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地貌
地质地貌简单概念
1.包气带:地表下一定深度,岩石中的空隙被重力水充满,形成地下水面。
以地下水面为界,其上者称包气带,其下的含水地带称为饱水带2.风成黄土:在地质时代中的第四纪期间,以风力搬运的黄色粉土沉积物3.次生黄土:原生黄土地层再受风力以外的营力搬运,主要是洪积、坡积、冲积成因的沉积物4.冰川:是地面上缓慢运动着的巨大冰体,在重力作用下有一定的运动5.冰期:气候寒冷,陆地上流水冻结,发育大规模冰川的6.冻土地貌:在多年冻土区,地下具有一定深度和一定厚度的冻土层,地表则发生周期性的冻融作用,结果形成一种特殊的地貌7.我国第四纪冰期:第四纪气候以全球大幅度的周期性冷暖变化为特征,表现为冰川作用的盛衰和气候带的移动,即冰期和间冰期的更替8.海进: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在相对短的地史时期内,陆地相对于海面下沉,并使海水侵入陆地的现象9.海退:在相对短的地史时期内,因海面下降或陆地上升,造成海水从大陆向海洋逐渐退缩的地质现象10.地质环境: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科学技术研究所能达到岩石圈之总称又称自然环境11.地质灾害:由于自然或人为作用,多数情况下是二者共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层比较强烈的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的事件或现象12.元素的地质循环:在风化壳发展演变中,各种元素不断迁移,并由一种形态演变为另一种形态.第一章1.简述硅酸盐类矿物结晶构造特征。
根据硅氧四面体是否连接及连接方式不同,主要分为为五种:1)岛状构造硅酸盐:硅氧四面体孤立存在或每两个以一角顶相连组成孤立四面体。
此种构型矿物微粒状。
2)环状构造硅酸盐:分别有3、4、6、个四面体以两个角顶连接而成环状硅氧骨干。
3)连状构造硅酸盐:硅氧四面体彼此一两个角顶相连,沿空间无限延伸成链状骨干。
4)层状构造硅酸盐:硅氧四面体以三个角顶相连,组成无限延伸的平面层。
矿物为板状或层状。
5)架状构造硅酸盐:以全部四个角顶与其他四面体相连,组成立体空间内无限扩展的骨干。
高考地理专题—地质地貌
B.6时41分
C.13时41分
D.23时41分
2.地震发生日,当地
A.昼长夜短 B.昼短夜长
B
C.昼夜等长
D.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
3.本地为地震多发地带,主要位于( D )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C.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
D.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
4.图中属于内流河的是 A.甲 B.乙 C.丙
B D.丁
10.台湾东北的“野柳地质公园”有一块形似“金钱豹”的岩石,
每年只能在农历大潮的退潮期间见到,不过在2011年4月勘查时,
发现“豹头”掉在地上,金钱豹已“一命呜乎”(如图4)。金
钱豹头部消失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A.风力侵蚀作用 B.海浪侵蚀作用
华北地区
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南藏北、带 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
南1北900麓-1;920
东南沿海
④1华921北-1地94区0 ,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
一11带994611、--11山9968东00 中部和渤海湾;
⑤1东981南-2沿00海0 的广东、福建等地。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
读某地景观素描图,完成第3题。 3.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地地质构造属于背斜 B.该地经历过上升运动 C.该景观形成过程可能是沉积作用、
固结成岩、岩浆活动、侵蚀作用
D.在该地岩石中可能找到生物化石
2.难以形成山脉的地质作用是 D
A.地壳水平运动 B.地壳垂直运动
C.火山喷发
D.风力侵蚀
读我国某地历代海岸线变迁示意图,
回答1--2题。
地质地貌形成过程及因素
地质地貌形成过程及因素地质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包括山脉、河流、湖泊、平原等各种地形。
地质地貌的形成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构造运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等。
下面将分别介绍地质地貌的形成过程及相关因素。
一、地质地貌形成过程1. 构造运动构造运动是地壳中岩石板块相对运动的结果,包括地壳的隆起、下陷、褶皱和断裂等。
地壳的隆起和下陷会导致地表地貌的变化,如山脉的形成与消失、盆地的形成等。
褶皱和断裂则会形成地震带和断裂带,对地表地貌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
2. 侵蚀作用侵蚀作用是水、风、冰等自然力量对地表岩石的破坏和搬运作用。
水侵蚀主要表现为河流、湖泊和海洋的侵蚀作用,如河流的冲刷、湖泊的波浪冲刷和海浪的侵蚀等。
风侵蚀主要表现为风沙的作用,将地表的岩石颗粒搬运和沉积。
冰侵蚀主要表现为冰川的作用,冰川的移动会将地表的岩石磨碎和搬运。
3. 沉积作用沉积作用是地表沉积物的形成与堆积,包括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的沉积作用,以及风沙和冰川的沉积作用。
沉积作用会形成各种沉积岩,如砂岩、泥岩、石灰岩等。
沉积作用还会形成平原、河流三角洲和沙丘等地貌。
二、地质地貌形成的因素1.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地球内部构造运动的结果,包括地壳的隆起、下陷、褶皱和断裂等。
地壳的隆起和下陷会导致地表地貌的变化,如山脉的形成与消失、盆地的形成等。
褶皱和断裂则会形成地震带和断裂带,对地表地貌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
2. 气候条件气候是地质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不同气候条件下地表的侵蚀和沉积作用也不同。
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侵蚀作用较强,容易形成河流和湖泊等地貌;干旱地区则容易形成沙漠和戈壁等地貌。
3. 水文条件水文条件指的是地下水和地表水在地表的分布和运动状况。
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流动会对地表地貌产生影响,如溶洞的形成。
地表水的冲刷和侵蚀作用也是地质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
4. 岩性和土壤条件不同岩性和土壤条件下,地表地貌的形成也有所不同。
硬质岩石不容易受侵蚀和破坏,容易形成峡谷和峰林等地貌;软质岩石容易受侵蚀和破坏,容易形成平原和丘陵等地貌。
地质地貌
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指大气、水和生物在太阳能、重力能的影响下产生的动力对地球表层所进行的各种作用统称为外动力地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能源主要来自地球本身,能促使整个地壳物质成分,地壳内部构造,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
河漫滩:位于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在洪水时被淹没,中水时出露的滩地。
河谷阶地:就是由于河床的下切作用而形成的阶地,大部分河流由于水流的冲刷作用,河床是不断下切的,就会形成在河床与河的两岸形成类似阶梯状的阶地。
岩溶作用: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溶解与沉淀)为主。
