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语文一轮专项复习(粤教版):古代诗文阅读练习07)
韶关市普通高中2013届高三联语文试卷高考模拟卷高三总复习粤教版语文试题下载

韶关市普通高中2013届高三联语文试卷高考模拟卷高三总复习粤教版语文试题下载试题预览韶关市普通高中2013届高三联考卷语文ldj 2013.2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目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
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 裙裾/拮据峥嵘/诤言聒噪/恬淡着装/不着边际B. 穴位/戏谑侵略/亲家铁锹/悄然赡养/瞻前顾后C. 针灸/韭菜弥漫/奢靡殷实/殷红拾掇/拾级而上D. 绥靖/骨髓缄默/信笺飞镖/剽悍裨益/稗官野史2.下面一段文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从重庆市区委书记雷政富,到深圳市副市长梁道行,短短数周,多名官员亦步亦趋,纷纷落马,中央反腐决心清晰可见。
叫好的同时也要警醒,决心能成就一时之效,完善制度方可长治久安。
治国先治吏,治吏必从严。
政府官员心怀敬畏,谨言慎行,权力才不会失范,民心才不会失散。
“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A.亦步亦趋 B.长治久安 C.谨言慎行 D.人亡政息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以后,罗阳同志就一直从事飞机研制、生产、设计工作,30年里尽心竭虑、无怨无悔,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心血奉献给了祖国的航空事业。
高三语文 古代诗文阅读练习08 粤教版

2013届高三语文古代诗文阅读练习08 粤教版【考点对应练】对点一:炼字炼句(一)炼字1.(2009·山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远杜牧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侧重考查炼字。
前两句分写舟行所见水容天色。
“漫悠悠”,见水面的平缓、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空寂。
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
一、二两句之间,似有一个时间过程。
“水面漫悠悠”,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时的景象。
过了一会儿,风变紧了,云彩因为风的吹送变得稀薄而轻盈,天空显得高远,空气中也散发着秋天的凉意。
“欲变秋”的“欲”字,正表现出天气变化的动态。
从景物描写可以感到,此刻旅人的心境也由原来的相对平静变得有些骚动不宁,由原来的一丝淡淡的孤寂进而感到清冷了。
这些描写,都为第三句的“客心孤回”作了准备。
【答案】“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透露出江上的清寂。
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
为第三句的“客心孤回”作铺垫。
2.(2010·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好事近①陆游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
两岸白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
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高三语文 古代诗文阅读练习13 粤教版

专项知能检测(13)1.大学自主招生面试时有一分钟的自我介绍时间,下面是某同学的陈述,其中有些内容游离中心,有些措辞不当,请加以修改。
老师,您好!①敝人叫王龙,今年18岁,是ⅹⅹ中学的高三毕业生。
②我身高1米8,身体健康。
③我很喜欢看书,也喜欢滑冰、弹琴等一些娱乐性活动,④在文学、体育、艺术等方面多有建树。
⑤我坚强乐观,从不怕困难,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
⑥我最大的优点就是善解人意,我会在朋友最无助、最伤心时悄悄送去关怀。
⑦某某大学,学术氛围浓厚,是我一直向往的名校。
⑧我的家乡在古都西安,那里有闻名世界的兵马俑,有美丽的骊山、现代与历史交融的大雁塔等,欢迎老师有时间去做客。
⑨希望贵校能慧眼识金,我将倍加珍惜。
谢谢!必须删除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需要修改的句子:将____________(填序号)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____________(填序号)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必须删除的句子:③⑧需要修改的句子:将①改为“我叫王龙,今年18岁,是ⅹⅹ中学的高三毕业生。
”将④改为“在文学、体育、艺术等方面均有突出表现。
”2.下面是一个求职人员在参加面试时说的一段话,语言表达上有多处存在问题,请找出四处加以修改。
①尊敬的经理,您好!②贵公司有着先进的经营理念,③经济效益显著,④管理制度健全,⑤社会影响很好,是我梦寐以求的工作单位。
⑥今天我申请这个职位,非常适合我的专业和兴趣。
⑦我喜欢做销售,觉得推销成功以后很有成就感。
⑧在大学读书时我卖过手机卡,推销过《李阳疯狂英语教程》等书籍,我觉得自己具备一个优秀销售员的潜质,非常适合这个职位的要求。
⑨此外,我爸爸是一名出色的教练员,我从小就特别喜欢体育运动。
⑩请您给我一个机会,不然我会感到非常遗憾,贵公司以后也一定会后悔的。
高三语文古代诗文阅读练习10粤教

高三语文古代诗文阅读练习10粤教高三语文古代诗文阅读练习10粤教对点一:内容主旨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①.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①一水:亦作“二水〞。
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要分两步:第一步找出概括对象的典型意象及特点,第二步找出意象的共同特点加以概括。
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
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
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对雪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①。
①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此诗为《春望》同一时期的作品,从全诗看,说说本诗的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诗歌内容主旨的能力。
高三语文粤教版一轮复习滚动测试卷三 Word版含解析.doc

