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官方话语传播的对话性空间
高低语境视域下的中美广告语言比较
高低语境视域下的中美广告语言比较在高低语境视域下,中美广告语言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表达方式的直接性与间接性差异在高低语境视域下,中美广告语言的表达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
高语境的中文广告通常会采用间接表达的方式,通过借古喻今、寓意隐喻等手法进行暗示,让受众在不经意间领会广告的主题。
例如李宁的广告口号“一切皆有可能”,通过简短的词语传递出对挑战和突破的潜在意义。
而在低语境的美国广告中,表达方式更加直接明了,直截了当地传递产品或服务的特点和优势。
美国人在商业交流中更注重直接而明确的表达方式,因此美国广告常采用简短、直接、有力的语言,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并直接传达产品的核心信息。
二、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念的体现中美广告在语言中体现出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也有一定的差异。
在高低语境视域下,中国文化注重尊重和保持传统价值观念,如尊重长辈、敬重师长等。
中文广告常常会通过表达文化价值观念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让消费者产生共鸣。
例如中国人寿的广告口号“陪伴才有保障”,通过强调家庭关爱、贴心服务等来体现中国人重视家庭和人际关系的价值观。
而在美国广告中,常常会强调个人主义和追求自由的价值观念。
美国人比较注重个人权利和个人自由,因此美国广告常常强调产品或服务对个人的价值和意义。
例如可口可乐的广告口号“开心就喝可乐”,直接传达出喝可乐可以带给个人快乐的信息。
三、审美偏好与文化符号的运用在高低语境视域下,中美广告也在审美偏好和文化符号的运用上存在差异。
在中国广告中,常常会运用一些古典诗词、历史典故、传统民间故事等文化符号,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这些文化符号常常会让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增加产品或服务的文化内涵。
例如中国移动的广告“龙的传人”,通过运用中国古代的龙文化,来强调中国移动长远发展和传承的力量。
而在美国广告中,常常会运用一些现代化、时尚化的符号,以迎合美国消费者的审美偏好。
美国广告常常关注当下的流行趋势和消费者的时尚需求,以迎合年轻人的口味和审美观。
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新闻例子
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新闻例子一、前言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外交流日益频繁,中外话语体系的融通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新闻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如何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成为了新闻行业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中外新闻话语体系的特点比较1. 中文新闻话语体系特点中文新闻话语体系注重言简意赅,注重提炼信息,措辞精准,表达方式更倾向于直抒胸臆。
在报道时,通常以客观事实为主,较少掺杂作者个人情感色彩。
2. 英文新闻话语体系特点英文新闻话语体系更注重客观平衡,倾向于多方观点的报道,采用更加多元化的表达方式。
新闻报道偏向全面、细致,注重对事件全貌的叙述和分析,更重视对读者的引导和解释。
三、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方法探讨1. 提高新闻工作者的双语能力为了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首先需要提高新闻工作者的双语能力。
新闻工作者需要具备丰富的中外新闻表达能力,能够准确传达信息,理解并体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新闻表达方式。
2. 结合中外文化特点进行报道在新闻报道中结合中外文化特点,采用不同的报道方式和表达方式,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在涉及中外文化差异较大的新闻报道上,可以适度加入对相应背景知识和文化解读的报道,以增强新闻报道的接受度和可读性。
3.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国外新闻报道经验和技术,同时也推广我国优秀的新闻报道经验和技术,促进中外新闻界的融通互鉴,共同提升新闻报道水平。
只有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才能更好地构建新闻话语体系的融通。
四、案例分析1. 《新闻周刊》报道案例《新闻周刊》进行了一系列有关国际时政的报道,其报道既注重客观真实的报道,又不失诙谐幽默、通俗易懂的特点。
其报道也通常注重引用国外媒体和学者的观点,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来源。
2. 《纽约时报》报道案例《纽约时报》作为国际知名的英文媒体,其报道更加注重多元化的视角和立场,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新闻观点。
在其报道中,也会引用中文媒体的观点,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主要内容
【新时代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主要内容】一、概述随着我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也逐渐走向世界舞台。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有着许多新的特点和主要内容。
本文将针对这一话题展开分析,以探讨新时代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主要内容。
二、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内涵和特点1. 文化自信的凸显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在新时代更加注重文化自信的凸显。
我国传媒产品和传播渠道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展现我国文化特色和价值观念,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了国际传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2. 多元话语的融合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在新时代不再是单一的传播形式,而是融合了多元的传播方式和媒体评台。
传统媒体、新媒体、社交媒体以及国际社交网络等多种传播渠道相互交织,形成了立体、多元的传播格局。
3. 和平发展理念的践行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在新时代更加注重和平发展理念的践行。
我国始终秉持和平、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通过国际传播宣传国家对外政策,促进国际社会的和平稳定和共同发展。
4. 制度优势的展示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在新时代将我国的制度优势作为传播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成功经验被积极宣传和展示,为国际社会了解我国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和思考。
