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泾源回族“踏脚”舞蹈的调查研究与保护
回族“踏脚”的文化特征与社会功能
回族“踏脚”的文化特征与社会功能宁夏泾源在西北有一定的知名度,不仅是因为这里贫困,也与其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关,特别是泾源县境内六盘山地区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和中国第一个旅游扶贫开发试验区。
更出名的是泾源“回族”踏脚,多年来的发展已经使“踏脚”形成了颇具回族特点的民族性与地域性。
踏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
本文旨在从回族踏脚的发展现状剖析其文化特征与社会功能。
1.回族踏脚的发展现状200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申报的“回族踏脚舞”被成功列为第二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
2007年2月,银川市开始组织改编回族传统舞蹈“踏脚舞”,使之成为该市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集体健身舞,并在社区推广。
2007年4月,泾源县制定出台了《回族踏脚舞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泾源县旅游文化局提出对现有高龄“踏脚”舞传承人以民政救助的方式发放危房改造资金、生活费、扶贫牛、救济粮、购买医疗保险,并对70岁以上的老艺人进行不定时监测保护,以便发现困难及时解决,及时对其进行有限的保护。
2007年6月,踏脚被评为宁夏自治区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遗产文化名录。
近10年来,关于回族踏脚的研究、保护及传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回族踏脚与武、舞之间的联系正如刘建在《思想与身体对象》一文中所述,“农耕化的中国回族素有武术习俗,其定居生活和贴近中原文化的内敛性使之将战争的攻击性转化为防御性,继而再转化为自律健身的实用性舞蹈。
”踏脚与武术弹腿有一定的联系,动作形态上,“踏脚”的“平踏”、“撩腿”、“扫腿裹脚”、“雁式跳平踏”等四个动作与“弹腿”中的“侧瑞和蹬脚”、“弹踢”、“转身里合腿”、“跳起剪弹”等四个动作形态基本一致。
3.踏脚的基本动作踏脚的基本动作有十种:平踏、后转、连环后转、连环高低转、跛脚、前踏后蹬、背脚、飞脚、顶脚、前踏后转。
回族踏脚的发展困境及其对策研究
回族踏脚的发展困境及其对策研究作者:张宗敏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第8期张宗敏(宁夏大学音乐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摘要:通过对回族踏脚的起源、特点及传播方式的分析指出:全球化和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踏脚竞技性的弱化,自身特点的制约和进入体育教学困难时造成回族踏脚发展困境的原因;坚持突出体育特性的原则,处理好竞技性与表演性的关系,将回族踏脚引入高校体育师范专业教学,才能使回族踏脚健康发展.关键词:回族踏脚;发展困境;发展对策中图分类号:G8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1)08-0122-02“踏脚”是宁夏泾源县独有的一种回族传统体育形式,它亦武亦舞,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竞技性及观赏性.回族踏脚流传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目前仅在泾源县香水镇园子村还有人能进行表演.“踏脚”运动在百余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不断地推广、完善,并得到发展.1989年,宁夏泾源县“踏脚”队参加宁夏第一届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获表演金奖.1991年至2007年,宁夏踏脚表演队参加第四、五、六、七、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开幕式,并获得表演金奖三次,银奖两次的佳绩.但是和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样,踏脚现在面临消失的风险.1 回族踏脚的起源回族踏脚是一千多年前从西域流传到中国的,相关专家在北宋著名画家马远的《踏歌图》里,发现了描述陇上人家踏脚娱乐的情景.踏脚在宋代走向兴盛.那时,它纯属于武术项目,有完整的套路,“踏脚”的流传最初是因为具有经商传统的回族群众在出门谋生时,因为社会动乱、路面多劫匪,而专门用于防身自卫的格斗术.陕西渭南一带的回族起义被清王朝镇压,回族流亡者迁徙到泾源县园子村,同时将踏脚带到了这里,成为了该村特有的一种健身强体的竞技运动项目.2 回族踏脚的特点及其传播方式踏脚运动是回族群众勇于拼搏的民族精神和矫健、豪爽的民族性格的集中体现.回族踏脚的参与者均为男性穆斯林,分单人踏、双人对踏及群体踏等形式.“踏脚”完全依靠脚步完成各种攻防动作,双手只起平衡身体、防护遮拦的作用,因此素有“手是两扇门,全凭脚打阵”的说法.在运动中,运动员只能用脚掌、脚后跟、脚外侧,踏、踹、扫打对手,严禁用脚尖踢人或用脚内侧撩打对方.基本动作包括平踏、拖脚、背脚、后转、连环转、扫地转,前踏后蹬和前踏后踹、飞脚等.“踏脚”讲究手、眼、身、法、步的配合,动作大,变化多端,因此“踏脚”高手在实战时快速迅捷的进攻和灵活的躲闪,不但需要敏锐的反应和身体协调,还需要相当的智慧和谋略.回族踏脚的传播方式基本有三种:节日庆典表演、全民健身活动、学校体育教学.回族“踏脚”作为历史遗留下来的一种民俗文化,积淀于民族文化的根基中;另一方面它本身的表演魅力,让很多的观众对这一项目产生兴趣.过去回族“踏脚”是回族人民在农闲时的一种消遣活动,后来逐渐演变为集健身、娱乐、观赏、表演、趣味于一体的一项体育活动.随着“踏脚”的推广和传播,它逐渐成为回族三大传统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节日活动中的一种庆祝表演.回族“踏脚”作为回族传统体育的典型项目,它的健身性也逐渐引起人们重视.回族“踏脚”动作优美,对专项身体素质要求不是很高,适合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人群锻炼;同时它对场地和服装的要求也不是很高,一块空地便可实施.在“踏脚”运动中,人们不仅可以健身、娱乐,还可以通过“踏脚”的练习进行会友.回族“踏脚”不仅有很强的健身娱乐功能,还有较强的表演性穿插在运动之中,使锻炼者健在其身,乐在其心.同时为保护这一传统文化,泾源县部分学校开始把回族“踏脚”引入体育教学,使这项运动在青少年中得到继承和发展.3 回族踏脚的发展困境3.1 体育全球化的冲击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在体育全球化的冲击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正面临着生存和发展方向的严峻挑战.体育领域向全球化、现代化转轨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体育竞赛全球化呈现出一个比其他领域更为国际化的态势.在一个国家或民族,体育资源是有限的,西方体育的引入,远远地超过了对民族体育的体育资源需求.因而使民族体育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可利用资源短缺,从而影响民族体育发展,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尤其是西部大开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优势体育项目,这些项目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冲击导致了很多原生态运动的消亡,踏脚也不能例外.3.2 现代娱乐休闲方式的冲击西部大开发使西北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同时有了更加丰富的休闲娱乐方式.人们的娱乐方式由村寨集体文化的自娱自乐转向居家欣赏,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参与.人们娱乐方式的转变使许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逐渐失去参与者.