滚动测试卷三本试卷共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梦魇./笑靥.戏谑./琐屑.感喟./匮.乏B.谥.号/对峙.啁.啾/绸.缪请帖./字帖.C.拮.据/狡黠.箴.言/斟.酌狡狯./市侩.D.辟.谣/精辟.诅.咒/趔趄.角.色/角.斗答案:B解析:A项,yǎn/yè,xuè/xiè,kuì;B项,shì/zhì,zhōu/chóu,tiě/tiè;C项,jié/xiá,zhēn,kuài;D 项,pì/pì,zǔ/q iè,jué。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9月9日,上海芭蕾舞团的保留剧目、大型民族芭蕾舞剧《梁祝》在广州炫目上演。
芭蕾舞剧将《梁祝》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编成四幕舞剧:“共读”“送别”“抗婚”“化蝶”。
全剧的布景采用了春、夏、秋、冬四季随剧情的发展而变换的方式。
剧中的服饰、头饰美轮美奂,极具中国特色。
精妙绝伦的演出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A.炫目B.凄美C.美轮美奂D.精妙绝伦答案:C解析:C项,“美轮美奂”,形容房屋的高大和众多,用来形容服饰不贴切;A项,“炫目”,光彩夺目,眩人眼目,表示精彩,符合语境;B项,“凄美”,凄凉而美丽,符合语境;D项,“精妙绝伦”,精巧美妙到了极点,符合语境。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最新统计数字显示,6日是春运的第8天,中国铁路发送旅客503.2万人,比前一日增加约28.5万人左右,增幅明显。
全国铁路开行临时旅客列车564列。
B.虽然惩治腐败是我们党的一贯立场和方针,而且惩治腐败的力度逐年加大,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但无须讳言的是,腐败并未得到有效遏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整体阅读(一)单元测试(含解析)粤教版

专题规范练八文言文整体阅读(一)一、(改编自2013广东江门佛山联考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
春,二月,曹操攻黎阳,与袁谭、袁尚战于城下,谭、尚败走,还邺。
诸将欲乘胜攻之,郭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
今权力相侔,各有党与,急之则相保,缓之则争心生。
不如南向荆州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
”操曰:“善!”五月,操还许,留其将贾信屯黎阳。
后袁尚果自将攻袁谭,大破之。
谭奔平原,遣辛毗①诣曹操请救。
辛毗至西平见曹操,致.谭意,群下多以为刘表强,宜先平之,谭、尚不足忧也。
荀攸曰:“天下方有事,而刘表坐保江、汉之间,其无四方之志可知矣。
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数十万,绍以.宽厚得众心;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业,则天下之难未息也。
今兄弟遘恶,其势不两全,若有所并则力专,力专则难图.也。
及其乱而取之,天下定矣,此时不可失也。
”操从之。
后数日,操更欲先平荆州,使谭、尚自相敝,辛毗望操色,知有变,以语郭嘉。
嘉白操,操谓毗曰:“谭必可信,尚必可克.不?”毗对曰:“明公无问信与诈也,直当论其势耳。
今一旦求救于.明公,此可知也。
尚见谭困而.不能取,此力竭也。
兵革败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阋国分为二连年战伐介胄生虮虱。
加以旱蝗饥馑并臻,天灾应于上,人事困于下,民无愚智,皆知土崩瓦解。
此乃.天亡尚之时也。
以明公之威,应穷敌,击敝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
天以尚与明公,明公不取而伐荆州,荆州丰乐,国无亡衅②。
今因其请救而抚之,利莫大焉。
且四方之寇,莫大于.河北,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矣。
”操曰:“善!”乃.许谭。
冬,十月,操至黎阳。
尚闻操渡河,乃释平原还邺。
尚将吕旷、高翔叛归曹操,谭复阴.刻将军印以假旷、翔。
操知谭诈,乃为子曹整娉谭女以.安之,引军还。
(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四》,有删改) 注:①辛毗(pí),字佐治,颍川阳翟人。
辛毗先事袁谭,后归附曹操,官至卫尉。
谥肃侯。
②衅:征兆。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毗至西平见曹操,致.谭意致:转告B.力专则难图.也图:谋取C.谭必可信,尚必可克.不克:克服D.谭复阴.刻将军印以假旷、翔阴:暗中答案:C解析:C项,克:攻下,战胜,打败。
张孝祥:西江月·黄陵庙

