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问题的复杂性与普世价值概念的误导性

合集下载

价值问题的复杂性与_普世价值_概念的误导性

价值问题的复杂性与_普世价值_概念的误导性

价值问题的复杂性与“普世价值”概念的误导性马德普内容提要:价值问题非常复杂,“普世价值”概念遮蔽了这种复杂性,对于指导人们的价值选择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意义,而具有把人们对价值的认识引向混乱和导入误区的作用。

第一,它容易把某一历史阶段形成的具有特定社会属性和内容的价值视为超时空的价值;第二,它容易把充满分歧和冲突的价值观念简单化,从而无视其中的差异、矛盾和冲突;第三,它容易混淆科学问题与价值问题的区别;第四,它容易滋长非历史地看问题的形而上学思维,陷入普遍主义的误区,形成新的教条主义;第五,它容易为专制主义和霸权主义提供借口。

关键词:价值;普世价值;作用近年来,学界关于普世价值问题的争论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于这些争论背后所包含的巨大的现实政治意蕴:它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现代化和全球化这两个重大历史趋势的不同理解,而且也折射着中国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难题和困境,譬如,如何处理现代性和民族性的关系,如何看待西方文化和中国(东方)文化,如何既向西方学习又能够抵御西方霸权的挑战,如何在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选择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战略,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利益冲突中选择适当的改革步骤和改革目标,等等。

从更深的哲学层面上讲,这些问题的争论也涉及到如何认识价值的问题。

因此,积极开展这些学术争论,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上述现实政治问题的认识,而且也有利于深化对价值问题本身的理解。

一、价值问题的复杂性“普世价值”用英语表示就是universal value(又译为“普适价值”、“普遍价值”)。

按照《美国传统词典》的解释,universal作为形容词,它的含义主要包括:(1)世界性的:属于、有关、扩展到或影响整个世界或所有世界内的;(2)共同的:包括、有关或影响所考虑的等级或群体的所有成员的;(3)普遍的:可用于或共同于所有目的、条件或情况的;(4)宇宙的;(5)通用的;(6)全称的。

如果由此可见,所谓普世价值就是指,在任何时空、任何条件下对每个人或每一群体都普遍适用的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普世价值思潮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普世价值思潮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普世价值”思潮研究摘要“普世价值”思潮是近几年来在我国较为盛行的一种西方意识潮流,对我国思想界、舆论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很多学者致力于研究“普世价值”的相关问题上。

争论“普世价值”存在与否、提出的目的、传播的实质又是为何等等。

本文避免陷于这种争论的漩涡,而仅仅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敏感度和角度来对“普世价值”思潮进行专业内的剖析,以便更好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普世价值”思潮作为一种西方意识形态,我们马克思主义学者就应该以严谨的态度来对待这种思潮,明白“普世价值”的内涵、实质及其传播的意图,要拥有相当的政治敏感度和责任感,关注“普世价值”思潮及其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并且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求应对措施。

本文从“普世价值”内涵、传播、实质、对思想政治教育及大学生的影响及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寻求应对策略等几个方面入手,对“普世价值”思潮及相关问题做了探讨研究。

ABSTRACT一、前言二、“普世价值”思潮概述(一)“普世价值”思潮的由来1、“普世价值”思潮的内涵2、“普世价值”思潮的由来(二)“普世价值”思潮传播的社会背景三、“普世价值”思潮的理论实质(一)哲学角度(二)政治学角度(三)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四、“普世价值”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一)政治观领域——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受到挑战(二)文化观领域——否定社会主义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三)价值观领域——大学生信仰缺失,“三观”不明确五、“普世价值”思潮影响的社会后果(一)威胁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二)影响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三)阻碍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六、思想政治教育应对“普世价值”思潮的对策研究(一)要科学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打造与时俱进的新形象(二)要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对“普世价值”的新挑战1、弘扬主旋律抓住意识形态主线2、注重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3、重视价值共识和政治参与教育(三)要扩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达到可用资源的新整合一、前言(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1、选题的背景大体从2008年起,我国思想理论界出现了一股“普世价值”思潮,这是继2007年社会主义思潮之后我国意思形态领域涌起的又一社会思潮。

浅析“普世价值”的有关问题

浅析“普世价值”的有关问题

浅析“普世价值”的有关问题“普世价值”思潮在我国的泛起有一个过程。

学术界对此一直有一些争论,如何认识普世价值、如何认定普世价值、它的存在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未来发展有什么关系,都值得我们深究。

普世价值的源起“普世”原本是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广泛使用的一个宗教概念。

其本意是指普天下所有的人,亦即全人类。

到了20世纪90年代,西方的一些神学家、伦理学家把某种普遍接受或广泛认同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称为“普世伦理”、“全球伦理”、“普遍伦理”或“世界伦理”等,并在国际上掀起一股走向“普世伦理”的热潮。

也大体在这个时期,哲学、心理学、政治学等领域的一些学者,开始把某种普遍认同的现象或观念概括为“普世价值”。

西方学者在解释“普世”概念时,主要指大多数人认同的基本共识。

“普世伦理”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德国神学家孔汉思认为,“普世伦理”是一种在“伦理方面的基本共识”,是“由所有宗教肯定的、得到信徒和非信徒支持的、一种最低限度的共同的价值、标准和态度”。

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史学家赛亚〃伯林认为,“普世价值”是一种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的地方和情况下、在几乎所有时代都共同操守的价值,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或在行为中表现出来。

但当“普世”概念被引入政治领域后,就被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和统治集团赋予了特殊的涵义。

1996年,美国政治与外交智库的代表人物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主张用西方的“普世文明”、“普世主义”对付非西方的文明和非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

他认为,虽然苏联东欧“共产主义的崩溃”意味着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取得“全球性胜利”,但当今世界仍然存在西方文明与反西方的文明、西方意识形态与反西方意识形态的冲突。

他还无奈地指出:普世文明的概念是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然而“西方人眼中的普世主义,对非西方来说就是帝国主义”。