尤其是年轻人以现代休闲娱乐方式为时尚,极少有人愿意参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这也导致了青少年会踏脚人数的急剧减少.3.3 竞技性的弱化随着对踏脚的发掘和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种当地人的竞技运动,更主要的是传承着回族特色的一种民族文化.由于踏脚有较强的表演性,文艺工作者将其改变为踏脚舞进行推广.不可否认,将踏脚的表演性作为推广的基础确实起到了文化传承的作用,尤其是在近几届民运会上回族踏脚作为表演项目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对踏脚的传播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踏脚起源于回族武术“弹腿”,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对抗性和竞技性,如果片面强调其表演性,在当今现代娱乐的冲击下,踏脚以舞蹈表演方式传承的难度很大.若想让回族踏脚发扬光大,以比赛形式推广不失为一良策.3.4 自身特点的制约“踏脚”是几个单一动作连在一起,组成一个整体动作组合.目前,传统的36套表演动作现在仅流传下来10套较为简单的动作.“平踏”:是最基本的攻、防脚法,侧对对手,大腿高抬,身体向对手反方面侧倒便于发力,同时以全脚掌向对手蹬出,在出脚的同时两手做平衡动作.“扫腿”:也称为“后扫”是在对手的近端,弓步接后扫堂腿或手扶地单腿伸展向后扫出.“后转”:先向侧方平踏,进攻对手身体侧面,随即迅速向后转体,抬腿向对手后部踏出.“顶脚”:动力腿直膝抬起两人互用脚掌相顶.“跛脚”:支撑脚向前垫补,另一脚大小腿折叠,由同侧手臂缆住膝盖,伺机向对手平踏出去.“燕式平踏脚”:是单起单落的侧身跳跃而进攻对手,空中保持一腿直、一腿曲的姿态.“背脚”:俗称“关后门”,当背对对手时,突然向后方踏出,动作高而有力.“剪式飞脚”:在稍有助跑的过程中腾空,双腿在空中成剪式,向对手方向踏出.“高转”:左腿向左旁迈步同时身体左转半圆,之后接右腿上步半蹲并前俯上身,接左腿直膝向身体斜后上方扫弧线落地,同时身体随之翻转过来.“连环转”:支撑脚着地,另一腿后摆,连续快速转体,根据情况可以向不同方向转体、摆腿,打击对手侧面、背面.踏脚活动对抗性强,动作幅度大,讲究手、眼、身、步与方法等的配合.但是,由于踏脚是一种群传方式的武术,没有武谱记载,只能在集体表演中才能学会这种武术.会踏脚的人少了,能学会的人也就越来越少.3.5 进入中小学体育课程阻力大回族踏脚在对抗中需要快速迅捷地进攻和灵活的躲闪,不但需要敏锐的反应和身体的协调性,还需要相当的智慧和谋略.这些因素为其走进体育课堂奠定了基础,2008年以来,泾源县选择5所中学、小学,将踏脚作为体育课的一项内容,每学期安排20个课时,期待以此传承这项自治区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由于踏脚源于武术,具有一定攻防对抗性,而中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身体控制能力和心理自制力较差,难免会造成学生间的小摩擦,还可能导致受伤.教师本身对踏脚技术不是十分精通,造成教学中只能教些皮毛而对踏脚无法进行深入教学也是阻碍踏脚进入中小学体育课的一个因素.4 回族踏脚发展的对策4.1 发展好回族踏脚必须坚持突出体育特性的原则回族踏脚从它诞生那天起,就带有浓郁的民族气息、民族风格,并向人们展示民族风貌和民族精神.这些都是在发展回族踏脚过程中应发扬光大的内容.在挖掘、整理、普及、推广回族踏脚时,必须强化体育特性,这样才能赋予其新的活力和长久的生命力.4.2 发展好回族踏脚必须处理好竞技性与表演性的关系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竞赛项目与表演项目比例失调严重.回族踏脚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体育特性的表演项目,应该加快比赛规则的制定、场地器材的规范化,将其转化为竞赛项目.表演与竞技双管齐下,使回族踏脚焕发生机.4.3 将回族踏脚引入高校体育师范专业教学学校教育是人类有意识的文化与文明传递过程的最优化形式之一,加强学校体育中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对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进程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在高等体育院系特别是在民族地区的高校的体育院系中推广回族踏脚课程,并将其列入正式的教学计划,让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回族踏脚技术,不仅可以继承和发扬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更为培养回族踏脚的骨干和指导者创造有利条件.随着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全球一体化的进展,中国的民族文化开始流传在世界各地,回族体育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应该传承和发展回族踏脚,使回族踏脚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符合大众的品味、符合文化的传播,让回族踏脚这颗闪烁的明珠放射出更多灿烂的光芒.参考文献:〔1〕丁明俊.回族学研究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2〕泾源县志[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3〕王英楣.宁夏泾源回族“踏脚”的考察与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3). 〔4〕王正伟.回族民俗学概论[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5〕丁明俊.回族迁居泾源130周年纪[J].宁夏社会科学,1994(4).〔6〕李鹏英.泾源县回族踏脚舞走进校园[N].宁夏日报,2007-11-30.。
宁夏固原回族“踏脚舞”舞蹈语汇的创新与保护
142马筱婷,马文莹,梁瑜婷:宁夏固原回族“踏脚舞”舞蹈语汇的创新与保护宁夏固原回族“踏脚舞”舞蹈语汇的创新与保护马筱婷,马文莹,梁瑜婷(西北民族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30 )【摘 要】宁夏地区的固原回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且其中的民族文化的特点也是有种的艺术形式的,而“踏脚舞”就是其民族当中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本文的目的在于对传统的文化进行保护,发觉民间的非物质艺术文化产物,将我国细致微肤理的少数的民族文化的艺术特点呈现出来,而且能够从根本上发觉回族舞蹈的艺术发展的起源,并且得以推广“踏脚舞”的发展和对民族素养的建设,以及对民族民间艺人的发觉,将民族文化传入到广大群众的视野当中,实现民族文化大团结,并且保障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宁夏固原回族;踏脚舞;民族素质;民间文化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8-0142-01一、踏脚舞的动作元素及其创新(一)“踏脚舞”的基本内容“踏脚舞”的主要特点就是其舞蹈动作当中的脚部和腿部的动作,在舞蹈表演的时候,身体的双手张开呈平衡的状态,而且更具一种对身体遮挡形式的保护效果,主要的舞蹈形式还是通过双脚而进行舞蹈,在舞蹈表演当中,有着多种结构。
多人舞蹈和单人舞蹈等形式一般都存在“踏脚舞”的表演当中,其中舞蹈表演人员身着地方民族色彩的服饰,在相应的歌谣伴奏配合下呈现出一种视觉美。
在主要的比赛形式上面,如何分出胜负,就是一方倒地认输,或者就是倒地方继续起来进行舞蹈,直到倒地后无法再进行踏脚表演为止。
(二)“踏脚舞”的主要特征1.珍贵的回族民间竞技娱乐活动。
宁夏回族自治区所存在的传统文化“踏脚舞”有着极具地方浓郁色彩的舞蹈特点,而且曾在阿拉伯地区进行推广,是由伊斯兰舞蹈艺术开展的舞蹈形式。
2.回族民族性格的集中体现和反映。
劳动、生活、经济发展、社会体系结构构建都展现出了其民族的特点和民族的精神,彰显出民族文化的精髓,也将民族人民之间的性格特点展现出来。
浅析回族民间舞蹈
浅析回族民间舞蹈作者:叶帮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05期摘要:回族民间舞蹈与回族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时令、节庆、宗教、祭祀习俗等息息相关,无论从它的内容、形式、分类、动作以及艺术特征上,都反映了不同时期回族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生活风貌。