篇一:西江月·黄陵庙西江月·黄陵庙西江月·黄陵庙【年代】:宋【作者】:张孝祥——《西江月·黄陵庙》【内容】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
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翻译字词】:宵:晚上波神:水神鳞鳞:形容波纹细微如鱼鳞水晶宫:传说中的宫殿风回:指风向转为顺风【翻译】:满载着一船的秋色,行驶在广阔平展的江面上。
仿佛是水神留我欣赏斜阳,微风弄起粼粼波浪,泛起波光。
最好明天风向变了,就可以行船启程,今晚露宿也就没什么关系。
等到登上岳阳楼,奏起霓裳乐曲,就似水晶宫一般呢。
【鉴赏】: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秋八月,张孝祥离开湖南长沙,到达湖北荆州(今江陵)任职。
这首词是他在赴任途中所作。
词题一作“阻风三峰下”。
词句亦稍有差异。
他在给友人黄子默的信中说:“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黄陵庙在湖南湘阴县北的黄陵山。
相传山上有舜之二妃娥皇、女英庙,故称黄陵庙。
可见孝祥在赴任途中曾为风浪所阻,然而他的用意不是在正面描绘汹涌澎湃的波浪,而是着眼于波臣风伯的“善戏”。
因此词人倾注了浓烈的主观想象色彩。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
”起两句写舟泛湘江一路行来的景色。
只写“一船明月”、“千里秋江”,其他美景堪收、旅怀足慰之事,下必细数。
以下转入黄昏阻风情事。
“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两句,由自我想象而进入一种主观幻觉心理的境界。
词人不说自己的行船为大风所阻,不得行驶的实况,相反却抒写自己幻觉的意象,水神热情地邀请他欣赏那美好的夕阳景色。
晚霞映照的水面,闪动着象鱼鳞般的波纹。
这种浪漫主义手法,把现实与想象,幻觉心理与时空变化,非常和谐地描绘在一幅画面上,使人感到似幻似真,从而增强了词的艺术魅力。
下片借景抒情。
“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
”面对风遏行舟的情况词人此刻的心境,犹如苏轼《定风波》词中所写:“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那样泰然自如。
高三语文 古代诗文阅读练习02 粤教版

2013届高三语文古代诗文阅读练习03 粤教版【考点对应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
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
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
初,游潛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节选自《宋史·黄庭坚传》) 1.下列各组句子中“其”的用法,与“则或咎其欲出者”中“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B.其.重之也如此C.其.词有“瑰伟之文……”D.乐其.林泉之胜【解析】A.代词,代黄庭坚;B.代词,代苏轼;C.代词,他的,指苏轼的;D.指示代词,那。
【答案】 D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学甫而.不为者黑质而.白章B.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C.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D.其重之也.如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解析】A.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B.介词,在/介词,比;C.介词,把/介词,因为;D.句中语气停顿。
【答案】 D【参考译文】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
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
而黄庭坚在文章方面诗歌尤其突出,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认为黄庭坚与苏轼相当,并称“苏黄”。
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
起初,黄庭坚游潛皖的山谷寺、石牛洞,喜欢该地方林泉优美,于是自号为山谷道人。
【举一反三练】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单元测试(含解析)粤教版

专题规范练十古代诗歌鉴赏1. (2014 •广东六校联考)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1)~(2)题。
眼儿媚石孝友愁云淡淡雨潇潇,暮暮复朝朝。
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
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
一丛萱草①,数竿修竹②,几叶芭蕉。
注:①萱草又名“谖草”,古人认为此草可以忘忧。
②杜甫《佳人》诗中有“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句。
(1) 词的上片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选择其中的一种作简要分析。
(2) 结处三句,“萱草”“修竹”“芭蕉” ,一句一景,含有不尽之意,请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 ①情景交融。
“云淡淡雨潇潇”照应“愁”字,“暮暮复朝朝” 既写出阴云密雨时间之长,更体现了抒情主人公难耐的心绪,表达出对心上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②想象。
作者遥想情人,推想她别后容态变化,想必陷入离别痛苦中的她,独居无侣,无心梳妆,“眉峰翠减” ;而且随着无休止的思念,定会容衰体瘦,“腕玉香销” 。
诗人从对方着笔寄托自己的无穷思念。
③比喻。
把眉比为山峰,无心梳妆,如山峰“翠减”,腕如美玉。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心上人的美好和对自己的强烈思念之情。
④叠词连用。
“淡淡”写阴霾的天色,“潇潇”状雨声淅淅沥沥绵密不歇,“暮暮”“朝朝”一天又一天,写阴云密雨时间之长。
叠字的连用,烘托渲染了阴郁沉闷、迷濛伤感的气氛。
(2) 作者相思心切,既得萱草,也不能解忧,加倍突出忧思的绵绵无尽,难排难解; “修竹”引自杜甫诗句,只见“修竹”而不见美人,自然会触目伤怀;“芭蕉” ,更是助愁添恨的景物。
在寂寞的相思中,这三个意象,一句一景,却不是简单的罗列,无不关合着忧思,添愁加恨,更加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心上人的无尽思念。
2. (2014 •广东揭阳上学期一阶段考)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第(1)~(2)题。
云来鹄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1) 结合诗歌,请简析“云”这一形象的双重意蕴。
(2) 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最富人民性”的咏物诗, 试结合诗的三、四两句分析这一特点。
课堂新坐标2013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广东专用古代诗文阅读专项知能检测3

