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代诗词的“诗眼”和“词眼”
漫谈“诗眼”和“词眼”
漫谈“诗眼”和“词眼”相传张僧繇画尤,一经点睛,便凌空飞去。
诗眼、词眼,有似于此。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面。
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诗眼”、“词眼”。
微云、河汉、疏雨、梧桐,何等寻常的景物,而孟浩然炼就“谈”字“滴”字,写成了千古不磨的“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如果去了“闹”字、“弄”字,所写景色原也平淡无奇。
而着一“闹”字、“弄”字,就境界全出,顿然改观。
“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
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
”范成大也在诗中写到过“诗眼”:“道眼已空诗眼在,梅花欲动雪花稀。
”范温的诗话更以“诗眼”为名,题为《潜溪诗眼》。
“词眼”一词,首见于元代陆友仁的《词旨》。
《词旨》分八部分,其六专论“词眼”。
虽然“诗眼”、“词眼”的称呼出现较晚,而注意炼字,可以说与诗歌创作的历史一样久远。
《诗经·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每两句只在关键处换一个动词,而估一有一掇一捋一袺一襭,逐层推进,同中见异,摇曳无穷,堪称为“诗眼”。
南朝民歌《明下童曲》:“走马上前坂,石子弹马蹄。
不惜弹马蹄,但惜马上儿,”一个“弹”字,墨光四射,如石韫工,令人耳目一新,与后世所说的“诗眼”已毫无二致。
两晋南北朝时,随着声律论的兴起与骈骊文的盛行,在文人创作中追求警策、秀句(其中也包含了对诗眼的追求),成为一时风气。
这不仅有陆机提倡于前(见《文赋》),并有许多文人追逐于后。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谢朓),“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何逊),“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行舟逗远树,度鸟息危樯”(阴铿),等等,锤字炼句得其神韵,历来传为美谈。
而“识”、“辨”、“下”、“飞”、“滴”、“暗”、”逗”、“息”等动词(“暗”字为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动词)与“逾”、“更”等副词,都不少为句中之眼,起着画龙点睛的传神作用。
诗歌鉴赏|如何准确找到并分析“诗眼”
诗歌鉴赏|如何准确找到并分析“诗眼”古人作诗,喜设诗眼,善设诗眼,能准确找出并分析诗眼,是古诗阅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
一、什么是诗眼?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它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具体阐释如次:1、能集中体现作者思想情感这种词语一般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
比如:陆游《书愤》中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其中的“空”字,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腔报国热忱却一直到老仍报国无门的深重的怅惘与悲愤,读之令人扼腕,准确深刻地点明本诗主旨——抒写悲愤之情。
2、具有概括性、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或情趣性这一般指动词,如大家非常熟悉的王安石《泊船瓜洲》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其“绿”字诗思深沉,情思浩荡: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春风和煦、百草逐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之景,又在这盎然生机中展示出作者当时奉诏回京的喜悦,还流露出作者经历第一次罢相之后,虽被再次征召回朝,但不能不产生的重重忧虑,其高度的概括性,丰富的表现力,的确让人称道,难怪王安石不厌其烦,易“十许字,始定为绿”。
3、能笼罩或点染全句、全联、全阕甚至全篇比如:白居易的《比如:长相思》上阕:“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其中的“愁”字,就是全阕的诗眼。
读完前三句,尚不足为奇,就写两条河在流,流到瓜洲的一个古渡头,但一读出“愁”字,词意就陡然变化,山水含愁,万物齐悲,主人公的哀愁弥漫山水,充塞天地。
一字点醒全片,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二、怎样才能找准诗眼呢?第一,就一首诗而言,指某一联或某一句,它们一般是:1、全诗的主旨所在;如:高适《山中留客》中“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湿衣”。
从诗题看“留客”是主旨,此二句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去诱导点燃客人心里那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故应是诗眼2、含有某种哲理的诗句;如: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二句。
如何辨析古诗词中的诗眼
如何辨析古诗词中的诗眼解读诗歌虽然与鉴赏艺术是同形异构的关系,但它自身却具有独特的语言特征,那就是要用最少的文字传达尽量多的内容,即要达到一字传神。
这就要求我们解读诗歌时必须准确把握和分析诗眼。
