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专题教学设计的感悟——《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气候类型的判断是气象学和地理学领域的重要课题,正确的气候类型判断对于农业、旅游、城市规划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气候类型判断方法。

首先,气候类型的判断可以通过气温和降水量来进行。

气温和降水量是气候的两个重要指标,它们可以直接反映出某一地区的气候特点。

一般来说,气温和降水量的高低可以判断出某一地区是属于热带、温带还是寒带气候。

比如,热带气候一般气温高,降水充沛,而寒带气候则气温低,降水较少。

通过对气温和降水量的分析,可以初步判断出某一地区的气候类型。

其次,气候类型的判断还可以通过植被类型来进行。

植被与气候密切相关,不同类型的气候条件适合生长不同的植被。

比如,热带雨林气候适合生长茂密的热带雨林植被,而草原气候适合生长草原植被。

因此,通过对某一地区植被类型的分析,也可以初步判断出该地区的气候类型。

此外,气候类型的判断还可以通过地形地貌来进行。

地形地貌对气候的影响非常显著,比如山地气候和平原气候的差异就非常明显。

一般来说,山地气候多雨多雪,气温变化大,而平原气候降水量适中,气温变化较小。

因此,通过对地形地貌的分析,也可以初步判断出某一地区的气候类型。

最后,气候类型的判断还可以通过气候要素的综合分析来进行。

气候要素包括气温、降水量、风力、湿度等多个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综合分析,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出某一地区的气候类型。

比如,通过对气温、降水量、风力等要素的综合分析,可以判断出某一地区是属于热带雨林气候还是热带草原气候。

总之,气候类型的判断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课题,需要综合运用气象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来进行分析。

通过对气温和降水量、植被类型、地形地貌以及气候要素的综合分析,可以准确地判断出某一地区的气候类型,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气候是地球表面大气层对流、辐射和水汽运动的综合结果。

气候类型的判断是对某一地区气候特征的总体描述和归纳。

正确的判断方法对于农业生产、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气候类型判断方法。

首先,气候类型的判断可以通过气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气候数据包括气温、降水量、湿度、风向和风速等。

通过长期的气象观测数据,可以计算出某一地区的气候特征,如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季节变化等。

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将气候划分为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进一步细分为干旱气候、湿润气候等类型。

其次,气候类型的判断还可以通过植被类型进行推断。

植被是气候的重要指示物,不同的气候条件适宜生长的植被类型也不同。

例如,热带雨林适宜生长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而草原和荒漠则适宜生长在干燥和多风的气候条件下。

因此,通过对植被类型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初步判断出某一地区的气候类型。

另外,气候类型的判断还可以通过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进行综合分析。

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直接影响着气候的形成和分布。

例如,靠近赤道的地区气候炎热,而靠近极地的地区气候寒冷。

而且,山地、平原、沿海等地形地貌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通过对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的观察和分析,可以进一步确认某一地区的气候类型。

最后,气候类型的判断还可以通过生物指标进行评估。

生物对气候的适应性很强,不同的气候条件下生物的分布也会有所不同。

通过对生物的分布和数量进行调查和统计,可以初步判断出某一地区的气候类型。

例如,热带地区的动植物种类繁多,而寒带地区的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

综上所述,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运用气候数据、植被类型、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生物指标等多种手段进行分析和评估。

只有全面、准确地判断出某一地区的气候类型,才能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希望本文介绍的方法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气候类型是指某一地区长期气候的特点,包括气温、降水、风向等多种气象要素。

判断气候类型是气象学和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农业生产、城市规划、生态环境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那么,如何判断气候类型呢?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来介绍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首先,气候类型的判断可以从气温和降水两个主要气候要素入手。

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基本特征,它们的变化对气候类型的判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来划分气候类型,比如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等。

通过对气温和降水的观测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

其次,气候类型的判断还可以从气候要素的季节变化入手。

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也是判断气候类型的重要依据。

比如,热带地区的气候特点是一年四季如夏,而温带地区则有明显的四季变化。

通过对气温、降水、风向等气候要素在不同季节的变化规律进行观测和比较,可以判断出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