关键词:回族;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中图分类号:J7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4-0144-01宁夏传统的回族民间舞蹈一般有宴席舞、座舞、念舞等。
从回族民间舞蹈表现功能上,可划分为:礼仪性的舞蹈(包括喜庆、丧葬两类)、自娱性的舞蹈、宗教舞蹈等几种类型,和其他民族舞蹈相比,具有含蓄性、尚武性和即兴随意性等特点。
如“宴席舞”、“踏脚舞”、“汤瓶舞”。
在回族民间舞蹈当中,是流传最广、随意性很大,最具代表性的几种。
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它表现了回族男子们的阳刚之美。
一、宴席舞《宴席舞》又称宴席曲。
是回族群众在婚事喜庆中广泛流行的一种自娱性歌舞形式,“歌者为曲,动者为舞”,流传于宁夏银南地区中宁县鸣沙乡一带。
《宴席舞》是西北很有代表性的回族的一种婚礼舞,与伊斯兰教风俗融会在一起,反映了回族结婚的习俗。
宁夏回族人民习惯把有喜事称作有宴席,故把用于婚礼宴会及其他喜庆场合所表演的歌舞统称为“宴席舞”或“宴席曲”,为婚礼增添喜庆气氛。
它以唱为主,唱曲间伴有风趣、优美的舞蹈动作。
回族青年娶新娘,当新娘下轿被迎进新房后,即摆上宴席。
席间开始有人表演,形式不限,有齐唱,亦有人领唱、众人合唱。
最多时达五六十人。
演唱曲目有《进门曲》、《恭喜歌》、《四姑娘》、《送丈夫》等,以唱《四姑娘》为主,曲调婉转典雅,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区特色。
演唱时曲目可随意更换。
随音乐的节奏,唱者和他们也随之舞动,其动作稳健、流畅、姿态美观大方,用以表达对新郎新娘的祝福。
《宴席舞》中的姿态造型也极具典型性,有的是对自然形态和动物形态的模拟加以艺术的表现,把自然美与艺术美有机结合起来,如:“凤凰展翅”“凤凰点头”“犀牛望月”“老爷抽刀”“风摆柳”等名称,都是用具体形象命名的。
回族舞蹈的历史变迁与发展 (1)
浅谈回族舞蹈的历史变迁与发展专业: xxx 姓名:xxx 指导教师:xxx摘要回族舞蹈是伴随着回回民族的形成、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是在伊斯兰文化和中国本土文化的双向交流、渗透过程中新的文化创造,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宗教观念和民族生活的特定性,回族舞蹈无论是流散于民间的娱乐活动还是舞台表演的作品创作,都是在以表现民族精神气质、反映民族思想感情、展示民族生活风貌过程中形成自己艺术独特的审美风范。
笔者从回族舞蹈的起源与发展出发探讨了回族舞蹈的独特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回族,舞蹈,历史变迁,发展,审美特征ABSTRACTHui Hui ethnic dance is accompanied by 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 gradually formed in the Islamic culture and Chinese local culture, two-way communication, the process of penetration of new cultural cre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The religious concepts and the specific nature of national life, whether it is dispersed in Muslim folk dance entertainment or theatrical performances of works of creation, are in the national ethos of performance, reflecting the national sentiments, showing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life to form their own artistic style Unique aesthetic style. I dance from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ui of the Muslim dance off the uniqu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Key Words Hui, Dance, History development and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在千百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因受信仰与生活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习惯与文化,而回族舞蹈正是在这种环境中逐渐形成、传承与发展的。
踏脚稿子
踏脚踏脚是流传于泾源县回族群众中的一种运动娱乐形式。
“踏脚”又称为“弹腿”,完全依靠脚和腿部来完成各种攻防动作,双手只起平衡作用。
这项运动既是一种防身攻击技能,又是回族群众娱乐消遣的重要活动,每当农闲时节,劳作间隙,茶余饭后,人们不约而同的聚集到某一空地,便开始一对一、一对多、一群对一群的比个你输我赢。
周围站满了男女老少,场面比较热闹。
一、踏脚的起源及其传播的文化背景1.据民间传说,踏脚起源于唐代。
唐“安史之乱”期间,在灵武称帝的唐肃宗李亨曾向波斯和回鹘借兵助其评判,这些波斯士兵在闲暇时常在军营中表演一种以腿和脚动作为主,并加入部分武术动作的集体或个人的对抗来娱乐,因其军门前大多扎有花门,所以当时称这种运动为“花门踏脚”。
“安史之乱”平定后,这支波斯军队因回家路途过于遥远,便在当时朝廷的安排下,娶汉人女子为妻,留居长安附近,并逐渐演化为回族。
“踏脚”这种古老的中亚运动艺术形式也就植根于回族群众中间。
随着伊斯兰文化和汉族文化的水乳交融,大量元素也被吸收进了踏脚运动当中。
到了清朝同治年间,地方团练大规模屠杀回族民众,民族矛盾不断激化,陕西回民在任武、洪兴的率领下,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回民起义,经过十年的浴血奋战,这场起义被清政府残酷镇压,失败后的回族民众被清政府强行迁移到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偏僻荒凉的地方,任其自生自灭。
其中近一万多陕西渭南人安插在现在的泾源县,从此,“踏脚”便在泾源县安家落户。
2、踏脚传播的文化背景在经历一千多年的历史风雨,踏脚依然在回族群众中有着强盛的生命力,这和回族特殊的文化有着极深的渊源。
由于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回族是禁止饮酒的,并且对歌舞乐器也有一定的限制,但对锻炼身体、打斗方式都比较提倡。
其次,回族重视经商,也善于经商,古时候,大多经商的回族都是赶着骆驼、马帮走南闯北,一出门就一年半载的,旅途中的寂寞很大程度上也依赖踏脚来消遣,并且踏脚也具有防身攻击的作用。
自回族产生以来,大都有尚武的习俗,一是因为尚武是圣心(即默罕默德圣人留下的传统),二是因为回族在中国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形式,为抵抗外来压迫和排挤作为自卫的重要手段,所以自唐朝至现在历朝都有著名的回族武术家出现,尤其象明朝的开国元勋常遇春、胡大海、著名武术高手马世龙;清朝时期智勇双全的哈国兴吴钟等,清末民初著名的“大刀王五”、“神力千千五”的王子平(看过《武林志》的人都知道,主人公东方旭的原型就是打败俄国大力士的回族武术家王子平,他真正的功夫就是弹腿,在历史上回族创立了查拳、发扬了弹腿、心意拳、太极拳等,大家都知道中国武术四大流派有少林、武当、峨眉、昆仑,而其中的昆仑派就是西北回族拳师以昆仑山为标志创立,并列于中华武术之林。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
探索无止境
一.年度实施计划
(1)大三第一学期:本学期将由小组进行我组在 人格养成计划中的第一个任务和开展第(2)个活 动即完善人格:参加人格养成专题讲座;创办校园 简报、校内各类报刊等;其他有益于帮助学生完善 人格的创新实践活动。以及第(3)个活动即健康 身心:培养一项运动健身技能,并坚持锻炼。任务 是通过网上、图书馆查找和到各个市人民政府及相 关单位收集关于银川市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以 及开展开展培养公民责任和公德意识的社会调查的 活动。然后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并制成 书面材料。
Thank you!
