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剧唱腔音乐中蒲白与晋南方言的密切联系
话聊莆仙戏
话聊莆仙戏作者:徐碧琴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12期莆仙戏原名“兴化戏”,流行于古称兴化的莆田、仙游二县及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
其戏班足迹遍及福州、厦门、晋江、尤溪、三明等地市和海外华侨聚居地。
据考证,它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莆仙戏是中国戏曲剧种中历史最悠久,演出形态最古老,剧目最丰富,在表演艺术上最具特点的剧种之一。
流行于福建省莆田、仙游二县及惠安、福清、永泰等邻县的兴化方言区;因宋时莆田、仙游隶兴化军,明、清时隶兴化府而得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始改称莆仙戏。
莆仙戏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晋末南北朝,中原百姓大批南迁福建,当时盛行的中原“百戏”亦随之传入福建莆仙。
并形成了在语言、唱腔和表演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戏曲声腔。
兴化民间流行的歌舞百戏,吸收了“吴歌”,“楚谣”(见宋林光朝《艾轩集,闰月登越王台次韵经略敷文所寄诗》)及杂剧表演,逐渐形成既有戏剧故事;又有综合唱、做、念、舞和服饰化妆,在戏棚上表演的戏曲,时称优戏。
宋时,兴化民间优戏演出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杂剧、傀儡戏(提线木偶)、歌舞和杂技等。
据调查考证,莆仙戏的传统剧目,音乐曲牌,行当脚色都与南戏有着密切关系。
莆仙戏传统剧目有五千多个,其中保留宋元南戏原貌或故事情节基本类似的剧目有八十多个,有剧本流传的有五十多人,如《目连救母》、《活捉王魁》、《蔡伯喈》、《张洽》(即《张协状元》)、《朱文》、《乐昌公主》、《刘文龙》、《陈光蕊》、《王祥》、《郭华》、《崔君瑞》、《王十朋》、《刘知远》、《蒋世隆》、《杀狗》、《琵琶记》等。
与《南词叙录》“宋元旧篇”著录的南戏剧目相同或基本相似。
莆仙戏的部分曲牌,其名目、音韵、词格与唐、宋大曲和宋词调相同。
尤其是仅存于早期南戏《张协状元》的[太子游四门],却是莆仙戏常用的曲牌。
莆仙戏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遗响。
唱腔曲牌有一千万多支,有“大题三百六,小题七百二”之称。
声腔称“兴化腔”,它是综合溶化莆仙民间歌谣俚曲,十番八乐,佛曲法曲,唐宋声诗、词乐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的,有莆仙方言演唱,具有深厚地方色彩和风味。
永济民歌方言管窥
都安邑 ( 今 夏县 ) ,至 今有迹 可寻 。有 关他 们的 故事 , ( 二 )永 济 民歌 中的一 个声母 ,普通 话分为 几个 如 舜耕 历 山、 禹凿 龙 门 、后稷 稼 穑 、螺祖 养蚕 、黄帝 声母 。如 : 手 提宝 [ p a u 4 2 ] f J 腰 垮 弓, 腰 呀么腰 垮 弓。 一一 《 绣 占蚩尤 等妇 孺 皆知 , 传唱 不止 。 在 这样 的 文化背 景下 ,
关键词 : 永 济 民歌 永 济 方 言
中 图分类 号 : J 6 0 7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编号 : 1 0 0 8 — 3 3 5 9 ( 2 0 1 6 ) 2 4 — 0 0 4 6 — 0 4
一
、
概 述
卷》一书 ,所记载 的 l 2酋永 济 民歌来 看 ,体裁 主 要有
基 金项 目: 课题为 2 0 1 3年 山西省 艺术科 学规 划项 目, 课 题 名称 为 : 山西方 言与 民歌 关 系研 究。
4 6 l y { s
尊 j } & n
I M i n S u M i n Y i ・ 民俗民艺I — ■ ■■ ■
从 上可 以看 出 ,永济 民歌 中[ p f ] 【 p f h ] 声母 的字 ,普 东北 向西南 呈 自然 倾斜 状态 。汾河 水 由北 向南流 经 临 汾盆地和 运 城盆地 。这 里依 山带 水 , 自然天 成 ,土质 通 话 中都是 】 [ 培 】 声母 与合 l _ 1 呼韵母 相拼 的字 。[ 们声 母 的字 ,普 通 话 是 以[ a 】 【 a 】 起 头 的零 声 母音 节 字 。【 嘲 肥 美 ,气 候 宜人 。 在 上古 时期几 位传 说 中的 明君 ,都 曾在 这一 代建 声 母 的字 ,普通 话一部 分 是【 n 】 声母 与齐齿 呼 、撮 口呼 都 。如 尧都 平 阳 ( 今 临汾 ) 、舜都 蒲坂 ( 今 永济 ) ,禹 韵母相 拼 的字 , 另一部 分是 齐齿呼 韵母 自成音节 的字 。
浅谈蒲剧艺术的起源及艺术特色
浅谈蒲剧艺术的起源及艺术特色作者:茹劳劳来源:《神州·中旬刊》2019年第06期蒲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十分丰厚,流行于山西南部各县和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和欢迎。
一、历史起源蒲剧即“蒲州梆子”,当地人通称“乱弹戏”,因兴于山西晋南古蒲州(今永济)一带而得名。
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
山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种。
它与中路梆子(晋剧)、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合称“山西四大梆子”。
蒲剧在清代乾隆时期(十八世纪)外省称“乱弹”“晋腔”“山陕梆子腔”等;嘉庆、道光以后,又称“山西梆子”;陕西称:东路戏,山西省北、中部称“南路戏”;晋南当地则习惯称“大戏”或“乱弹”。
二、分类蒲剧本身在晋南又分南路和西路,在剧目与表演风格上各具特色,人称“南路文雅,西路火爆”。
蒲剧音调高亢激昂,音韵优美,长于表现激情,其旋律跳跃幅度大,起调高,大小嗓兼用,素以“慷慨激昂,粗犷豪放”著称。
三、艺术特色1.特技须生多用“四子”来表现人物的情绪和性格。
“四子”即胡子(髯口)、翅子(帽翅)、鞭子(马鞭)、梢子(甩发)。
前辈艺人对这些特技的运用,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总结出一整套特技运用的口诀。