此外,气候类型的判断还可以从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等方面入手。

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对气候类型有着重要的影响。

比如,靠近赤道的地区往往气候较为炎热,而靠近极地的地区气候则较为寒冷。

同时,山地、平原、沿海等地形地貌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通过对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的分析,可以为气候类型的判断提供重要依据。

最后,气候类型的判断还可以从植被和动物分布等生态要素入手。

不同气候类型下的植被和动物分布有着明显的差异。

比如,热带雨林地区的植被茂盛,动物种类繁多,而草原地区的植被则以草原为主,动物种类也有所不同。

通过对不同气候类型下的植被和动物分布进行调查和研究,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出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

综上所述,气候类型的判断涉及多个方面的气候要素,包括气温、降水、季节变化、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植被和动物分布等。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准确地判断出某一地区的气候类型。

希望本文介绍的气候类型判断方法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_分析判断气候类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分析判断气候类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气候类型的判断教材分析:气候类型,一向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包括气候形成,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点。

气候类型判断教材中没有具体归纳内容,却是气候类型考查的切入点,能有力的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考查气候类型判断的试题,虽然形式多种多样,千变万化,但学生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三种:一是根据气候特征来判断;二是根据地理位置来判断;三是根据气候成因判断。

教学重点:根据气温和降水的数据、图表资料,判断气候类型教学难点:各类气候图表的判读教学方法:讲述法,练习教学过程:复习:气候的形成因子;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和特点讲授新课:一、气候形成因子二、气候类型三、气候类型的判断(一)、根据气温、降水的数据判断气候类型(1)根据最高气温月份判断所在半球.最高气温出现在七、八月,或气温曲线呈峰形,判定在北半球。

最高气温出现在一、二月,或气温曲线呈谷形,判定在南半球。

例1、下表为某地一年中的气候统计资料,读后判断该地气候类型为:()A.地中海气候B.温带海洋性气候C.温带季风气候D.亚热带季风气候一月均温(℃)七月均温(℃)6~8月降水量(mm)12月~次年2月降水量(mm)全年降水(mm)-8.9 24.3 478 82 780练习:判断图表中的气候类型。

(二)、根据气候分布判断气候类型1、从纬度位置,确定所在南北半球、气候带。

2、从经度位置,确定所在的海陆位置是大陆东岸、西岸还是内部。

3、用地理坐标定位法,对照上面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最后确定所属气候类型。

例2:判断图中M地气候类型(三)、根据气候成因判断气候类型1、受单一环流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热带雨林气候受副高控制热带沙漠气候极地高压控制冰原气候副高带控制热带沙漠气候西风带控制温带海洋气候2、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赤道低气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热带草原气候西风带和副高交替控制地中海气候3、海陆分布:深居内陆,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温带大陆气候4、地形:地势起伏高山、高原气候强调:容易混淆的气候类型小结:根据根据气温、降水的数据来判断气候类型已知地球上四个小岛的地理位置它们气候类型为:A(46°N,148°E)B(36°N,14°30′E)C(6°S,134°E)D(51°S,75°W)作业:《世纪金榜》49—50页的5-----14题分析判断气候类型(达标练习)1、气候类型判断2、下图为某四地气候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分析判断气候类型》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分析判断气候类型》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大家一起完成课堂小结。
5.课堂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完成导学案中的
练习案部分,让同学起来回答,有错误的帮忙改正一下,
没错的误提醒一下要注意的地方.
6.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下去要把老师归纳的世界
主要气候类型,分布、成因、特点的表格内容牢牢的记
住。
(1)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对于高一学生而言,这部分知识在初中涉及时更多 课例研究综
也能接触和感觉,所以本节知识对于他们而言并不是太
学生学习能 抽象。
力分析
2、学习困难
本节内容含有的知识点过于的零散和繁多,可能学
生记忆起来会很困难。还有就是本节的内容与前面的知
识点有很多的联系,把前后的知识点连贯起来这一点学
生可能有困难,这就会导致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
(1)观察法:学生观察图片和动画的方法,培养观
2.预习检测:让学生起来回答他们预习的成果,有
问题的帮助他们纠正一下,然后提示一下需要注意的地
方。
3.趁热打铁:让前后左右的同学利用上面学习的知
识来讨论分析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我让同学起来展
示自己讨论的结果,然后大家一起看一下正不正确。
教学过程
4.课堂小结:老师带着学生梳理一遍本节课主要知
识点的结构,主要是老师提问,学生思考并回答,最后
地偏重记忆,经历过中考后已遗忘的差不多了。作为自 述
然科学,在这部分知识的处理上,讲解过多,留给学生
的时间较少,以后在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的问题上应多
下功夫。 (2)如何实现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的有效结合 多媒体的使用丰富了课堂教学活动,但也在一定程
度上削弱了传统教学手段,比如说板书、板图、板画等。 如何把二者有效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效率,强化学生理解 和记忆是我们今后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探索的方向。