• 活动开展先进行详细的计划,确定开展的对象,人数、 统计受益人数、进行分项总结、记录、拍照、访谈、 汇集信息,然后在整理,分析制成书面材料汇入人格 养成小组总结中
三.目前内容展开工作
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1) 2013年10月3日,我小组去宁夏永宁县回乡文化园进
welcome to use these PowerPoint templates, New 行调研、采访。 Content design, 10 years experience
下一步工作计划
• 1. 开展三大支撑九大方面的第(4)(5)(6) 个活动即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创新思维。 • 2、活动任务: • (1)组织队伍去参观宁夏各地区的文化馆,纪念 馆、展览馆,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信息记录, 以及对馆内负责人进行采访。 • (2)走访民间和实地考察向当地人了解非物质文 化的基本情况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参与到保护宁 夏回族非物质文化队伍中,亲自体验其中简易的 文化活动。 • (3)然后召集大家开展讨论大会,对其进行总结, 并将讨论结果整理成书面材料,汇入人格养成学 习实践活动的总结中。
宁夏民族民间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宁夏民族民间文化的开发与保护近些年来,由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民族传统文化生存环境急剧恶化,大批有珍贵历史价值的文化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破坏;一些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民族艺术、技术、礼仪、节庆等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一些传统技艺濒临灭绝;与此同时对民族文化的盲目开发也造成对原生态民族文化的破坏,民族文化发展中的凸显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民族地区和谐发展和民族团结,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已刻不容缓。
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
民族民间艺术作为民族社会生活的形象代表,反映着民族社会历史、文化以及民族心理,在民族社会生活中的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民族文化艺术随着社会环境而变化,同时也反作用于社会生活的发展。
从广义上讲,民族文化是人类对社会和自然的适应方式。
人类为适应环境创造了一定的生活方式,一定的生活方式产生了相应的文化方式,因此,文化成为人们适应环境和社会的对应物。
从狭义上来讲,民族民间文化以各种文化形态来体现和存在,主要表现为民族族服饰、民族宗教、民族节日、民族建筑、民族文物、民族戏剧、民族音乐、民族语言、民族文字等客观存在。
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与精神空间,是一个群体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也是该群体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核心则是这个群体人们心理认同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自然观、宗教观、历史观、民族观、社会观、情爱观乃至民俗民风、生产技能等,因此,这种文化艺术的所有表现方式都是这个群体思想感情的集体表达方式,属于这个群体所共同拥有。
因此,民族民间文化所包含的民族认同、情感要求、生活经验和审美体验,成为该民族的独特标识。
成为信仰和心灵家园。
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民族的群体行为和群体关系,对整个民族的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无论是已然逝去的、行将没落的,抑或全面复活的、良性发展的,民俗文化以其自身的魅力和价值穿越时空之遮蔽,激活历史的、民族的、个体的灵魂记忆,不容置疑地存在着,存在的民俗是民族文化的根。
宁夏泾源县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
遗产名录。 由于受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 的影响 , 西方文化 、 流 行文化 、 汉族文化正严重 冲击着广大少数 民族地 区 , 而宁夏南部 山区长期传 承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于土俗 、 弱势 , 正处于濒 临 消 亡 的境 地 , 此有 效 地 保 护 这 些传 统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已变 得 因
.