胡子的运用有二十字口诀:“推、掠、掳、弹、捻、捋、吹、揉、挡、端、抹、摊、扬、盖、绕、耍、撂、甩、咬、翻。
”帽翅的运用有四句口诀:“左闪右不动,右闪左即停;上下交并用,前后旋绕行。
”鞭子的运用有二十四字口诀:“上、下、抖、捋、蹁、左、右、斜、跨、翻,坐、掳、回、拉、绊、扑、立、拴、引、卧、扬、攀。
”小旦在表演上多用扇子、手帕、血彩、鞒功,以及“花梆子”小步功的训练和使用。
扇子可变六、七十种样式,对表现人物感情颇有帮助。
运用上有十六字口诀:“撒、合、弹、扇、抖、颤、抡、翻,抄、回、飞、转,辅、映、手、颠。
”血彩是蒲剧中最令人击节赞叹的绝活。
所谓血彩,即是演员表演是在嘴里含一口血浆,然后用气上顶,令血浆从眼耳鼻口中喷出,造成七窍流血的惊人视觉效果。
灵宝市地方戏曲初探——浅论蒲剧唱腔艺术
不 会 科学 发 声 ,不会 用 气 ,声 嘶力 竭 ,大 白嗓 子 ,真 假 声不 能有 班 ,一 大 批著 名蒲 剧 艺人 荟萃 于此 。这一 时 期 ,蒲剧 唱腔 融进 了 机结合。 西 北之 风 , 阎逢春 、张庆 奎 、王 秀兰 等 大胆 学 习吸 收秦 腔梆 子 的
灵 宝 的蒲 剧 发 展 历 史悠 久 ,清 代 就 有 山西 蒲 剧 戏 班 进 入 灵 长 处 ,把 秦腔 的粗 犷 、眉 户 的细腻 引进乱 弹 ,在 唱腔 上有 了很大
戏”或 “ 南路 梆 子 ” ; 晋 南 、 豫 西 当 地 则 习 惯 称 “ 大戏 ” “ 蒲州
胡 等 。武场有 鼓 板 、枣梆 、马锣 、铙 钹等 。 三、灵 宝蒲 剧唱 腔 的艺术 特色 音 域广 、跳 度 大 蒲剧 唱腔 之 音域 较广 , 唱 腔音 乐 的跳度 也很 大, 往 往有 十 度 以外 甚而 两个 八度 的跳越 。因此 , 增 加 了音乐 的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
、
灵 宝蒲剧 唱腔 的 形成
在梆 子腔 剧 种 体系 中 ,蒲 州梆 子 是 山西 四大 梆 子 中诞 生最 早 手 法 。
的一 种 ,可 以 自豪 地 说 ,蒲剧 是 中 国戏 曲 的 “ 活 化 石 ” 。它与 陕 的 资料性 代表 。
腔 高板 急 , 慷 慨 激 昂 ,这 是 对蒲 剧 唱 腔特 点的 概 括 。它 的 唱 各异 。 蒲 剧唱 腔有 着 比较 严格 的行 当界 线 。同一 个板 式, 由于 行
发 源 于 山西晋 南古 蒲 州 ( 今 山西运 城 永 济 )一 带而得 名 。 蒲剧 在 文 、武场 , 文 场 以板 胡 为主 弦乐 器 , 辅 以笛 、二 股 弦 、三弦 、二 清 代乾 隆 时期 称 “ 乱 弹” “ 山陕梆 子 腔” 等 ;嘉 庆 、道 光 以后 ,
晋中方言与晋剧韵白及唱腔旋律的关系
晋中方言与晋剧韵白及唱腔旋律的关系方言是地方戏形成、发展的基础,晋中方言及平民文化对晋剧的形成和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如晋中方言的字调对晋剧唱腔旋律的走向起着明显的制约作用,唱腔旋律的音高及其润腔手法均体现了方言字调的规律性;晋剧形成之初由于受蒲剧影响,其念白统一使用“蒲白”,后来受到晋中方言的不断渗透,使晋剧的唱词、念白逐渐本土化,曲调也更加委婉亲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从而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在诸多从事方言语调与音乐旋律关系的研究中,研究者较多采用腔词音调分析法、图表分析法等,而笔者对其研究则首次采用实验语音学知识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证实了晋中方言与晋剧韵白的关系比普通话的关系更为密切,晋中方言字调与晋剧唱腔旋律的走势相吻合。
一、晋中方言与晋剧韵白的关系晋剧形成于以并州片为中心的晋语中心地带,包括东四处和吕梁片。
中原官话和北方官话均属四声调,无“入声”,而广大晋语区普遍有“入声”,且晋语“并州片”又是五声调,即平声不分阴阳,入声却分阴阳。
晋中方言是晋语的一个主要部分,以太原一带为代表。
晋中方言包括晋中区和晋西区两个部分,晋中区又分为太原片和阳泉片。
太原片则包括太原、阳曲、平定、昔阳、寿阳、盂县、娄烦、交城、平遥、介休、文水、清徐、榆次、太谷、榆社、祁县、灵石、孝义、阳泉、和顺、左权21个市县。
“中路梆子主要活动区域是以晋中地区的太原市和晋中市为中心,包括府十县(太原、晋源、榆次、太谷、清徐、祁县、交城、文水、岚县、兴县)、汾八县(汾阳、平遥、介休、孝义、宁武、石楼、临县、离石)、东四处(寿阳、盂县、平定、昔阳)等地。
①”形成语言“腔调”的必要条件就是要具备一个极其固定的方言环境。
山西、陕西、河南那块金三角地区②,属于中原官话区的方言小片,方言声调的调值是“山陕梆子”形成的天然条件,只要这三个地区的人唱出的民歌或戏曲,就自然而然与当地的声调韵味一致。
例如,祁县、太谷人唱祁太秧歌,演唱者可以用各种各样句式结构的唱词、各种音阶调式及转调手法,只要是祁县、太谷人以当地口音演唱,它的音乐声调韵味就天然统一。
四大梆子
活跃在北路梆子舞台上的著名演员有贾桂林(艺名小电灯)、高玉贵(艺名九岁红)、董全福(艺名狮子黑)、王玉山(艺名水上漂)等。由贾桂林主演的北路梆子《金水桥》搬上银幕,受到了观众的好评。
北路梆子作为我国戏剧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那高亢的音调,慷慨激越的边塞风情,丰富的表演手法,非同凡响的艺术成就,深受晋北、陕北、冀北以及内蒙古广大群众的喜爱
现在,活跃在山西戏曲舞台上的晋剧演出团体已有数十个,晋剧的传统剧目有《打金枝》、《蝴蝶杯》、《明公断》、《凤义亭》、《回龙阁》等400个以上,著名演员有王爱爱、马玉楼、田桂兰、郭彩萍等人。蒲剧蒲剧,也叫蒲州梆子、南路梆子,起源于山西南部的蒲州(今永济市一带),是山西四大地方剧种之一。尤其是晋南一带的主要剧种。蒲剧的源流,目前尚未发现确切的文字记载,据传说与陕西的同州梆子同源于“挠挠戏”。蒲剧的历史非常悠久,在晋南,现在已经发现了许多中国古代戏剧活动的遗迹。尤其是金、元时代的舞台及演出戏剧的壁画艺术,都说明了晋南地区在元代以前,戏剧演出就已经很兴盛了。
蒲剧是人民群众喜爱的戏剧之一,蒲剧《窦娥冤》已被拍成电影戏曲片。
