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沉积学教学大纲54(简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试用)
一、课程概述
1.课程名称:《储层沉积学》
2.课程类别:选修课
3.授课对象:硕士生
4.专业类别:本教材可供地质系石油专业、岩石矿物地球化学专业和地质学专
业的研究生和高年级大学生教学使用,对科研院所、现场从事储层沉积学研究的人员,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5.授课学期:2-3学期
6.课程总学时:54学时
7.授课组织者:罗静兰主编
二、授课方式与学时分配
为了使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紧密配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采用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讲授、课堂讨论、实例分析、参考文献阅读读书笔记、独立撰写研究报告等启发式和互动式等并重的教学方法。
课程设计总学时54学时,其中讲课30学时,课堂讨论、文献阅读和研究小结与研究报告撰写24学时,具体安排见《碎屑岩储层沉积学》学时分配表。
《储层沉积学及其工作方法》授课学时分配表
三、考试方式
考试主要采取参考文献阅读读书笔记、独立进行实例分析或独立撰写与该课程相关的研
究报告等相结合的考试方法。
其中,参考文献阅读读书笔记和独立进行实例分析考试成绩可占总成绩的40%±,独立撰写研究报告可占总成绩的60%±。
四、教学内容
绪论
本章重点:了解《储层沉积学》的概念及其涵义,储层沉积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在石油地质学中的地位,中国油气储集层及其分布概况、储层沉积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本课程重点:重点介绍我国陆相盆地类型、陆相盆地沉积相与沉积体系、陆相碎屑岩储层研究内容及其工作方法、常用计算机软件在储层沉积学研究中的应用、现代测试分析方法在储层沉积学研究中的应用、储层评价技术和方法、储层主要研究成果的整理与汇总方法。
●第一章我国中新世代沉积发育及陆相盆地类型:重点了解我国中新世代陆相沉积盆
地的主要发育阶段;我国的主要沉积盆地类型及其特征。
课堂讲授为主。
●第二章陆相盆地沉积相与沉积体系:重点了解主要的陆相沉积相与沉积环境(冲积
扇体系、河流体系、三角洲体系、湖泊沉积等体系)特征;各主要沉积体系及其含油性。
课堂讲授为主。
●第三章陆相盆地层序地层学:重点介绍与层序地层学有关的概念;层序地层学研究
方法;陆相层序地层学。
采取课堂讲授、文献阅读与共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第四章陆相碎屑岩储层特征:重点介绍储层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研究方法;掌握储
层研究主要成果的整理与汇总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
●第五章陆相碎屑岩储层测井解释方法:介绍测井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重点
介绍储层测井解释的一般工作程序与主要研究内容。
介绍采取课堂讲授、文献阅读与共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第六章常用计算机软件在储层沉积学研究中的应用:由教师介绍一些计算机常用绘
图及处理软件在储层沉积学研究中的应用。
学生结合导师的研究课题,利用上述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绘图等实践。
采取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和交流等教学方式。
●第七章储层评价技术和方法:了解储层地质建模的工作流程与方法;掌握单井碎屑
岩储层评价技术和方法;熟悉区域储层评价技术和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
●第八章现代测试分析方法在储层沉积学研究中的应用:介绍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
微量元素分析方法、矿物流体包裹体分析测试、阴极发光及扫描电镜在储层地质学中的应用。
采取课堂讲授和文献阅读并举的教学型式。
五、重点参考书目
1.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勘探局. 储层沉积学——现代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培训教材.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
2. 裘怿楠,薛叔浩等.油气储层评价技术.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
3. 裘怿楠,薛叔浩,应凤祥.中国陆相油气储集层.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4.李彦芳,王文广.沉积岩和沉积相.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8.
5.张明学,胡玉双. 层序地层学与油气.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9.
6.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勘探局. 层序地层学原理及应用——现代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培训教材.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
7.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勘探局. 测井新技术与油气层评价进展——现代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培训教材.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
六、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勘探局. 储层沉积学——现代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培训教材.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
2.裘怿楠,薛叔浩等.油气储层评价技术.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
3.裘怿楠,薛叔浩,应凤祥.中国陆相油气储集层.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4.裘怿楠,陈子琪.油藏描述.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
5.穆龙新,贾爱林,陈亮等.储层精细研究方法——国内外露头储层和现代沉积及精细地质建模研究.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6.王捷. 油藏描述技术——勘探阶段.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
7.张一伟,熊琦华,王志章等. 陆相油藏描述.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8.刘泽容,信全麟,王位锋等. 油藏描述原理与方法技术.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
9.曾文冲.油气藏储集层测井评价技术.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1.
10.田在艺,张庆春.中国含油气沉积盆地论.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6.
11.李兴国.陆相储层沉积微相与微型构造.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0.
12.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勘探局. 石油地质学新进展——现代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培训教材.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8.
13.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勘探局. 层序地层学原理及应用——现代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培训教材.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8.
14.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勘探局. 油气资源评价技术——现代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培训教材.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8.
15.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勘探局. 测井新技术与油气层评价进展——现代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培训教材.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8.
16.刘宝珺,张锦泉. 沉积成岩作用.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2.
17.郑浚茂,庞明.碎屑储集岩的成岩作用研究.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89.
18.A.帕克,B.W.赛尔伍德编.贾振远,万静萍,袁炳存等译.沉积物的成岩作用.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89.
19.李彦芳,王文广.沉积岩和沉积相.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