“ 踏脚 ” 流传在泾源香水镇 园子村 回族 群众 中的~种 民间 是
竞技活动 , 唐朝时期传人我 。 安史之乱 ” 唐“ 期间 , 唐肃宗 曾向波
斯借兵帮助其平定叛乱 , 士兵 闲暇时常在军 营中表演 的一种 以腿 和脚部 动作来 自娱 自乐 , 身健 体 , 练攻击敌人的竞技性很强 强 训
、
泾源 “ 踏脚 ” 历史 渊 源 的
代流传于 回族群众 中的一 种传 统体育项 目,具有广泛 的群众基 础。 目前 , 罔的陕西 、 我 甘肃 、 青海 , 回族聚居的地方“ 凡 下方” 颇为 活跃 , 人们常在茶余饭后聚在一起对 弈。在宁夏 回族 自
的腿 脚 功夫 。 其军 营 门前 大 多 扎 有花 门 , 因 故称 之 为 “ 门踏 脚 ” 花 。
泾 源 回族 方 棋 历 尽 百 年 之久 ,是 泾 源 回族 体 育 中 的瑰 宝 , 深 受 回族 群 众 喜 爱 。 方棋 最 早 盛 行 于 西 北 地 区 的广 大 农 村 中 , 别 特 是 在 回族 群 众 中广 为 流 行 。 今流 传 的一 首 宁 夏 民 间“ 至 花儿 ” 唱 还 道 :漫 首 花儿 下 盘 方 , 一 解 阿 哥 的心 慌 … …” “ 解
“ ” 更 为 吻合 ; 外 , 下 泾 源 回族 方 棋 时 , 方 字 另 在 由于 棋 盘 上 的 交 叉
挖掘回族舞蹈动作之根 ——评《回族舞蹈教材(基本动作卷)》
挖掘回族舞蹈动作之根——评《回族舞蹈教材(基本动作卷)》作者:张嘉婧来源:《大学教育科学》 2017年第6期舞蹈作为一种以人体为主要表现方式和表演载体的艺术形式,自古就是各族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可以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俗特点。
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深层积淀,在不同的历史渊源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民俗风情和民族审美,同时也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民族舞蹈。
手舞足蹈之间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进程,铭刻着民族的发展脚印,展露着民族的情感,是一个民族属性认定的重要标志,是值得我们去保护和继承的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近代以来,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民族舞蹈事业曾遭受致命打击,多种民族舞蹈几近灭绝。
所幸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日益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对民族舞蹈发掘和发展的力度日益加大,再加上几代舞蹈工作者们的不懈努力和薪火相传,多种民族舞蹈正在重新焕发生机。
正是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王玉梅、庞玉瑛等经过多年的实地采风、资料整理,编著了《回族舞蹈教材(基本动作卷)》(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一书。
该书以回族民俗舞蹈为研究主体,对其基本动作、步法及形态等进行了全面、规范的整理,形成了系统的教学体系,有利于对回族舞蹈的保护和进一步普及推广。
我们都知道,回族人口众多,分布广泛,但也正是由于这种“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格局使得各地区的回族之间联系较为不便,很难形成较为统一的舞蹈形式。
而且,回族的审美观念存在相对独特性,不能正常地发挥和传承,再加上回族是元末明初才形成的一个“新民族”,没有经历过部落氏族、刀耕渔火的发展历程,等等,这些都导致了其舞蹈原始素材的贫乏与收集的困难,也使得一直以来,没有一部完整的回族舞蹈教材面世。
在这种局面下,该书的问世更显珍贵。
该书内容全面,层次清晰,系统地对回族舞蹈进行了素材搜集、资料整理和编撰。
全书共分为五个章节。
第一章介绍了在舞蹈中手的基本动作和形态,包括基本的手型动作和练习方法,舞蹈中手的基本位置、基本的手式以及整个手臂的连接动作练习等。
浅谈宁夏泾源县回族“踏脚舞”的传承和保护
作者: 王博
作者机构: 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出版物刊名: 戏剧之家
页码: 147-148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22期
主题词: 回族舞蹈 踏脚舞 传承 保护
摘要:2004年,"踏脚舞"被国家文化部列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众的审美及娱乐口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相应体现在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方面。
泾源县作为回族居住地,"踏脚舞"的传承和发展目前面临着巨大挑战。
本文将以"踏脚舞"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传承和发展为主题,通过对此民间舞种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从而对传承和保护提供一些理论性意见和见解,对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寄予厚望。
由“武”到“舞”回族踏脚遗产的文化转换
第37卷第1期2021年2月吉林体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lin Sport UniversityVol.37No.1Feb.2021V民族传统体育学由“武"到“舞":回族踏脚遗产的文化转换虎晓东1秦丽^2咸云龙1(1.宁夏大学体育学院,宁夏银川7500212.±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200438)摘要:从文化生产的视角出发,探究踏脚遗产的文化转换历程,为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个案研究。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口述史等研究方法,对不同历史背景下踏脚由“武”到“舞”的生存空间、技术生产和意义重组等过程进行阐释。
研究认为:踏脚的生存空间由最底层的生存需求转变为高层次的个人以及社会需求;技术体系随着生存空间及社会需求的不同由“武”转变为“舞”;意义重组由早期的“尚武”之意,在社会变迁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转换为“爱情、地位、身份、集体记忆、相互在场、传承教育”等文化符号。
关键词:踏脚;文化遗产;文化转换;文化生产中图分类号:G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365(2021)01-0104-05From“Martial Arts”to“Dance”:The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of Hui Nationality S Tajiao HeritageHU Xiao-done,QI Li1',XI A N Yun-long1(1.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Ningxiv University,Yinchuan750021,China;2.