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代作品中的“英格兰性”
作家托马斯哈代的简介
作家托马斯哈代的简介托马斯·哈代,英国诗人、小说家。
他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作家,早期和中期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继承和发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晚年以其出色的诗歌开拓了英国20世纪的文学。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作家托马斯哈代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作家托马斯哈代的简介托马斯·哈代,OM(Thomas Hardy,1840年6月2日-1928年1月11日),英国作家。
他生于农村没落贵族家庭。
1861年去伦敦学建筑工程,并从事文学、哲学和神学的研究。
当过几年建筑师,后致力于文学创作。
哈代1840年6月2日生于英国西南部的多塞特郡,毗邻多塞特郡大荒原,这里的自然环境日后成了哈代作品的主要背景。
他的父亲是石匠,但爱好音乐。
父母都重视对哈代的文化教育。
1856年哈代离开学校,给一名建筑师当学徒。
1862年前往伦敦,任建筑绘图员,并在伦敦大学进修语言,开始文学创作。
1867年因健康问题返回故乡。
最初写作诗歌,后因无缘发表,改事小说创作。
成名作是他的第四部小说《远离尘嚣》(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1874)。
从此,他放弃建筑职业,致力于小说创作。
1867-1868年完成第一部小说《穷人与贵妇》(The Poor Man and the Lady),但未能出版。
首次发表的小说是《计出无奈》(Desperate Remedies)(1871)。
接着发表《绿林荫下》(Under the Greenwood Tree)(1872)、《一双湛蓝的眼睛》(A Pair of Blue Eyes)(1873),开始了以威塞克斯(Wessex)为背景的一系列乡土小说的写作。
1878年发表《还乡》(The Return of the Native),写游苔莎嫁给在巴黎当过钻石店经理的青年姚伯,幻想丈夫能带她离开荒原,后因种种误会和不幸夜间出走,失足落水而亡,最后姚伯因得不到乡亲的谅解和支持而事业难成,当了传教士。
英国作家哈代个人及作品简介1_thomas_hardy__
教育经历
出生地与家庭背景
文学起步
01
哈代在伦敦期间开始尝试诗歌创作,并在一些杂志上发表作品。他的诗歌风格独特,融入了多塞特郡的乡村风情和人物的悲剧色彩。
小说创作
02
哈代的小说作品最为人所熟知,其中包括《远离尘嚣》、《无名的裘德》等。这些作品通常描写了乡村人物的命运与挣扎,反映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对乡村社会的影响。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继承与颠覆
他的作品深深扎根于英国乡村,展现了丰富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情怀,与英国文学中的乡村主题紧密相连。
乡土情怀
现实主义风格
哈代的作品以其现实主义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而著称,对后来的作家如D.H.劳伦斯和格雷厄姆·格林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悲剧色彩
他的作品中弥漫的悲剧色彩和宿命论观念,也影响了许多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作家。
戏剧成就
03
除了诗歌和小说,哈代还涉足戏剧领域,创作了一些舞台剧作品。这些作品同样展现了他对乡村生活和人物命运的关注。
晚年生活
哈代在晚年时期依然坚持创作,但他的作品在当时并未受到足够重视。他的个人生活也经历了一些不幸,包括亲人的离世和健康问题。
文学影响
尽管哈代的作品在他去世后才逐渐受到重视,但他的创作对20世纪英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作品风格独特,既具有浓郁的乡村风情,又深刻反映了社会变革对普通人的影响。
细致入微的描绘
他运用客观的叙述方法,让角色和事件自然展现,不加过多主观色彩,使得作品具有更高的真实感。
客观的叙述方式
命运的无情
哈代的作品中常常体现出命运对人的无情摆布,人物无论怎么努力都难以逃脱命运的束缚,展现出一种深深的悲观主义色彩。
试析哈代小说的女性伦理
试析哈代小说的女性伦理在19世纪英国作家哈代的小说中,作者根据自己对女性的认识而塑造了理想型、轻浮型、放荡型三类不同的女性形象。
理想型女性不仅温柔善良,而且具有忍耐、克制甚至牺牲精神;轻浮型女性虚荣任性、行为乖僻,在生活中具有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放荡型女性耽于肉欲、寻求感官刺激,在伤害他人的同时也毁灭了自己。
这些女性群像,体现了哈代在特定的语境中对女性道德伦理的评判。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作家,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形形色色、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
哈代因为长期生活在农村,青少年时期还曾帮很多女孩代写情书,对乡村青年女性的心理、情感、追求十分熟悉,他根据自己对女性的认识而塑造了理想型、轻浮型、放荡型三种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
这些女性群像,体现了哈代在维多利亚时代特定的语境中对女性道德伦理的评判。
哈代性格内向、优柔多情,羞于直接表达情感;他最亲密的女性,无论是母亲,还是妻子,都温柔多情,他笔下理想的女性的性格均温柔善良、朴实内敛。
如《林地居民》中的马蒂·苏斯就是这样一个理想的女性。
她勤劳朴实,从小与父亲相依为命,在父亲病重以后,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扛起家庭生活的重担。
她年纪不大,但“由于从年龄太小的时候便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去操心劳神,她脸上儿童时代的曲线只保持了很短的时间,便过早地成熟定型为成年人的模样。
”[1](P8)她痴情而富于牺牲精神,尽管她一直爱着维恩特波恩,但在得知维恩特波恩与格蕾丝谈婚论嫁之事后,便把爱情隐藏在内心,默默地关心、支持维恩特波恩;仲夏节活动时,为了维恩特波恩能与格蕾丝结合而去告知格蕾丝可能从林中返回的地点;在格蕾丝因查曼德夫人介入而痛苦之际,她写信给菲茨比尔斯说明查曼德夫人并不可靠,其目的是希望格蕾丝幸福。
她冷静清醒,在维恩特波恩失去房屋等财产后,利用墙上留言告诉维恩特波恩可能失去格蕾丝。
在维恩特波恩死后,她与格蕾丝每周去他的坟前看望他,体现出对维恩特波恩在精神、情感上最高境界的爱。
世界名著《无名的裘德》介绍
《无名的裘德》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19世纪英国文学的巅峰之作。
全书共分三部分,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梦想和命运的故事。
这部小说不仅展示了哈代深刻的人性洞察力,也反映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复杂现实。
故事的开端,年轻的主人公裘德·范立在多塞特郡的一个小镇上出生。
他的父亲是一个石匠,母亲则是一个普通的女子。
然而,裘德的命运并不平凡。
在他出生后不久,父亲就因为家族的恩怨而被迫离开家乡,带着裘德四处流浪。
在这个过程中,裘德经历了无数的冒险和挑战。
他曾在海上遭遇风暴,被海盗劫持;他曾在战场上英勇杀敌,成为英雄;他曾在巴黎的宫廷里追求爱情,却最终失去了自己的爱人。
这些经历让裘德逐渐成长为一个勇敢、聪明、狡猾的年轻人。
在这个过程中,哈代通过对人物的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
