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小案例及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拾柴火”看性格模式

[现象实例]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曾有人设计"拾柴火"的自然实验,实验对象是保育院的40个学生。实验是在冬天晚上进行的。实验者把湿柴放在附近的棚子里,而把干柴放在较远的山沟里,要求学生必须在晚上去拾柴生火取暖,自己则隐蔽在一旁观察孩子们的动静。冬天的黑夜是寒冷而可怕的,结果发现有的孩子是兴高采烈地到山沟里去了;有的则边走边发出怨言;有的不敢走远,只是到附近的棚子里去取湿柴。后来实验者对他们讲了有关勇敢者的故事,于是到山沟里取柴的人渐渐多了。经过几个月的教育和观察,发现有20个孩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此了解到孩子们的性格差异,有的勇敢主动,有的畏缩图方便;有的动摇,有的则是胆怯。而他们的性格是可以通过教育改变的。

[心理点评] 由以上实验可以看出孩子们对待冬天夜晚取柴以便烤火取暖这相同的客观现实,各人的态度不一样。有人不怕黑、不怕冷,高高兴兴地到山沟里去取干柴;有人虽然也去山沟,却嘟嘟嚷嚷不愿意;有的怕黑又怕冷,图方便就近取湿柴等等。可见每个孩子对待相同的事情会产生不同的态度,因而采取的行为模式也不同。在心理学中将他们这些态度和行为称为性格特征。用科学术语说,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稳定的心理特征。所谓对现实的态度,反映了人们追求什么,拒绝什么,表明人们活动的动机和方向。而行为方式即在其态度下与之相适应的行动,即指人们如何去追求他所要得到的事物,如何避免他所要拒绝的事物,并且这种态度是稳定的,行为方式也是习惯化了的行为模式。以上述试验为例,说某个孩子是勇敢的,不仅是他的态度,而且有其在寒冷的黑夜里到山沟去取柴的行动,而这又是经常性的、稳定的。所以恩格斯认为: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他在做什么,而且表现他怎样做。人的性格是非常复杂的,其模式也各种各样。如何了解人们的性格特征,则可以从其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着手。

自信是成功的秘诀

[人物故事]海伦•凯勒(1880-1962),美国女学者,生于亚拉巴马州的小镇塔斯康比亚,1岁半时突患急病,致其既盲又聋且哑。在如此难以想象的生命逆境中,她踏上了漫漫的人生旅途……人们说海伦是带着好学和自信的气质来到人间的,尽管命运对幼小的海伦是如此的不公,但在她的启蒙教师安妮•莎利文的帮助下,顽强的海伦学会了写,学会了说。小海伦曾自信地声明:"有朝一日,我要上大学读书!我要去哈佛大学!"这一天终于来了。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以特殊方式安排她入学考试。只见她用手在凸起的盲文上熟练地摸来摸去,然后用打字机回答问题。前后9个小时,各科全部通过,英文和德文得了优等成绩。4年后,海伦手捧羊皮纸证书,以优异的成绩从拉德克利夫学院毕业。海伦热爱生活,她一生致力于盲聋人的福利事业和教育事业,赢得了世界舆论的赞扬。她先后完成了《我生活的故事》等14部著作,产生了世界范围的影响,她那自尊自信的品德,她那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被誉为人类永恒的骄傲。

[心理点评]1岁半就又盲又聋且哑的海伦,若没有强烈的与命运挑战的勇气和信心,是不可能成长为受世人赞誉的学者的。人生会面对一个接一个的挑战,我们如何面对挑战?倘若自我毫不畏缩,知难而上,并且最终战而胜之,那么,自我将会更加完善和成熟。在挑战面前,首先要肯定自己,肯定就是力量,就是对自己充满信心;自信可以促使人自强不息,迎难而上,可以发掘深藏于内心的自我潜能。海伦就是一个强有力的实证。海伦曾说,"信心是命运的主宰"。培养自信的气质十分重要。但自信并非天生的,它是在个人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的,认真地总结我们的长处和成功经历吧,让自信给我们力量去迎接人生的挑战,向海伦学习。

酸葡萄效应

[现象实例]在伊索寓言中有个《狐狸与葡萄》的故事,说的是那狐狸本来是很想得到已经熟透了的葡萄的,它跳起来,未够高,又跳起来,再跳起来……想吃葡萄而又跳得不够高,,这也算是一种"挫折"或"心理压力"了,此时此刻那狐狸该怎么办呢?若是一个劲地跳下去,就是累死也还是跳不够那葡萄的高度。于是,那狐狸说:"反正这葡萄是酸的。’’言外之意是反正那葡萄也不能吃,即使跳

