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_讲课用90页
地球的公转和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还影响大气环流和洋流的形成,进而影响各地的降水分布。例如,在夏季,暖湿气流更容易向北推进,导致 北半球一些地区降水较多;而在冬季,冷空气活动频繁,导致一些地区降水较少。
极端气候事件
地球公转引起的气候变化还可能导致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例如,夏季的洪涝灾害和冬季的暴风雪等极 端天气事件可能对人类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02
昼夜变化对生物活动和人类生活 有重要影响。例如,许多动物在 夜间活动,而人类则主要在白天 活动。
四季更替
四季更替是由于地球公转引起的。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由于 地球的倾斜角度,导致阳光在一年中的不同时间直射在地球 的不同部位,从而形成四季。
四季更替对农业生产、动物迁徙和人类生活等方面有重要影 响。例如,不同季节的气候和环境条件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和收成,也会影响动物的行为和迁徙模式。
地球公转的探索历程
04
天文观测的发展历程
古代天文观测
古代人类通过观察天空中的日月 星辰,积累了丰富的天文知识, 为后来的天文学家提供了基础。
天文仪器的发明
随着时间的推移,天文学家发明了 各种天文仪器,如浑仪、简仪等, 用于更精确地观测天体。
望远镜的改进
望远镜的发明和改进为天文学家提 供了更强大的观测工具,使他们能 够更深入地研究天体的运动规律。
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气候变化研究
地球公转对气候变化的影 响是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 研究内容,有助于人们更 好地应对气候变化。
资源保护
地球公转周期提醒人们合 理利用资源,避免过度开 采和破坏生态环境。
生态平衡维护
地球公转导致生物多样性 的变化,有助于维护生态 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
THANKS.
地球公转的速度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过程。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地理意义是多方面的,包括对季节变化、气候分布、地球表面形态和生物活动等方面的影响。
首先,地球公转是导致季节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地球的轴向倾斜,导致地球不同地区在一年中接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
在北半球夏至时,地球轴向倾斜使得北半球离太阳最近,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强,这时候会出现夏季;而在冬至时,北半球离太阳最远,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弱,这时候会出现冬季。
而在南半球情况正好相反。
此外,地球公转还直接影响着气候的分布。
地球公转使得太阳辐射的分布不均匀,这进一步导致了地球上空气的循环,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
赤道附近由于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强,导致气温较高,形成了热带气候;而靠近极地的地区则由于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弱,导致气温较低,形成了极地气候,而中纬度地区则形成了温带气候。
这种气候差异直接影响到了不同地区的植被和生物多样性。
此外,地球公转还对地球表面形态有着重要影响。
地球仅仅公转一周,就会形成一个年代,然而,年代中如果产生火山、地震或者风化等地质作用,那么地表形态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通过长时间的观测,可以发现地球的高山、大洲以及各种地貌,通过几百万年的演化,不断变化。
最后,地球公转也直接影响着生物活动。
由于地球公转带来了四季的交替,动植物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来进行繁殖、生长和休眠等活动。
例如,很多动物会根据温度的变化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迁徙;而植物则会根据季节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生长周期、开花和结果的时间。
综上所述,地球公转不仅对季节变化、气候分布、地球表面形态和生物活动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地理意义,而且也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因此,地球公转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为人类认识地球和改善生活提供了理论基础。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课件
4 二分二至日的昼夜长短 二分日 ➢ 二分日:全球昼夜等长,各位12小时
4 二分二至日的昼夜长短 夏至日
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以以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赤道上昼夜等长,各12小时
4 二分二至日的昼夜长短 冬至日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The Geographical Significance of Earth's Revolution
目录 CONTTENTS
壹 昼夜长短的变化 贰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叁 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
P A
昼
R夜
T长
短
O的 N变 E化
1 昼弧和夜弧
夜弧
昼弧
• 晨昏线把经过的纬线圈分为两部分 • 处于昼半球的部分为昼弧, • 处于夜半球的部分为夜弧。
4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应不断调整太阳能热水器与地平面之间的倾角,使太阳光 与受热板成直角。即α+H=90°时,太阳能热水器使用效果最佳。
P
A
R 五四 T 带季
T H R
的的 划更 分替
E
E
1 四季的更替
原因:
地球公转导致地球中纬度地区出现明显的 四季变化。
表现:
作为一种天文现象,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 中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地平面
B H
φ
δ
AA
太阳光线
图1-20 正午高度图解
地平面
B φH
δ
A
4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直射点
H=90˚- 纬度差
释义:若两地纬度相差一度, 则正午太阳高度也相差一度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现象。
这一运动对于地球的地理意义非常重要,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季节、天文现象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首先,地球公转是造成地球季节交替的主要原因之一、地球自转使得地球上的一些位置在24小时内经历一次日出和日落,而地球公转则决定了地球接受到的太阳辐射的分布情况。
由于地球的自转轴倾斜,导致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进而形成了四季交替的现象。
具体来说,当北半球冬至时,北半球离太阳最远,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少,所以是冬季;而南半球此时距离太阳最近,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多,所以是夏季。
同样道理,当北半球夏至时,北半球离太阳最近,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多,所以是夏季;而南半球此时距离太阳最远,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少,所以是冬季。
春分和秋分则是北半球和南半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相等,所以可以分别作为夏季和冬季转换的标志。
其次,地球公转还决定了地球的日长和夜长。
地球公转使得地球上各个位置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因此也使得日照时间不同。
在北半球,当夏至时,北纬23.5度处接受到最长的日照时间,这一地区的白昼持续时间将达到24小时;而在南半球的冬至时,南纬23.5度处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而在北极圈和南极圈内部,则会发生极昼和极夜现象。
这些地理现象都离不开地球公转。
此外,地球公转还决定了地球整体上的气候分布。
公转使得不同地区在同一时间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导致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
在赤道地区,由于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多,导致气温高,季节变化不明显,常年温暖。
而在中纬度地区,由于太阳辐射量适中,季节变化明显,出现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
在极地地区,由于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少,导致极地气候寒冷,长时间处于极夜状态。
地球公转对气候是一个长期的影响因素,使得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有各自不同的气候特点。
最后,地球公转还与天文现象有关。
由于地球的公转,我们能够看到不同星座在不同时间出现或消失。
高中地理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优秀课件
南回归线
秋分日
秋分日 (9月23日前后)
春分日 (3月21日前后)
冬至日 (12月22日前后)
高 中 地 理 地 球的公 转及其 地理意 义(共7 4张PPT )
考点一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深化探究
1.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黄赤交角的产生原因:
地球在公转时,总是斜着绕太阳转,即地轴与黄道(地球公转轨道)之间 不垂直,而是有一个小于90°的夹角,使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之间产生 了一个23°26′的夹角,即黄赤交角。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任何地点地轴的倾斜方向都保持不变,使黄赤交角 始终存在。黄赤交角产生的地理意义是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夏至日
春分日 秋分日
冬至日
高 中 地 理 地 球的公 转及其 地理意 义优(共秀7 4p张 ptP课PT件)
考点二
昼夜长短的变化
基础梳理
时间
变化特点
北半球夏半年 (春分日至秋分日)
北半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 夜越短。图1代表日期是6月22日前后,此时北 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极圈及其 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北半球各纬度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
北半球冬半年
夜越长。图2代表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此时
(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 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南极圈及
其以南出现极昼现象
春、秋分日
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高 中 地 理 地 球的公 转及其 地理意 义优(共秀7 4p张 ptP课PT件)
高 中 地 理 地 球的公 转及其 地理意 义优(共秀7 4p张 ptP课PT件)
高 中 地 理 地 球的公 转及其 地理意 义优(共秀7 4p张 ptP课PT件)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上课)PPT课件
1.判断公转速度 地球公转轨道为一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
地球公转速度的大小可根据近、远日点进行判断,具体分析如下:
2.判断四个节气
读上图,回答问题: 1、在图中找出近日点和远日点 2、说说A、B、C、D各点所处位置分别接近什么节气 和处在哪个季节
2、同度数、不同半球的两条纬线的昼长与夜长正好相反
思考1:如果某地昼长为16小时,则该地何时 日出?何时日落?
