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及相应对策
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及相应对策
【摘要】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教育不平等,流动人口子女难以融入城
市学校,学校资源分配不公,缺乏专门的教育政策支持等问题,进城
务工者随迁子女的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加强政
府引导和动员,建立健全的衔接机制,加大对这一群体的教育资助力度。应当建立更完善的政策体系,确保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能够获得
公平的教育机会。只有通过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关注,才能让这些孩
子在城市里获得良好的教育,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关键词】
城市化、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教育不平等、流动
人口、融入、资源分配、政策支持、政府引导、衔接机制、教育资助
力度
1. 引言
1.1 现状分析
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严重挑战,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进城务工者的数量不断增加,
他们所带来的随迁子女数量也在逐年增加。这些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
面临着诸多教育问题,包括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难以融入城市学校、缺乏专门的教育政策支持等。
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教育不平等是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面临的一大问题。由于城镇教育资源相对丰富,城市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设施要比农村学校更为完善,这导致了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时面临着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情况。
流动人口子女难以融入城市学校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很多随迁子女来自农村地区,他们在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与城市学生存在差异,这导致了他们与城市学生之间的融合障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学校资源分配不公也给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的教育带来了困难。一些城市学校在资源分配上存在不公平现象,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一些名校和重点学校,而一些普通学校的教育质量较低,这使得随迁子女在教育资源上处于劣势地位。
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及相应对策
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及相应对策
1. 引言
1.1 背景介绍
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随
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务工,他们往往携带
着未成年子女一同来到城市。这些随迁子女面临着诸多教育问题,如
入学难、学习质量较差、心理问题等。随迁子女往往面临着适应城市
学校环境的困难,他们与本地学生在家庭背景、社会经验、学习能力
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容易出现适应不良、学习困难等问题。这些问
题不仅影响到随迁子女的个人成长,也影响到城市教育的公平和质量,因此急需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多方合作,采取相应措施,为随
迁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保障。
1.2 问题提出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从
事务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却日益凸显出来。这些随迁子女面临着
诸多困境和挑战,包括就读学校难、学习环境差、文化适应问题等。
他们往往处于弱势群体,缺乏合适的教育资源和支持,容易产生学习
困难或者辍学现象。如何解决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提高
他们的教育质量和育人环境,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这些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不仅关乎他们个人的发展和未来,也关
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如果他们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将会影
响到他们的就业前景和社会适应能力,甚至可能导致社会问题的加剧。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政策来解决这一问题,为这些随迁子女提供更
好的教育保障和支持,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融入社会。【问题提出】。
2. 正文
2.1 政府责任
政府在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担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随着兰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企业用工量大幅增加,地处城乡结合部的七里河区外来流动人员高度密集,随之带来的是外来务工子女的就学与教育问题。农村外来务工子女虽然在全体学生中所占的比例不高,但绝对数并不少,且分布于各个年级、各个班级之中,他们身上出现的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健康成长,乃至影响到良好校风、学风、班风的形成,是不容我们忽视的问题。
一.现状分析
1.缺失关爱,情感孤寂。
许多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职业不稳定,流动性大,与孩子的交流较少,对农村外来务工子女的成长带来巨大困惑,情感孤寂成为“外来务工子女”最大问题。对于一些儿童来说,父母成了失去血肉和情感的文字符号,外来务工子女感到没有根基,没有依靠,没有自主,没有目的,如空中的落叶,时常无所适从,缺乏基本的礼貌常识,自制力较弱,自主、自理能力差,生活中受委屈无处倾诉,逃学上网玩游戏等现象十分普遍,在网络中寻求情感生活,其人格更容易成为攻击性较强或偏于抑郁,普遍感到孤独、失望、羡慕别人。
