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与突破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

合集下载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挑战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挑战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挑战#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挑战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以来,便与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紧密相连。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面临着继承和发展的历史任务,还面临着来自全球化、信息化等多重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策略。

文献综述国内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进行了广泛研究。

一方面,学者们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聚焦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应对当代社会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现状分析# 3.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进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历了从引入、吸收到创新的过程。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一系列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

# 3.2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在学术领域内得到深入研究,更在国家治理、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面临的挑战# 4.1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元性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提出了新的挑战。

# 4.2 信息化时代的知识更新速度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这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 4.3 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念变迁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地位构成了一定的挑战。

应对策略# 5.1 加强理论创新面对新情况、新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 5.2 促进文化交流通过加强与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涵。

# 5.3 引导价值观念在社会转型期,积极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巩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地位。

结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继承和发展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瓶颈”与改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瓶颈”与改革
第3 第1 5卷 期 21 02年 3月
高等教 育研 究学 报
J u n l fHi e du t in Re e r h o r a gh rE c o s a c o
V0. 135. No .1 M a 01 L2 2
D I 0 3 64.sn 17 -84 2 1 . 10 6 O :1.9 9 i .6 28 7 .0 20 .2 s
理念和教材体 系,提 出下面两项 改革措施 :一是 大力彰显 马克 思主义哲 学教 育的人性 光辉 与批判 前导 的维度 ;
二是在教材体 系上 ,实现各部分 内容 的创造性 重组 ,并 采用 史、论 、著 、比、实有机结合 的方 式 ,丰富和 深化
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教材体 系。 [ 关键词 ] 马克思主 义哲 学;教育 “ 颈” 瓶 ;教 育改革 [ 中图分类号]G 4 . 620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 号]17 8 7 2 1 )0 0 8 0 6 2— 84(0 2 1— 0 7— 5
克思 主义哲学 中,则熔铸 着它 的创始人 及其 后继 者 的崇高 理想 、坚定信念 、高尚情操 和深 厚 教养 ,因而 具有 一 种气 势恢宏 、博大精深 、睿智 通达 的理 论境 界 ,为人们 提 供 了

人的主体 性、灵动性 悄然 隐遁 ,面对这 种 “ 见物 不 见人 ”
的教学 ,学生很难适应 ,更无从应用 。
世界观、人生观 、价 值 观、历史 观培 养 的最 重 要 的方 式 。 加强和改革传统 的马克思 主义哲 学教育 ,以使 之更 好地体 现时代 的气 息 ,更 加有效 地培养 和训练人 的思 维能力 ,提 高人们发现 问题 、分析 问题 、解决 问题 的能力 ,增 强人 的
思 维活 动的独 创性 ,激发人 们的创 造欲望 ,是 一项 至关重 要且亟待解决 的课题 。

走出哲学教学困境 彰显思辨精神魅力——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走出哲学教学困境  彰显思辨精神魅力——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Abs r c :At e e t t e M a xitp io o h n c le e n ni e s te e c i g c u s s h s S n r blms ta t pr s n , h r s h l s p y i o l g sa d u v r ii s t a h n o r e a O ma y p o e : Th e c i g r t ft u h wih r a i a i n o u v v 1 Th e c i g c n e ti b o e e An h e c i g m o e i e t a h n s a e ou c t e l t to fs r i a . e t a h n o t n so s l t . d t e t a h n d s o o s u
王 晓 丹
( 州师 范学 院 马列 主义 教学 部 ,贵州 贵 阳 贵 1 我 国高校 的马 克思 主义哲 学课 程教 学 中存 在着 与现 实 生存 境遇 脱节 、教学 内容 陈 旧、
教 学模 式单 调 等 问题 。 只有 从哲 学 的本 性 出发 , 转变 哲 学教学 理念 ,深 化教 学 改革 ,才 能恢复 马克 思 主义 哲 学应有 的权威 和活力 。
m o t n us Th s k t d n sf e o i g On y s a tn r m h a u e o h l s p y c a g n h l s p y t a hi g no o o . e ema es u e t e l rn . b l t r i g f o t e n t r fp io o h , h n i g p io o h e c n
马 克思 主 义哲 学原 理 作 为高 校思 想政 治 教育 专 业 的专业 基础 课 ,重在 培养 学 生的怀 疑 、批 判和 创新 精

大学生学习马哲的困惑及解决之策(合集五篇)

大学生学习马哲的困惑及解决之策(合集五篇)

大学生学习马哲的困惑及解决之策(合集五篇)第一篇:大学生学习马哲的困惑及解决之策大学生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困惑及解决之策摘要: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其内容极其丰富。

作为当代大学生,在思想上应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深刻的哲学理论,学习过程中定然伴随着许多困难和疑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学习困惑解决之策一、我国一直以马列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但是如今我国还有许多突出矛盾没有解决、还有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原因是什么?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何在?马列主义是科学的思想体系,它阐明了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列主义在一百多年来的革命实践中,对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但是马列主义只能提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因此,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就要把马列主义普遍和各国实际结合起来,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存在于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还在于提高理论思维的水平、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提高人的素质。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这门课程晦涩难懂,与现实生活差太远,也没什么用处,为什么要学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以实践为核心的、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既批判了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只是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的唯心主义,又批判了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的直观的唯物主义,在马克思看来,新唯物主义应该从人的感性活动、实践,从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来理解对象、现实、感性,应该在实践中证明人的思维的真理性、现实性和力量。

