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成语典故 释抽象哲理 人教版
著名富有哲理的成语典故
著名富有哲理的成语典故从成语典故中我们可以学到丰富的历史知识,懂得很多深刻的道理。
无论您是莘莘学子,还是已为人父母之人,都可以从中得到营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浩瀚。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有哲理的成语典故,方便大家学习。
《鸡鸣狗盗》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
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
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
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样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
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
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qiú)(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
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
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客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原先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
他了解到,那件狐白裘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便借着月光,钻进贮藏室把狐白裘偷了出来。
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
孟尝君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
到了函谷关(在此刻河南省灵宝县,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
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一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怎样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之后,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
原先,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
怎样还没睡踏实鸡就叫了呢?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
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
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
成语“鸡鸣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道听途说》春秋时代,齐国有个人叫毛空,他爱听那些没有根据的传说,然后再把自己听到的津津有味地讲给别人。
寓意深刻的成语典故故事_富有哲理的成语故事
寓意深刻的成语典故故事_富有哲理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讲述⼀些道理。
成语就是有道理的词语,它奠基着我国的⽂化之熙。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寓意深刻的成语典故故事,供⼤家参考。
成语典故故事1【成语】:百川归海【拼⾳】: bǎi chuān guī hǎi【解释】:川:江河。
许多江河流⼊⼤海。
⽐喻⼤势所趋或众望所归。
也⽐喻许多分散的事物汇集到⼀个地⽅。
【成语故事】:西汉的思想家、⽂学家刘安,是汉⾼祖刘邦的孙⼦,袭⽗封为淮南王。
他爱好读书⿎琴,才思敏捷,曾召集宾客和懂得天⽂、医学、历算、占⼘等数千⼈,集体编写了⼀部数⼗万字的书《鸿烈》,也称《淮南⼦》。
《淮南⼦》中有⼀篇《汜论训》,讲了⼈类社会发展的⼀些情况,它的基本观点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
⽂章中写道:“我们的祖先早先住在⼭洞⾥和⽔旁边,⾐着⾮常简陋,⽣活⼗分艰苦。
后来出了圣⼈,他们带领⼈们建造宫室,这样⼈们才从⼭洞⾥⾛出来,住进了可以躲避风⾬寒暑的房⼦。
圣⼈⼜教⼈们制造农具和兵器,⽤来耕作和捕杀猛兽,使⼈们的⽣活⽐过去有了保障。
后来,圣⼈⼜制礼作乐,订出各种各样的规矩,使⼈们有了礼节和约束。
由此可见,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们不是⽼是⽤⼀个⽅式⽣活。
所以对古时候的制度,如果不再适合使⽤,就应该废除;⽽对于现在的,如果适合使⽤,就应该发扬。
以上的⼀切都说明像千百条来⾃不同源头的江河,但最后都会归流⼊⼤海⼀样,各⼈做的事不同,但都是为了求得更好地治理社会,过更美好的⽣活。
成语典故故事2【成语】:百发百中【拼⾳】: bǎi fā bǎi zhòng【解释】: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标。
也⽐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成语故事】:这故事记载在“史记”这本书中。
战国时代,楚国有⼀个对射箭很精明的⼈,叫做养由基。
养由基⼩就精通射箭,能够在⼀百步远的距离,命中那些只有三、四公分宽度的柳叶,同时,只要旁⼈指明想射中哪⼀⽚柳叶,他都能够很快的把箭射出,⽽且没有射不中的。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五 成语故事》优质课PPT课件_8
手不释卷
这个故事的主要 内容是什么?
“手不释卷” 的意 思是什么?你从中懂得 了什么道理(或得到什 么启示)?
探究学法
成语故事·手: 走进成语故事
我喜欢的成语故事( 故事内容简介( 故事意思( 我从中得到的启示( 实践运用( ) ) ) ) )
《手不释卷》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惯运用
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固定词组 或短语。我们祖国的语言就像一座富 有的精神宝库,成语就是这座宝库中 璀璨夺目的明珠。
成语故事是浓缩的历史,学习和
运用它能使我们知古鉴今,以史为镜。
成语故事知多少?