专项知能检测(九)(见学生用书第239页)一、(2012·东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小题。
岑文本,字景仁,邓州棘阳人。
祖善方,后梁吏部尚书,更.家江陵。
父之象,仕隋为邯郸令,坐为人讼,不得申。
文本年十四,诣司隶理冤,辨对哀畅无所诎.。
众属目,命作《莲华赋》,文成,合台嗟赏,遂得直.性沉敏,有姿仪,善文辞,多所贯综。
郡举秀才,不应。
萧铣僭号,召为中书侍郎,主文记。
河间王孝恭平荆州,其下欲掠夺,文本说孝恭曰:“自隋无道,四海救死,延颈以.望真主。
萧氏君臣决策归命者,意欲去危就安。
大王诚纵兵剽系,恐江、岭以南,向化心沮,狼顾麇惊。
不如厚抚荆州,劝未附,陈天子厚惠,谁非王人?”孝恭善之.,遽下令止侵略,署文本别驾。
从击辅公岋,典檄符。
进署行台考功郎中.贞观元年,除秘书郎,兼直中书省。
太宗既藉田[注],又元日朝群臣,文本奏《藉田》《三元颂》二篇,文致华赡.。
李靖复荐于.帝,擢中书舍人。
时颜师古为.侍郎,自武德以来,诏诰或大事皆所草定。
及得文本,号善职,而敏速过之。
或策令丛遽,敕吏六七人泚笔待,分口占授,成无遗意.师古以.谴罢,温彦博为请帝曰:“师古练.时事,长于.文诰,人少逮者,幸得复用.”帝曰:“朕自举一人,公毋忧。
”乃授文本侍郎,专典机要,封江陵县子。
是时,魏王泰有宠,侈第舍,冠诸王。
文本上疏,劝崇节俭,陈嫡庶分,宜有抑损。
帝善之,赐帛三百段。
逾年为.令,从伐辽东,事一委倚,至粮漕最目、甲兵凡要、料配差序,筹不废手,由是神用顿耗,容止不常。
帝忧曰:“文本今与我同行,恐不与同返矣!”至幽州暴病,帝临视流涕。
卒,年五十一。
是夕,帝闻夜严,曰:“文本死,所不忍闻。
"命罢之.。
赠侍中、广州都督,谥曰宪,陪葬昭陵。
始文本贵常自以兴孤生居处卑室无茵褥帏帟事母以孝显抚弟侄笃恩义生平故人虽羁贱必钧礼帝每称其忠谨吾亲之信之。
(选自《新唐书》)【注】藉田:古时帝王于春耕前亲耕农田的活动,以示鼓励农耕。
高三语文 古代诗文阅读练习06 粤教版

2013届高三语文古代诗文阅读练习06 粤教版【考点对应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
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
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
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
钟乘传至府。
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
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
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
”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
一府大震,皆奉法。
钟乃蠲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清军御史李立勾军暴,同知张徽承风指,动以酷刑抑配平人。
钟疏免百六十人,役止终本身者千二百四十人。
属县逋赋四年,凡七百六十余万石。
钟请量折以钞,为部议所格,然自是颇蠲减。
又言:“近奉诏募人佃官民荒田,官田准民田起科,无人种者除赋额。
昆山诸县民以死徙从军除籍者减税。
其他官田没海者,赋额犹存,宜皆如诏书从事。
臣所领七县,粮税轻重不均。
……乞敕所司处置。
”帝悉报许。
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
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
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力成之。
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租。
其为政,纤悉周密。
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
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
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
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
兴利除害,不遗余力。
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钟虽起刀笔,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
有邹亮者,献诗于钟。
钟欲荐之,或为匿名书毁亮。
钟曰:“是欲我速成亮名耳。
”立奏之朝,召授吏、刑二部司务,迁御史。
钟尝丁母忧,郡民诣阙乞留。
诏起复。
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
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
明年十二月卒于官。
吏民聚哭,为立祠。
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及。
高三语文一轮专项复习 现代文阅读练习07 粤教版