那么,我们该如何辨析诗眼呢?一、关注词类活用鉴赏诗歌首先要了解诗歌的语言特征。
诗歌的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和跳跃性。
诗歌不仅要借助非常简洁的语言外壳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因此很多时候必须对语言作适当加工。
这就是说,诗人必须懂得“诗家语”,即诗人必须懂得如何对诗歌的语言作适当变形。
改变诗歌语言所用词语的词性是最主要的诗歌语言变形手段,而这些词性改变的词语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
其实,诗歌中这种词语改变词性的用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词类活用。
古诗词中的词类活用往往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例如,蒋捷《一剪梅》“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句,就是将形容词“红”与“绿”活用为动词后,通过樱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抒写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又如,周邦彦的“两肥梅子”一句,也是将形容词“肥”活用为动词,从而既写出了动态又写出了形态。
由以上两例不难看出,古诗词中的词类活用虽然各有妙用,但它们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都增强了诗词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留意重点字词1.从形象性入手,留意动词。
鉴赏古诗词必须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那些具有多重含意的动词。
因为,对动词表意的提炼往往是古诗词炼字的主要内容。
比如,杜甫《旅夜书怀》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一句,前人对其的评价是:“等闲星月,着一‘涌’字便觉不同。
”又如,王维《汉江临泛》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一句,“浮”与“动”用得十分传神:明明是自己所乘的小船在上下浮动,却说是眼前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是天空也为之动荡。
此句诗正是在这一“浮”一“动”中进一步渲染了磅礴的水势,并流露了作者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
高三语文诗歌的“题眼”“诗眼”“词眼”
高三语文诗歌的“题眼”“诗眼”“词眼”
从标题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即“题眼”。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样的好雨,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出来(浦起龙《读杜心解》)。
《哀江头》的“哀”,整首诗如泣如诉,凄婉感人,题眼即见。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词有“词眼”。
诗眼、词眼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
如王维《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捶。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诗中的“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
不仅交代友人归隐的原因,表现他失意不满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表达诗人自己对现实愤懑不平的心情,这三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钥匙。
再如李清照的《醉花阴》,这首重阳词,情景交融,写出了女主人公多愁善感,怜花自怜的性格情态。
结尾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个“瘦”字,是全篇的词眼,形象地概括了全篇词意,画龙点睛,使形象与环境显得十分协调。
鉴赏诗歌的诗眼
鉴赏诗歌的诗眼一、诗眼是什么“诗眼”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一首诗内容的凝聚点,表现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
如贾岛《题李凝幽居》里的“幽”字。
二是一句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一个字,或增强诗歌的形象性,使诗歌充满情趣,给人以丰富的想像;或使诗意更精确;或使诗句翻出新意。
这是局部的诗眼。
如王维《过香积寺》,并分析第三联的诗眼。
典例1、分析:严维《丹阳送韦参军》:首句“丹阳郭里送行舟”,交代了送别的地点——丹阳的内外城之间,友人出行的方式——由水路乘船。
古代城防有内外两道,内为城而外为郭。
丹阳是江城,故郭里也能行船。
次句“一别心知两地秋”,交代送别的时间——秋天。
“一叶落而知天下皆秋”。
“两地秋”之语,并不是说两地秋色有何不同,而是说同样秋色,而人已分两地。
惜别之情,溢于言外。
值得注意的还有句中隐含着的“愁”字。
“愁”字可以被分解为“心”、“秋”两字,故诗人往往用“秋心”、“心上秋”之类的辞藻来暗指“愁”字。
本句“一别心知两地秋”,明写秋而隐写愁,耐人寻味。
第三、四句写别后的情景。
“日晚江南望江北”,点明友人远行的方向——江北。
兰舟已逝,离情难舍。
天色向暮;连成群的寒鸦也纷纷飞尽,各自归入巢中。