他让我们看到了欲望、信仰、理性和疯狂之间的斗争,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在面对命运时的无奈和挣扎。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它让我们思考人类的道德、信仰和社会,也让我们反思自己的生活和命运。
总的来说,《无名的裘德》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文学巨著,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分。
这部小说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也让我们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无名的裘德》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人类面临着生存的困境,他们渴望自由和解放,却又无法摆脱社会和家庭的压力。
哈代通过对人物的描绘,展现了这个时期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
首先,哈代展示了当时人类的生存压力。
在小说中,裘德为了生存,不得不四处流浪,历经磨难。
这种压力让他感到窒息和绝望,最终导致了他的崩溃。
其次,哈代揭示了当时人类的精神困境。
在小说中,裘德在经历了无数的冒险和挑战之后,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力。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去和现在,试图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人类精神的空虚和迷茫。
论哈代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论哈代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摘要哈代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一群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
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哈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也在不断被重塑。
论文选取他作品中以威塞克斯乡村为背景的系列小说中的最著名的五部来分析其笔下的新旧女性形象。
第一部分主要分析近几年对哈代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研究综述。
第二部分主要分析新旧女性形象及其嬗变。
第三部分通过探讨新旧女性形象的时代意蕴揭示出哈代的女性景观,指出哈代既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又按照传统男性叙述模式刻画女性,表现出对女性生存处境的同情。
关键词:哈代小说女性形象女性景观Discussion of the female image of Thomas HardyAbstractHardy is British Victoria period of great realistic writer, in his works created a group of Character distinct female image. As The Times change and development, the female images also constantly to be restructured.This paper For the new and old women characters system analysis, aims to use the Feminist existentialism theory and method, select with the most famous of five department novel series which is based on wessex country in the background to analyze its writing of female image. The first part of main analysis of hardy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of relevant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The second part of the main analysis of the new and old women’s respective implication and evolution. The third part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the old and new female image times implication to points out Hardy's view of women. Points out that Hardy both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reality, and according to traditional male mode to build female image, he shows sympathy for the situation of women living.Key Words: The work of Thomas Hardy female image The view of women目录摘要 (i)Abstract ............................................... i i 引言. (1)一哈代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综述 (2)(一) 研究综述 (2)(二) 研究背景 (3)二哈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意蕴 (4)(一)新女性形象及其嬗变 (4)1传统农业时期的女性 (4)2现代社会转型期的女性 (6)(二)旧女性形象的传统建构与重塑 (9)1 传统的家庭女性 (9)2 家庭女性的重塑 (11)三哈代女性景观的形成 (12)(一)现实的刻画者 (12)(二)女性的同情者 (13)(三)男性叙述模式的维系者 (14)结语 (16)注释 (17)参考文献 (18)致谢 (19)毕业设计(论文)知识产权声明 (20)毕业设计(论文)独创性声明 (21)引言托马斯·哈代是英国诗人、小说家。
_哈代热_与英格兰性
!!!!!!!!!!!!!!!!!!!!!!!!!!!!!!!!!!!!!!"!!!!!!!"!!!!!!!!!!!!!!!!!!!!!!!!!!!!!!!!!!!!!!"!!!!!!!"在英美文坛上,作家的声名在学术界和一般读者中往往并不一致。
学术界奉为圭臬的常常鲜为人知,而普罗大众认为的经典作家在学术界却地位不高。
这里牵扯的话语权利、社会分层、媒体文化等因素颇为复杂,由此产生的结果却是被学术界和读者同时认可的经典作家犹如凤毛麟角。
通常这样的作家不仅创作艺术得到学术界的认可,还具有传奇的人生,激发着普通读者的兴趣。
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个人的传奇色彩与很多作家相比并不突出,然而从2004年开始,英国文学文化界却出现了一股“哈代热”,并且持续升温。
不仅电台和电视台陆续播出哈代作品的改编版本,两年内更有三部哈代生平研究出版,报章上的相关评论文章连篇累牍,甚至著名评论家特里·伊格尔顿也撰文评论,哈代一时成了读书界的热点之一。
出生乡村,一生甚少出游的哈代并没有浪漫主义诗人那样跌宕起伏、多姿多彩的人生,也没有现代主义巨匠叶芝、乔伊斯那样风云际会、颠沛流离的遭遇,学术界和读者对哈代的关注其实来自哈代与英格兰性的复杂互动。
在当今的英国学界,对英格兰性的研究可以说如日中天。
大学里有专门的课程,书店中有专门的区域,报章上有专栏文章。
由于媒体的推动,普通读者也开始关注研究英格兰性的著作。
不过,尽管在学界关于英格兰性的研究日趋深入,专著论文迭出,但对于英格兰性的定义还没有明确的答案。