关于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关于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关于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困境与对策分析论文摘要: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冲击,当前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出现了种种困境,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和动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受到轻视和影响。

要走出困境,必须优化家庭、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要与时俱进,转变教育理念,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市场经济;实效性一、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的困境(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和动摇1.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受到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的进步。

但市场经济的建立给我国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带来了挑战,也影响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人见利忘义,不择手段却能谋利致富,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带来了消极影响,使得一些大学生在人生价值目标的选择上处于一种为金钱所诱,为享乐所迷,为私利所驱的浅显易变和急功近利状态,以至影响了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

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给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带来了难度。

2.互联网上大量真假莫辩、良莠不齐的信息,动摇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互联网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虚拟程度高的特点,已经成为备受当代大学生青睐的信息工具。

但面对浩大的网络信息,大学生往往难以分辨信息的真伪与良莠。

网络中充斥着格调低下和与社会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的不良信息,严重影响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另外,西方国家通过网络宣扬资本主义的所谓“民主”、“自由”、“人权”等西方观念,使青年学生对马列主义等信念产生动摇,导致理想信念的缺失和发展方向的迷茫。

3.转型期出现的社会问题,增加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抵触情绪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难免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矛盾,诸如社会道德水准下降、腐败现象比较突出、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社会群体间贫富差距拉大等。

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的认识论困境及其出路

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的认识论困境及其出路

摘要: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属性,整体性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和人的思维的至上性的共同诉求。

目前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陷入自身无法克服的认识论困境。

从本体论视阈出发,重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是走出这一困境的路径之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困境;出路整体性问题是近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

围绕这一话题,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展开了多方面研究,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同时也呈现出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研究视阈的狭窄,主要囿于认识论和方法论视阈,而未进一步深入到本体论层面,这使得研究很难再继续深入下去。

在此情形下,从本体论视阈出发,重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无疑是一种明智选择。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的认识论困境从认识论角度看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这是目前学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中陷入困境的最根本原因。

表现在:第一,以知性化思维方式去认识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呈现出简单化和庸俗化的倾向。

我们知道,整体一般可分为有机整体和无机整体。

无机整体是由各部分机械组合而成,等于各部分之和。

对于无机整体,我们往往采用知性思维的“拆零”方式进行认识和研究。

在它那里,整体不同于部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僵死的、凝固的、不变的。

然而,对于有机整体来说,整体与部分之间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部分既是个体,又同样是整体”,[1]在它那里,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采用知性思维的“拆零”方式并不能完成对它的整体认识和研究。

正因为如此,对于人这个特殊的有机整体,著名分析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我们觉得,即使一切可能的科学问题都已得到解答,也还完全没有触及到人生问题。

”[2]第二,从整体主义出发,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视为绝对整体,并且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需要首先找到一种整体性的研究方法。

这是以知性化的思维方式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必然的方法论诉求。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党政干部论坛4020世纪末期,苏联的解体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打击是不言而喻的,更是极大地影响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但这并不意味着共产主义运动的停止。

实践证明,运用马克思主义既不能循规蹈矩、本本主义,更不能打着马克思主义的幌子去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要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充分结合当前实际,实事求是地运用马克思主义。

因此,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务必要讲清讲透,同时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中国化研究与传播,让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特色,在传播中真正地潜移默化到每一个人,一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为解放全人类坚持奋斗,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经验及重要意义(一)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经验十月革命送来马克思主义90余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愈加根深蒂固,深入发展,更重要地是要逐渐地中国化,中国共产党人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下,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它自身所具有的优越性,当然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对它的研究和解读。

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

首先,学者写文章及翻译马克思主义原著进行推广。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有李大钊等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的解读。

通过许多学者和有识之士翻译及通俗的改写后,马克思主义逐渐地在中华大地上传播开来。

其次,共产党人的推广宣传培养和教育。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始终以践行和实现这个理想而奋斗终身。

同时,共产党人还通过深入工人阶级、深入农民阶级等,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宣传和教育,注重接地气,走群众路线,同广大的人民群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且还培养了不少马克思主义人才骨干,更加有效地开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总之,五四时期以来,我党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成功的,并且使中国共产党同人民群众更加紧密地联合在了一起,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努力,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虽然过去我们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思想传播的道路无止境,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所面临的挑战也是严峻的,特别是西方价值观以及互联网等传播工具的影响日渐加深。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困境及出路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困境及出路