高考地理气候类型的总结与分析

高考地理气候类型的总结与分析

高考地理气候类型的总结与分析在高考地理中,气候类型是一个重要且常考的知识点。

掌握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规律、成因等,对于解答相关题目以及深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具有关键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常见的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包括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和马来群岛等地。

其特点是终年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在 26℃左右,年降水量通常超过 2000 毫米。

这种气候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

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以非洲的热带草原最为典型。

气候特征是终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两季。

干季时受信风带控制,降水稀少;湿季时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丰富。

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

终年高温,有明显的旱雨两季。

旱季时受东北季风影响,降水稀少;雨季时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丰沛。

其形成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内部和西岸,如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亚洲的阿拉伯半岛等。

终年炎热干燥,年降水量稀少,一般不足 200 毫米。

这主要是由于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主要分布在亚热带的大陆东岸,如我国的南方地区。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这种气候的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 30° 40°的大陆西岸,以地中海沿岸地区最为典型。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其形成原因是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亚欧大陆东岸,我国的北方地区就是这种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成因同样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如欧洲西部。

终年温和多雨,降水均匀。

这是由于常年受西风带控制。

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部。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气候类型的判断》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气候类型的判断》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层面上说明大气环流是影响降水的主导因素,而具体到
不同地区的降水情况,还要考虑海陆分布、洋流等因素。
本目最后提出问题“你能说出影响气候的其他因素
吗?”让学生拓展思维,并根据新学知识,对影响气候
的主要因素进行归纳总结。
第二目“掌握判断气候类型的一般步骤和方法”(1)
判断半球;(2)以气温确定温度带;(3)以降水确定
法。这样的活动安排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即注重地理
学习过程,通过思考与实践,引导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
第一目”理解影响气候的因素”。教材首先展示“世
界的主要气候类型”图,直观地展示出世界主要气候类 教材分析
型的名称和分布。图中还选择了 7 个站点,并分别绘制
了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作为分析气候类型的依
雨型;(4)以温度带、雨型确定气候类型。
最后,教材安排“活动”,目的是检测学生对气候
类型的形成、分布、特点、气候类型判断等知识的掌握
情况。
(简单说明本课的学习内容,说明课题教学的重点
和难点)
1、阅读气候类型图,说明世界气候类型的特点、
成因和分布规律。
2、通过对气候形成原因的分析,明确影响气候的
因素。
教学目标
3、利用气温、降水资料,学会分析判断气候类型
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4、在活动中锻炼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和应用地
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组织协调、合作交流和语言表
达能力。
பைடு நூலகம்
1、知识与技能
高一的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对
地理事物的理解能力和对地理图形的阅读分析能力,但
还是缺少必要的知识准备,对地理学科的特点了解不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气候类型的判断》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气候类型的判断教学反思

气候类型的判断教学反思

气候类型的判断教学反思地理组杜丽敏一、优势(1)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读表习惯运用图表来分析、判断、说明地理事物是培养学生进行地理思维的良好途径。