思考2:如果某地早晨7:30日出,则该地的昼 长为?何时日落?
思考3:如果某地15时日落?则该地何时日出? 昼长为?
读昼夜半球图,回答:
(1)此时D地为 8 点钟, C地为 8 点钟 A地为 4 点钟 F地为 12 点钟
冬至日: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2、时间变化 ----在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 (同地不同时)
夏至日
冬至日
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空间变化(同时不同地) ----在同一时间,昼夜长短 随纬度的变化
时间变化(同地不同时)----在同一地点,昼夜长短 随季节的变化
B(夏至日:6月22日)
A
(春分日:3月21日)
(秋分日:9月23日)
C
A(春分日:3月21日)
D (冬至日:12月22日)
对应教材19页图1.23 c图
A.A→C段 B.B→D段 C.C→B段 D.D→A段
(2)国庆假期期间关于地球公转速度说法正确的是( A )
A.逐渐变快
B.逐渐变慢
C.先渐快后渐慢
D.先渐慢后渐快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过程,它是地球上一年的周期运动。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十分重要,下面我将从季节变化、气候分布和地球影像等方面详细阐述这些意义。
首先,地球公转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而不是完全的圆形。
这意味着地球离太阳的距离不是固定的,而是经历了四个季节的变化。
当地球接近太阳时,光线直接照射在南半球,南半球就是夏季;当地球远离太阳时,光线直接照射在北半球,北半球就是夏季。
这种季节变化对于农业、气候和生物多样性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地球公转是季节变化的根本原因。
其次,地球公转对于气候分布有重要影响。
不同纬度和经度的地区由于太阳直射角度的不同而导致气候各异。
赤道地区日照时间长,温暖潮湿,有热带雨林气候;中纬度地区冬夏温差较大,有温带季风气候;高纬度地区寒冷干燥,有亚寒带和寒带气候。
这些气候的分布和变化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水源分布和生态系统的状况,因此地球公转对气候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地球公转还对地球影像的获取有重大影响。
地球的公转使得地球各个地区的太阳照射角度和日照时间有所不同。
这为地球卫星拍摄地球影像提供了可能性。
通过卫星,我们可以获取到地球各个地方的真实影像,这对于地质勘探、天气预报、环境监测等有着重要意义。
我们可以借助地球影像来研究地表特征、环境变化、自然灾害等,进而为社会决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信息和依据。
另外,地球的公转轨道还与地球的倾斜角度有关。
地球的倾斜使得地球自转轴和公转轨道倾斜,导致了极昼和极夜的現象。
在北极圈和南极圈两极地区,地区内一些时间段内太阳始终在地平线以下,无法看到日出和日落,这就是极夜;而在另外的一些时间段内太阳始终在地平线以上,不会落下,这就是极昼。
这种极昼和极夜的现象给极地地区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综上所述,地球公转对于季节变化、气候分布和地球影像等具有重要地理意义。
它是地球上一年的周期运动,引起了季节的变化,决定了气候的分布和变化,并使得地球影像获取成为可能。
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
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首先,地球的公转是造成四季变化的重要原因。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呈椭圆形状,使得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会发生变化,这就导致了地球不同季节的出现。
当地球远离太阳时,阳光的照射面积较大,而且太阳光经过大气层的路径较长,导致辐射能量的衰减,此时出现寒冷的冬季;而当地球靠近太阳时,阳光的照射面积较小,太阳光经过大气层的路径较短,辐射能量较强,此时出现温暖的夏季。
地球公转导致了不同季节的交替出现,为生物提供了不同的生活环境。
其次,地球的公转还影响了地球的气候。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的倾角,使得太阳光直射的位置在赤道附近,赤道附近的地区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较大,故气温较高;而在地球的两极地区,由于太阳光以较小的角度照射,故气温较低。
这种温度差异导致了地球不同地区的季节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形成。
此外,地球的公转还影响了地球上的昼夜变化。
地球的自转使得地面上的一部分始终处于太阳照射之下,而另一部分则处于太阳照射之外。
随着地球的公转,地球上各地的昼夜交替出现。
在地球公转一周的过程中,北半球的太阳高度角发生变化,导致昼长夜短的变化,从而形成了日照时间的差异,影响了生物的生长与繁衍。
此外,地球的公转还对地球上一些自然现象的发生产生了影响。
例如,地球公转轨道的倾角导致了地球上的地理带的出现。
这些地理带因温度与降水变化而有所不同,从而对动植物的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影响。
此外,由于地球的公转,地球上的地理特征,如山脉、河流、湖泊等的分布也受到地球公转轨道的影响。
总结起来,地球的公转对地球上的生物、气候、昼夜变化以及自然现象等有着重要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公转给地球带来了四季变化、不同地理带的形成、昼夜交替等自然现象,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了丰富的生存环境。