机械过程(流水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为辅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潜蚀作用:地下水在流动过程中对周围岩石产生的化学溶解作用和机械冲刷作用的过程。
泥石流:山区大规模的沟谷流水有巨大的侵蚀与搬运能力,能携带大量泥沙,岩屑和石块,甚至近似一种固体的径流,当固体物质的体积大于10%--15%时,旧叫做泥石流。
洪流(沟谷流水):介于片流和河流之间的一种流水类型,又称暂时性洪流。
河流:来源充足,具有固定流路的流水。
坡流(片流):大气降雨或冰雪融化后,汇聚成的沿斜坡表面流动的网状细流。
类质同像:矿物晶体形成过程中,晶体内部构造中本应由某种质点所占的位置被晶体化学性质相似的其他质点所置换起晶胞参数及理化性质的规律变化且晶体构造不变的现象。
同质多像:指相同的化学成分所形成的矿物,由于矿物晶体内质点的排列不同而形成不同矿物的现象,岩浆的同化作用:岩浆侵入过程中,直接融化围岩或与围岩的某些组分发生化学反应,而使围岩成分加入岩浆中,从而改变岩浆成分的作用岩浆的分异作用;岩浆在侵入途中,原始岩浆分化成不同组分岩浆的现象。
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物理风化作用:地表岩石一温度变化和空隙中水的冻融以及盐类的结晶而产生的机械崩解过程。
地质地貌地球表面的形态与特征
地质地貌地球表面的形态与特征地质地貌,指的是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是地球表层物质结构和地球内部动力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地质地貌展示了地球漫长而复杂的地质历史,同时也揭示了地球表面的特征和变化。
一、地质地貌的类型与形态地球的地质地貌可以分为陆地地貌和海洋地貌两大类。
陆地地貌主要包括山地、高原、平原、盆地、河流、溪谷等;而海洋地貌则主要包括洋脊、大洋盆地、海岸线、海底峡谷、海床沉积等。
1. 山地山地是地表最常见的地貌类型之一,由于地壳运动和岩石的抬升而形成。
山地通常具有陡峭的斜坡、峰峦起伏的山脉以及深刻的峡谷和峡谷,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
2. 高原高原是地貌相对平坦的地区,通常位于大片山地之间。
高原常常由于地壳抬升、侵蚀和沉积而形成,具有相对平坦的地貌特征,如青藏高原、巴西高原等。
3. 平原平原是指地势相对平坦,没有明显山丘和起伏地势的地区。
它们往往是由长期的沉积作用形成的,分布广泛且生产力丰富,如长江中下游平原、恩纳河平原等。
4. 盆地盆地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单位,由周围高地或山脉环绕而成。
盆地通常由于构造活动、地层下陷等因素形成,具有积水、沉积物丰富的特点,如四川盆地、新疆吐鲁番盆地等。
5. 河流河流是地表水体在地理形成过程中形成的线性地貌特征,是水文循环的产物。
河流具有河道、支流、河口等特征,能够剖切出各种不同的地貌特征,如长江、尼罗河、亚马逊河等。
6. 海洋地貌海洋地貌是指位于海洋底部的地貌特征,主要由地壳板块运动和海洋生物作用造成。
海洋地貌具有大洋盆地、海底山脉、海底河谷等特征,如太平洋深海海沟、大西洋中脊等。
二、地质地貌的形成原因地质地貌的形成主要是由地质构造、气候变化、水体侵蚀、沉积作用,以及生物作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地壳内部岩石层次的分布、断层构造等方面的变动。
地壳板块的运动、地震、火山等地质作用都会导致地质地貌的形成与变化。
2.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地球表面的形态和特征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考地理地貌与地貌类型
高考地理地貌与地貌类型地貌是指地壳表面形成的各种地形和地表特征的总称。
它是地球表面构造活动的结果,是地球长期以来的地壳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产物。
对于地理学考试来说,地貌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在考试中对地貌及其类型的认识和理解是获得高分的关键。
一、地貌的定义与分类地貌是地壳上陆地表面的各种形态的总称。
地貌的形成与构造运动、风化作用、水的作用、冰雪和重力的作用等有关。
地貌有多样性,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高原:指相对平坦和连绵的地表,具有较高的海拔和广阔的面积。
高原通常由巨大的岩石块状构成,是地壳构造抬升后的产物。
例如,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之一,由造山运动形成。
2. 山脉:是地壳的隆起带,具有较大的海拔和陡峭的坡度。
山脉是由地壳板块的挤压和隆起形成的,代表性的山脉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
3. 山地:是指在山脉周围形成的地形,其地势较高,坡度较大。
山地通常由多个山峰和山谷组成,地形起伏较大。
中国的川西高原就是一个典型的山地地貌。
4. 平原:是相对平坦和广阔的陆地表面,没有明显的起伏。
平原通常由沉积物覆盖而成,是河流冲积、风力作用和海洋沉积的结果。
黄河中下游平原、长江三角洲都是中国的广阔平原地貌。
5. 丘陵:介于山地和平原之间,地势较高,但坡度较缓。
丘陵通常由构造抬升和侵蚀作用共同形成,地形起伏较小。
英国的丘陵地貌是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
6. 河谷:是河流侵蚀剧烈地区形成的地形,具有狭长而陡峭的特点。
河谷分为V型谷和峡谷两种类型,是水的作用造成的。
云贵高原的剑门关就是一个典型的河谷地貌。
二、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地貌类型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地质构造、气候、水文、生物和人类活动等。
1.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地貌形成的基础,地壳运动会导致地形的隆起和沉降。
例如,地壳的抬升会形成高原和山脉,而地壳的下降会形成低洼地区和盆地。
2. 气候:气候对地貌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气候可以通过降水、风力、冰雪和温度等因素影响地表的风化和侵蚀过程。
地质地貌分类
地质地貌分类
地质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质构造,由于地球表面形成的过程非常复杂,因此地质地貌也具有多样性。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地质地貌分为不同的类型。
按照地质构造分类,地质地貌可以分为隆起地貌、坳陷地貌和山地地貌。
隆起地貌是指地面上的凸起部分,如山丘和高原。
坳陷地貌则是指地面上下凹陷的部分,如盆地和坑陷。
山地地貌是指有着高山和山脉的地区,这些地区通常是由地壳运动和构造变化所形成的。
按照地形特征分类,地质地貌可以分为平原地貌、丘陵地貌和山地地貌。
平原地貌是指地面上相对平坦的区域,通常是由沉积物、火山灰或冰川沉积所形成的。
丘陵地貌则是指地面上有着起伏不平的丘陵地区,通常是由风化、侵蚀和沉积作用所形成的。
山地地貌也是指有着高山和山脉的地区,这些地区通常是由地壳运动和构造变化所形成的,但与地质构造分类不同的是,这里着重强调了地形特征。
按照地质年代分类,地质地貌可以分为古地质地貌和现代地质地貌。
古地质地貌是指地球历史上形成的地貌,如古河流、古岛屿等。
现代地质地貌则是指人类历史以来所形成的地貌,如城市、农田等。
总体来说,地质地貌的分类是多样的,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质构造进行解读。
这不仅有助于地质学研究,也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和演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 1 -。
在矿山待了这么多年,这14种典型地质地貌景观都能认清的真是高手!