针对讲授新课的内容,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使学生熟悉气温和降水图的要素,获得感性的地理知识,并进而从感性认识阶段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

诱导启发,使学生认识到图表只是理论知识的载体,关键是通过图表深入分析地理事物的本质,也就是气候类型。

通过对气候类型的判断步骤的逐步解析,学生能够很好地摒除图表中次要因素的干扰。

(2)问题引领,师生共同探究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问题是探究的动力之源。

通过南北半球的地中海气温和降水图,让学生判断两地的气候类型。

得出北半球的结果较容易,但南半球较难。

学生可能会得出季风气候或者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结果。

比较地中海气候和季风气候的气温和降水图,学生自然得出是因为忽略了南北半球的判断,引入根据图表资料判断气候类型的关键第一步——判断南北半球。

(3)步步深入课堂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方法层层递进,容易被学生接受。

通过练习发现学生基本掌握了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克服了北半球的定势思维。

(4)先独立思考,后合作探究这节课教学的思路是,先分析气候类型判断的步骤,在知道方法的基础上合作解决具体的问题。

合作探究之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再通过小组解决各自未解决的问题,学生进一步掌握了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

(5)迁移案例较合作案例容易符合个人独立解决问题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规律,也有助于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提高学习的兴趣。

(6)练习题设计与课堂衔接较好练习题设计是针对课堂的进一步巩固,综合题气候类型的判断与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结合,有助于之前几节课的内容和这节课内容的整体掌握。

提升题的图较复杂,学生通过这道题的解决更加能认识到只要按照气候类型判断的步骤来分析,无论图表资料如何复杂,都能正确地判断气候类型。

二、有待改进的方面学生分组讨论完,前两个组讲解完其他组点评时,应该完全放给学生,老师不该插话。

地理气候类型的判断与分析

地理气候类型的判断与分析

地理气候类型的判断与分析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气候类型丰富多样,从炎热潮湿的热带雨林到寒冷干燥的极地气候,从季风显著的亚热带气候到四季分明的温带气候,每一种气候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了解地理气候类型的判断与分析方法,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还能在农业生产、城市规划、旅游出行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参考。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气候的主要影响因素。

纬度位置是决定气候类型的基本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接受的太阳辐射越多,气候就越温暖;反之,纬度越高,气候越寒冷。

例如,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通常是热带雨林气候,而两极地区则是寒冷的极地气候。

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沿海地区由于受到海洋的调节作用,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相对较小,降水较为丰富;而内陆地区远离海洋,气候较为干燥,温差较大。

比如,欧洲西部沿海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而亚洲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则冬冷夏热,降水稀少。

地形地势同样会对气候产生显著影响。

山脉的阻挡作用会使气流被迫抬升,在迎风坡形成丰富的降水,而背风坡则相对干燥。

例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西侧是湿润的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而东侧则是干燥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此外,海拔高度的升高会导致气温下降,每升高 1000 米,气温约下降 6℃。

因此,高山地区往往具有垂直气候带的分布。

大气环流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

全球性的大气环流系统,如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决定了不同地区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从而影响着气候的形成。

例如,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的地区多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而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的地区则多为热带沙漠气候。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判断气候类型。

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根据气温和降水的资料进行判断,二是根据地理位置进行判断。

根据气温和降水的资料判断气候类型时,我们首先要看气温曲线。

如果最冷月平均气温在 15℃以上,那么该地可能是热带气候;如果最冷月平均气温在 0℃至 15℃之间,可能是亚热带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如果最冷月平均气温在 0℃以下,则可能是温带气候或寒带气候。