得够高,摘得到也还是"不能吃",这样,狐狸也就"心安理得"地走开,去寻找其他好吃的食物去了。

[心理点评]寓言中的狐狸遇到"挫折"或"心理压力"时,采取了一种"歪曲事实"的消极方法以取得自己的"心理平衡"。凭心而论,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像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被人打时口中或心中念一句"反正是儿子打老子",于是也就悠悠然忘却了皮肉之苦痛

[心理故事]达尔文小的时候并不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甚至有人认为他很愚钝,根本成不了大器。但是达尔文从小就对各类昆虫感兴趣,把各种各样的昆虫捉回家制成标本。他对昆虫的爱好甚至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有次他在草丛里搜集昆虫标本,突然发现两只从未见过的小昆虫,他马上一只手捉住一只。接着他又发现了第三只,两手不够用,情急之中,他干脆将一只昆虫含在嘴里。此时,昆虫在他的口里动起来,他感到又涩又恶心,但还是忍着没有吐出来,一直坚持回到家中才小心翼翼地将其吐出来。这样,他才松了一口气,终于将其制成标本。

由于达尔文从小对昆虫就有一种矢志不渝的兴趣和痴迷,再加上他的仔细观察、勤奋努力,被别人所认为的他身上的某些“先天不足”也消失了。达尔文在年轻的时候就成为英国乃至全世界的著名生物学家,他在1859年发表的《物种起源》一书,被公认为生物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点评]兴趣一旦被激发,人们会伴随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去积极地认识事物。达尔文对昆虫的兴趣激发他自觉地探索和研究,以致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类事例很多。牛顿对苹果为什么会落地发生兴趣,才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看到蒸汽对周围的物体产生动力,对此他非常好奇,经过潜心研究,终于发明了蒸汽机。爱迪生一生当中有1 300多项发明,都离不开他广泛的爱好和对研究的兴趣。当诺贝尔在实验中发现了炸药的配方时,他的十指和脸被炸得血肉模糊,他却兴奋地叫道:“我找到了!”可见,兴

趣对个人的成才是非常重要的,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离不开兴趣。请记住:兴趣是学习和创造的动力,是成才的伴侣。

“孟母三迁”的启示

原作者:卢秀安等来源:《教与学心理案例》孟子小时候,他的母亲非常注意他的教育问题,曾经为了选择居住的人际环境,连续搬家三次。汉朝刘向的《列女传》有这段记载:孟母带着幼年的孟子,起初住在一所公墓附近。孟子看见人家哭哭啼啼地埋葬死人,他也学着玩。孟母说:“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不合适。”就立刻搬家,搬到了集市的附近。孟子看见商人自吹自夸地卖东西赚钱,孟子又学着玩。孟母说:“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也不合适。”就又立刻搬家,搬到学堂的附近。这时,孟子学习礼节和要求上学了。孟母说:“这里才是适宜我的孩子居住的地方!”于是就在那里居住下来。

[点评]

孟母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搬家三次。从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看,是有道理的。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地理环境对人心理的发展也有决定性的作用。人们的学习往往可分成两种,一种是通过抽象的理论思维能力;一种是靠耳濡目染的形象直观接受能力。这后一种学习又是在潜移默化中习得的,要特别注意。尤其是年幼的儿童,直观、模仿性很强,这是他们这阶段的主要学习思维方式。故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环境对儿童学习是很重要的。当然过分夸大环境的作用的所谓“环境决定论”的观点是片面的。我们不能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即人的心理不是外界影响的消极产物,它对自身的行为活动具有指引和调控的作用。

科学家牛顿的“入迷”

原作者:卢秀安等来源:《教与学心理案例》英国科学家牛顿曾有过这样一件有趣的故事,一次他请朋友来家吃饭,但因在实验室专心研究,竟把这件事忘了。他的朋友来了,等了很久,还不见牛顿出来,深知他准是被什么有趣的问题吸引住了,把其他事情都抛置脑后,就自己先吃了饭,还跟这位专心致志于工作而废寝忘食的朋友开了个玩笑,把吃剩的鸡骨头放在牛顿位置上的盘子里,然后悄悄离去。又过了好些时候,牛顿才做完实验出来,看到空盘子和鸡骨头自言自语地说:“我怎么又饿了,其实我不是已吃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