9 2 %, 其 中的有效 问卷为 4 4 0份 , 无效 问卷 2 0份 , 有效 回收 率为 8 8 %;此次调查男女人数各班 , 5 0 0份问卷相对平均 的 分给了大一到大 四的 四个年级 ,并且涉及到 了学院 中的各 个系, 比例 比较均衡 ; 接受 调查的人群 , 其 中有 2 7 0人 来 自 城市 , 1 9 0 人来 自城镇 , 4 0人来 自农村
前苏联教育理论体系 ,这种 旧的教育体 系把 马克 思主义哲 学教育理论变成 了教条 、 结论 以便 学生 接受 和记忆 , 这 样一 来 ,学生所接受的马克思主义的知识都是枯燥 的书本 内容
和生硬的总结 、 归纳 , 不仅不利于激发其学生 的学 习热 情和 积极性 ,还会在不知不觉 中避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自
学生 “ 最不喜欢上的课” 的榜 首位置 , 并且 占据很 高的 比例 ,
很多 学生表示该 课 比较无 聊 、 内容枯燥 、 不容 易理解 , 学生
情况 ,我 国的相关教 育主管部 门也对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 教育模式进行 了改革 , 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 旧教科书 的理论
缺乏学 习兴趣 , 厌学情绪较为严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理论性太强,教师讲
述 的内容与现实 社会严重脱 节 , 学生很难 理解 , 更有甚 者 , 学生对 马克思 主义哲学课 的漠视会 引起老师 的消极情 绪 , 老师们看 到学生对 自己的教 学热情不高 ,便也不进行深入
探究 , 在教 学理论方 面缺乏 “ 厚度 ” , 授课缺乏激 情 , 在与学
体 系并没有完全改善 , 学生对教师在课 上提及的一些概念 如: 使用 价值 、 运动规律 、 世 界是物质 的等 内容还是 较为模 糊, 对 这样 脱离生 活实际 的概念 、 大道 理还是会 觉得乏 味 、 无趣 ,也体会不 到马克思 主义哲学在 日常生活 中起到 的巨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困境的哲学思考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困境的哲学思考
庞 承智 ( 新余学院 学生工作处 江西 新余 3 3 8 0 0 0)
【 摘 要】 当 代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面临多 元化、学习积极主动性不高、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缺乏坚定的信念等 困 境, 要解决这些 困境 ,需要坚持理论联 系实践、提高 自身素养,塑造 良好环境、处理好共性与个性,坚持 因材施教等哲学方法来加以应对。 【 关键词 】 马克思主义信仰; 教 育困 境; 理论联 系实践;因 材施教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的困境的哲学分析2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当前我国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在大大地促进了我国生产力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它的负面影响不断地展现出来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等上层建筑产生了冲击和思主义信仰教育困境的哲学思考
当代 中国 的政 治 、经济 、文 化等 诸 多领域 发 生 了全方 位 的深 刻变 化 , 了网络 游戏 、各种 信 息、 多元 价值 观 ,甚至 黄赌 毒等 有 害信 息 ,这 导致 有 出现 了各种 思 潮的激 荡 、文 化 的碰撞 和价 值 观 的冲突 ,并对 大学 生 的马克 部 分 大学 生迷 恋 网络游 戏 ,更 有甚 者整 天沉 溺于 网上 黄 色 、赌博 、 恐怖 暴 思 主义 政 治信 仰带 来 了一些 困境 。面 对 这种 情况 ,如 何将 马 克思 主义 内化 力 等 内容 ,传 播消 极 的非社会 主 义文化 ,给其健 康 发展 极大 的危 害 。 为 大 学生 的政 治信 仰 ,外化 为 自觉 参加 社会 主 义现代 化 建 设实践 ,使学 生 3解 决信 仰教 育 困境 的哲 学途径 分 析 树 立 马克 思主 义信 仰观 ,使 他 们 的政治 心理 、 政治 行为 与 党中央 保 持高 度 3 . 1坚持 理论 联系 实 践的原 则 致 ,成 了高 校思想 政 治教 育十 分重要 且 迫切 需要 解决 的 问题 。 马克 思说 : “ 人 的本质 … …在其 现 实性上 ,它 是一切 社会 关 系的 总和 。” 1 当代大 学生 马克 思主 义信 仰教 育面 临 的困境 恩格 斯也 说 : “ 人 们 ……归 根到 底总 是从 他 的阶级 地位 所依 据 的实 际关系 中 1 . 1马克 思 主义 信仰 的 主 导地位 面 临 多元 化 的挑 战 。在 当前 对 当代 大 从他 们进 行生 产和 交换 的经 济关 系 中,吸取 自己的道 德观念 。” 这 些 学 生进 行 的 马克 思主 义信仰 调 查 问卷 的统计 结 果来 看 ,有 一个 非常 鲜 明的 论 断揭示 了马克 思主 义信 仰 是通过 社会 实 践活 动形 成和 发 展起 来 的。离 开 特 点就 是 大学 生信 仰 的多 元化 趋势 ,也 就 是说 ,在 大学 生 价值观 领 域 中有 定的社 会 关系 ,离 开人 们 的实 践活 动 ,要想 牢 固形成 某 些道 德观 念和 某 多种信 仰 的存 在 ,马 克思 主义 信仰 仅仅 是其 中的一 个 。信 仰多 元化 的直 接 种道 德 品质 是不可 能 的。 