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第四节 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国际金融-厦门大学 王艺明)
第十章 第二节 汇率决定理论(国际金融-厦门大学 王艺明)
第二节 汇率决定理论汇率决定理论是用以说明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的兑换比率是如何决定的理论。
现代汇率决定理论萌生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复兴于20世纪70年代。
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汇率决定理论。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1.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概况。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采用一国货币的国内购买力来确定各种货币之间的比价问题的汇率决定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种货币同另外一种货币的比价即该国货币对另外一国货币的汇率,是由两种货币在本国国内所能支配的商品与劳务的数量来决定的,即货币的对外价值取决于其对内价值,这便是各国货币之间汇率确定的基本原理,各种货币汇率均以此来进行确定。
虽然现实的市场汇率可能与购买力平价水平不完全一致,但实际汇率围绕购买力水平波动,并最终趋向于PPP 水平。
各国经济学家在阐述购买力平价理论时,将之分为两个部分,即绝对购买力平价(Absolute PPP)和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 PPP)。
2.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内容。
绝对购买力平价是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最典型的形式,其基本观点是一个国家的货币与另外一个国家货币之间的比价是由两种货币在各自国内的购买力之比来决定的。
由于货币在国内的购买力体现在商品的价格水平上,是商品价格的倒数,故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水平是由两国国内物价水平之比决定。
用*,t t PL PL 分别表示本国(A 国)商品的价格水平与外国(B 国)商品价格水平,则本国与外国货币的购买力为其商品价格的倒数。
而按照卡塞尔的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该国货币汇率应该等于两国货币的国内购买力之比,故购买力平价可以写成:*t tt PL PL PPP (1)以上公式表示,在某一时期,当A 国价格不变,而B 国价格上涨,则B 国货币的国内购买力下降,表现为一单位A 国货币可以交换到更多的B 国货币,即A 国货币出现升值,B 国货币出现贬值。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按照两国货币在各自国内的购买力确定的汇率水平应该是一种长期均衡汇率。
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 市场内部化理论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产品生产周期理论 比较优势论 产业内双向投资理论 国际之间投资理论述评
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的理论
双循环学说 双缺口理论 双概述
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的形式: 马柯洛普(一个能保持资本输入的输入国, 其国民经济会不断增长;一个经常对外输 出资本的输出国,其国民收入则会不断损 失):自发资本流动、引致资本流动、净 资本流动。 格鲁贝尔:古典式资本流动、费雪式资本 流动、对外直接投资性资本流动。
国际间接投资理论
国际金融学教学课件国际资本流动
金融机构的杠杆化交易,促使美国次贷
危机爆发,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
3
东亚金融危机
资本流动的过度波动导致了东亚金融危 机的发生,促使亚洲的货币、股票、债 务市场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
2009年希腊爆发财政危机,2 01 1 年欧债 危机爆发,严重影响了欧洲区域的金融 市场和市场的核心,促进了全球化进程和经济发展。
对策建议
制定有效且合理的监管和管理政策以保证金融市场的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王志刚(2015). 金融学,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 J. C . H ull (2017). O ptions, Futures, and O ther D erivatives,
Prentice H all. 3. 张旭(2010). 国际金融, 北京大学出版社.