2、家庭教育缺失。
谋生的忙碌,使许多进城务工人员几乎无暇教育子女。大多数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从事的工作往往时间长、强度大,没有节假日,以至于他们很少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而且他们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由于文化程度不高,认为送孩子上学,家长只需给孩子交学费
就行,其他事情都交给学校和老师。
于是,有的孩子就钻空子,以家里有事或生病为由,迟到、早退或者旷课。班里有一位姓郭的学生,家长是跑货运的进城务工人员,整天奔波于全国各地。孩子虽然在校表现尚可,但放学后喜欢呼朋唤友、聚众斗殴。家长对此一无所知,老师去家访,找不到人;打电话,还是找不着人。最终这孩子因参与群殴,触犯了法律。作为老师,对于家庭教育缺失的后果,是清楚的,但问题是,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做有温度的外来务工子女教育——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杨 伟
我园是一所农村幼儿园,地处集镇中心,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偏多。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就像一只只“流动的花朵”,他们常常随父母离开自己的家乡,到父母工作的地方上学。外来务工人员因家庭结构、生活习惯、家庭氛围、文化程度、工作性质等方面的不同,他们有着不同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本文结合实际,浅述幼儿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以下简称外来幼儿)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一、观察,发现教育问题
案例1:浩浩的爸爸妈妈来我镇打工,平时工作比较忙。为了照顾浩浩,爷爷也跟着一起过来了。浩浩就读于我园中班,平时和爷爷在一起的时间较多。在幼儿园,浩浩很少主动跟其他幼儿交流。当看到其他幼儿玩游戏时,他总想加入其中,但不懂得交流。如果其他幼儿不想和他一起玩,他就会用“破坏”的方式进行回应。教师观察发现浩浩的这一行为后,鼓励他与其他幼儿友好沟通。同时,与浩浩的爷爷进行了交流,希望爷爷在家能给予浩浩一定的规则约束,引导他与同伴友好相处。但是,浩浩的爷爷却说:“浩浩在家也是这样,等他长大了就好了。”
案例2:俊俊是大班第二学期来我园插班的。他的爸爸上班,主要由妈妈负责照顾。每次集体活动时,俊俊都是坐立不安,小手到处摸,甚至在电器设备上乱按。为此,教师特地去他家家访。据俊俊的妈妈介绍,俊俊在家里总是到处跑、到处摸,说了他很多次就是没什么效果。
案例3:转眼进入大班了,林林的妈妈多次要求教师教授拼音,并声称林林在幼儿园没学到什么,整天就是玩游戏。教师经常在午检时从林林口袋里发现班里的玩具,问她为什么要把玩具放在口袋里,林林说她想带回家玩,因为妈妈不给她买玩具,在家没玩具玩。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研
究
一、研究背景
二、现状分析
三、问题分析
四、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家长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方能得以解决。
4.教育投入
5.文化水平
(二)家庭教育意识调查
1.教育方式
在家庭教育方式上,有些外来务工人员由于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在孩子遇到困难时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只是迷茫的选择“逃避”。例如,一些家长可能会对孩子的研究成绩不满意,但却没有采取积极的措施去帮助孩子提高成绩。这种教育方式的不足之处需要引起家长们的重视。
结合上述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家庭生存压力大,研究环境不容乐观。其次,父母文化水平低,研究辅导跟不上。最后,家庭教育意识薄弱,教育方式不良。这些问题需要得到重视和解决。
总之,我们应该以更大的热情关心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提供系统的家庭教育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家庭教育能力,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2、家长引导孩子快乐生活、积极进取,并给予无声的熏陶,以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同时,家长还应该成为孩子研究的引导者,帮助孩子面对人生的选择。
3、家长应该与孩子保持广泛的沟通,探讨研究和生活,共同分享乐趣。
4、家长引导孩子做出适合自己的升学选择。
专题11:营造有情趣、讲文明的家庭氛围
3.落实指导方案——“让我们手拉手一起活动”
(1)“菜单式”目录
家庭教育形式
亲子活动
活动特征
教师设计亲子活动方案,组织和实施方案,家长直接参与活动。
活动意义
外来工子女教育心理现状与对策研究(5篇材料)
外来工子女教育心理现状与对策研究(5篇材料)
第一篇:外来工子女教育心理现状与对策研究
外来工子女教育心理现状与对策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城市化的不断深化,以外来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研究外来工子女教育,可以管窥全镇人口流动的趋势,把握进张坂镇就业人员子女教育的特点和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我校地处泉州台商投资区惠南工业园区的东部边缘,相距仅1公里。近些年来,惠南工业园区经济不断的发展,外来打工人员已达数千人。自2006年我校被惠安教育局列为接纳流入外来工子女入学学校以后,我校外来工子女剧增,达275人,占全校总人数的41.3%。这些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家庭背景复杂、经济状况不好,他们的学习、行为习惯较差,给学校工作增加了难度。
一、外来工子女教育现状
(一)对外来工子女家庭环境,教育现状的考察。外来工子女也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他们也必须得到关怀,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培养。但是外来工子女作为流动人口中的脆弱人群,受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外来工子女的家庭教育很多是处于“隔代教育”“单亲教育”中,还有的是家庭教育缺失,同时很多外来工自身素质也不是很高,所以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很多不好的习惯;在学校教育方面,绝大多数外来工子女是在民办学校上学,相比于公办学校而言,这些学校的教育质量尤其在德育、智育方面要差些。由于受文化程度的限制,这样造成家长现代教育意识淡薄,缺乏家庭教育观。大部分家长认为自己对子女的责任就是将孩子抚养成人,能否成才全靠学校和孩子自己,家庭教育没有明确目的。家庭教育观念落后,方法简单,有的不能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外来务工子女学前教育的现状及改善措施
