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毛邓三部分)

合集下载

第三、四、五、六、七章(毛邓三)

第三、四、五、六、七章(毛邓三)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经验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经验主讲:郭晓康理论的形成总路线和基本纲领P46-47鸦片战争后中国是半殖半封社会。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动力之一,官僚资产阶级是革命对象。

P48总路线集中表述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P51-521.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学主讲:郭晓康道路和基本经验意义P53-57道路: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阵线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工程P59-60历史意义:1.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学说,提出了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新理论。

2.成功地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实践意义:1.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2.科学地阐明了中国革命的规律,指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伟大实践并取得了胜利。

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下,党领导人民取得了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并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前提主讲:郭晓康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经验理论和道路历史意义和基本经验P62过渡时期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P67历史意义:1.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它为解放生产力,在我国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毛邓三问题整理

毛邓三问题整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1928年,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两大理论思想1.毛泽东思想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答:内容: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坚持统筹兼顾。

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思考题: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答:第一问:从党的十二大开始,《中国共产党章程》一直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1.一切从实际出发。

“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

”今天讲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理论联系实际。

只要善于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做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

1-14章知识点 毛邓三

1-14章知识点    毛邓三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成果1.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论新阶段》政治报告中,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

P22.1945年中共七大,刘少奇从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P23.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战争与革命;实践基础: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

P114.中共创建和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萌芽。

1927年至1937年,土地革命战争期间,毛泽东提出了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同时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遵义会议后到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全面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精辟地论证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政策和策略,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

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得到继续发展。

P11-125.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换为和平与发展,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总结,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P166.十一届三中全会使我们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P167.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

8.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阐述了基本路线;制定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等。

9.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关于“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的思想,关于“三个有利于”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关于先富帮后富,共同富裕的思想。

这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

P1710.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毛邓三第六章多选题与答案

毛邓三第六章多选题与答案

二、多项选择题1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曾经比较正确地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

这些思想观点主要有ABCDA1956年后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已经进入,但“尚未完成”B1956年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刚刚建立”,但还没有“完全建成”C我国社会主义需要在生产力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后才算从根本上建成D社会主义可能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一个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在社会性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主要有ABCDA公有制经济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居于领导地位,但不是社会经济主体,当时经济总量上占绝对优势的是个体农业、手工业经济,初级阶段的公有制是社会经济主体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社会虽然社会主义因素为主导居于领导地位,但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C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以“共同纲领”为基础加以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D解决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通过确立公有制主体地位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决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ABCDA我国最大的实际B我国最基本的国情C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认识上的一次飞跃D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和根本出发点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含义,一是明确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一是规范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二者关系在于ABCDA不了解社会性质或判断错误,就会离开社会主义,就不可能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的基本特征、主要矛盾和根本方向B不能正确分析当前我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就可能超越或落后于形势的发展,从而作出错误的判断C坚持而不离开社会主义是根本原则,是前提D正视而不超越发展阶段是保证,是防止急于求成或落后于形势发展的认识基础5新时期30多年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使我国各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有“两个没有变”,主要是指ABA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没有变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主体地位没有变6在发展阶段问题上的经验教训证明,在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上ABCDA只讲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和方向不讲发展程度与水平,会产生“左”的错误B只讲发展程度与发展水平,不讲性质与方向,又可能离开社会主义C只有坚持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与发展程度水平的统一认识和把握,才能自觉科学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全面把握社会性质、方向与发展程度的水平才能克服“左”和右的干扰7依据当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我们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了历史发展进程的曲折性和跨越性,所以ABCA不承认中国人民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是右倾错误的主要认识根源B以为革命成功后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追求一大二公三纯,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是“左”的错误认识根源C认为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用很长一段时间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的任务,去发展社会主义应有的发达的生产力基础,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唯物辩证法D认为中国必须“补资本主义这一课”的观点,是自由化观点8邓小平曾经指出:现在虽然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

自考毛邓三知识点归纳(全)

自考毛邓三知识点归纳(全)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1、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论新阶段》政治报告中2、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一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第二大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一重大理论成果)和科学发展观(最新理论理论成果)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毛泽东思想——战争与革命①时代背景邓小平理论——和平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毛泽东思想——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②实践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科学发展观——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③现实依据邓小平理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④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我国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总结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⑥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写入党章和宪法的时间毛泽东思想——1945年党的七大写入《党章》邓小平理论——1997年党的十五大写入《党章》;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写入《宪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2年党的十六大写入《党章》;2004年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写入《宪法》科学发展观——2007年党的十七大写入《党章》6、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精髓)、群众路线(党工作的基本路线和方法)、独立自主(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毛邓三重点整理