类型
资本流动类型包括直接投资、 证券投资和短期资本流动。
挑战
资本流动增加了国际金融市 场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加 大了经济风险。
影响因素
1
利率差异
国家的利率差异是吸引资本流入或流出的主要因素之一。
2
经济增长预期
资本更倾向于流向预期经济增长迅速的国家。
3
汇率变动
汇率变动对资本流动的影响较大,投资者会在汇率波动趋于有利时转移资金。
4
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是影响资本流动的增长和波动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经济发展
资本流动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加强了全球的贸 易网络。
货币供应量
资本流动对于货币供应量和汇率的影响可以影响金 融市场的稳定性。
汇率变化
资本流动可以导致汇率的变化,影响国际市场的竞 争和关系。
国际金融课件:国际资本流动
一、国际信贷融资
(一)国际贸易信贷融资 国际贸易信贷融资是指与贸易有直接关系的信贷融资。 根据融资期限的长短,可以将国际贸易信贷融资分为短期融资、中期融资和长期融资。 根据银行的融资对象,可以将国际贸易信贷融资分为进口融资和出口融资。 根据融资主体,国际贸易信贷融资可以分为商业融资和银行融资。
银行给出口商提供的融资品种
“建设—经营—移交”
三、国际证券融资
(一)国际债券融资 国际债券融资是指一国政府当局、金融机构、工商企业、地方社会团体以及国际组织机构 等单位,通过在国外市场发行以某种货币作为面值的债券而进行的融资活动。 (二)国际股票融资 国际股票融资是指符合发行条件的公司以筹集资金为目的,向境外投资者出售代表一定股 东权利的股票的国际融资方式。境内公司赴境外上市有以下几种途径: 1.境外直接上市(IPO) 2.涉及境内权益的境外公司在境外直接上市(IPO、红筹股形式) 3.境外买壳上市或反向兼并 4.国内A股上市公司的境外分拆上市。 5.境外存托凭证(DR)
二、外债的衡量指标
指标
定义
偿债率
负债率
债务率
短期债 务比例
阈值 一般国家:控制在20%以内为宜;发展中国家: 应控制在25%以内,危险线为30%
国际公认的外债负债率标准是控制在20%以下
国际公认的债务率标准是小于100%,即外债余额 增长速度不超过外汇收入增长速度
受市场波动影响大,短期债务比例不宜超过25%
借
用
还
三、外债管理的主要内容
(四)外债风险管理 在外债的管理和运营过程中,风险管理主要是通过使用工具和制定制度,对外债风险进行 化解、分散、补偿等。外债风险管理的内容包括:
1.控制期限错配风险 2.衍生工具锁定风险 3.建立偿债风险基金
第十章国际资本流动
二、投机策略
1、利用即期外汇交易在现货市场的投机性冲击 当投机者预期某种货币即将贬值时,就会着 力打压,迫使其迅速贬值。投机者能否打压 成功的关键之一是能否掌握足够数量的该种 货币,然后在现货市场强力抛售并引起恐慌 性跟风抛售。 通常投机者获得该货币现货筹码的渠道可能 有四条: 从当地银行获得贷款;出售持有的以该货币 计价的资产;从离岸市场融资;从当地股票 托管机构借人股票并将其在股票市场上卖 空。
二、国际资本流动的格局
国际八大外汇市场日交易额由1984年的1500亿 美元增加到90年代的15000亿美元左右,按全年 250个工作 日计算,全年外汇交易额达375万亿 美元, 约为每年世界贸易额75000亿美元的50 倍。除去重复计 算, 大大超过贸易、生产的 实际额。这些投机性资本跨越国界投资于股 票、债券、短期商业票据及衍生金融工具, 这 种具有游资性质短期资本流动的增加与周转加 快, 成为促进金融危机爆发与外汇市场动荡的 重要因素。
国际资本流动推动了战后贸易的自由化。对外 直接投资的发展加速了生产国际化的进程,跨 国公司在世界各地组织生产,其内部贸易也不 断扩大。因此产品的国际间自由移动对于跨国 公司的国际经营活动是十分必要的,这种切身 利益决定了跨国公司的贸易自由化程度。 此外,以出口信贷形式存在的国际资本流动,有 利于出口商资金周转与进口商解决支付困难, 从而直接推动了国际贸易的扩大。
一、国际资本流动的积极效应
国际资本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解决国际收 支不平衡问题。 据世界银行统计,广大非石油输出国的不发达 国家、中等发达国家甚至发达国家的国际收支 赤字,大部分是通过从国际金融市场筹集资金 来弥补的。而像石油输出国、日本等国际收支 顺差国家,也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才得到 了利用其巨额黑字的机会。
国际资本流动一般模型
国际资本流动一般模型
国际资本流动一般模型是指用于解释和描述国际上资本流动的一类理论模型。
这些模型通常涉及到经济体之间资本的流动、投资决策和利益平衡。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国际资本流动模型的要素和内容:
1. 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 比较优势理论:描述不同国家之间在特定产业上的相对优势,从而影响资本的国际流动。
- 国际投资组合理论:解释投资者如何在不同国家和资产类别之间分配资本,以实现最大化收益和最小化风险。
2. 汇率决定和利率平价理论:
-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汇率趋向于调整,以使得不同国家的商品价格在本国货币下相等。
- 利率平价理论:描述汇率和利率之间的关系,即预期利率的差异会影响资本流向。
3. 资本市场理论:
- 国际资本市场理论:研究国际上的资本市场,分析资本流动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包括股票、债券和其他金融资产。
4. 投资决策模型:
- 现金流量模型:描述投资决策过程,考虑投资项目的现金流入和流出,以及折现率的影响。
- 风险管理模型:考虑投资者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决策过程,包括风险评估和风险规遍。
5. 政治经济学因素:
- 政府政策:研究政府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干预,如货币政策、贸易政策和资本管制。
- 政治风险:考虑政治因素对资本流动的影响,包括政治不稳定和法规变化。
这些模型有助于解释和预测国际资本流动的趋势,同时也为政策制定者和投资者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以更好地应对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
第10章--国际资本流动理论解析培训讲学
6/27/2020
10
10.3 国际资本流动的直接投资理论
一、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的投资理论
(一)垄断优势理论 企业之所以要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它具有东道国同类企业 所没有的垄断优势。这种垄断优势又源于市场的不完全性。 由于市场的不完全性,垄断资本集团对于某些工业部门以及 由此形成的垄断优势,包括产品差别优势、知识资产优势、 因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所形成的规模经济优势、以及因政府 对进口或产量限制而产生的优势,是国际直接投资成功的必 要条件。虽然在与当地企业的竞争中,在运输、通信成本及 了解当地的文化、法律、经济环境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但 是,跨国公司正是利用自身拥有的垄断优势克服了这些劣势, 创造比东道国企业高得多的利润。因此,垄断优势理论认为, 跨国公司通过建立垄断优势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是国际直 接投资的根本原因。
6/27/2020
5
四、麦克格尔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6/27/2020
6
五、弗莱明和孟代尔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弗莱明和孟代尔认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当存在 国际资本流动时,国际收支平衡就体现为经常账户和 金融与资本帐户作为一个整体的平衡。假定预期汇率 不变,在影响经常账户收支的主要因素既定的情况 下,利率是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最主要因素,本国一 次提高利率,可以带来持续的资本流入。
6/27/2020
14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6/27/2020
11
(二)市场内部化理论
市场内部化是指把市场建立在公司内部,以公司内部市场 取代外部市场交易的过程。利用技术专利进行直接投资和生产 活动,在较大范围内建立生产经营实体,形成内部交换体系, 从而创造出企业内部市场,通过企业内部的技术转让实现横向 一体化。这种规模的内部经济只是将同样的国内生产活动扩展 到海外地区,由于技术没有代价,因此跨国公司可以获取最大 限度的利润。 市场内部化理论认为,企业是否实行内部化取决于内部化 的成本与收益的比较。 市场能否最终实现内部化,取决于以下四个因素: 产业特定因素、地区特定因素、国家特定因素和企业特定因素。
我国的国际储备(国际金融-厦门大学王艺明)
第四节我国的国际储备1979年以后,随着开放政策的深入贯彻,对外经济交往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提高,我国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的数额及国际储备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国际储备问题日益重要。
同时,金融外汇体制的改革也给我国国际储备及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
一、我国国际储备的构成及特点我国于1980年正式恢复了在IMF和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和世界大多数国家一样,目前我国的国际储备资产同样由黄金、外汇储备、特别提款权和在IMF的储备头寸四个部分组成。
由于我国在IMF中所占份额较低,特别提款权和储备头寸仅占我国国际储备的极小比例。
在储备资产管理中,这两类资产各国都无法主动调整。
整体来看,我国国际储备呈现以下特点:1.黄金储备的数量稳定我国实行的是稳定的黄金储备政策,一定时期内的黄金储备数量也是比较稳定的。
从改革开放以来到1998年,我国的黄金储备,除1979年和1980年为1280万盎司外,其余年份均为1267万盎司。
不过,近年来,我国黄金储备有所下降。
2.外汇储备的增长既迅猛又曲折在1979年至1992年间,我国的外汇储备由国家外汇库存和中国银行外汇结存两部分构成,国家外汇库存,是指国家通过中国银行兑进与卖出外汇相抵后的余额。