如何对待这种冲突呢?亨廷顿指出:“20世纪末,普世文明的概念有助于为西方对其他社会的文化统治和那些社会模仿西方的实践和体制的需要作辩护。

“普世价值”思潮的欺骗性

“普世价值”思潮的欺骗性

“普世价值”思潮的欺骗性作者:赵甲明董杰来源:《前线》2015年第02期近些年,西方一些政客与中国国内某些迷信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和基本制度的人相呼应,把西方的自由、平等、民主、人权鼓吹为全人类的“普世价值”,把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等意识形态说成是“人类在长期进化发展中形成的具有普遍世界意义的价值准则”,并把“由这些准则规定的基本制度”说成是“任何民族最终的制度归宿”。

不难看出,他们鼓吹和推销西方的所谓“普世价值”,目的就是让整个世界都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巩固和推行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

我们必须冷静、理性地看待并揭穿这一“普世价值”的真面目。

“普世价值”遮掩了资产阶级发展的历史性阶级性演变过程在马克思看来,自由、平等、民主、人权都是历史的产物,由经济基础决定,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在原始公社中,土地是公有的,有平等的产品分配;如果公社成员之间发生了较长时间的不平等,就可能是公社解体的开始。

欧洲中世纪的基督教有一种原罪的平等观和作为上帝子民的平等观,后来自然经济的发展催生了僧侣和俗人的对立,基督教的平等也就慢慢消解了,同时还形成了封建诸侯和陪臣、领主和农奴、师傅和帮工、族长和族员等的不平等。

到了商品经济时期,在新兴资产者的工业和商业利益推动下,封建制度下的阶级不平等被打破。

因为,货币所有者要把货币转化为资本,就必须在商品市场上找到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的自由工人。

这样,资产阶级打破了封建中世纪的人身依附关系和等级制度,创造了代表当时先进思想的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的资产阶级价值观。

这一价值观曾经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思想解放作用,推动着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和发展,成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理念。

但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在资本主义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在内涵上,还是在实现形式上,都只是历史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阶级性特点。

谈点对“普世价值”的看法

谈点对“普世价值”的看法

政治理论课程作业国贸08研姓名:帖鹏飞学号:2008110007谈点对“普世价值”的看法一、何为“普世价值”当下,“普世价值”之说渐见流行。

一些人或宣扬西方自由主义的“普世价值”,或赞颂民主社会主义的“普世价值”,或把所谓儒家经典中的“圣心王意”、“天道性理”奉为“普世价值”。

既然是“普世价值”,似乎就符合世间一切人的利益,凡是世人都应趋而奉之,不会说“不”了。

这就不免使人有些神秘感。

更有趣的是,有的人一面把意识形态性很强的内容说成是“普世价值”,一面又把所谓“淡化意识形态”宣扬为“普世价值”.所谓“普世”,其实是一个颇有争议的用语。

“普世的”是拉丁文(oecumenicus)的意译,这个词来源于希腊文,除“普遍”之义外,还含有“根”的意味,是一个富含价值意义的词(这个词自中世纪以来便被基督教会用来自称“普世教会”)。

而“普适”仅仅涵有“普遍适用”的技术意义。

我们可以说“诚实”、“负责”等是普适价值,但不能说它们是普世价值。

只有作为一切价值基础的价值,才是普世价值,那就是自由。

杜林是一个先验主义者和形而上学者。

他为了鼓吹人类历史领域也存在“永恒真理”、“永恒道德”、“永恒正义”,先确定了他的道德观和正义观适用于一切世界,认为道德的原则凌驾于“历史之上和现今的民族特性的差别之上”,而且不容许“对这些原则的绝对适用性表示失望”。

他的道德论就是这种普遍适用的“永恒真理”。

如果用今天有的人的语言,这些原则显然也就是“普世价值”了。

对这种“永恒道德”论,恩格斯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

首先,恩格斯指出道德是具有历史性的。

人们的道德观念因历史时代、历史条件的发展变化而变更。

就拿道德领域被认为具有绝对意义的善恶来说,其对立就是“在属于人类历史的领域中运动”,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变更得这样厉害,以致它们常常是互相直接矛盾的。

因此,不存在超历史的适合于一切民族和时代的善恶观念。

所以,恩格斯说:“我们驳斥一切想把任何道德教条当作永恒的、终极的、从此不变的道德规律强加给我们的企图,这种企图的借口是,道德的世界也有凌驾于历史和民族差别之上的不变的原则。

“普世价值”并不普适——认清“普世价值论”的本质

“普世价值”并不普适——认清“普世价值论”的本质

“普世价值”并不普适学习辛湘理所谓“普世价值”,意指超越阶级、超越国家、超越历史,对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适用通行的自由、民主、人权等资产阶级价值观念。

近年来,经过批驳辨析,“普世价值论”这种错误思潮在我国的泛滥虽然已呈减弱之势,但仍阴魂不散、暗流涌动,时而改头换面、伺机冒头,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未放弃对我进行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普世价值论”就是这种战略图谋中的一个“撒手锏”,它穿上“隐身衣”、披上“黄马甲”、躲进“青纱帐”,虽乔装打扮,却仍然面目狰狞,险恶至极,不得不防。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也就是说,是生活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决定生活,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

”因此,每个时代、不同社会,都有由其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并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

“普世价值”作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关系的产物,本身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关系在价值观念上的反映,其实质就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既然如此,何来“普世”?超越阶级、超越时空的所谓“普世价值”,不过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罢了。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曲折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创新中一路前行,人类历史并未终结于资本主义时代,用一个阶段性的概念来定义动态性的发展、来框定各国的未来,其荒谬和错误也就在所难免了。

“普世价值论”既虚伪也虚无。

从历史的角度看,不可否认,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资产阶级价值观曾经发挥过非常积极的作用,启蒙了思想,促进了觉醒,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但一旦这些资产阶级价值观被西方政客“政治化”“普世化”“工具化”,变成维护其阶级统治进而干预、剥削、压榨、欺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手段和工具时,其虚伪性和残酷性就暴露无遗了。

比如,以“自由民主之邦”自诩的美国,嘴上说的是自由、民主、平等,干的却是“美国优先”“美国例外”“美国特权”,只要不合其意,就动辄退群毁约、挥舞大棒,奉行典型的双重标准——“普世价值”只用来评判别的国家,美国及其盟国却“不在此列”。