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i,Schooi of Martiai Arts,Shanghai200438,China)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i production,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ocess of culturai transformation of Tajiao,and provides a case study for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tangiblo culturai heritage protection.With the methods oO literature review and oral history,this paper mainly expiains tUe iiving space,technical production and meaning reorganization of Tajiao from"martial arts”to"dance”under diterent historical backgrounds.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living space of Tajiao has changed from the lowest survival demand to the high-level personal and social demand;With the difference of living space and social needs,the technical system has changed from"martial arts”to"dance”;Meaning reorganization changed from the early meaning of"martiai arts”to culturai symbols such as"love,status,identity,ccllective memory,mutuai presence,inheritancc and educationx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ociai change and protection of”intangible culturai heritaae.Key words:tajiao;cuitural heritaae;transcuituration;cuitural production“踏脚”起源于陕西,清末传入宁夏南部⑴,有“回鹘花门舞蹈说、商旅赶牲说、弹腿说,⑷三十六路梅花腿说”,伴随着社会文化场景的历史变迁,逐渐由“武”到“舞”,转换为一种集展演、竞技、娱乐、健身等为一体的民俗体育项目——“踏脚舞”。
宁夏踏脚运动传承路径优化策略研究
宁夏踏脚运动传承路径优化策略研究宁夏踏脚运动传承路径优化策略研究引言踏脚运动是宁夏回族地区的传统民间体育项目,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新生代对娱乐方式的需求变化,宁夏踏脚运动正面临着走向边缘化和衰退的问题。
为了推动宁夏踏脚运动的传承发展,本文将从路径优化策略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有效传承和发展这一传统体育项目。
一、了解踏脚运动的文化内涵踏脚运动作为宁夏回族地区的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为了有效传承和发展,我们必须首先深入了解其文化背景和内涵。
踏脚运动不仅仅是简单的体育项目,更是回族社会重要的娱乐方式和文化载体。
踏脚运动融合了舞蹈、音乐、歌词等多种艺术形式,反映了回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生活态度。
二、加强踏脚运动的传统价值宣传通过加强踏脚运动的传统价值宣传,可以提高人们对踏脚运动的认知和兴趣,进而推动其传承发展。
首先,可以举办踏脚运动比赛和文化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同时,通过媒体宣传、学校教育等途径,向年轻一代传递踏脚运动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激发他们对踏脚运动的兴趣和热爱。
此外,可以配合相关的展览和演出,将踏脚运动的艺术魅力展现给更广大的观众,增加其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挖掘踏脚运动的市场潜力踏脚运动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可以开发出许多具有市场潜力的衍生产品。
例如,可以推出与踏脚运动相关的纪念品、服装、饰品等,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并提高其知名度。
同时,可以发展踏脚运动旅游产品,结合宁夏地区的自然风光和文化景点,打造踏脚运动体验项目,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踏脚运动的传播范围,也可以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四、加强踏脚运动教育培训在推动踏脚运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培养新一代的踏脚运动传承者至关重要。
通过加强踏脚运动的教育培训,可以提高传承者的专业水平和艺术修养,促进踏脚运动在宁夏地区的传承发展。
可以成立专门的培训机构,为有意愿从事踏脚运动的年轻人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技能和认知水平。
宁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
YI N Di n g
( Ni n g x i a M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Yi n c h u a n 7 5 0 0 0 4 , Ni n g x i a , C h i n a )
摘要 : 运 用文献资料法等对 宁夏回族 自治 区体 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 究。 结 果显示 : 宁夏共 有 1 2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均 为回族项 目或回族地 区项 目, 级别均为 自治 区 ( 省) 级。宁夏体 育非物质 文化 遗产保护传承 面临的困境 有: 经 费投入不足 , 重视程度 不够。 后备人才 匮乏 。 提 出宁夏体育非物质 文化遗 产保 护传 承对 策有 : 多渠道 筹措投 入经费, 多部 门联合加强重视 , 多方 式培 养后 备 人 才 , 引入 “ 互 联 网+ ”模 式 。 关 键 词 :体 育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 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 产 ( i n t a n g i b l e c u l t u r a l h e r i t a g e ) 指被 各 群体、 团体 、有 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 的各种实践 、 表 演、表现形式 、知识体系和技 能及 其有 关的工具 、实物 、 工 艺品和文化场所 。 2 0 0 6年 ,国务 院公布 了首批 国家级非 物 质文化遗产 , 自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工作 开始迈 向新 台阶 。宁夏是 以回族 为主的民族聚居地 ,回族群众在 长 期 的生活 中创造 了诸 多的文化 ,其 中不 乏非物 质文化遗产 。 体育是文化 的一部分 , 宁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面临着传承 人年迈、继承人少 、难 以延续等 问题,如何 更好地保护和传 承是 当务之急 。 本研 究立 足于 宁夏体 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面 临 的现状 , 积极寻求其保护传承对策 , 为 宁夏体 育非物质文化 遗产发展提供借鉴 。 l宁夏体育非物资文化遗产概况
试论踏脚舞的健身价值和民族文化特征-中国民族文化
试论踏脚舞的健身价值和民族文化特征:中国民族文化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1)11-000-02 摘要概述了宁夏回族踏脚舞的起源和发展,对踏脚舞的健身娱乐价值和文化特征进行分析。
