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大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师生关系在教育内容上构成授受关系①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②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③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①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②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①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与人关系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是知识上、智力上影响,更是思想上、人格上影响。
和谐社会: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处在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具体说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教育具有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完善民主政治和促进文化发展等重要的社会功能。
新课改(论述用)课堂教学所实现的价值不仅是知识的,能力的,更是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全方位提升,新课改要求学生都能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获得三位一体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全人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
教师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⑪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可塑性,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都出在变化中,有可塑性;⑫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具有依赖性和向师性和主观能动性;教师只有在尊重和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权威,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⑬学生不光需要掌握科学技术知识,还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完整性。⑭学生是有个性化和差异化的个体。
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①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②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①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②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知识不等于智力;知识与智力相互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情、意相互作用,同时介入,需要处理好他们的关系;②知、情、意的协调发展不仅与教学内容、也与教学过程的组织、方法的运用有关;③人们十分关注被称为人的“非智力因素”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4)教室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①教师处组织者的地位,要发挥其主导作用;②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地位,发挥其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③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启发性原则含义要求: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自觉掌握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其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发扬教学民主。理论联系实际含义要求: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要求: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首先要重视教学实践,其次重视引导学生参加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⑪①独立的教育学诞生以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②对后世影响最大、最明确的构建教育学体系的是赫尔巴特;③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④传统“三中心”,教育教师、教材、课堂中心;⑤被看做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⑫①美国杜威和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②他是现代教育的代言人;③“活动课程论”代表人物是杜威;④他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⑤现代“三中心”,学生、活动、经验中心。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教育对生产力促进作用:⑪教育再生产劳动力①劳动力的质量数量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担当着再生产劳动力重任;②教育培养人的劳动能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③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④教育可以使劳动力得到全面发展。⑫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①通过教育把前一辈所积累的科学知识让后一代人所掌握,使科学知识得到继承和发展;②教育可以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③教育担负着发展科学、产生新的科学知识的任务。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作法:①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循序渐进②阶段性,要注意不同阶段实施不同内容采取不同方法手段③不平衡性,要求抓住关键期和最有效期④互补性,要求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⑤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由于个人的先天素质、内在技能的差异造成的,还受到环境及发展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自我意识的水平、自我选择的方向影响;要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做好因材施教。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互相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有指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计划、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⑪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作出具社会性规范。社会对个体的要求有德智体等方面,并提出规范,促使学生达到规范的目标。⑫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目标明确、时间集中、有专人指导,这都有助于加速个体发展。⑬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①学校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②学校提高了人的需求水平。⑭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①多面性和差异性,有助于个体特殊才能的表现与发现;②在个性发展方面,学校教师有助于他们发展学生的个性。当然,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特殊功能的发挥不是没有条件的,教育不是万能的。不能超越他所依存的社会条件,又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我国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1999年,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和接班人。基本精神①我们要求培养的是社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②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③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的意义:①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②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③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一般任务:①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力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1)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观察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的清晰表象,获得感性知识从而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要求: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2)启发性原则(3)巩固性原则:是指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要求: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4)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学习要按照科学的逻辑思维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要求: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5)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要从学生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贯彻要求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②采取有效措施,是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德育的意义⑪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德育具有战略意义,将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气、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决定性影响。⑫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先决条件和保证。青少年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