201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07 粤教版一、(2012·珠海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暮色中的炊烟迟子建炊烟是房屋升起的云朵,是劈柴化成的幽魂。
它们经过了火光的历练,又钻过了一段漆黑的烟道后,一旦从烟囱中脱颖而出,就带着股超凡脱俗的气质,宁静、纯洁、轻盈、缥缈。
炊烟总是上升的,它的气息天空最为熟悉的了。
但也有的时候气压过于低,炊烟徘徊在屋顶,我们就会嗅到它的气息。
那是一种草木灰的气息,有点微微的涩,涩中又有一股苦香,很耐人寻味。
这缕涩中杂糅着苦香的气息,常让我忆起一个与炊烟有关的老女人的命运。
在北极村的姥姥家居住的时候,我喜欢趴到东窗去望外面的风景。
从东窗,还能看见她家的木刻楞房屋。
这座房屋的主人是个俄罗斯老太太,我们都叫她老毛子。
她是斯大林时代避难过来的,她嫁了一个中国农民,是个马夫,生了两个儿子,那个在北极村的儿子为她添了个孙子,叫秋生,秋生呆头呆脑的,他只知道像牛一样干活,见了人只是笑,不爱说话,就是偶尔跟人说话也是说不连续。
秋生不像他的父母很少登老毛子的门,他三天两头就来看望他的奶奶。
除了他,老毛子那里再没别人去了。
那时中苏关系比较紧张,苏联的巡逻机常常嗡嗡地叫着在低空盘旋,我方的巡逻艇也常在黑龙江上徘徊。
不过两国的百姓却是友好的,我们到江边洗衣服或捕鱼,如果看见界河那侧的江面上有小船驶过,而那船头又站着人的话,他们就会向我们招手,我们也会向他们招手。
那时村中的人很忌讳和她来往,因为一不留神,就会被戴上一顶“苏修特务”的帽子。
她也不喜欢与村中人交往,从不离开院门,只呆在家里和菜园中。
她个子很高,虽然年纪大了,但一点也不驼背。
她喜欢穿一条黑色的曳地长裙,戴一条古铜色三角巾,她脸上的皮肤非常白皙,眼帘深深凹陷,那双碧蓝的眼睛看人时非常清澈。
我姥姥不喜欢我和她说话,但有两次隔着栅栏她吆喝我去她家玩,我就跃过栅栏,跟着她去了。
我至今记得她的居室非常整洁,北墙上悬挂着一个挂钟,挂钟下面是一张紫檀色长条桌,桌上喜欢摆着两个碟子,一个装着蚕豆,一个装着葵花子,此外还有一个茶壶,一个茶盅和一副扑克牌。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单元测试(含解析)粤教粤教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单元测试(含解析)粤教粤教专题标准练十古代诗歌鉴赏1.(XXXX·广东六校联考)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1)~(2)题。
眼儿媚石孝友愁云淡淡雨潇潇,暮暮复朝朝。
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
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
一丛萱草①,数竿修竹②,几叶芭蕉。
注:①萱草又名“谖草〞,古人认为此草可以忘忧。
②杜甫《佳人》诗中有“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句。
(1)词的上片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选择其中的一种作简要分析。
(2)结处三句,“萱草〞“修竹〞“芭蕉〞,一句一景,含有不尽之意,请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①情景交融。
“云淡淡雨潇潇〞照应“愁〞字, “暮暮复朝朝〞既写出阴云密雨时间之长,更表达了抒情主人公难耐的心绪,表达出对心上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②想象。
作者遥想情人,推想她别后容态变化,想必陷入离别痛苦中的她,独居无侣,无心梳妆,“眉峰翠减〞;而且随着无休止的思念,定会容衰体瘦,“腕玉香销〞。
诗人从对方着笔,寄托自己的无穷思念。
③比喻。
把眉比为山峰,无心梳妆,如山峰“翠减〞,腕如美玉。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心上人的美好和对自己的强烈思念之情。
④叠词连用。
“淡淡〞写阴霾的天色,“潇潇〞状雨声淅淅沥沥绵密不歇,“暮暮〞“朝朝〞一天又一天,写阴云密雨时间之长。
叠字的连用,衬托渲染了阴郁沉闷、迷濛伤感的气氛。
(2)作者相思心切,既得萱草,也不能解忧,加倍突出忧思的绵绵无尽,难排难解; “修竹〞引自杜甫诗句,只见“修竹〞而不见美人,自然会触目伤怀;“芭蕉〞,更是助愁添恨的景物。
在寂寞的相思中,这三个意象 ,一句一景,却不是简单的罗列,无不关合着忧思,添愁加恨,更加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心上人的无尽思念。
2.(XXXX·广东揭阳上学期一阶段考)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第(1)~(2)题。
云来鹄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1)结合诗歌,请简析“云〞这一形象的双重意蕴。
2013届高三语文一轮专项复习 语言文字运用练习03 粤教版.doc

