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附录Ⅱ 相对原子质量表(共24张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测定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的一 些情况
“( )”内数宇为末位数的误差范围
注:
1、相对原子质量录自国际纯粹 与应用化学联合会( IUPAC)公 布的“标准相对原子质2009”, 以C=12为基准。
2、相对原子质量加方括号的为 放射性元素半衰期最长的同位 素的质量数。
3、相对原子质量末尾数的不确 定度加注在其后的括号内。
英国著名的化学家道尔顿(J.Dalton,1766~1844)
道尔顿的设想与方法:
设想:
化学元素都是一个一个原子构成的,同种元素的原子 的质量与性质都应该是相同的,每一种元素的原子都应该 有一个确定的质量。
采用方法:
首先要确立一个相对标准,既以谁为参照基准。人为规定氢的相 对原子质量为1,其他的元素都以这个元素质量的多少多少倍来标记;
贝采里乌斯的非凡工作
成就之一:
测定49种元素的相对原子 质量,大部分相对原子质量已接
近现代原子量数值。
测定方法:
与道尔顿相似,但基准选
定氧=100。
科学贡献:
为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
开辟了道路。
瑞典化学家——琼斯·雅可比·贝采里乌斯 (Jons Jakob Berzelius ,1779年8月20日—1848年8月7日) 有机化学之父
理查兹的原子量精确 测定工作更加出色,这使 他因此而荣获1914年诺贝 尔化学奖。自1904年起, 他和他的学生通过大量的 分析工作修正了斯达的原 子量值,使许多元素的原 子量更为接近于现代值。
现代原子量的测定
1957年,美国质谱学家尼尔和化学家厄兰得提出以 C =12为基准的方案,得到德国著名质著学家马陶赫的支持。 1959 年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接受了这项倡议,并商 得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的同意,于1961年8月正式 决定采用C=12作为原子量的新标准。
3、相对原子质量末尾数的不确 定度加注在其后的括号内。
4、[a;b]表示该元素的相对原 子质量依据其同位素丰度变化 而介于a和b之间。
张青莲与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
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大学张青莲教授是我国参加国际 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学术会议的代 表,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了卓 越贡献。他于1983年当选为国际原子 量委员会委员。他主持测定了铟、铱、 锑、铕、铈、铒、锗、锌、镝几种元 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被国际原子 量委员会采用为国际新标准。
Hale Waihona Puke Baidu达的卓越功绩
最早进行原子量精确测定 的人。他提出采用O=16为原子 量基准。在1857~1882这二十 五年时间里测定了多种元素的 精确原子量,其精度可达小数 点后4位数字,与现在原子量相 当接近。
比利时化学家斯达 (J.S.Stas,1813~1891)
理查兹的卓越功绩
美国化学家理查兹 (T.w.Richards,1868~1928)
科学贡献:
康尼查罗澄清了当时化学界混乱的
局面,使近代化学发展走上了正确的轨道,
为“原子—分子”理论的发展和最终确立扫
意大利化学家——斯坦尼斯劳·康尼查罗 (1826年7月26日—1910年5月10日)
除了障碍,从此化学的研究逐步进入微观
领域。被称为“理论化学大混战的终结者”。
康尼查罗虽然使原子量测定工作步入正 确轨道,但所得到的只是原子量的约值。要 得到准确的"真实"原子量需要有非凡的实验 化学家。自19世纪中叶开始到本世纪初叶, 相继有两位卓越的化学家为此付出了艰辛的 劳动。
在19世纪上半叶的五十多年里,从道尔 顿到贝采里乌斯,虽然有很多人致力于原子 量的测定,但由于对化合物中原子组成比的 确定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更 主要的是当时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尚混淆不 清,因而使原子量的测定长期处于极其混乱 的状态,陷入了困境。
康尼查罗的杰出贡献
最大贡献:
康尼查罗确立了阿伏伽德罗原子— 分子理论,提出了测定原子量的方法,并 精确地测出了不少元素的原子量。统一了 当时化学界原子量的不同意见,提出了分 子式的正确书写方式。
附录Ⅱ 相对原子质量表
一、原子量的测定
没有可靠的原子量,就不可能有可靠的分子式,就不 可能了解化学反应的意义,就不可能有门捷列夫的周期表。 没有周期表,则现代化学的发展特别是无机化学的发展是不 可想象的。
——傅鹰(中国著名物理化学家、化学教育家)
道尔顿的开山之功
道尔顿提出原子论 观点的同时,就为确定 不同元素原子的相对重 量作了努力,从而成为 化学史上测定原子量的 第一人。
H3
1氚
同位素:是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其原子具有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 化学性质几乎相同,但原子量或质量数不同。
其次要有准确的定量分布手段,在当时是很难做到明确分子中元 素原子的数目,所以道尔顿只能采用主观武断的方法规定不同元素的 原子化合形成化合物的原子数目比
道尔顿的设想与方法:
科学局限:
但道尔顿确定物质组成的形式主观武断,所得相对原 子质量与附录中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差甚远。
科学贡献:
道尔顿极富开创性和科学性的工作,为广大化学工作 者找到了正确的方向,使化学科学向系统化、理性化迈进 了一步。
4、[a;b]表示该元素的相对原 子质量依据其同位素丰度变化 而介于a和b之间。
质量数、同位素及其丰度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即核内微粒的个数。
如氧,其原子的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皆为8,故其质量数为16 与其实际原子量15.9994 极为接近。
H 质量数 1
质子数 1

H2
1

于是一个为世界公认的新原子基准诞生了。
现代测定原子量主要方法:
质谱法所用仪器 —质谱仪。
现代原子量几乎都是由质谱法测定的。这种方法的 最大优点是精度高。
注:
1、相对原子质量录自国际纯粹 与应用化学联合会( IUPAC)公 布的“标准相对原子质2009”, 以C=12为基准。
2、相对原子质量加方括号的为 放射性元素半衰期最长的同位 素的质量数。
道尔顿首创的确定元素原子相对重量 的工作,在当时的欧洲科学界引起了普遍的 关注和反应。各国的化学家们在充分认识到 确定原子量的重要性的同时,对于道尔顿所 采用的方法和所得到的数值感到不满和怀疑。 于是继他之后,许多人便纷纷投入测定原子 量的行列中,使这项工作成为19世纪上半叶 化学发展的一个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