例析气候类型的判断原

例析气候类型的判断原

例析气候类型的判断殷美林一、气候判断的步骤方法如下:1、根据气候资料判断2、根据最冷月气温或最热月气温值,判断热量带(判断热量带)3、根据降水量和降水季节分配确定降水类型,最后确定气候类型(判断气候类型)二、气候类型的判断(一)根据气候资料确定气候类型:(1)城市①、②、③可能分别是()A、上海、莫斯科、孟买B、上海、罗马、孟买C、北京、罗马、雅加达D、北京、莫斯科、雅加达(2)城市②所属的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A、大陆西岸B、大陆东岸C、大陆内部D、赤道地区(3)城市①所处自然带的典型植被类型是()A、热带雨林B、亚寒带针叶林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答案为(1)B,(2)A,(3)D。

(二)根据地理位置确定气候类型:步骤如下:①纬度位置——南或北半球及温度带②海陆位置——大陆东岸或西岸或内部③结合分布模式图确定气候类型案例:某海港位于540N,当北京时间为7月7日6时时,该海港为7月6日22时,它的气候类型是()A、温带季风气候B、地中海气候C、温带海洋性气候D、温带大陆性气候[答案] C案例:读“海陆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若图示区域在北半球,则P地为___________气候,该气候类型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图示区域在南半球,则P地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该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该地可能位于_________洲和_________洲。

请列举出位于北半球、西半球中具有此类气候的国家名称:_______________.[答案](1)地中海受副热带动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2)终年温和湿润分布在南北纬400~600的大陆西岸南美大洋美国、加拿大(三)根据气候直方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①看清横坐标,纵坐标所代表的具体含义②定量分析,准确判读横坐标、纵坐标所代表的数值大小。

高中地理_单元活动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单元活动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章单元活动分析判断气候类型学习目标1、说一说,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成因。

2、写一写,看气候类型分布图,写出各类型的名称。

3、背一背,判读气候类型的步骤和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气候的特征和成因,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

难点:气候类型的判读和气候的成因。

教学方法1.问题探究教学法:设置若干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合作得出答案。

2.学案导学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学生预习的落实情况,并了解和归纳学生的疑惑,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和更具有针对性。

检查方式:(1)找学生代表上黑板根据课件展示写出气候类型的名称。

(2)找下面同学背诵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成因和特征。

(3)部分学生默写气候类型的成因和特征,并展示。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六个学习小组分别上讲台讲解一种题型。

(三)反思总结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四)布置作业把典型题目整理到错题集上并且上交。

(五)板书设计判读步骤:1.判断半球2.以温定带3.以水定型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由于基础知识薄弱,知识面较窄,且部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较差;但高一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好奇心强,探究欲望强,学习兴趣浓厚,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分析概括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地理学习能力的训练,大部分学生的读图能力有所加强。

再者,第二节已经学习热力环流、气压带和风带、锋面系统等知识,分析判断气候类型是在前面知识基础上的延伸和应用。

效果分析气候类型一直都是高考中的必考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对于学生来说,难就难在对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和分布规律,只会容易遗忘的机械式记忆。

不能对前面所学知识和气候的判读做到有效的结合,这样就很难去理解记忆,并且在做题中也很难做到迁移应用。

本节教学主要针对以上难点进行设计,一方面通过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图,让学生结合前面所学气压带、风带的相关内容,能够理解记忆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和分布规律;另一方面通过近几年高考中出现的试题类型进行讲解,举一反三的让学生了解高考考什么,怎么考,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题能力。

高中地理_分析判断气候类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分析判断气候类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教学设计【学生课外学习设计】翻阅资料或从网上查找,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了哪些影响?【学生课前学习设计】1.观看微课程“闭合等温线内温度判读”,分析判断甲取值范围2.在下图适当位置填注:世界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名称;画出六个风带的风向。

写出ABCDEFGHIJK11种气候的名称、成因、特点3.根据气候特征(气温、降水)判读气候类型判别方法和步骤:(1)判断半球若最冷月在1月,则为______(南/北)半球;若最冷月在7月,则为______(南/北)半球 .(2)判断所属热量带最冷月均温>15℃为_______带。

最冷月均温在0℃~15℃为_______带;但有一特例,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最冷月均温>0℃最冷月均温-15℃~0℃为________带。

