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2017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第1课时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学案
江苏省扬州市2017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练习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第一课时)Word版含答案
图1 A B图2高考专题复习第一课时 农业的区位选择【课前检测】一、选择题: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产奶国家,但是大陆消费者仍然通过各种途径抢购港澳和海外零售市场的婴儿奶粉,致使香港政府于2013年3月1日施行“奶粉限购令”,该事件引起国内奶制品企业反思。
读表1,回答1—2题。
1.A.饲料 B.劳动力 C.市场 D.交通2.针对“限购令”所反映的问题,我国乳制品企业应采取的措施有( )A.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牛奶价格B.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品牌效应C.加强牧场管理,实行无公害生产D.增加科技投入,培育良种奶牛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腹地,近年来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2013年海东地区将按照“高原特色、生态有机、优质高效、示范带动”的定位以及特色、引领、高端的目标要求,加快推动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
读图回答3—4题。
(双选)3.图中的主要种植业区形成的区位优势主要有( ) ①海拔高,光照充足 ②河谷地区,热量较足③ 深受季风影响 ④农作物主要是一年一熟 ⑤人口和城市密集,消费市场广阔 ⑥土壤较肥沃A.①②B.③④C.⑤⑥D.④⑥4.图中A 湖泊近百年来水面降低,水量减少。
该湖萎缩的原因主要有( )A.围湖造田B.大量引用入湖河流水C.水利工程的建设D.全球变暖,降水减少 图2为“丹麦两种不同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A 区域的重要出口农产品有A .牛肉、面粉B .葡萄酒、红肠C .乳酪、奶粉D .花卉、水果6.影响丹麦A 与B 农业区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水源B.科技C.劳动力D.热量【课后检测】一、选择题:图1是某地区农业分布示意图。
读图1,回答1—4题。
1.该地区中果树、蔬菜布局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A. 地形平坦B. 气候适宜C. 临近市场D. 资金雄厚2.与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农业地域类型类似的区域是图1中的( )A. ①B. ②C. ③D. ④3.图1中湖泊对①区域农作物生长的有利影响最可能是( )A. 夏季降水增多B. 夏季气温降低C. 冬季降水增多D. 冬季气温增高4.④区域大规模农业生产活动对当地原始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是( )A. 温室气体减少B. 森林覆盖率减小C. 入湖泥沙量降低D. 草原生产量降低图2为“2011年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类型分布格局图”。
扬州市2017届高三地理复习研讨会资料产业转移12.1
规律总结:
下降
资源
劳动力 技术
越高
表1:苏州产业结构演变
年份 2004 2010 2014 2015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3450 9169 13760 14506 比重( % )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2 65.7 32.1 1.7 56.9 41.4 1.5 50.1 48.4 1.5 49 49.5
分析苏州市产业结构及变化特点
苏州市第一、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 重上升,第三产业已经超过第二产业占据到主 体地位。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考点二:
产业转移的规律 和影响因素
自主回顾:产业转移的概念、影响因素
难点突破
内部 交易成本
工业 园区
其他影响因素
2008年北京奥运 会举办时,中国十大 钢铁企业之一的首钢 集团把钢铁产业从北 京搬迁到位于河北省 唐山市的曹妃甸。
深圳:华为、万科、比亚迪
思考: 苏州经济未来路在何方?