2013届高三语文一轮专项复习语言文字运用练习03 粤教版【考点对应练】对点一:望文生义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为了应付高考,老师越教越细,学生越学越碎,其结果是肢解了一篇篇美文,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见一斑而不见全豹。
B.周末,我和同桌一起去攀岩,虽然崖壁陡峭,我们仍然摩肩接踵....,奋力攀登。
C.他最近的状态一直不佳,接连几次考试都不理想,屡试不爽....,心情糟透了。
D.“权钱交易”“权权交易”等时下的腐败病症,在文艺界虽不说样样俱全,但该领域遭受“感染”却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解析】A.“目无全牛”出自《庄子·养生主》,讲的是庖丁解牛的技艺高超,牛在他的眼里已经不是完整的牛,而是由许多小的部分组成的。
这个成语形容技艺精湛纯熟,用于此处,望文生义。
B.“摩肩接踵”指肩碰肩、脚碰脚,形容人多、很拥挤。
这里只有“我”和同桌,谈不上拥挤。
而考生却容易将其仅仅理解为字面意思,误认为我和同桌前后紧跟着,就是“摩肩接踵”,其实并不恰当。
C.“屡试不爽”指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爽”是“差错”之意。
而考生容易将“爽”理解为爽快、舒服。
D.“不容置疑”意即不允许有什么怀疑,表示论证严密,无可怀疑,符合语境。
【答案】 D对点二:用错对象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对这个问题,你说应这样,他说应那样,我真是莫衷一是....。
B.文章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小麻雀的外形、动作和神情,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倾注着强烈的感情,读来楚楚动人....,有很强的感染力。
C.近来交通事故和矿难不断出现,仅2月14日孙家湾矿难中就有二百多人失去生命。
交通事故和矿难此起彼伏....,接连发生,引起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D.(鲁迅)说话时态度镇静,亲切而又从容,使听的人心情舒畅,真个有“如坐春风....”的感觉。
【解析】A.“莫衷一是”是大家看法不一样,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文阅读梯级训练 第二编专题一考向三(广东专用)

课堂新坐标2013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广东专用古代诗文阅读梯级训练:第二编专题一考向三(1)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马人望,字俨叔。
咸雍中,为松山县令。
岁运泽州官炭,独役松山,人望请于中京留守萧吐浑均役他邑。
吐浑怒,下吏,系几百日;复引诘之,人望不屈。
萧喜曰:“君为民如此,后必大用。
”以事闻于朝,悉从所请。
徙知涿州新城县,县与宋接境,驿道所从出。
人望治不扰,吏民畏爱。
近臣有聘宋还者,帝问以外事,多荐之,迁警巡使。
京城狱讼填委,人望处决,无一冤者。
会检括户口,未两旬而毕。
同知留守萧保先怪而问之,人望曰:“民产若括之无遗,他日必长厚敛之弊,大率十得六七足矣。
”保先谢曰:“公虑远,吾不及也。
”改上京副留守。
会剧贼赵钟哥犯阙,劫宫女、御物,人望率众捕之,右臂中矢,炷以艾,力疾驰逐,贼弃所掠而遁。
人望令关津稽察行旅,悉获其盗。
迁保静军节度使。
有二吏凶暴,民畏如虎,人望假以辞色,阴令发其事,黥配之。
是岁诸处饥乏,惟人望所治粒食不缺。
迁中京度支使,始至,府廪皆空;视事半岁,积粟十五万斛,钱二十万。
未几,拜参知政事。
时钱粟出纳之弊,惟燕为甚。
人望以缣帛为通历,凡库物出入,皆使别籍,奸人黠吏莫得轩轾,乃以年老扬言道路。
朝论不察,改南院宣徽使,以示优老。
逾年,天祚诏之,既至,谕曰:“以卿为老,误听也。
”遂拜南院枢密使。
人不敢干以私,用人必公议所当与者。
当时,民所甚患者,驿递、仓司之役,至破产不能给。
人望使民出钱,官自募役,时以为便。
人望有操守,喜怒不形,未尝附丽求进。
初除执政,家人贺之,人望愀然曰:“得勿喜,失勿忧,抗之甚高,挤之必酷。
”其畏慎如此。
(《辽史》卷一百五列传第三十五能吏) 【注】轩轾:喻指高低优劣,此处意为营私舞弊。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事闻于朝,悉从所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岁诸处饥乏,惟人望所治粒食不缺。
2013年高考总复习语文粤教版专题七: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图文转换1含答案

专题七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图文转换1.(2012·广东培英中学综合测试)请将下面一组句子变换为一个长句,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删词语,不能改变原意.(1)粤剧,戏曲剧种。
(2)流行于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香港、澳门等地。
(3)明末清初,弋阳腔、昆腔传入广东后,出现“本地班"。
(4)后梆子腔和乱弹传人,将“本地班”改以梆子、二黄公为主要唱腔,并吸收广东民间音乐和粤讴、龙舟等曲艺音乐,形成粤剧。
2.(2012·佛山市均安中学月考)下面是央视节目“高中的孩子在想什么,你知道吗"的部分调查结果,请根据数据回答问题。
中日美高中生倾诉烦恼的对象(多选题)(1)烦恼的对象时有以下相同点:①向朋友倾诉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向家人倾诉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2)从上面的表格我们可以得知,相对于其他两国高中生,美国高中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012·广东六校联考)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定于2011年10月18日在江西南昌举行.下面是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的会徽,请仔细观察,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把它的创意阐述出来.说明:从内到外的三条弧线颜色分别是绿色、黄色和红色。
4.(2012·广东六校联考)张老师教书育人大半辈子,但工作热情不减;虽教数学,文学修养却不差。
为了做好学生工作,他常找学生谈话。
进入高三,学生时间十分紧,为了不干扰学生学习,也为了让自己与学生的沟通计划落到实处,他决定采用便条约谈形式,并专门用电脑做了设计,还写上了几句令学生感觉温馨励志有文采的话,便条名称就叫“张老师约谈”.请在下面的方框内,写出“张老师约谈”便条的内容。
2013广东高考专题训练:文言文练习(附有详细答案)