成语故事我来讲
猜一猜
成语故事很大部分是历史典
故,是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情,然 后人们用一个成语将这些事情总结、 浓缩为一个简短的句子或短语,以方 便地表达整个故事和故事要讲述的内 容。从历史典故延伸出来的成语故事 ,不仅告诉我们很多道理,还可以拓 展我们的历史知识。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成语故事含义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成语故事含义三上第33页闻鸡起舞(祖逖)含义: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
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启示:有志之人当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第115页刻舟求剑含义:舟:船。
求:寻找。
比喻拘泥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
启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意愿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改变,否则就会失败。
故事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三下第50页买椟还珠含义:椟:木匣;珠:珍珠。
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
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启示: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重内在实在可笑,;而楚人的不分主次也让自己没卖出珠宝。
故事告诉我们:凡事要从实际出发,应分清主次,不能取舍不当,本末倒置。
第138页画龙点睛(张僧繇)含义: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
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近义:锦上添花、点石成金启示:在说话或写文章时,在关键处用一两句话点明主题,可以使内容更为生动有力。
四上第38页胸有成竹(文与可)含义:这个成语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胸有成竹,比喻熟练有把握。
“胸有成竹”和“心中有数”都是“心中已有打算”的意思。
但“胸有成竹”偏重于事前对问题已有全面的考虑和解决办法,或者因心中有了主意而办事神态镇定、沉着;“心中有数”偏重于对客观情况已有所了解,十分有把握。
启示:胸中必须先有鲜活的形象,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造型。
第119页杏林春满(董奉)含义:杏林春满指人们称颂医术高明的医生,也经常用“杏林春满”或“誉满杏林”四下第97页手不释卷(吕蒙)含义:释:放下;卷:指书籍。
书本不离手。
形容勤奋好学。
近义词:学而不厌、爱不释手、书不离手、爱书如命反义词:不学无术、胸无点墨第137页鹏程万里含义:相传鹏鸟能飞万里路程。
(精品)新人教版《语文园地八成语故事》公开课教案_15
《成语乐园》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积累成语,体会成语故事及其含义,在说话、作文中有意识地用上简单的成语,体会学习成语的快乐。
2.让学生亲历听、说、读、猜、写等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观察和思辩能力,初步培养搜集材料意识和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难点:学生对成语寓意的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运用成语故事《闻鸡起舞》视频短片引入课题。
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一定积累了不少成语,今天老师带你们走进成语乐园,享受精美的成语故事,让你们尽情遨游,大显身手。
二、看图猜成语把学生分成6个小组,分小组进行讨论。
1、多媒体出示图片,创设情境,让学生看图猜想,并写进行小组讨论,找出答案。
2、在每个小组讨论完毕后,由老师进行收集,小组代表出示答案,在课件展示。
(掩耳盗铃、揠苗助长、夸父逐日)3、引导学生试着说出成语的典故,并解释成语的寓意加以讨论总结。
(讨论完毕后,课件出示故事的典故,师生互动,总结成语寓意)三、数字成语1、趣味找“搭档”课件出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让小组进行举手抢答,自由组合,说出带有以上数字的成语。
2、根据课件展示的成语,补充完整,并在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成语接龙,小组之间合作交流。
四、十二生肖成语1、小组自由讨论,写出跟十二生肖有关的成语,看哪个小组写出的多,小组之间进行评比。
2、课件分别展示带有“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的成语。
3、与学生互动了解展示的成语并解释其中的部分成语故事。
五、让学生掌握成语积累的方法:1、相同意思的成语积累在一起。
2、把成语按照不同的分类积累。
六、课下作业运用成语描写校园的景色。
人教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认读成语讲解
人教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认读成语讲解《人教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认读成语讲解》一、概述成语作为汉语独有的文化瑰宝,是中国语言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一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中,我们开始接触一些简单的成语,并通过认读成语的讲解,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文化意识。
本文将详细讲解几个在一年级上册出现的成语,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这些成语。
二、成语学习方法1. 通过故事记忆:将成语融入一个有趣的故事中,让学生在阅读故事的同时接触到成语,并理解其含义。
2. 对比辨析:将相似或近义的成语放在一起,通过比较来理解它们的不同含义和用法。
3. 关联记忆:将成语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际场景中运用成语,加深记忆。
三、认读成语讲解1. 愚公移山成语解释:愚公是一个智力有限的老人,他带领全家人努力挖山,希望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美好的家园。
尽管别人觉得他的希望几乎不可能实现,但他坚持不懈,最终得到神仙的帮助,成功移山。
意义及启示:愚公移山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就能战胜一切困难和艰险。
学生应该学习愚公的坚持不懈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努力克服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
2. 守株待兔成语解释:据古代寓言故事,有个农民在田地里守着株,希望能够等到兔子撞到树上。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不愿意主动行动,只希望运气降临的人。