外来务工子女学前教育的现状及改善措施
1. 引言
1.1 外来务工子女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外来务工子女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在于为外来务工家庭提供了便利
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带来的后顾之忧。这些外来务工家庭往往
无法同时兼顾工作和孩子的教育问题,而学前教育可以为他们提供一
个安全、有益的环境,让孩子在早期就接受社会化训练和教育。学前
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外来务工子女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还可
以提升他们的社交能力和认知水平。学前教育也为外来务工家庭创造
了更好的工作条件,让他们能够更加专心地工作,提高家庭收入水平。外来务工子女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不仅关系到孩子的未来
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只有重视并加强外来务工子女
学前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2 外来务工子女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1. 教育资源不足:由于外来务工子女入学率较低,学前教育资源
相对匮乏。许多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机构条件简陋,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外来务工子女无法获得优质的学前教育资源。
2. 负担重:外来务工家庭经济状况较差,无法承担较高的学前教
育费用。而一些地方政府对外来务工子女学前教育经费支持不足,使
得外来务工家庭难以承担学前教育的费用,进而限制了孩子们的教育
权利。
3. 缺乏监管和规范:由于外来务工子女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监管不到位,一些学前教育机构存在安全隐患,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缺乏规范化的教育标准,容易出现一些教育乱象,影响外来务工子女
的成长和发展。
4. 社会融合问题:外来务工子女在城市中的适应能力较差,学前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提案范文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提案范文
As the issue of education for migrant worker children continues to
be a prominent concern in many countries, it is essential to address the challenges and propose potential solutions to ensure these children have access to quality education. 由于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在许多国家仍然是一个突出的关注点,因此有必要解决这些挑战并提出潜在的解决方案,以确保这些孩子能够接受优质的教育。
One of the main challenges faced by migrant worker children in education is the lack of access to quality schools and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many cases, these children have to attend schools that are underfunded, overcrowded, and lack proper facilities and qualified teachers. 迁徙工人子女在教育方面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是缺乏接触优质学校和教育资源。在许多情况下,这些孩子必须上没有得到充分资助、人满为患、设施不完善和缺少合格教师的学校。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及其对策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引发了长期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的就学难问题:辍学现象严重;就学门槛过高;就学的学校状况堪忧;学生心理状况问题等等;外来人员流动性大;家庭经济条件差;文化水平低;政策执行手续繁琐;国家教育体制和政策存在弊端等等都是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
要有效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提高全社会和各级政府对外来工子女入学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改革现行户籍制度,消除“二元化”管理带来的弊端;完善教育拨款体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平等权利;消除歧视与偏见,改善民工子弟学校教师福利,提高义务教育水平;促进城乡学生的融合,消除外来学生的消极心理,确保农村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对策
外来务工人员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才出现的群体;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后,他们开始脱离农村和农业,走向城镇,从事类似于产业工人的工作,出现了“农民工”;当只身前往城市打工的农民有了相对固定的收入和住所后,开始将孩子带到身边,从而形成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引发了长期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的外来工子女就学难问题;据估计,全国约有300多万农民工子女面临受教育的问题;本文试图分析外来工子女就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提出解决外来工子女入学难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经过长期艰苦的
针对外来务工子女学生心理问题实施个别教育的思考研究
针对外来务工子女学生心理问题实施个别教育的思考研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纷纷迁徙到城市工作,并把自己的家庭也带了过来。这其中就有很多外来务工子女,他们在城市中上学,面临着