真题感悟
(2016,新课标II)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家电企业将组装工厂向某
国外转移,图1示意日资家电组装工厂转移目的地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 成3-5题。
3.影响日资家电组装工厂不断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A. 市场规模 C. 原材料成本 B. 劳动力成本 D. 技术水平
位置毗邻长三角地区;水陆交通便捷; 资源丰富;政策扶持; 地价低廉;劳动 力丰富等。
答题技巧
(2)简述苏南某工业园区产值构成变化的特点,
并分析其原因。
提取信息:1995年,化工、纺织、服装产值较高,2010年产值下降; 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2010年产值增加。
审题指导:纺织、服装属于劳动力密集型工业,化工属于高污染类工业。 新能源、电子信息属于高新技术产业。
江苏省扬州市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世界地理学案(第1课时) 含答案
高考一轮复习世界地理第一课时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陈军第一课时:世界地理概况【学习目标】1.识记世界海陆分布,各大洲的界线,海底地形、陆地地形及其分布。
2.理解并掌握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成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成因。
3。
准确识记世界主要地区的海陆轮廓、经纬度位置、交通位置和人文地理状况.4.掌握世界主要资源的分布情况。
【学习策略】运用地理图分析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成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成因,也是对必修一中全球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对气候影响的进一步复习。
【课堂活动】考点诠释1:大洋和大洲.探究活动1:读图1,了解大洲与大洋地理位置与特点,完成填空。
一、大洋和大洲1.世界海陆分布从全球来看,地球表面积的____%为海洋,____%为陆地. 2.七大洲和四大洋(1)七大洲和界线①大陆和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
图中字母所在的大洲:A 、B欧洲、C 、D大洋洲、E南极洲、F北美洲、G 。
考点诠释2:陆地地形、海底地形及其分布。
二、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1.陆地地形的类型与特征2.海底地形的类型与分布3.海陆变迁(1)六大板块:A 板块,B印度洋板块,C美洲板块,D非洲板块,E太平洋板块,F亚欧板块。
(2)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3)两大火山、地震带:火山、地震带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典型例题1】下图为欧洲部分地区略图,图中四条线是重要的地理界线.完成1~2题。
1.哪一条界线可能是1月0℃等温线?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甲;盛行风、洋流B.乙;纬度、地形C.丙;经度、地形D.丁;盛行风、纬度2.“这里地质活动活跃,石灰岩层受板块挤压而变质成大理岩”,此叙述所指的地区,可能接近的界线是A.甲B.乙C.丙D.丁三、世界气温与降水1.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1)气温的变化①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________________,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扬州市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课时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案
【知识构建】
区域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 本课重点构建区域环境问题分析与可持续发展
的关系,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联,形成清晰的分析思路图。
( 图 1)
含义
形成原因
危害
防治措施 作用、分布 毁林与保护 含义与价值 问题与措施
荒漠化防治 (我国西北地区)
水土流失治理 (黄土高原)
利用图 1 将本节课基础知识 做一回顾, 唤醒学生对这一 部分内容的记忆;以达到查
体系
的主要疑问和困惑。
漏补缺、巩固知识的目的。
考点诠释 1: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综合治理与保护措施
[内容解析]
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主题, 在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如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
化、森林锐减、湿地破坏)时,首先需要分析该区域的地理背景,找出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问
【考试说明要求】 考试要点 区域环境与发展
区域可持续发展
具体考试内容要求 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 综合治理与保护措施
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 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流域开发
区域农业生产与农业持续发 展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综合治理的对 策措施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产生的主要问题, 以及解 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课堂活动设计】
第一部分:复习导入设计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使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关于
学生根据自己课前复习
了解学生已有的关于本
江苏省扬州市西湖实验学校高考地理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教案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教学目标和“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学习状态。
8.安全措施:如果涉及实验操作,要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安全指导和防护措施。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内容做好准备。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内容,强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理环境的基本概念,包括气候、水文、土壤、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此外,学生对区域地理有一定了解,能够分析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差异。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对地理学科整体兴趣较高,尤其是对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现象和问题。学生在分析地理问题时,具有较强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偏好视觉学习,部分学生则更擅长动手操作和实践探索。
江苏省扬州市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1课时 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学案
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第一课时农业的区位选择【学习目标】1.构建起关于《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完整的知识体系,能运用农业区位选择原理分析解决社会实际中关于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相关问题的能力,提升综合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2.学会分析、评价农业区位选择以及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娴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能为问题解决提出合理建议。