普世价值分析

普世价值分析

侯惠勤:“普世价值”的理论误区和实践危害“普世价值”的理论误区和实践危害侯惠勤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报把资本主义文明看做是不可超越的终极存在,是“普世价值”热播者的意识形态前提;把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文明的轨道,是他们热衷传播“普世价值”的根本目的。

因此,我们尽管可以有各种理由来论证“普世价值”的非意识形态性,以及这一讨论如何适应了当代人类发展的愿景,但事情并不以人们的良好愿望为转移。

任何事物都具有多重性,但决定其性质的是其主导方面,通过“普世价值”干预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以期终结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权力结构,是这一讨论的核心,因而其在本质上是当代西方话语霸权及其价值渗透方式的表达。

这也促使我们去思考,马克思主义即便谈论人类的共同价值,能不能从“普世价值”去提出和回答问题?一般地说,混淆不同性质事物和问题的界限,利用“此亦一是非”而论证“彼亦一是非”,是任何不敢追求、而只想利用真理的思潮惯用的手法。

特殊地说,在改革发展的大政方针已定的当代中国,要改变党的既定路线的意图如果不加掩饰,那是注定要破产的,而把这种意图同那些有一定道理、又看似相关的命题对接,无疑是一种策略选择。

因此,剖析“普世价值”论首先要将其加以混淆的理论进行澄清。

“普世价值”论混淆了认识论价值与价值论价值时下对于“普世价值”存在的论证,最多的莫过于从个性和共性的关系上着手。

既然事物都以个性和共性两种方式存在,那么“普世价值”就是表现了事物共性的存在,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呢?况且马克思不是也使用过“劳动一般”、“价值一般”、“商品一般”甚至是“土地一般”这类话语吗?的确,不能否定共性的存在,但是要弄清共性的存在是从什么意义上确定的。

无论马克思还是列宁,谈共性、个性关系都是从认识论意义上去把握的,因此,它们的关系只能如列宁在《谈谈辩证法》中所说,“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

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

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

反对普世价值观的理由

反对普世价值观的理由

反对普世价值观的理由标题:辨析普世价值观:反对与反思导语:普世价值观作为一个广泛流传的理念,被用来评估社会、文化和政治现象。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对普世价值观的盲目追从可能导致不必要的文化冲突、价值观碰撞以及歧视。

本文在回顾普世价值观概念的将从多个角度阐述反对普世价值观的理由,并呼吁对其进行反思。

一、文化多样性与相对主义1. 普世价值观常常过度强调了一种主流文化的优越性,对其他文化形态的否定和边缘化。

事实上,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历史、价值体系和传统,不应被单一的普世标准所界定。

2. 文化相对主义主张,不同文化之间不存在客观的评判标准,每个文化都应该被尊重和平等对待。

普世价值观的存在可能加剧文化上的不平等和偏见,进一步削弱文化多样性。

二、权力和政治阶级1. 普世价值观的制定者一般是来自政治权力阶级的精英,他们的观点常常只代表了少数特定人群的利益和观点,忽视了底层人民的权益和声音。

2. 普世价值观的推广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强制和干涉,使得本应基于自愿和自主选择的价值观传播变得强制化和僵化。

这种强制化往往排除了弱势群体和边缘化的声音。

三、历史和文化遗产1. 普世价值观的盲目追从可能导致历史和文化遗产的消失。

当指导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则被普世价值观所主导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可能被不加思考地抛弃或遗忘。

2. 历史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或社群的记忆和身份认同,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应受到保护和尊重。

普世价值观的过度推崇可能对此构成威胁。

四、自由和个体权利1. 普世价值观极力主张自由和个体权利,忽视了个体在集体文化中的责任和义务。

在某些文化中,个体的权利与集体的利益息息相关。

2. 普世价值观对自由和个体权利的绝对追求,可能会导致个体主义和社会疏离的问题,在社会和文化层面上产生不必要的冲突和对立。

总结与回顾:在支持或反对普世价值观时,我们应该保持思辨和批判的态度。

反对普世价值观并不意味着我们支持违背人权和公正的行为,而是呼吁尊重和保护不同文化、个体和社会群体的权益和差异性。

揭露“普世价值论”的虚伪性

揭露“普世价值论”的虚伪性

揭露“普世价值论”的虚伪性作者:张艳涛来源:《人民论坛》2019年第01期【关键词】“普世价值论” 力量转移利益分化【中图分类号】C912.67 【文献标识码】A“普世价值论”从字面理解,是指能被全世界所有国家的人们共同接受、认同,直至遵守并执行的共同价值,“普世价值论”涉及到社会思想状态和大众人心稳定问题,还关涉到“世界向何处去”的问题,其实质是西方话语霸权和意识形态的渗透。

仔细分析,国际思潮学理争论背后往往是利益分化和力量转移,因为思潮背后往往是利益和力量。

总体上看,西方“普世价值论”是荒谬的、虚伪的,是服务于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是服务于资本逻辑这一终极价值的。

只有揭开笼罩在“普世价值论”上的面纱,才能开辟人类共同价值凝练的新道路。

在年终岁尾,深入分析2018国际思潮动向,重点分析“普世价值论”动向及其表现具有重要意义。

在美国日益倾向于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路线的背景下,其他国家将何去何从?这关系到各国的未来发展,关系到人类前途命运,是每一个国家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重大现实问题。

当今世界的主流和大势是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冷战思维与零和博弈是不得人心的。

在21世纪,各国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具有全球属性,只有通过多边治理和基于规则的国际体系才能够有效应对这些挑战。

作为国际思潮的“普世价值论”所主张的是要全盘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显然这不是学理问题,而是政治问题。

美国企图使用“普世价值论”这一重要全球战略手段,通过价值渗透弱化或误导“一带一路”建设实施大方向,用西方话语霸权冲击“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以西方“普世价值”干扰“一带一路”建设实施的软环境建设,发动一场舆论战,诋毁中国“一带一路”建设成效,抹黑“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前景。

我们认为,西方有些国家要走出“冷战思维”和“霸权逻辑”,理性客观地看待其他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在价值观上寻求“最大公约数”,推动从“竞争式发展”走向“竞合式发展”,从“零和博弈”走向“共赢共生”。