5. 全球视野的拓展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在新时代积极拓展了全球视野,增强了对外报道的国际化视角。
我国传媒加大了对国际事务的报道力度,让世界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认识我国。
6. 共生共荣的倡导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在新时代更加倡导共生共荣的理念,强调世界各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应当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利共赢。
通过国际传播,传递我国对全球命运共同体的理解和追求。
7. 信息传播的开放与透明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在新时代更加注重信息传播的开放与透明。
我国积极向世界传递我国的政策动向、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等方方面面的信息,增强了国际社会对我国的认知和理解。
8. 文化输出的创新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在新时代不断创新文化输出模式,注重发挥我国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中美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眼神交流的意义
在美国,眼神交流被视为尊重和礼貌的表现 在中国,眼神交流可能被视为不礼貌或挑衅 在美国,眼神交流可以传达信任和真诚 在中国,眼神交流可能被视为过于直接或冒犯
面部表情的含义
微笑:友好、礼貌、开心 皱眉:疑惑、不满、思考 瞪眼:惊讶、生气、警告
撇嘴:不屑、轻蔑、不满
眨眼:眨眼频率不同,含义也不同,如快 速眨眼表示惊讶,慢速眨眼表示同意
美国:在正式场合,可以使用“Mr.”、“Ms.”等称呼
中国:在非正式场合,可以使用“老兄”、“老弟”等称 呼
美国:在非正式场合,可以使用“buddy”、“pal”等 称呼
中美交际中礼 仪的差异
餐桌礼仪
座位安排:中国人习惯按照长幼尊 卑安排座位,美国人则更注重个人 自由和舒适
进餐顺序:中国人习惯先喝汤后吃 饭,美国人则习惯先吃饭后喝汤
的一天”
添加标题
中美交际中时 间观念的差异
时间安排的灵活性
中国人注重人情,时间安排较为灵活,可以临时调整 美国人注重效率,时间安排较为严格,需要提前预约 中国人注重集体主义,时间安排以集体利益为重 美国人注重个人主义,时间安排以个人利益为重
对时间的态度和重视程度
中国人注重准时,认为迟到是不礼 貌的行为
热情与冷淡的交往
中国人注重热情好客,喜欢与人交往,注重人际关系 美国人注重个人空间,不喜欢过度热情,注重个人隐私 中国人喜欢邀请朋友到家里做客,分享美食和聊天 美国人更倾向于在公共场所见面,如咖啡馆、餐厅等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美国个人主义:强调 个人自由、独立和自 我实现
中国集体主义:强调 集体利益、团结和互 助
语言表达的方式和风格
中式表达:含 蓄、委婉,注 重情感表达和
话语研究课题(语言学领域)
现代汉语话语标记研究
2008
青年
殷树林
黑龙江大学
3
汉语结构性话语标记句法-语义互动关系及其英语转换策略研究
2012
一般
张滟
上海海事大学
4
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应答性成分语义和话语功能研究
2013
青年
侯瑞芬
5
汉语话语标记系统的认知研究
2013
一般
周明强
浙江外国语学院
6
当代汉语非结构化人际冲突话语研究
2013
话语本体研究(笼统)
序号
项目名称
时间
类别
负责人
工作单位
1
多模态即席话语的语料库分析
2007
一般
张佐成
对外经贸大学
2
话语标记语的社会语用研究
2011
青年
郑群
中科院研究生院
3
网络话语“(不)礼貌性”的理论建构研究
2012
一般
谢朝群
福建师范大学
4
话语理解中他心语境与语义连贯的互动关系研究
2012
一般
杜世洪
一般
纪玉华
厦门大学
4
中国当代对外政治话语建构模式与跨文化语用研究
2008
青年
尤泽顺
广外
5
香港回归后的政治话语及其建构模式研究
2010
青年
王加林
华南师范大学
6
基于语料库的中西政治话语比较研究
2012
一般
钱毓芳
浙江传媒学院
7
美国关于恐怖主义的话语策略研究(2001-2011)
2012
一般
高航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官方话语的名词解释
官方话语的名词解释官方话语是指由政府、政府机构或官方媒体发布的言论和表达。
它是一种权威性的语言权力,用于表达政府的政策、立场、指导方针和官方的观点。
在社会生活中,官方话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影响着公众的认识、理解和判断,还对社会秩序、舆论导向和公众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官方话语的目的是传递政府的意图和政策,塑造舆论,维护政府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因此,官方话语通常是有针对性的,旨在引导公众对特定问题的认识和态度。
通过官方话语,政府可以对公众进行舆论引导,提高政府的形象和信誉度,化解矛盾,稳定社会。
然而,官方话语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它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政府通常会选择发布一些利于自己的信息,有意隐藏或篡改一些不利于自己的信息,从而影响公众的认知和判断。
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公众对事实真相的误解,甚至产生误导性的认识。
其次,官方话语也可能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
政府或政治权力的变动可能会导致官方话语的改变,甚至发生180度的转变。
这种情况下,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话语的可信度可能受到质疑。
再者,官方话语也可能受到社会舆论的驱动和影响。
政府通常会根据公众的关注度和舆论压力来调整话语的内容和表达方式。
这种情况下,官方话语可能会偏向于迎合民意,以达到稳定社会的目的。
然而,这也可能导致官方话语与事实不符,产生不真实的信息和认知。
在当代社会中,官方话语的存在和运用无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它是政府行使权力和管理社会的一种手段和途径。
然而,我们也需要意识到官方话语的局限性和风险。
作为公众,我们应该主动去寻找多角度的信息和观点,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和思考能力,不盲目迷信官方话语,而是通过多源的信息来建立自己的认知和判断。
最后,社会应该倡导言论自由的基本原则,为公众提供不同声音的表达空间和平台。
公众也应有权力和能力对官方话语进行解构和反思。
只有在广泛参与和平等的对话中,我们才能形成更全面、公正和客观的认识,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理性和明智的选择。
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现实困境与破局
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现实困境与破局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一直是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的声音和话语权逐渐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现实困境,需要破局。