上党梆子上党梆子,又叫“晋东南梆子”,是晋东南地区的主要剧种。也有人把上党梆子称为“东路戏”或“上党宫调”。相传,上党梆子最早的一个戏班叫鸣凤班。据说,在明朝末年,阳城县有一个女子叫凤仙,自幼喜爱戏曲,她出嫁时,嫁给了晋城四义村的史翱鸣,夫妻共同成立了一个戏班,取两人名字各一个字为“鸣凤班”。清朝道光年间,上党地区的大戏班逐渐增多,这些班社的发展比较快,而且逐渐形成一种上党梆子特有的风格、旋律,并培养出一些知名的演员。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是上党梆子的极盛时期,逐渐有名艺人出现,如杨清海、段二淼、郭金顺、金疙瘩等。著名老艺人杨清海,工须生,兼演老旦、净角,他的《雁门关》、《苦肉计》享有很高声誉。著名演员段二淼以饰演小生、须生驰名,唱腔高亢激越,变化自如,出演的《长生殿》、《雁门关》、《甘泉宫》获“誉满潞、泽二州”荣誉,并有“活罗成”、“活八郎”之称。郭金顺以扮演《三关排宴》中的杨四郎、《雁门关》中的杨八郎、《徐公案》中的海瑞、《挂龙灯》中的高怀德著称,他演技独到,常使人赞不绝口。上党梆子还培养出了不少优秀女演员,著名的有吴婉之、郝聘之、吴国华等。上党梆子具有粗犷朴实、高亢明朗、曲调丰富、音响强烈;台步、身段淳朴古老的特点。唱腔和音乐高亢、委婉、活泼,且每种唱腔各有各的乐器和剧目。在表演上,多用直出直入,强烈明快,侧重唱和念,具有粗犷的农民艺术特色。在上党梆子近400出传统剧目中,以表现古代叱咤风云的农民英雄,披肝沥胆的忠臣良将,外抗侵侮、内惩奸贼的主题为主,浸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其中最负盛名的是表现杨家将的“杨家戏”,歌颂岳家军的“岳家戏”,演得慷慨悲壮,动人心弦。
山西传统戏剧音乐蒲剧初探
山西传统戏剧音乐蒲剧初探作者:周艳琴程美来源:《艺术评鉴》2017年第11期摘要:山西是我国戏曲音乐艺术的发源地,素有“戏曲的摇篮”之称,四大梆子的形成标志着山西戏曲艺术发展进入繁盛时期。
四大梆子是由蒲剧、晋剧、北路梆子、上党梆子组成,其中,蒲剧作为四大梆子中最为古老的剧种,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本文主要从蒲剧的源起、特点、代表曲目、蒲剧名角等方面对蒲剧做出详尽的介绍,采用资料搜集查阅法、归纳汇总等研究方法对山西四大梆子蒲剧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蒲剧四大梆子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1-0148-03山西戏曲音乐最早可上溯到汉代的百戏。
清乾隆时,山西的梆子还没有剧种之分,直到嘉庆年间逐渐出现南北戏曲之分。
明清以来,随元杂剧的衰落使昆山腔、弋阳腔、青阳腔等声腔剧种得以传播,山西地区出现了以梆子腔系统的蒲剧(蒲州梆子、南路棒子)、晋剧(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为主题的新剧种,他们合称为“四大梆子戏”,山西戏曲音乐的发展由此进入繁盛时期。
“四大梆子戏”中以蒲州梆子出现最早。
中路梆子、北路梆子是明末清初受蒲州梆子的影响发展演变而成。
这三大梆子属于同一派系,最初在北京等地演出时,人们统称“山西梆子”或“山陕梆子”。
北路梆子与中路梆子原属于同一剧种,后来才形成两种风格。
上党梆子与其他三种梆子的风格迥异,但它在形成过程中也受到蒲州梆子的影响。
山西四大梆子的形成对其他戏曲剧种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和影响①。
本文主要对四大梆子的源头蒲州梆子进行详尽的介绍。
一、蒲剧简介蒲州梆子又称蒲剧,起源于晋西南蒲州(今永济县),流行于山西南部和河南、陕西、甘肃、青海的部分地区,是梆子声腔中较古老的剧种之一。
它是在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吸收了北曲杂剧及南戏传奇的表演艺术发展而成。
蒲剧又可以分为南路和西路两个派别,南路与北路因表演风格独具一格,于是就有了“南路文雅,西路火爆”的说法。
走进蒲剧
的说法 。 一说蒲剧胚胎 于宋朝时期的安邑“ 铙鼓杂戏( 宋官本 ・
金 院本 ) ” ( 《 关公战蚩尤》 ) 和金 、 元间 的平 阳“ 弦索杂戏 ( 元杂 剧) ” ( 大行 院散乐 《 西厢记 》 为首 ) , 迄元 、 明间形 成蒲州 “ 梆子
山西是我 国戏 曲艺术遗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从侯马金
洪洞一带大量迁徙移 民, 无不证 明平阳地 区的繁华稳定。 这样 的环境就为蒲剧的源流 、 兴起 、 发展提供 了应有 的物质保障和
代舞台模型到人所共知 的万泉元代戏台 ,赵城广胜寺元代演
见证了从金元时期开始 , 山西 的民间戏 曲活动 的发展 与普遍 。
二、 蒲剧的流布发展
据“ 山西省蒲剧学社” 研究 , “ 蒲州梆子 自永乐初 间形成之
、
蒲剧 的产生
蒲剧是山西 四大梆子之一 , 是晋南 地区的代 表性 剧种 , 又 名“ 蒲州梆子 ” , 亦称“ 乱弹 ” 。关于其 源流与形成 , 历来有不 同
际, 随着洪洞大槐树的移民 , 似有开始外流 ” 。 《 蒲剧小史》 也记 载了在明代嘉靖 、 万 历年间 , 蒲州人王崇古等 总督宣化 、 大 同
杂戏 ” ( 《 文王哭狱》为首 ) ,成 为蒲剧源流演变 的一条 主要历
明朝末年 , 持续 1 0 余年 的李 白成农 民起义使蒲州梆子遭 受重创 , 蒲剧 因此经历低潮。 这也为清朝初年徽班进京创造 了
历史机遇和条件。 清乾隆五十五年 ( 1 7 9 0 ) “ 四大徽班” 进京 , 因
的基础上 , 接受 了古老剧种 的艺术成就 , 逐步发展 为大型戏 曲
的。 ” 可以看 出, 蒲剧正是在民间小调 的基础上发展演变的。 而
蒲剧音乐的唱腔改革
学 习 , 派 墨 遗 平 、 乙 、 峰 、 波 、 希 圣 等 一 批 新 并 赵 张 杜 康
文 艺 工 作 者 ,对 蒲 剧 艺 术 包 括 音 乐 进 行 专 门 性 的 改 革 工作 。
一
个 剧 种 要 想 生 存 并 发 展 ,就 必 须 有 继 承 、 有 改
革 、 创 新。 5 有 0年 代 蒲 剧 音 乐 工 作 者 改 革 的 第 一 步 , 就 是 在 继承 蒲 剧 “ 慨 悲 壮 ” 腔 旋律 的基 础 上进 行 的 。 慷 唱
为 了 剧 情 的 发 展 ,为 能 更 细 致 的 刻 画 人 物 内 心 的 矛 盾 冲 突 , 们 在 “ 壮 ” 句子 中加 入 了一 些 “ 婉 缠 绵 ” 他 悲 的 委 的 唱 段 , 以 弥 补 以 前 的 不 足 , 时 对 板 式 也 做 了进 一 用 同
名 叫 “ 三 红 ” 9 7年 , 在 演 《 庙 》 扮 演 韩 琦 。韩 十 。1 3 他 杀 时
琦 二 次 进 庙 是 剧 中 一 次 高 潮 , 当他 明 白 了 秦 香 莲 母 子 的 遭 遇 和 处 境 时 , 刻 陷 入 了 进 退 两 难 之 地 , 良 心 与 立 在