2013广东高考专题训练:文言文练习(附有详细答案)DC.名捕病重,不能亲自去擒拿马贼,但是他镇定自若,指挥从容,让外表娇小的妻子前往擒贼,妻子爽快答应并迅速夺回了官银。
D.名捕的妻子夺回官银后没有全力歼灭马贼,在众差役面前不逞强自诩;州守得知名捕夫妇的义举后,专门设宴款待他们以表谢意。
9.断句和翻译。
(10分)(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4分)四人拔刀拟妇妇接战挥斥如意复斫杀一人三人惧少却妇更言曰急置银舁两尸去俱死无益也三人下马乞命置银以二尸缚马上而逸(2)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①追之则死贼手,不追则死坐累。
②此妇犹旖旎寻常,善刀藏之。
2013深圳一模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艺祖①仕周世宗,功业初未大显。
是时,江南李璟据一方,国力全盛。
闻世宗亲至淮上,而滁州其控扼,且援寿州,命大将皇甫晖、监军姚凤提兵十万扼其地。
太祖以周军数千与晖遇于清流关隘路,周师大败。
晖整全师入憩滁州城下,令翼日再出。
太祖兵再聚于关下,且虞晖兵再至,问诸村人,云有镇州赵学究②在村中教学,多智计,村民有争讼者,多诣以决曲直。
太祖微服往访之。
学究者固知为赵点检也,迎见加礼。
太祖再三叩之,曰:“彼方胜,我已败,畏其兵出,所以问计于君也。
”学究曰:“然且使彼来日整军,再乘胜而出,我师绝归路,不复有噍类③矣。
”太祖曰:“当复奈何?”学究曰:“我有奇计,所谓‘因败为胜,转祸为福’者。
今关下有径路,人无行者,虽晖军亦不知之,乃山之背也,可以直抵城下。
方西涧水大涨之时,彼必谓我既败之后,无敢蹑其后者。
诚能由山背小路,率众浮西涧水至城下,斩关而入,彼方战胜而骄,解甲休众,必不为备,可以得志。
所谓‘兵贵神速,出其不意’。
若彼来日整军而出,不可为矣。
”太祖大喜,且命学究指其路。
学究亦不辞,而遣人前导。
即下令誓师,夜出小路亟行。
三军跨马浮西涧以迫城,晖果不为备,夺门以入。
既入,晖始闻之,旋率亲兵擐④甲与太祖巷战,三纵而三擒之。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整体阅读(一)单元测试(含解析)粤教版