中国银行外汇结存,实际是中国银行的运营资金,即中国银行的自有外汇资金,加上它在国内外吸引的外汇存款与对外借款,再减去它在国内外的外汇贷款与投资之后的余额。
国家外汇库存实际是我国货币当局持有的对外债权,而中国银行的外汇结存则实际是该行的对外负债。
这与IMF 的统计口径有差距,因为一般国际上在计算一国的外汇储备时,通常不包括国家指定的商业银行在经营外汇业务时所形成的营运外汇结存,其原因在于这些国家的货币当局对这部分外汇资金无权进行无条件的使用。
从1983年起,我国开始对外公布国家外汇储备数额。
由于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外贸易“量入为出”,出口额较小,进口也受到严格限制。
当时,人民币牌价由官方决定,无须干预外汇市场,因此外汇储备规模很小。
国际资本流动概述(00002)
(1)利率 (2)汇率 (3)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 (4)政府的经济政策 (5)政治、经济以及战争风险的存在
国际资本流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长期国际资本流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2.对资本输出国的影响 3.对资本输入国的影响
国际资本流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6、请简述我国现行外债管理系统的缺陷及完善的思路?
思考与练习
技能应用
案例1. 可口可乐公司与供应商的关系是一个很好的案例。20世纪80 年代初期,可口可乐公司准备将可口可乐罐装线引入中国,希望在中 国找到玻璃瓶供应商。按可口可乐公司的技术标准和安全标准,要求 玻璃瓶能够承受32个大气压的压力。但是在当时,国内玻璃瓶制造企 业的产品最高只能承受16个大气压。为了在国内形成合格的配套商, 可口可乐从美国本部请来几位技术和管理专家,考察了国内数家玻璃 瓶制造企业,提供提高产品质量方面的咨询。他们从工艺到设备都提 出了建议,可口可乐公司还免费提供了部分设备和模具,使这些企业 生产的玻璃瓶达到了可口可乐公司的质量要求,成为可口可乐在中国 的配套供应商。
我国利用外资的现状分析
我国利用外资的现状
1. 中国利用外资现状及特点 2. 新时期中国利用外资环境与潜力
我国利用外资的现状分析
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类型
我国利用外资的效应分析
1. 积极效应 2. 消极效应
外债管理
外债管理概述
1. 外债定义 外债包括了一切本国居民对非居民承担的、契约性的、以外国货币或者本国货 币为核算单位的、有偿还义务的负债。 2. 外债的分类 包括中长期外债和短期外债 3. 外债管理目标和指标
思考与练习
3.国际资本流动反映在有关国家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 ) A 金融账户的直接投资 B 净差错与遗漏 C 金融账户的单方面转移 D 经常账户的单方面转移
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国际资本流动理论一、国际间接投资理论1、古典证券投资理论主要研究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和规律。
各国间存在利率差别是国际证券投资即金融资本国际流动的原因。
2、资产选择理论主要研究在国际资本流动中国际证券的选择和优化组合。
最初由美国的投资学家马柯维兹在1959年提出。
在证券组合投资中,不同证券的收益与损失经常可以相互抵补,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
主要内容: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进行投资时应遵循这样的原则,既不要把自己的全部投资都放在一种股票的债券上,也就是俗话说的“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而是要分散投资于不同的股票。
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一)产业结构论(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pproach)1960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斯蒂芬·海默(Stephen Hymer)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打破了传统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在完全竞争假设条件下进行分析的观念,提出跨国公司和直接投资产生于市场的不完善(Market Imperfection)或不完全党争。
他的理论后来又由金德伯格(C. Kindlberger,1969)加以补充和发展,形成产业结构论。
市场的不完全性是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同时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获利的条件。
1、市场不完全性产生于四个方面:(1)产品市场不完全。
这主要与商品特异、商标、特殊的市场技能或价格联盟等因素有关;(2)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