有学者认为,英格兰性更多是一种体验,而不是可以言说的概念;也有学者认为,英格兰性就是英国的民族性,是为大英帝国的锋芒所掩盖的英格兰民族的独特文化传统与历史承继。
著名媒体人杰里米·派克斯曼在撰写《英格兰人》(The Eng-lish)一书时,曾致信英国当代著名文学家、评论家艾伦·贝内特,邀请他来讨论英格兰性的问题。
论哈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论哈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哈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是一件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事情。
哈代所写的19世纪末的英国社会中,女性处在一种不平等的地位,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社会上,都明显落后于男性。
然而,哈代笔下的女性形象,却有着不同寻常的力量和魅力。
她们有着强烈的内心世界和独立的思考能力,她们也有自己的目标和追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哈代小说中几位典型的女性形象,以及她们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
一、巴斯蕾特·艾弗雷特《苔丝·得梅因》中的巴斯蕾特·艾弗雷特,是哈代创作的最为出色的女性形象之一。
她高贵、聪颖、美丽,受到了男主人公安吉尔的热烈追求。
然而,她并不是一个被动的女性。
她有着自己的追求和价值观,毅然离开了安吉尔,选择跟随自己的爱情和信仰。
她相信自己的能力,坚持自己的选择,让人钦佩和敬重。
这一形象在当时的社会中尤为珍贵。
19世纪末的英国,女性处在极度的压制和束缚之中。
她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甚至没有自由的行动权。
但是,哈代并不将她们描绘成一群毫无自我意识的被动存在。
相反,他通过笔下的女性形象,表达出了一种属于女性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世界。
二、苔丝·得梅因《苔丝·得梅因》这部小说,可以说是哈代创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女主人公苔丝,是一个强烈而自由的灵魂。
她既坚守自己的信仰,又懂得在现实中抵御压力和困境。
她为自己的爱情勇敢地挺身而出,为自己的价值观而奋斗,最终用生命诠释了自己对真理和自由的追求。
苔丝的一生,是一段不同寻常的旅程。
从一个小小的乡村女孩,到成为一个意志坚定、反抗压迫的女性,她的经历和实践,都体现了哈代对女性力量的无比敬意。
正是这种力量,让她成为了19世纪末英国文学中的经典形象之一。
三、爱伦娜·霍莉哈代的小说中,不仅有充满坚韧和勇气的女性形象,也有一些比较脆弱和受到伤害的女性形象。
《扫帚边的人》中的爱伦娜·霍莉,就是这样的一个形象。
wessex novels名词解释
Wessex Novels名词解释1. Wessex Novels的定义Wessex Novels是指19世纪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所创作的一系列小说。
这些小说的背景多设定在哈代虚构的乡村Wessex地区,描绘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风貌和现实问题,被视为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2. Wessex Novels的背景Wessex是英国南部一个古老的行政区域,由于哈代大部分小说的情节设定在这一地区,因此他被认为是Wessex地区乡村生活和社会风貌的描绘者。
Wessex Novels涵盖了哈代创作生涯的大部分时间,是他成就卓著的文学作品之一。
3. Wessex Novels的特点Wessex Novels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细腻的人物刻画而著称。
哈代通过小说中的一系列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固化、婚姻制度、宗教观念等问题,成为当时社会的文学代表。
4. Wessex Novels的代表作品Wessex Novels中最知名的作品包括《慕兰谷》、《德伯家的苔丝》、《村上的希望》等。
这些作品深受当时读者的喜爱,被视为英国文学的经典之作,不仅在英国,还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Wessex Novels的影响Wessex Novels的问世对英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哈代通过这些作品,向世人展现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引发了当时社会对于艺术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Wessex Novels也为后来的英国文学作家提供了重要的创作参考,成为了英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篇章。
总结:Wessex Novels是19世纪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所创作的一系列小说,它以深刻的社会批判和细腻的人物刻画而著称。
其代表作品《慕兰谷》、《德伯家的苔丝》、《村上的希望》等深受读者喜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Wessex Novels,作为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仅在文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在社会历史和文化变迁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哈代 介绍简介-哈代 简历-哈代 作品,名人故事
精心整理哈代介绍简介-哈代简历-哈代作品,名人故事Hardy,Thomas(1840-06-02,多塞特郡多切斯特~1928-01-11,多切斯特的麦克斯门)。
生平16岁开始做建筑学徒,后为建筑师助理,司教堂修复。
建筑论文曾获英国皇家建筑学会奖。
有音乐、绘画及语言才能,通古希腊文及拉丁文。
在哲学、文学和自然科学方面有广博学识。
受当时科学重大发现进化论影响,在宗教方面成为1869哈、《还乡》、的裘德》最为杰出。
前者写贫苦美丽的挤奶女工苔丝因年轻无知而失身于富家恶少亚雷·德伯,受尽精神上和物质上的煎熬,最后失去自己真心爱恋的安玑·克莱,悲愤绝望之中,杀死亚雷,坦然走上绞架。
后一部小说写贫苦善良的孤儿裘德·范立奋发自学欲赴高等学府深造,但无入门之道。
他与志趣相投的表妹淑·布莱德赫双双摆脱法定配偶而自由结合,但为社会所排斥,流浪街头,最后家破人亡。
这些作品表现了时代的先进思想,向维多利亚时代旧有习俗观念和制度提出严正挑战,在当时遭到非议。
他的性格与环境的小说,大多是通过描述男女主人公一生的奋斗、追求、幻灭,反映人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的追求,以及在此过程中人与环境(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剧烈冲突,因而富有广泛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哲理。
属于罗曼史与幻想的小说,大致包括《一双湛蓝的秋波》、《司号长》、《塔中恋人》、《意中人》,侧重描绘以事》、、的小说更具有现代意识。
诗剧《列王》是哈代思想艺术集大成之佳作。
它以拿破仑战争为题材,囊括了欧洲与战争有关的种种地区和场所,出场人数达数百人。
它属于不供演出用的案头剧,气势宏伟,语言优美,运用无韵诗、有韵诗及散文3种文体形式。
哈代凭借战争进程中的各个重要环节,进一步深入阐发了他已往在小说和短诗中表达的思想。
这部诗剧是作者近60年文学创作的深化和总结。
哈代及其作品