最热月均温<10℃为_______带。

(3)判断降水类型确定气候类型年雨型——夏雨型——冬雨型——少雨型——【教学过程】【导入】播放视频: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拍摄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片段。

展示海平面上升后可能造成的后果。

【学生思考】以上视频反映了怎样的全球性问题?其人为原因有哪些?修水库、肆意砍伐亚马孙热带雨林、开垦东北沼泽地,这些人类活动分别对气候产生了什么影响?【教师活动】展示水库、雨林砍伐、沼泽地开发图片。

小结:人类活动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

明天的气候取决于我们今天的选择。

过渡: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气候呢?【学生合作探究一】影响气温的因素1.读“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1)观察大部分等温线的走向,描述全球气温空间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

(2)说出亚欧大陆上阴影部分气温取值范围,并分析原因(3)秘鲁西海岸、欧洲西部西海岸等温线向北弯曲原因分析2. 读“世界一月平均气温”图,观察北半球0℃等温线走向,分析原因读“世界七月平均气温”图,观察北半球10℃等温线走向,分析原因大陆性气候气温特点:海洋性气候气温特点:【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分析原因之前先明确:等温线发生弯曲后此地气温较同纬度高还是低,再做分析小结:以上影响气温的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洋流【学生合作探究二】影响降水的因素1.控制A、B地区的气压带分别是:在图上画出B、C两地的风向,思考其对气候的影响2. 亚欧大陆北纬30°--40°大陆东岸(E)和西岸(F)降水特点有何不同?形成原因是什么?3.马达加斯加岛(D)东侧降水较西侧多,成因分析【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画图。

高三地理气候说课及反思

高三地理气候说课及反思

气候形成因素
高三地理备课组:丁严
一、说教材(学习目标、重难点分析等内容)
重难点:1.气候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2.气候分布规律
3.各类型气候图的分析
二、说教法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问题引导课堂,让学生寻找答案,分析,解释为主。

2.多用图例展示,让学生用形象记忆,效果更好。

三、说学生(学情分析)
1. 气候部分涉及物理等综合性知识,难度大,学生基础差,高一掌握的不牢,上课时尽量慢一些,关键问题、重难点要充分理解。

2.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效率低,通过课堂引导、情境设置,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说学法
1.以小组探究、展示为主。

2.课前提问上节课内容。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意图、设计预案等)
1.气候形成因素分析(小组合作探究并展示)
分析马达加斯加岛东岸气候形成原因
分析斯堪的纳维亚西侧气候形成原因
分析青藏高原气候成因
2.气候分布规律
结合气候分布规律图,学生小组探究记忆方法、并熟记分布规律。

3.各种气候特征图的分析(小组合作探究)
分析各气候的气温特征,降水特征,气候特征及分布。

六、教学反思
1.相信学生,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提高学生主体地位。

2.找更多的图表,提高学生见识和积极性。

高二区域地理气候类型的判断分析优秀教学案例

高二区域地理气候类型的判断分析优秀教学案例
3.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关注作业完成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化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本案例通过展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气候现象,引发学生对气候类型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种生活化的情境导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提高了他们对课堂的专注度和参与度。
高二区域地理气候类型的判断分析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高中地理教学中,区域地理气候类型的判断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内容。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日益显著,培养学生掌握气候类型及其特点,提高他们对气候现象的分析背景,围绕气候类型的判断分析,结合课本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合作讨论等方式,深入探究不同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本案例注重实用性和人性化,旨在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时事新闻,引入全球气候变化的案例,激发学生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候类型的形成、分布与影响,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2.通过问题链的形式,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类型判断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提问,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2.问题导向,培养探究能力
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候类型的形成、分布与影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了地理学科素养。
3.小组合作,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案例中设计了丰富的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共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教学案例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教学案例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教学案例教材分析《分析判断气候类型》是鲁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单元活动的教学内容,内容包括:常见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征以及气候类型的判断等。

本节是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中的重要部分,对于学生认知大气运动、洋流影响、分析区域有很大的帮助。

本节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其他章节知识的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1.阅读气候类型图,说明世界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