本文将从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现实困境入手,探讨如何破局,提升中国的国际新闻话语权。
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信息传播受限。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新闻话语权受制于西方主流媒体的传播渠道和话语霸权,很难在国际舆论上占据主动地位。
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往往带有浓厚的立场和价值观,容易片面或者歪曲中国形象,造成了中国在国际舆论上的被动局面。
二、传播渠道单一。
中国传播国际新闻的渠道相对单一,主要受制于一些国际新闻媒体的报道,很难将中国自身的声音传播到国际社会,导致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存在偏差或者不足。
三、话语表达受限。
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话语表达受到了语言和文化的限制。
很多报道在翻译过程中容易出现语义的变形,导致信息传达的失真,使得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存在误解。
针对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现实困境,我们需要破局,提升中国的国际新闻话语权。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打造国际化传播平台。
中国需要加大对国际新闻传播渠道的建设和投入,打造自己的国际化传播平台。
可以通过建设国际新闻卫视、国际新闻频道等媒体平台,扩大中国在国际舆论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二、改善国际新闻报道质量。
中国需要加强对国际新闻报道质量的管理和监督,提升报道的专业性和客观性。
通过建设国际新闻报道标准和规范,提升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三、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
中国需要加大对国际社会的文化交流和沟通力度,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文化交流和合作,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文化认知和理解,打破语言和文化障碍。
四、提升话语表达能力。
中国需要加大对国际新闻话语表达能力的培训和研究,提升中国在国际舆论中话语表达的能力和水平。
可以通过举办国际新闻话语表达大赛、国际新闻话语表达专业培训等方式,提升中国在国际舆论中的话语表达能力。
中美对话王毅发言材料
中美对话王毅发言材料
近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中美对话中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了建
设性对话促进合作的重要性。
王毅表示,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和重要的责任,应该以建设性的态度开展对话,增进互信,解决分歧,推动合作。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中美两国之间存在着一些分歧和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两
国之间没有合作的空间。
王毅强调,中美两国应该以对话作为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通过平等、相互尊重的方式,加强沟通,增进了解,寻求共识,推动合作。
只有通过对话,才能有效地化解分歧,推动合作,实现共赢。
王毅还提到,中美两国在许多领域都存在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包括经贸、科技、气候变化等。
双方应该加强合作,推动两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同时,中美两国还应该加强在全球性问题上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中美对话王毅发言材料表明,中美两国应该以建设性的态度开展对话,增进互信,解决分歧,推动合作。
只有通过对话,才能使中美关系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相信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美关系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公共话语空间中的Talk Show解析公共话语空间
[公共话语空间中的TalkShow解析] 公共话语空间“电视谈话节目”(Talk Show)英文原指美国广播电视中一种以谈话为主的节目形式,是将人际间的谈话沟通引人屏幕,并将这种沟通直接作为节目内容和形式的节目形态。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进展,Talk Show 已经成为美国电视业中的一朵奇葩,它作为一种与日常生活高度接近的节目形态,以其最接近原生态的节目样式和崭新的公共话语空间,不断制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收视率神话,也深刻地影响着社会风尚和大众的行为方式。
虽然中西方详细语境(context)有所不同,但从本质上讲,谈话节目这种节目类型都是通过建立一种全国或地域性的谈话系统来实现它作为“公共领域”的功能,它为大众供应了一种类似于古代议事厅那样的公共话语空间。
与古代不同的是,当代电子媒介的平民化造成了这种公共空间的私人化,而电视谈话节目就是此种公共领域私人化的典型代表。
电视媒介为大众沟通供应了技术条件,可以说为大众构建了一个可供自由沟通的公共大厦、谈话场所,具有社会公共空间的性质,供应了可以进展谈话节目的大众话语空间,在培育观众的话语习惯,赐予社会一种良性推动上具有其他节目形态所不及的作用。
公共话语空间的互动话语“公共空间”最早由德国最宏大、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之一汉娜・阿伦特提出,她将公共领域比方成很多人围坐在一张桌子前,每个人都彼此联系又相互分别,公共领域就是这张桌子,其功能就是将这些人作为独立的个体联系起来。
20世纪最宏大的思想家之一,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将它进展为“公共领域”的概念。
“公共领域”指在政治权利之外,作为民主政治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表达以及沟通看法,达成共识的社会生活领域。
它是介于“公共权威领域”(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自由表达看法以形成民意与共识的公共空间。
“公共领域的目的,是让民众有力量对公共领域本身和国家的诸项实践进行批判性思索的力量”。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本质上是一个对话性的概念,它是以在一个共享的空间中聚集在一起、作为公平的参加者面对面地交谈的相互对话的个体观念为基础的。
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现实困境与破局
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现实困境与破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升,但其国际新闻话语权却依然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