毛邓三重点整理

1 社会改造的历史经验是什么?1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与社会改造同时并举,这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

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变革不适应工业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中心任务进行的。

2 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 用和平的方法进行改造。

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实现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

3 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三大提出: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确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富强是经济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民主是政治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文明是思想文化领域的目标和要求,和谐是社会领域的目标和要求。

2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这是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3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4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才有了根本保证,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有了希望。

5 毛泽东所论述的关于社会主义两类社会矛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毛泽东在 1957 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的问题》中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概括为三点( 1)学说指出社会主义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敌我矛盾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是对抗的;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工人阶级矛盾和民族资产阶级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毛邓三》复习资料(全·用)

《毛邓三》复习资料(全·用)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复习资料第1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单选)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

(单选)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论新阶段》政治报告中,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单选)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确定把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

(简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必然性表在哪里?(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需要。

(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多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含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

(简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联系中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指导思想。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值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和中国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简答)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指引党和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全常和全国人异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地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毛邓三重点复习内容

毛邓三重点复习内容

毛邓三上课习题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1、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2、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七大)指导出的。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含义:(就是将马克思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科学内涵主要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紧密联系中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的制订出正确的方针、路线和政策,解决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升华成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我国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和中国民族的特别相结合,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都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也体现了:(中国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

5、十七大指出的伟大旗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

7、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世界和中国政局变化的20世纪上半叶,战争与和平是时代主题;实践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8、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活的灵魂有三个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9、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历史根据:(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总结);现实依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10、邓小平理论贯穿(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围绕(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主题。

11、邓小平理论历史意义和指导意义:(1邓小平理论提高了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是指导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指南;2邓小平理论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证;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邓三第六章

毛邓三第六章

2.工业梅州:是实现“四个梅州”的关 工业梅州:是实现“四个梅州”
键 第一, 第一,建立多层次的交通体系网 第二, 第二,发展县域经济 梅县的线艺厂、 梅县的线艺厂、不锈钢厂等 蕉岭县有50 50亿吨石灰石资源 蕉岭县有50亿吨石灰石资源 丰顺县已成为梅州市的电声行业基地 五华县发展成汽车电器生产基地 大埔县以金星瓷艺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陶瓷 业 梅江区的卷烟、纺织、 梅江区的卷烟、纺织、汽车零配件等工业
辨析题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 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 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 的矛盾。
辨析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就是要使全国 人民的生活达到 小康水平。 小康水平。
答:错。“小康水平”与“小康社会”是 小康水平” 小康社会” 两个不同的概念。 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人民生活的水 平状况, 平状况,主要着眼于物质生活方面的指标 ,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生活发展 阶段。 阶段。而后者则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意味着社会全面进步到“小康”状态。 ,意味着社会全面进步到“小康”状态。 它不仅包括物质生活的提高, 它不仅包括物质生活的提高,还包括人们 的精神生活、 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以及生活 环境的改善等方面的提高。 环境的改善等方面的提高。我们要构筑的 全面小康社会是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全面小康社会是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政治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携手并进的小康社 会,物质的进步状态只是小康社会的内容 之一。 之一。



与资本主义国家不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2 是由我国的现实
状况决定的 。
基础差
生产力落后的主要表现: 生产力落后的主要表现:
人口多,底子薄, 人口多,底子薄,人均 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于世 界后列

毛邓三概论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毛邓三概论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 理论渊源
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探索社会主 义具体发展阶段的经验教训同样 告诉我们,认识和判断发展阶段 既要考虑生产关系,更要遵循 “经济上的成熟程度”,从本国 实际发展水平出发,如果脱离本 国发展水平,超越历史阶段,必 然会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巨大损 失。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列宁还科学阐述了这样一个 新论断:每一个发展阶段本身也 有一个多级的发展过程或阶段。 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 幼稚病》中,他把无产阶级夺取 政权后的社会划分为四个阶段, 即:最初阶段、低级阶段、中级 阶段、高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 理论渊源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继续 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 他依据马、恩和列宁对社会主 义发展阶段的重要论述,进行 了新的探索。
社毛 会泽 主东 义思 理想 论与 体中 系国 概特 论色