专题规范练八文言文整体阅读(一)一、(改编自2013广东江门佛山联考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
春,二月,曹操攻黎阳,与袁谭、袁尚战于城下,谭、尚败走,还邺。
诸将欲乘胜攻之,郭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
今权力相侔,各有党与,急之则相保,缓之则争心生。
不如南向荆州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
”操曰:“善!”五月,操还许,留其将贾信屯黎阳。
后袁尚果自将攻袁谭,大破之。
谭奔平原,遣辛毗①诣曹操请救。
辛毗至西平见曹操,致.谭意,群下多以为刘表强,宜先平之,谭、尚不足忧也。
荀攸曰:“天下方有事,而刘表坐保江、汉之间,其无四方之志可知矣。
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数十万,绍以.宽厚得众心;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业,则天下之难未息也。
今兄弟遘恶,其势不两全,若有所并则力专,力专则难图.也。
及其乱而取之,天下定矣,此时不可失也。
”操从之。
后数日,操更欲先平荆州,使谭、尚自相敝,辛毗望操色,知有变,以语郭嘉。
嘉白操,操谓毗曰:“谭必可信,尚必可克.不?”毗对曰:“明公无问信与诈也,直当论其势耳。
今一旦求救于.明公,此可知也。
尚见谭困而.不能取,此力竭也。
兵革败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阋国分为二连年战伐介胄生虮虱。
加以旱蝗饥馑并臻,天灾应于上,人事困于下,民无愚智,皆知土崩瓦解。
此乃.天亡尚之时也。
以明公之威,应穷敌,击敝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
天以尚与明公,明公不取而伐荆州,荆州丰乐,国无亡衅②。
今因其请救而抚之,利莫大焉。
且四方之寇,莫大于.河北,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矣。
”操曰:“善!”乃.许谭。
冬,十月,操至黎阳。
尚闻操渡河,乃释平原还邺。
尚将吕旷、高翔叛归曹操,谭复阴.刻将军印以假旷、翔。
操知谭诈,乃为子曹整娉谭女以.安之,引军还。
(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四》,有删改) 注:①辛毗(pí),字佐治,颍川阳翟人。
辛毗先事袁谭,后归附曹操,官至卫尉。
谥肃侯。
②衅:征兆。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毗至西平见曹操,致.谭意致:转告B.力专则难图.也图:谋取C.谭必可信,尚必可克.不克:克服D.谭复阴.刻将军印以假旷、翔阴:暗中答案:C解析:C项,克:攻下,战胜,打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见学生用书第81页)【考点对应练】对点一:人物形象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小儿垂钓胡令能①蓬头稚子学垂纶②,侧坐莓苔③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④鱼惊不应人。
【注】①胡令能:隐居蒲田(在今福建省),是中唐时期人。
②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稚(zhì)子:小孩儿。
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③莓苔:生长在阴湿地方的青苔类植物。
④怕得:生怕、恐怕,表示假设。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这首诗写出了一个很有特点的钓鱼儿童的形象。
诗的前两句,用“蓬头”“侧坐”,描绘了山野孩子不拘形迹、随随便便的样子;用“莓苔”“草映身”,描绘了小孩儿学钓鱼选择的安静、隐藏的环境。
诗的后两句,通过“路人借问”这一细节,小儿“遥招手”的特有动作和“怕得鱼惊”的心理,把儿童初学垂钓时认真、专注的神态写活了。
【答案】(1)从形神两个方面。
(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2)垂钓小儿天真可爱,聪明(机灵): 从“蓬头”“侧坐”等可看出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其六)戎昱北风凋白草,胡马日爣爣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爣爣(qīn qī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
②卢龙塞:古地名。
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解析】诗歌的后三联刻画了边将的形象,其中颔联主要表现思乡之苦,颈联主要表现戍边之苦,而尾联则可以说是描写了边将的内心即对战争的抱怨及厌恶。
诗人在诗中寄寓的情感是丰富的,既有对边塞将士的同情,也有对战争的厌倦,综合起来也就是渴望和平的到来。
【答案】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思乡之苦的边将形象。
颈联表现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苦难的同情,尾联表现了对从古至今接连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全诗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对点二:景物形象3.(2009·全国高考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诗句,找出诗歌中描绘的景物;然后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征,组合起来共同具有什么特点,即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注意,回答第一问时,答案中既要包含名词性的对画面景物进行概括的词语(“江南水乡”),又要包含形容词性的描绘画面特征的词语(“清幽恬静”)。
【答案】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
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4.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双调]水仙子咏江南张养浩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
酒旗儿风外礭,爱杀江南。
这支小令咏赞江南的美景,写出了江南景物什么样的特色?请结合诗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此曲写秋,曲中景物迭出,各具情态,诗情画意,风格清逸,情调欢快。
描写时远时近:望大江远山,写两岸人家,芰荷池塘,沙洲水禽,忽而放纵开去,极目天际之画船,倏地又收回至村落酒帘,于是一片江南秀丽风光,便一览无余。
【答案】①江南水乡自然风光秀丽。
满江的烟波和岸边山中的雾气相映生辉,江面上荷花丛生,秋光恬淡,沙鸥正在江面上飞舞盘旋。
②江南水乡城市繁华富庶。
“画檐”是南方富裕人家砖瓦房屋脊房檐上的彩绘装饰,房屋相接说明人烟稠密,“十里珠帘”更是体现江南水乡城市的繁华富庶。
对点三:事物形象5.(2008·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解答本题应注意分析物象与人物之间的内在精神意趣的联系,扣住形象蕴涵的情感与象征的身份作答。
吕诗中写木芙蓉经霜历雨,但开落任东风,毫不在意,逍遥自适,是豪迈大度的士大夫的象征。
范诗中的木芙蓉“辛苦”“心酸”,面对霜雪,但未作“愁”“怨”之色,仍乐观处世,象征孤独但乐观的人物形象。
【答案】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做愁苦。
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松[唐]杜荀鹤①自小刺头②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①杜荀鹤:出身寒微,少有才华,却屡试不中,一生潦倒。
②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又硬。
诗人所写的小松有何特点?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
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联系诗人生平来看,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
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答案】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联系作者身世,我们知道这是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
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生轻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讽喻世俗小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本质。
【举一反三练】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陆鸿渐①不遇僧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①陆鸿渐:名羽,终生不仕,隐居在苕溪(今浙江嘉兴),以擅长品茶著名,著有《茶经》一节,后人尊为“茶王”“茶神”。
★(1)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作品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刻画这一形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简要分析“欲去问西家”一句中诗人“欲去”的原因是什么。
“欲去”还“问”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抓住人物生存的环境和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分析人物形象。
针对此题,环境和人物陆鸿渐的行动是分析的主要方面。
(2)分析“欲去”时,紧扣诗词语境,体会原因,品味诗人既怅惘又眷念不舍的情感。
【答案】(1)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世为念的高人逸士(隐士)形象。
①通过前四句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的描写,间接地描写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②通过最后两句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2)诗人“欲去”是因为探访友人陆鸿渐没有遇见。
“欲去”还“问”表现了诗人既怅惘又眷念不舍的情感。
8.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