这些困境不仅影响着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上的声音,也影响着全球对中国的认知和了解。
中国如何破解国际新闻话语权的现实困境,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西方主流媒体扭曲报道伴随着中国的崛起,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往往带有浓厚的偏见和刻意歪曲。
他们往往选择性报道中国的负面消息,放大中国的问题和缺陷,而对中国的发展成就和积极作用往往视而不见。
这导致了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上的形象受损,国际新闻话语权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2.国际话语权配置不合理在国际新闻话语权的配置中,西方国家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他们的声音往往能够主导全球的舆论。
相比之下,中国的声音往往处于边缘地位,其话语权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认可。
这种不合理的配置,使得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上难以发挥重要的影响力。
3.国际新闻传播体系不合理在国际新闻传播体系中,西方国家的传媒集团拥有着绝对的话语权,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平台向全球传播自己的声音和价值观。
相比之下,中国的传媒力量相对薄弱,其国际新闻话语权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这使得中国的声音很难在国际舆论场上被真实呈现出来,给中国的国际新闻话语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1.建设自主的国际新闻媒体中国可以加大对国际新闻媒体的建设力度,打造一批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声音的国际新闻媒体。
这些媒体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声音和价值观,推动中国的国际新闻话语权得到更加公正的体现。
中国也可以通过这些媒体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的理念和价值观,为中国的国际形象树立更多的正面形象。
2.提高国际传播的专业水准中国可以加大对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国际传播的专业水准和话语权的竞争力。
通过培养更多的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素养的传播人才,中国可以在国际舆论场上发挥更加重要的影响力,提升中国的国际新闻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
3.加强国际新闻合作交流中国可以与其他国家的媒体机构进行广泛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国际新闻话语权的问题,寻求破解困境的路径和途径。
谈话类节目创新模式及创新趋势——以《圆桌派》为例
谈话类节目创新模式及创新趋势——以《圆桌派》为例摘要:随着媒体融合的发展,谈话类节目自出现至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本身具有特定优势是多年来能够广受好评的重要原因。
本文从阐述国内外谈话类节目的发展历程入手,分析了国内外谈话类节目的总特征以及近年来我国谈话类节目的创新发展趋势,最后阐述了我国谈话类节目所存在的根本问题并论述了该类节目未来的改善策略。
关键词:谈话类节目节目发展创新趋势一、国内外发展概况国外发展概况:电视谈话类节目最早起源于美国,英文为“tv talk show”。
1948年,美国无线电公司和NBC公司制作了最具代表性的由艾德萨利文主持的《小城大腕》电视谈话类节目,标志着当代最早的谈话类节目横空出世。
1954年,由美国NBC公司推出的《今夜秀》是真正的谈话类节目,节目中没有出现别的多种形式,因此《今夜秀》被誉为是谈话类节目的始祖。
20世纪60年代起,电视谈话类节目把播出时间移至较为清闲的时间播出,分别是清晨或夜间,因此该节目确定了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定位。
20世纪80年代,名人嘉宾开始出现了节目中;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谈话类节目衍生出了脱口秀节目,美国利用成本低的优势,斩获了大量媒体、制作和发行公司的支持,在全世界范围内发挥了良好的开头。
国内发展概况: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意识开始开化,逐渐接受社会化思想热潮。
1993年后,不仅是国内,还有国外的辩论赛风靡全国,民众自发表达的欲望越来越强烈。
20世纪90年代,电视界诞生了《实话实说》《锵锵三人行》等节目;21世纪,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视界诞生了谈话类综艺节目《圆桌派》《非正式会谈》的节目。
国内的谈话类节目出现的时间较晚,但是近几年来发展迅速,从谈话类节目转型衍生为脱口秀节目在国内收视率一路上升,有着良好的传播效果。
国内外发展概况比较:从受众定位可知,美国电视谈话类节目受众与主持人高度配合,观众的反应较为活跃,能够很好的融入到话题讨论当中,并且能够对主持人所提到的观点展开自己的探讨。
高低语境视域下的中美广告语言比较
高低语境视域下的中美广告语言比较【摘要】本文通过比较高低语境视域下的中美广告语言,揭示了它们在传达方式、语言特点和文化因素等方面的异同。
在高低语境视域的概念中,我们理解了不同语境对广告传播的影响。
在比较中美广告语言的特点时,我们发现中美广告在语言表达上存在明显差异。
在高低语境视域下的比较中,我们发现了中美广告在情感表达和信息传递上的差异。
在低语境视域下的比较中,我们关注了语言直白和信息量丰富的差异。
我们探讨了文化差异对广告语言的影响,以及中美广告语言的异同和跨文化广告传播的启示。
未来研究可以从更广泛的文化视域出发,深入探讨不同文化间广告传播的挑战和机遇。
【关键词】关键词:高低语境视域、中美广告语言、文化差异、跨文化广告传播、异同、启示、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美两国之间的商业往来日益频繁,跨文化广告传播的需求也日益增强。
了解和分析中美广告语言在高低语境视域下的差异,有助于促进中美广告传播的有效性和广告策略的精准性。
对中美广告语言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中美广告语言的异同,可以为跨文化广告传播提供更为深入的启示,为未来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本文旨在比较高低语境视域下的中美广告语言,探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广告语言的特点及文化差异对广告语言的影响。
通过对比中美两国广告语言的异同,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广告传播的差异,并为跨文化广告传播提供借鉴与启示。
具体而言,本文将从高低语境视域的概念出发,分析中美广告语言的特点,比较在高语境视域和低语境视域下的中美广告语言,以及探讨文化差异对广告语言的影响。
通过对中美广告语言的研究,不仅可以增进我们对两国文化差异的认识,还可以为广告从业者提供更加有效的广告策略和传播方式。
研究中美广告语言比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 正文2.1 高低语境视域的概念高低语境视域是文化传播领域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不同文化中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的方式的差异。
中国特色外交话语的话语空间建构