意义及启示: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不能只依靠运气,应该主动行动,积极争取。
学生应该培养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努力奋斗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3. 井底之蛙成语解释:井底之蛙指的是那些只见过井底的小蛙,对外界事物知之甚少,眼界狭窄的人。
意义及启示:井底之蛙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应该开阔视野,多接触多了解外界的事物,拓宽自己的眼界。
学生应该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向外界学习,让自己的知识面更加广阔。
4. 名落孙山成语解释:名落孙山这个成语源自唐代的一个故事。
据传,有个考生孙山成绩一直很好,但在最后一次考试中却意外失利,没有考上。
于是,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在最后关头失败的人。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成语故事》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成语故事》1. 内容分析-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中的《成语故事》包含了许多富有教育意义且生动有趣的成语故事。
这些成语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们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讲述着古人的智慧、品德、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内涵。
通过学习这些成语故事,学生不仅能丰富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明白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 每个成语故事都有其独特的情节、人物形象和寓意。
例如“坐井观天”这个故事,通过青蛙和小鸟的对话,展现出了视野狭隘与视野开阔的对比,让学生理解看待事物要全面,不能局限于自己的小天地这一寓意。
而“狐假虎威”则以狐狸借助老虎的威风吓唬其他动物的情节,告诫学生不要依仗别人的势力欺负他人等。
这些故事的情节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1 语文要素- 识字与写字要素:二年级的学生处于识字的关键阶段,在学习《成语故事》时,要认识并书写故事中的生字词,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结构和书写规则。
例如“井”字,是独体字,要让学生掌握其笔画顺序和书写的重心。
- 阅读理解要素:能够理解成语故事的主要内容,明白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
像在“亡羊补牢”的故事里,学生要理解牧羊人在丢羊之后是如何对待这个问题的,以及他的不同做法带来的不同结果。
- 语言表达要素: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成语故事,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恰当地运用所学的成语。
例如,在描述一个人很自大的时候,可以说他像“坐井观天”的青蛙一样。
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书写《成语故事》中的生字词,积累一定数量的成语。
- 能准确理解每个成语故事的主要内容和寓意。
- 学会用简单的语言复述成语故事。
-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讲解、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成语故事。
- 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故事中的人物情感和寓意。
-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小学语文人教版成语故事教案
小学语文人教版成语故事教案一、引言成语是汉语言文化的瑰宝,它以简练精辟的形式传递着深刻的人生智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成语故事的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并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设计一节小学语文人教版的成语故事教案,以期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3-5个不同成语的意思和用法;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成语进行简单的句子组织;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成语的兴趣,激发他们热爱语文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成语;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成语进行交流。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备课教材、PPT、黑板、课件等;2. 学生准备:学生书包中的语文课本。
五、教学步骤1. 导入(10分钟)通过举例、图片或实物等方式,给学生简单介绍有关成语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成语的魅力,并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学习(30分钟)选择一至两个成语进行讲解,并配以相应的成语故事,让学生理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
教师可以通过自编或选用传统成语故事,向学生生动讲述成语的来历和用法。
3. 实践(30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自选一个成语,编写一个与该成语相关的小故事或小段落,鼓励他们在故事中巧妙运用所学成语。
每组可以设计成语图片、剧本或小绘本等形式来展示。
4. 总结(10分钟)通过学生展示,教师逐一点评,指出成语的正确运用和需改进之处,并对学生的付出给予肯定和鼓励。
5. 拓展(10分钟)在学生熟练掌握所学成语后,教师可以适当增加阅读材料,如寓言故事、名人传记等,让学生通过阅读更多有趣的成语故事,拓展自己的语言和想象力。
六、巩固与评价教师可以布置成语口头测试、填空练习或编写小作文等形式的作业,用以巩固学生对成语的掌握程度。
七、反思与展望本节教案通过成语故事的教学,旨在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和对语言文化的理解。
人教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认读成语讲解
人教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认读成语讲解认读成语的重要性和方法认读成语是学习语文的重要一环,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中,也涉及了一些常见的成语教学内容。