哈代及其作品1.评价哈代是19世纪末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的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入英国农村后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道德、风俗等方面的变化和破产农民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在“维多利亚盛世”帷幕掩盖下英国社会的深刻危机。
2.小说创作哈代把自己的小说分为三类:“罗曼史和幻想”、“爱情阴谋故事”及“性格和环境的小说”。
他的全部重要小说归在最后一类。
(1)长篇小说《绿荫下》开始描绘英国西南部农村的生活,揭开了一系列“性格和环境的小说”的序幕。
(2)《远离尘嚣》是哈代第一部得到一致赞扬的长篇小说。
在这部小说里,田园诗的气氛已渐消失,全书中悲剧气氛多于喜剧气氛,已透露出作者创作中的悲剧性主题。
(3)《还乡》标志着作者从田园诗式的幻想中解脱出来,对宗法制社会的必然灭亡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但由于看不到社会的出路,从而转向悲观主义。
在这部作品中,爱敦荒原成为一种永恒精神的象征,具有一种驾临宇宙之上并支配着人类命运的神秘力量,而人类在它面前是渺小的、软弱无力的,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4)《卡斯特桥市长》中的宿命论色彩比前几部小说更为浓厚。
作者通过亨察尔的悲剧告诉读者,冥冥中有一种力量支配着人的命运,把人的生活变成一系列的不幸和绝望。
(5)其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由于加强了对造成苔丝悲剧的社会因素的现实主义描绘,使这部作品具有鲜明的社会批判色彩。
(6)《无名的裘德》对社会进一步展开批判,可以说是《德伯家的苔丝》的姊妹篇。
小说通过裘德与淑的悲剧,指出了社会道德、婚姻制度等如何扼S人们的自由意志和合理愿望。
但作者又把小说中的婚姻悲剧归结为宗J上灵与肉的搏斗以及命运对他们的播弄和他们对家族命运的反抗,因而把这一社会悲剧加以神秘化,削弱了作品的批判力量和控诉力量。
3.诗歌创作(1)早年诗歌有一部分收入他的《威塞克斯诗集》和《过去与现在诗集》中。
此外有《时光的笑柄》、《即事讽刺诗集》、《幻象的瞬间》、《晚期和早期抒情诗集》、《人生小景》等,以及在他去世后出版的诗集《冬话》。
哈代作品中的“英格兰性”
2018年第7期(总第781期)大放f_哈代作品中的“英格兰性”徐燕燕陈秀玲(中国石油大学文学院,山东青岛266580)摘要$ 21世纪初,英国重新兴起“哈代热”,其作品中的“英格兰性”受到很多学者的青睐,这契合当代英国社会关注的 热点——阶级、教育、性别。
本文从历史背景探讨“英格兰性”的含义,找寻其在哈代作品中的体现。
哈代与英格兰性的复杂互 动使其成为学界研究“英格兰性”的重点。
同时,当今的“英格兰性”研究同样为我们理解哈代的生平与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促进了哈代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哈代英格兰性哈代作品_、引言2007年5月的IMIA刊出哈代研究论文,6月耶鲁大学召 开国际哈代学术研讨会,12月著名评论家特里•伊格尔顿 (Terry Eagleton)出版评论哈代的两部传记。
这一切文学事件 的确让人感受到了学术界对哈代的关注热度从未削减。
对 于哈代的关注热点之一就是学界对哈代作品中“英格兰性”的研究兴趣。
如今的英国学界对“英格兰性”的研究可以说 是如日中天、势头不减。
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民族文的文学 英国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很学 力于研究并彰显英国的“英格兰性”。
高校设专,刊开专,于 的,民开始关注“英格兰性”。
尽管如此,学界对于“英格兰性”的定义至今尚无定论。
有些学 ,“英格兰性”是一 ,难以 ;学认为“英格兰性”就是英国的国民性,是英格兰民族的文化 传。
一期,关于“英格兰性”的讨论,,,中受人的就是英国当代著名文学家、评论家 :•贝内特与英国著名媒体人——杰里米•派克中,曾就如 “英格兰性”展开讨论,两:对于英国人 ,一切不,就意味着变坏(change always means change for the worse)①。
两 学一了英国的国民性格,是对“英格兰性”最好的总。
这 了今英国会对英格兰性的研究 —会 文化的 。
二、哈代与“英格兰性”二以后,英帝国分崩离析,日薄西山,国际地位和 影响力日趋减弱。
解读《德伯家的苔丝》及哈代
的社会思考概述《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小说家托马斯·哈代创作的一部小说,此小说于1891年出版,被认为是哈代最为著名的小说之一。
小说讲述了一个少女苔丝·格雷的悲惨经历,反映了当时英国底层女性处境的困境和社会阶级结构的不公。
在本篇文档中,我们将从小说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哈代的创作背景和社会思考等角度解读《德伯家的苔丝》。
主要内容故事发生在19世纪英国南部地区,主角苔丝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
由于家庭经济拮据,苔丝在还很年幼时就被送到一个贵族家庭打工。
在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下,苔丝在工作中不断被各种性侵犯和嘲笑,直到被资本家德伯家族的公子奥尔德里奇·德伯相中,开始了一段悲惨的爱情故事。
在这段幸福短暂的时光里,苔丝误以为奥尔德里奇会像在小说中读到的小说情节一样娶她为妻,但奥尔德里奇对她的感情并没有变化,最终将她抛弃。
面对世俗的冷漠和社会的歧视,苔丝只能选择走向毁灭。
哈代的创作背景《德伯家的苔丝》的作者哈代自身也曾经历类似的经历,作品反映了当时英国底层女性的命运和社会阶级政治结构的不合理性。
19世纪末,工业革命的进步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
一方面,英国的宪政监督制度逐渐推广;另一方面,女性在政治、社会等领域的地位有所提高。
然而,这些变革对于贫穷的女性来说,提高的地位和权利只是幻想,她们仍然忍受着经济、社会和文化层面的苛待。
哈代在长时间服务于社会底层人群的决策性工作中,深刻地认识到这一问题。
他尝试通过小说中人物的情感和行为塑造,反映了当时英国底层女性的处境,现实主义的笔触揭示了社会阶级结构的不合理性和歧视。
哈代的社会思考哈代在小说中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深入的思考,他通过塑造人物的情感和行为,展现了作者对于谴责不平等、阶级结构和性别问题的强烈主张。
首先,哈代对英国社会中的不平等对立态度十分强烈。
小说中苔丝被视为民族和阶级不同的宿命,她没有自由,也没有权利保护。
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英国传统文化的质疑,认为这种文化以种族和阶级不平等为前提,需要被改变。
托马斯哈代介绍
His Major Works
The 1st period: romantic and pastoral Masterpieces: Under the Green Tree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
The 2nd period: the social tragedy of Wessex Masterpieces: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This Class is about people’s
pursuit to happiness and awareness of their dreams,
reflecting the acute conflicts between people and the environment around them.
He explored tragic characters struggling against their passions & social circumstances & set his fictions in the semifictional land of Wessex where he grew up .