理论文章:“普世价值”的理论误区和制度陷阱

理论文章:“普世价值”的理论误区和制度陷阱

“普世价值”的理论误区和制度陷阱经过一段时间的批驳,许多人对“普世价值”的本质有所认识,但也存在一些模糊认识。

这些模糊认识的背后,涉及到若干重大政治原则和理论是非。

为了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在重大政治原则和理论是非上保持清醒头脑,有必要进一步对“普世价值”进行剖析。

一、“普世价值”论争的本质论争本质在于:不是有无共同人性、有无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抽象争论,而是关于资本主义制度是否具有普世性和永恒性、中国是否要搞“全盘西化”的重大政治原则问题。

必须明确,“普世价值”之争不是思想上、学术上关于人类有无共同人性、有无价值共识争论的继续,也不是历史上关于抽象人性论和人道主义问题争论的简单延续,而是西方意识形态针对特定对象展开的思想渗透,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意识形态斗争的突出表现。

“普世价值”思潮在中国发端于2008年,聚焦“宪改”,即国家根本制度的变革,宣称自由、平等、人权是人类共同的普世价值,民主、共和、宪政是现代政治的基本制度架构,抽离这些普世价值和基本政制架构的“现代化”,是剥夺人的权利、腐蚀人性、摧毁人的尊严的灾难过程。

“普世价值”思潮矛头直指我国根本国家制度,企图以此扭转中国改革开放的方向,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不难看出,“普世价值”以西方民主制度为理论依托,以西方国家制度精神为核心价值观,是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思想武器。

“普世价值”力图渲染的价值是,现代化道路只有一条,现代国家的构架只有一种,核心价值观当然也只有一个,那就是已经定型的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核心价值。

因此,走“普世价值”之路,就是走“全盘西化”之路,就是从制度上照搬西方。

“普世价值”一旦还原为政治价值,其“人类共同价值”之表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之实的矛盾马上就暴露无遗。

如果说,停留在道德精神层面抽象地讨论自由、民主等普遍价值还有迷惑性的话,那么一旦进入政治实践领域,这种“普世性”就马上化为乌有。

历史证明,政治实践领域不存在“普世价值”,没有一种国家制度是各国普遍适用的“普世模式”。

“普世价值”思潮的欺骗性

“普世价值”思潮的欺骗性

“普世价值”思潮的欺骗性I. 思潮的来源及概述1. 普世价值的历史渊源2. 普世价值的定义和主要内容3. 普世价值的传播渠道II. 普世价值的欺骗性质1. 对文化多样性的侵犯2. 对人权的不尊重3. 对自主发展的阻碍III. 普世价值的实践矛盾1. 在实践中的呈现2. 对特殊国情的应对3. 对和平发展的影响IV. 普世价值的替代思考1. 文化多元主义的提倡2. 适应性现代化的探索3. 共同价值的建立V. 普世价值的前景展望1. 各国的态度和发展情况2. 普世价值的合法性和合理性3. 发展趋势及对未来的启示VI. 总结与建议1. 思潮的合理性和局限性2. 对待差异性和相似性的均衡态度3. 为全球和平稳定与发展做出努力。

第一章:思潮的来源及概述普世价值作为一种思潮,源于欧洲文化传统中的理性主义和启蒙思想。

17世纪末18世纪初,欧洲启蒙思想家认为自然科学方法可以被用来研究并解决道德和政治问题。

19世纪初,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提出了通向“普遍自由”和“理性国家”的道路,将理念和实践结合起来,为“普世价值”这个概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20世纪,随着扩大的欧洲文明之光和西方现代化的影响力,该思潮逐渐成为了西方特别是欧美国家推行援助和干预政策的基础。

“普世价值”的定义是人类普遍认可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包括但不限于人权、言论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等基本原则。

该思潮认为这些原则超越了文化、宗教和政治制度的差异,是人类共有的。

然而,这套普世价值的传播和推广也引起了一些质疑和批评,认为其背后存在欺骗性。

第二章:普世价值的欺骗性质普世价值在表面上是基于道德和人权的普遍尊重,旨在对全球人民提供普适的保障。

但是,在“普世价值”这个概念中并没有关注不同文化、宗教以及国情之间的差异性,大量强制实行普世价值甚至在很多历史事件中是为了措辞、掩盖某种或多种政治和经济上的目的。

如个别西方国家在推动普世价值同时,也曾在利益驱动下向非西方国家强加所谓民主自由、市场经济并抛弃本土的经验和特色。

关于“普世价值”问题需要搞清楚的几个观点

关于“普世价值”问题需要搞清楚的几个观点

关于“普世价值”问题需要搞清楚的几个观点[摘要]关于“普世价值”问题,需要从理论上搞清楚几个观点:世界上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水恒的价值;不要把客观事物中的共性当作价值观念的“普世性”;不要把某一个阶级的价值观念的共性当作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不要把自己或者大多数人认为应该具有的伦理道德观念宣布为“普世价值”;不要把人类生理上的共同点当作人的本性,进而推论出价值的“普世性”;在国内外,一些人鼓吹“普世价值”是为推翻社会主义制度制造舆论;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恰恰是在指导思想上反对所谓的“普世价值”的结果。

[关键词]普世价值;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最近,关于“普世价值”的说法,十分盛行。

赞成“普世价值”的人,有的是认识问题,即在理论上对“普世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被一些似是而非的议论搞糊涂了;而有的则是政治问题,即怀着政治目的故意宣扬“普世价值”,他们把西方的价值封为“普世”的,要求我国实行这样的“普世价值”,走资本主义道路。

这两类问题在性质上是有区别的。

认识问题是可以讨论的,需要通过百家争鸣来分辨是非;对后者则需要进行必要的斗争,决不允许它自由泛滥。

关于“普世价值”问题,需要从理论上搞清楚几个观点。

一、世界上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永恒的价值要回答有没有“普世价值”,先要对“价值”以及“普世性”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如果对这些基本概念不做明确的界定,就会陷入“聋子对话”的局面,你说你的、我说我的,那样讨论就无法进行。