中国特色外交话语的话语空间建构1中国特色外交话语空间分析我国外交话语空间建构是在国际社会中塑造自己的形象和话语权的重要手段,可以更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利益,影响国际舆论和国际政治格局,提高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中国特色外交话语的话语空间建构体现在四个方面:话语主体构建、话语主题设置、话语风格塑造和话语策略运用。
(1)话语主体构建:话语主体构建是中国特色外交话语的一个重要方面,注重凸显中国作为一个独立主体的地位和角色。
这包括通过强调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发展成就和全球责任,塑造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国家形象。
在外交场合中,中国常常将自己定位为一个负责任、和平、合作的大国,并以此为基础展开外交行动,树立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地位和角色。
中国特色外交话语的主体构建主要包括政治领导人、外交部门、媒体、学者、智库等多种主体。
政治领导人是中国外交话语的核心主体,他们通过演讲、访问等形式传递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原则和战略方针。
外交部门则是中国外交话语的执行主体,负责具体的外交事务和协调,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进行沟通和协商。
媒体和学者则通过自己的研究和报道传递中国外交的理念、思想和观点。
总之,中国特色外交话语的话语主体构建是多方面的,不同的主体通过不同的角色和身份展开话语活动,共同构建起中国特色外交话语的独特魅力和影响力。
(2)话语主题设置:中国特色外交话语的设置着重于突出中国的核心利益、重大主张和优先议题。
主要体现在中国的国际战略、国际形象、国家安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
国际战略: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战略定位是中国特色外交话语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中国的外交策略通常强调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推动建立多极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战略目标。
国际形象:中国特色外交话语中,中国的国际形象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通过塑造中国的国际形象,中国可以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更多的支持和认可。
中国特色外交话语通常强调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和平发展的倡导者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参与者等形象。
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现实困境与破局
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现实困境与破局一、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现状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受制于西方主流舆论的话语霸权,在国际新闻传播领域存在着话语权被动、传播方式单一等问题。
而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意识和行动也逐渐增强,中国的国际新闻传播势头蓬勃发展,国际新闻话语权逐渐向中国倾斜。
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现状依然面临着很多困境。
1. 话语权被动。
西方国家一直占据着国际舆论话语权的主导地位,他们曝光的问题和热点新闻往往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而中国的声音却很少被世界听到。
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相对被动,没有形成有效的对外传播体系和话语体系。
2. 传播方式单一。
在国际新闻传播领域,中国主要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渠道进行对外传播,传播方式相对单一,缺乏创新和多样化。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在这方面做得更好,他们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进行信息传播,覆盖范围更广,传播效果更好。
3. 文化认知障碍。
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与西方国家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国际新闻传播中经常会出现文化认知障碍,导致信息传播不畅和传达的观念不被理解和认可。
4. 国际话语权制衡。
虽然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有所提升,但是面对西方国家的强大和主导地位,中国在国际话语权上还是处于被制衡的状态,面对西方国家的舆论霸权,中国的话语权影响力远远不足以对抗。
1. 加强话语权意识。
中国需要树立话语权意识,提高对国际新闻话语权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外传播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
只有意识到话语权的重要性,并给予充分的重视,才能有机会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2. 推动传播方式创新。
在国际新闻传播领域,中国应该大力推动传播方式创新,加大对新媒体的发展和利用,同时加强对传统媒体的改革和提升,形成立体化、多样化的对外传播模式,以提高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传播效果。
3. 积极参与国际话语权争夺。
中国需要积极参与国际话语权的争夺,加大对国际新闻舆论的引导和影响力,结合中国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发声,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
论中西方交往沟通差异的比较
论中西方交往沟通差异的比较中西方交往沟通差异是学科界和社会研究领域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交往沟通中有着自己独特的交际习惯和套路。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交往沟通的差异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商务交往和文化传播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一、交际方式的差异中西方的社会交往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交际方式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礼节:在中西方文化中,礼节的标准不同。
在中国,尊重长辈、尊敬上司是非常重要的礼仪,而在西方社会,个人权利更加凸显,领导者也会像平等的朋友一样被对待。
因此,在跟人交际时,西方人可以相对直接地表达意见,而中国人则更注重关系。