这主要是特殊的管理技能、在资本市场上的便利及受专利制度保护的技术差异等原因造成的;(3)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4)由于政府的有关税收、关税、利率和汇率等政策原因造成的市场不完全。
2、垄断优势(1)市场垄断优势。
如产品性能差别、特殊销售技巧、控制市场价格的能力等。
(2)生产垄断优势。
如经营管理技能、融通资金的能力优势、掌握的技术专利与专有技术。
(3)规模经济优势。
即通过横向一体化或纵向一体化,在供、产、销各环节的衔接上提高效率。
国际资本流动概述(00004)
(四)原因 1. 外债规模过大,利息负担过重 2. 外债结构不合理 (1)商业贷款比重大 (2)短期债务比重大 3. 外债使用不当:多用于进口,产业竞争和和出
4.投机性资本流动:投资者在不采取抛补 性交易的情况下,利用汇率、金融资产或商品 价格的变动,伺机买卖,追逐高利而引起的短 期资本流动。
(二)长期资本流动(Long-term Capital Flows) 长期资本流动是指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或未规定
使用期限的资本流动。 1.国际直接投资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国际直接投资是指一国居民以一定生产要素投入 到另一国并相应获得经营管理权的跨国投资活动。 主要有下列三种形式: ⑴ 创建新企业(绿地投资) ⑵ 收购和兼并外国企业(并购) ⑶ 利润再投资
(四)参与人 1. 东道国政府: BOT项目的最终拥有者 2. 项目公司:项目的主办者 3. 投资人:注入资本金,并可能参与项目管理 4. 贷款人:提供贷款,为项目的债权人 5. 承包商:项目的承建者 6. 运营公司:受项目公司委托,对已完成项目实
施运行、管理、维护、收费等。 7. 用户:提供服务和产品的对象 8. 信托银行:保障利润的合理分配
二、中国的对外投资
(一)中国对外投资的现状
据我国商务部统计,到2004年底,中国的 海外投资企业已达7000余家,总投资达370亿 美元,遍及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9年 最大的500家海外投资企业资产总值超过7500 亿元人民币。
平安投资富通 4.99%--50%
中国银行投资雷曼兄弟 债券7562万,无抵押贷款5000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是国际金融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说明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方式和影响。
长期以来,西方学者采用宏观结构和微观行为分析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国际资本流动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节以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的历史进程为线索,分别对目前依然颇有影响的传统国际资本流动理论以及当代国际资本流动理论进行重点阐述。
一、国际资本流动的一般模型国际资本流动的一般模型是由西方经济学家麦克杜格尔(G·D·Macdougall)首先提出来的,亦称为麦克杜格尔模式。
此后,西方学者肯普(M·C·Kemp)、琼斯(R·W·Jones)均作了更为细致的论述。
该理论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的贸易模式研究资本这一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移动,认为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是各国利率和预期利润之间存在差异。
在各国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资本可以自由地从资本充裕国流向资本短缺国,使各国的资本边际产出率趋于一致,从而可以提高世界的总产量和各国的福利。
麦克杜格尔提出的这个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国际资本流动的一般规律。
但是,这一模型假定各国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资本在国际间可以自由流动,这与现实情况不相符合。
同时,这一模型只是笼统地提到国际资本流动,而没有把差异较大的间接投资和直接投资区分开来。
所以下文理论的阐述将着重从间接投资和直接投资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二、国际间接投资理论1 .传统的国际资本移动理论传统国际资本移动理论沿袭了国际资本流动一般模型的思想,将间接投资从国际资本流动中单独列出来。
所以在本节中不作重点阐述。
2 .现代证券组合理论托宾—马克维茨资本流动论亦称托宾-马克维茨(Tobin-Markowitz)模型,是由西方经济学家托宾与马克维茨通过数学模型而建立的。
定投资者仅将资本投资于两种国际金融资产,在各种投资收益、方差以及相关系数确定的条件下,投资者可以通过调整两种资产的购买比例来实现资产的最优配置,减少投资风险。
托宾、马克维茨通过计算得出:如果两国资产的收益不完全相关,则两国的投资者通过互换一定量的资产,双方均可减少投资风险,这就是资本从实际利率较高的国家流向利率较低的国家的原因。
当投资者面临多种资产与多个国家可供选择时,上述模型仍然适用。