职 责 的 交 锋 后 , 终 选 择 了 自 刎 , 以 这 ~ 出 戏 韩 琦 的 最 所
条 件 的 限 制 , 觉 得 他 们 的 在 较 为 科 学 的 发 声 方 法 。 单 从 记 录 的 简
单谱 面 , 们也 能肯 定演 唱 时的技 术 含量 ( 今 天人欣 我 用 赏 的 审 视 目光 来 看 )只 是 在 唱 高 音 时 可 能 会 给 人 一 种 , 激 动 和 感 染 。不 过 , 便 这 样 艺 人 也 能 和 台 下 的 观 众 形 即
试论晋中区方言对晋剧唱腔旋律的影响
试论晋中区方言对晋剧唱腔旋律的影响作者:武艳红来源:《科技风》2016年第14期摘要:我国的戏剧种类繁多,不同地区的戏剧,其唱腔也不尽相同。
影响戏剧唱腔的因素有许多,而各地的方言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晋剧作为山西的一大特色剧种,其唱腔深受晋中区方言的影响。
本文从晋中区方言的特色和晋剧的由来入手,系统地分析了晋中区方言对晋剧唱腔旋律的影响,以期为广大研究晋剧的学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晋中区方言;晋剧;唱腔旋律;影响山西有著名的“四大梆子”,分别是晋剧、雁剧、蒲剧和上党梆子,其中晋剧早年兴盛于山西中部,所以又叫“中路梆子”,目前已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晋剧的形成是以蒲剧为基础的,因此最初具有蒲剧的特点,但是随着晋剧的发展,其唱腔开始受地区方言的影响,沾上了晋中地区的乡土气息,并深受当地百姓喜爱。
不仅如此,独特的晋中方言还使得晋剧的唱腔更加流畅、婉转,让晋剧真正区别于蒲剧,有自己的风格。
一、晋中区方言的特色(一)晋中区方言的分布情况晋中区方言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晋中区方言,二是晋西区方言。
其中,使用晋中区方言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太原和阳泉两市,而晋西区方言的使用人口则主要分布于吕梁的离石区和濕县这两个片区。
晋剧盛行的地区,主要以太原和晋中市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具有代表性的地区是府十县、汾八县和东四处。
由此可以看出,晋剧盛行的地区都是晋中区方言的聚集区。
(二)晋中区方言的特点地方戏剧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要受地方语言的影响,地方语言的字调对地方戏剧的唱腔有着很大的约束力。
因此,晋中区的地方语言的字调对晋剧的唱腔旋律的起着关键的作用。
晋中区语言字调的特点如下:一是字音声调的一声和二声不分,比如师、实不分,封和逢不分。
二是在以前的晋中方言中有入声,入声属于古代汉语的语调,在很长一段时间,晋中方言保留了这一语调,但是1930年以后,入声便消失在晋中方言中了,但是有些年长的人仍会使用入声。
因此,入声对晋剧唱腔的影响很小。
蒲剧——精选推荐
《白沟河》、《港口驿》等新编古代戏和《结亲记》、《蛟河浪》、《向阳坡》等现代戏,在省内外均有较大影响。
文革期间“文化大革命”前后,杨虎山、筱月来、阎逢春相继谢世。
王秀兰、张庆奎、田郁文硕果仅存,也都转入传艺授业,息影舞台。
越过了十年动乱造成的断裂,一批新秀涌现出来,任跟心、武俊英、郭泽民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武俊英在新绛蒲剧团,师从筱兰香(田郁文),工闺门旦,学中路梆子与豫剧之柔婉以唱浦州梆子,一改传统肃杀直朴之风,启一代新声,受到普遍赞誉。
特技须生多用“四子”来表现人物的情绪和性格。
“四子”即胡子(髯口)、翅子(帽翅)、鞭子(马鞭)、梢子(甩发)。
前辈艺人对这些特技的运用,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总结出一整套特技运用的口诀。
胡子的运用有二十字口诀:“推、掠、掳、弹、捻、捋、吹、揉、挡、端、抹、摊、扬、盖、绕、耍、撂、甩、咬、翻。
”帽翅的运用有四句口诀:“左闪右不动,右闪左即停;上下交并用,前后旋绕行。
”鞭子的运用有二十四字口诀:“上、下、抖、捋、蹁、左、右、斜、跨、翻,坐、掳、回、拉、绊、扑、立、拴、引、卧、扬、攀。
”小旦在表演上多用扇子、手帕、血彩、鞒功,以及“花梆子”小步功的训练和使用。
扇子可变六、七十种样式,对表现人物感情颇有帮助。
运用上有十六字口诀:“撒、合、弹、扇、抖、颤、抡、翻,抄、回、飞、转,辅、映、手、颠。
”血彩常用以表现人物性格。
“花梆子”小步功,早在康熙年间,平阳名角葵娃的“小步”就已驰名。
现代旦角演员孙广胜、筱兰香、王秀兰等,在花梆子小步基本功上,总结出一套训练方法:“小腿带大腿,疾行如游水,身稳裙不动,两脚向前滚。
”小生多用翎子、帽子、梢子等特技刻画人物。
此外,青衣、二花脸、丑角,也都有各自的特技。
脸谱蒲剧的脸谱,构图、色彩、线条简洁朴素,活泼明朗,富有装饰趣味,较恰当地表现了剧中人的形貌特征和性格特点,有的还表现了其出身及重要经历。
在用色上,多用红、黑、白(亦称“粉”)、绿、紫、灰、金等,一般规律为红忠、黑直、白奸,绿多用于绿林好汉、草莽英雄,亦用于神、鬼、妖怪,金多用于神仙、妖。
浅评蒲剧《尧颂》
90品 评浅评蒲剧《尧颂》魏子贺2018年6月9日,临汾影剧院首次上演了大型音乐舞蹈史剧《尧颂》,该剧由临汾小梅花蒲剧团担任演出,山西师范大学舞蹈系学生参与演出。
作为弘扬山西悠久文化、迎接临汾“首届尧都旅游节”的重要代表作品,该剧受到了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旅游发展委员会、山西省文化厅、临汾市委市政府等多个单位的合力支持。
首演期间,《尧颂》以其恢弘的场面、撼人的视听,感染了在场观众,取得了很好的演出效果。
演出共分为八个篇章:凿井惠民、龙盘出世、洞房花烛、观象授时、康衢击壤、协和万邦、历山访贤、禅让天下,融合史实与民间传说,演绎了四千多年以前的历史故事,讲述尧帝在任的经历和功绩。
下面谈谈对此剧的拙见。
一、《尧颂》的艺术特点(一)以古老剧种为载体《尧颂》以传统蒲剧为载体,呈现出浓厚的地方演剧特色。
作为临汾地方戏的代表剧种,蒲剧有唱腔高昂、腔高板急、朴实奔放的特点,善于抒发大开大合的壮烈情感,表现慷慨激情的史剧又善于刻画人物性格和情绪。
尧帝巍峨形象的塑成、浩荡场面的呈现,充分发挥出了蒲剧艺术的表现力。
(二)音乐伴奏的中西结合音乐伴奏有两种。
一为蒲剧的传统音乐,蒲剧文武场的强烈节奏,为台上的舞蹈表演提供了施展的时间与空间。