2、身体语言:中西方文化在身体语言的使用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注重眼神接触、握手等交际方式;而在中国文化中,身体语言只是一个附属品,不会像西方那样得到很多的关注。
此外,当一个中国人在与他人面对面说话时,他们总是以低下的头,以示尊重和谦虚;而西方人则喜欢直视对方的眼睛以示其诚实和自信。
3、语言间隔:在西方社会中,人们注重个人隐私与个性化,因此,他们习惯留出一定的间隔来划定自己的领地。
这种间隔常常表现为身体上的距离。
而在中国,大家更注重亲近和关系,所以说话时会更近,甚至可能接触到他人的身体。
二、语言的使用差异中西方文化在语言的使用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语言的使用差异方面,中西方文化的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语言的重视程度:在中西方文化之间,语言在人们的交往中都是至关重要的。
但在西方社会中,人们注重自由表达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语言的表述更强调精准和逻辑性。
而在中国社会中,语言多强调他人感受和礼节,重在表达欢迎、感谢、道歉等情感。
2、口语习惯:在中西方交往中,口语习惯也存在差异。
中国人在语言交流时喜欢使用比喻、典故进行阐述,以及汉字的多义性来表达感情;而西方人则会使用较为直接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3、文化背景清晰度:在中西方文化的交往中,文化背景的清晰度差异也很明显。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下中美脱口秀话语文化差异
B:这也许是因为我们的文化背景不同吧。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更加严谨和注 重逻辑,所以我们更喜欢用一些理性的方式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建议
针对中美文化差异,可以提出以 下建议:
首先,对于中国脱口秀而言,可以尝试在保持原有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借鉴 美国脱口秀的幽默诙谐元素,以更加轻松的方式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同时也可 以学习美国脱口秀的创新和突破精神,尝试在内容形式上进行一些新的尝试和探秀《吐槽大会》为例,可以看出中美在 脱口秀话语上的文化差异。在《艾伦秀》中,主持人艾伦通常会以幽默诙谐的方 式谈论日常生活、名人八卦等话题。而在《吐槽大会》中,主持人张绍刚更倾向 于以严肃的方式讨论社会热点、时政要闻等话题。此外,《艾伦秀》中常见轻松 幽默的段子和即兴表演,而《吐槽大会》则更加注重犀利讽刺和理性分析。
不确定性规避
不确定性规避是指一个文化中的人群对不确定性的容忍程度。在美国,人们 较为容忍不确定性,更加开放和创新。而在中国,人们较注重传统和规范,对不 确定性的容忍度相对较低。在脱口秀中,美国脱口秀主持人通常会尝试创新和突 破传统,而中国脱口秀主持人则更加注重规范和传统。
长期导向
长期导向是指一个文化中的人群对长期目标的重视程度。在美国,短期目标 和个人利益被较为重视,而在中国,长期目标和集体利益被更加。在脱口秀中, 美国脱口秀主持人通常会当下和短期,而中国脱口秀主持人则更加未来和长期。
分析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霍夫斯泰德认为,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文化差异的核心。在美国,个人主 义被高度重视,而中国则更加强调集体主义。在脱口秀中,美国脱口秀主持人通 常以自我为中心,讲述自己的故事和观点,而中国脱口秀则更倾向于以集体为主 题,社会热点和群体利益。
权力距离
权力距离指的是一个文化中的人群对权力分配的接受程度。在美国,权力距 离相对较小,人们更倾向于追求平等和自由。而在中国,权力距离较大,尊重长 辈、领导和权威被视为重要的社会价值。在脱口秀中,美国脱口秀主持人通常会 调侃权威和名人,而在中国脱口秀中,对权威和名人的调侃则相对较少。
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现实困境与破局
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现实困境与破局随着中国经济和国力的快速崛起,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也日益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
然而,中国国际话语权的现实困境依旧存在,需要破局。
首先,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困境在于其传播渠道和方式的单一性。
目前,中国在国际媒体传播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尤其在涉及新闻报道、影视传媒等方面,国际知名度较低。
相对于西方国家,中国在国际媒体的话语权相对较弱。
同时,中国海外媒体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就需要政府和企业加大对海外综合媒体的支持、投资和建设,提高媒体话语权和影响力。
其次,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困境还在于受到了民族文化软实力的缺乏影响。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的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都需要更好的传播和推广。
中国文化在西方国家的认知度不足,在传播中还需要更加多元化的表现方式和手段。
政府在支持文化产业的同时,也需要注重文化传承和创新。
通过加强文化交流和推广,中国的民族文化可以更好地走向世界。
另一方面,中国在人权、民主、法制等领域存在着差距,也影响着国际话语权的发展。
要想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可,中国应加强人权保障,尊重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尊重公正法治,提升公众形象。
同时,对腐败问题进行严惩,加强司法独立等措施也是必要的,这样才能解决在国际热点问题和国际关注的问题上的话语权问题。
总之,中国在国际话语权方面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来加强。
从政府到企业,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话语权对于国际形象和利益的重要性,注重外交宣传和媒体传播的要求和质量,提高我们在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的话语权。
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和贡献,推动中华民族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中美经济合作推动全球文化交流
中美经济合作推动全球文化交流近年来,中美两国的经济合作不断加强,不仅为两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共赢的局面,也对全球文化交流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美经济合作的加深使得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和多样化,为全球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中美经济合作对全球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
首先,在经济合作的推动下,中美两国之间旅游人数持续增加,为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随着两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选择前往美国旅游,而同样,美国游客也纷纷来到中国。