后果 就是 马克 思主 义主 导信 仰被 弱化 。 3 . 2提 高 自身素 养 ,塑造 良好 环境 。 1 . 2 学 习 马克 思主 义理 论 的积 极 主动 性 不高 。当代 大 学生 主动 学 习马 外 因是 变化 的 条件 , 内因 是变化 的依 据 ,外 因通 过 内因起 作 用 。大学 克 思主义 理 论 的积 极性 普遍 不 容乐 观 ,主 要有 以下几 种 表现 :主要 被动 的 生 产生 信仰 困境 问题 的根本 原 因在 大学 生 自身素 养还 没有 完全 养 成 ,这 决 通过 大学 开 设 的思想 政 治理 论课 学 习 以及 有组 织 的政 治理 论学 习 来获 得马 定 着大 学 生对 马克 思主 义 的接 受和认 同程 度 ;而 外在 的 客观条 件 包括 政 治 克 思主义 理 论知 识 :思想 政 治理 论课 学 习实用 主 义色 彩浓 厚 ;马 克思 主义 氛 围 、经济 态势 、社会 环境 、 网络环 境 等 ,都对 信仰 起着 影 响 、推动 、 加 理论 文科 学 生 的学 习积 极性 要 比理科 学 生高 的多 ,呈 现 出 “ 文强 理弱 ” 的 速 或抑 制作 用 。 特征 。 方面 ,大 学 生 中许 多人 渴望 功成 名就 ,但 自身 又有 诸 多缺 点 ,如年 1 _ 3部 分 大学 生 对社会 主义 和共 产 主义 缺 乏坚 定 的信 念 。部分 大 学生 轻 气盛 容 易急 躁 冒进 ,实 际工 作 中缺乏 经验 等 。他们 比成年 人更 容 易受 环 对 社会 主义 前途 缺 乏 必要 的信 心 ;有些 大学 生认 为共 产 主义 过于 遥远 ;有 境 的影响 , 更 经不住 挫折 和诱 惑 。 对他 们 应加 强引 导 , 努 力提 高 自身 素养 , 的大学 生 为对 中 国共产 党缺 乏 信心 :一 些大 学 生加入 中国共 产党 的动 机 不 使其 内 因发 生变化 。另一 方面 ,也 要重 视外 因 ,我 们要 净化 网络 、社会 环 纯 ,例 如 ,入党 的 目的是 为 了找份 好 工作 、考研 和 考公 务员 。 境 ,弘扬 社会 正气 ,增强 大学 生 的网络 道德 意 识 ,培养 良好 的上 网习惯 , 2 当代大 学生 马克 思主 义信仰 教 育面 临 的困境 的哲 学分 析 做到 网上 网 下言 行一 致 ,形成 良好 的 网络道 德 行为 规范 ,体 现 大学 生 的高 2 1市 场 经济 的负 面影 响 素质 、高 格 调 ,积极 营造 健康 文 明的 网络文 化 环境 ,把 互联 网建设 成为 传 当前我 国的经 济基 础 是社 会主 义市 场经 济 ,市场 经 济在 大大 地促 进 了 播先 进文 化 的阵地 与和 谐家 园 。 我 国生 产 力发 展和 提 高经 济效 益 的同 时,它 的 负面 影 响不 断地展 现 出来 , 3 . 3 处理 好共 性与 个性 ,坚 持 因材施 教 。 也在 一定 程度 上 对人 们 的马 克思主 义信 仰 等上 层建 筑 产生 了冲 击和 影 响 , 在对 大 学生 开展 马 克思 主义 信仰 教育 的过 程 中 ,必须 处理 好共 性 与个 这在 大学 生 群体 中表 现尤 为突 出 。例 如 , “ 金 钱万 能 ” 、 “ 金 钱 至上 ”观 性 的关 系 ,既要 有集 中统 一 的、普遍 的马 克思 主义 信仰 教育 ,又 要有 个别 、 念极 端泛 滥 , 导致 拜 金主 义盛 行 ; “ 不 劳而 获 ” 、 “ 一 夜暴 富 ”观念 被 细 致 的 “ 因材施 教 ”教育 。 推崇 备 至 , 导致 了享 乐主 义泛 滥 ; “ 人 不 为 己,天 诛地 灭 ”观念 极端 流 我 国 的大学 生 马克 思主 义信 仰教 育效 果 差强 人意 ,一 个重 要 的原 因是 行 ,导致 了利 己主义 大行 其 道 。这些 都为 大学 生 的马 克 思主义 信仰 教育 提 因材施 教不 够 。 因此 ,要 因人施 教 ,把共 性 教育 和个 性教 育 结合起 来 。 既 出 了新挑 战 。 要 加大 共 同理想 和 共 同价值 观 的教育 ,又要 重视 个性 教育 作 用 。这样 ,才 2 . 2 社会 主义 初 级阶段 的带来 的挑 战 能 提高 马 克思主 义信 仰教 育针 对性 ,增 强有 效性 。 辩证 唯 物主 义认 为 : “ 世界 上 的任何 事物 都 是矛 盾 的统一 体 矛 盾分 参 考文 献 : 为 主要 矛盾 和 次要 矛盾 ,主 次矛 盾 又有 主要 方面 和 次要 方面 之分 。 ”在 社 Ⅲ 1 唐 森 树 构 建 高校 马 克 思主 义 信仰 教 育体 系 刍议 『 1 ] 湖 南科 技 学 院 会 主义 初级 阶段 我 国还 存在 许 多矛 盾 ,我 们 在解 决基 本 矛盾 时 ,人 民的 物 学报 , 2 0 0 8 , ( 1 ) 质 文化 需要 也在 不 断变化 。在 改革 开放 条件 下 ,一些 大学 生脱 离我 国 国情 , 『 2 ]朱桂 芳 ,焦颜 伟 当代 部 分 大学 生的 马克 思主 义信 仰 危机 及其 对 策 用 发达 国 家的 生活 水准 来衡 量我 国实 际,认 为 “ 共产 主 义太 渺茫 ” ,甚 至 研 究 l I _ 山西 高等 学校社 会科 学 学报 , 2 0 1 0 , ( 1 ) . 对 社会 主义 失去 信心 。 『 3 ]刘虹 .试论 新 形 势 下 大学 生马 克 思主 义信 仰 教 育 【 1 ] . 湖 南 文理 学 院 2 . 3 内因 和外 因的 挑战 学报 会 科 学版) , 2 0 0 9 , ( 4 ) 大 学 生正 处于 从青 少年 向成 人 转化 的重 要 时期 。这 一 时期 ,不仅 生 理 作 者 简介 : 上 发 生着 变化 ,世 界观 、人 生观和 价值 观还 处 于不 成熟 的 阶段 ,对 外部 世 庞承 智 , 男,1 9 8 4 1 2 ,安 徽 芜湖 ,江 西省新 余 学院 学生 工作 处, 助教 , 界 的 诱惑 和吸 引 力没 有较 强 的抵制 能 力 。而信 息 时代 的来 临 ,互联 网提 供 本科 ,高校 思政 管理 、文 化 生态 学、 文艺美 学.