运用对比分析法,提高审题和解题能力。
3.进一步强化可持续发展思想,树立全球意识【学习策略】1.结合教材插图预习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认真完成导学案在预习时主动发现自己在本节内容的学习存在的问题。
2.积极参与课堂的案例分析,主动尝试归纳、总结,提高综合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课堂活动】构建知识体系(1)回忆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分类。
(2)读图1思考:农业区位选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探究活动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图3中A地年平均降水量734.5毫米,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1.4%;1月平均气温-12.0℃,7月平均气温24.6℃。
(1)读图2,评价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区位条件。
图2 图3图1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技术因素农业地域类型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效益效益农业生产(2)读图3和材料,说明图示区域西北部与东南部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类型的差异?(3)完成表1,熟记主要农作物所需的自然条件表1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探究活动2:不同区域农业布局的主导因素和限制性因素(1)根据所学知识完成表2:图5我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主要商品粮分布图图6我国目前主要商品粮分布图探究活动3: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比较图5和图6,说出我国商品粮基地分布的发展变化特征。
(2)分析长三角、珠三角商品粮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
(3)小组讨论:交通和农业技术条件的发展,对江南地区柑橘生产产生的影响主要有哪些?【典型例题】1.(2013 江苏高考)图7是我国玉米主产区分布示意图。
江苏省扬州市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1课时 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地理
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考试说明要求】第一课时农业的区位选择【设计思路】农业的区位选择及农业地域类型一直是高考的重点,侧重考查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从材料中提取并运用有效信息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基于此,本课拟运用案例教学法,用对模拟区域和实际区域农业的区位选择的分析,提高学生的上述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知识构建】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是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
其具体要求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掌握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二是能对区域农业发展条件进行评价,并能进行合理的农业布局;三是能综合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目标】1.构建起关于《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运用农业区位选择原理分析解决社会实际中关于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相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综合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2.以具有逻辑关系的问题链为线索,采用课堂讨论、读图表分析和读材料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使学生学会分析、评价农业区位选择以及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娴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能为问题解决提出合理建议。
运用对比分析法,培养学生的审题和解题能力。
3.进一步强化可持续发展思想,树立全球意识【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影响农业生产主要的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农业区位因素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综合思维、辩证思维能力的提升,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强化,从文字、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的强化,审题能力的强化。
2.教学难点运用农业区位选择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综合思维、辩证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强化。
【课前准备】提前让学生结合教材插图复习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编制导学案让学生提前进行比较全面完整的预习,让学生在预习时主动发现自己在本节内容的学习存在的问题。
课前做好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工作。
建议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每个小组成员在教室中的座位邻近,可以随时集中起来围坐在一起。
扬州市2017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第二课时)
高考专题复习第二课时 农业地域类型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学习目标】1.通过案例学习,提升对区域农业生产条件的评价能力,能根据图文信息准确概括区域农业生产特点。
2.通过课堂讨论,提升比较分析能力、提取信息和运用信息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进一步强化可持续发展思想,树立全球意识【学习策略】1.认真完成导学案,自主整理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特点、发展条件,主动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提前准备好“世界地形图”、“世界气候分布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分布图”等课堂分析需要的材料。
【课堂活动】探究活动1:农业地域类型的地区分布、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图2商品谷物农业东 南 亚东 南亚亚水稻种植业布 宜 诺 斯 艾斯大牧场放牧业墨累-达令盆地图1(1)请说出图1所示四种农业地域类型或农业类型的名称(2)说出图1四种农业地域类型在图2中间世界图中的主要分布区。
(3)请比较水稻种植业与商品谷物农业生产特点和区位条件的差异,并思考水稻种植业的发展方向。
(4)混合农业与大牧场放牧业都有畜牧业,其生产特点有什么不同?思考:我国牧区畜牧业应从这两种农业地域类型中借鉴什么?(5)根据已学知识填写表1表1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农业地域类型名称,并分析,与甲地区相比,乙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限制性条件分别是什么。
(2)小组合作讨论【案例分析】图4为“我国华北某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图中等高线单位:米)。
图5为该地区“生态农业结构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①该地区农业用地分布状况是_____ ,这反映了人类在利用自然发展生产时,必须遵循_________原则。
②该地种植水稻的有利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为了促进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你认为,该地区农业生产结构最应该做何调整?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苏省扬州市2017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第二课时)
