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规划的演变与展望_胡序威
我国沿海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展望
我国沿海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展望摘要:区域规划是国家大政方针的操作化维度,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手段,同时又与地方在执行层面上直接关联,对地方的发展建设实践起到提纲挈领的引导作用。
所以,本文对我国沿海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进行展望。
关键词:区域规划;发展历程;未来展望一、我国沿海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1、产业规划时期(1949年-1977年)这一时期,我国的沿海区域规划以产业布局,更准确地说是工业布局为主导逻辑,一切为国家的工业化服务,规划层次以国家总体规划为主。
具体来讲,这个时期又可细分为3个阶段:1949-1957年为“仿苏阶段”,这一阶段的沿海区域规划主要参考苏联经验,因城建厂,围绕厂、围绕城、围绕工业布局来开展规划部署。
在特殊历史环境下,当时的中央一直维持着备战的预估,将我国的沿海地区作为战时的战略缓冲带来考虑。
当时,虽然天津、上海等沿海城市凭借其工业基础也得到快速发展,但总体看来,沿海地区在国家的整体规划中处于附属地位。
1958-1963年为“冒进阶段”,在“大跃进”运动和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下,全国经济进行整体调整,我国的沿海区域规划基本没有实质性的部署工作,只是跟随产业布局,通过“关、停、并、转”等措施尝试修补城市化冒进带来的后遗症。
1964-1977年为“三线建设阶段”,此时中国面临着较大的战争风险,所以全国上下推进“山、散、洞”的三线建设运动,中国沿海城市的工业部署被抽离出来移向内陆。
为了抵御核打击,也为了缓解粮食紧缺,逆向城市化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强度,人口被尽量分散地“平铺”在沿海地区,整个中国沿海地区发展趋于停滞,已基本无区域规划可言。
再加上接下来的“十年动乱”,当时国家的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破坏,经济活动近乎停顿。
总体来讲,在产业规划时期,我国的沿海区域规划围绕重工业建设,以城市为中心点状铺开。
在战争风险的威胁之下,沿海地区时常陷入“弃作纵深”的窘境,在全国整体规划中处于边缘地位。
中国区域规划理念的演化与展望
发展 。
二 、区域规 划的理念演化
从 我国 区域 规划 历 史演 进过 程 中 ,我 们可 以发 现 我 国区域 规划 的理 念 也在 不断 更 新和 演化 ,不 同时期 的 区域规 划 显 现 了当 时规划
理 念 的发展历 程 。
三 、区域规划理念 的展望
( 一) 以人 口老龄化问题为规划重点的理念
( 一) 均衡 发展理念
传 统计 划 经济 下的 区域规 划 是一 种对 国民经 济计 划 调节 体系 中
重 要 的环节 ,也 由于 当 时特殊 时 代 发展 背景 与 阶段 的制 约有 了传 统 发展 理 念 ,包 括开 发 主导 理念 、综合 平衡 、平均 主义 的理 念 等等 。 开 发主 导理 念 的核 心就 是 发掘 区 域 的资源 潜力 、促进 区 域工 业项 目
公其管理 l P u b L i c R d m i n i s t r a U o n
中国 区域规 划理 念的演化 与展望
毛 奕 晴 浙 江 师 范大 学 经 济 与 管理 学 院 中 非商 学 院 浙 江 金 华 3 2 1 0 0 4
摘要 : 目前 ,整 个 中国社 会都 处 于战略转 型 阶段 ,都 在总 结过去 的 发展 经验 的基础 上提 出新的 发展 方 向。从建 国 初 期 至今 ,我 国 的 区域 规 划也 随 着 时 代 的 变迁 发生 了 变化 ,从 中也 可 看 出 区域 规 划理 念 的 演 化 过 程 , 大致 经 历 了 传 统 发展 理 念 、 重 点 发 展 理 念 、 协 调 发 展 理 念 和 可 持 续 发展 理 念 等 阶 段 。 本 文 在 区域 规 划 理 念 演 化 的 基 础 上 , 借 鉴 外 国 区域 规 划 的 发展 经验 , 为我 国未 来 的 区域 规 划提 出 自 己的 看 法 与 建 议 。 关键词 : 区域 规划 ;历 史演进 ;理 念 ;演化 ;展 望 、源自我 国区域规划 的历史演进
1.4 区域规划的发展回顾及趋势展望
区域分析与规划平顶山学院旅游与规划学院主讲鲁迪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区域分析与规划相关概念第二节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第三节区域规划的发展回顾与趋势展望一、古代区域规划思想萌芽二、西方区域规划的发展回顾三、中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回顾四、区域规划的趋势发展区域规划至今已有约百年历史,是工业化促进的结果,与现代城市规划学的发展紧密相连。
然而,区域规划的思想萌芽则可追溯到人类文明早期的古代社会。
1.《禹贡》(公元前300年左右):分九州,并论述了各个区域的水、土、物产,体现出古代以农业为核心的朴素的区域性发展意图。