哈代的文学生涯开始于诗歌,后因无缘发表,改事 小说创作。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计出无奈》问世 于1871年。成名作是他的第四部小说《远离尘嚣》 (1874)。从此,他放弃建筑职业,致力于小说创 作。 哈代一生共发表了近20部长篇小说,其中最著名 的当推《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还 乡》和《卡斯特桥市长》。诗8集,共918首,此外, 还有许多以“威塞克斯故事”为总名的中短篇小说, 以及长篇史诗剧《列王》。 哈代的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入英国农村城镇后 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道德、风俗等方面的深 刻变化以及人民(尤其是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 了资产阶级道德、法律和宗教的虚伪性。他的作品 承上启下,既继承了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 也为20世纪的英国文学开拓了道路。
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伦理主题 文学专业
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伦理主题摘要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后半期英国重要的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个敏锐的思想家和严肃的道德家。
他当时所处的是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是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期,资本主义冲击了传统的手工业市场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虽然那时候的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但当时的社会风俗还是提倡维护封建道德秩序,对人进行旧的伦理道德的约束。
而哈代作为当时那个时代下的作家,他的创作就始终关注着社会人类的伦理道德问题,将伦理道德作为自己创作思想的核心,他的创作中也表现出鲜明的道德倾向。
以作品《德伯家的苔丝》为例,从作者的伦理道德思想观的角度入手,剖析《德伯家的苔丝》的伦理主题,从而揭示伦理道德对于社会、对于人的影响,引起人们对人类生存与伦理秩序的反思。
关键词:哈代;伦理道德观;苔丝;伦理主题AbstractThomas Hardy is an important novelist in the second half of nineteenth Century England,at the same time,he is also athinker and amoralist.He was in Victoria,England,this is a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Capitalism has impacted the traditional handicraft market and get a great development.Although the r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owever,the social customs still advocate the maintenance of traditional moral order and constraint onman.Hardy as a writer of that time,he always pays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of social ethics.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as an exampl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uthor’s Ethics analyzing the ethical theme o f the work,so as to reveal the influence of ethics on society and human beings,reflection on human existence and ethical order.Key Word:Hardy; Ethics; Tess; Ethical theme目录摘要Abstract前言一、女性贞洁观(1)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观(2)哈代的女性贞洁观1、与亚历克2、与克莱尔二、进化论思想(1)进化论思想(2)哈代的进化论思想1、生物进化论2、社会进化论三、功利主义道德观(一)、功利主义道德观的发展(二)、哈代的功利主义道德观四、宗教道德观(1)传统宗教道德观(2)哈代的宗教道德观结论参考文献谢辞一、女性贞洁观(一)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观19世纪的英国社会正处在财富快速积累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然而现实是,英国仍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性质的国家,绝大多数人依旧生活在乡村,只有少部分的人接受了教育,所以大多数人的道德思想观念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思想的影响上。
论哈代文学作品中的反传统思想
论哈代文学作品中的反传统思想
哈代(Thomas Hardy)是英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
家之一。
他的文学作品总体上反映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社会和文化状况,与当时的传统社会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哈代的文学作品中反传统思想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反对爱情观念中的传统观念。
哈代的小说中透露出对传统爱情观念的质疑,他将自由和真实的爱情视作人类生命的正常状态,而不是婚姻制度中的形式主义。
例如,他在小说《苍茫的天涯》中描写了米尔伍德女士与她的情人丹尼尔爱情的纯粹和美好,但这种纯粹和美好却因为传统的婚姻制度而被破坏。
第二,反对社会阶级制度。
哈代始终关注19世纪末英国
社会阶级分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他在文学作品中批判了社会等级制度,反对个人的地位因出身和背景而被限制。
例如,小说《特洛伊又倒塌了》写的就是一个名为巴赞特( Baggitt )的庄园主,虽然是高等恶徒,最终因社会阶级的原因无法得到法律的制裁,这正是对19世纪末英国社会阶级分化带来的弊端中其
中一个导致的问题,同时也体现了哈代对这个问题的深刻思考。
第三,揭示教会的虚伪性。
哈代的文学作品中反对教会虚伪,他认为教会不应该阻挡人们对于自由和人性的探究。
在小
说《傲慢与偏见》中,他通过女主角玛丽安娜对教会虚伪的揭露,阐述了自己对于教会的看法。
综上所述,哈代的文学作品中反传统思想的主要表现为反对传统爱情观念,反对社会等级制度以及揭示教会的虚伪性。
这些思想既是哈代经过深思熟虑的,深入人心的真诚的体现,也是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批判,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影响深远。
《德伯家的苔丝》:性别与社会身份的限制
德伯家的苔丝:性别与社会身份的限制1. 引言《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创作的一部小说,描写了主人公苔丝在19世纪英国社会中所面对的性别和社会身份限制。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这一主题:•苔丝在男权社会中的地位•性别对苔丝未来选择的影响•社会身份与爱情之间的冲突2. 苔丝在男权社会中的地位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是一个极度男权至上的时期,女性缺乏独立权力和机会,苔丝也不例外。