但是,诗人仍在江畔伫立,久久地凝望着友人离去的方向。
“寒鸦飞尽水悠悠”,是望中之景,然而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合为一体。
友人远去,相见无期,鸟儿飞尽,无踪可寻。
天地间显得多么空阔、多么寂寞。
只有那无尽的江水在无言地流淌,恰如诗人心中无限的忧愁。
这首七绝是作者抒写他给韦参军送行以及送走之后的情景,表现了他们之间的真挚情谊。
典例2、叶绍翁《游园不值》: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
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
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
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古典诗歌鉴赏(诗眼)
古典诗歌鉴赏(诗眼)什么叫诗眼: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诗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全联或全句的字词句。
诗有“诗眼”,词有“词眼”。
这里的“诗眼”“词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
如李清照《醉花阴》写主人公多愁善感、顾花自怜的性格情态,结尾写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个“瘦”字便是全篇的词眼。
它形象地概括了全篇的词意,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与环境显得十分协调。
一、“分析诗眼”题的常见设问方式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2.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3.某词统领全诗的理由是什么?4.有人认为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二、答题步骤第一步,明确指出作为“诗眼”的词;第二步,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该词在突出主旨、营造意境和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注意联系诗歌感情和表现手法)。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杂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
(第一步)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生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释字义、描景象)“咽”、“冷”两字运用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深远的景象(点作用)(第二步)[例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见嵩山(宋)张耒年来鞍马困尘埃,赖①有青山豁我怀②。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①赖:依赖,凭借。
②豁我怀:使我开怀、振奋。
豁,舒展。
有人说“数峰清瘦出云来”是公认的全诗的诗眼句,特别是“清瘦”二字更是为人称道。
古典诗论中的“诗眼”研究
古典诗论中的“诗眼”研究在古典诗论中,“诗眼”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指诗歌中最具表现力和最能传达情感、主题的词语或句子。
诗眼在诗歌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揭示诗人的情感和主题,还能够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诗歌的意境和韵味。
在古典诗论中,诗眼通常被分为“句眼”和“字眼”两种。
句眼是指诗歌中最重要的句子,它通常是诗歌的承上启下之处,也是诗人情感的高潮所在。
字眼则是指诗歌中最具表现力的单个词语,它通常能够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诗歌的意境和韵味。
对于诗眼的研究,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境,还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主题。
通过对诗眼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诗歌的内在结构和韵律,更好地感受到诗歌的艺术魅力。
在古典诗论中,诗眼的运用也是诗人独具匠心的体现。
诗人通过巧妙地运用诗眼,将个人的情感和体验完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诗眼也是诗歌风格的重要体现,不同的诗人会有不同的诗眼运用方式,这也就形成了他们独特的诗歌风格。
古典诗论中的“诗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诗歌中最具表现力和最能传达情感、主题的词语或句子。
通过对诗眼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境,还可以更好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主题,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欣赏到诗歌的艺术美。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这个时期的诗歌创作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内容丰富。