2.《周礼.考工记》的营国制度思想:“唯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
”实质是建立一个以城镇为中心,包括其周围的田园阡陌的成、城邦国家的构想。
3.《管子》(春秋战国):从区域经济的承载力出发,分析城镇密度,即多少土地能养活多少人,宜设多少城镇。
“上地方八十里”、“中地方百里”“下地方百二十里”。
4.《史记.货殖列传》:从农林水产、采矿、手工业和交通因素出发,考察了地区经济的差别和城镇的分布,提出了许多关于城市和区域经济相互关系的颇有见地的论述。
5.国外工业革命前:古罗马引水自80公里以外;伦敦14世纪的煤是靠432公里以外的煤田供应的;17世纪伦敦用水从56公里以外引来。
这些现象说明,如果事先没有规划,这样的工程建设是不可能的。
二、西方区域规划的发展回顾西方区域规划源于城市规划,是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1898年的“田园城市”理论是西方区域规划思想萌芽的标志,自此,西方区域规划经历了一百多年跌宕沉浮,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二、西方区域规划的发展回顾1.兴起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欧洲产业革命以后,霍华德《明日的花园城市》(1898 年),提出了卫星城的理论和“城市应与乡村相结合”的思想。
盖迪斯《演变中的城市》(1915 年),进一步发展了霍华德的理论,强调城市的发展要同周围地区的环境联系起来进行规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规划工作的历史演进与经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规划工作的历史演进与经验启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和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20世纪80年代初编制和实施地区国土开发整治规划阶段,二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编制和实施经济协作区区域规划阶段,三是20世纪90年代编制和实施大经济区区域规划阶段,四是2000年至今编制和实施不同层级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相衔接的区域规划阶段。
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和演变彰显了区域规划在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完善区域政策体系、促进生产力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和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因此,总结区域规划工作的基本规律和经验教训,能够为今后更好地完善区域规划的编制和更有效地发挥区域规划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提供参考借鉴。
标签:区域规划;区域政策;区域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区域规划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一种标志,是国家和地区调控区域发展的一种手段。
①1956—1960年,我国早期的区域规划工作开始起步,其后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受政治形势的影响,区域规划工作一度处于停滞状态。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总体计划,我国借鉴国外国土整治规划的经验,开始编制包括国土规划在内的多种类型的区域规划。
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整个国民经济管理朝着加强宏观调控、微观放开搞活的方向发展,各级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对其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区域发展规划以崭新的面目、丰富的内涵和较强的适应性去指导市场经济的发展,②区域规划工作由此得到蓬勃发展。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规划工作的历史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和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1.20世纪80年代初:编制和实施地区国土开发整治规划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上发生重大转变,即从片面追求平衡发展方针开始逐步转向扬长避短、发挥各地区的经济优势、搞好地区间的分工协作,促进国民经济更快发展的方针。
区域规划的历程演变及未来发展趋势
、
区 域 规 划 的相 关 介 绍 区域 规 划 是针 对 区 域 问题 , 提 出 的 规 划 设 想 。