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突破点着力点和创新点

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突破点着力点和创新点

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突破点着力点和创新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20世纪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一种思想流派,它不仅在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中国也成为了一种理论指导和思想的武器。

随着社会主义中国的不断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发展与创新。

本文将探讨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着力点和创新点。

一、着力点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适应中国国情的发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在中国的具体实践和长期积累中形成的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继承和发展。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为中国哲学文化的振兴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宣传,这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理念的深入思考和发展。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也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着力点就是要在哲学上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将这些价值观与传统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相结合,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

3.哲学实践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人们对哲学的实践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仅是一种学术理论,更是一种可以指导实践的哲学,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关注和研究人类的实际需求,从而形成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这也是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着力点之一。

二、突破点1.对传统哲学的批判和超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现是对传统哲学的一次革命,它试图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取代传统哲学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试图从根本上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

在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突破点就在于对传统哲学的批判和超越,它试图在继承历史上的优秀哲学成果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的新时代。

2.对知识与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直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也是其独特之处。

浅谈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问题

浅谈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问题

浅谈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问题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多年,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来看,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

今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应做好以下几点:重构教学内容;建立起教师与学生的新型关系;灵活实效的教学考评方式。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理念;新教学探索哲学是智慧之学,探索的是人生在世的大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对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领域里面最普遍和最一般规律的最高概括,是以前哲学的超越,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科学与个人价值结合在一起,它既强调世界观的科学性,重视客观规律,又考虑到人的自身要求和发展,强调人的价值,以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的。

所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时代大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树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现状现今我国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是包含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内容中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是高等教育的必修课程,从国家到高校都一直非常重视这门学科的发展和建设。

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和研究的专家、学者、教师和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学习的学生,都从各个不同的视角和着重点探索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可行途径。

应该说,以往这些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研究对于我们认清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有帮助的,他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实践中所作的种种尝试也是有意义的,并且在某些方面和环节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

二、“教学理念”存在的问题及新教学理念的探索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和创新研究的文献、论文和专著很多。

专家学者和教师学生都从自己的关注方向和考察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

1.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同于政治教育。

现在大学普遍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往往只等同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学,并没有把中国传统的哲学智慧和西方优秀的哲学思想包含进去,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同于政治,等同于意识形态的核心部分。

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我 国正 处 在 改 革 的攻 坚 阶 段 和 转 型 的关 键 时 期 , 济和 社会 的发 展 中难 免 出现 了 一 些 问题 和 矛 经 盾 , 如社会 道德 水 准 下 降 、 败 现 象 比较 突 出 、 诸 腐 大
学生就业压 力增 大、 会群体 间贫富差距拉大 等。 社 这些现实问题 的存在及其产生 的负 面影响 , 使一部 分 大学 生对 马克思 主 义理 论产 生 了怀 疑甚 至抵触 的 情绪 。
调控 。市 场对 专业 人才 需求 的晴雨 表就 直接 影响 到
互联网具有信息量大、 传播速度快 、 虚拟程度高 的特点 , 已经成 为备 受 当代 大 学生青 睐 的信 息工 具 。 但面对浩大的网络信息 , 大学生往往难 以分辨信息 的真伪与 良 。网络 中充斥着格调低下和与社会主 莠 流价值观背道而驰的不 良信息 , 严重影 响青年学生
了高校在专业 、 程上 的设 置和安排 , 课 以及人力 、 物 力、 财力 的投 入 。马克 思 主义 理 论 “ 理论 性 强 ” “ 、 实 用性差” 的特点使其在 崇尚短期效益的市场经济社 会里 , 以受 到人们 的青 睐 , 校也 因此 存在 着对 马 难 高
收 稿 日期 :0 9 1.l 2 0 —01 作者简介 : 张胜利 (9 5~ ) 男 , 17 , 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20 0 7级硕 士研究生 。研究方 向: 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 与中国现 实问题 。