这种大量的跨国旅游不仅让双方民众更好地了解彼此的文化,也促进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例如,中国游客可以在美国深入了解西方文化,同时也可以向美国人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美食。
这种文化交流的形式不仅拓宽了两国人民的视野,也进一步拉近了两国人民的心理距离。
其次,中美经济合作的推动也带动了两国之间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
作为经济大国,中美的高等教育水平一直居世界领先地位。
两国的大学也纷纷开展合作交流项目,比如学生交换计划、学术研讨会等。
这种交流合作不仅为两国学生提供了互相学习的机会,也促进了两国学术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与美国大学的合作,中国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培养自己的国际视野,同时也有机会向美国同学展示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除了旅游业和教育领域,中美经济合作还在其他领域推动了文化交流。
在电影产业方面,中国和美国的合作越来越多。
大量的中国电影走向国际,进入美国市场,而美国的好莱坞也在中国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功。
这促进了中美电影行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为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搭建了平台。
同样的,在艺术、音乐、体育等领域,中美之间的合作也在不断加强,为两国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不可否认,中美之间的经济合作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贸易争端和竞争。
然而,正是通过积极的对话与合作,中美两国不断增进了理解与信任,达成了许多良性的合作机制和协议。
中美高层对话感悟100字
中美高层对话感悟100字中美高层对话感悟最近中美高层进行了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对话,两国高层官员利用这次机会就各自关切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这场对话给予了人们许多启示和反思,以下是我对这场对话的感悟。
两国之间存在的问题是很多的。
经贸、人权、军事等多个领域的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两国关系的复杂性进一步凸显。
在这次对话中,两国高层官员充分展示了他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重视,也表明了双方在解决这些问题上的意愿和努力。
无疑,这个事实本身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显示出两国都愿意通过对话与合作来解决分歧,维护两国和全球的共同利益。
对话的方式和态度非常重要。
这次对话的方式既包括面对面的座谈会,也包括线上对话等多种形式,充分展示了两国高层官员解决问题的决心和灵活性。
双方的态度也非常重要,对话的氛围应该是平等、公正和相互尊重的。
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下,双方才能真正坦诚地交换意见,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相信通过这次对话,两国高层官员更深入地了解了彼此的关切和利益,也更加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对话的成果取决于行动。
对话只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对话的共识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行动。
两国高层官员应该用实际行动来落实他们在对话中所达成的共识,推动两国关系向前发展。
无论是在经贸合作、人文交流还是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方面,两国都需要采取切实措施,展示出他们的决心和责任。
我认为对话是正常和必要的。
中美两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也是全球两大大国。
两国关系的发展和稳定直接关系到两国人民的福祉和全球的和平与繁荣。
因此,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对话和合作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只有通过对话,各方才能了解对方的意图和诉求,找到共同利益的点,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开辟出更广阔的空间。
综上所述,中美高层对话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交流活动,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的启示和反思。
通过这次对话,我们应该认识到两国之间存在的问题和分歧,并以开放、坦诚和合作的态度去解决这些问题。
从中美高层战略对话看国际传播新格局
从中美高层战略对话看国际传播新格局
谢琳;刘笑盈
【期刊名称】《中国新闻传播研究》
【年(卷),期】2021()5
【摘要】重大的历史转折往往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件体现出来的,在一系列的历史事件中,总会有一些突出的标志性事件。
我们认为,2021年3月18日至19日在美国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举行的中美高层会谈就是这样的事件。
这次会谈吸引了全球媒体乃至全球网民的注意,使安克雷奇这个不知名的小镇瞬间举世闻名。
会议内容更反映出国际关系和国际传播格局的新变化。
可以说,这次对话和对于这次对话的报道,标志着国际传播新格局的形成,新格局体现了国际传播的新特点。
在这种新格局中,我们的国际传播也需要新的传播策略,承担新的任务。
【总页数】12页(P50-61)
【作者】谢琳;刘笑盈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新华社国际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06;D822.371.2
【相关文献】
1.从日美战略对话看当前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
2.在中外报道异同中探寻国际传播策略——以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报道为例
3.发展中美两军关系是双赢战略 --第四届
中美战略对话国际研讨会综述4.从中美高层战略对话看外交会议译员角色体现5.从中美高层战略对话看外交会议译员角色体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 Discourse studies
Discourse: A structured totality resulting from articulationary practice (Laclau and Mouffe, 2001: 105)
CONSTRUCTION OF THE DIALOGIC SPACE
(1)The volume of information It is required the information given in the interaction must be quantitively enough; otherwise implication or rumor will come out.