区 域 规 划 是 针 对 区 域 问题 ,应 用 区 域政 策 , 制 定 合 理 的 区 域 规 划 ,推 动 区 域 的发 展 。 区 域 规 划 需 根 据 实 际 的 区域 环 境 , 做 出 相 适 应 的 区域 调 整 。 比如 说
在这一时期 曾被认 为是区域规划开 始探 索的时
关键词】区域规划 历程演变 发展趋势
间的增长 , 投 资发展 的企业 重点向技术 型产业发展 ,
需 要 对 一 些 发 展 力 不 足 的 工 业 基 地 进 行重 新 布 局 。 而区域规划 的核心要以地区之 间的经济增长力作为
期 , 这 是 我 国出 现 区域 规 划 的 最 早 时 期 。在 这 一 时 期 ,区 域 规 划 战 略 理 念 刚 刚 起 步 ,根 据 当 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 地 域
要】 面对 区域规划的新发展要求 ,应对区域规划 进行
从区域规划主体多元化 向区域 理念战略性发 展、区
域规划机制的转变 、到现 如今区域格局 的细 分等区 域规划的特点,呈现了区域规划 的演变历程 。
1 . 近 现 代 时 期
创新 发展 。发挥政府 、地方势力等方面 的共同作用 ,推动 区域 的发展 。本 文介 绍 了区域规划 的相关内容 ,并 分析了 区域 规划 的演变 历程,提出了区域规划的未来发展趋势 。
理 的 区域 规 划 , 是 规 划 者 急 需 要 探 索 的 问题 ,从 而 更 好 地 指 导我 国 区域 的 发展 。
在伦敦就采 用通过绿带隔离 的方 式区域的规划 ,使 得城市 区域 功能的划分更加合理 。随着区域规划 的
地理学——中国区域规划的演变与展望
miim [ ,中] 李景 梅 ( 春 理 工 大 学 nu 刊 / 长 纳米 技 术 研 究 中心 , 春 10 2 ) 贾 宝 长 302, 山 ,翟庆 洲 , 田丽 霞∥ 岩矿 测试 . 2o , 一 o 6
2 () 5~ 6 5 1. 4 7 —
介绍 了 NO 储存. x 还原( S ) N R 机理,综述 分 析 了 催化 剂 失 活 的 原 因 和 需 解 决 的 问 题 ,根 据 S 2 催 化 剂 的 影 响 ,提 出 了 O对 抗 硫 的 方 法 , 出 了今 后 N R 催 化 剂 的 指 S 发 展 方 向 . 图 3参 3 0 关 键 词 :催 化 化 学 ; N ;储 存 . 原 ; Ox 还 贵 金 属 ;失 活 ; S , O
O l o l 67o7 1 0 ・3 5 0
分 光 光度 法 以 仪 器 价 廉 、 操 作 简 单 、快 速等 优 点 而 具 有 广 泛 的 实 用 价 值 ,成 为 测 定 铝 常 用 的 分 析 方 法 . 除 原 有 显 色 体 系的应用扩展 外,新显色剂及新的铝光 度 分 析 体 系 的 建 立 , 以及 各 种 新 型 分 析 测试 技 术 的 发 展 促 进 了铝 的 光 度 分 析 技
0 l O l 6704 1 0 ・2 5 5
有 机 地 球 化 学在 重建 砂岩 型 铀 矿 形 成 物 理 化学环境 方 面的应 用前景 : P r e. es c p
i f o g nc g o e sr a p i n t e o r a i e h mit p l d o v c y e e o s c i h sc l e c e vr ・ r c n tu t g p y i a— h mia n i n r n ・ c l o ・
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与趋势
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与趋势作者:刘晓惠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0年第07期【摘要】本文从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对建国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的三次大调整进行了全面分析。
探讨了在新形势下区域发展战略趋势:要继续推进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困难地区的扶持,改善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逐步缩小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纽带、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区域发展互惠互利机制。
【关键词】区域;平衡发展;协调发展一、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轨迹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变,即从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转向区域平衡发展战略,从区域均衡发展战略转向局部区域优先发展战略。
1、第一次转向:不平衡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的转变(1949~1978)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依据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将全国划分为沿海和内地两大经济地带,开始实施重点发展内地,推进区域平衡发展战略。
这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第一次大转向。