本文将从认读成语的重要性和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认读成语的重要性1.培养语感:成语是汉语独有的表达方式之一,通过认读成语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对语言的美感有更深的体会。
2.丰富词汇:成语是汉语的精华之一,其中蕴含的词汇丰富多样。
通过认读成语,可以使学生的词汇量得到扩充,为日后的语言表达打下基础。
3.理解文化:成语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每一个成语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通过认读成语,学生可以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提升对文化传统的理解与认同。
二、认读成语的方法1.提供示例与解释:给学生提供一些常见的成语,通过解释其含义和用法,让学生对成语有初步的了解。
2.启发思考: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成语的意义和用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理解成语的能力。
3.拓展活动:设计一些与成语相关的拓展活动,如接龙、造句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语的应用,并提升对成语的记忆和理解。
4.阅读、积累: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活动,提供一些与成语相关的优秀文学作品,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积累成语,提高运用成语的能力。
5.巩固复习:对于已经学习过的成语,要进行巩固和复习。
可以通过设计小测验、填空、朗读等方式,让学生不断回顾和运用成语。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使学生在一年级就开始认读成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为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结起来,认读成语是学习语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词汇、理解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提供示例和解释、启发思考、拓展活动、阅读积累以及巩固复习等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读成语。
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成语的含义和运用,进一步提升语文素养。
人教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认读成语讲解
人教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认读成语讲解认读成语成语是汉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既反映了古人的智慧,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认读成语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词汇量,还能够拓宽我们的思维、培养我们的语感。
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中,有许多有趣而生动的成语,下面就是对其中一些成语的讲解。
1. 井底之蛙:这是一个形容一个人眼界狭窄、见识不广的成语。
故事源于一个蛙从井里爬出来告诉其他蛙说自己见过很大的世界,但是其他蛙却不相信他的话。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要保持开阔的眼界和广泛的学识,不能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中。
2. 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的言行或观点相互矛盾,没有逻辑性。
比如,一个人说他很喜欢动物,却常常虐待动物,这种行为就是自相矛盾。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要言行一致,说话要负责任,不能说一套做一套。
3. 守株待兔:这是一个比喻指不劳而获的成语。
故事中,有一个种菜的农夫在地里守株待兔,结果真的有只兔子蹦到他面前,他高兴得手舞足蹈。
我们通过这个成语明白了不劳而获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辛勤努力,才能获得真正的收获。
4. 画蛇添足:这个成语形容多此一举,白费功夫。
故事中,有个人在一张画上已经画了一条蛇,别人建议他再画条蛇的足,结果画得不好看。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不要做一些多余的事情,要量力而行,做到恰到好处。
5. 废话连篇:这个成语形容话多而无实质内容,言之无物。
比如,一个人说话经常废话连篇,没有重点,没有实际意义。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要言简意赅,不要说一些无关紧要的废话。
6. 一箭双雕:这个成语形容一箭射中两只雕,意味着一举两得。
比喻做一件事可以同时达到两个目的。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要善于发掘和利用机会,做到事半功倍。
通过对这些成语的讲解,我们了解了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学会了用成语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
学习成语不仅有助于我们提高语文素养,还能够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和文化修养。
因此,我们要在语文学习中注重学习成语,用成语来点亮我们的语言世界。
高中政治 成语中的哲学政治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
涸泽而渔 ( hé zé ér yú )
解 释: 抽干池水 捉鱼。
比喻: 只图眼前利 益,不作长 远打算
“趋利避害”、“扬长避短” 包含的哲理是( )
A
A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C 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D 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互相转化
“舍足保车”体现辩证法原理是(
【释义】 履:鞋。因为鞋小脚大,就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和鞋的大小。 比喻不合理的牵就凑合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不懂得变通, 不尊重客观事实。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
)
D
A 必须善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 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C 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
D 人的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制约
“事在人为”的观点错在(
)
D