高考专题复习第二课时农业地域类型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设计思路】农业地域类型与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一直是高考的重点,侧重考查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从材料中提取并运用有效信息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基于此,本课拟运用案例教学法,用对模拟区域和实际区域农业的区位选择的分析,提高学生的上述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知识构建】本课的考试要点是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形成条件,还有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其具体要求包括二个方面:一是要能根据区域农业生产特点判断出该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并能评价农业地域类型的发展条件;二是能对区域农业发展条件进行评价,能分析归纳区域农业生产的特点,并能对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措施。
【教学目标】1.通过案例学习,提升学生对区域农业生产条件的评价能力,使学生能根据图文信息准确概括区域农业生产特点。
2.通过课堂讨论,提升学生比较分析能力、提取信息和运用信息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进一步强化可持续发展思想,树立全球意识【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综合思维、辩证思维能力的提升,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因地制宜思想的强化,从文字、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的强化,审题能力的强化。
2.教学难点区域农业生产条件的评价、存在问题的分析、区域农业合理发展方向的确定。
综合思维、辩证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强化.【课前准备】编制导学案,让学生自主整理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特点、发展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所做的导学案进行认真批阅,找出共性问题和虽是个性,但具有讨论的问题。
教师预设课堂情境,设置教学细节和课堂上学生合作讨论的形式、内容等。
让学生提前准备好“世界地形图”、“世界气候分布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分布图”等课堂分析需要的材料.【课堂活动设计】第一部分:复习课导入设计(2015年江苏卷)图1为“2011年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类型分布格局图”。
江苏省扬州市2017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1课时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扬州大学附属中学张君第一学时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是区域经济与发展的前提,也是系统地理中有关原理、规律的实际应用,更是新课标高考关注的重要内容。
因此,复习时应紧紧围绕掌握分析和比较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的思路和方法,设计一系列探究活动或案例分析,指导学生运用地理基本知识,找出区域的优势和问题,具体分析区域地理现象及地理问题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提出合理的区域综合开发治理方案,解决区域实际问题。
同时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区域分析的基本方法,形成答题模型,提高复习课堂的有效性。
【知识构建】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可能导致人类活动的某些差异,人类活动的一些差异与地理环境的差异密切相关。
本节课应重点构建二者关系的分析思路图。
【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两个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2.以我国的区域差异为例,从地图上获取有效信息,比较我国三大自然区区域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探究区内整体性特征和区域差异的形成原因.3.通过案例,比较在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4.能够分析一个区域的发展阶段,并说明各个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5.通过案例分析区域联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6.结合热点问题、热点地区,学会分析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近三年的高考命题显示:本专题从考核内容上看,主要考查世界及我国的重大热点问题及焦点问题所出现区域的综合地理环境的分析、比较,以及人地关系中存在的人类不合理利用问题及出现的环境问题,解决的措施等;从考试形式上看,多以热点地区、热点问题作为切人点,运用区域地图、联系图和表格、文字等材料,考查考生的知识面和综合能力.选择题和综合题都有出现。
所以,比较、分析、阐述、评价区域发展的背景条件及发展方向是本专题的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从能力考查上看,本专题重点考查考生读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比较、分析不同地区的差异,并对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综合分析、论证的能力。
江苏省扬州市2017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教案:环境保护(第一课时)
高考专题复习环境保护扬大附中东部分校茅娉婷【考试说明要求】第一课时【设计思路】环境保护是选修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部分是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第三部分是环境污染与防治;第四部分环境管理与全球行动.对于第一部分高考将会着重考查当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实质;第二部分主要考查资源与生态问题的表现及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三部分主要考查工业、农业生产活动中造成的污染类型,并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第四部分主要考查在环境污染的防治与生态保护的行动中,国际合作与公众参与的重要意义.【知识构建】【教学目标】1。
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2.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3。
归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4.说出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区域环境问题分析和防御,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着眼点,此类题目的呈现特点是通过图表来承载所有的解题信息,其设计思路、设问角度和思维价值都是围绕读图、析图能力的考查而体现出来。
因此,解答此类题目时,应首先明确图中地物的分布特征,结合设问,分析不同地物分布之间的相关关系;其次应注意用规范的学科术语归纳总结图中信息,做到合理、流畅的图文转换;再次应准确的把握利用图中信息推理判断的因果关系链,这样就能保证思维的正确性. 2.教学难点主要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发生原因、带来危害和防范措施。
【课前准备】结合考试大纲,主要突出“回扣教材、夯实基础"的目的,对知识内容、体系进行梳理和建构。
结合导学案,进行适当的课前训练,记录有疑问的知识点。
【课堂活动设计】考点诠释1: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容、表现及后果。
一、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新的环境观和传统的环境观在内容、表现及后果方面截然不同,其比较如下表:表1 新旧环境观的对比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具体有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超量排放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如大量排放工业“三废"等。