从总体上来看,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特点是:强调各个区域的平衡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心是内地。
通过这一时期的发展,内地经济发展速度迅速提高,与沿海的差距逐渐缩小;各个地区逐渐形成自给自足、独立完整的经济结构和体系。
但这种经济发展战略存在着根本上的缺陷:一是根据当时大的国际环境备战的实际和边防安全的需要没有把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上,它是通过抑制东部区域、沿海区域的发展,而强化内地区域的发展。
二是过分强调区域平衡,以牺牲投资效益为代价来推动区域间的生产力布局调整,忽视了经济发展和区域生产力布局的效率原则。
表1 改革开放前沿海与内地工业发展比较(1978/1952)[1]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工业经济统计资料》(1949 - 1984) [M ].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4: 137.2、第二次转向:平衡发展战略到局部优先发展战略的转向(1979~1999)在充分认识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的失误和中国的实际困境之后,随着我国实施改革开放,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发生了重大转折——由平衡发展向非平衡发展转变。
我国区域规划的未来取向及其走向
我国区域规划的未来取向及其走向(一)我国区域规划的基本取向1.战略性。
区域规划基于对未来的展望而制定,一般是中长期战略,从战略高度确定区域未来的走向。
这意味着,首先,区域规划的制定要以对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预测为基础,包括未来人口数量和流动趋势的预测,经济增长速度和产业结构变化趋势的预测,基于当前情境的资源消耗、环境恶化程度的预测等。
在科学准确评估基础上制定的规划才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今后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再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调整,但大的方向应该是不变的。
其次,区域规划不应成为总体规划的细化或行业规划的汇总。
区域规划是为了发挥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形成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利益兼顾、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而制定的。
区域规划应该站在总体的位置上,经济发展规划、城乡规划、产业规划等应该遵循区域规划大的战略。
国土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则是将区域规划的战略构想和政策意图落实到国土空间上。
另外,要区分国家战略意义与区域战略意义。
一些区域战略与规划虽然对所在地区具有重要意义,且经国务院或国家发改委批准为国家级规划,但其重要程度尚不具有国家战略意义。
2.引导性。
制定区域规划的目的是引导区域内部资源的有效配置,协调区域之间的竞争与协作,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投资经营环境,为居民创造高质量的生活居住条件。
政府的角色应该是公共服务的供给者,有序市场环境的营造者,而不是区域发展的主导者。
区域规划也不应该成为政府的强制实施手段,而应是引导性的。
要体现这种引导性,首先,区域规划的制定应吸引企业与公众的参与。
作为区域规划服务对象的企业和公众,其利益必须在区域规划中得以体现。
规划要权衡各类型企业的意见,包括央企、国企,也包括中小企业、外企、民营企业;规划要考虑各阶层公众的意愿,包括中高收入者,也包括低收入者、贫困人口,包括城市常住居民,城市移民,也包括广大农民。
其次,区域规划要对市场准入、资源开发、环境标准等市场无法自行解决的问题制定约束性指标。
我国区域空间规划历程和指导思想演变的探讨
城 市慨念 性总侏 嫂螂 城 市总体 摄螂
指 导城市 总体删
謦■
棱 发进址 ●见 ;建设用地 搠觉许 可证, 麓设工程 髑 许 i畦 ,对t设项 I r 目实施规 埘许可 征糊直
是一个实体 , 具有共 同的特征和内部分异, 常表现为“ 结节区域” 功能 或“ 区域” 在区域经济学中 。 ; 区域是指经济 活动相对独立 、 内部联 系紧密而 较为完整 、 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 是经济活动 的载体等。 各学科对区 域的解释 , 了区域 内容的一个侧 面。 揭示 从空间尺度来看 , 区域” “ 的规模 差异很大。相对全球而言 , 区域可能是国家联盟或一个国家或一国中享 有一定权力的行政 区( 州 、 省、 市等) ; 从地方层面看, 区域通常指 比单个城 市更大的范围, 往往包括城市周边的乡村等 。规划 中所说 的区域一 般是 指处于城市 与国家之间 的空间层次 ,具体 的范 围根据规划需要 而定 , 常 称为“ 规划区” 在我国可以是 一省 、 一省 内部的一县或数县 、 跨几省边缘 县等这样 的行政 区所构成 的规划区域。