A 承认和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B 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C 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决定作用 D 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削足适履”违背的哲理是(
)
A
A 物质决定意识
B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 意识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D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削足适履 【发音】 xuē zú shì lǚ
)
C
A 一切从实际出发
B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要按规律办事 C 整体与局部相互依赖,整体高于局部 D 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
“未雨绸缪” 包含的哲理是(
)
A
A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B 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C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 量变和质变关系
未雨绸缪 ( wèi yǔ chóu móu )
解释:
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 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准备
成语、俗语哲理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成语、俗语哲理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②人的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制约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又如,我们常听到的一些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也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不过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虚幻的或者是夸大了的反映。
)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认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①一切从实际出发;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的目标,主观和客观相脱离。
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鄣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①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②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唯心主义观点)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抱薪救火;扬汤止沸;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①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②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杞人忧天——①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②片面地看问题。
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人变一世,天变一时——事物既是运动发展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
带有哲理的成语典故
带有哲理的成语典故1. 画龙点睛:传说张僧繇画龙不点眼睛,点了就会飞走。
哇,这就好像完成一幅画作,最后那关键的一笔色彩,能让整幅画一下子活起来!比如说写作文,当你在结尾处加上一句特别深刻的话,简直就是画龙点睛,能让整篇文章都提升了一个层次。
2. 塞翁失马:边境的老人丢了一匹马,却带来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好事。
这就如同有时候你觉得倒霉透顶了,比如考试没考好,哎呀,那心情肯定差到极点。
但谁能想到后来因为这个,你更加努力学习,反而取得了更大的进步呢!这可不就是塞翁失马嘛。
3. 叶公好龙:叶公口口声声说喜欢龙,当真龙来了却吓得要命。
就像有些人嘴上说多么喜欢某个东西,一旦真的面对了,却又退缩了。
好比有人说喜欢冒险,真要去探险了,反倒吓得不行,这不是叶公好龙吗?4. 亡羊补牢:丢了羊才去修补羊圈,也不算晚呀。
这就跟我们犯了错误及时改正一样,虽然之前可能有失误,但只要赶紧补救,还是可以挽回很多的呀!就像没好好学习,发现成绩差了,赶紧努力补上,这就是亡羊补牢啊。
5. 狐假虎威: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唬其他动物。
这不就是生活中有些人靠着别人的权势来作威作福嘛!像有些人总说自己认识谁谁谁厉害的人,然后在别人面前耀武扬威的,简直就是狐假虎威的典型。
6. 画蛇添足:好好的画蛇,非要多此一举画脚。
这不就像有时候我们做事,本来已经很完美了,非要再去做点多余的,结果反而搞砸了。
比如演讲,本来已经讲得很棒了,非要再加上一些不合适的内容,这不就是画蛇添足嘛。
7. 掩耳盗铃:捂着自己耳朵去偷铃铛,以为别人就听不到了。
哎呀,这多可笑呀!那不就像有些人明明做了错事,还自欺欺人地觉得别人不知道。
比如考试作弊,以为自己藏得很好,其实老师都看得一清二楚,这可真是掩耳盗铃啊。
8. 拔苗助长:为了让禾苗长得快而去拔高,结果禾苗都死了。
这简直和一些家长对孩子的做法一样嘛,。
人教版小学语文级下《语文园地:成语故事》公开课教学设计课件(1)
人教版小学语文级下《语文园地:成语故事》公开课教学设计课件(1)一、学情分析本节课是一节小学语文公开课,针对的是小学语文二年级的学生。
在语文课程中,学习成语故事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成语故事不仅可以增长他们的知识面,更能够提升他们的语文水平和阅读理解能力。
因此,本课设计应该紧密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3个成语故事:吃瓜群众、两虎共斗、画龙点睛。
2.了解成语故事的来源、寓意。
3.通过成语故事的讲解,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情感和态度: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热情。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以及对于文化的热爱和认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讲解成语故事的来源和寓意。
2.强调学生对于细节的捕捉和理解。
难点:1.教师如何将成语故事生动有趣地讲述出来。