2.通过对气候形成原因的分析,明确影响气候的因素。

3.利用气温、降水资料,学会分析判断气候类型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4.在活动中锻炼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和应用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组织协调、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气候的特征和成因,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

难点:气候类型的判读和气候的成因。

学情分析本节教学内容面向的是高一学生,高一尚未分科,在各高中学校基本都是平行班教学,所以班内学生的程度差异较大。

再加上本节内容需要较高的读图能力,所以建议运用分层次教学的手段,同时多总结规律。

既要照顾程度较好的学生,也要照顾较差的学生,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方法1.问题探究教学法:设置若干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合作得出答案。

2.学案导学。

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分析判断气候类型》,初步掌握在地形图上辨别气候分布的基本方法,可以说出常见气候的特征。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并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设计意图:检查学生预习的落实情况,并了解和归纳学生的疑惑,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和更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课件展示:世界不同地区气候景观视频以及课本2-4-2图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说出常见气候类型有哪一些?它们是如何分类的?(学生基本可以发现按照温度带划分气候的规律)(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一:常见气候类型的分布(板书)课件展示:《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图(1)结合多媒体展示图片,说出热带气候有哪一些?师:热带气候主要是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标准地理教学论文
高三地理专题教学设计的感悟
——《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案例分析
刘松;快捷联系方式:;
浙江省温州二十一中;325000;
张桂兰会议稿件;收稿/发表时间:;
发表网址:
背景描述
在高三地理第二轮专题复习中,不少教师感到专题不易设计,使用别人的设计往往不顺手:要么是以点带题,要么是以题带点,不少学生觉得专题复习的收获不大,效率不高。

有的教师认为:应对高考其实只要把第一轮复习做细致,搞扎实就可以了。

专题复习在高考复习中是很有必要的,它不仅是对教师能力的考验,更是对学生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专题实际上就是相关知识的归纳、整理、贯通和应用,近年来的高考命题仍然在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突出表现在高考试题主要以专题知识呈现。

设计专题可以构建完整有效的知识结构,实现自然与人文;自然与区域;人文与区域之间实现知识的重组与创新,拓宽思路,培养师生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在今年的市级公开课《气候类型判断方法》的备课中,通过查找资料,不断锤炼设计思路,我一下子领悟到了专题教学设计的方法和规律。

案例描述:
气候类型的判断是历年高考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学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气候类型的成因分析、气候特征的理解和气候分布规律的定位。

在备课中我惊奇地发现这三个问题不仅有着内在联系,通过专题可以构筑培养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平台,以下是专题设计的四个环节:
一、架设框架
气候成因规律判断方法
太阳辐射定带空间气候模式图分布图定位法
大气环流定型
因子地面状况定形气温文字描述定性法人类活动时间变化特征
降水数量描述定量法师问:影响气候形成的因子有哪些?
生答: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和人类活动。

师问:它们如何影响气候类型的呢?
归纳:太阳辐射定带大气环流定型地面状况定形
师说:这些因子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影响,构成不同的组合和特征,从而构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空间上不同的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分布着不同的气候类型:
根据地理事物所处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即能确定气候类型叫定位法。

例1 师问:已知地球上四个小岛的地理位置分别为:
A(46°N,148°E);B(36°N,14°30′E);C(6°S,134°E);D(51°S,75°W)。

那么,四个小岛的气候类型为:
A ;
B ;
C ;
D 。

生答:分别为温带季风、地中海、热带雨林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在判断D时一些同学对于处于大陆的东岸还是西岸没把握,这是不太熟悉世界海陆分布的缘故。

二、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变化规律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如本例:共性是模式图,个性是分布图与模式图的差异。

大气环流在影响大陆东西两岸上也存在差异:大陆西岸主要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大陆东岸主要是季风的影响。

师问:地面状况主要包括哪些要素?
生答:地形、海陆分布(洋流、沿海、内陆)地面性质。

师问:请举例说明地面状况的各要素对气候类型是如何定形的?
生答:如欧洲西部与北美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相比,由于受到地形和洋流的影响,其东西宽度和南北纬度分布范围均比较大。