在这个时期,儒家诗论对唐人的诗论与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唐代儒家诗论及其基本范畴,并论述儒家诗教观念对唐人诗论与创作的巨大影响。
“诗言志”在唐代,儒家诗论提出了“诗言志”的观念,这是对诗歌本质的一种表述。
这个观念强调诗歌应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志向,而不是单纯地描绘自然或叙述事件。
这种观念对唐诗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唐诗更加强调主观情感的表达。
“诗贵性情”儒家诗论还提出了“诗贵性情”的观念,这个观念强调诗歌创作应该基于诗人的真实情感和内心世界。
诗歌语言之题眼、诗眼、词眼·曲眼·文眼
诗歌语言之题眼、诗眼、词眼·曲眼·文眼所谓“题眼”,就是指诗歌标题中提挈全篇、精练传神的字词。
如2002年高考选用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题中“闻笛”二字便是“题眼”,所以全诗四句中的前三句全用来写笛声,把读者引到一个美妙的音乐境界中来,直到最后一句才透露了诗人的本意。
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喜”便是题眼。
八句诗中虽然未用一个“喜”字,但字里行间处处透露着“喜”意。
在阅读中,发现并评析“题眼”,可以帮助体会诗歌丰富的内涵。
诗有“诗眼”,词有“词眼”。
这里的“诗眼”、“词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
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
一、题眼例1:闺怨 (唐· 王昌龄)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解析]先写少妇兴致勃勃,梳妆打扮后上楼观景;转而写她看见路边的杨柳,勾起了对丈夫的离愁,心情由高兴变为懊悔。
因为杨柳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少妇看见杨柳,自然就想起与丈夫分别的情景,后悔之情也就油然而生例2: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解析]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巩固练习]找出下列诗题的“题眼”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解析]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
“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
“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解析]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
古典诗词“诗眼”鉴赏六法
古典诗词“诗眼”鉴赏六法所谓诗眼,是指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或一首诗主旨所在句,或含有某种哲理的诗句。
诗眼犹如人眼,最为生动传情,如何鉴赏“诗眼”?笔者总结出以下六法。
一、从“诗题”上鉴赏“诗眼”有的诗,诗题起到提示全诗中心的作用。
通过“诗题”即可找到“诗眼”,并从这一“诗眼”中体会诗歌情感。
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陆游的《书愤》:“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夜雪楼船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两首诗分别不着一个“怀”、“愤”,却字字含“怀”、“愤”,句句联“怀”、“愤”,因此标题上的“怀”、“愤”即为诗眼。
二、从词性角度鉴赏“诗眼”1.实词锤炼之妙古人写诗讲究“炼字”。
动词、形容词是叙事、写景、状物、抒情的关键字,自然成为锤炼字眼的重要对象。
因而,动词、形容词做“诗眼”居多。
著名的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宿”和“敲”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和“圆”字。
有时,数量词也可成为“诗眼”。
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中的“一枝”。
“一枝”为数量词,修饰梅。
用“一枝”而不用“数枝”或“几枝”更能突出此梅先于百花而开,先于众梅而放,“一枝”先开,生机乍泻。
“一枝”虽是数量词,但在表现“早梅”二字的命意上,却大有画龙点睛之效,传神点出了“早梅”的不凡神韵。
2.词类活用使词意丰富有的诗因某些词的活用而色彩大增,鉴赏时不可忽略。
如刘长卿《新年作》:“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颈联“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中的“同”、“共”二字,本为副词“一同”、“共同”,在这里都活用为动词,有“同度”和“共受”之意。
古代诗歌鉴赏怎样找“诗眼”
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如能准确找出“诗眼”,不失为一条鉴赏的捷径。
2003年高考语文试题的17题是诗歌鉴赏题,此题要求找出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原题是这样的: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香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通过阅读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分别是“咽”和“冷”。