地球的公转还对地球上的气候产生影响,影响动植物的分布和生态系统的运行。
地球的公转是地理研究中重要的基础知识,对于理解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现象以及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过程,一个公转周期为365.25天。
1.四季变化:地球公转导致了四季的变化。
由于地球公转时,不同季节地球离太阳的距离不同,所以季节的变化是由地球公转产生的。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在轨道上不同位置上的日照时间和太阳高度角发生变化,导致不同季节的气候和温度变化。
例如,在地球公转到南半球最远离太阳的时候,即南半球的冬至,南半球将面临较长的黑夜和冷天气。
2.时区的形成:地球公转产生了全球范围的不同时区。
由于地球公转,不同经度的地区在不同时刻处于太阳直射的角度,因此每个经度都有其自己的时间。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相差大约一小时。
这种时区的设立使得全球范围内的时间统一起来,方便了人们的交流和合作。
3.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地球公转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地球公转过程中,接收到太阳辐射的地区温度较高,而背离太阳的地区温度较低。
这种温度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例如,靠近赤道的地区温暖湿润,适宜热带雨林的生长,而靠近两极的地区寒冷干燥,适宜极地植被和动物的生存。
4.季风气候的形成:地球公转是季风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地球公转过程中,由于太阳辐射的不均匀,不同地区的温度差异也不同,从而形成了季风气候现象。
例如,印度尼西亚和印度的地区在地球公转过程中会经历季风的变化,夏季受到海洋上水汽的影响而产生大量降水;冬季则因为同等的纬度上缺乏海洋的蒸发而干燥。
5.海洋洋流的影响:地球公转对海洋洋流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轴倾斜的关系,不同季节太阳直射区域的位置会发生变化,导致热量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匀。
这种热量分布不均匀影响了海洋的温度和盐度分布,进而影响了海洋洋流的形成。
例如,赤道附近的洋流会对全球气候产生重要的影响,其强度和方向与地球公转有关。
总之,地球公转产生了许多地理意义,包括四季变化、时区的形成、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季风气候的形成以及海洋洋流的影响等。
地球公转及意义
地球公转及地理意义一、地球公转及地理意义(一)、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1、方向: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沿逆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转。
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转。
2、轨道: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3、周期:一个回归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每年的365天是回归年的近似值,一年扔掉近6小时,故4年一润,闰年为366天。
(太阳周年运动为参照)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以恒星为参照物) 4.地球公转速度(1)公转角速度:绕日公转一周360°,需时一年,大致每日向东推进1°。
(2)公转线速度:平均每秒约为30千米。
(3)1月初过近日点,7月初过远日点。
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有近日点、远日点之分。
大约每年1月初过近日点,7月初过远日点。
日地距离的远近对地球四季的变化并不重要,因为一年中日地距离最远是 1.52亿千米,最近是1.47亿千米,这个变化引起一年中全球得到太阳热能的极小值与极大值之间仅相差7%。
而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南北半球各自所得太阳的热能,最大可相差到57%。
可见,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决定地球四季变化的重要原因。
当地球过近日点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所获得的太阳热能超过北半球,因此,南半球正值夏季,北半球自然是处于冬季了。
同样道理,地球过远日点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所获得的太阳热量超过南半球,所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处于冬季。
此外,地球公转速度也有影响作用,地球过近日点时公转速度很快,过远日点时公转速度慢。
(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地球在公转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特点: ①地球是斜着身子绕日公转的。
因此,地球公 转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同赤道平面不重合,它 们之间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
目前,黄赤交角是 23°26ˊ。
②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