区域作 为个体 , 空间规划要强调 它在所属的整体 中的独特性 , 做好它与外部 空间的衔接。区域作 为一个 整体 , 空间规划要处理好它 自身的整体性 , 区域 内部空间的组织 。 做好 2 . 。 规划 霍尔 fa , 7 ) :规划作为一项普遍 活动, Hl 1 4 l 9 认为 “ 是指编制一 个有条理的行动顺序 , 使一个或数个预定 目 标得 以实现。它的主要技术 包括书面文件 ; 当地 附有统计预测 、 适 数学描述 、 定量评估和说明规划方 案各部分之间关系 的图解等 。可 能还包 含准确描绘规划 目标 的建设蓝 图。 这个观点表明城市和区域规划只是一般规划的一个特例 , ” 其特征是 将“ 空间表达 ” 突显 出来 。对规划的理解不能局 限于技术方面 , 还必须联 系到规划得 以实现的社会 、经济 、环境 发展的特点和过程 。弗里 德曼 rr d n ,9 7认 为规划是 “ 社会推 向一个共 同 目标的一系列共 同 Fi man 18 ) e 将 参与的行动”他将规划视为一项联系思想与行动 的社会技术实践。 , 规划 是在一定时期 内, 在某一思想指导下的在地域 空间上的连续行动。 3 . 区域空 间规划 。萨伦 巴( 8) 为 , 1 5 9 认 区域规划“ 是门建筑在科学原 则基础上的 , 组织空间的艺术” “ ,是一种恢 复空间秩序 , 保证形成使 人满 意的美的环境和通过技术 的措施创造新的价值 的实用艺术。 2 世纪 8 ”O 0 年代 末和 9 年代初 以来 ,在很多发达国家规划理论和实践更加注重关 0 注空间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各种规 划形式开始统合成 为一种 整合 的、 协调的和战略性的公共管理体 系, 首先是欧洲大陆国家把这种具有 整合和协调 空间发展功能 的规划体系称为空间规划 , 后来成为欧洲国家 乃至很多发达 国家对不同地域层次规划体 系的统称 。目前 , 规划领域存 在两种视角 , 即时间序列上的发展计划 和地域空间上的发展布局。本文 的区域空间规划是指将时间发展序 列投影在地域空间上的组织 , 以实现 区域空问资 源、 环境和人 口的整合。
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态势与面临问题
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态势与面临问题
胡序威
【期刊名称】《城市规划》
【年(卷),期】2002(026)002
【摘要】着重分析了近年来不同类型区域规划的发展变化趋势和城市区域规划兴起的客观必然性.为了适应城市化、市场化和全球化的新形势,对传统区域规划的体制、理念、内容、方法和实施途径等各方面迫切需要革新的问题进行了理性的探索.【总页数】4页(P23-26)
【作者】胡序威
【作者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科学院地理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2
【相关文献】
1.我国水污染控制面临的问题和技术发展态势 [J], 黄勇
2.我国水污染控制面临的问题和技术发展态势 [J], 黄勇
3.我国智慧农业发展态势、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J], 张敬斐;吴群仙;赵应苟
4.区域规划研究进展与我国区域规划重大问题探讨 [J], 文余源;段娟
5.对我国区域经济区域规划问题的思考——关于编制京津冀区域规划的几点意见[J], 徐国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区域规划特点、问题及区威发展新格局
我国区域规划特点、问题及区威发展新格局
陈耀
【期刊名称】《创新》
【年(卷),期】2010(004)003
【摘要】我国国家级区域规划不仅成为国家战略布局和区域发展政策的重要工具,同时也应当成为引领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行动指南.制定和出台国家级区域规划必须立足于国家整体战略,能够引导区域内各主体一致行动,规划实施的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区域协调机制.未来我国沿海经济带将走向"俱乐部趋同",大城市圈对区域资源配置的主导性增强,产业资本将替代劳动力成为要素流动的主体,民族地区经济的战略地位跃升.
【总页数】3页(P5-7)
【作者】陈耀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10
【相关文献】
1.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态势与面临问题 [J], 胡序威
2.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与新疆区域规划 [J], 司正家
3.我国汽车制造业发展的新格局及其特点 [J], 张伯顺
4.新时期我国区域规划中的新发展和新问题 [J], 陈芝钦
5.我国区域发展新格局与“十二五”区域规划布局 [J], 司正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区域规划区域布局规划
第一节 区域规划概述
• 一、区域规划概述
• 1、定义: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布署.
•
武廷海:是区域经济的空间发展计划与行动,根据目前与未来的需要与资源的状况,引导
和协同区域的变化与发展.