因为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炼地显示出山中幽静的孤寂的景象。
要找准“诗眼”,必须明确什么是“诗眼”。
所谓诗眼,最初是指唐人五言诗,工在一个字,谓之诗眼。
后来也指全诗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句。
也有人把诗眼说成“句中眼”,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
以后又发展成为一首诗的眼目,即全诗主旨所在。
据此可知,诗眼的含义有二:就一首诗而言是一联或某一句;就一句话而言是某一个字。
怎样才能找准诗眼呢?我们也必须按诗眼的含义有二分别来找。
第一,就一首诗而言,指某一联或某一句,它们一般是:1、全诗的主旨所在;2、含有某种哲理的诗句;3、全诗最精彩和关键的诗句,尤其是精炼的动词,形容词所在的诗句。
例①临洞庭上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这首诗委婉地表达想入朝为官的愿望,希望张丞相引荐。
因此诗眼应该是颈联“欲济”二句。
意思是说:想找到出路却无人引荐,正如无船渡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想出来做一番事业,出仕求官。
与诗的主旨吻合例②山中留客高适山光物态寻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湿衣。
从诗题看“留客”是主旨,因此诗眼是三四句。
诗人采用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去诱导点燃客人心里那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
“入云深处亦湿衣”,即也有小雨,人不留客天留客,扣住了主旨。
例说“诗眼”和“词眼”
到视觉 ,从 当夜到次 日清晨 ,由现实到想像 ,结 容词 ,多能渲染气氛 ,表达心情 。如王维的《过
尾二句使诗人喜悦 的心情达到了高潮。虽通篇 香积寺》:“不知香积寺 ,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
不见“喜”字 ,却处处洋溢着喜意 。所以 ,题 目中 径 ,深 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薄
眼 ”。
“薄暮”“深 山”“无人径”等 自然环境相照应 ,显
动词 在诗词里 是最活跃 、最 富有表现力 示 出诗人 心中的孤寂 。又如冯延 巳的 《谒金
的 ,一个精 当的动词往往能够点亮整 句诗 。在 门》:“风乍起 ,吹绉一池春水 。”“绉”,大家通常
用 它来状 纸 、帛 、老人 的脸 等 .而用它来 形 容
的这 个“喜”字就是最 能概 括这首诗 的主题 的 暮空潭曲 ,安禅 制毒龙 。”其 中,“日色冷青松 ”
“诗 眼 ”。
中的“冷”字是“诗 眼”。该句说照 在青松上 的
从语法角度来看 ,写景叙事句 中的动词 、 “日色”,由于山林幽暗 ,似乎也显得阴冷 。“冷”
形容 词 、虚 词都 可 能是 诗 词 的 “诗 眼 ”或 “词 字 自古以来就给人以一种消沉落寞之感 ,又与
文学时空
有关“诗 眼”和“词眼 的位置 ,并没有作 明 逝去 的感 叹。
确的规定 ,要视诗
杜甫的《春夜喜雨 》一 诗中 ,“喜 ”便是 “诗 色 、形等方 面描绘 出对象 的特点 ,还 能传 达 出
眼”。由带评论性 的叙述到具体 的描写 ,从听觉 作者的情感 。尤其是一些表颜色明暗冷暖的形
“忽 ”字就将 其传达得淋漓尽致 。再 如周邦彦的
《咏蔷薇》:“长 条故惹 行客 ,似牵 衣待话 ,别情
鉴赏诗歌的诗眼
•
• • • • • •
古人评诗时常有“诗眼”之说。所谓“诗眼” 是指诗中最精练传神或能巧妙表达主旨的词、句。 诗眼是洞察诗歌旨意的窗口,是诗的灵气所在。 抓住诗眼对领会诗的意境和旨趣有重要作用。 “诗眼”的特点: (1)最生动,最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 (2)最能营造意境。 (3)最易统摄全篇。 (4)最能表现作者感情和主旨,是全诗的主旨 所在。 (5)含有某种哲理的诗句。
• 诗眼可以是诗句中的一个词。 • 找出下列诗句中的诗眼或词眼,并 说说理由。 • 红杏枝头春意闹 • 云破月来花弄影 • 春风又绿江南岸 • 又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闹、弄、绿、载)
• 找出下列诗篇中作为诗眼的句子。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这首诗从表面看,这是一首游仙诗,诗的 主体部分山是关于神仙世界的描写,但诗 人之所以向往神仙世外,是因为他鄙弃黑 暗的现实世界,追求个性自由,具有蔑视 权贵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在诗歌的结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中得到了明白的体现。因此,最后两句是 传达全诗主旨的关键句,也就是全诗的 “诗眼”。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杜甫《望岳》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望岳》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勃勃朝气。 从尾联中我们可以看到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 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全诗的主旨和诗眼也正是尾联。 此二句既具有象征意义又蕴含着哲理,也正是千百年来 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 因。 • 闻雁 韦应物 • 故园渺何在?归思方悠哉。 •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诗有诗眼