在音乐节奏的辅助下,剧情舒展细致入微、扣人心弦,人物形象的刻画丰富多彩,使表演产生了很强的感染力。
其二为交响乐的创新应用。
作为史剧,史诗性、英雄性的场面呈现必不可少,而这一场面的塑造唯有交响乐见长。
在演剧的开篇和结束,每一章节的交替,故事的高潮、大型舞蹈场面等都应用的是交响乐伴奏。
交响乐的应用,弥补了戏曲文武场伴奏对宏大场面渲染的不足。
91品 评(三)语体的多样呈现蒲剧的唱腔是以晋南方言为基础的,历来演出中,演员的唱词、念白都运用的是晋南方言。
这种方言的语体应用在《尧颂》演出中有了诸多变化。
唱词的语调依旧使用晋南方言,显现了蒲剧自身的韵律与特色。
笔者在观看时发现,不时有观众在台下低声跟唱。
晋南方言区民歌地域色彩与声腔特征研究
23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 23晋南方言区民歌地域色彩与声腔特征研究冯晓玲摘 要:晋南方言区地处山西的最南端,其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晋南人民创作出了大量丰富多彩的民歌,晋南方言区民歌人文色彩浓郁,情感表达细腻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其特有的“根祖”文化更是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本文通过对晋南方言区民歌的地域色彩、方言特征以及声腔特征的研究,旨在深入的探究晋南方言区民歌的特点,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晋南方言区;民歌;地域色彩;声腔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冯晓玲(1981-),女,硕士研究生,浙江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
民歌作为一个民族的特有的文化现象,所呈现出来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这与当地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作为文化传播最重要的语言则是民歌的声腔、旋律、色彩、风格的重要因素。
民歌的底蕴是方言,所以研究方言特点是研究地方民歌必不可少的,而每种地方方言的特点也恰恰体现了当地民歌的风格特征。
一、晋南方言区民歌地域色彩音乐文化与产生它的自然生态和社会历史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民歌的产生更不可能与其它层面脱离。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西卷》中将山西方言区主要划分为晋北方言区、晋中方言区、晋东南方言区和晋南方言区,这与恰恰也与民歌区域色彩的划分是一致的,可以看出民歌地域色彩的划分与地方方言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一)晋南方言区民歌产生的历史文化环境山西的晋南地区自古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有着悠久的古中国文化。
由于历史的积淀造就了晋南地区民歌深厚的文化底蕴,现可查最早的晋南民歌要追溯到尧时期的《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魏风》和《唐风》都记载着山西晋南的古老民歌。
唐代的晋南地区紧邻都城长安经济文化得以繁荣,此时的诗歌极为兴盛。
蒲剧的特点及其代表作
蒲剧的特点及其代表作蒲剧的特点及其代表作蒲剧又称蒲州梆子,当地人通称乱弹戏,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方民间戏曲艺术之一。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蒲剧的特点及代表作,希望能帮到大家!蒲剧的特点【音乐与唱腔】蒲剧的音乐音域宽广,旋律跳跃幅度大,演唱时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起调高,唱腔高昂,朴实奔放,擅长表现慷慨激昂、悲壮凄楚的.英雄史剧。
它的音乐属板腔体,唱腔部分以板式变化为主,有花腔和杂腔两种。
其板式有:慢板、二性、小送板、折板、流水、间板、滚白、导板、大送板等。
花腔包括:十三湾、二音腔、三倒腔等;杂腔包括:靠山、一串铃、娃娃、钉缸等。
伴奏乐器分文、场武。
文场伴奏乐器包括:呼胡(主奏)、笛子、二股弦、二胡、三弦、大唢呐、小唢呐等;武场伴奏乐器包括:鼓板、雌板、梆子、马锣、铙钹、战鼓、碰铃、道锣、木鱼、小锣、铰子、堂鼓、云锣、京锣等。
伴奏曲牌有唢呐曲牌和丝弦曲牌两种。
其中,唢呐曲牌约有一百多支,丝弦曲牌约有七十多支。
曲牌广泛应用于蒲剧的表演以及伴唱之中。
锣鼓经约有六七十套、一百多种,可分为“慢”、“中”、“快”、“散”四类,来配合动作、说唱填补,以及渲染气氛等,如三翻鹞、间板头、七锤子、豹子头等。
【舞台与表演】蒲剧艺术除具有各种梆子戏的共同特点外,表演动作幅度大而夸张,能够很好地通过表演、特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并且在道具的运用上很有一套。
表演程式丰富,基础雄厚,生、净的表演宽大有力、粗犷豪放,旦角的表演明快利落、朴实大方。
其中,须生多用“四子”来表现人物的情绪和性格,即:胡子(髯口)、鞭子(马鞭)、梢子(甩发)的翅子(帽翅)。
对此,还有一整套的特技运用口诀,胡子的表演有二十字口诀为:推、掠、掳、弹、耍、撂、捻、捋、吹、揉、挡、端、抹、摊、扬、盖、绕、甩、咬和翻;帽翅的表演有四句口诀为:“左闪右不动,右闪左即停;上下交并用,前后旋绕行”;鞭子的表演有二十四句口诀为:上、下、抖、捋、蹁、左、右、斜、跨、翻、坐、掳、回、曵、拉、绊、扑、立、拴、引、卧、扬、攀。
高中地理图说天下 晋南方言与蒲州梆子素材
晋南方言与蒲州梆子蒲州梆子(蒲剧)又称“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性民歌体小戏牞历来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蒲州梆子俗称“枣梆”(指其以枣木为梆)、“乱弹",在晋中晋北一带,则称之为“南路戏”。
因兴起于山西晋南古蒲州(今永济)一带而得名,有人认为由宋金间晋南铙鼓戏发展而来,有人认为起源于元明,其沿革虽无精确论断,但它的确是山西最早的剧种。
蒲州梆子是以晋南方言为基础,吸收晋南地区各种群众艺术的长处及语言特色,不断丰富和发展而形成的。