社 会 主 义 初级阶段 理 论
本章主要内容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 我国最大的实际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发展战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理论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 理论渊源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历来重 视对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研究。 他们在深刻批判资本主义的同 时,还在《共产党宣言》、 《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 论》等一系列光辉著作中对未 来社会进行了科学预测和原则 性分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 理论渊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 来社会是分阶段发展的。他们 认为:未来社会大体要经历从 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 的革命转变时期、共产主义社 会的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 的高级阶段。

毛邓三课后习题答案

毛邓三课后习题答案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后习题注:楷书字体为没有精炼的或赘余的字句,可以自己随意作结。

导论: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有着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仍然保持着勃勃生机,是因为它不是教条,而是一种发展着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断与时代、实践和科学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地具体化,逐步在各方面获得展开。

2.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问题为什么只能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怎样才能正确解决?马克思列列宁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它所提供的只是一般的指导原理。

各国的物产阶级政党不能照搬照抄或简单地套用这些原理,而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按照本国本民族的形式,各国应有所不同。

(可不用,从中国具体的国情来解决和时代特点来分析)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国进行革命,必然会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

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中找到解决中国革命一系列基本问题的具体答案,也不能简单地套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来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而只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为中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结合起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使产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在内容和形式上来一番变化,要它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中国人民特有的科学理论。

在内容上,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建设与改革的实际问题,揭示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把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加以科学总结和概括,实质上升为理论,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而以中国特有的独创性的内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在形式上,它把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和语言,变成中国的民族形式和语言,即根据中国的民族特点,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和民族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理论和政策。

毛邓三脉络整理

毛邓三脉络整理

毛邓三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P6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产生的“两大历史性飞跃”和“两大理论成果”是什么?(一)两大历史性飞跃: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再一次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邓小平理论,第二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两大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2、邓小平理论2、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意义(1)主要内容:P13-17 包括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③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④政策和策略的理论⑤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⑥党的建设理论(2)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P17-19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②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③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3、邓小平思想的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意义(1)主要内容:P21-22 ①社会主义本质理论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③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2)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P23 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③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意义(1)主要内容:P26-27 ①始终坚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②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③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P27-28 ①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5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客观条件、主要内容是什么?怎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1)客观条件: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内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毛邓三习题六

毛邓三习题六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个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斯大林2.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企图在社会主义建成不久就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始作俑者是()A.列宁B.斯大林C.毛泽东D.铁托3.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讲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最大的实际就是( )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B.中国人口多、底子薄C.中国人均资源水平低的现实D.生产力发展极不平衡的状况4.毛泽东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的思想时,正在研读的主要著作是( )A.《联共(布)党史教程》B.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C.李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D.《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5.在党的领导人中,较早具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思想的领导人中,除了邓小平以外还有()A.陈云B.李先念C.叶剑英D.胡耀邦6.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概念的是( )A.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B.1982年十二大政治报告C.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D.1987年十三大政治报告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 )A.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B.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所要经历的起始阶段C.发展中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特定阶段D.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所要经历的特定阶段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 )A.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B.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C.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D.1987年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后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 )A.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B.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C.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D.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可逾越的,这主要取决于( )A.市场经济的不可逾越性B.生产力发展的不可逾越性C.生产关系发展的不可逾越性D.文化传统的不可逾越性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是( )A.经济建设B.改革开放C.四项基本原则D.“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1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B.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D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1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核心是( )A.坚持社会主义B.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C.坚持人民民主专政D.坚持党的领导14.第一次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任务的是( )A.1949年全国政协B.1954年全国第一届人大C.1956年八大D.1964年三届人大15.我国现代化任务经历了由“两步走”到“三步走”战略的变化,提出“两步走”的是( ) A.七届二中全会B.1954年全国一届人大C.1956年八大D.1964年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周恩来的政府工作报告16.“文化大革命”十年使人们对中国的前途感到迷茫,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重申“四个现代化”及其“两步走”战略的是( )A.毛泽东B.周恩来C.邓小平D.陶铸17.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社会发展阶段上,我国( )A.已经进入小康社会B.正处在由温饱到小康的转变过程之中C.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D.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8.根据“三步走”发展战略,我国到21世纪中叶的战略目标是(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B.基本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生活比较富裕C.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D.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基本协调发展19.在20世纪末,我国初步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 )A.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B.由贫穷到富裕C.由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跨越D.由短缺经济到过剩经济的历史性跨越20.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最根本的是(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B.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D.加强、改进党的建设21.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共十七大的报告提出的新战略是( ) A.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B.坚持科教兴国,做到可持续发展C.坚持科教兴国,实现人才强国D.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设服务型政府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毛邓三完整版