托-马理论对于解释二战后世界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交叉性资本国际间流动现象,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它忽视了资本在国际间流动的其他因素的影响。
而且该理论认为,若两国的资本呈现单向流动,则其资产必然是完全相等的,这一结论也与国际经济运行的现实不相吻合。
托-马理论可誉为西方现代证券组合理论的鼻祖,继托-马之后,威廉·夏普(William F·Sharpe)、斯蒂芬·罗斯(Stephen Ross)为现代证券投资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中,威廉·夏普60年代中期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对证券投资专业领域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到1976年,斯蒂芬·罗斯教授提出的一种新的资本资产价格模型——套利定价理论(APT)以其与投资实务的较好结合,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3 .“两缺口”理论“两缺口”理论通常称为“两缺口”模型(two-gap model)或外汇瓶颈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钱纳利(H·B·Chenery)和斯特劳特(A·M·Strout)首先提出来的。
该理论旨在解释发展中国家利用外国资金来弥补国内资金短缺的必要性。
根据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要使国民收入达到均衡,总需求必须等于总供给,即:C+I+X=C+S+M。
将上式整理,得:I-S=M-X。
等式左边(I-S)为投资与储蓄之差额,即储蓄缺口;等式右边(M-X)为进口与出口之差,即外汇缺口。
如上式成立,则表明国内储蓄缺口等于外汇缺口。
这就是两缺口理论的核心。
事实上,影响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的各个变量之间存在一个依存关系。
科学的选择应当是从缺口外部开辟资金来源,即引进国外资金。
引进外资同时可以对两个缺口发生作用。
如一国利用外资引进国外设备,可以产生双重效应:一方面表现为进口增加,而这种进口的增加并不需要用增加出口换取的外汇来支付;另一方面又同时表现为投资,而这种投资又不需要增加国内储蓄来支付。
4 .债务周期理论该理论始于70年代初由费舍尔(S·Fischer)和福兰克尔(J·Frenkel)的研究。
他们认为,一国的债权和债务地位会随着经济发展和国际收支状况的变化而改变。
一国在参与国际投资进程中,一般要划分为下面五个阶段:债务周期理论从动态角度分析了一国国际借贷地位发生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并论证了经常性项目(主要是国际贸易收支)与资本项目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
但是,该理论对诸如美国已由债权大国沦为债务大国还不能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三、国际直接投资理论1 .国际直接投资的微观理论国际直接投资的微观理论主要立足于厂商垄断,在市场不完全的假定条件下来研究的,这里仅对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进行论述。
(1)垄断优势论垄断优势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海默(S·H·Hymer)在1960年对1914年-1956年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和方式进行总结后提出的一种理论。
由其导师金德尔博格进行系统阐述。
后来约翰逊(H·G·Johnson)、凯夫斯(R·E·Caves)和尼克博克(F·T·Knickrbocker)等人又作了进一步补充。
海默认为:市场不完全是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
市场不完全体现在四个方面:1)产品、要素市场的不完全;2)由规模经济导致的市场不完全;3)由政府干预经济导致的市场不完全;4)由关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而跨国公司之所以能对外投资,就是因为他有相对于不完全市场的自身的垄断优势。
约翰逊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垄断优势,主要来自对知识资产的占有和使用。
凯夫斯认为,跨国公司所具有的垄断优势来自它使产品发生异质化的能力上。
美国学者尼克博克在垄断优势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寡占反应论,对垄断优势论作了重要补充。
垄断优势论可以较好地解释知识密集型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为,也可以解释技术先进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现象。
问题在于拥有垄断优势,特别是拥有技术优势的企业为什么不通过产品出口或技术转让方式,而是以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去获取最大利润呢?没有垄断优势的中小企业又如何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呢?对此,该理论未能做出进一步的回答。