在矿山待了这么多年,这14种典型地质地貌景观都能认清的真是高手!展开全文丹霞地貌景观丹霞地貌是红色砂砾岩在内外营力作用下发育而形成的方山、奇峰、陡崖、赤壁、岩洞、巨石等特殊地貌。
由于受地球内外营力的作用,该地貌形成形态各异的悬壁陡崖,孤峰、峰林,馒头般的山形,浑圆的峰顶及线条流畅的岩面和岩石,同时也易被溶蚀冲刷成洞穴。
我国著名的丹霞地貌名山有广东的丹霞山和金鸡岭、福建的武夷山、福建连城的冠豸山和永安的桃源洞、安徽的齐云山、江西的龙虎山、河北承德磬锤峰等都属于这种地貌。
——贵州赤水:青年早期-高原峡谷型丹霞的代表;——福建泰宁:青年晚期-密集峰丛峡谷型丹霞的代表;——湖南崀山:壮年早期-密集峰丛型丹霞的代表;——广东丹霞山:壮年晚期-簇群式丹霞峰丛峰林的代表;——江西龙虎山:老年早期-疏散峰林宽谷型丹霞的代表;——浙江江郎山:后老年期-高位孤峰型丹霞的代表。
广东丹霞山位于广东省仁化县,以赤壁丹崖为特色。
丹霞山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风景最优美,堪称“中国红石公园”。
贵州赤水赤水丹霞属于青年早期的丹霞,也是丹霞最美的阶段。
福建泰宁泰宁丹霞是中国亚热带湿润区青年期低海拔山原--峡谷型丹霞的唯一代表,是中国丹霞从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地貌演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被国内外地学界称为“中国丹霞故事开始的地方”。
最完好的古夷平面:泰宁大地记录、展现了中生代滨西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带形成、发展演化的进程,保留了完整而显著的古夷平面。
最密集的网状谷地:区内100多条线谷、270余条巷谷、400多条峡谷,为中国丹霞地貌区所罕见,被称为“丹霞峡谷大观园”。
最发育的崖壁洞穴:泰宁丹霞洞穴十分发育,大型单体洞穴60多处,壁龛状洞穴群100多处,无数千姿百态的大小洞穴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丹霞微地貌景观,堪称“丹霞洞穴博物馆”。
最宏大的水上丹霞:丹霞地貌与湖、溪、潭、瀑完美结合,形成山环水绕、绿水丹崖、景色秀丽、雄伟壮观、国内外罕见的“水上丹霞”景观。
地质地貌演化
地质地貌演化地质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壳结构,它是长期地质作用的结果。
地质地貌演化是指地球地质过程、地球表面形态和地质条件的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地球的地质地貌是在数十亿年的时间里形成的,经历了各种地质作用的长期作用。
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地球经历了地壳的运动、板块的运动、火山喷发、地震、风化侵蚀等各种自然力的作用。
地质地貌的演化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地球形成阶段。
地球形成于约46亿年前,当时地球表面只有岩浆,没有任何地貌特征。
第二阶段是地壳的形成阶段。
地壳形成于约38亿年前,当时地球表面出现了大陆和海洋的区分。
第三阶段是岩浆活动阶段。
在这个阶段,火山活动频繁,火山喷发、岩浆注入地壳,形成了山脉、火山和岛屿等地貌特征。
第四阶段是构造运动阶段。
约20亿年前,地球地壳开始出现构造运动,板块开始运动,形成了山脉和地震带。
第五阶段是风化和侵蚀阶段。
10亿年前,地球的地表开始出现风化和侵蚀作用,河流开始形成,地表开始出现河谷、高原和沉积盆地等地貌特征。
第六阶段是水文活动阶段。
约5亿年前,地球形成了大量湖泊和河流,形成了湖泊、河谷和洪积平原等地貌特征。
第七阶段是冰川作用阶段。
大约3000万年前,冰川开始形成,形成了冰川和冰川河谷等地貌特征。
第八阶段是风沙作用阶段。
约300万年前,风沙开始对地表进行侵蚀和堆积,形成了沙丘和沙漠等地貌特征。
第九阶段是露天水体作用阶段。
约100万年前,地表出现了湖泊、河流、海洋等露天水体,形成了滨海、河口和湖泊等地貌特征。
第十阶段是人类活动阶段。
近10万年来,人类活动对地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形成了人类活动地貌。
总之,地质地貌演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经历了地球不同阶段的变化和发展。
通过探索地球地质地貌的演化历程,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我们的生活提供重要的科学基础。
地质勘察报告中的地质地貌描述
地质勘察报告中的地质地貌描述地质地貌描述是地质勘察报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对勘察区域地质地貌特征的准确描述,为后续的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重要参考。
合理的地质地貌描述可以帮助工程师了解地质条件,制定科学可行的工程方案,避免地质地貌问题对工程建设产生不良影响。
一、研究区域地质地貌基本情况研究区域位于地质地貌区的某某省,地处某某盆地东北缘。
地势起伏,地貌类型多样,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和河谷等。
该区域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地壳运动和水力作用,形成了复杂的地质地貌。
二、地质地貌特征描述1. 山地该区域的山地分布广泛,山体起伏陡峭,地势较高。
山地主要由坚硬的岩性构成,岩层经历了长时间的风化和侵蚀作用,形成了陡峭的山峰、深谷和峡谷等地貌特征。
2. 丘陵丘陵地貌在研究区域较为常见,丘陵起伏较为缓和,海拔相对较低。
丘陵主要由疏松的沉积物和岩层构成,受风化和水力作用的影响较大,形成了丰富的泥土层和河谷地貌。
3. 平原平原地貌广泛分布于该区域的中部,地势相对平坦,呈现开阔的地貌特征。
平原由大面积的沉积物构成,地下水资源丰富,适宜农业发展。
平原的主要地貌特征包括平缓的地表、广袤的农田和湖泊等。
4. 河谷河谷是该区域地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河流纵横交错,水系发达。
河谷地貌主要由河道和河床构成,地势较低,河谷两侧常见的地貌特征有淤积平原、河滩和河岸等。
三、地质地貌特征对工程建设的影响1. 山地地貌山地地貌具有陡峭、不稳定的特点,对工程建设带来一定的风险。
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对山地的坡度、稳定性和岩性等进行详细调查,采取合适的土方工程和支护措施,确保工程的安全稳定。
2. 丘陵地貌丘陵地貌较为稳定,但其由松软的沉积物构成,对工程建设存在一定的影响。
在勘察中需要考虑地下水位、土壤质地等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土方工程、排水和加固措施,以确保工程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3. 平原和河谷地貌平原和河谷地貌相对平坦稳定,对工程建设有较好的预期效果。
地质地貌分类
地质地貌分类