在日常生活中,“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和作用。

一件事物对我有意义、有效用,它就是有价值的,对我没有意义、没有效用,它就是没有价值的。

所以,“价值”是人们对一件事物的意义、效用的判断,是一种观念。

“普世”有两种含义,一是从横向来看,是指价值的普遍适用性,即这种价值观念适用于所有的人,不管哪个阶级、哪个个人,都赞成并实践这种价值。

如果某种价值观只有一部分人赞成,另一部分人不赞成,那就不能叫作“普世”的。

关于普世价值的几个认识问题

关于普世价值的几个认识问题

---------------------------------------------------------------最新资料推荐------------------------------------------------------关于普世价值的几个认识问题关于普世价值的几个认识问题甄言 2008 年 07 月 04 日07: 3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近年来,普世价值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流行语,频频出现在网络、报刊等媒体上,普世价值问题日益为人们所关注。

然而,关于普世价值众说纷纭,很多问题都有必要深入讨论。

比如,究竟什么是普世价值,存在不存在普世价值?如果存在,又该由谁来认定?普世价值是抽象概念还是具体的历史的?普世价值是否为某一民族某一国家所独创所专有?等等。

本文试从哲学角度对以上问题做些探讨。

有没有普世价值是否存在普世价值,这本身就是有争议的问题。

从哲学意义上说,没有只具有普遍性而无特殊性的绝对概念。

长期以来,似乎并没有人对普世价值作出科学而充分的表述。

从这个意义上说,普世价值并不是一个严谨科学的概念。

但我们既然承认事物的普遍性,也就可以从概念上对普世价值加以描述。

要回答和描述什么是普世价值,就要先弄清什么是价值。

从哲学角度看,所谓价值,是客体与一定主体发生关系时所产生的作用、效果的特定质态。

1/ 13区别这种质态(正负、好坏及其量的等级)的标准并不在于客体,而在于具体的主体。

因此,当我们谈论任何价值的时候,都不仅要指明是什么事物的价值,尤其要指明对于谁以及哪一方面的价值。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准确判断某一个具体的价值。

从主客体关系角度来说,所谓普世价值,是具有永恒性、普世性的价值,是对所有人都普遍适用的价值。

这有三层意义:第一,这种价值具有普遍适用性,即不仅适用于个别人、少数人甚至大多数人,而且适用于所有的人;第二,这种价值具有普遍的永恒性,不仅适用于一时一地,而且适用于所有时间、所有地点,不以任何条件为转移;第三,这种价值要以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命题来表述。

关于“普世价值”的几点看法【分享】

关于“普世价值”的几点看法【分享】

关于“普世价值”的几点看法最近几年,“价值哲学”和价值观研究一直是一门显学和热门话题。

原来,中国学术界并不太看重它。

20世纪30年代,张东荪先生曾经撰写和出版过一本《价值哲学》,影响不大。

现在我们研究和批评“普世价值”,得从“价值”一词讲起。

1. 一般“价值”概念——价值意识——价值观的特征价值哲学原先不太受重视,不是完全没有原由的。

因为它不是哲学的基础和核心部分,不是无产阶级革命所要思考和解决的紧迫问题。

其特点有:(1)自明性。

在马克思主义原有理论体系中,经济学之外的“价值”问题,一般的“价值”意义,是一个自明的、不言而喻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尽管含有丰富的“价值”性内容,但他们是通过一般语词,如“需要”、“利益”、“理想”、“目的”、“意图”、“崇高”和“伟大”等用语,而内蕴地和间接地表达出来的,没有正面和系统的论述。

马克思只是在批评瓦格纳经济学著作时写道:“…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是“这些物能使人们…满足需要‟这一属性”[1]。

但这显然只是商品“使用价值”概念的直接延伸,还不是哲学的价值概念。

(2)合理性。

非经济学的“价值”问题,的确有存在和发展的一定的理论空间。

人们在正确的客观性的认识与实践行动之间,还有一种中介性的意识:认识和实践主体的一种在“评价”主客体关系和功利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认识,其中需要和包含有价值意识。

哲学上称之为包含有“目的”和“意图”在内的、作为实践直接动因的“实践观念”。

由此,我们需要和能够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指导下,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或社会价值观——价值哲学。

(3)脆弱性。

价值哲学是近代以来的西方哲学朝主观唯心主义转向的产物。

文德尔班说过:哲学像李尔王把自己财产分给了子女而成为乞丐——只剩下“价值”。

张东荪先生在研究中外哲学历史时,也有类似的看法。

“价值”内容的主观性、主体性很强。

英语的subjectivity,既可以翻译为主体性、又可以翻译为主观性。

反对普世价值 倡导共同价值

反对普世价值 倡导共同价值

反对普世价值倡导共同价值作者:张维真来源:《求知》2016年第06期近年来,普世价值问题日益为人们所关注,“普世价值”一词频频出现在网络、报刊等媒体上,成为一个新的流行语。

但是,“普世价值”作为西方掌握话语权的一个概念,理论上错误明显,实践上危害极大。

因此,应该用共同价值进行正确引导,以澄清普世价值问题的迷雾。

一、普世价值的谬误“普世价值”有其特定的内涵,指的是“民主、自由、法制、人权”等概念,认为这些概念为普天下的所有人共同接受,并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亦即普遍适用、永恒存在的价值。

它打破了所有民族、种族、阶级和国家的界限,也超越了一切文明、宗教、信仰的差异,并且不会因时代的变迁、社会形态的更替而有任何的改变。

其错误主要体现在:1.“普世”这个概念本来就是一个神教的宗教概念。

“普世”概念最早是由基督教东、西两派为争夺在整个罗马帝国的影响力而提出并使用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美一些新教教会发起了旨在争取全世界基督教各派联合的“普世运动”,主张“教会是超国家、超民族、超阶级的普世实体”。

可见,出于宗教的“普世”概念,本来就具有绝对、永恒、神圣的含义,于是,普世价值也就自然变成永恒的、神圣的、一个被神化的世俗概念。

所谓“普世价值”有三个含义:一是跨越空间,不管地球上的哪个角落、哪个国家,都存在;二是跨越时间,不管古代、现代还是未来,都存在;三是这种价值具有普遍适用性,即不仅适用于个别人、少数人甚至大多数人,而且适用于所有的人。