当前 大 学 生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教 育 面
的身心健康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另外 , 西方国家
通 过 网络宣 扬 资本 主义 的所 谓 “ 主” “自由” “ 民 、 、 人
临的困境
( )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的 主 导 地 位 受 到 挑 战 和 一 马

关于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思考

关于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思考

关于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思考关于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思考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本应该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个人修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并没有起到这样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面临困境。

因此,反思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如何走出的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的误区长期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存在着诸多的误区。

这些误区正是当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遭遇尴尬的真正原因所在。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政治化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政治意识形态化的倾向严重。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也就成了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混淆,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变为思想灌输和时政教育为目标。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就变为政治说教和政策宣传的工具。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过程中,教师无形中把哲学教学的任务完全等同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政治化、绝对化、神圣化。

哲学的功能侧重于“政治教育”,哲学成为“政治”的代名词。

由于哲学的政治属性过于浓重,缺乏探索与创新的精神,忽视对现实的反思和批判功能。

而这些弊端正是学生们排斥、厌恶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根本原因。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知识化长期以来,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比较重视,而对方法论教育相当忽略,将世界观等同于方法论,甚至以世界观取代了方法论。

这使学生对马克思主意哲学方法论思想都不甚了解,更谈不上自觉应用,以至于他们学无所用、学无所得。

我们不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知识。

但是,仅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知识,甚至是一种死记硬背的认识,这就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化,同时也势必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庸俗化、简单化了。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教条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反教条的。

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突破点着力点和创新点

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突破点着力点和创新点

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突破点着力点和创新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20世纪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是中国哲学界最重要的并且具有广泛影响的学术流派。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在不断的开拓和创新。

新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着力于实践性和科学性,并在哲学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本文将从突破点、着力点和创新点三个方面来阐述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一、突破点1. 突破了对传统观念的束缚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传统观念的束缚也逐渐得到了突破。

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加注重现实世界的发展和变化,将哲学的发展与国家的实际需求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再停留在传统的教条和概念之中,而是更加开放、包容和创新。

这对于中国哲学界的发展,意义重大。

2. 突破了学科交叉的界限新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哲学学科范畴,而是在相当程度上跨越了学科界限。

在哲学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学科之间建立了更加广泛、深入的合作。

这种跨学科的交流和融合,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二、着力点1. 着力于实践性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突出了实践性这一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关注着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致力于推动社会现实的发展进步。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再停留于纸上谈兵,而是更加强调在实践中进行验证和实践的检验。

这种强调实践的哲学思想,为中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着力于实践性的也更加强调科学性。

它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原则,注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三、创新点1. 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方法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研究方法上进行了创新。

它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哲学研究方法,而是更加注重实证研究和实践探索。

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突破点着力点和创新点

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突破点着力点和创新点

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突破点着力点和创新点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哲学传统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进行继承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在新时代,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点、着力点和创新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本文将通过对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进行探讨,分析其突破点、着力点和创新点,以期为读者对此进行深入了解。

突破点一:对传统哲学进行批判性反思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突破点之一是对传统哲学进行批判性反思。

对于传统哲学的反思,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中国传统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资源,对其进行批判性反思,可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在中国的传播和繁荣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

在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传统哲学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批判性反思,特别是对儒家、道家等中国传统哲学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批判性反思,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和见解。

对于儒家的“仁爱”、“礼治”等核心概念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与批判,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这些概念的继承与发展;对于道家的“自然”、“道德”等核心思想提出了新的阐释和看法,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更好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突破点二:积极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哲学基础在新世纪中国,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也积极探索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哲学基础,形成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和见解。

特别是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哲学问题方面,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这一方面的突破点中,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积极探索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哲学基础,提出了新的哲学观点和方法。

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国际化是相互促进与统一的过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哲学支撑。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创新之路的思考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创新之路的思考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创新之路的思考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思想观念和理论体系层出不穷,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新的质疑和挑战。

如何应对新的挑战和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成为了中国哲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和问题。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某些方面已经不再适应新的社会要求,需要进行创新和发展。

随着西方哲学思想的传入和影响,中国的哲学界面临着多元化和全球化的挑战,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进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成为了当前中国哲学界的重要命题。

面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和矛盾,如何能够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指导社会实践,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路径和途径在当前的形势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需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基础,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渊源、基本原理和发展逻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着力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现实问题,注重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检验,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化和当代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思想理论支持。

需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渊源和基本原理,坚持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实际,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和理解,从中国的社会现实和历史文化出发,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当代发展和应用路径。

需要加强对西方哲学的学习和借鉴,积极吸收和整合西方哲学思想,开展对西方哲学的系统研究和批判,提高对西方哲学的了解和掌握,拓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和境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理论资源和思想支持。

需要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本土化和全球化,深入开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探讨,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国际传播和交流,促进中国哲学理论的全球化和国际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理论引领和思想支持。

困境与突破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

困境与突破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

・86・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 J o u r n a l o f H a rb i n Vo c a t i o n a l & T e c h n i c a l C o l l e g e19世纪40年代,由于资本主义矛盾激化以及工人运动的广泛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运而生。

奠定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则是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

哲学作为一切科学的科学,在指导人们思辨的同时,对人们对世界观的理解有着方向性的导向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与总结,既是人文知识的核心又是科学思维素养的积淀根源。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困境(一)哲学教育理念的淡化我国在解放初期在一些高校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文革期间一度被停课,直到1985年党中央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三部分课程,到1998年,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设立。