地质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地理形态和地质结构,它的分类可以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
以下是常见的几种分类方式:
1.按照地质时代分类:
按照地质时代,地质地貌可以分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三个时期。
古生代地质地貌以火山喷发和海水沉积为主,中生代则以大陆的分裂和构造运动为主,新生代则以冰川作用和海洋沉积为主。
2.按照地貌类型分类:
按照地貌类型,地质地貌可以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等。
山地一般是由构造活动或火山喷发形成的,高原则是指海拔较高的平坦地区,丘陵则是介于山地和平原之间的地貌类型,平原是指平坦广阔的区域,而盆地则是指比周围地势低的地区,有时还有湖泊、河流等。
3.按照地球物理学分类:
按照地球物理学,地质地貌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等四个部分。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部分,外核是地球的第三层,内核是地球的最内层,地幔则是地壳和地核之间的部分。
以上是常见的几种分类方式,每种分类方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分类方法。
- 1 -。
地质地貌的变化
地质地貌的变化地质地貌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地貌类型的总称,包括山川、河流、湖泊、平原等。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地球表面的地貌经历了多次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源于地质作用、气候变化、生物活动等多种因素。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地质地貌的变化。
一、地壳运动引发的变化地壳运动是地球表面地貌变化的主要动力,包括板块运动、山脉隆升、地震等。
板块运动是指地球表面的岩石板块以极慢的速度相对运动,形成了大陆漂移、地块碰撞和地质构造的变化。
地壳的运动引发了地震活动,地震的震源不仅可以造成地表破裂和地貌变化,还会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山脉隆升是地壳运动的重要表现,它是指由于岩石层的挤压和隆起,形成了高山和丘陵地貌。
山脉的隆升会引发地壳的断裂、岩浆的喷发和地震的发生。
长期以来,地壳的隆升造就了世界各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等。
二、气候变化引发的变化气候变化是地貌变化的重要因素,气候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地表形态、水文特征和生物群落结构。
例如,在冰川的作用下,山谷地带会形成冰斗、侵蚀平原和冰碛平原等冰川地貌;而在荒漠和干旱地区,风蚀作用会形成沙丘、沙漠等风沙地貌。
气候变化还会引发降雨和水资源的变化,从而影响地表的形态。
降雨的频率和强度变化会引发洪水和干旱等自然灾害,这些灾害会改变河流和湖泊的形态。
同时,降雨还会使得土壤养分的流失和植被的改变,进而影响生物群落的分布和地表形态的演化。
三、生物活动引发的变化生物活动也是地貌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植物的根系可以通过侵蚀和稳定地表来影响地貌,例如植物的根系可以稳定河岸,防止河流的冲刷。
此外,植物的生长也可以通过生物碳酸化的作用改变地表的形态,例如珊瑚礁的形成。
动物也可以通过挖掘洞穴、建造堤坝等活动改变地表的形态。
例如,河流中的水狼通过挖掘巢穴来改变河床的形态,鸟类通过修筑巢穴来影响悬崖峭壁的形态。
生物的迁徙和繁衍也可以通过改变生物群落结构来影响地貌的演化。
地理地貌常见地形特征
地理地貌常见地形特征地貌是地球表面形成的各种地形特征的总称,是地球外壳的表现。
地球上的地貌多种多样,包括山脉、高原、平原、河流、湖泊、海洋等。
本文将介绍地理地貌中常见的地形特征。
1. 山脉山脉是地球表面上连续起伏的、呈弯曲形的地质形式。
山脉由岩石、矿物质和冰川等物质组成,具有较高的海拔和陡峭的斜坡。
山脉中的山峰和山谷是山脉的主要特征,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等。
2. 高原高原是指位于海拔较高地区的平坦或起伏不平的区域,由于长期风化和侵蚀作用而形成。
高原的地势较平缓,海拔高于周围地区。
高原可以是陆地上的,也可以是海洋中的,如青藏高原、巴西高原等。
3. 平原平原是地球表面上平坦或稍微起伏的区域,海拔较低,由于沉积、风化和侵蚀等作用而形成。
平原通常有肥沃的土壤,适宜农业发展。
世界上著名的平原有长江中下游平原、恒河平原等。
4. 河流河流是地表水体在地势低洼处自然形成的水流通道。
河流的形成与降水、地势和地质结构有关。
河流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形成瀑布、急流;在地势较低的地方形成河谷、洲岛等地貌特征。
世界上著名的河流有尼罗河、亚马逊河等。
5. 湖泊湖泊是由江河、降雨等水体聚集而成的停水体。
湖泊可以是淡水湖也可以是咸水湖,形成原因多种多样,如地壳运动、火山喷发等。
湖泊多数为闭合的水域,周围有特定的湖岸线,湖中常生长着水生植物。
世界上著名的湖泊有苏必利尔湖、咸海等。
6. 海洋海洋是地球表面上广阔的水域,占地球表面积的绝大部分。
海洋有大洋和海洋两种概念,大洋是指全球的五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洋、北冰洋),而海洋包括了其他海区域。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对调节气候、供应资源等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地理地貌包含了山脉、高原、平原、河流、湖泊和海洋等多种地形特征。
这些地形特征的形成,与地质运动、水文循环、气候等因素紧密相关,同时也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深入了解地球的地貌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地球资源,保护和改善我们的环境。
地质地貌
1、松散堆积物坡积物:被片流携带的物质在坡地平缓处或坡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坡积物。
坡积物围绕坡地边缘呈条带状分布的形态是坡积裙。
特点:系高处风化碎屑物在片流作用下,沿斜坡平缓地段和坡麓地带堆积形成;岩性成分取决于坡地上部母岩成分;一般机械成分混杂,碎屑物分选性和磨圆度很差,多呈亚角形;自上游至下游颗粒由粗变细,逐渐由碎石及含碎石的粗粒相变为细砂、粉砂和粉质粘土、粘土;在垂直剖面上可看到具有韵律性的成层堆积;可发育古土壤、孢粉、动植物化石等。
孔隙度大,结构比较疏松,且易形成滑坡和土层流动。
洪积物:洪流所携带的物质在沟口或山口堆积形成的堆积物,称为洪积物。
所形成的扇状地貌称为洪积扇。
多个洪积扇连成一片即为洪积裙。