2.如何让学生理解成语故事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引领学生学习成语故事,提问学生“你们听过什么成语呢?最喜欢哪一个成语?”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2)教师出示三幅图片,让学生猜测成语的意思。
2.正式学习环节(1)教师向学生讲述成语故事,生动有趣地讲述吃瓜群众、两虎共斗、画龙点睛三个成语故事,适当地引导学生思考成语故事的深刻含义。
(2)学生跟读成语,边听边读,帮助学生掌握成语的发音、用法和意义。
(3)针对不同成语,让学生分组讨论对于文化的认知,写一篇关于这个成语故事的小故事或者心得体会,以巩固学习成果。
3.巩固练习环节(1)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成语搭配和拼写填空练习,巩固成语的用法和意义。
(2)利用学生刚刚讨论的内容,改写成反向成语,增强学生思考和创意思维能力。
4.结课环节(1)教师画龙点睛一样地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提醒学生在课后多读书多运用成语故事,便于自己学习成语、提升语文阅读能力。
(2)让学生课后通过多种渠道汲取成语故事气息,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发挥作用。
人教版初中语文成语汇释(九下)
第1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伤痕累累一般指全身是伤。
后又比喻人在感情上受到伤害心里伤痕累累。
出处: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第2课梅岭三章取义成仁取,选取。
成,成全、实现。
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生命。
这里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
出处: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血雨腥风血溅得像下雨一样,风里带有腥气,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
出处: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第5课孔乙己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分辩。
出处: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第6课变色龙无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
出处: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
无缘无故没有一点原因。
出处:我正在跟密特里·密特里奇谈木柴的事,忽然,这贱畜生无缘无故就咬了我的手指头一口……异想天开天开:比喻凭空的、根本没有的事情。
比喻想法离奇而不切实际。
出处: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后来却异想天开,想得到一笔什么赔偿费了。
第7课溜索千钧之力常用来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
出处: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仿佛再有锱铢之力加在上面,不是山倾,就是索崩。
拳打脚踢用拳打,用脚踢。
形容痛打。
出处:汉子们全不说话,纷纷翻下马来,走到牛队的前后,猛发一声喊,连珠脆骂,拳打脚踢。
战战兢兢战战:恐惧发抖的样子。
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
形容恐惧得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
出处: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第8课蒲柳人家不知好歹意思是指不知道是非;不领别人好意。
也指做事情也不掂量一下自己,去惹那些自己惹不起的人。
出处:有个年轻不知好歹的纤夫,白瞪了一丈青大娘一眼,没好气地说:“一大把岁数儿,什么没见过;不爱看合上眼,掉过脸去!”两肋插刀两边肋骨插上刀,表示不怕死。
比喻承担极大的牺牲。
出处:他又好喝酒,脾气大,爱打抱不平,为朋友敢两肋插刀,所以在哪一个地主家都待不长。
人教版初中语文成语汇释(七下)
第1课邓稼先当之无愧无愧:毫无愧色。
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出处: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锋芒毕露毕露:完全显露。
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
多指人好表现自己。
出处: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妇孺皆知孺:小孩。
妇女、小孩全都知道。
指众所周知。
出处: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
家喻户晓喻:明白;晓:知道。
家家户户都知道。
形容人所共知。
出处: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
鞠躬尽瘁恭敬谨慎,勤勤恳恳,尽心竭力,奉献一切。
出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可歌可泣泣:不出声地流泪。
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
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
出处: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
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出处: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鲜为人知鲜:少。
很少有人知道。
出处: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至死不懈到死都不松懈。
出处: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做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第2课说和做慷慨淋漓淋漓:充盛,畅快。
形容说话、写文章意气昂扬,言辞畅快。
出处: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沥尽心血沥:滴。
比喻付出了全部精力、用尽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尽心竭力。
出处: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目不窥园窥:看。
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
出处:他从唐诗下手,目不寂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气冲斗牛气:气势;牛、斗:即牵牛星和北斗星,指天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成语典故释抽象哲理
武岗中学潘树良
高二思想政治属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部分,它是一门理论性强,概念比较抽象的学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处理不妥,学生学习感觉枯燥无味,比较吃力。