毛邓三完整版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大二下期末考试资料复习提纲:1、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创举。

毛泽东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为和平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新经验。

毛泽东同志作为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他所处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为在中国实现、巩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作出了艰辛探索。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具体主张,毛泽东为了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他作了不懈的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中国实际出发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试验。

他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建设中国社会主义作出了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奠定了基础。

——从政治方面来看,毛泽东认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的核心是实行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采取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同时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中国特色的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

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从经济方面来看,具体表现在他对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

他强调不要机械搬用外国经验,要从中国是个大农业国的情况出发,以农业为基础,正确处理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他创造性地提出“农、轻、重”的顺序,已为实践证明了它的正确性。

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建没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

这决不是不要外援,而是把基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上。

在这个方针指导下,我国胜利地克服过许多困难,其中包括帝国主义封锁等造成的困境。

毛邓三概论课程标准

毛邓三概论课程标准

毛邓三概论课程标准2007-11-19《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标准一、本课程能力标准目标《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份量最重的一门课程,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当代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新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认识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使命和执政为民的宗旨的理论与实践,从而使学生能够运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观点,分析和认识当今中国的实际、时代特征和当前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关系,进而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进一步搞清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增强掌握和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承担起历史使命。

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同时要通过实践教学,促使学生把学习科学理论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把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能力。

本课程为公共基础课,各专业通用。

二、本课程考核方法说明1.考核方式及评分标准本课程共5类考核方式,期末按权重折入课程成绩,其考核办法及评分标准如下:(1)课堂抽查(2)课外作业(3)案例搜集与评析作业(4)大型综合类课外实训作业(5)期末应知、应会综合考核2.学生期末总评成绩的评定考试班平时抽查和课堂讨论参与、案例实践课、包括案例的搜集分析、情景模拟写作的完成和课外实践写作完成情况占50%,期末综合考试占50%。

毛邓三课件第六章

毛邓三课件第六章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深化和发 展
正是基于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五大 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纲领4十五大.mpg
十五大内容

在发展目标上提出要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市场化、 社会化、现代化


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把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当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整个历史进程中必须处理好的基本关系
其三、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科技、 教育、文化等体制,还需要相当长时间
经济——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政治——官僚主义严重,腐败问题突出,民主 法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科技、教育和文化——需要最大调整,以适应 时代发展的需要……
3、我国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
国际环境:现代化是个动态的概念

“ 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
艰巨任务,建成社会主义不要讲得过早了”的重
要的观点。
毛 泽发 东展 对阶 社段 会的 主划 义分
比较发达阶段
不发达阶段 过渡时期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出和形成
1987年8月,邓小平在会见意大利客人时透露十 三大前阐释国情.mpeg:
“十三大要阐述社会主义是处在一 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 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 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 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 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 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
20%以下极其富裕:美国达到16%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6)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是由地区经济文
化发展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
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陇南师专毕业培训资料《毛邓三配套练习题三》

陇南师专毕业培训资料《毛邓三配套练习题三》
A.七届二中全会上 B.1949年政协会议上
C.一届人大会议上 D.党的八大会议上
【答案】C.
29.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的是党的
A.十四大 B.十五大
C.十六大 D.十七大
21.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的关键是坚持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B.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C.改革开放不动摇
D.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不动摇
【答案】A
22.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是在
A.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级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B.不成熟的社会主义阶段和成熟的社会主义阶段
C.社会主义第一阶段和社会主义第二阶段
D.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和高级形式的社会主义
【答案】A
4.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
B.《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使用了“社会主义初级的阶段”
C党的十二大报告正式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D.党的十三大报告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答案】ABCD
3.认清当前中国的基本国情,最重要的是要认清两个方面,即
A.基本纲领 B.基本路线
C.基本方针 D.基本政策
【答案】A
【解析】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要求,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因此,正确答案是A。
2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规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目标是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答案】C.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理论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这是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发展。

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知识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转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吴中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其中办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度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度的形式。

所以,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在这个经济成分中,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

而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个体经济,则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新民主主义要继续向前发展,就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各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逐步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

育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

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到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

因此,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主要矛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①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②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③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建立起来。