许多心理问题。本文将对外来务工子女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个别教育的实施思考。
一、外来务工子女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
外来务工子女学生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着许多心理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适应问题:由于外来务工子女来自农村,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和社会环境与城市
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他们很难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和学习环境,对新环境感到困惑和不
适应。
2. 客观环境问题:由于外来务工家庭的条件有限,孩子们通常生活在简陋的环境中,缺乏适合学习和游戏的空间,不能得到良好的物质保障,这对他们的心理成长产生了负面
影响。
3. 家庭问题: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外来务工子女通常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照看,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家庭环境的单一性和缺乏安全感也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影
响。
以上问题都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因为这些心理问题会严重影响外来务工子女
的学习和生活。
1. 环境因素:城市和农村的差异性导致了适应问题的产生,物质环境的欠缺也催生
了客观环境问题。
3. 文化与心理发展不匹配:农村和城市的文化差异以及城市的学习压力导致了外来
务工子女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以上种种原因都是导致外来务工子女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必须对这些原因展开
深入分析,以找出解决问题的根源。
为了帮助外来务工子女学生克服心理问题,提升其学习能力和生活质量,我们可以从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务工,其中包括许多外来务工人员。这些外来务工人员为了生计,经常将子女带
到城市居住,他们的家庭教育面临着一些特殊的困境和挑战。本文将对外
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进行分析。
首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面临着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由
于这些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他们住在城市的贫困地区或城乡结合部,
周围缺乏良好的教育资源。学校数量不足,师资力量不够,课程设置相对
单一,教学质量无法与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匹配。这使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面临着接受良好教育的困难。
其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受到父母教育水平不高的影响。
由于他们大多数是来自农村的低收入家庭,教育水平往往较低,很多父母
无法提供高质量的家庭教育。他们缺乏现代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指导,无法
为子女提供适当的学习支持和引导。这导致了孩子在学习上的困难,很多
孩子无法适应城市学校的教学环境。
此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还受到文化差异的冲击。由于外
来务工人员大多数来自农村地区,他们的文化背景与城市的文化差异较大。这就使得子女在与城市孩子接触时可能会出现语言不流利、习俗不同等问题,造成沟通障碍和融入困难。此外,由于文化差异,父母与孩子之间的
教育观念可能存在差异,父母过度保护或过度放任等问题也会影响子女的
家庭教育。
另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还受到家庭稳定性差的影响。由
于许多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性质不稳定,会经常面临工作调动、失业、收
入下降等问题,这就给家庭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家庭稳定性差,会对
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及相应对策
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及相应对策
随着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人口流动加剧,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随迁子女通常由于父母工作原因必须在城市中转学,他们面临的问题包括学校就近入学、适应城市生活和学习压力等诸多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为
这些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保障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校就近入学的困难上。由于户口、居住
证等制度限制,这些孩子往往无法像本地学生一样在所居住的城市直接就近入学,而是需
要通过特殊渠道才能进入城市的学校。这种情况导致了这些孩子入学的不确定性和不公平性,增加了他们的家长的就业和生活压力。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可以放宽城市学校的入学条件,对进城务工
者的随迁子女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就近入学。可以建立更加便捷的入学渠道,为
这些孩子开辟专门的入学通道,简化手续,减少难度。可以通过政府政策加大对这些孩子
的教育资源投入,增加学位和教师配备,以满足他们的入学需求。
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还表现在适应城市生活和学习压力上。来自农村的孩子,面对城市的高消费、竞争激烈和生活压力大等情况,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心理压力较大。部分孩子还可能因此而出现适应问题,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和不良行为出现。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可以加强对这些孩子的心理关怀和辅导,帮助他们适应城市生活,解决心理问题。可以构建更为包容的城市学校文化环境,提倡同