而 太阳与地球的相对位置随时在变,这就引起了太阳 直射点纬度位置的周年变化。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不断移动,太阳直射地表的位置也不同。
2.产生四季和五带:即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地球公转意义
地球公转使得正午太阳高度发生变化
地球的公转使得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向南北方向逐渐递减。
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会有两次太阳直射的机会而此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正好位于回归线之上的地区一年就只有一次太阳直射机会分别是夏至和冬至;而位于南北回归线之外的地区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位于北回归线之外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位于南回归线之外的地区则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地球公转使得地球自身的昼夜长短发生变化
此处我们以北半球为例在春分日到秋分日期间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时北半球各纬度地区昼长夜短而在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期间就到了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时北半球各纬度地区昼短夜长同时当正处于春分日和秋分日时,全球各地昼夜一样长南半球与北半球正好相反。
地球公转使得地球出现四季的更替同时行成五带
地球的公转使得太阳高度和地球昼夜长短产生变化从而导致地球表面出现了有着共同特点的地区,按照纬度来进行划分可以发现五个热量带即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
第三节地球公转地理意义
3、2012 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 射中心发射升空,并于2012年6月29日10点00分安全返回。 在神舟九号飞船在太空中遨游的这段时间内,有关太阳直 射点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一直在北半球,并向北移 B 一直在北半球,并向南移
C
C 一直在北半球,先向北移后向南移
D 一直在南半球,第先三节向地北球公移转地后理意面义南移
第三节地球公转地理意义
1、今天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哪半球,从今天到元旦这段时 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是?
南半球 先向南移动,再向北移动
2、从开学到国庆节这段时间内,太阳直射点:
A 一直在北半球,并向北移
B 一直在南半球,并向南移
C
C 先在北半球,后在南半球,一直向南移
D 在在北半球,后在南半球,先向南移,后向北移
正是因为黄赤交角的存在,再加上地球的公转才导致了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来回运动。
黄赤交角的大小就决定了太阳直射点所能离开赤道 的纬度大小。 思考:黄赤交角度数与回归线度度、极圈度数三者之 间关系?
黄赤交角°=回归线°=90°-极圈°
第三节地球公转地理意义
地球“五带” 划分
课后思考: 若黄赤交角变大,热带、温带和寒 带的面积将会如何变化? 若黄赤交角变小呢?
注意观察: 1、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2、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所处半球 3、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南北)
第三节地球公转地理意义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23º26’N
夏至 6.22前后
夏至
0º
春分 3.21前后
23º26’S
秋分 9.23前后
春分 3.21前后
冬至 12.22前后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课件
特征
轨道 方向 周期 速度
地球公转 黄赤交角 形成 地理意义 影响 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昼夜长短变化 四季更替 五带划分
要点探究1: 公转轨道局部图 要点探究 :1.公转轨道局部图
结合公转方向和昼夜分布判读这是什么时候的日照图。 结合公转方向和昼夜分布判读这是什么时候的日照图。
读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年变化折线图,完成 ~ 题 读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年变化折线图,完成(1)~(2)题。
(1)根据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年变化规律,判断该地点 根据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年变化规律, 根据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年变化规律 可能位于 A. 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 . B. 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 . C.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 . D.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 .