哲学教育的精要在于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无知与盲从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当前在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而作为一种政治思想教育的形式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应该摒弃一种传统的“政治化”倾向性回归教育场域。

近些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以市场经济为趋向的诸多改革中,泛市场化的功利主义观点弥漫,高校的哲学教育作用大大弱化,举步维艰,哲学的教育便成了寄托智慧哲学的空躯壳,以引导背诵为主的授课成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部分形态。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的落后陈旧我国高校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多参考20世[收稿日期]2012-06-01[作者简介]1.于国艳(1976-),女,吉林省通化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政法系讲师,从事哲学教学与研究;2.钱泉(1987-),女,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困惑及对策

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困惑及对策

浅论当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困惑及对策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大学生在高校必修的一门课。

哲学本身的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以及现实经济生活的冲击,导致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惑与疑问。

比如我国在改革开放推进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同时,在一定时期和阶段忽略了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进而导致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热”“过急”;导致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失衡等不良现象的出现;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明显拉大,这种贫富差距拉大的状况至今没有实质性改变;政治体制改革措施的欠协调和某些措施的严重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经济和社会建设的速度与质量;对一些严重冲击人们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的错误思潮、错误观点、缺乏有理有据的分析辨别、缺乏强有力的抵制和批判;对一些危害社会的文化垃圾和黄赌毒等缺乏经常性的抵制和批判,从而使这些乌七八糟的东西在有些地方“畅行无阻”,造成了对党风、民风和社会风气的恶劣影响;曾经出现过四项基本原则某些方面不能始终如一坚持的现象,个别人甚至反对共产党的领导、反对走社会主义道路、反对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地方曾不同程度地出现过“唯经济中心论”,从而导致了部分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严重失调。

以上在改革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社会现象致使高校青年学生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严重出现了思想上的迷茫和困惑。

一、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困惑1、社会理想与现实的困惑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对于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做了全面部署。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突破点着力点和创新点

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突破点着力点和创新点

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突破点着力点和创新点【摘要】在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呈现出了一系列突破点和创新点。

从宏观视角下的哲学领悟开始,中国哲学家们不断深化对哲学问题的思考,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哲学内涵。

他们在借鉴西方哲学思想的也进行了创新整合,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广泛的适用性。

中国哲学家们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从而使得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加接地气、更具实践意义。

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贡献在于其对传统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有机更新和适应,为中国哲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关键词】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突破点、着力点、创新点、宏观视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西方哲学思想、实践与理论、独特贡献1. 引言1.1 前言在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突破点、着力点和创新点。

这些点的出现,不仅让马克思主义哲学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本文将从宏观视角出发,探讨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突破点、着力点和创新点,希望能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视角。

前言:在当今世界,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一直在引领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前行。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审视和总结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突破点、着力点和创新点,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独特贡献和价值。

在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沿探索中,不仅有对传统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更有对世界前沿的借鉴和创新。

只有不断开拓创新,才能更好地应对时代的挑战和使命的重任。

2. 正文2.1 宏观视角下的哲学领悟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宏观视角下的哲学领悟,主要体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和共同富裕理论的深入思考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6・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 J o u r n a l o f H a rb i n Vo c a t i o n a l & T e c h n i c a l C o l l e g e19世纪40年代,由于资本主义矛盾激化以及工人运动的广泛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运而生。

奠定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则是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

哲学作为一切科学的科学,在指导人们思辨的同时,对人们对世界观的理解有着方向性的导向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与总结,既是人文知识的核心又是科学思维素养的积淀根源。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困境(一)哲学教育理念的淡化我国在解放初期在一些高校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文革期间一度被停课,直到1985年党中央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三部分课程,到1998年,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设立。

哲学教育的精要在于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无知与盲从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当前在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而作为一种政治思想教育的形式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应该摒弃一种传统的“政治化”倾向性回归教育场域。

近些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以市场经济为趋向的诸多改革中,泛市场化的功利主义观点弥漫,高校的哲学教育作用大大弱化,举步维艰,哲学的教育便成了寄托智慧哲学的空躯壳,以引导背诵为主的授课成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部分形态。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的落后陈旧我国高校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多参考20世[收稿日期]2012-06-01[作者简介]1.于国艳(1976-),女,吉林省通化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政法系讲师,从事哲学教学与研究;2.钱泉(1987-),女,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970—(2012)05—0086—02困境与突破: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初探于国艳1, 钱泉2(1.通化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吉林 通化 134001; 2.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4)摘要:哲学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哲学理论课是各类普通高校的公共课,而且哲学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形成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最基本的教育。

立足本源、解决现实问题是寻求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范式的建立依据,本文针对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现实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困境;突破策略;范式;教学评价改革纪30年代前苏联出版的哲学教程,基本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部分构成,包括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唯物主义历史观。