设问方式: 设问方式: 是全诗的“ ①某字(词)是全诗的“诗眼”,为什么? 某字 词 是全诗的 诗眼” 为什么? ②全诗围绕某字展开,请结合全诗分析。…… 全诗围绕某字展开,请结合全诗分析。
[例证 例证2] (2007·四川高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四川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例证 四川高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 溪 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 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 请简要赏析。 请简要赏析。 答:
解答古诗歌“诗眼型” 解答古诗歌“诗眼型”题目的方法 1.指出该字 或该句 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 指出该字(或该句 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 指出该字 或该句或该句 写了哪 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 或该句 或该句)写了哪 结合诗句进行梳理 些内容。 些内容。 3.分析该字 或该句 在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分析该字(或该句 在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分析该字 或该句)在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4.根据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根据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根据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第三步,从该词在诗中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第三步,从该词在诗中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乱” 实际是全诗的纲(线索 ,串联诗人所见、所感、所想的内容, 实际是全诗的纲 线索),串联诗人所见、所感、所想的内容, 线索 使诗歌内容多而集中。 使诗歌内容多而集中。 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关于中国古典诗词(六、诗和诗眼)
关于中国古典诗词(六、诗和诗眼)关于中国古典诗词( 六、诗和诗眼)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一首诗里,有时候会有一句非常关键的话,对理解全篇的结构脉络或者是作品的主旨,起着非常重要的昭示的作用,这就是诗眼。
有人说诗眼就是炼字,某句话里的某个字炼的好,使得全句增色,这个字就是诗眼,比如王安石的诗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
但我以为,这不是诗眼,这只是眼字诗眼,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因为诗的结构过于复杂,因此需要在某个地方加以提示,以帮助读者理清作品的思路。
有个时候,是作者的思想或者诗的主题不好明确交代,需要在某个地方加以提醒或暗示。
这样的情况,就需要诗眼。
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那就是并不是每一首诗都需要诗眼。
大多数诗是没有也不需要诗眼的。
诗眼只根据需要而使用,不需要特意安排。
一首诗的诗眼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在合适的地方加以安置。
以律诗为例,分四联,因此,诗眼可以安排在诗的任何一联里。
我们举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
首联安排诗眼,比如笔者的《秋兴二》:家在最高楼上住,惯听天外淌秋声。
边城鼓角几时起,朔漠悲笳何处鸣。
司马书来先泪下,沈园柳老倍心惊。
诗人自是多情客,且为情多痛一生。
这首诗刚发在网上,许多人的评论是:起的高古,后面不知道转哪去了。
其实在首联里已经安排了诗眼,读懂了首联,相信全篇皆通。
因为家在最高楼上住,所以夸张地说:惯听天外秋声。
其实地球上分四季,天外秋声为何物?此说似乎不通。
因此这里暗指的是一种幻觉,说的是历史长河里的旷古之音,也就是说在感怀历史。
明白了这一层,你就可以很清晰地理解了接下来的两联,是四个典故,都是与诗人有关的,一个讲边塞之苦,一个讲去国怀乡之痛,一个讲朋友相思之苦,一个讲悼亡之痛。
结尾的两句边转边收,就更容易理解了。
在这首诗里,我就章法做了个尝试,不说成功与否,但就整个诗的脉络而言还是清晰的,关键在于首联的诗眼的安排。
也有在颈联安排诗眼的。
比如江西熊盛元先生写河西走廊的诗(题目记不太确切,不加了)。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模式指导-诗眼
“诗眼”的词性特点及其一般位置:
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还有一些虚词。
一般的说,从炼字角度看,五言诗诗眼多在第三字,
七言诗诗眼多在第五字。从一字(词)统领全诗有度
看,诗眼多在首联(第一、二句)或尾联(第七、八
句)。
当然,并非所有的诗句都有诗眼,有的诗眼不在诗句
中,而隐藏在标题中。 精选课件
3