(2 )市场内部化理论市场内部化理论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科斯定理”。
早在1937年,科斯(R·H·Coase)就在一篇题为《企业的性质》的论文中提出了内部化理论的雏形。
科斯认为,由于外部市场的不完全,提高了产品的交易成本,迫使企业进行内部交易。
70年代中期,英国经济学家巴克莱(P·J·Buckley)和卡森(M·Casson)等人在对科斯定理的观点进行补充和发展的基础上,系统提出了市场内部化理论。
之后,加拿大学者卢格曼(A·Rugman)进一步将该理论进行发展和完善。
内部化理论认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厂商的经营目标;在市场不完全的竞争条件下,当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时,促使厂商对外直接投资建立内部市场,以替代外部市场,其目的是降低交易成本,所谓中间产品,主要指知识产品;当企业内部化行为跨越国界,就形成跨国直接投资。
卢格曼在《跨国公司的内幕》一书中进一步指出:市场内部化是指“将市场建立在公司内部的过程,以内部市场取代原来固定的外部市场,公司内部的调拨价格起着润滑内部市场的作用,使它能像固定的外部市场同样有效地发挥作用。
”内部化理论动态地分析了企业把既有优势跨国界内部化转移的特定能力,清楚地阐明了企业如何用直接投资取代出口等国际经济活动方式,更好地解释了较大范围的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
但是,内部化理论并未能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地理方向和跨国经营的布局。
(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维农(R·Vernon)在1966年《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文中首先提出来的,并在之后作了很大的发展和完善。
维农认为,拥有知识资产优势、具有新产品创新能力的企业,总是力图维持这种优势。
但是,新技术不可能被长期垄断,有些产品制造技术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就会被仿制。
维农把这一经验事实概括为三个连续的阶段:创新期、成长期、标准阶段。
在创新阶段,由于国内市场上需求价格弹性小,尚未出现竞争对手,企业可以利用其产品的技术垄断优势在本国组织生产,占领国内市场,适当组织出口,获取高额利润。
在产品成长阶段,由于产品需求增大,生产厂家增多,国内竞争日益激烈。
同时国外也出现类似产品和生产厂家,威胁到企业原有的出口市场。
为此,企业在扩大出口的同时,开始在进口国投资建厂,就近向外国市场提供产品,以降低生产和销售成本,扩大当地市场份额。
在产品标准化阶段,产品标准化使得国内外企业都能加入同类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价格竞争已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方式。
为取得竞争优势,企业加快对外直接投资步伐,到生产成本低的国家和地区建立子公司或其它分支机构,在当地生产价廉物美的产品,一方面有效地占领外国市场,另一方面也把一部分产品返销到本国市场。
生命周期理论可以解释清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的国公司手中的现象,特别是集中在美国的大公司手中。
而且它能够较为清楚地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行为。
但是该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美国以外其他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对于解释已经成为国际生产与销售体系的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也是无能为力的。
2 .国际直接投资的宏观理论国际直接投资的宏观理论主要是站在国家的角度,根据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生产要素的生产环境,来对国际直接投资起因作出解释的。
(1)资本化率理论197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阿利伯在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一文中,提出了用不同国家的资本化率差异来解释国际投资活动的理论,即资本化理论。
资本化率是指使收益流量资本化的程度,用公式可表示为K=C/I,这里K为资本化率,C为资产价值,I为资产收益流量。
资本化率理论假定国外子公司获得的收益应根据投资来源国(母国)的资本化率重新转化为投资资本,而不是以东道国的资本化率来确定的。
阿利伯认为,持强币国的资本化率要高于持弱币国。
因此,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是持强币国向持弱币国流动的。
这是因为在以投标形式购买东道国有收益资产的竞争条件下,资本化率高(持强币国)的外国厂商由于具有相对较低的筹资成本可以出较高的价格,因而通常由资本化率高的国家的厂商而不是东道国当地厂商接管现有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