理心和助人为乐的理念,在学校内部建立更为和谐的人际关系,减少学生之间的竞争压力。可以加强家校合作,通过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引导这些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
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一类:政府方面的建议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外来务工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子女教育问题也愈发突显。为了更好地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权利,政府部门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1.建设“流动学校”,设立临时教学点,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基础教育。
2.与当地相关部门合作,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根据情况设立教育经费支持基金,加大对贫困家庭子女的帮助力度,真正实现义务教育免费化。
3.制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特别入学政策,将他们纳入常住人口范畴,并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的教育权益。同时,对于特殊情况可以考虑灵活安排入学年龄和课程开设等。
二类:学校方面的建议
学校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学校方面,也需要采取一些举措:
1.招聘更多的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应对人口流动及学生数量变
化所带来的挑战。
2.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舒适的学习空间。除了课堂、图书馆等基础设施外,还应加强文体活动和艺术教育,让孩子们在学习以外,也能享受到美好的生活。
3.落实每位学生的阶段性特点,个体化教学。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说,学校应充分考虑到语言和文化差异,尽可能地降低课业和文化障碍,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照顾,让他们在新的环境里快速适应。
三类:家庭方面的建议
在保障子女教育权利方面,家庭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了解当地教育情况,尤其是法律规定和政策,力争让子女享受到应有的教育福利。
2.抓好健康和营养,保证子女身体健康,提高学习效率。家长要多注意孩子的饮食习惯,让孩子吃得健康,睡得充足。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发展问题探讨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发展问题探讨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选择将子女带到城市,让他们接受城市的教育资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的教育发展中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将探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发展问题,以期提出解决方案。
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常常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他们的子女面临着经济困难。这就意味着他们无法提供给子女良好的教育资源和生活条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该加大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资助力度,确保他们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的适应能力较差。他们对城市的环境、文化和教育体制都不熟悉,很难适应新的生活。学校应该加强对他们的关怀和帮助,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适应培训和辅导,并建立起与家庭的密切联系,了解他们的困难并及时解决。
由于工作的忙碌,外来务工人员常常无法给予子女足够的关注和陪伴,导致他们的家庭教育受到影响。家长也需要更多的关心子女的学习和生活,尽量争取更多的时间与他们相处。政府可以推出一些措施,如延长夜间学校和托管机构的开放时间,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更多的活动和学习机会。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发展中的语言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挑战。由于经济原因,他们往往无法提供给子女学习外语的机会,导致子女在语言能力上落后于其他城市孩子。学校应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语言培训和支持,帮助他们追赶上其他孩子的学习进度。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发展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政府、学校和家长都需要共同努力,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以确保他们能够融入城市的教育系统,并拥有良好的教育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城市教育的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市工作,他们的子女成为城市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群体。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家庭教育方面面临许多困境。本文将探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是经济问题。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的收入有限,无力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和教育资金。这导致他们的子女无法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例如优质学校和补习班。其次,由于双亲长期在外工作,子女缺乏家庭陪伴和父母的教育指导。这也影响了他们的学业成绩和发展。同时,由于文化和和语言背景的差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很可能面临排斥和歧视,这对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首先,政府应该建立公立学校,专门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教育资源。这些学校应该提供免费的课程和学杂费,并招聘有经验的教师,提供良好的教育质量。其次,政府应该提供经济援助,帮助外来务工人员解决教育费用问题,确保他们的子女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辅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正确面对挑战和困境。同时,学校和社区也可以开展多元文化教育活动,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促进他们的融入和发展。