师问:马达加斯加岛、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南沿海及中美洲的东北部均分布热带雨林的影响因子有哪些?
生答:信风、迎风坡、暖流的影响。

归纳:可见个性差异是在不同的因子综合影响下形成的,在影响气候类型的因子中有主有次,共性是由主要因子影响下形成的,个性是由次要因子的差异造成的。

三、总结知识规律、比较知识异同、归纳知识特征
师问:从气候类型的时空分布规律来看,你发现了哪些知识规律?
生答:1.不同的纬度和大陆东西两岸分布着相应的气候类型;
2.热带的气候最低月均温在15度以上,亚热带在0度以上,温带一般在0度以下。

不同的气候带降水总量和季节变化也有差异。

师答:实际上前面所说的太阳辐射决定了气温的变化,也就是定带;大气环流和地面状况决定了降水的变化,也就是定型。

而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都有时空的变化,其变化决定了气候变化的特征。

另外,各大洲相比,有以下归纳: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等方面的归纳与综合)
1.只分布在北半球的气候类型(或南半球缺失的气候类型)共四种: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苔原气候。

2.只分布在大陆东岸,西岸没有的气候类型有三种: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3.只分布在大陆西岸,东岸没有的气候类型有三种: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4.气候类型分布最多的大洲:北美洲(11种),其次是亚洲(10种)。

5.除了南极洲外,在各大洲都有分布的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

6.受单一气压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控制)、冰原气候(常年受极地高压控制)。

7.受单一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热带沙漠气候(受信风带控制)、温带海洋气候(常年受西风带控制)。

8.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有:热带草原气候(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干季受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受西风带和副高交替控制)。

9.各大洲中分布面积较大的气候类型及缺少的气候类型:(见下表)
四、拓宽知识层面,注重知识迁移
专题设计中还要注重专题知识在学科内的联系和迁移,同时还要注意与热点、焦点问题和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

师问:气候在地理学科内有哪些联系的知识?
生答:自然带、植被、水文、地貌、气候资源与气象灾害、及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等均有联系
师问:气候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呢?
生答:气象经济、黄河文明、楼兰古国等。

例2 读“某地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气候类型是,成因
是,主
要分布地区是。

(2)影响该气候区的不利的灾害性天气
有、(举两例即可)。

(3)该气候最大的特点是,有利于农作物的成熟。

该气候区主要粮食作物是,该作物在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国家是。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依托:气候类型的基本特征、分布规律和主要成因,以及区域自然地理知识等。

错解分析:本题的主要错误有可能抓不住图中该气候类型的气温与降水特点,也可能对该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不熟悉;也可能对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点不熟悉造成的。

解题方法与技巧:根据图中气温最冷月1月份介于0°~10℃且降水少;而7月为最热月温度在20°~30°且降水多,根据定量法故该气候类型应为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冬季盛行从大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盛行从海洋吹向大陆的偏南风,高温多雨。

主要分布在我国的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我国江淮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为伏旱、梅雨等;该气候特点中,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对水稻等农作物生长非常有利。

答案:(1)亚热带季风由于海洋与陆地的热力性质的差异秦岭淮河以南地区(2)梅雨伏旱(3)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稻中国
课后反思:
本节专题复习公开课比较成功的原因为:
1.由于建立了知识框架,脉络清晰,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知识有所重组,学生学有所获。

专题设计清晰地展示了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样和怎么办。

2.在教学环节中既复习旧知,又提出新问题,加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理清了各个知识点的相互关系。

总的设计由分散到集中,由因到果。

3.提问时由浅入深,讲解时由表及里,图表结合。

有位教师在专题复习中由于所设的例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偏高,而且是一开始就出现,所以出现了冷场的局面。

4.善于总结知识规律、比较知识异同、归纳知识特征,采用教师提问或引导,学生回答,教师再补充归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例题与知识能力密切结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