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化、生活化的实践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活动化、生活化的实践与反思
摘要:实现教学活动化、生活化,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生活的主人,活用课本和科学知识资源,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有益于学生个体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是一线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承担的使命。
关键词:教学活动化;教学生活化;生命生成;素质教育
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在这样一个信息产生和传播快捷的时代,学生可以方便地通过各种途径接受新的知识、新的事物和新的观念。而我们的学校课堂则相对滞后,普遍存在以教材学科知识为中心,教学组织方式单一,从而出现教学中学生厌学、老师厌教的现象。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意义,也很少能感受到生命自然和谐成长的快乐。杜威在一百多年前就发出警告:“现代教育把学校当作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这些东西的价值被认为多半取决于遥远的未来;儿童所必须做这些事情,是为了他将来要做某些别的事情;这些事情只是预备而已。结果是,它们并不成为儿童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因而并不真正具有教育作用”。可我们的教育中至今仍然存在杜威所批判的情况,且在应试教育的推动下,教育似乎正在变得越来越功利化和外在化,越来越离开人的内心世界,离开人的活生生的生命,日渐背离了教育的本质和宗旨,师生一起走进了生命缺席的灰色世界中。
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因时提出了教学过程活动化、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指出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成长为一个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教学活动化,以学生参与活动为起点和中心,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回归和落实,进而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教学生活化,将科学知识在活动中融入学生的生活,使学习过程不再游离于学生生活之外,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形成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生命、教师的生命和科学知识与人文的生命三者不断交流、对话和融合的生命生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教育者首先将自己的生命投入到科学与人文生命中,以体悟其对人自身的意义,自主地将这种生命的体悟去唤醒、引发学生的生命意识,引领、引导学生真正触及到科学与人文之生命,体会到学习过程中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从而产生更远大的理想、更饱满的热情和更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去钻研各种专业知识,在自由自在的创造性活动中实现对生命的追求,达成生命自我实现的教育。
本着教学过程活动化、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在高中第二册信息技术第二单元excel数据处理的教学设计中,拟定以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活动化教学计划:学生调查家庭收入、开支情况,分析并提出家庭收入、消费合理化的建议,从中体悟父母亲情,了解社会,培养勤俭节约的品质,构建和谐亲情家庭的主题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活动3:对家庭收入和支出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并和家人一起拟定一份年度家庭收入和消费计划,以增加收入和优化消费支出,提高生活的质量。
在活动开展前,精心设计好量规,来指引和规范学生的活动实践,并结合量规安排好活动各阶段的督查,以便了解活动情况及时作出相应指导,来促使活动的顺利进行。
然而,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并没有预想的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活动中,活动的开展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这促使我反思和审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活动对科学知识与人文生命的切入是否到位。现今教材本身的过于注重理论化和体系化,不可避免的产生对生活的隔离,难以顾及不同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对生命的体悟,也难以顾及学生已有人文精神在新的学习过程中的显现、联结。
在活动的实践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收集、处理以及分析应用的能力,活动中对科学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应用,无形地融和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而学生在了解父母辛勤工作获得经济收入,了解家庭日常支出的过程中,也赋予了活动在一定社会背景下的人文生命。
2.活动对学生生命的切入是否到位。活动的安排表面上看好像没有什么问题,可再想却发现存在以成人的生活视角去设计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没有充分关注学生当下生活的热点和需要。而在活动前,对学生一贯的学习风格和认知特点了解不充分,也影响到学生不能顺利的投入到活动中。在活动实践跟踪中,发现一部分学生未能很好地投入到活动中,与这部分同学交谈时发现:这部分同学从小学到初中,一直都在老师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已经习惯于把自己当作
学习的被动者和旁观者,缺少主动去体验生活意义的潜意识。如果真是这样,那我们的学校教育就太可怕了,不是在培养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让生命健康成长,而成为了一个生命的“屠宰场”,制造了一个个生活的“局外人”。针对这部分学生,抓住此次活动为契机,在活动的开展中,注意让学生的心理活动与学习操作紧密结合,学习实践与生活相融合,在唤醒学生生活意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得到发挥,让年轻的生命焕发原本的蓬勃生机,激发其学习兴趣和主体意识。
3.活动中老师自身生命的切入。教育本身是一门艺术,其灵魂在于创造。教师能不能使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并不断赋予教材以新意和活力,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基于自身对教育生命的热爱,并结合对科学知识与人文生命的领悟进行艺术性的生活再创造,以灵活多变的活动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使内容的情感表达能纳入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中,唤起学生的兴趣,师生一起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4.活动中老师、学生和科学人文三者间对话、交流和融合能否顺利进行的保障机制是否到位。活动中,教师、学生和科学人文之间的对话、交流和融合,其保障机制主要来自于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对教学活动的调节。可在实际的操作中,发现单凭量规的规范和老师阶段性的督查和辅导,在功利性教育的大环境下,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出现活动中评价与督查没有发挥其本身的导向作用,使活动存在一定的随意性。这种当前教育对学生生命意识上造成蒙蔽所产生的影响,需要学校生命文化氛围的构建和一个日渐成熟社会的引导,来唤醒生命在教育中的回归。否则,一切真正的生命化教育都会受到相应的局限和制约。
5.对活动环境的影响没有足够的考虑和重视,造成部分学生没有深入实际的进行活动,数据的采集、分析处理和应用流入形式化。活动的开展是在家庭环境中进行,部分学生与父母的沟通存在心理上的问题。在发现这一问题后,及时做好心理认知导向辅导,让学生意识到活动的意义,能用心去体会父母辛勤工作换来的收入,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它是一个家庭所有成员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使学生能更切实感受活动并投入到活动中。而在活动中以片区为单位组建交流小组,也起了一定的作用,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减轻了学生心理上的阻力,促进了学生在活动中参与的积极性。
素质教育的深入,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实质上都提出教育的终极关怀:以人为本,培养健康和谐、有益于社会发展、民族发展的快乐和幸福的自然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力求摆脱教材间接知识的局限性,从而改变学生相对于课本知识局外人的地位和角色,从生命自然成长的需要出发,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茁壮的成长。通过使教学活动化、生活化,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在实践中体验生活,感受生命的意义和美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片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这是教育的责任和意义所在。知识不是最终目标,过程和意义才是最重要。如果将教学仅仅局限于外在的功利层面,那么教学就会迷失根本的目标和方向,造成生命的缺席,这样的教学,受教育者充其量也只能成为一个工具性的人,而不是一个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