此外,外来务工人员家长也需要加强对子女的教育和关心。他们可以积极参与子女的学习和生活,给予他们指导和支持。同时,家长也应该注重培养子女的自信心和自我管理能力,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挑战。此外,
农村小学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现状及应对策略
农村小学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现状及应对策略
一、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现状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现状日益严峻。据了解,在全国范围内,有大量的外来务工家庭孩子被迫放弃家庭教育。根据中国
劳动力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外来务工家庭子女数量已达到183.31万人,其中大部分被迫继续他们的学业。
目前,农村小学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现状较为普遍。由于外来务工者
大多处于贫困状态,因此,他们的子女难以获得基本教育。首先,由于经
济原因,外来务工家庭子女很少能够参加补习课程,因此,他们在学习中
缺乏及时系统的复习,对学习成绩及考试绩点都存在一定的影响。其次,
外来务工子女由于缺乏稳定的生活环境,他们时常会有许多不可预知的变动,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压力,从而影响他们的情绪,也影响他们继
续学习的积极性。
二、应对策略
为了缓解农村小学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困境,有必要采取一系列应对
措施。
首先,应出台政策和财政支持,帮助外来务工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
政府应该提供子女教育资助,减轻家庭教育负担。比如,可以通过专门的
奖学金和职业培训计划,以及贫困区域孩子的免费义务教育,来帮助外来
务工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我校一所农村小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学生总数的90%,这些学生面对陌生环境,自我封闭,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自我放任,普遍学习成绩低下,没有自信心。本文从学生的现状着手,查找了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给出了针对性解决办法,旨在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策略
一、现状及研究意义
我校一共有300多名学生,而这些学生当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到了90%。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幼小的心灵承受着生活的重压,学业的挫折,特别是心理方面,有的孩子因“情感饥饿”而产生了自卑、紧张、困惑、迷茫、厌世、自闭、逆反等不良心理。这些学生学习习惯和知识基础上的差距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压力,迫切需要教师和管理人员从多个层面关注并提出解决办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面对陌生环境,自我封闭
“破旧油亮的外套,黑乎乎的小手和脖子,怯生生的眼神。”很多这样带着“乡土味”的孩子,他们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乍看上去与班级中其他同学格格不入,然而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成为班级当中特殊的群体,可以说他们是在一种完全不熟悉的环境里生活,这对这些幼小的孩子们来说都是非常陌生的,所以不愿主动与同学交往,他们往往会以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来抵制各种外界干扰,面对这样一种环境,甚至会感到自卑。
(二)缺乏正确教育,自我放任
我国教育家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句话说的是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然而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家庭不重视孩子的学习,缺少基本的教育方法,有一部分的外来务工子女的养成习惯需要加强。
(三)学习成绩低下,缺乏自信心
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相当数量的学生是中途从原籍转学至此的。他们很少有人受过较正规的学前教育,在起跑线上就已经输给了其他同龄孩子,所以他们学习基础差,转学后要跟上学习进度暂时比较困难,没有自信。
三、问题的原因
(一)忙于生计,无暇顾及
乡镇外来务工人员大多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很多家长对孩子没有要求,大多数家长表示孩子能上什么程度就上到什么程度,以后孩子能干什么就干什么。导致学生学习习惯差,不善学习。课前不预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懒于思考。课后作业马虎,字迹潦草,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少数同学从来不做家庭作业。不守纪律,不讲文明,不懂礼貌的行为时有发生。班级内打逗、骂人、起绰号,影响团结的现象经常发生。造成同学之间不团结,班级不安宁。甚至与社会不良人员走在一起,养成各种恶习。
(二)打骂为主,说教为辅