关于“诗眼”的具体阐释 1、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这类词一般具有 浓厚的感情色彩。
精选课件
1
古代诗歌“诗眼”题型
1、理解古典诗歌中“诗眼”的概念,并能 在诗歌赏析的过程中学会巧抓“诗眼”和 体会“诗眼”,领悟诗的丰富含义和感受 诗的无穷魅力。
2、掌握寻找辨析诗眼的几个方法。
精选课件
2
关于“诗眼”的含义:
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 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 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它是读者窥探 诗歌内容的窗口。
精选课件
8
一字(词)领全诗型 答题要点
•(1)该字(词)对突出主旨 (思想情感)所起的作用。
•(2)该字(词)在诗中结构 上所起的作用。
精选课件
9
例1
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如“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其中的 “空”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腔报国热忱却一直 到老仍报国无门的深重的怅惘与悲愤,准确深刻地点明 本诗主旨。
2、具有概括性、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或情趣性。
如宋祁《木兰花》中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
诗眼、词眼、用典
诗眼、词眼、用典
诗的语言最精练,往往差了一个字就会影响一句诗甚至会影响一首诗的艺术性。
古人称这样的字为“诗眼”。
诗眼也好比人的眼睛,从前顾恺之画人物极有名,他画人物时非常注意画眼睛,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这个)中。
”就是要在眼睛里传达出人物的神情来。
诗眼也这样,也能传出一首诗的精神,这个字用不好,也会使诗变得没有精神。
所谓炼句炼字,就是在词的某一句的某一字,经过锤炼。
而使全句乃至全篇形象鲜活,神情飞动,顿生光辉。
这在词的创作中有个术语,叫作“诗眼”或“词眼”。
一般说,诗或词句中最重要的一个字是谓语的中心词(称“谓词”),把这个词炼好了,真是所谓一字千钧。
宋人宋祁《玉楼春》中有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天仙子》中有一句:“云破月来花弄影”。
王国维认为“闹”“弄”二字,就是词眼。
因
为,着此二字“而境界全出矣”。
多用典故,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里一个突出的现象。
它对作品有利有弊。
有些作者用典故来炫博矜奇,用典故来粉饰空无内容的作品,它的流弊就很大。
有的运用人人熟知易解的典故,用得很恰当,能以少数文字表达比较丰富的意思,能给人以具体、鲜明的印象,有的并且能起“古为今用”的作用。
这种是完全应该肯定的。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诗眼、语言风格)师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诗眼、风格)一、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在一首诗中,诗人反复锤炼的某一个字,是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体现诗人独具匠心的字。
因此,一首诗或词往往会因一字而境界全出。
一般说来,炼字主要是锤炼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叠词和虚词。
二、鉴赏诗歌的诗眼所谓“诗眼”,是指一首诗(词)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句。
抓住诗眼对于领会诗的意境和旨趣具有重要作用。
鉴赏“诗眼”要注意知人论世,并与诗歌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相联系。
1.确定“诗眼”:(1)内容上:最能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词语往往是“诗眼”。
(2)修辞上:妙用修辞(尤其是拟人)的地方往往是“诗眼”。
(3)词类上: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的动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
2.赏析“诗眼”(1)要有多要素意识。
“诗眼”可以让全诗生动,具有活力;可以营造意境;可以统摄全篇;可以表现作者感情和主旨。
(2)要有多角度意识。
鉴赏“诗眼”与重点字词,不宜笼统解说,也不宜单从一个角度分析,应该有多角度意识。
主要角度有二:①内容角度,主要是句子意思、描写情境、上下文与重点字词方面;②艺术角度,又分为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方法等方面。
练习: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江小渡杨万里溪水将①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①将:行,流过。
问: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说说你的理由。
解析:全诗围绕“交情”展开,前两句是叙述,后两句是议论,并将“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
“交情”实际是全诗画龙点睛的词。
答案:①交情。
②溪水经过小桥后不再流回,小船还得依靠着短篙撑开。
交情应像山溪渡恒久不变,不管风吹浪打却依然存在。
③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 秦风》 中的《 蒹葭》 :蒹葭苍苍 , 篇 “ 白露 为霜。所谓伊人 ,