江苏省扬州市2017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产业转移课后检测
图1 产业转移 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课后检测】一、选择题图1是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箭头所示的生产要素及其流动方向,符合区际关系的是 ①为资金 ②为技术 ③为劳动力 ④为原料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②④2.关于两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欠发达地区应全面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以促进区域发展②发达地区应将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以降低生产成本③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逐步转移第二产业,有利于两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 ④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促进欠发达地区城市化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3.图2是美国新一代波音737飞机在中国的零部件生产地说明图。
此类合作,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影响有(双选)A.增大就业压力B.加快工业化进程C.促进技术创新D.改变能源政策图3为2002~2007年我国外向型产业区域间转移格局图。
读图完成4—5题。
(双选)4.中国外向型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向有A .从东南转向东北B .从沿海转向内地C .迁向邻近省区D .迁出直辖市5.西南地区转入的外向型产业较少,原因主要有A .人口密度小,市场需求不足B .产业基础弱,协作条件差C .矿产资源少,原、燃料缺乏D .地形起伏大,对外联系不便二、综合题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5年4月5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经国务院批复实施,其中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称为“中三角”。
图4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示意图。
图4材料二:该区域矿产资源丰富,如大冶的铁矿、铜矿,大余的钨矿等。
表1为近年来依据39个工业大类的数据计算得出的湖北省、江西省和湖南省之间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
表1(1)“中三角”地区城市分布特征是,其城市体系特点是。
(2)该区域依托矿产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产业部门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该产业发展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有。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第1课时 )
图1高考一轮复习必修二: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江苏省邗江中学 潘竹娟【学习目标】1.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查漏补缺、巩固知识。
2.通过典型案例分析,知道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学会合理选择工业区位。
3.学会阅读主要工业区位模式图。
4.学会运用整体性和可持续发展观点评价工业区位条件和工业布局。
【学习策略】1.结合学校所在城市或所在地区主要工业的分布,分析归纳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2.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3.利用学案自主构建本节内容的知识结构。
探究活动1:通过分析攀枝花钢铁工业的发展条件,归纳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梳理工业类型的知识。
1.读图1分析、归纳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自然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会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环境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小组合作填写完成下图3图4济核心区。
中亚地区工业结构不够合理,轻工业落后。
目前,新疆出口的家具主要销往中亚,并在中亚建立家具加工厂和物流中心。
据此回答(1)—(2)题。
(1)新疆家具企业在中亚建家具加工厂的主要因素是 A. 原料 B. 市场 C. 劳动力 D. 技术 (2)在中亚建家具加工厂对当地的有利影响是①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②增加就业机会 ③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④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⑤提高科技水平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②③⑤D. ①②④探究活动2:判读工业区位模式图,工业区位和工业布局的分析、评价。
阅读图2,分析归纳工业区位模式图的阅读方法。
【典型例题2】图3表示某企业生产必需的两种原料分别来源于M1、M2,N 是该企业的唯一市场,以M1、M2为圆心的同心圆分别代表该原料单位重量的等运费线,以N 为圆心的同心圆代表单位产品的等运费线,生产一个单位产品,需要1个单位M1,1个单位M2,如果只考虑运费因素,下列四个地点最适合建厂的是A.乙B.丙C.丁D.戊探究活动3:工业区位选择读图4读图分析下列工业布局在图中何处最合理,为什么? 钢铁厂、炼铝厂、制糖和水果罐头厂、自来水厂、棉纺织厂、高新技术园区、污水处理厂。
江苏省扬州市2017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课时)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学时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习目标】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造成的危害。
2. 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区域环境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因.3. 针对区域的环境问题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综合治理的措施。
4.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或矿产资源开发的区位优势与劣势.5。
分析区域在能源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6. 结合热点问题、热点地区,学会分析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学习策略】1。
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以典型地区的新闻事件或环境问题的发展为背景,综合分析该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主要环境和发展问题及该问题的成因、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2。
利用区域图等背景资料,将区域地理与人文地理进行有机结合,学会分析区域环境问题及治理的基本方法。
掌握案例分析法在实际情景下的具体运用。
【课堂活动】课前作业:关于考试内容要求的自我诊断.知识建构:师生共同建构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考点诠释1: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综合治理与保护措施探究活动1:阅读中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小组合作归纳分析该问题的思路.案例:中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表1)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具体的分析思路:思维拓展: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一、解答生态环境问题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生态问题均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如土地荒漠化,西北主要为沙漠化,东南主要为红漠化,西南为石漠化,它们的成因和影响及治理措施均有一定的差异。