她是一个贫穷出身、没有显赫背景的农民女孩,被迫从事低级工作来维持生计。
她受到了父辈和雇主们的压迫和歧视,尤其是由于自己年轻美貌而成为男人欲望的对象。
3. 性别对苔丝未来选择的影响正因为活在男权社会中,苔丝只能被动接受自己被摆布的命运。
她渴望接受教育和追求理想,但由于社会对女性的限制,她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
性别成为苔丝决定未来选择的主要因素之一。
4. 社会身份与爱情之间的冲突在小说中,苔丝遭遇了多次爱情的困扰。
她爱上了自己所崇拜的绅士安吉利克,但因为自己低贱出身和与安吉利克社会地位相差悬殊,两人关系屡次受到挫折。
这反映了社会身份对于爱情关系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5. 总结《德伯家的苔丝》通过描写主人公苔丝在男权社会中面对的困境,表达了作者对性别和社会身份限制的思考。
苔丝作为一个被压迫的女性角色,在寻求自己独立、追求幸福时遇到种种障碍。
这让我们深入思考性别不平等和社会阶级体系对个人发展与幸福所造成的影响。
以上是对《德伯家的苔丝》中性别与社会身份限制的一些简要探讨,但这只是冰山一角。
要完整深入地理解该主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小说的情节以及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的背景资料,并从女性权益改革的视角来分析。
伟大的英国人:托马斯·哈代——使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蒙羞的小说家
伟大的英国人:托马斯·哈代——使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蒙羞的小说家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一位生活相对平静的小说家,创作了14部小说、40部短篇小说、900首诗歌和2部戏剧。
他几乎一生都生活在多塞特郡多切斯特镇周围的一个小地方,并把他的小说都放在那里。
他的作品因直言不讳地描写了普通人的生活而引起了人们的愤慨。
关于托马斯·哈代1840年出生,1928年去世的关键事实生活在多尔切斯特的周围他一生写了一些19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在他作为一个文学巨人的一生中广受赞誉托马斯·哈代的短篇传记“吻我,哈代!“传说中,1805年特拉法加战役中霍雷肖·纳尔逊的遗言。
托马斯·马斯特曼·哈代爵士是纳尔逊的助手和密友,1839年去世。
一年后,他的堂兄托马斯·哈代于1840年6月2日出生在多塞特郡首府多尔切斯特以西一个叫博克汉普顿的小村庄里。
哈代的出生地哈代家族在泽西岛有着高贵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5世纪,但是当年轻的托马斯出生时,家族的财富已经减少了。
他的父亲,另一个托马斯,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当地建筑工人和石匠,虽然他的母亲来自一个贫穷的家庭,是一个女佣和厨师,但她自学成才,爱读书,在托马斯四岁之前教他读书写字。
在这个紧密联系的农村社区,她知道许多她教儿子的当地故事和历史。
当他父亲不工作时,他是一位热心的小提琴家和合唱团演奏家,因此在他父母之间,托马斯有着很强的文学和艺术修养,从小就有着如此卑微的出身。
他起初就读于英国国教开办的当地学校,但当他十岁时,他的母亲把他转到了当时的竞争系统,即所谓的不属于英国国教的“英国人”。
哈代一直呆在那里直到16岁。
他是个“书呆子”,我们喜欢独处和他的书,他精通希腊语、拉丁语和法语。
他读的大多是浪漫小说,比如沃尔特·斯科特爵士和亚历山大·杜马斯的小说。
,因为他家境贫寒,哈代不可能接受大学的继续教育,所以和那个时代的许多其他孩子一样,他也是学徒,学一门手艺。
论《无名的裘德》之评论流变
论《无名的裘德》之评论流变何宁(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南京210093)摘要:本文着重研究哈代的最后一部小说《无名的袭德》在西方评论界从争议到认同的接受过程,同时探讨了它在中国的接受过程。
从中国与西方的不同接受视角中,指出通过研究这部小说在中西的批评接受,可以深入地认识英国维多利亚社会后期新旧理念的对抗、西方社会女性主义的兴起以及文学理论的蓬勃发展,更可以管窥中国本土批评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哈代;比较文学;批评研究;《无名的裘德》中图分类号:1109.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1001—8263(2011)12—0117—06评论。
这种近乎两军对决的阵势生动地呈现出当时英国一、引言维多利亚社会末期新旧价值观的冲撞与博弈。
1894年,哈代发表小说《无名的裘德》,引发轩然大在支持哈代的阵营中,除了《哈泼周刊》上w.D.霍威波,社会的不同阶层因为小说而针锋相对。
此后哈代毅尔斯的肯定赞誉外,《学院》的评论家J.B.艾伦指出小说然放弃小说创作,《无名的裘德》成为哈代的最后一部长“十分有力”,②而《伦敦图片新闻》认为小说无疑是“一部篇小说。
①《无名的裘德》是哈代小说创作的终结,也是哈天才之作,表现出极为重要的思想和情感”。
③《威斯敏斯代小说创作艺术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
不过,这部小说特评论》将小说作为自《德伯家的苔丝》以来最好的英国技巧的圆熟没有其内容的突破来得令人震撼。
小说以裘小说,而哈代则是当时最伟大的小说家,成就可以与福楼德追求知识的历程为主线,对维多利亚社会的秩序提出拜、菲尔丁等人相比,④《悠闲者》则直言《无名的裘德》挑战,置疑当时社会的阶级秩序和女性地位,甚至批判作“可能是哈代先生为我们描绘的最为有力和动人的人生为整个社会结构基础的婚姻关系,迸发出越界的思想和画卷”。
⑤对哈代最有力的支持来自《周六评论》。
作者在超前的意识,触及了当时社会的底线。
从小说发表至今,文章开篇首先分析了公众和评论界非难《无名的裘德》的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中西评论界对小说的评论流变,原因,指出由于公众和评论界一度过于热衷谈论两性关不仅体现出英国维多利亚社会后期新旧价值观念之间的系的小说而带来了反弹,使得近来公众和评论界拒绝接对抗和女性主义的勃兴,也反映了文学理论的发展和中受任何涉及性的作品,而这几乎成了他们是否接受作品国本土批评体系的构建。
《苔丝》中的女性主义视角
《苔丝》中的女性主义视角小说《苔丝》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最具影响的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讲述了单纯美丽、富有牺牲精神和责任心等传统美德的女主人公苔丝婚前遭遇诱奸而失贞,最后被毁灭的悲剧故事。
读完《苔丝》,我从哈代的眼中看见了一位“纯洁女性”。
苔丝的形象是多方面的:她纯洁美丽却被玷污;她充满幻想,性感迷人;她是一个自强自立,积极与命运抗争的女性;她也可以被视为传统社会或者自身性格的牺牲品,无法逃脱最后被毁灭的结局;苔丝是一个本性纯洁却被社会压力和传统偏见无情摧毁的典型女性形象。
总之,苔丝是一个充满魅力,引人深思的悲剧性人物。
从女权主义的角度出发,或许苔丝悲剧的真正原因不是表面上的主人公性格弱点和贫寒家境,而是普遍存在于男权社会中不平等的传统社会观念。
在男权社会,妇女的贞操是妇女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苔丝在遭诱奸失去贞操之后被视为堕落的女人,而且“一旦失贞即终身堕落”。
哈代反对这种将贞操作为评价女性绝对标准的传统观念,否定了不平等的传统社会观念,坚持认为苔丝是一个纯洁的女人,表现了他作为人文作家进步的一面,但是他又是在意苔丝失贞的,即便是这样一个纯洁的女子,无法做到真正独立于男人,掌握自己的命运,最后终遭毁灭,沦为男权统治下的牺牲品。
苔丝生活在一个历史大变革时代,可贵的是当不幸和苦难降临时,苔丝仍然敢去做殊死的抗争,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去超越它们,显示出超常的精神力量、惊人的抗争精神,把人的生存本质、人的自由意志和生命力抬高到超然的高度。
虽然命运使纯洁的苔丝被资产阶级虚伪的伦理道德打入深渊,她仍未就此屈从。