(4)确定当地的地理纬度 )
根据某地某日(如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结合正 根据某地某日(如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 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可判断该地区纬度大小。 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可判断该地区纬度大小。 (5)确定楼距、楼高:为了更好地保证各楼层都有良 )确定楼距、楼高: 好的采光,楼与楼之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 好的采光,楼与楼之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以我国为例 如图),南楼高度为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 ),南楼高度为 (如图),南楼高度为 ,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 , 则最小楼间距L为 则最小楼间距 为: h/tgH 或h·ctgH
(7)该日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的地区是 ) A.北半球 B.北回归线及其以北 北半球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 C.北回归线上 D.北回归线到北极圈之间 北回归线上 北回归线到北极圈之间 (8)P点正当 ) 点正当 A.6点 B.18点 C.日出时刻 D.日落时刻 点 点 日出时刻 日落时刻 (9)②线上的太阳高度是 ) A.23°26′ B.46°52 ′ C.43°08 ′ D.66°34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小
12 22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大
距太阳直射点 最近的一天
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 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 大值,北半球的各纬度达到一年 中的最小值。
结论: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规律
(1)纬度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两极递减。
(2)季节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靠近时变大,远离时变小。
春秋分: 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夏至日: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 冬至日: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
(2)季节变化规律
同一地点,哪一天离太阳直射点最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达最大值, 哪一天离太阳直射点最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达最小值。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夏至日达最大值,冬至日最小。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 冬至日达最大值,夏至日最小。 回归线之间的地区: 太阳直射时达最大值。
E
夜弧
昼弧
太 阳 光 线
P
N
Q
S 判断一个地点的昼夜长短情况的方法:
F
比较所求地点所在的纬线中昼弧和夜弧的比例
【昼夜长短的变化】
春、秋分
直射点 位置
夏至
冬至
北半球 赤道
昼夜平分
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 昼夜平分 昼夜平分 昼夜平分 直射点向北移,北半球昼增长;
昼最长夜最短 越往北昼越长 北极圈内极昼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 1)、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 时,当地的地方时为12时 • 2)、确定房屋的朝向: 在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 于南方,房屋朝南; 在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 于北方,房屋朝北。
3).太阳高度与物体影子长短的关系
太阳高度 角是900
太阳高度 角较小
地球公转运动的特点
概念 轨道 方向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 (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周期 速度
365天6时9分10秒
1恒星年
角速度 平均约1°/天(近日点最快
远日点最慢) 线速度 平均30千米/秒(近日点最快 远日点最慢)
地球的自转
北极星
地球自转: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 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稳定,北端始 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 球 方向:自西向东。 自 北:逆时针;南:顺时针。 转 的 周期:23时56分4秒——1恒星日 规 速度: 律 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角速度:除两极外均为15°/h
二分日:由赤道 向南北两侧递减。
规律:由直射点 向南北两侧递减。
2、昼夜长短的变化 N
昼弧
夜弧
夜半 球
S
昼半 球
探究3:
北极圈
昼 弧
夜弧
A
赤道
图中A点昼长为 8 小时,夜长 ____ 为16 _____小时
南极圈
夏至日(6月22日)昼夜长短
极昼
极夜
北半球昼长夜短 南半球昼短夜长 北极圈内是极昼 南极圈内是极夜 赤道上昼夜等长 北半球昼最长 南半球昼最短
泗洲
(33°N)
33° - 23°26´
33° + 23°26´
夏至
冬至
0°
求泗洲(33°N)夏至日和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夏至日:直射点纬度为23°26°N,
夏至日:H=90° -( 33° - 23°26´)= 80°26´ 冬至日:直射点纬度为23°26′S, 冬至日: H=90° -( 33° + 23°26´)= 33°34´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 太阳直射点位置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春分 3月21日
夏至
6月22日
秋分
9月23日
冬至
22日12月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23º 26´N