• 胡序威: 广义 :区际规划
•
区内规划
•
狭义:一定区域内的国土建设规划
• 2、特点:目的性、综合性、区域性、战略性、政策性。
2、旅游资源分类
GB/T 18972-2003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地文景观; 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 品;人文活动
发展方向和地域开发方向;
•
•
②改善工业布局,包括对老基地的调整和改造,对新建骨干企业的选址定点,新老企
业在一定地域范围的协调组合,正确处理工业布点的集中与分散的矛盾;
•
•
③合理安排农农
业和各项建设间的用地矛盾;
•
•
④对区域内城镇人口的增长趋势进行预测,并在区域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各主要城镇的
其次,高技术产业区还要满足服务功能的需求。这些功能包括行政管理、社会服务(金融 、信息、科技贸易、房地产等)、市政配套等方面。由于它们是为生产职能服务的,其布局的 第一原则是方便、高效。
高技术产业区的另一个主要功能是生活功能,包括了居住、商业等方面,它们作为一种为 生产和管理服务的基础职能,处于产业区布局的附属位置,它们的位置选择应该尽量避免与其 它两种功能的冲突,而且自身应该相对集中,以便于组织生活,配置各种设施。
3、区域的规划的类型
• • 江河流域、海域规划 • 自然规划 • 以工业为主体的地区建设规划 • 区域经济建设布局 • 国土综合开发整治规划 • 城镇体系规划 • 大城市地区规划/城市群规划 •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区域规划
(毕业论文)中国区域规划的演化与发展研究
中国区域规划的演化与发展研究摘要: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全球化、城市化水平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区域的资源、人口、资金的配置,产业结构是否协调,是一个区域综合经济实力提高的关键所在,因此,区域规划的问题值得我们研究探讨。
然而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区域规划的内容也在随着发生变化,那么中国的区域规划有着怎样的演变和发展呢?本文通过对建国以来中国区域规划的演化分析,尤其是在新时期区域规划的探索,阐明了中国区域发展的现状、特点和问题,对区域规划的演化给区域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予以剖析,从而解析其发展并提出方案。
关键字:中国;区域规化;区域发展;演化0引言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取得的成果令世界瞩目,成为世界强国之一,其发展的历程也受人关注。
区域规划是对区域的资源、生产力进行合理的布局,其对区域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区域规划的发展过程可以说是经济发展的缩影,因此,中国区域规划的演化与发展多年来是许多学者热衷探讨的一个话题。
1区域规划的内涵1.1区域规划的定义区域规划是为实现一定地区范围的开发和建设目标而进行的总体部署。
广义的区域规划指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规划和区内规划,前者主要解决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或区际分工协作问题,后者系对一定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布局进行全面规划。
狭义的区域规划则主要指一定区域内与国土开发整治有关的建设布局总体规划。
本文所述的有关中国区域规划是从宏观角度上在全国范围内讨论的有关区域之间发展的规划。
1.2区域规划的任务区域规划主要是在城市规划和工矿区规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区域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有效地利用资源,合理配置生产力和城镇居民点,使各项建设在地域分布上综合协调,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顺利地进行地区开发和建设。
工作具有3个基本特性,即战略性、地域性和综合性。
区域规划的任务,简言之,就是要建立合理的区域生产和生活体系。
具体说:就是在规划地区,从整体与长远利益出发,统筹兼顾,因地制宜,正确配置生产力和居民点,全面安排好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计划中有关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建设,使之布局合理、比例协调,发展速度快,为居民提供最优的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中国经济地理学区域规划研究的开拓者——贺胡序威教授八十华诞
作者: 赵令勋
出版物刊名: 经济地理
页码: 527-528页
主题词: 中国科学院院士;经济地理学;区域规划;开拓者;序;《经济地理》;地理学家;城市规划
摘要:阳春三月,大地回春。
在春意浓浓的3月9日,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的吉祥日子,迎来了我国著名经济地理学家、区域与城市规划专家、《经济地理》原主编胡序威八十华诞。
是日上午十时,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六楼会议室举行了“祝贺胡序威先生八十华诞”活动。
大会由陆大道院士主持。
到会主要嘉宾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吴传钧先生、郑度先生,研究员刘毅先生、李文彦先生、郭来喜先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学报ACTAGEOGRAPHICASINICA第61卷第6期2006年6月Vol.61,No.6June,2006中国区域规划的演变与展望胡序威(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摘要:在回顾了中国区域规划发展和演变的三个历史阶段基础上,阐述了在不同时期按不同名目开展的规划内容和特点,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部门间竞相争夺规划空间的现象及其形成的国情背景。
在展望未来中国区域规划发展将面临大好机遇的同时,着重就理顺规划体系、调整规划管理机构、制订区域规划法规、增加规划内容、改善空间管治等问题,提出一系列具体建议。
关键词:区域规划;国土;城镇体系;中国1历史回顾区域规划是空间规划系列中的重要环节,其在空间管治和综合协调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