哈代赋予苔丝以反叛意识,使她具有独立自主的个性,把她当作一位充满女性自我意识的反叛女性。
发现自己有身孕时,苔丝做出了离开阿历克的决定,她不愿当男人的玩物,不愿落入传统女性忍辱屈从的地位。
苔丝别无所求地悄悄离开阿历克,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选择。
因为在那个时代,一个女人如果被某个男人占有之后,唯一能保住体面的出路就是设法尽快跟那个人结婚,而不用去考虑对那个所谓的丈夫有无感情。
德伯家的苔丝 哈代笔下的纯洁女人
德伯家的苔丝哈代笔下的纯洁女人德伯家的苔丝---哈代笔下的纯洁女人2011年01月08日《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和诗人托马斯.哈代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一百多年过去了,女主人公苔丝也早已树立在世界文学画廊之中,这不仅仅因为人们对传统美德有所超越,更因为作品主人公所拥有的人性与灵魂深处的巨大魄力使之成为最动人的女性形象之一。
哈代以小说女主人公苔丝的悲惨命运替西方悲剧作了一个形象的阐释:苔丝本是一位纯洁美丽又非常勤劳的农村姑娘,她向往人生的真和善,但又时时遭到伪和恶的打击。
苔丝的悲剧始于为了全家人生计去远亲家打工,却因年幼无知而被亚雷骗去了处女的贞操,成了一个“堕落”的女人,受到社会舆论的非议,把她看成不贞洁的罪人;苔丝后来与青年克莱相爱,又因为新婚之夜坦诚有污点的过去而被丈夫遗弃,而与近在眼前的幸福失之交臂;出于高度的家庭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精神,苔丝为换取家人的生存而再次违愿沦为亚雷的情妇;最后因为丈夫的回心转意使得绝望的苔丝愤而举起了复仇的利刃,终于成了一个杀人犯,最后不得不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导致“象游丝一样敏感,象雪一样洁白”的苔丝最后终被完全毁灭。
这一切悲性遭遇全由于无情命运所精心谋划和设计,安排世事的宇宙主宰通过命运的巨网毫无怜悯地将人伦道德意义上的好人、善良人笼罩于进退维谷的苦难陷阱。
《德伯家的苔丝》里的女主人公苔丝是被哈代理想化了的现代女性。
在哈代的理想世界中,苔丝是美的象征和爱的化身,代表着威塞克斯人的一切优秀的方面:美丽、纯洁、善良、质朴、仁爱和容忍。
她敢于自我牺牲,勇于自我反抗和对生活抱有美好的愿望。
她所特有的感情就是对人的爱和信任,女性的温柔和勇敢在她身上融成了一体。
她有美丽的女人气质,坚强的意志和热烈的感情,同时也有威塞克斯人的正直忠实和自然纯朴。
她没有借助婚姻来实现追求虚荣的愿望,而是立足于自尊去追求自由。
在她到冒牌本家亚雷"德伯那儿寻求帮助的时候,她的目的是想通过自己的工作来解决家庭的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代作品中的“英格兰性”作者:徐燕燕陈秀玲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07期摘要: 21世纪初,英国重新兴起“哈代热”,其作品中的“英格兰性”受到很多学者的青睐,这契合当代英国社会关注的热点——阶级、教育、性别。
本文从历史背景探讨“英格兰性”的含义,找寻其在哈代作品中的体现。
哈代与英格兰性的复杂互动使其成为学界研究“英格兰性”的重点。
同时,当今的“英格兰性”研究同样为我们理解哈代的生平与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促进了哈代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哈代英格兰性哈代作品一、引言2007年5月的IMIA刊出哈代研究论文,6月耶鲁大学召开国际哈代学术研讨会,12月著名评论家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出版评论哈代的两部传记。
这一切文学事件的确让人感受到了学术界对哈代的关注热度从未削减。
对于哈代的关注热点之一就是学界对哈代作品中“英格兰性”的研究兴趣。
如今的英国学界对“英格兰性”的研究可以说是如日中天、势头不减。
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历史文学遗产成为英国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很多学者致力于研究并彰显英国的“英格兰性”。
高校设有专门课程,报刊开辟专栏,由于媒体的推波助澜,普通民众开始关注“英格兰性”。
尽管如此,学界对于“英格兰性”的定义至今尚无定论。
有些学者认为,“英格兰性”是一种体验,难以言表;有些学者认为“英格兰性”就是英国的国民性,是英格兰民族的文化与传承。
一段时期内,关于“英格兰性”的讨论,众所纷纭,各抒己见,然而其中最受人瞩目的就是英国当代著名文学家、评论家艾伦·贝内特与英国著名媒体人——杰里米·派克曼书信往来中,曾就如何定义“英格兰性”展开讨论,两者最终认为:对于英国人而言,最好一切都不要改变,因为改变就意味着变坏(change always means change for the worse)①。
两位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英国的国民性格,被认为是对“英格兰性”最好的总结。
这恰好揭示了当今英国社会对英格兰性的研究背景——社会政治文化的改变。
二、哈代与“英格兰性”二战以后,大英帝国分崩离析,日薄西山,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日趋减弱。
然而,二十世纪后期,欧洲众多民族寻求民族独立和自决,英国许多民族国家因此瓦解分崩,而英伦三岛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虽然北爱尔兰的民族情绪蔓延,但最终通过和平途径解决了。
尽管如此,帝国内部的文化分离情绪并没有消弭。
英格兰人的民族诉求在政治上难以实现,只能在文化领域寻求出路。
他们在通过对历史文化的梳理中重新认识自我,获得精神上的安慰。
然而英格兰性的研究重点不在于身份的认同,而是关注英格兰的历史文化,希望以历史的轮廓勾勒英格兰人的文化独特性。
因此,大多数学者探究英格兰性被大英帝国辉煌光芒所掩盖的这段历史,以此凸显英格兰人的文化独特性,这段历史大概就是十九世纪末期到二十世纪初。
尽管昔日的大英帝国早已从世界霸主沦为二流国家,但是,大国情节早已深入英国人民的血液中,他们意识到历史在民族身份重建中的重要作用,志在以怀旧的方式利用历史、文化建构英格兰民族身份,这是当代英国人对昔日大国地位的怀旧和追寻。
哈代就是这段历史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因此成为研究英格兰性学者的重点研究对象。
哈代代表着英格兰人的一种集体回忆,“集体记忆来自现实社会的压力,在构建集体记忆时,因为主体具有决定权,不必面对记忆力里存在的社会的限制,所以人们面对的现实压力得以释放”②。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英格兰文化遭受危机和心灵遭遇困境个体,英格兰风光不再,哈代的个人经历和个人成就作为英格兰的集体记忆舒缓了现实的压力。
从个人经历看,虽然哈代的生活并没有太多的戏剧性历史事件发生,但是哈代从默默无闻的建筑所学徒到举世闻名的大作家,既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又缺乏高深的专业训练,更没有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单凭着个人奋斗获得成功,他的个人经历为社会提供了逾越阶级、改变阶层、获得社会地位的成功典范。
三、哈代作品中的“英格兰性”阶级、教育和性别不仅是当时社会关注的重点,而且是当今英国社会问题冲突之所在。
哈代通过个人经历和文学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这三个问题,从而成了当今英格兰人关注的重点作家。
在作品《贝坦的婚姻》中,哈代细致入微地通过描写体现了底层人物如何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改变命运,跻身上流谁会,从而肯定了个人奋斗的价值。
《司号长》讲述了在拿破仑战争期间,一位女性和几位追求者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
在表面简单的故事下,哈代用轻松的笔调描绘出社会中的阶级差异。
安妮之所以在兄弟俩之间摇摆不定,就因为兄弟俩代表着不同的社会阶层,选择哥哥就意味着社会地位的提高和稳固,虽然因为历史大背景的原因,心爱的人和她因缘巧合进入了上层社会。
