 城市与周围地区有密切的联系,由建成区至外围,由城市的核心至郊外,各 种生活方式、经济活动、用地方式都是有规律变化的,如土地利用性质、建筑密 度、建筑式样、人口密度、土地等级、地租价格、职业构成、产业结构、道路密 度、社会文化生活方式、公共服务设施等等,都从中心向外围呈现出有规则的变 化。 城市与区域是相互依存、互补互利的一个有机整体。 城市与区域是相互依存、互补互利的一个有机整体。 城市与外围区呈圈层状的空间结构和沿点-轴线在空间不平衡发展具有一定 城市与外围区呈圈层状的空间结构和沿点 轴线在空间不平衡发展具有一定 的统一性,并非完全对立。 的统一性,并非完全对立。
(二)观点:“增长并非 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 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 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 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 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 不同的最终影响。”
1.经济空间 所谓经济空间是“存 在于经济元素之间的结构关 系”、“抽象关系的构成 体”。 经济空间可分为三种 类型
1、作为计划内容的经济空间。 2、作为受力场的经济空间。 3、作为均质整体的经济空间。 增长极是在第二类经济空间— —作为受力场的经济空间中出现的。
(二)重点发展点(城镇)的选择
重点发展点(城镇)的确定,通常从下述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重点发展点(城镇)的确定,通常从下述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城镇发展的条件及其在区域中的地位。 2.城镇的发展现模。 3.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
五、点—轴开发模式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轴开发模式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一)有利于发挥极具经济的效果 (二)能够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镇的作用 (三)有利于把经济活动结合为有机整体 (四)有利于区域开放式发展
四、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的选择 (一)重点开发轴的选择
重点开发轴的选择,通常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重点开发轴的选择,通常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 2.有水陆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 3.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 高的地带。 4.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带,特别是水资源丰富,或者是水源可 供给性良好的地带。
2.佩鲁认为,20世纪的经济增长是以 支配效应为特征的非均衡增长 在经济空间中,存在着类似“磁极” 作用的现象,一些经济单位对另一些经济单 位施加不可逆的或部分不可逆的影响,就是 支配关系,他称之为支配效应。 产业支配关系的主要原因是创新能力 在产业之间、经济单位之间的差异。认为富 于创新的优势经济单位在经济空间中处于支 配地位,而其他经济单位则处于受支配的地 位。
四、城市圈层扩展的周期波动性和方向性
城市圈层向外扩展往往表现出周期波动性的特征,这与经济增长周期性波 动现象密切相关。 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城市工业投资增加,居民住宅、工业小区和道路建设 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大规模展开,边缘区土地被征用,改变为工业、商业、文化、娱乐、城市住宅和 基础设施等建设用地,城市建成区规模迅速扩大。
二、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的核心 轴渐进扩散理论的核心
该理论的核心是,社会经济客体大都在点上集聚,通过线状基础 设施而联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 该理论的主要依据是如下两点: (一)生产力地域组织的演变过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 (二)事物相互引力和扩散方式的普遍性
三、点-轴开发模式 轴开发模式
点-轴开发中的“点”是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 “轴”是联结点的线状基 础设施束,包括交通干线、高压输电线、通讯设施线路、供水线路等工程线路等。 线状基础设施束经过的地带称为“轴带”,简称“轴”。分析和确定“点”及 “轴”的位置与等级是一件事关全局的工作。工作步骤通常是: 首先,在区域范围内确定若干具有有利发展条件和开发潜力的线状基础设施 首先 经过的地带,作为发展轴,予以重点开发。 其次,在各条发展轴线上,确定若干个点,作为重点发展的城镇,并且要明 其次 确各个重点发展城镇的地位、性质、发展方向和主要功能,以及它们的服务、吸 引区域。 再次,确定点和轴线的等级体系,形成不同等级的点轴系统。 再次
(一)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二)国内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关系 (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第二节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轴渐进扩散理论
一、据点开发理论和轴线理论 二、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的核心 轴渐进扩散理论的核心 三、点-轴开发模式 轴开发模式 四、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的选择
五、圈层结构理论的实践意义
一、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
(一)前工业化阶段
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产值比重小于10%,各地经济发展 水平差异较小。城镇发展速度慢,各自成独立的中心状态。
(二)工业化初期阶段
城市开始形成,工业产值在经济中的比重在10%—25%之间,核心区域与边缘区 域经济增长速度差异扩大。
(三)工业化成熟阶段
பைடு நூலகம்
四、核心-边缘理论在规划中的应用 核心 边缘理论在规划中的应用
核心-边缘理论对于经济发展与空间结构的变化都具有较高的解释价值,对区 域规划师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所以该理论建立以后,许许多多的城市规划师、区 域规划师和区域经济学者都力图把该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现在来看,在处理如 下几个关系方面都有一定的实际价值:
第三节 圈层结构理论
一、理论发展 二、圈层结构理论的内涵 三、圈层结构的基本特征 四、城市圈层扩展的周期波动性和方向性
一、理论发展
1、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的《农业圈》理论(1826); 2、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E.W.伯吉斯 的城市地域空间 结构〈同心圆〉法则(1925); 3、狄更生和木内信藏 的〈城市地域分异三地带〉学说(20世 纪年代以后)。 中国城市地理学者在大量的区域规划实践基础上,深化和发展 了经济活动圈层式空间结构理论,建立了颇具特色的理论和模式。
快速工业化阶段,工业产值在经济中懂得比重在25%—50%。核心区发展很快, 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存在不平衡关系。
(四)空间相对均衡阶段
后工业化阶段,出现资金、技术、信息等从核心区域向边缘区域流动加强。整个 区域成为一个功能上相互以来的城镇体系,形成大规模城市化区域,开始了有关连的 平衡发展。
二、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
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会 出现不同的空间结构形态。依据核心边缘理论,经济活动空间结构形态基本上可 分为四种:
(一)离散型 (二)聚集型 (三)扩散型 (四)均衡型
三、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划分 (一)核心区域
弗里德曼所指的核心区域一般是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它工业发达,技术水平 较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
三、圈层结构的基本特征
纵观世界城市和其周围区域,从内到外最少可以分为三个圈层,即内圈层、 纵观 中圈层和外圈层,各圈层有许多各自的特征;
(一)内圈层的特征
内圈层,可称为中心城区、城市核心区,是城市核心建成区。该圈层是完全城市化了 内圈层,可称为中心城区、城市核心区,是城市核心建成区。 的地区,基本上没有大田式的种植业和其他农业活动,以第三产业为主,人口和建筑密度 都较高,地价较贵,商业、金融、服务业高度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