由于父母职业、文化以及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同,对子女的教育期望,教养方式,家庭文化氛围,家庭的成员间的相互关系会有较大差别,而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来源于家长的影响,家长恰如其分的对学生表现出一种期望,就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动力,对学生的学习起推动促进作用。班级中经常与父母沟通的孩子,作为家长不仅可以及时的看到孩子身上的缺点,而且还会看到孩子身上的优点,并且欣赏孩子身上的优点,不断鼓励孩子,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而一些外来务工人员由于本人的文化水平普遍很低,有的甚至不识字,缺少基本的家教方法,管教孩子和犯人一个样,打骂为主,说教为辅。要么对孩子的行为的对与错一概不管不问,对其学习努力与否也不关心,任其所为。孩子表现为对事物无是非观念,对学习采取无所谓的态度,成绩好坏也随其自然,学生生活在这样一种“放任”的家庭中,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低下。
(三)忽视人格和自信心培养
即使有父母关心学生的学习,当学生考试考得不好或者犯错误时,许多家长并不究其原因,而对孩子实行打骂的教育方式,孩子的自尊和人格受到损害,自信心受到打击,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致使学生学习成绩低下,缺乏应有的自信心。
四、解决措施
(一)以爱感化,让外来务工子女尽快融入集体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鲍威曾经说过:“缺乏自信心,是失败的最大原因。”所以外来务工子女不同于本地学生,他们流动性大,在语言、学习基础和行为习惯上有着很大差异,由于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良,加之教材、进度或语言不同等原因,往往缺乏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同时外来务工子女来到城里学校,由于家庭经济收入悬殊、文化背景的差别,造成了这些孩子的心理落差。背井离乡的生活、异常简陋的租住环境、语言不通的尴尬,再加上本地人或多或少的歧视,造成他们孤僻的现象。这些自信心欠缺的学生不敢大声说话,或者说话时非常紧张。为了有效的消除这种胆怯的心理,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了尝试,并得到了显著的效果。
1、教师的爱。
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爱是教育的前提,因此作为教师,应该首先端正思想,“摘下有色眼镜”,努力走进这些学生的心灵世界,对他们“多关爱一点,多理解一点,多帮助一点,多宽容一点”,用真诚的心去和他们建立一种平等、友好的关系。让他们明白老师心中永远有他们的位置,老师永远都在关注他们。同时可以利用空闲的时间让学生登台唱歌、演讲、讲故事、朗诵、展示自己的特长等等锻炼学生的胆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这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在尝试中突破心理障碍,树立自己的自信心。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热情的鼓励、一次和蔼的谈话,甚至是拍一下他的肩膀之类亲切的动作,缩短师生间的心理差距,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谊,并且在生活上予以帮助,自然就会消除恐惧、自卑的心理,主动地向教师吐露心迹、敞开心扉地亲近教师,从而接受教师的教育。
2、学生的爱。
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石子、水混合后,比花岗岩还坚韧。作为班主任,能够在他们的心中树立“小合作有小成就,大合作有大成就,不合作就很难有什么成就”的意识,让他们融入班集体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同龄段的孩子交往起来往往更容易,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志趣相投才能协作得更好。作为班主任,在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交友习惯、行为心理等,然后把情况大体相近的同学分在一个小组,
以便他们因为志趣相投而友好交往,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同时把家庭住地邻近、家居习惯相仿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以便他们双休日、节假日能在一起交流学习。在与同学的交融中,促进外来务工子女的性格转化。
(二)加强养成教育,帮助外来务工子女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教育需要学校与家长双方面的配合,只有双方达成共识,朝同一个方向努力,才会有显著地效果。
1、对外来务工子女要加强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我国教育家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句话说的是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近代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所以,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外来务工子女也不例外。他们不但要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教育,更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必须针对外来务工子女各自的特点,实施教育,达到有差异的发展。因此,在对外来务工子女的养成教育中,教师要力争做到细致性与差异性相结合的原则,给予他们最基本的教育和人文关怀,从最细微处入手。实验中可以依照《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以“低起点、小坡度、分阶段、分层次”为教育原则,对行为规范目标进行分解训导,形成由大化小、由小化细、纵向推进、由低向高的发展模式。
2、家校互动,引导外来务工人员对其子女进行教育。
对于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学校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除了学校在外来务工子女教育上的努力外,学校与家庭教育的有效沟通对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味地强调学校教育而忽视了家庭教育的作用,那么学校教育必将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成长,唯有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联动效果,教师的教育成果才可能得到完善和发展。
家校通是一座能帮助老师及时地与家长沟通取得联系的方便快捷的桥梁。尤其作为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教师可以将学校的教育理念及教学进程借助家校通这一平台延伸至每个家庭、每位家长。针对学生中的这一特殊群体——外来务工子女,家长为了工作大部分都是早出晚归,不能及时与学校老师联系,在第一时间得知学生的学习状况,或者及时了解学生该段时间在学校的表现。那么家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