中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和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1自原苏联引进的区域规划(1956 ̄1960年)中国最早的区域规划是在“一五”期间从原苏联引进的,是在联合选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为了更好地安排大批原苏联援建的工业项目,在1956年中国国务院《关于加强新工业区和新工业城市建设工作几个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搞区域规划[1]。
接着由国家建设委员会(简称,国家建委)公布了《区域规划编制和审批暂行办法(草案)》,曾在茂名、个旧、兰州、包头等地进行了区域规划,主要由建筑和工程技术的专业力量承担[2]。
1958年开始“大跃进”后,各地大办钢铁,大办地方中小企业,以工业和城镇布局为主要内容的区域规划开始在不少省区和地区展开,部分经济地理专业力量也开始积极投入区域规划研究领域。
但时间不长,1960年即因“大跃进”失败而告终。
在区域规划长期中断后,从事区域规划研究的经济地理界就转向区域生产力布局的综合调查研究[3]。
1.2自西欧和日本引进的国土规划(1981 ̄1995年)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央领导人出访西欧考察时,发现西欧国家特别重视国土整治工作。
1981年由中共中央书记处作出了关于“搞好我国的国土整治”的决定[4],引起当时国家建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举办了由各省市建委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国土整治研究班,请各方面的专家做报告,共同探讨国土整治工作的性质和任务。
当时对国土和国土整治的概念存在不同的理解。
有的把国土只看成是资源,或等同于土地,把国土整治狭义地理解为治山、治水。
我们主张国土是指国家主权管辖范围的地域空间,国土既是资源也是环境,搞好国土整治,就是要对国土空间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加强综合协调和规划管理,要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在地域空间的综合协调作为国土规划的中心任务,并提出国土规划可分为全国和地区的不同层次,地区性国土规划也就是区域规划[5]。
当时的国家建委领导人基本上吸纳了专家们的意见[6],1981年成立了国土局,1982年国家建委与国家计划委员会(简称,国家计委)合并后,国土局也转到了国家收稿日期:2006-02-06;修订日期:2006-03-20作者简介:胡序威(1928-),男,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与城市规划研究中心顾问,建设部城乡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资深会员,主要从事区域与城市规划研究。
本文主要内容曾在2005年11月20日香港大学召开的“中国'十一五'规划城市发展论坛”交流。
E-mail:hu_xuwei@126.com585-592页61卷地理学报586计委。
1982 ̄1984年在京津唐、湖北宜昌等10多个地区开展了地区性国土规划的试点。
1985 ̄1987年参照日本的经验,编制了《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
与此同时,在许多省区都开展了全省和地市一级的国土规划,一直延续到1991年,在全国范围出现了国土规划的高潮。
其后由于政府领导人的变动和机构的调整,使国土规划工作开始走下坡路,直至一度销声匿迹。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计委的多数领导人只重视发展规划,对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致使国土规划始终未能建立相应的法规作依托。
《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未经国务院审批,即以国家计委内部文件形式下发参照执行,使其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各地上报国家计委的大量国土规划成果也多被束之高阁。
1991年国土规划司与地区经济司合并为国土地区司后,逐步转向以区域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为重点[7],至1996年国土规划工作已完全停顿。
1998年国家政府机构调整,国家计委改为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简称,国家发改委),国土地区司改为地区发展司,将国土规划职能划给新设立的国土资源部后,因遇困难而多年未能启动。
正是由于以上这些人为因素,使我国很有生气的国土规划工作中途夭折。
尽管当时的国土规划尚属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在内容和方法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但《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对全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将沿海和沿长江作为一级开发轴线,把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辽中南、山东半岛、闽东南,以及长江中游的武汉周围和上游的重庆-宜昌一带均列为综合开发的重点地区,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8]。
在京津唐国土规划研究中所提出的将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向滨海推进的战略,也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天津市重点开发滨海新区就是那时提出来的。
对北京曾建议严格控制作为首都重要污染源的首钢等重化工业的扩建,将其转移到唐山滨海去发展。
但当时未被北京市和首钢采纳,直至近年才决定将首钢搬迁至唐山曹妃甸深水港区,被延误了约20年,使首钢石景山厂区的钢铁生产规模由150万吨扩大到800多万吨,需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这也说明不能忽视国土、区域规划的作用。
1.3国内主创的城镇体系规划(1996 ̄)中国的城市规划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长期由建设部门负责组织,主要由建筑与工程院校培养的规划技术力量承担,1978年改革开放后才开始有大批地理专业力量参加。
进行城市规划不能就城市论城市,需要从较大的区域范围分析该城市在不同层次区域城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城市的定位离不开区域,这几乎已成为全国城市规划界的共识。