由此可见,其编排体系、内容都比较陈旧无新意,仅在概念上进行逐一的罗列,缺少哲学本身应然“逻辑”,无法唤起学习者的兴趣。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教材的编撰有着当时鲜明的时代色彩,与现实的时代发展相脱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成了“木乃伊”,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至今,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在人们的生活理念、思维方式等发生的变化,还是在当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内容均被忽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方法论哲学远离当代实际生活,教材内容的晦涩,也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名副其实的“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模式的单一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教学课堂中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灌输式”教学模式,即授课的主体教师掌握了课堂话语权,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知识性内容知识“填鸭式”灌输到学生的脑海里,学生作为学的主体,几乎不经深入理解就去背诵形而上的条条框框理论。

一般而言,在哲学的教学过程中大致有两种讲授方式:一是哲学教师对每篇文章采取逐段、逐句、逐字的“皮抓篱式”教学;二是哲学教师把一篇文章分成几个大块,抽出几个问题的“抓大弃小”式教学。

就实际效果而言,不管哪种方式都会因为原著内容庞杂、内涵丰富、语句晦涩难懂,致使教学内容大多局限于原文,脱离实际,尤其是远离当代的学生现实生活。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困境突破策略(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回归哲学本性・87・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 J o u r n a l o f H a rb i n Vo c a t i o n a l&T e c h n i c a l C o l l e g e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起源于好奇。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以形而上的形式存在,平衡着理论化、系统化阐释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社会科学。

[1]哲学思维的传授其实是智慧的传授,那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无论是哲学教学还是哲学教材,长期以来存在着背离哲学本性的问题:一是把哲学当成现成的结论、枯燥的条文、空洞的说教,既没有深厚的历史感,也没有强烈的现实感与逻辑感,因而不能做到“以理服人”。

二是以“原理加事例”的方式去编写教材,把教材变成可以死记硬背的“标准答案”。

这样的教学和教材,使哲学失去了它的丰富性、生动性和深刻性,禁锢学生的思维运用。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回归现实生活马克思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马克思主义哲学灵魂是不可动摇的,而其发展是随着哲学研究的深入与时代的变化发展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应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整体世界出发,探索新经验、新问题,意在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变化,解决当今世界新变化,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去面对周围事物,从客观实际出发,教材充分发挥其教学媒介作用,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建立良好的对话体系。

针对原著教学理论脱离实际而造成的枯燥乏味现象,在教学内容上必须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过去篇篇文章详讲转变成重点讲授。

二是由过去理论上的面面俱到转变到马克思主义实质和精髓的寻找、探讨、理解和运用上。

三是大量充实与原著有关的新内容,既把抽象的理论运用于生动的实践之中,又用丰富的实践来完善和发展理论,结合实践深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原理,内化原理内涵。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范式建立美国科学史家库恩借用范式来表示模式、模型等,“范式”是集规律、理论、方式、方法等构成的一套整体性的理念,范式也是一种承接形而上与现实实践的统一体。

范式源于人文科学,在实际运用中,兴盛于自然学科,并回归人文科学。

因此,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范式不仅能够维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界中的稳定状态,同时也提供了一种学科的规训规范,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范式清晰了其学科的边界,从而保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稳定发展,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范式的建立并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重组,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思维与实践在教学与教法以及学法的系统性的建立。

1.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范式建立的主体:教育者教育者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与教学主要力量,在讲授与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过程中除了具备一定专业性知识、专业能力外,还应具备学科专业精神,避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教学中脱离现实,带着“有色眼镜”对社会问题产生主观主义的“情感冲动”,在繁杂的社会生活中抱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去远离甚至逃避世界的变化,树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范式建构的超功利关怀,实现哲学教育研究和实践并行,客观呈现并还原现实世界给学生,深入浅出地教授学生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分析自我、分析社会、分析世界。

2.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范式建立的客体:教学针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教学的呆板、单调的弊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范式的建立中,在教学方式上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由过去教师向学生单向的灌输转变为师生之间双向的交流,即由“一言堂”转变为“群言堂”,以增强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

[2]在教学过程中,个性化的教育智慧是哲学教育的灵魂,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教学机智的运用与发挥。

二是由传统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实践思维能力培养。

通过预设教学情境的变化,增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结合现代社会发展步伐,增设微观现象与宏观原理结合比较讲授,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授课中,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当代科技新成果,让学生有更深刻的认识与感受。

(四)教学评价方式的突破改革作为知识性传授的课程,必然会有教学评价活动参与其中,教学评价是衡量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由于教学评价分为两个核心环节,一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这里包括了教师对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实施等的教学评估;二是对学生的考试或者测验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那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中,其特殊性在于哲学不同于具体学科、自然科学,哲学也并非教条主义的学科,它有深刻的哲学性。

[3]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现行评估方式以掌握知识多少、卷面分数多少作为评价标准,这种套用其他具体学科的评估手段是不科学的。

因此,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评价的改革势在必行,采用灵活的方式方法进行阶段性考核,真正实施符合哲学特点的评价方式是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必行之路。

通过课堂提问、学期论文、组织讨论等综合考核的方式,全面化、多角度、分层次考察学生知情意行等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综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课程编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的特殊意义在于在个人形成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中起着巨大的隐性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需要的不仅是本土化的环境的理解与支撑,在其教育过程中,突破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前线高校哲学教育中的困境,需要时代新思想的体验与感悟。

【参考文献】[1]唐文文.培养哲学精神: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革新[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9(3).[2]王婷.以哲学的方式对待哲学,谈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J].继续教育研究,2009(10).[3]刘志军.课堂评价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责任编辑:董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