夏至
北回归线 赤道 秋分
0º
春分
春分
23º 26´S
南回归线
冬至
【昼夜长短的判断】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由于黄赤交角 的存在,除在赤道上和春秋分日外,各地昼弧和夜弧都不等长。 N
23º26´N 终年 炎热 23º26´S
热 带
南 温
南寒带
有太阳 直射
四季分明
66º34´S 终年严寒
带
无太阳直射 也无极昼极 夜 有极昼极夜
二分二至点
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二分二至、公转速度大小 三者之间的关系
速度渐慢 春分
近日点
夏至
秋分 夏至
远日点
春分
冬至 秋分
春分
速度渐快
冬至
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时段:冬至→春分→夏至 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时段:夏至→秋分→冬至 公转速度加快时段:7月初→秋分→冬至→1月初 公转速度减慢时段:1月初→春分→夏至→7月初
长短规律:从南向北,昼渐长,夜渐短
极点俯视
冬至日(12月22日)昼夜长短
极夜
北半球昼短夜长 南半球昼长夜短 北极圈内是极夜 南极圈内是极昼 赤道上昼夜等长
北半球昼最短 南半球昼最长
极昼
长短规律:从南向北,昼渐短,夜渐长
极点俯视
春分日和秋分日昼夜长短
全球各地的昼夜 均等长。为12个 小时。
春、秋分
【练习】
图中外圆表示纬线圈,N为北极点,若AB弧 表示夜弧,则D点的日出时刻是( B ) A.21时30分 B.2时30分 C.8时00分 D.3时30分
A
B 75° N C
D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纬度变化规律: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的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离直射的纬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越远越小。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自西向东 365天6时9分10秒 1恒星年
黄道面 远日点速度慢 近日点速度快
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昼夜长短的变化
3、四季的更替
4 、五带的划分
气候特征
四季分明
五带的划分
终年严寒 北寒带 66º34´N
天文特征
有极昼极夜
北 温 带
无太阳直射 也无极昼极 夜
太阳高度 角更小
地面
直射点 无影子 影子较长 影子更长
距离太阳直射点越近 太阳高度角越大 物体的影子越短
距离太阳直射点越远 太阳高度角越小 物体的影子越长
4.太阳的方位与物体影子朝向的关系 物体的影子总是与太阳的方位相反
中午 下午 日落 上午
西
楼 房 中午影子 下午影子
西北 北
南 东南
日出
东
东北
5)、楼间距问题
图1-25
6)、太阳能热水器问题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夏至日:由北回归线 向南北两侧 递减。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 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南半球各地达到一年 中的最小值。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 南北两侧递减。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 达到一年中的最大 值,北半球各地达 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夏 至
冬 至
直射 点 位置
北半 球 南半 球
昼夜平分 昼长夜短,越 往北白昼越长 昼夜平分 昼短夜长,越 往南白昼越短 昼短夜长,越 往北白昼越短 昼夜平分 昼长夜短,越 往南白昼越长
赤 道 昼夜平分
昼夜平分
昼夜长短随纬度变化规律(北半球为例) 夏半年:纬度越高,昼越长,夏至日昼最 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冬半年:纬度越高,夜越长,冬至日夜最 长,昼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H=90°-所求地的纬度与直射点纬度之差(同减异加)
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内极昼
66°34´N 23°26´N 23°26´S 66°34´S
昼长由北极圈向南极圈递减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太 阳 光
夏至日
赤道 昼夜相等
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南极圈内极夜
昼长由南极圈向北极圈递减
春分
昼 昼 短 渐 于 长 夜
夏至
昼昼 渐长 短于 夜
冬至
昼最短 昼渐短,昼<夜
秋分
昼夜等长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比较
自转 概念 方向 周期 轨道 速度
地球绕其自转轴 的旋转运动 自西向东(南极顺 时针,北极逆时针) 23小时56分4秒 1恒星日
赤道面 角速度 :15度/时 线速度:赤道向两极 递减
公转
昼最短夜最长 越往北昼越短 北极圈内极夜
直射点向南移,南半球昼增长。 昼最短夜最长 昼最长夜最短 越往南昼越短 越往南昼越长 昼夜平分 南半球
南极圈内极夜 南极圈内极昼
根据晨昏线与经纬线的关系判断二分二至日
N
光照图的判读
B 0° A 180° 0°
A
180°
90°
判断节气
N
0°
180°
0°
180°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同一时刻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 其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 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 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从 赤道向两侧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离直射点距离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夏 至 日 ( 月 日 )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大
距太阳直射点 最近的一天
6 22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小
距太阳直射点 最远的一天
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南半球的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 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