《无名的裘德》是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系列中的最后一部,主人公裘德和苏对抗的分别是传统社会阶层既定秩序和女性角色。
出身贫穷的裘德,一心向学,对知识的追求抱有一种单纯的热情,虽然也憧憬学业后功成名就的渴望,但是他对基督寺的神往更多的是对知识本身的渴望。
然而,整个社会既定的阶级秩序决定了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命运。
一位大学院长给裘德回信,劝他不要痴心妄想,应该安分守己,言外之意,劳工阶级就不应该追求精英阶层才能享受的高等教育。
哈代不单单批判了十九世纪末期整个英国教育制度,还把矛头指向了整个社会阶级秩序的僵硬和荒谬。
森严的阶级等级制度不但扼杀了裘德这样年轻人的求学梦想,更毁灭了所有中下层对更好生活的希望和理想。
哈代作品中的女性主义一直是学界最关注的焦点之一。
维多利亚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是一个重要时期,虽然女性在这个时期还没有选举权,也没有经济地位,但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女性解放渐渐成为社会发展趋势之一。
十九世纪末期,文学作品中逐渐出现了许多新女性的形象,她们打破家庭和社会枷锁樊篱,追求自由独立。
哈代从自身的经历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中,敏锐地意识到这股社会潮流,便成就了他最著名的作品——《苔丝》。
苔丝是哈代小说世界中最具有魅力的人物,她与之前哈代小说中的女性不同,她已经开始独立思考并以自己的思想诘问代表知识和传统、权威的男性人物——安吉尔。
苏所颠覆的是传统社会的基石婚姻制度,苔丝突破的是构建这一基石的思想传统和意识形态。
苔丝完整地展现了她性格思想成长的过程,从情窦初开、懵懂无知的少女到经历失去童贞和孩子,历经生活的各种苦难,接触安吉尔,思想转变,经历婚姻失败,最后谋杀和逃亡,哈代使用全能、第三者和自我叙述角度完整完美呈现了社会转型期,一个纯真的农村少女转变为成熟妇人的复杂经历和心路历程。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苔丝个人力量正体现在其独立思考和选择中。
无论是离开阿历克还是与安吉尔分手,到最后的决绝,她都没有丝毫犹豫和后悔。
在动荡的社会转型期,她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走向,但她坚持自我选择和负责。
哈代通过苔丝所面对的社会对阶级和性别的双重压力的描写,直接抒发对社会不公的愤恨情绪。
学者对哈代所体现的英格兰性的关注和研究还在于他对英国乡土世界的构建。
英国19世纪后期的文学作品中总蕴含着“一种漂泊感”③。
这种现象的出现与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密切相关联。
19世纪中叶开始,英国就面临工业革命洗礼带来的社会变迁、社会阶层的分化、价值观的转变、婚姻制度的自由化和教育体制的革新。
在文化层面上,英国原有的乡村文化体系遭到工业文明的侵蚀和瓦解。
古老淳朴的乡土文化被现代文明蚕食是哈代小说的深层主题。
这些变化令哈代感到痛苦,令他感到更痛苦的是一种传统文化的消逝。
“用《圣经》和钥匙占卜,把情人节礼物看成一片真心的寄托,剪羊毛时的晚餐,长罩衫,收获时的欢庆,也差不多随着那些古老的房子一起消失了……这其中最根本的变化是,那些继续保持当地传统和幽默的定居在此的居民,最近已经被流动性的劳动者大军所替代了,这破坏了当地历史的连续性,对于保持传奇、民间传说、社会阶层间的紧密联系及特殊的个性,比其他东西更致命”④。
这些变化在哈代小说的《卡斯特桥的市长》、《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中都有所体现。
哈代的小说本身体现出这种漂泊感,同时又体现出对这种漂泊感的对抗,主要体现在威塞克斯这一乡土概念的构建。
威塞克斯原来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概念,原指中世纪早期由西撒克逊人统治的不列颠岛的西南区域。
在哈代一系列作品中,它的区域不断扩大,由远离尘嚣中的多塞特郡的小部分,到还乡中的一个县,而在苔丝中变为覆盖整个英格兰西南部多个郡县的区域,成了英格兰乡村文化的概念代表。
哈代通过文学创作,将威塞克斯建构成了英格兰乡村文化现代化进程的缩影。
作为威塞克斯的典型代表,埃格敦荒原频繁出现在哈代作品中,荒原不是一般意义上人物活动的场所,而具有独立含义。
它就是哈代所说的,“世世代代对某一特定地点的土地的眷恋”⑤,一种对故土的执着的依恋,一种乡土精神。
《还乡》中,对克林而言,独在异乡为异客,繁荣的大都市永远都是异乡,一切都是虚荣和华而不实,荒原才是他的根,所以,他舍弃都市繁华世界,回到故乡,希望找到新的力量和生活的意义,决心在荒原上干一番合理的事业。
但是,回归的功利性和荒原的自然状态之间的矛盾必然使克林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哈代笔下的威塞克斯构建出来一个具有英格兰独特的文化风格的乡土世界,哈代的威塞克斯不仅仅是其作品的背景、人物活动和故事发生的场所,某一个特定历史时期英国社会的一个缩影,更是哈代精神活动的产物,是精神上的客体。
社会发展对作家而言,几乎总是意味着痛苦,哈代是一个感受到这种痛苦的典型。
“如果这个世界静止不动,那么悲哀就不会产生了”⑥。
这是他的心声,更是英国国民的心声,因为“最好一切都不要改变,因为改变就意味着变坏(change always means change for the worse)”。
哈代的威塞克斯不仅代表英国过往的传统文化习俗,还包含着英国国民最关切的问题,自然的描写和思考。
蕴含对自然的反思、对传统文化的再现。
在当今英格兰抗议城市化过度,各方呼吁保留“乡村英格兰”的背景下,哈代的威塞克斯似乎很符合英国国民的期待和想象。
四、结语对学界而言,对哈代生平和作品的研究,加深了对英格兰性的了解,深化了对英格兰人的认同,获得了精神上的支持。
正如一个国家记住其历史的情形,过去绝不仅仅是过去,而是使现在得以存在的理由。
无论对个人还是国和家,记忆、历史都不是简单客观的过去,而是令当下的个体身份或者国家民族身份得以存在的理由。
当今的“英格兰性”研究,同样为我们理解哈代的生平和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促进了哈代研究的发展。
同时对哈代的生平与创作的研究,无疑加深了对“英格兰性”的了解。
注释:①Jeremy Paxman, The English[M]. London:Penguin,2007:18.②Maurice Halbwachs, On Collective Memor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46-51.③Roger Ebbatson, An Imaginary England:Nation, Landscape and Literature 1840-1920[M]. Aldershot,2005:83-98.④⑤T. Hardy, Preface to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M]. Bantam Books,1982.⑥Ball&Hyman, The Pastoral Mode[M]. London,1980.参考文献:[1]Ball&Hyman, The Pastoral Mode[M]. London,1980.[2]Jeremy Paxman, The English[M]. London:Penguin,2007.[3]Macheal Millgata, Thomas Hardy[M]. Oxford, 1982.[4]Maurice Halbwachs, On Collective Memor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5]Roger Ebbatson, An Imaginary England: Nation, Landscape and Literature 1840-1920[M]. Aldershot,2005.[6]T. Hardy, Preface to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M]. Bantam Books, 1982.[7]陈庆勋.论哈代的乡土世界[J].外国文学评论,1998(3).[8]何宁.哈代研究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9]吴迪.哈代新论[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