特点:由暂时性流水在山麓地带(沟口或山口) 堆积成;机械成分复杂,分选差,颗粒亚角形或亚圆状;自上游至下游,粒度由粗变细,分选性和磨圆度逐渐增高。
在扇顶多为巨粒、砾石,亚角形,泥砂充填,可见透境体,具交错层理。
在扇中多为夹砾石、砂透体的粉砂、粉土及粉质粘土,具交错层理。
在扇缘多为粉砂、粉土、粉粉质粘土及粘土层,偶夹砂及细砾透镜体,具波状层理及近平行层理。
厚度相差悬殊;可发育古土壤、孢粉、动植物化石等。
冲击物:由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堆积物叫做冲积物。
(河流搬运物从水中沉积下来的过程称为河流的沉积作用)特点:系在地面流水所塑造的沟谷范围内堆积形成;自上游至下游颗径逐渐减小,而其分选性和磨圆度逐渐增高,卵砾石一般呈亚圆形或圆形;具有层理清晰,有时具有斜层理、交错层理;砾石倾向上游,长轴与水流方向一致,呈迭瓦状排列。
韵律性:自底向顶,总的趋势是颗粒逐层由粗变细,沉积构造呈现水平层理→大型交错层理→小型交错层理→水平纹理的序列。
平原河流冲积物:河床、河漫滩、牛轭湖和阶地残积物:是地壳表层的岩石经长期风化作用后,残留于原地的松散堆积物。
特点:自上而下颗粒逐渐变粗,并过渡到基岩;颗粒具有明显的棱角状,无分选,无层理;成分与下伏基岩的岩性密切相关;厚度变化大,取决于残积条件,包括岩石的易风化程度、原地形地貌条件;残积物地表多为凸形坡面;具有较大的孔隙度,一般透水性较强,发育在低洼地段而下伏基岩又不透水时,可有上层滞水出现。
地质地貌分类
地质地貌分类地质地貌是指某一区域地表的地形、地貌结构和地质成分的总体表现。
它是地球历史发展和地球活动的痕迹,记录了地质演化和自然环境变化的历史。
地质地貌分类是对地球表面广泛而复杂的自然景观进行的系统性组织和分类,目的是将地球表面的各种不同的地貌类型和特点归纳、总结和描述。
1、按照地形特征进行分类:地质地貌分类主要是根据地表形态和构造类型的差异进行分类的,如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等。
这些不同形态的地貌类型都有各自的形成过程和成因。
按照形态进行分类,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地貌发展历程和成因,有利于对地貌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3、按照地质年代进行分类:地质地貌分类主要是根据地球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进行分类的,如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
地球历史上不同的地质年代和自然环境条件都留下了不同的地貌类型和构造特征,按照年代进行分类能更准确地反映地球历史的演化过程和自然环境变化。
同时,这种分类方法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地球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1、平原:指地势相对平缓、坡度较小、海拔较低的地区。
平原的形状多为宽阔、平坦或略有波动。
平原可以分为内陆平原和海洋平原两种类型。
2、山地:指海拔超过500米,地势陡峭、山势层峦叠翠、峰峦叠嶂、绵延起伏的地区。
山地可以分为火山山地、构造山地和侵蚀山地三种类型。
3、丘陵:指地势起伏、坡度较大、海拔不高(一般低于500米)的地区。
丘陵的形状多为呈波浪状、丘陵间宽窄不等。
丘陵可以分为沉积性丘陵、侵蚀性丘陵和堆积性丘陵三种类型。
4、高原:指海拔在1000米以上、地势较为平坦、坡度缓和的地区。
高原的形状多为崇山峻岭、高原山地、连绵起伏的丘陵、宽阔的盆地等。
高原可以分为侵蚀性高原、火山性高原和构造性高原三种类型。
5、海岸:指陆地和海洋相接的地区,是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缓冲带和交界带。
海岸可以分为沉积海岸、侵蚀海岸和构造海岸三种类型。
6、沙漠:指年平均降水量非常低的地区,植被稀少甚至没有植被覆盖。
地质地貌学 pdf
地质地貌学地质地貌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地质和地貌特征的学科,对于理解地球的自然历史、预测地质灾害以及规划人类活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关于地质地貌学的文章:地质地貌学:探索地球表面的奥秘地质地貌学是一门跨越地质学和地理学的综合性学科,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地质和地貌特征。
通过深入了解地质地貌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自然历史、预测地质灾害以及规划人类活动。
本文将重点介绍地质地貌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应用价值。
一、基本概念地质地貌学中的“地质”指的是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和演化历史,而“地貌”则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形态及其形成和演变过程。
因此,地质地貌学的研究范围涵盖了从微观到宏观的各个尺度,包括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等多个领域。
二、研究内容地质地貌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貌形态与分类:研究各种地貌形态的特征、分类和形成机制,如山地、平原、河流、湖泊、海岸等。
岩石圈与构造地貌:研究岩石圈的结构、构造和运动,以及构造地貌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2、气候地貌:研究气候因素对地貌形态的影响,以及气候变化对地表过程的作用。
3、水文地貌:研究地表水的运动、侵蚀和沉积作用,以及水文地貌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4、土壤与土地利用:研究土壤的形成与演变,以及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5、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研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地质地貌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野外实地调查、室内实验分析、遥感技术应用和数值模拟等多种手段。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获取丰富的地质地貌数据,深入了解地球表面的各种自然现象和过程。
1、野外实地调查:通过实地考察和测量,获取第一手的地质地貌数据,如地形测量、岩石类型鉴别、土壤剖面观察等。
这些数据对于理解地表过程和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2、室内实验分析:通过实验室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各种地质和土壤样品的成分、结构和性质。