在水一方 。 溯洄从之 , 阻且长 。 道 溯游从之 , 宛在水中央。蒹
中的情态与江鸣夜雨之形象表达 出来 ,二则把诗人与其友 之 间在此种情景 中告别的骚动不安 以及急切之心情透露 出 来 ,对诗人 的情感体验进行了鲜 明而强烈 的渲染 。诗人 的 《 旅夜书怀》 星垂平野阔 , 中“ 月涌大江流 ” , 垂” “ 二 句 “ 换 字 、词 :苍 苍——萋 萋——采 “ 采 ” “ 霜—一未 唏一 ,为 未 已 ” “ 方 ——湄——涣 ” ,一 “ 长—— 跻——右” 等 等 , 层推 进 , , 逐 同中见 异 , 称得 上 可 “ 眼” 诗 。两晋南北朝时期 , 随着声韵 、 格律的兴起和骈文的 盛行 , 文人创作 中追求警 策、 秀丽之句 , 中包括对诗 眼的 其 追求 , 为一时风气 。谢胱 的诗句 “ 成 天际识 归舟 , 云中辨江
杜勃妹
( 呼和 浩特 民族 学 院 语 言文 学 系, 内蒙古 呼和浩特
摘
001) 100
要: 古人 写诗 作 词 , 究锤 炼 字 、 , 炼 得 当 的字 、 , 为整 个一 首 诗 词 的 “ 眼 ”“ 讲 词 锤 词 成 诗 、 词眼 ” 在 关键 处起 到 画 龙 点 睛 ,
的 传神 作 用 , 得 整 首诗 词 生动 而富 于 情趣 , 意精 炼 而 意境 大增 。 本 文 试 从 古人 诗 词 名 句 的欣 赏 中, 纳 “ 眼 ” “ 眼 一 使 诗 归 诗 、词 带 给 整 首诗 词 精妙 意境 的作 用 , 而探 讨 古诗 词锤 炼 “ 进 字眼 “ ” 眼 “ 一 些技 法 , 、词 的 以便 我们 能够 在 - ̄ 诗 词 鉴 赏 中 . 正把 握 其 b ̄ - 真
个“ ” 、 生 字 一个 “ 字 , 入” 把诗人心胸如被 云气 所冲荡 。 张
目而见 飞鸟的归 宿之情与景 , 写得浩荡空阔 , 表现 出诗人胸
襟 的开 阔。他在 《 春望> 首旬“ 国破 山河在 , 城春草木深 ” 中。
一
个 “ ” 把因战乱造成 的荒草遍城 、 烟稀 少的凄凉 之 深 字 人
新 ” ,红”“ ”“ ”“ ” 个色彩形 容词把早春之景 句 “ 、 嫩 、青 、新 几
“ 诗眼” 一词最早见于北宋 。苏轼在诗中云 :天公忽向 “
背, 诗眼巧增损。” 南宋诗人范成大也在诗 中写过 :道眼已 “
色活跃在眼前。《 水槛潜心》 细雨鱼儿 出, 中“ 微风燕子斜” 两
句 , 出” “ 两个动词把细雨 中的鱼儿之态与微风 中的 用“ 、 斜”
( ) 推 敲月下 门” 中“ 句 推敲 ” 的故事 众所周之 ; 杜甫决心 “ 为 人性僻耽佳句 , 语不惊人 死不休” 更是 令人敬佩其锤 炼字 , 句的执着。孟浩然在《 省试 骐骥 长鸣》 中,淡” “ ” 诗 “ 、滴 二字 的锤炼 ,成 就了千古不朽 的佳句 :微云淡河汉 ,疏雨滴梧 “ 桐” 张先词《 ; 天仙 子》 云破 月来 花弄影 ” 如果去掉 “ 、 “ 中, 破”
“ ” 弄 二字 , 宋祁诗“ 红杏枝头春意闹 ” 中去 掉“ 字 , 闹” 所写的 景色就显得平淡无奇 , 而用 了这几个关键字 , 就起到了化静 为动的效果 , 诗词的境界全 出。
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 春” 与“ 之时节作对 , 更显得凄怆。在 “ 感 时花溅 泪 , 恨别鸟惊心” 中, 溅 ” “ 两个动词把 自己 句 用“ 、惊”
空诗眼在 , 梅花欲动雪花稀 。” 词眼” “ 一词最早见于元代陆 友仁的《 旨》 词 。虽然“ 眼” “ 诗 、词眼” 的称 呼出现在宋元 , 但
是讲究锤炼字词可 以说 和诗歌创 作的历史一样久 远。《 诗
燕飞之景写得真切而细致入微 。在《 下夔 州郭 宿 , 船 雨湿不 得上岸 , 王十二判官》 别 中的“ 风起春灯乱 , 江鸣夜雨 悬” 句
深 刻 意境 。
关 键 词 :词 眼 ; 法 : 技 意境
中图分类号 : 0 I 7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3 29 (0 0 0 — 0 2 0 17 — 5 6 2 1 )3 06 - 2
古人 写诗 作词 , 讲究锤 炼字句 , 在关键 处炼得好字词 , 就如 同相传 中张僧繇画龙 , 一旦点 睛 , 龙便 凌空飞去 , 使得
伟 大的诗人 杜甫历来被人们称 为锤炼字 句的圣手 。他 年 轻时 的代表作 《 望岳》 “ 中,荡胸 生层 云 , 决眦入归鸟 ” , 句
一
整个诗词显得如游龙 飞动 ,意境全 出,这就是所谓 的 “ 诗
眼” “ 、词眼” 。它往往令人有刹那 间见终古 、 微尘 中显大千的 感觉 。所 以 , 古人 给我们留下 了许 多“ 锤炼 字词” 的佳 话趣 闻, 成为后人学 习的范例。韩愈帮贾岛斟酌 “ 鸟宿池边树 , 僧
第3 1卷 第 3期
27 0 0年 3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unl f h eg nvrt ScSi o raoC i n ie i o . ) f U sy( c
Vo. . 131No3
M a"2 O l Ol .
论 古 代 诗词 的“ 眼 ’ “ 眼 ’ 诗 ’ 词 和 ’
葭萋萋 , 白露未唏。所谓伊人 , 在水之湄。溯洄从之 , 道阻且 跻。 溯游从之 , 宛在水 中坻 。 蒹葭采采 , 白露未 已。 所谓伊人 ,
在水之埃 。溯洄从之 , 道阻且右。溯游从之 , 宛在水 中浊。”
字体现 出杜诗阔大气魄与流走跌宕的铺排风格 。他在< 江畔 独步寻花七绝句》 中写道 : 留连戏蝶时时舞 , “ 自在娇莺恰恰 啼 。” 时时” “ “ 、恰恰 ” 把戏蝶、 娇莺的繁忙 、 愉快景象再 现在
对祖 国 的深爱 和对 国家残破 的沉痛之情表 达得人木 三分 。
在《 月夜 》 香雾云鬟湿 , 中“ 清辉玉臂寒 ” ,香 ” “ 二字 句 “ 、 湿”
使我们 如见寒月下挂念诗人而久立 的诗人妻子及其霜 打之 发 的形象 ,清 ” “ 二字更是突出了秋月夜孤身单影 的悲 “ 、寒”
凉 。 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 在《 中,红入桃花嫩 , 青归柳 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