研究表明,宁夏回族踏脚舞既属于艺术范畴,又属于体育手段,踏脚舞不仅具有民族性、地域性、表演性、观赏性、交融性等文化特征,而且还具有健身、健心、体育旅游开发等社会价值。
关键词踏脚舞健身娱乐价值文化特征回族回族是中华民族中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和灿烂艺术文化的民族之一,在几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回族与各族人民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创造了灿烂悠久的回族文明史,也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民间舞蹈和民族传统体育,展现了回族所独有的民族魅力,有着相当高的审美价值和科学价值。
宁夏泾源的回族踏脚舞是回族最具特色的舞蹈之一。
一、宁夏回族踏脚舞的起源和发展起源于汉唐时期的“踏脚舞”最初属于武术“弹腿”,曾在陕西渭南、西安等地回族群众中流传。
当时纯属武术项目,强劲彪悍有完整的套路,回族男性青年在沐浴礼拜之前,先练习一套“弹腿”,然后再去做礼拜”。
“踏脚”的流传最初是因为具有经商传统的回族群众在出门谋生时,出于安全需要,专门练就的用于防身自卫的格斗术。
主要以腿和脚的协调动作来完成踏脚,故称弹腿。
在唐代较为盛行,并被唐太宗李世民看中选进宫内表演从此“弹腿”这一运动在回族群众中流传开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群众逐渐把“弹腿”改名为“踏脚”。
至清朝中叶,清政府将大批回族群众强行分散流放,宁夏泾源县园子村回族就是当时从陕甘一带迁徙而来的。
踏脚从此从专门的武术套路逐渐与回族舞蹈相合产生出具有鲜明回族特色的一种民族民间艺术形式―踏脚舞[1]。
其动作幅度大、竞技性强、节奏明快、任何用具都可敲击伴奏,不受场地环境影响,融武术与舞蹈于一体,是一种群传方式的民族民间舞蹈,由于无舞谱,只能在集体中学会。
踏脚舞从踏脚这一回族原始武术运动形式创作演变为舞蹈形式而来,无疑,在回族舞蹈的发展史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大山深处的民间之舞
■岁月钩沉大山深处的民间之舞回族/拜学英走进六盘山腹地的泾河两岸,在回族山村里经常能见到头戴白帽的小伙子聚集在田间地头、村头巷尾、打麦场上、清真寺院里玩踏脚,你踏我躲,你攻我守,互不相让,不时伴随着“哎吆吆”的呼喊之声,热闹精彩,引来围观者的喝彩。
清代流传于陕西关中回族民间,集健身娱乐于一体的踏脚,是农人们闲暇之余自发性的活动。
农活间隙的田间地头、农闲季节的村头巷尾、茶余饭后的麦场上、礼拜前后的清真寺院子都是踏脚的最佳场地。
血气方刚不甘寂寞的回族少年、小伙子们三个一帮,五个一群,谈笑间就玩了起来,乐此不疲。
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居住在关中地区渭河两岸的回族不堪清廷实施的民族岐视压迫政策,为捍卫信仰与正义,揭竿而起。
一时,三秦大地反抗清廷统治的回族起义成燎原之势。
历时十余年的陕西回族起义,被历史学家誉为“曾动摇了清朝根基”。
不幸的是,这次起义在清廷的残酷镇压下最终失败了,义士血染沙场,幸存下来的一部分老弱病残者被清廷“善后安置”到了远离三秦大地的泾河源头。
他们带来了回族的宗教信仰,带来了关中一带的生活方式,更带来了浓郁的秦音和方言俚语。
民间的娱乐健身活动踏脚也从此来到了泾河源头。
虽从渭河两岸来到了泾河源头,踏脚的一招一式仍保持着原来的姿势,或一对一,或一对三,或家族对家族、村庄对村庄。
方式仍是你踏我躲,你攻我守,仍是那么勇猛顽强,龙腾虎跃。
观者呐喊助威,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场面仍那么热闹。
寂静偏僻的回族小村因有了小伙子们的踏脚而充满生机;远离故土家园的人们看着他们熟悉的踏脚在异地他乡被后生小伙儿踏得像模像样,使他们艰辛的生活平添了几多情趣。
泾源回族至今流传着关于踏脚来历的辛酸故事:清朝初年,陕西渭南园子村回族少年马志勇,天生残疾,孤苦贫寒,靠讨饭度日。
一天,讨饭到邻村,一群无赖见他是个没手娃,欺辱打骂他,他被打得遍体鳞伤。
一位好心人路过,顿起同情恻隐之心,抬手展脚驱散了无赖,又向马志勇传授了一套祖传用脚防身的功夫——弹腿。
回族“踏脚”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禹飞龙
作者机构: 宁夏银川市西夏区兴泾回民四小,750021
出版物刊名: 中国学校体育
页码: 87-88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2期
主题词: 小学体育教学;回族;体育课堂教学;民间娱乐活动;体育教学改革;体育课程教学;表演项目;少年儿童
摘要:“踏脚”项目是泾源回族特有的体育表演项目,是一项既能健身又能防身的民间娱乐活动。
它所表现出来的趣味性、普及性、简便性、健身性和娱乐性等特点,符合少年儿童的身心规律,符合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深受学生喜爱、易于在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开展,所以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机融入、运用,对丰富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促进回族体育项目的长足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经过笔者几年来在小学体育课堂中的实践应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全国只有泾源县园子村流传着少数民族回族踏脚
全国只有泾源县园子村流传着少数民族回族踏脚全国只有泾源县园子村流传着少数民族回族踏脚1985年,文化部、国家民委和中国民协联合展开了“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泾源县也如火如荼展开了对当地谚语、歌谣、民间故事开始了搜集和编辑。
“当时知道香水镇园子村有踏脚这样的少数民族回族竞技项目,之前仅仅把它当成一种普通的民间竞技项目来收集,并没有想过它竟然蕴涵着如此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
”时任泾源县文化馆调查组成员之一的李光辉如是说。
1987年,李光辉和文化馆的其他4名工作人员,来到泾源县香水镇园子村展开“三套集成”工作,从事舞蹈艺术的他在观看了当地村民踏脚的表演时,发现踏脚刚柔相济,有很强的竞技性和表演性,有进一步开发的潜力。
踏脚不但仅是当地少数民族回族的一种娱乐竞技活动,其背后还有少数民族回族文化蕴涵其中。
踏脚是从汉、唐时期从西域传入中国的一种少数民族回族攻防武术,在宋代走向兴盛。
因为清王朝镇压少数民族回族起义,陕西渭南一带的少数民族回族流亡者将踏脚带到了泾源县园子村,成为了该村特有的一种健身强体的竞技运动项目。
李光辉说,表现踏脚体育运动的踏脚舞,是一千多年前从西域流传到中国的,成为少数民族回族唯一的民族舞蹈。
相关专家在北宋著名画家马远的《踏歌图》里,发现了描述陇上人家踏脚娱乐的情景。
并在大量的普查与历史资料研究中,发现当前全国只有泾源县园子村还传承着这种少数民族回族民族艺术,其他地方都已经失传。
随着对踏脚的发掘研究,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不但仅是一种当地人的竞技运动,更主要的是传承着少数民族回族特色的一种民族文化。
于是对踏脚越来越重视起来,逐步开发起其舞蹈表演的特性。
1989年,在第四届自治区民族运动会上,踏脚舞被列为表演项目,获得表演类金奖。
在1995年和1999年两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都获得表演类金奖。
在2003年的全国民运会上获得二等奖。
少数民族回族传统踏脚呼唤后来人2006年泾源县旅游局对该村实行普查,当前会表演“踏脚舞”的有870人,其中,20岁至50岁之间的青壮年只有451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很 好 的 发展 和 保 护 回族 优 秀 舞 蹈 文 化 的 重 要 体 现 。 察 , 下详 细 笔 记 。 ” 记 关 键 词 : 国 民族 民间 舞 课 程 回 族 舞 蹈 宁 夏 泾 源 “ 脚 ” 保 护 传 承 中 踏