例如,通过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等技术手段,可以分析岩石的矿物组成和结构;通过土壤理化分析,可以了解土壤的性质和形成过程。
地理学中的地质地貌形成
地理学中的地质地貌形成导语:地理学研究地球上的各种地理现象和规律,其中地质地貌是地球表面地理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质地貌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涉及各种地质力学和地理变化。
本教案将介绍地理学中地质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和过程。
一、地质地貌形成的基本原因地质地貌形成的基本原因主要包括地壳构造运动、岩石性质及其组成、气候与水文作用、生物活动等。
1. 地壳构造运动地壳构造运动是地质地貌形成的根本原因之一。
地球的地壳由不断变化的板块构成,地壳板块之间发生的各种构造运动,如地震、火山爆发、地壳隆起、断裂和褶皱等,都会对地表地形造成明显的影响。
2. 岩石性质及其组成岩石是地质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
不同的岩石性质和组成决定了地表地形的特征。
例如,硬度大的岩石一般不容易受侵蚀,容易形成突出的地貌;而软弱的岩石易受侵蚀,容易形成低洼的地貌。
3. 气候与水文作用气候与水文作用是地质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气候条件的差异会导致地表物质的侵蚀和堆积。
例如,冰川侵蚀会形成冰川地貌,河流侵蚀会形成河谷地貌。
4. 生物活动生物活动也可以影响地质地貌的形成。
例如,地表植被的分布会影响侵蚀速度和土壤形成,动物的活动也会改变地表地貌。
二、地质地貌形成的主要过程地质地貌形成的过程主要包括地壳运动、地表侵蚀和堆积,以及生物作用等。
1. 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地质地貌形成的基础过程。
地壳板块的运动会导致地震、火山喷发、地壳隆起、断裂和褶皱等现象,从而产生各种地貌。
2. 地表侵蚀和堆积地表侵蚀和堆积是地质地貌形成的重要过程。
水、风、冰等自然力量的作用会将地表物质进行侵蚀、运输和堆积,形成丰富多样的地貌。
3. 生物作用生物作用也是地质地貌形成的重要过程之一。
例如,树木的盘根错节、小动物的发掘等都会在地表形成特殊的地貌。
三、地质地貌形成的典型案例地质地貌形成的过程与结果在地球上表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下面以几个典型案例进行说明。
1. 冰川地貌冰川地貌是由冰川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的。
地质地貌与资源分布
地质地貌与资源分布地质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自然形态,是地质作用、气候侵蚀和生物作用的综合表现。
地质地貌和资源分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地质地貌的不同会影响着资源的分布情况。
本文将从地质地貌对资源分布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山地地貌与资源分布山地地貌是地球表面的一种重要地貌类型,一般由于地壳的抬升和地表的剧烈变动形成。
山地地貌往往具有陡峭、高耸的特点,因此不适宜农业生产,但其独特的地质构造对于矿产资源的富集十分有利。
例如,喜马拉雅山地区就蕴藏着丰富的金矿、银矿等金属矿产资源。
二、河湖地貌与资源分布河湖地貌是由河流、湖泊等水系地貌构成的地形景观。
河湖地貌在地质地貌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其分布形态多样,而且往往会形成河滩、湿地等丰富的生态环境。
对于资源分布来说,河湖地貌在能源、水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比如长江流域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和农业资源分布区域,长江水系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三、平原地貌与资源分布平原地貌是指地表比较平坦的地区,土地广阔,适宜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
平原地貌在资源分布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因为平原地形较为稳定,土壤肥沃,适宜农作物种植。
同时,平原地区也是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资源的需求也比较集中。
例如,长江三角洲地区就是中国最发达的经济区域之一,其资源分布多样,包括农业资源、工业资源等。
四、岛屿地貌与资源分布岛屿地貌是由海洋侵蚀、火山作用等因素形成的陆地,其资源分布受限于地理位置和地质条件。
岛屿地貌往往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矿产资源,但由于面积较小,资源开发比较困难。
例如,印尼的苏门答腊岛是一个火山岛,拥有丰富的硫矿资源,但火山喷发和地震等自然灾害也给资源开发带来了困难。
综上所述,地质地貌对于资源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地质地貌类型会对资源的分布、富集和利用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时也需要我们更加重视地质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
地质地貌与资源分布
地质地貌与资源分布地质地貌是指地球表面所呈现的各种自然地形和地物的总和。
它与地球的物质组成、构造和内外力学作用密切相关,对资源的形成、分布和富集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质地貌与资源分布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一些常见资源的分布规律。
一、平原地貌与沉积资源分布平原地貌主要由水流、风力和冰川作用等造成的较为平坦的地表形态组成。
由于平原地区的土地肥沃、水源丰富,故而成为了农田、城市和人口集中的区域。
此外,平原地区由于长期的水流沉积作用,也埋藏了大量的沉积矿产资源,如沙、砾石、石灰岩等。
这些资源广泛应用于建筑材料、水泥生产以及道路建设等方面。
二、高山地貌与矿产资源分布高山地貌是指海拔较高,起伏较大的地质地貌,包括山脉、山地和高原等。
由于高山地域地形复杂,地壳发生构造运动的机会较多,因此矿产资源较为丰富。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之一,这一地区存在大量金、铜、石墨等矿产资源。
此外,高山地带也是重要的水源地区,其冰川融水为下游地区提供了宝贵的水资源。
三、河流地貌与水资源分布河流地貌是由河流侵蚀、运移和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地貌类型。
河流地貌以河流为主要特征,遍布着全球各大洲的土地。