蒲州梆子的唱词、道白使用了大量的晋南方言,当地人听起来倍感亲切熟悉.一、词汇方面蒲州梆子的唱词与道白使用了大量晋南方言词汇。
如名词:《小二黑结婚》中的“前晌"(上午,清晨到午饭以前的一段时间)、“后晌"(下午)。
《张连卖布》中的“光景"(日子)、“馍馍”(馒头)、“汆鸡蛋”(烹饪方法,将鸡蛋去壳后加适量的水搅成糊状,加上佐料,上笼蒸十分钟即熟,吃时加少量的醋,北京话叫蒸蛋羹).动词:《张连卖布》中的“耍钱"(赌博)。
疑问词:“咋咧个嘛”(怎么了)。
语气词的运用,在唱腔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演唱时拖腔及部分句尾有大量的虚词托字,如“哎呀、唉、么、嗨、啊”等。
这些语气词的运用让人听起来亲切自然,非常贴近晋南人民的生活。
二、重叠式的运用在蒲州梆子的很多唱词与道白中,都不难发现重叠式的运用。
如《表花》中的“行行走”,“走行行”,“快快来”;《芦花》中的“泪涟涟”;《忠义侠》中的“冷凄凄”,“怒冲冲",“咕哝哝”,“眼睁睁”,“闷悠悠”,“气昂昂”,“急忙忙",“哗啦啦”,“气恨恨”,“弱怯怯”,“痛煞煞”,“血淋淋”;《小二黑结婚》中的“清粼粼”,“蓝个莹莹”;《金沙滩》中的“万悔悔";《杨门女将》中的“泪淋淋”;《法门寺》中的“年迈苍苍”;《孙成打酒》中的“泪纷纷”;《张连卖布》中的“嫩生生”,“打转转”,“绿褂褂”,“绿袜袜”,“床单单",“被面面”,“嘟哦哦”,“泥蛋蛋”,“手镯镯”,“耳环环”,“鬓花花”,“头钗钗”,“曲曲弯",“孽孽缘”;《男鳏夫哭坟》中的“泪汪汪”;《西厢相会》中的“苦瓜瓜”,“静哑哑”,“出岔岔”,“嗖嗖响",“哎呀呀”,“红袜袜”。
晋南风情录周友斌:故乡的蒲剧
晋南风情录周友斌:故乡的蒲剧请戳:享道商城故乡的蒲剧周友斌十里风俗不同,剧腔各有爱好。
北京人爱京剧,河南人爱豫剧,陕西人爱秦腔,我们晋南人专爱蒲剧。
蒲剧是晋南人的看家戏。
出门在外,要是能听到一段蒲剧唱腔,便有如归的感觉。
一位在边陲当兵的朋友给我的信中说:“偶尔在异地听到蒲剧的唱段,不知怎么眼泪就要往下掉。
”难怪当年蒲剧在首都会演时,在京的晋南人大为捧场,连彭真也不例外。
在晋南,蒲剧迷比比皆是,他们可以不知道梅兰芳,但绝对不会不知道王秀兰。
上了岁数的老人,可能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但却是欣赏蒲剧的高手。
戏台上吹、拉、弹、奏,翻、打、念、唱,戏迷们都有谱,传统的剧目,剧本全装在他们心里。
演员们哪句台词唱错了,哪个动作有失误,甚至后台哪个鼓点调皮乱了,哪阵子板儿跟不上趟,根本蒙不了他们。
戏迷们因为懂戏,绝对不乱捧,他们看得细腻,从提袍、甩袖、亮靴底,到吹胡子、瞪眼、抖帽翅,注重你的每一个细小动作。
王秀兰的《杀狗》路数真,他们服,换别人唱能挑出你上百个毛病来。
所以,看了阎逢春的《跑城》,再看别人的《跑城》便没意思。
听了武俊英的《送女》,再有人唱《送女》便不中听。
“宁看存才《挂画》,不坐民国天下(意即不当民国总统)!”这句话在老一辈人那里十分流行。
蒲剧迷的偏激,跟现在城里的歌迷、球迷们可是不相上下。
晋南人不但爱看蒲剧,唱蒲剧也是他们的爱好。
有时候走在路上,你经常能碰到不修边幅的乡里人,骑了自行车,带着个大菜篓,一边骑一边旁若无人地拉嗓子:“……再莫要胡思乱想,来、来、来……”唱时摇头晃脑,悠然自得,很能感染人。
在先前,几乎村村都有家戏班子,每到农闲的时候,总会有人出头来组织排演,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便成天价响起来。
一出戏排练好,正月十五演、三月三演、清明节演,直演到农忙方肯罢休。
晋南的乡村,戏台是全村子最好的建筑,村民宁肯少吃少穿,也要集资建个像样的戏台。
每每村里办红白喜事,总要请戏班子唱几段蒲剧凑兴。
结婚用蒲剧庆贺,送葬以蒲剧志哀,似乎离了蒲剧这婚便不能结,葬便送不成。
析蒲剧的发展历程与音乐特征
析蒲剧的发展历程与音乐特征刘慧媛(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 ,山西 大同037000)【摘要】“蒲剧”以其历史久远、行当丰富、表演精湛的特点稳居山西四大梆子之首。
2006年5月20日正式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此,本文将着重探讨蒲剧的发展历程和音乐表演艺术,以期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
【关键词】蒲剧;音乐艺术一、蒲剧的历史渊源“蒲剧”产生于山西晋南蒲州(现在的永济市),因此又叫“蒲州梆子”。
关于蒲剧的起源有两种讲法。
第一种,则认为蒲剧的萌芽是晋南和陕西省东部的民间锣鼓杂戏(陕西当地称之为“跳戏”)另一种,则为蒲剧起源于北曲遗响,又吸收山西、陕西的民歌小曲、曲艺而成的“索调”,至明朝中叶受青阳腔影响而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
蒲州地处黄河中游,眦邻陕西、河南等地,是处于南方丝绸、瓷器等通往西北各地的交通要道,这里经济文化联系密切,繁荣昌盛。
可以看出,蒲州优越的地理位置、相对安宁的社会状况为蒲剧的发展交流创造了条件,推动并促成了蒲剧的形成。
二、蒲剧的历史发展(一)蒲剧的形成时期蒲剧约形成于明朝嘉靖年间,起初流行于陕西南部各县和山西等部分地区。
明末清初平阳乱弹戏已经初具水平,并得到了皇帝的赏识。
在康熙四十六年,孔尚任受邀到平阳,也就是现在的临汾进行《平阳府志》的编篆,由于孔尚任本人对戏曲十分热爱和了解,因此他十分赞赏蒲剧的旦角葵娃的“花梆子”小步,随着演员演技的提升,因蒲剧的影响力开始扩大,许多艺人纷纷进京搭班演出,所以北京人也称其为“西调”、“西秦腔”、“勾腔”等。
(二)蒲剧的发展时期乾隆、嘉庆年间,蒲剧经过高人的不断创造创新,并且在当地民间艺人和文人的支持下,表演艺术较之前更为完善,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例如:这一时期徐昆、李仰山等人创作并改编的南路二十四本大戏,不仅增加并丰富了蒲剧的上演剧目,而且还促进了舞台艺术的提升。
另外,在山西省临汾市的襄汾丁村有一座修建于乾隆五十四年的院落,在这个院落中有四副戏曲木雕,分别是“忠义侠”“岳母刺字”“宁武关”和“双管诰”的典故,从人物的角色、角色的神情和舞台陈设上都反映出了乾隆末年至嘉庆初年的舞台风采。
晋剧唱法及其风格研究
晋剧唱法及其风格研究
本文是对晋剧唱法及其风格的研究。
通过对晋剧历史与现状的调查,对相关演唱者现场演唱的听赏与学唱,对演唱录音录像的审听,以表演艺术家的传记、评介等相关文献资料作为实证的有效补充,进行综合性的研究。