为和 思 想 , 与他 们 建 立 社 会 关 系 的 研 究 活动 。 研 究 中 要 进行 记 录 观 在
国列 为 非 物质 文 化 遗 产 项 目。 们 所 研 究 的这 一 项 课 题 就 是 为 以后 填 补 中 国 群 住 在 一 起 , 习、 用他 们 的 语 言 , 着 理 解 对 他 们 来 说 重 要 的 行 我 学 使 试 民 族 民 间 舞蹈 课 程 回族 舞 蹈 教 材 提 供 了有 价 值 的 理 论 依 据 和 方 法 , 时 也 是 同
1 中 国 民族 民 间舞 课 程 、 学含 义 教
பைடு நூலகம்
为 主 的 方 式 收集 舞蹈 动 作 、 化背 景 等 相 关 资 料 , 通 过 这 些 资 料 来 文 并 分 析理 解和 解释 其 舞蹈 动 作 现 象 的一 种 研 究 方 式 。 它 既是 采 集 舞 蹈 为 目标 或计 划 , 把课 程 视 为教 学 过 程 要 达 到 的 目标 、 学 的预 期 结 动 作 素 材 、 既 教 了解 特 定 区域 人 民 的 民 族历 史 及 原 始 自然 的 生 活状 态 、 获 果或教学的预 先计划 ; ③课程作 为学 习者 的经验或体验 , 既课程是学 取舞蹈创作 灵感 、 感悟特定区域民族精神 的方式 , 同时也是一种舞蹈 生 在 教 师指 导 下 所获 得 的 经 验 或体 验 ,以 及 学 生 自发获 得 的经 验 或 理 论 的建 构 方 式 。 的基 本 特 征 是— — “ 它 田野 ” 既 必 须 深 入 到 田野 乡 , 体 验 。 中 国 民族 民 间舞 蹈 的课 程 , “ 程 ” 个 宏 观 概 念 下 的 子 项 , 是 课 这 间 , 入 到 劳 动 人 民 的社 会 生 活 环 境 , 且 要 在 其 中 生 活 一 段 时 间 , 深 并 它 必须 符合 上 述 规 定 , 时也 需 延 伸 自身 的特 征 。 此 中 国 民族 民 间 同 为 靠 观 察 、 问 、 受 、 仿 和领 悟 , 了解 采 风 的 对 象 。 询 感 模 去 舞 课 程 既 “ 国 民 族 民 间 舞课 程 是 学 生 ( 童 、 年 、 年 ) 了达 到 中 儿 青 成 为 32 宁 夏 泾 源 地 区 园 子 村 的 “ 脚 ” 演 现状 回 族 “ 脚 ” 从 . 踏 表 踏 舞 获得从事 民间舞活 动( 践、 赏 ) 实 鉴 的能 力 , 必 须 取 得 的 相 应 的 经 回族 原 始 武 术 运 动 形式 创 作 演 变为 舞 蹈 形 式 ,可 以说 在 回族 舞 蹈 发 而 验 。 民间 舞课 程 设 置 的 目标 应 着 眼 于 那 些 在 社 会 生 活 中无 法 自然 获 展 的历 史 上 迈 出 了可喜 的~ 步 , 脚 舞 具 有 很 强 的 民族 艺 术性 , 现 踏 体 得 , 必 须 经 由学 校 教 育 才 能获 得 的经 验 。 教 学 有 两 层 含 义 组 成 , 而 ” 既 了回族人 民勇敢顽强、 憨厚爽朗的民族性格 , 尤其是流传在我们这次 教 学 是 教 与 学 的统 一 , 学 既是 科 学 又 是 艺术 。 什 么 是 中 国 民 族 民 实地深入的宁夏泾源县园子村 的踏脚 ,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健身 教 那 间舞教学? 既中国民族 民间舞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 的交往过 运 动 的 竞 技 性 蜚 声 全 国 乃至 世 界 。 目前 全 国 只 有泾 源县 园子 村 流传 “ 程, 是教 师 的 教 与 学 生 的 学 的 统 一 活 动 , 这 个 过程 的 交 往 中 , 生 着 回族 “ 脚 ” 在 学 踏 。 掌 握 了 一定 的 中 国 民族 民间 舞 知 识 技 能 ,并 形成 一定 的 实践 与 鉴 赏 当我 们 对 泾 源 县 旅 游 局 进 行 采 访 时 ,相 关 工 作 人 员 告 诉 我 们 能力 , 同时 人 格 获 得 一定 的 发展 , 是 艺 术 的 普及 又是 科 学 的探 究 过 “0 6年旅游局对 该村进行普 查 , 既 20 会表演 “ 踏脚 舞” 的有 8 0人 , 7 其 程。” 中 ,0岁 至 5 2 O岁 之 间 的青 壮 年 只 有 4 1人 。 ” 当地 的相 关 人 员 告 5 据 2 目前 回族 舞蹈 在 中 国 民族 民 间舞 蹈 课 程 中 仍 然是 一项 空 白 诉 我们 , 目前 泾 源 “ 脚 ” 的传 承 人 大 多数 年 事 已高 , 的 已相继 离 踏 舞 有 中 国 各 民族 、各 地 区 的 民间 舞 蹈 基 本 上都 是 从 本 民族 人 民 的劳 世 , 而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或者忙于经商 、 务农 , 致使“ 踏脚“ 舞后继 动 和 生 活 中取 材 进 行 创 造 或 演 化 出 来 的 。 不仅 显 示 了 各 民族 风 尚和 无 人 。 外 , 另 由于 当地 研 究 经 费 紧 张 , 目前 泾 源 县 并 没 有成 立专 门的 ” 习俗 , 展 现 了各 民族 人 民 的心 理 素 质 与 审 美 情 趣 。 也 它凝 聚 着 世 代 劳 踏 脚 ” 表 演 队 伍 , 当有 重 要 的 表 演 任 务 时 , 会 把 这 些在 外地 打 舞 每 就 动 人 民 辛勤 汗 水 、 明智 慧和 朴 实情 感 , 是我 国 民族 文化 的重 要 组 工 的村 民召 回来 , 表 演 结 束 后他 们 再 重 新 出去 找 工 作 。在 面 临 “ 聪 它 等 踏 成部分。 回族 作 为 中 国 少数 民族 重要 的组 成 部 分 , 的 舞蹈 文化 也 不 脚 ” 它 舞蹈 失传 、 绝 的危 机 下 , 源 县旅 游 文 化 局 提 出 对 现 有 高龄 “ 灭 泾 踏 容 我们 忽视 。 过我 们 对 回族 舞 蹈 的深 入 了解 , 于 宁 夏泾 源 地 区的 脚 ” 传 承 人 以 民 政 救助 的 方 式 发 放 生 活 费 、 通 位 舞 医疗 费 , 时 对 其 进 行 及 回 族 “ 脚 ” 蹈 正 面 临 着 失传 、 临 灭 绝 的 危 机 , 踏 舞 濒 同时 在 全 国深 入 开 有 限 的 保 护 。 保 护 这 种 独 有 的伊 斯 兰 文 化 舞 蹈 艺 术 , 源 县 组 建 了 为 泾 展 保 护 非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的 工作 大潮 中 , 宁夏 泾源 县 的 回族 踏 脚 由于 以 当地 文 化 骨 干 为主 、吸 收 区 内外 专 家和 大专 院校 教 授 为成 员 的 专 地 位 的 重要 性 , 已经被 全 国列 为 非物 质 文 化 遗 产 项 目。 们 所 研 究 的 家指导组 , 我 制定 出台了《 回族踏脚舞保护工程 实施 方案》 非物质 文 和《 这 一项 课 题 就 是 为 以后 填 补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舞蹈 课 程 回族 舞 蹈 教 材 提 化遗产保护办法》 积极普查抢救 , , 多措并举保护与挖掘 “ 踏脚” 舞。 供 了 有 价值 的理 论 依 据 和 方 法 ,同 时 也 是很 好 的 发展 和 保 护 回族 优 33 宁 夏 泾 源 地 区 “ 脚 ” 武 术 形 态 特 征 ‘ 脚 ”又 称 弹腿 , . 踏 的 ‘ 踏 , 秀 舞蹈 文化 的重 要体 现 。 是 一种 集娱 乐 、 蹈 、 技 和 健 身 于 一体 的 民 间艺 术 。 脚 时 , 舞 竞 踏 选手 要
宁夏 泾 源 回族 “ 脚 " 蹈 的调 查 研 究 与保 护 踏 舞
雍风 鹤 马冠卿 (. 趸 1宁夏大 学音乐 学院;. 2宁夏总工 会文工团)
摘 要 : 过 我 们 对 回 族 舞 蹈 的 深 入 了解 , 于 宁 夏 泾 源 地 区 的 回 族 “ 通 位 踏 3 对 宁夏 泾 源 地 区“ 脚 ” 田 野调 查 踏 的 脚” 舞蹈正面 临着 失传 、 濒临灭绝的危机 , 同时在全国深入开展保护非物质文 31 田野 作 业 的概 念 与 特 征 “ . 田野 作 业 又 称 田 野 工 作 , 人 类 是 化遗产的工作大潮中 , 宁夏 泾 源 县 的 回 族 踏脚 由于 地 位 的 重 要 性 , 经 被 全 学 家工 作 的 基 本 方 式 。 义 而 言 , 人 类 学 家 长 期 与 另 一 种 文化 的族 已 广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