河流的存在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如供水、灌溉和发电等。
此外,河流携带着大量的颗粒物和溶解物,在河床和河谷中沉积下来,形成了河流沉积物。
这些沉积物富含矿物质和有机质,是农田的重要肥料。
四、海洋地貌与海洋资源分布海洋地貌是指地球表面被海洋所覆盖的地区,包括大洋洲、海湾、海岸线等。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资源库,其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
海洋中的生物资源主要包括鱼类、贝类、海草等,是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
海洋中还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等化石能源,以及锰、镍、钛等金属矿产资源。
五、火山地貌与地热资源分布火山地貌由火山活动所造成,包括火山口、火山喷发物和火山岩等。
火山地区的火山岩石富含大量的矿物质,如硫磺、铜、锌等,对工业和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1、什么是地质学、地貌学?地质学研究对象和内容是什么?地质学是研究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产状、成因及其变化发展以及古生物、古气候演变历史的一门学科。
地貌学是研究地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地球-岩石圈;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时间的悠久性、地区的差异、变动的复杂性。
地质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岩石圈的物质组成、产状、成因及其分布规律;(2)、研究岩石圈运动及其所产生的各种地质构造和发展规律;(3)、研究岩石圈的发展历史及地球上的气候、生物演变规律;(4)、地质学理论在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建设方面的应用2、地质地貌学与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有什么关系?(1)、为农业区域规划和农田基本建设提供科学依据;(2)、在研究土壤的形成发育与改良利用方面;(3)、农业用水方面(4)、农用矿石的开发利用方面;(5)、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与人类的保护治理第一章地球的基本知识重力异常——由于地球各部分的物质组成和地壳构造不同,因而实际测量的重力值往往与理论值不符,称为重力异常。
地热增温率——向下每加深100米温度增高的数值。
地热异常区——某地的地热增温率大于该地区的平均值。
磁偏角磁倾角剩余磁性——岩石在形成过程中获得的磁性。
1、地球从外部到内部分为哪几个圈层?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智慧圈、地壳、地幔、地核。
2、何谓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各有哪些形式?地质作用就是由地质营力引起地壳的物质成分、地壳构造和地表形态等方面发生变化的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包括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重力作用、成岩作用。
第二章矿物矿物——岩石圈中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
类质同像——矿物的相当质点被性质相似的质点所占据而保持晶体构造不变的现象。
同质异像——成分相同的物质,形成条件不同,而生成不同晶体构造的现象。
解理——矿物在外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结晶方向破裂成光滑面的性能。
断口——矿物在外力作用下沿任意方向破裂,同时破裂面呈凹凸不平的表面。
1、类质同像的形成需要什么条件?内因:大小相近,电性相同,电价相等;外因:温度,压力,浓度。
2、我们可以根据矿物的哪些物理性质来鉴定矿物?光学性质:颜色和条痕,透明度,光泽;力学性质:解理,硬度,比重。
第五章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1.简述新构造运动的特点及其形迹?(1)新构造运动的振荡性(2)、节奏性(3)、继承性形迹(1)在地貌上的反映:山势、河流、夷平面和多层地形、海岸;(2)在沉积物上的反映2.简述地震、震源、震中、震级、烈度的概念及地震的成因和分布。
地震是一种内动力地质作用,是较为常见的地质现象。
震源与地面正对着的地方成为震中;震级是反映地震能量的大小;烈度是反映地震时地面受破坏的程度。
地震的成因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水库地震及其他因素诱发的地震。
地震分布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
3.简述岩层变形的三个阶段和岩层产状三要素。
岩变的三个阶段1、弹性变形阶段2、柔性变形阶段3、断裂变形阶段岩层产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4.何谓褶皱构造?褶曲有哪些类型?褶皱地貌有哪些类型?褶皱构造:岩层在构造运动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系列弯曲。
类型:直立褶曲、斜歪褶曲、倒转褶曲、平卧褶曲、倾伏褶曲、复背斜与复向斜、隔档式和隔槽式褶皱褶皱地貌:1、背斜山和向斜谷2背斜谷和向斜山3穹隆构造和构造盆地5.节理——岩石破裂后没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断层——岩石断裂后,两侧岩石发生显著的相对位移,称为断层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
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
地垒——是由两条或多条走向基本一致倾向相反的正断层构成,中央部分相对上升,两侧相对下降的构造。
地堑——是由两条或多条走向基本一致,相向倾斜的正断层构成,中央部分相对下降,两侧相对上升的构造。
地槽—是地壳运动强烈、不断下降接受巨厚沉积的巨大拗陷的槽地,后期上升形成褶皱山脉。
地台——是地壳上面积宽广、具有不规则外形的相对稳定地区6.野外如何识别断层?断层的识别标志:①断层面、②断层破碎带、③岩层不连续7.简述板块构造理论和地质力学理论的基本内容板块构造是由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发展建立起来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提出的;地质力学是运用力学观点研究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的规律的一门科学。