晋剧突出的艺术特点是注重唱功。
因此,研究工作主要围绕方言、发声、共鸣、运气、润腔等有关演唱方法的本体内容进行。
整篇论文由绪论、结语与七章构成,主要包括唱法与风格两方面内容。
第一章是关于晋剧形成及方言的描述,以蒲剧的传入、班社及艺人、演唱风格的演变、祁太秧歌等平民文化的参与、晋商的影响等背景变化为参照,概括地梳理晋剧的形成及晋中方言语调对唱腔旋律的影响,借用声学知识,推断出方言声调比普通话与晋剧旋律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第二章是音色,对晋剧角色特征音色、各行当音色的调节及演唱表情音色的总体阐述。
第三章至第五章是有关演唱技巧的本体研究,是依据行当音色特征,从具体层面分别论述各行当发声、共鸣、运气的总体规律,到因细微不同而产生的个体特征,以实验语音学知识来丰富充实三大行当共鸣特点,推测须生共鸣腔较均匀,青衣以头腔共鸣为主,花脸以胸腔共鸣为主。
第六章是关于演唱风格方面的润腔分析,分别选用须生、青衣、花脸三个传统经典唱段和青衣程、牛、王三派的同一剧目中的同一唱段为谱例,以音高润腔为主,归纳三个不同行当的润腔规律和区别,总结青衣不同流派的润腔特点。
第七章是关于演唱晋剧谚语及声训的总结。
谚语口诀中蕴含了深刻的演唱艺术理论;而声训则是培养演员基本功的基础训练,它是提高演员的演唱技巧和贯穿晋剧音乐风格的有力保障。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蒲剧唱腔音乐中蒲白与晋南方言的密切联系【内容摘要】蒲剧原称蒲州梆子,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
据史料记载,蒲剧于明末清初形成于山陕地区、黄河两岸,是同蒲梆子(在清代又称“山陕梆子”)的一个重要分支。
蒲剧的演出历经几百年,时至今日仍然不衰,主要活跃于晋南及山西与河南、陕西的交界地带,为无数观众所喜爱。
蒲剧的唱腔音乐是其地方特色的鲜明体现,而与唱腔音乐相互联系、承上启下、推动剧情发展的蒲白与晋南方言的语音语调变化密不可分,紧密联系。
【关键词】蒲剧唱腔音乐蒲白晋南方言蒲剧原称蒲州梆子,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剧种之一,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
一些学术界前辈和艺人在蒲剧的剧本、表演、唱腔理论上做了很多整理和研究,确立蒲剧音乐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与秦腔的姊妹关系,以及它和山西其他三大梆子(上党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的衍生与相互关系。
蒲剧在向北发展的过程中,结合当地的地方语音语调并逐步发展,成为其他三大梆子的音乐基础。
蒲剧音乐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音乐元素的现象,但能够使其独具特色的仍然是唱腔音乐,蒲剧唱腔音乐的发生、发展与晋南方言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一、蒲剧唱腔音乐与晋南方言的“腔调”在戏曲音乐的论述中,经常可以看到“声腔”“唱腔”“曲调”等词汇,有时容易让人混淆。
笔者认为,在具体运用上应该加以区分。
台湾学者曾永义所著《从腔调说到昆剧》一书中,把一些主要概念做了比较和重新界定,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因此,笔者根据曾永义先生的一些论点,把蒲剧音乐分析研究中使用的“腔调”“声腔”“唱腔”在此再做说明。
曾永义先生列举了三个版本的解释,得出了“腔调”所蕴涵的四种意义,而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腔调”之内涵意蕴既复杂,且是有机体,切入点不同,便有不同的意义。
①笔者认为,上述解释的四种含义仅出自三种不同版本的解释,如果有更多版本的比对,将会有更多雷同或不同之处,曾永义先生在列举关于“腔调”的含义后,还比较了三种专业辞书的解释,随后引出“声腔”的概念。
比较《中国戏曲曲艺辞典》和《中国音乐辞典》两书的关于“声腔”的含义,《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中关于“声腔”的解释为和地区语言、民间曲调联系紧密的地方戏的腔调和演唱方式,这些相近或有血缘联系的腔调以及演唱方式组成声腔系统,比如秦腔对晋剧、蒲剧、豫剧、河北梆子、山东梆子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②《中国音乐辞典》当中不仅已经包括了和腔调联系紧密的唱法、演唱形式,还包括使用的乐器和伴奏手法,涵盖的内容更广。
③在比较、分析后,曾永义先生得出的“腔调”的含义是:总而言之,若给“腔调”下个简明的定义,可以说就是“语言的旋律”。
各地方的“语言旋律”各有不同,所以就会有独具特色的“腔调”。
又因为语言和歌谣、说唱、戏曲均有密切之关系,亦即语言和其所衍生的“腔调”以之为载体……而“腔调”又必须由人口腔之运转乃能表现出来,即所谓“唱腔”。
④由此可见,“声腔”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含和方言、民间曲调相联系的器乐、声乐的不同形式。
至于“腔调”,简而言之是语言的旋律,表现形式可以是人声、器乐。
而所谓“唱腔”就是把语言旋律音乐化,把“腔调”用音乐的形式充分表达出来,主要表现形式是人声。
这些概念在使用上是有差别的,关键在于“切入点”。
本文涉及的与蒲剧唱腔音乐中蒲白以及晋南方言密切联系的“腔调”至少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人声的发声状态,包括正常说话、朗诵、吟诵、歌唱、“腔”的发声部位不同。
“南腔北调”“拿腔作调”也是如此。
2.由发声状态的不同而产生语音语调、音乐旋律的变化,乐音和非乐音的音频变化。
3.乐器的人声模仿,这在胡琴类乐器中表现较为明显,因为能够模仿人声,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能起到展示不同“腔调”的作用,甚至可以夸张地在不同音域内完成人声所不能及的旋律音高,充分而夸张地展现“腔调”。
4.唱腔。
主要是人声的体现,是语言旋律音乐化表达的具体环节,是腔调用乐音表达的具体体现。
通过“唱”的环节,完整表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的具体形象。