Secondly, the production of the meaning is the dialogue with the past, present and potential utterances to which the speaker responds. Every utterance is a response to a previous word, person, question and context and each utterance presupposes another utterance, past or future.
In the dialogic theory, the struggle to take control of meaning is often emphasized and the nature of language is seen as heteroglossic (Swann et al. 2004:79). This point of view holds that language communication occurs within a context of multiple social realities or world views – either convergent or divergent (Tang: 2005: 50).
political discourse is a kind of communication, and a kind of interaction.
To establish a shared mean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shared meaning, shared understanding and shared view of reality through mediated and non-mediated, verbal and nonverbal forms of interaction.
COMMUNICATING INTERSUBJECTIVITY: DIALOGIC SPACE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POLITICAL DISCOURSE
THEORETICAL ORIENTATION
Discourse discourse analysis
(2009)7月17日,河南省开封市杞县众多居民离开家园逃 往外地。当晚杞县城里大有“十室九空”之势。但是,面 对记者采访“为何事件发生一个月政府都不公开信息”时, 杞县县委宣传部部长王清芝却说:“从6月7日凌晨卡源事 故发生开始,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并在第一时间通报了 上级有关部门。上级部门反应也非常迅速,于事发当日上 午就派相关人员前来了解情况,最终上级环境部门认定没 有危险。既然没有危险,我觉得也没有必要去小题大做, 也不用一开始就大张旗鼓地公布信息。就好比一个人身体 没有病,那还用得着大喊我没病吗?而且政府自始至终就 没封锁过消息。”面对这样的说法,而中国青年报记者在 杞县金城路采访的一些居民却有不同的看法:“县政府是 关心这事,上级领导也关心这事,难道我们老百姓就不关 心这事了吗?县政府知道没事,上级领导也知道没事,但 我们老百姓就不该知道没事吗?光顾着通报上级了,怎么 就不能及时通知一下百姓呢?” 当地人李强回到了杞县县 城,面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出事后政府也不表个态, 直到一个多月后才开了场新闻发布会。你说老百姓能不起 疑心吗?是政府隐瞒真实情况,才导致老百姓宁可信其有, 不可信其无。”
Every utterance must be regarded as primarily a response to preceding utterances of the given sphere. Each utterance refutes affirms, supplements, and relies upon the others, presupposes them to be known, and somehow takes them into account... Therefore, each kind of utterance is filled with various kinds of responsive reactions to other utterances of the given sphere of speech communication. (Bakhtin 1986: 91)
Articulation: any practice establishing a relation among elements such that their identity is modified as a result of the articulationary practice (Ibid)
In essence, meaning belongs to a word in its position between speakers; that is, meaning is realized only in the process of active, responsive understanding. Meaning does not reside in the word or in the soul of the speaker or in the soul of the listener. Meaning is the effect of interaction between speaker and listener production via material of a particular sound complex. It is like an electric spark that occurs only when two different terminals are hooked together.
Articulationary practice is actually a kind of interaction in the society through the identity or subjectivity is constructed, reconstructed or negotiated.
In this sense,
Meaning resides itself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interlocutors, and thus, a dialogic space exsits between them.
SenderReceiver
Any concrete utterance is a link in the chain of speech communication of a particular sphere. The very boundaries of the utterance are determined by a change of speech subjects. Utterances are not indifferent to one another, and are not self-sufficient; they are aware of and mutually reflect one another...
Power & solidarity
Solidarity under this formulation is not a simply a measure of the extent of agreement between social subjectivities, but is a more general measure of the degree of empathy, sympathy or openness of one social position to another. It is possible, therefore, for some degree of solidarity to operate between divergent social positions,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that they remain open to interaction and negotiation. Thus a media text constructs a sense of its solidarity with various social positions by dint of the degree that it acknowledges those positions or represents itself as open to negotiation with those positions. (White 1998: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