如何使哲学课上得生动而富有实效、活泼而又不会古板?如何使抽象的哲学理论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知识呢?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引用成语典故,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且能激发学生兴趣,启迪思维,培养情感,开发非智力因素,达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
为此,本人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典故激活”教学法的改革尝试。
爱听故事是学生的“天性”。
据有关研究材料表明:普通中学的初中学生爱听故事的占95%以上;高中学生占85%以上。
这说明中学生是很喜欢听故事的。
我们将中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倾向引向课堂为教学服务,实行“讲成语典故,释抽象哲理”便是有益的实践。
“典故激活”教学法是指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成语典故,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并引导学生深刻领悟教材中抽象哲理的教学方法。
如在讲“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时,学生对“正确的思想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容易理解,而对“错误的意识也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却难以理解。
教材也只是通过一句话断定:以主观想象做成出的判断,脱离实际的决策,以及宗教中的鬼神观念等,都是错误的思想意识。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我就讲了“龙有九似”的典故:“‘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可是地球上从来没有出现过‘龙’,那么‘龙’的观念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提出问题扣人心弦,引起学生兴趣。
接着教师讲述:“‘龙’的观念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
当时人们为了表明自己祖先的强悍,就从他们日常所能接触到的各种动物身上择其优,逐步创造了‘龙’的形象。
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东汉人王符曾指出‘龙’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
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与教材理论结合:“就‘龙’的整体来说,它是超现实的。
但就其各部分来讲,又都能从客观现实中找到创作它的‘原型’。
可见,‘龙’的观念也是人们对客观存在反映,只不过是‘拼盘’而成的歪曲反映而已。
”顺理成章,得出结论。
学生既掌握书中哲学道理,又扩展了知识视野。
显然,在教学过程中,“成语激活”教学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造成思维悬念,引起学生深思,而且可变抽象的理论观点为形象生动,变深奥的道理为浅显易懂,变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为活泼有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典故激活”教学法分为两个环节即“讲成语典故”和“释抽象哲理”。
在教学过程中,这两个环节的要求和任务是不同的。
“讲成语典故”首先要求选择的成语典故紧扣教材且通俗易懂。
比如:在讲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时,可用《郭巨埋儿》的典故;在讲事物在总体数量不变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时,可用成语“田忌赛马”和“朝三暮四”;在讲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时,可选用“巧妇难为无米之吹”;在讲联系是普遍的或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时,可选用典故《燕太子丹赠手》;在讲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时,可用成语“刻舟求剑”;在讲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并依据一定条件向相反方向转化时,可选用成语“塞翁失马”;在讲矛盾的普遍性时,可用成语“世外桃源”;在讲回避矛盾掩盖矛盾时,可用成语“讳疾忌医”……这些成语典故的选用都是紧扣教材理论,通俗易懂,能引起学生共鸣,易于学生接受。
同时,教师在讲成语典故时,要入情入境,扣人心弦,注意表情和语言的抑扬顿挫,开头能吸引学生,结尾能造成悬念,要把典故讲“活”。
比如:用《郭巨埋儿》的典故来说明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教师带着情感讲述:“旧中国有一本广为流传的画册,叫《二十四孝图》,其中有一幅叫《郭巨埋儿》。
(开头扣人心弦,吸引学生)说的是汉代有一个叫郭巨的人,家境贫苦。
其老母常将自己吃的一份饭分给三岁的孙子吃。
郭巨心中不安,怕影响母亲的健康,不合‘孝道’,就和妻子商量,决定埋掉自己的儿子,以免老母分食。
(结尾造成悬念:郭巨夫妇怎么这样残忍?)”学生哗然,议论纷纷:太过分了!太过分了!教师适时引导:“为什么?”学生:尊老爱幼,应是中华民族美德。
孝敬母亲埋掉儿子,不必要,太过分。
教师适时导入理论:郭巨埋儿,是一种小生产的狭隘观念和行为。
但这种狭隘观念和“尽孝”的道德标准,是由封建制度小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的。
这样的教学过程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基本上做到了把典故讲“活”。
“释抽象哲理”,就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用归纳法或演绎法等从中得出结论或说明哲学理论,实现对教材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典故情节的分析、判断和推理,以完成教学任务。
比如:我们仍用《郭巨埋儿》的典故来说明:教师的讲解,学生的议论,以及师生的互动,本身就是归纳、推理得出结论的过程。
从上述分析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典故激活”教学法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其中,“讲成语典故”是前提和基础,它为说明抽象哲理提供佐证,亦易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而“释抽象哲理”是核心和关键,对成语典故中所包含哲学理论阐释的准确、贴切和透彻,典故内容和教材理论的巧妙结合,就易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认识,达到教学的目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做到成语典故选得准确、讲得生动;抽象哲理释得精巧,学生便会学得轻松、记得深刻。
总之,“典故激活”教学法是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的,易于学生接受。
教师根据抽象的哲学理论,精选恰当的成
语典故引入教学过程,将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