因此,普世价值从其概念来源上看,是站不住脚的。

马克思指出:“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方式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所以,这些观念、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

它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

生产力的增长、社会关系的破坏、观念的形成都是不断运动的”。

2.普世价值违背价值哲学基本原理。

价值哲学认为,价值是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关系,价值的基本特性是客观性与主体性的辩证统一。

普世价值的辩证思考

普世价值的辩证思考

普世价值的辩证思考普世价值是指基于人类共同的道德和伦理标准所推崇的普遍原则和价值观念。

它无所不包,包括人权、社会正义、民主、自由、尊重他人、为他人着想等等。

普世价值已经在国际间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但在现代社会,普世价值也常常遭受质疑和挑战。

这篇文章将从辩证的角度来思考和展示普世价值面临的种种问题与争议,以及对这些挑战的应对。

首先,对于普世价值的基本概念,许多人认为这是一个西方的概念,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文化侵略。

他们认为,西方国家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颠覆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以达到其自身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不错,普世价值确实来自于西方国家,但这是因为西方国家在历史进程中更早地实施了一些意义重大的改革和进步。

例如,民主制度、宗教自由和言论自由等,这些创新的意识形态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贡献,让更多的人类在平等自由的环境下生存。

因此,普世价值不应仅被视为西方国家控制其他国家的工具,而是一种人类文明的贡献。

其次,普世价值是否普适性?这是困扰着许多人的疑问。

因为不同的国家或民族可能会在自己的传统文化中树立不同的准则和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可能与其他国家或区域所推崇的标准相违背。

例如,某些国家可能重视集体主义、家庭观念和传统习俗,而在这些专注于个人自由和权利的西方价值观中并不容易找到立足点。

但即使如此,在实践中,人们还是会通过交流、借鉴和融合,以达成相互尊重、包容和合作的目的。

这也证明了普世价值的含义,就是为了展示一种公正和平等的基本标准,而不是消灭其他文化差异。

当然,我们也要承认在推广普世价值时有所谓“文化相对主义”的情况,但这只能是对一部分的推理。

因为文化和传统并不一定含有不好的内容,但它们也可能盲目、压迫或者不符合人性发展的现状,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普世价值的优越性表现出来。

第三,普世价值的实践问题。

在很多案例中,人们会发现,虽然普世价值是被认为是重要的,但在实践中却很难得到普及。

例如,在某些国家中,女性的地位和权利依然处于极其低下的地位。

对“普世价值”论争问题的反思

对“普世价值”论争问题的反思

对“普世价值”论争问题的反思作者:宁德业,周磊,张珊来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年第11期作者简介:宁德业(1968-),男,湖南新邵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宁德业,周磊,张珊(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 410082)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一场关于“普世价值”的激烈论争。

这次论争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有无‘普世价值’”、“如何看待西方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念的‘普世性’”等两大方面。

这次论争使我们认识到了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性,也使我们认识到了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加快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紧迫性。

关键词:“普世价值”;论争;焦点;启示中图分类号:D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3)11-0174-03当前,在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朝纵深方向发展的关键时刻,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一股鼓吹西方“普世价值”的思潮在我国社会甚嚣尘上。

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学术界的许多有识之士勇敢地站了出来,他们纷纷撰文揭批这种错误思潮的实质和危害,从而在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引发了一场关于“普世价值”的激烈论争。

为了确保我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我们有必要了解和把握这场争论的缘起、焦点及其启示。

一我国思想理论界“普世价值”论争的现状分析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一股鼓吹西方民主自由人权等为“普世价值”的思潮在我国社会日渐流行。

这股思潮在我国的泛起,经历了一个为期较长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我国社会,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盛行,国际社会上一些资产阶级学者也高举起所谓“普遍主义”、“全球主义”的大旗,竭力鼓吹西方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念,这就为“普世价值”思潮在我国社会的滋生泛滥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到1997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普世伦理计划”的影响下,“普世价值”思潮开始在新世纪的中国泛滥开来,一些人不断撰文为“普世伦理”、“普世价值”做理论论证。

浅析资产阶级的“普世价值”思潮

浅析资产阶级的“普世价值”思潮

浅析资产阶级的“普世价值”思潮1. 引言1.1 资产阶级的“普世价值”思潮资产阶级的“普世价值”思潮是指资产阶级在文化、道德、伦理等领域提出的一系列普遍适用的价值观念和理念。

这种思潮主张一套普世的、超越特定文化和历史环境的价值标准,认为这些价值标准是人类共同的、本质不变的。

资产阶级的“普世价值”思潮在历史上曾经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被视为现代化、民主化、全球化的文明价值来源。

资产阶级的“普世价值”思潮主张个人自由、平等、人权、法治、市场经济等,是对传统封建等观念的否定和超越。

它认为这些价值是普适的、绝对的,应当被全人类认同和实践。

资产阶级的“普世价值”思潮也强调理性思维、科学精神、人文关怀等,试图构建一个超越宗教、民族、地域等差异的理性社会秩序。

资产阶级的“普世价值”思潮也受到了许多批评和挑战。

一些人认为这种思潮的实质是对特定政治和经济利益的维护和开发,是对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歧视和排斥。

这种思潮也被指责为一种文化霸权,试图强行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观念强加给其他社会群体。

在当今世界,资产阶级的“普世价值”思潮依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和多元文化的挑战,对这种思潮的反思和批判也越来越多。

通过对资产阶级的“普世价值”思潮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批判,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代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2. 正文2.1 “普世价值”思潮的起源“普世价值”思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是一场文化运动,主张理性、自由、平等和人权,这些思想对于后来资产阶级的“普世价值”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

启蒙运动者如伏尔泰、卢梭等人提倡对传统权威的怀疑和批判,认为人类应当依靠理性和科学,而非宗教教条。

他们主张人类有固有的尊严和权利,应当平等对待,这种思想逐渐演化为后来的“普世价值”。

法国大革命也是“普世价值”思潮的重要起源之一。

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影响了整个欧洲及世界。

法国大革命期间出现的《人权宣言》和《市民宣言》等文献,强调个体的尊严、平等和自由权利,奠定了后来“普世价值”思潮的基础。

资本主义普世价值的不合理性

资本主义普世价值的不合理性

资本主义普世价值的不合理性摘要: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宗教、人种、国家之间的多元冲突使得国际形势更加复杂。