二、蒲剧唱腔音乐中蒲白与晋南方言紧密联系蒲剧的发生、发展离不开其语言的土壤。
蒲白即蒲剧的道白,不完全是生活化的语言,不是对一种事物的俗语称谓,作为剧目应用的大多是官语化的语言。
为适应演唱的需要,在格式上有一定的规范,也因为有了一定的格调规范,音乐的整体结构形式也就逐渐清晰。
在蒲剧唱腔音乐中,蒲白的主要功能不仅是音乐表达具体情节的手段,也是塑造不同角色、人物性格,使其具体化的主要手段,更是蒲剧特色鲜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蒲白主要展现晋南方言的特点。
据《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⑤的划分,蒲剧所使用的语言属于晋南方言片,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山西省西南部,西、南两面以黄河为界与陕西、河南两省隔河相望;汾河由北至南再往西流经本区新绛、稷山、河津三县腹地注入黄河;太行山的余支太岳、中条两山沿本区东南和南部各县延伸,成为本省东南的上党盆地和南部平原的自然屏障。
⑥在这个分片当中,有以下市县:运城、芮城、永济、平陆、临猗、万荣、河津、乡宁、吉县、夏县、闻喜、垣曲、稷山、新绛、临汾、霍州、古县、洪洞、浮山、翼城、侯马(含曲沃)、襄汾、沁水。
随地理位置的不同,在具体的语音语调上还是稍有区别的。
从这些市县里不难发现,有蒲剧萌芽的主要根据地,也有现在以临汾蒲剧院和运城蒲剧院为主的主要阵地。
在这些市县的剧团演出中,蒲白由当地演员所表达,虽然存在一些语音语调上的细小差别,却不影响音乐的整体表达。
(二)蒲白当中韵辙的规范。
一方面使唱词结构有了规矩,念白朗朗上口;另一方面对音乐的上下句的起音、落音也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使其旋律有一定的规律性。
更重要的是,成为蒲剧唱腔音乐的显著标志。
(三)蒲剧唱腔音乐中,蒲白的声调变化与晋南方言的声调变化。
把方言与音乐旋律能够密切联系的部分是声调。
因为按照传统音韵学的分类,每个音节都是由声母、韵母、声调结合而成的,声母、韵母更多的是和演唱时的唱腔紧密相连,是研究唱腔咬字、吐字的主要方面。
蒲白的四声音调有一定的读音规律。
临汾、运城两地在《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中被划分为南区。
南区方言的声调特点是没有入声,古全浊入声归阳平。
清入次浊,运城片、临汾片归阴平,侯马片归去声。
现在蒲剧以运城、临汾为主要阵地,相同剧目念白部分,其抑扬顿挫和语音语调的变化密切联系。
许多字读音相同或相近,但调高与调值不同。
把这两地的常见字调值进行比较,参见《南区声调表》⑦,简列于(表1):从表1中不难看出,具体方言区在相同字的读音上,调值有形同、相近、不同等区别。
因此,在念白中,由演员表述的声调也会略有不同。
很显然,各地方言存在着调值和调类的区别,有的差别不大,有的相去甚远。
本文只对晋南方言主要分区的运城、临汾做讨论。
其他县市方言和这两地的方言调值存在一些微小的差别,但对整个蒲剧唱腔音乐以及蒲白的变化影响甚微,在此不作过多说明。
三、蒲剧唱腔音乐中的蒲白是晋南方言的艺术夸张蒲剧历史传承悠久,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念白部分沿用的多是蒲白。
被唱词部分选用的文字,为了表达人物和剧情的需要,往往有一定的规律,比如要押韵、上口。
这些文字已经不是对某种事物最原始的方言称谓,由于传播和继承的需要,是被官语化了的方言。
在表演时,蒲白的表达方式是朗读、朗诵,加入了表演的成分,有了艺术夸张的手法。
因此,语音语调更加抑扬顿挫,成为整体声腔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
例如由于方言的四声不同而产生的不同音型的乐汇变化。
⑧又如《土炕上的女人》中,众人刚见到掀起盖头的新娘子,描述新娘子的俊俏形象是:“毛葫芦眼眼樱(个)桃桃嘴,香粉熏得人站不稳腿。
”⑨演员在叙述的时候不仅使用了“诵”的表达方式,而且带有自我陶醉的意味,做了似乎真的“站不稳腿”的表演动作,使得整个表演在蒲白的推动下更加惟妙惟肖。
在蒲剧唱腔音乐中,蒲白区别于其他形式的“说”,有一定的乐音高度,大致根据长短分为对子、诗、片等。
一般是两句的为“对子”,四句的称为“诗”,八句的成为“片”,这样的句子叠加起来既朗朗上口,又几乎是合辙押韵的。
演员的蒲白以及演唱仍然以《中原音韵》来规范,张峰、李恩泽先生编著的《蒲剧音韵》对演员的咬字、吐字发音做了规范,并归纳总结了蒲剧十三韵辙表⑩。
而如何把蒲白和唱词交代得更清晰,则对演员在演唱咬字吐字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对蒲剧唱腔音乐的进行没有实质影响。
蒲剧唱腔音乐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与其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蒲白密不可分。
晋南方言的声调变化与蒲白的声调变化息息相关,而蒲白的声调变化以及艺术表达更是以晋南方言为基础的艺术夸张。
因此说蒲白是建立在晋南方言语音语调的旋律化之上的。
(注:本文为山西师范大学科学研究基金课题项目《蒲剧音乐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s09012)注释:①④曾永义.从腔调说到昆剧[m].2002:29,36.②中国戏曲曲艺辞典[s].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104.③中国音乐辞典[s].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445.⑤⑥⑦侯精一,温瑞政.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m].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3:620,697.⑧张峰,康希圣.蒲剧唱腔结构初探[m].山西省晋南蒲剧院编印,1964:7.⑨选自影像资料《土炕上的女人》.⑩张峰,李恩泽.蒲剧音韵[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78.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责任编辑:曹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