(2)当地的生态环境问题会影响其他区域,分析原因和影响时均要考虑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如长江中游洪水问题的成因有考虑上游的水土流失。
(3)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关联性,生态问题与环境污染也具有关联性,如水土流失和湖泊萎缩,森林草场的退化与生物多样性;淡水资源、耕地、湿地的减少均跟环境污染有关。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第1课时)
高考一轮复习必修二: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江苏省邗江中学潘竹娟【设计思路】学生在高一学习时已经了解了关于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相关知识,但还没有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更没能形成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以本部分的复习,拟采用案例和典型例题相结合的方法,引领学生梳理、深化主要知识点,构建知识结构,学会运用综合思维和辩证思维方法,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可持续发展角度认识工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通过变式训练、问题探究、总结提升等环节引领学生掌握解题技巧、相应的思维方法。
通过师生相互评价、生生评价,深化学生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第一课时:工业的区位选择【知识构建】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具体要求就是“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剖解开来,其一是,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其二是在主导因素影响下的主要工业类型;其三是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
其框架结构如【教学目标】1.理解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掌握主要工业类型的生产特点和区位特点.2.掌握分析、评价工业区位和工业布局的思维方式,能综合地、辩证地分析、评价工业区位和工业布局。
3.掌握工业区位模式图的阅读方法,提高获取、运用有效信息的能力.4.学会运用整体性和可持续发展观点评价工业区位和工业布局。
【重难点分析】1、复习重点: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主要工业类型。
2、复习难点:对工业区位因素的灵活运用和对工业区位、工业布局的正确分析与评价【课前准备】教师需根据《考试说明》、教材、学生的学情精心编制导学案,认真批阅导学案,查找学生对本部分内容学习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并进行归类,决定课堂策略,学生阅读《考试说明》和教材,完成教师编制的导学案,提前梳理主要知识点,找出自己的薄弱点和疑难点,以提高复习效率。
学习目标展示投影展示《考试说明》中关于本部分的考试要点及具体的考试内容,要求学生说出考点关键词。
①朗读考试要点;②说出关键词并根据自己理解简要分析考试要求.明确学习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一课时 农业的区位选择
【学习目标】
1.构建起关于《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完整的知识体系,能运用农业区位选择原理分析解决社会实际中关于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相关问题的能力,提升综合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2.学会分析、评价农业区位选择以及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娴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能为问题解决提出合理建议。
运用对比分析法,提高审题和解题能力。
3.进一步强化可持续发展思想,树立全球意识
【学习策略】
1.结合教材插图预习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认真完成导学案在预习时主动发现自己在本节内容的学习存在的问题。
2.积极参与课堂的案例分析,主动尝试归纳、总结,提高综合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课堂活动】
(1)回忆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分类。
(2)读图1思考:农业区位选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图3中A 地年平均降水量734.5毫米,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
61.4%;1月平均气温-12.0℃,7月平均气温24.6℃。
(1)读图2,评价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区位条件。
图2
图3
(2)读图3和材料,说明图示区域西北部与东南部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类型的差异?
(3)完成表1,熟记主要农作物所需的自然条件
表1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探究活动2:不同区域农业布局的主导因素和限制性因素
(1)根据所学知识完成表2:
图5我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主要商品粮分布图
图6我国目前主要商品粮分布图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比较图5和图6,说出我国商品粮基地分布的发展变化特征。
(2)分析长三角、珠三角商品粮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
(3)小组讨论:交通和农业技术条件的发展,对江南地区柑橘生产产生的影响主要有哪些?
【典型例题】
1.(2013 江苏高考)图7是我国玉米主产区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
答(1)~(2)题。
(双选)
(1)与丙地相比,甲地玉米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有
A. 热量更丰富
B. 地形更平坦
图4
B
A
B
C D E
图8
图9 C. 土壤更肥沃 D. 水源更充足
(2)提高乙地玉米单产的有效途径有
A. 扩大播种面积
B. 提高机械化水平
C. 选用优良品种
D.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2. (2015年新课标Ⅱ文综卷)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花基、菜基为主。
据此完成(1)—(3)题。
(1)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 )
A.大气湿度增高
B.大气降水增多
C.近地面风速增大
D.气温变率增大
(2)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鱼塘的直接目的是( )
A. 提高土壤质量
B. 节省劳动力
C. 促进生态循环
D. 提高经济收入
(3)桑基、蔗基鱼塘被保留的很少,反映了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
A. 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
B. 不具有在其他地区推广的价值
C. 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符
D. 不适应当地水热条件的变化
3.(2016江苏卷)图8、图9为我国南方某山区立体农业系统示意图。
读图回答(1)—(2) 题。
(双选)
(1)关于该山区立体农业系统叙述正确的是
A. 山上河谷养种鱼,便于捕捞
B. 村寨秧田育鱼苗,便于管理
C. 山腰梯田种水稻,适宜机械化耕种
D. 稻田蓄水养成鱼,可以获得更多饵料
(2)该农业生产系统的特点是
A. 商品率高,受市场影响显著
B. 专业化程度高,利于安排农事活动
C. 注重资源循环利用,降低生产成本
D. 减少农药使用,农产品绿色无污染
【知识建构】根据考试说明和以上学习,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重点图像】
图11
图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