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普世价值的提出对于缓和冲突,加强国际间合作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普世价值及其作用,而资本主义所宣扬的普世价值具有虚伪性,实则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否认了价值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其实质是意图打着“普世价值”的旗号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和颜色革命。

根据我国国情,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是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根本价值准则。

关键词:资本主义普世价值;不合理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什么是普世价值20世纪后半期,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各国之间互动增多、影响加强,文明之间的冲突随着经济的大范围的扩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展示。

此外,随着冷战结束,世界的主要矛盾不再是两大意识形态的对垒而转向民族、宗教、人种、国家之间的多元化冲突,国际形势愈加复杂。

全球各国也都共同面临着如战争威胁、核威胁、生态环境恶化等多种问题。

正是在这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德国神学家孔汉思1990年提出了通过对话建立世界普遍伦理的设想。

这种全球伦理是指由所有宗教所肯定的,得到教徒和非教徒支持的,一种最低限度的共同的价值、标准和态度。

而之后的普世价值研究,可以说是对20世纪90年代普世伦理研究的进一步延展。

关于普世价值的论述,众说纷纭。

笔者认为,普世价值并不是一种具体的价值,如人权、平等、博爱、民主、自由、公平、宪政、正义;以及仁、义、礼、智、信等儒家伦理观念。

普世价值是对这些美好的价值理念的追求和向往。

因为虽然生活在自由民主这样一个现代社会的愿望是普世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生活在自由社会中的普世愿望是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这些具体的美好价值理念的追求和向往才应该是普世价值。

我们所倡导的这些具体的价值理念,在不同的国家、地区、民族阶级都有其自己不同的内涵和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价值问题的复杂性与“普世价值”概念的误导性马德普内容提要:价值问题非常复杂,“普世价值”概念遮蔽了这种复杂性,对于指导人们的价值选择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意义,而具有把人们对价值的认识引向混乱和导入误区的作用。

第一,它容易把某一历史阶段形成的具有特定社会属性和内容的价值视为超时空的价值;第二,它容易把充满分歧和冲突的价值观念简单化,从而无视其中的差异、矛盾和冲突;第三,它容易混淆科学问题与价值问题的区别;第四,它容易滋长非历史地看问题的形而上学思维,陷入普遍主义的误区,形成新的教条主义;第五,它容易为专制主义和霸权主义提供借口。

关键词:价值;普世价值;作用近年来,学界关于普世价值问题的争论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于这些争论背后所包含的巨大的现实政治意蕴:它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现代化和全球化这两个重大历史趋势的不同理解,而且也折射着中国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难题和困境,譬如,如何处理现代性和民族性的关系,如何看待西方文化和中国(东方)文化,如何既向西方学习又能够抵御西方霸权的挑战,如何在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选择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战略,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利益冲突中选择适当的改革步骤和改革目标,等等。

从更深的哲学层面上讲,这些问题的争论也涉及到如何认识价值的问题。

因此,积极开展这些学术争论,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上述现实政治问题的认识,而且也有利于深化对价值问题本身的理解。

一、价值问题的复杂性“普世价值”用英语表示就是universal value(又译为“普适价值”、“普遍价值”)。

按照《美国传统词典》的解释,universal作为形容词,它的含义主要包括:(1)世界性的:属于、有关、扩展到或影响整个世界或所有世界内的;(2)共同的:包括、有关或影响所考虑的等级或群体的所有成员的;(3)普遍的:可用于或共同于所有目的、条件或情况的;(4)宇宙的;(5)通用的;(6)全称的。

如果由此可见,所谓普世价值就是指,在任何时空、任何条件下对每个人或每一群体都普遍适用的价值。

用维基百科全书的定义就是:“普世价值是对所有人或几乎所有人都有相同价值的价值。

”①程广云、韩璞庚认为,“普世价值之普世性,一般具有三个层面的语义:第一,这种价值①原文是Something is of universal value if it has the sa me value or worth f or all,or al m ost all,peop le.见英文版维基百科:htt p://en.wiki /wiki/Universal_value#Reference-idJahanbegl oo1991.具有普遍适用性(普适性),即不是仅仅适用于个别人、少数人甚至大多数人,而是适用于所有人;第二,这种价值具有普遍永恒性(不变性),它不是仅仅适用于一时一地,而是适用于所有时间、所有地点,不以任何条件为转移;第三,这种价值是以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命题(普遍必然判断)来表述的。

只有符合以上三个基本要件,才能称为普世价值命题。

”①这段话可以说比较准确地表达了“普世价值”这个词的基本含义。

由于“普世价值”概念的重点在其普遍适用性,所以,我们对“适用性”这个词也要作进一步的分析。

一般来讲,普世价值的适用性有三层不同的含义:第一,指的是这个价值对每个人(或每个群体)都是实际有用的;第二,指的是每个人(或每个群体)都认为该价值有用并因而共同追求的;第三,指的是每个人(或每个群体)都应该追求或应该作为准则去行事的。

这三种含义不仅在现实中是有重要区别的,而且从价值理论的角度看也是有重要差异的。

第一种情况说明的是价值的客观性,第二种情况说明的是价值的主观性,第三种情况则指的是价值的规范性或应然性。

价值之所以有这些不同的特性,那是由“价值”这个概念本身的规定性所决定的。

“价值”这个概念在学界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和定义,但按照目前国内学界占主流地位的看法,价值涉及的是一种主客体关系,它指的是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主体)的需要的意义关系,或者说是客体的属性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然而,主体不仅是有着一系列需要的一种自在的客观性存在,而且也是必须通过认识和行动才能满足需要的一种自为的主观性存在。

既然如此,在价值问题上又会包含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一是事物对作为主体的人或群体的客观作用或意义;二是人或群体对事物的意义或有用性的主观评价。