所以城市规划界一直很支持区域规划,在缺乏以区域规划为依据的情况下,就要求先编制城镇体系规划。
1984年颁布的城市规划工作条例首次提出直辖市和市的总体规划应当把行政区域作为一个整体,合理布置城镇体系。
1985年山东济宁等城市率先编制了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98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正式将城镇体系规划纳入编制城市规划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9]。
当然,这种主要为城市规划服务的城镇体系规划,只具有陪衬性质,其规划内容往往缺乏深度和精度。
在全国普遍开展国土、区域规划的高潮时期,建设部城市规划司同时也受国家计委的领导,由建设部门负责编制的城镇体系规划成为国土和区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时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在分析预测区域城镇化发展速度与水平的基础上,着重规划论证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职能结构与空间结构的演变趋向,以及与空间结构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布局,为体系内各城市的发展进行定位[10]。
在国外有城镇体系研究,却很少听说有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城镇体系规划也可以算是我国主创。
虽然我国的城镇体系规划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当时主要作为区域性的专项规划,尚未具有综合区域规划性质。
直到国土与区域规划停顿后,由建设部门组织推动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才开始向区域规划方向发展。
在原有规划内容基础上,增加了6期胡序威:中国区域规划的演变与展望587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城镇体系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划分不同类型的开发区和保护区以加强分区空间管治功能等内容。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几乎在全国各省都开展了具有上述区域规划性质的城镇体系规划。
至于后来在统筹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进一步深化的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群规划,更属于以城市为主的区域规划类型[11]。
所以,继国土规划以后由建设部门开展的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群规划,也可以看成是区域规划在中国的演变或历史延续。
2对规划空间的争夺当前在我国存在着与规划管理权限有关的对规划空间竞相争夺的现象[12],其形成有以下国情背景。
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正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但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的资源配置至今仍主要由政府在操纵。
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虽已进入市场,但在土地征用和出让过程中政府仍在起着主导作用。
有些城市政府为了招商引资,以低地价征用农民土地后,再以低于成本价的土地出让给外资企业,导致土地价格的严重扭曲,从而使区位条件和级差地租相差悬殊的沿海城市与内地城市之间、发达地区城市与不发达地区城市之间,完全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
城市建设所需投资主要靠银行贷款,除以城市政府的财政收入作担保外,还以城市政府所掌管的建设用地作担保。
城市政府通过土地的经营也可为城市建设提供部分资金。
所以土地已成为当前政府经营城市和发展城市的重要资产,城市政府总是想尽量多征用一些农村土地作为城市建设用地,以扩大归政府掌管的国有土地资产。
无可否认,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中廉价征用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和廉价雇用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从事建设亦为重要因素。
在经历了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为改变我国以往城镇化长期滞后于工业化而影响国内市场需求增长不旺的局面,在“十五”规划中首次提出了“积极推进城镇化的战略”,极大地调动了各级政府对发展城市的积极性。
但有不少地方政府不是将工作重点放在如何增加城镇的就业岗位,为吸纳更多的农民进城就业积极创造条件,而是热衷于扩大城市规模,扩展城市发展空间。
不少地区提出城镇化发展的高指标,不少城市提出要把城市做大做强的口号,都是为了急于扩大城市发展的用地空间。
由于宝贵耕地被大量占用的情况日趋严重,我国对耕地保护的政策和管理也越来越严格。
现今要想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一般都要求先有科学合理的空间规划作依据,因而编制各种类型的空间规划已受到各级政府的普遍重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民营企业比重的提高,企业自主经营权的增大,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一般多转向指导性,主管发展规划部门对投资和建设项目的审批权已明显弱化,空间规划已成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过去只重视发展规划不重视空间规划的部门也开始将空间规划列为今后的规划重点。
加以在与编制空间规划相关的部门之间尚缺乏明确的职责分工,从而引发了对规划空间的争夺。
尤其是在区域规划方面,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发改委三大系统现都在同时开展类似性的规划。
2.1建设部系统有许多城市为了扩大城市规模和扩展城市发展空间,要求对原有的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扩大城市的规划区范围;或委托规划研究设计单位研订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为扩大城市的规划空间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