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必然性(或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①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然条件;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迅速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必要的条件;③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手工业,满足工业化需求,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⑵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可能性(或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①政治保证:中共成为执政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以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②物质基础: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及现代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③重要依据:土改完成后,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党积累了引导个体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走互助合作道路(在个别老解放区推广农业互助组)、经过国家资本主义道路对资产阶级进行和平改造的经验;④有利的国际形势: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并支援中国建设;中国外交政策实行“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朝鲜停战使世界的形势开始和缓。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⑴从世界历史看,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主要有两条道路:①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②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⑵根据列宁关于过渡时期的学说,1953年12月《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正式完整地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①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49-1956年),这是一个过渡时期;②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易错提示:⑴在过渡时期,我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它从属于社会主义体系。

⑵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中共领导的全国各族人民与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

⑶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3-1956年),国内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⑷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⑶1954年9月,第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将这条总路线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

⑷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央人民政府1953年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过渡时期总路线特点⑴过渡时期总路线,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具体来说:①以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为主体;②以解放生产力、实现三大改造为两翼。

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

⑵过渡时期总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最显著特点),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相关延伸: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原因: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不能离开对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改造而孤立地进行。

⑶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或三大改造的实质)是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解决所有制问题(即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⑴土地改革后,党不失时机的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受到农民拥护和支持,创造了“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

△相关延伸:《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1951年12月)指出农民在土地改革基础上发扬出来的生产积极性有两种: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劳动互助的积极性。

⑵采取了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到高级社的逐步过渡形式,引导农民逐步摆脱私有制。

△相关延伸:《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1953年12月),提出过渡性经济组织形式:①农业互助组,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②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实行土地分红和按劳分配原则,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③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各尽其能和按劳分配原则,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⑶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和说服教育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⑷贯彻了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逐步限制到最后消灭富农的阶级路线,把对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把消灭剥削阶级和改造剥削阶级分子结合起来。

⑸始终把是否增产增收作为衡量一切合作社是否办好的的标准,并把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

△无关延伸:毛泽东的《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1955年7月)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本经验作了比较全面的总结。

☆2.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⑴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是通过合作社的途径逐步实现的,实行的方针、原则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相同。

组织形式是由手工业供销小组(社会主义萌芽性质)到供销合作社(半社会主义性质)再到生产合作社(社会主义性质)。

⑵规定手工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方针:为农业生产服务,为群众生活服务,为出口贸易服务,特别是为农业生产服务。

★★3.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⑴对官僚资本采取没收政策,对民族资本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进行“和平赎买”。

△易错提示:⑴新中国的国营经济不是通过自己的生产发展实现的,而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直接转变而成。

⑵对于英美等国留下的企业,分别采取管制、征购、代用、代管等措施收归国有。

⑶和平赎买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列宁打算在俄国实行未果。

△相关延伸:⑴实行和平赎买的原因(或进行和平改造的可能性):①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依然具有两面性(剥削工人取得利润;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②中共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关系,为对抗性矛盾转化为非对抗性矛盾提供了前提;③我国已经有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并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造成私人资本主义在政治上、经济上对社会主义的依赖;④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统购统销,以及资本主义企业中建立了工人阶级对资本家的监督,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只能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⑵和平赎买的作用(或采取和平赎买的必要性):①有利于发挥私营工商业在国计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②有利于争取和团结民族资产阶级,有利于团结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③有利于发挥民族资产阶级中大多数人的知识、才能、技术专长和管理经验;④有利于争取和团结那些原来同资产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⑵创造了从初级国家资本主义(①在私营工业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在私营商业实行经销代销、公私联营;②企业利润实行“四马分肥”:国家所得税30%、企业公积金30%、工人福利费15%、资方红利25%)到个别企业公私合营(企业利润仍实行“四马分肥”,半社会主义性质)再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原有生产资料进行清理估价,以核实私股股额,即定股;合营期间,每年给资本家5%股息,连给10年,即定息)的过渡形式。

1956年1月,北京市首先在全市范围内完成全行业公私合营。

相关延伸:1953年春,李维汉率中央统战部调查组在武汉、南京、上海等地调查后作《资本主义工业中公私关系问题》的报告,提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我们利用和限制工业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是我们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使它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主要形式。

⑶把对企业的改造同对资产阶级分子的改造相结合,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1.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一些失误和偏差:①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②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后,对一部分原工商业者使用和处理不当。

⑵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即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70年代末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及出现的偏差和失误的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的继续前进。

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相关延伸:⑴毛泽东“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⑵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途径: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②和平赎买民族资本,壮大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③改造个体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⑶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①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结束);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确立(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易错提示:⑴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确立,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⑵土地改革运动(1950-1952年底)的完成标志着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彻底废除。

⑷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①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相关延伸: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②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③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原因:①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②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