这样,人们对价值的认识实际上可以有四个角度,即客体的角度、主体的角度、客观的角度和主观的角度。

每一个角度都有其自身的复杂性,从而使得价值问题显得错综诡异,充满冲突。

同时,也正因为存在价值的冲突才使得价值的规范性问题显得既重要又复杂。

从客体的角度来看价值,我们主要是要弄清一个具体的价值客体到底有哪些具体的属性,或者不同的价值客体有哪些不同的属性,以及这些属性对主体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这里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同一个价值客体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同属性,这些不同属性对于同一主体常常会有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意义,所谓“有一利必有一弊”就是这个意思;另一方面,同样的客体属性对不同的主体可能会有不同的意义。

前一种情况就像我们在治病中常常看到的,某一药物的某种属性对治疗病人的某一病症很有疗效,但同时它的另外一种属性可能会给同一个病人带来另一些负面的效用,如伤害他的某个组织或器官,或加重他的另一种病症,等等。

后一种情况在治病中也常常可以见到,一种药物对甲这个病人很管用,对乙这个病人可能没有作用,甚至会有负面的作用。

所以,中医强调辩证施治,就是只能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权衡利弊,做出选择,否则就可能会成为害人的庸医。

从主体的角度来看价值,我们主要是分析认识价值主体的具体需要,以及这些需要与客体属性的关系。

这里的复杂性既体现在主体上,又体现在需要上。

主体的复杂性表现在,价值主体既可以是单个的人,又可以是一个社会群体或共同体。

其中,社会群体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成为主体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充满歧义和争论的②。

主体需要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无论是单个的人还是政治学研究 2009年第1期①②程广云、韩璞庚:《论普世价值如何可能》,《学术月刊》,2002年第5期。

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主要表现为多数自由主义者否定社会群体的主体性,只承认个人的主体性。

参见哈耶克:《致命的自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笔者不赞同自由主义的这个观点,但因篇幅所限,这里不准备就这个问题展开论述。

群体性主体,其需要都是非常复杂且常常是相互冲突的。

比如,个人有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客观需要和主观需要等等的区别。

而且,几乎所有的需要都要受到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社会状况和主体的具体境遇的影响,因而会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

即使是阿里森・埃西特(A lis on A ssiter)所说的所有人都客观上具有的一些基本的物质需要,如食物、水、衣服和住所①,也会因自然境遇的不同而对价值客体有不同的要求。

如生活在寒带的人对衣服和住所的要求就与生活在热带的人有所不同;婴儿对食物的要求和成人对食物的要求也有不同。

甚至同一个人的同一种需要也因需要已被满足的程度不同而不同,如一个人饥饿时和酒足饭饱时对食物的需要就不同,这就是边际效用存在的原因②。

至于个人的社会性和精神性需要,那就更因历史发展、文化传统、社会条件等方面的差异而存在较大的差异。

个人需要尚且如此,作为主体的社会群体的需要更要复杂千百倍。

社会群体的需要不仅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其所有成员的纷繁复杂的需要,包含着不同成员之间相互关联的需要③,而且,它还有因社会整合、社会结构、社会运转等社会因素所产生的复杂需要。

更为重要的是,同一主体的不同需要之间,以及不同主体的需要之间常常可能是冲突的,而这种冲突也是酿成许多人间悲剧的主要根源。

比如,一个人追求享受的需要和他追求事业成功的需要之间就常常存在冲突;又如,在价值客体(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一个主体满足某种需要的要求也常常和另一个主体满足同样需要或另一种需要的要求之间发生冲突。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资源争夺,以及目前世界上有关粮食危机的争论等,都说明了这一点。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价值,就是要认清价值客体和主体需要之间的客观关系。

这里的复杂性不仅在于确认二者之间的客观真实关系本身就是一个困难的事情,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由于主体需要的复杂性,特别是主体需要中的社会性、精神性和主观性成分,使得如何认识这种客观关系就变得更加困难,更加不具有确定性。

作为一个局外人,人们大体可以判定某个主体在一般意义上客观需要哪些种类的价值,但很难判定他在具体的情境中客观上需要哪些具体的价值,更无法判定如何处理两种客观价值之间的相互冲突。

即使是作为主体的个人本身,能否对自己的这种客观需要④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也是很难保证的。

对于一个群体性主体来说,情况更加复杂。

一个社会在当下的客观利益需要是什么,它的根本利益需要和长远利益需要是什么,眼前利益需要和长远利益需要、局部利益需要和整体利益需要、此种利益需要和彼种利益需要的客观冲突如何处理等等,都不是一个简单明了的问题。

撇开社会成员在这些问题上必定会存在的高度分歧不说,任何一个人要认识和把握这些问题都需要丰富的阅历和很高的智慧。

从主观的角度来看价值,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

除了最本能的生物需要以外,大多数人的需要都带有主观的色彩。

这样说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意思是指人的许多需要特别是精神性需要本身就带有主观的性质,它们的具体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受主体的主观因素的影响。

比如,人的道德情操、审美趣味、认知结构、价值观念甚至经验和习惯等都会影响人的需要。

就像施普兰格尔所说的:“价值并不是‘超主观领域’中的、万古不变的实质,而总是个人精神结构的一部分。

”⑤价值问题的复杂性与“普世价值”概念的误导性①②③④⑤见A lis on A ssiter,Revisiting Universalis m,PALGRAVE MAC M I LLAN,2003,p1551参见W1D1拉蒙特:《价值判断》,第三章,第五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对此,W1D1拉蒙特曾区分了联合需要、综合需要、相互竞争的需要和共同需要等范畴。

参见W1D1拉蒙特:《价值判断》,第三、四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我这里用“客观需要”这个概念是有些冒险的,因为在需要问题上,客观和主观是很难区分的。

这里主要是出于分析的方便,才不得不采用这个概念。

施普兰格尔:《价值的等级》,载马斯洛等著:《人的潜能和价值》,第23页,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政治学研究 2009年第1期第二层意思是说,只有主观感受到和认识到的需要才能转换成为价值追求,对于那些已在不同程度上被满足的需要,或者被当下某种紧迫的需要所遮蔽的需要,或者因某种习惯而忽视的需要,由于人们感受不到或认识不到其重要性,因此也就难以转换成为人们的价值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