第六章风化作用1、简述风化作用的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2、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的?气候——通过气温、降水量以及生物繁衍表现出来。
地形——地势起伏高度、山坡朝向、坡向。
岩石性质——岩石矿物成分、岩石的结构、构造、节理发育状况。
3、何谓风化壳?风化作用分哪几个阶段?在大陆地壳的表层由风化残积物组成的一层不连续的薄壳称为风化壳。
阶段:1、机械破碎为主碎屑阶段;2、钙淀积或饱和硅铝阶段;3、酸性硅铝阶段;4、铝的阶段。
第七章坡地重力地貌1、什么是崩塌?崩塌有哪些类型?边坡上部岩土体向外倾倒、翻滚、坠落的现象成为崩塌。
崩塌类型:山崩,塌岸,散落2、什么是滑坡?滑坡有哪些形态?影响滑坡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的?位于斜坡上的岩石、土体或碎屑堆积物,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一种块体运动称为滑坡。
形态:滑坡体、滑动面、滑坡壁、滑坡阶地、滑坡鼓丘、滑坡裂隙因素:地下水、地表水、斜坡岩石结构和岩性、地震和人为因素。
3、温度和干湿变化是如何引起松散层蠕动的?斜坡颗粒受热或变湿发生体积膨胀时,对个体颗粒来说,由于本身重力的影响,向斜坡上方移动的距离小于向下方的距离。
当颗粒冷却或变干发生体积收缩时,向坡下移动的距离大于向坡上移动的距离。
第八章流水地貌1、流水作用——流水运动过程中进行着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
流水地貌——流水作用塑造的各种地貌;向下侵蚀——使沟床或河床加深向源侵蚀——使沟谷长度增加;向旁侵蚀——使河谷展宽流水的侵蚀作用——流水破坏地表和攫取地表物质的作用流水的搬运作用——包括碎屑物质的推移、跃移、悬移和化学溶解2、何谓坡积物?它有什么特征?当坡地上端的分水岭以及坡面上受到片蚀作用,被冲刷的岩屑物质搬运到下坡地段沉积下来,就成为坡积物。
特征:上坡薄,下坡厚;分选程度较差;磨圆度不高;略有与坡面大致平行的层理。
3、什么叫洪积物?什么叫洪积扇?洪积扇从扇顶到扇底可分为哪三个岩相带?沟谷流水的堆积物叫洪积物。
堆积的地形呈扇形是称为洪积扇。
扇顶相、扇形相、滞水相。
4、河谷——由河流长期侵蚀和堆积作用塑造而成的底部经常有水流动的线状延伸凹地河床——河谷中平水期被河水占据的部分河漫滩——指在一般年份河流高水位时,河水泛滥能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
侵蚀基准面——河流下蚀作用的极限面河流回春现象——因地壳上升,使衰老的河流重新下切。
离堆山——被河曲围绕的山嘴成为孤立残留的小丘牛轭湖——被遗留下来的弯曲河床与原来河流隔离形成湖泊5、简述河床的形成过程。
6、河流阶地有哪些类型?侵蚀阶地、基座阶地、堆积阶地7、简述河口三角洲的发育过程。
(1)水下三角洲阶段(2)沙岛及汊道形成阶段(3)三角洲形成阶段8、何谓河流袭夺?河流袭夺是怎样形成的?由于分水岭的降低与移动,向源侵蚀能力较强的河流,最后将切穿分水岭而夺取另一条位置较高的河流的上源,扩大其流域面积,这种现象叫河流的袭夺。
第九章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1、地下水——埋藏在地表以下的水,即埋藏在疏松的沉积物孔隙中和坚硬岩石裂隙中的水总矿化度——指地下水中含有的各种化学成分的总量;水的硬度——指水中钙镁离子的含量上层滞水——存在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的重力水。
潜水——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隔水层以上的重力水。
层间水(承压水)——埋藏在地表以下两个隔水层之间的重力水。
2、简述自流盆地三个不同区域。
1、含水层2、隔水层3、承压水面第十章喀斯特地貌1、什么叫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的有哪些类型?指具有溶解能力的水溶液对碳酸盐岩和硫酸盐岩等可溶类岩石的溶蚀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地貌现象的总称。
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两大类。
2、如何治理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1、提高水资源调控能力2、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利用土地资源3、增加投入,加快山区生态建设,控制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第十一章风沙地貌1、石窝(风蚀壁龛)——在陡峭的岩壁表面,经风沙吹蚀、磨蚀,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洞穴和凹坑。
风蚀蘑菇——孤立突起的岩石,或水平节理和裂痕发育的岩石,特别是下部岩性软于上部的岩石,受到长期的风蚀,形成的顶部大、基部小的岩石。
风蚀垄槽(雅丹地貌)——吹蚀沟槽与不规则的垄岗相间组成的崎岖起伏、支离破碎的地面。
风蚀城堡——在产状近似水平的基岩裸露的隆起地面,由于岩性软硬不一,垂直节理发育不均,在长期强劲的风蚀作用下,被分割残留的平顶山丘。
2、什么叫荒漠?荒漠有哪些类型?气候干旱,地表裸露,植物稀少的地带称为荒漠。
荒漠包括岩漠、砾漠、沙漠、泥漠3、简述风沙治理的措施。
一、生物治理技术二、工程治理技术三、耕作措施第十二章黄土地貌1、根据刘东生、王永炎等的研究,我国黄土划分哪几个地层?午城黄土、离石黄土、马兰黄土2、简述黄土分布区的水土保持措施。
一、工程措施1、治坡工程2、治沟工程3、小型水利工程;二、生物措施1、生物防护措施2、生物防护体系3、耕作措施第十三章冰川地貌1、冰川有哪些类型?大陆冰川、山岳冰川2、冰川地貌形态有哪些?冰蚀地貌(冰斗,鳍脊,角峰,冰蚀谷,悬谷,冰蚀盆地,羊背石)、冰碛地貌(终碛堤,鼓丘,地碛丘陵,侧碛堤,中碛堤)第十四章冻土地貌1、由冻土作用为主塑造出的一系列地貌类型称为冻土地貌或冰缘地貌。
2、冻土区的地下水:(1)、冻结层上水(2)、冻结层间水(3)、冻结层下水3、冻土地貌:(1)石海、石河(2)构造土(3)冰丘与冰锥(4)融冻泥流(5)热融地貌第十五章海岸和湖沼地貌1、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称为海岸带。
2、海水沿一定方向作大规模有规律的流动,称为洋流。
波浪作用:风作用于海洋水面,表层水质点沿着风的作用方向,在垂直断面上作闭合的圆周轨迹运动。
沿岸流:由于波浪折射而同时形成的平行海岸的波浪流。
波浪折射:波浪接近海岸,整个波峰线偏离原有前进方向,力图与海岸线平行(实质是与等深线平行),而发生弯曲的现象。
潮汐作用:由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在地球上的分布差异而引起的海水周期性运动。
洋流(海流):海水沿一定方向作大规模有规律的流动。
浪蚀作用:变形波浪及由其形成的拍岸浪对海岸进行的机械性撞击湖流:湖泊中的水体朝着一个方向移动,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保持物理、化学性质不变的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