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2_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_第25讲_含答案
线索1改革开放以前,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也遭受了重大挫折,大体上可分为三个不同阶段(1)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时期。
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曲折和失误。
(3)第三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持工作时,国民经济得以回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线索2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历史现象(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20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
(3)对外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等步骤。
(4)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
[考纲要求]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5.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25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长期的掠夺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成果: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2)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4)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1)内容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200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新人教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程标准】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单元概述】本单元主要阐述了5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经过建国初期的经济政策、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1956年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之后的二十年既有八大、八字方针调整等的成功探索,也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文革等的挫折,总的来说是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实行改革开放,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知识梳理】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建设道路的实践1.三大改造的过程(1)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就是三大改造。
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2)手工业者也纷纷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 、结果: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3.中共八大(1)时间: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2)主要内容:a.大会分析了我国形势的新变化,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问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问的矛盾。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历史纵横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知识归纳与教材扩展拾遗课件
奇唱歌来怪唱歌,养个肥猪千斤还有多,脑壳谷箩大, 宰了一个当三个,三尺锅子煮不下,六尺锅子煮半个。奇唱歌 来怪唱歌,单季稻亩产三千多,谷子黄豆大,挑了一箩又一 箩,挑到日头落了水,还要用架板车拖。奇唱歌来怪唱歌,红 薯亩产三万多,南瓜大一个,抱都抱不合,要拿重得像秤砣, 急得他喊爹喊妈莫奈何!
第三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 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第二十三页,共27页。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特征 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我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 的,其特征包括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基本标准;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 的宏观调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 经济体制转变为以计 放式经营向集约
体制转变
划经济为主、市场调 式经营转变
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第六页,共27页。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 党中央在认
①照搬苏联模式。②中 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 识国情和总
原 因
共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 面的经验和教训,特 ③主观上追求“一大 别是吸取了“文化大 二公”,急于完成工业 革命”的教训,并借
第二十一页,共27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建国以来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从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 经济体制转变。
第二十二页,共27页。
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 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所有制经 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市场调节为主、计划经济为辅的经济 体制。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2第9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7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成功的开端:中共八大(1956年) (1)背景:三大改造完成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2)内容: ① 主 要 矛 盾 : 人 民 对 于 建 立 _先__进__的__工__业__国___ 的 要 求 , 同 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 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 矛盾。
(5)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 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辅相成。
2.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 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 始。
3.“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从现实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优先发 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史论阐释] 一、“一五”计划的特点和实质 1.特点: (1)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3)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 业之间的关系。 (4)渐进性和长期性。
材料一
[思考1] 根据材料一分析1957—1960年、1966—1971年我 国工农业生产总值下滑的原因。
[解读] 应根据要求从1957—1960年、1966—1971年两个时 间段分别分析工农业生产总值下滑的原因,可以结合1957— 1960年经济建设和生产关系改造方面的“左”倾错误、1966 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 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高效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核心 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 把企业推向市 内容 片面追求工业发新中国成立
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
解放和发展了
济、发展工业建设曾起 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 生产力,使经
结果 到积极作用,取得了一 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 济发展出现了
把土地等生产资料 变为公有制,实行 集体经营
进一步解放了农村 生产力
人民 公社
化
家庭 联产 承包 责任
制
原因
党的一些领导人主 观地认为农业合作 化规模越大、公有 化程度越高,越能 促进生产力发展
党中央在总结教训 的前提下,决定实 行经济体制改革
核心内容
提高公有化程度和 扩大公有化规模
在坚持公有制前提 下,实行分户经 营,自负盈亏
①照搬苏联模式。②
原 因
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的 经验。③主观上追求 “一大二公”,急于
完成工业化
党中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 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 验和教训,特别是吸取了 “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 借鉴外国经验,决定对工业 体制进行改革
党中央在认识国 情和总结社会主 义建设经验教训 的基础上,决定 加快经济体制改 革
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 展,成就举世瞩目
前所未有的活
历史发展阶段,使企业
跃局面
失去了活力
必修二 经济成长历程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单元高效整合
专题归纳·知识整合 •一、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原因
核心内容
意义
土地 改革
新解放区的封建土 地制度严重阻碍生 产力发展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 制,实行农民土地 私有制
(新课标)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9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总结课件新人教版
[纵向]——贯通 1.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调整
原因
内容
结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 土
经济体制改革
开
党中央在认识 20世 国情和总结社 纪90 会主义建设经 第三次 年代 验教训的基础 以来 上,决定加快
经济体制改革
(1)向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转变,由 粗放式经营向集约 式经营转变 (2)核心:把企业推 向市场
使经济出现 了前所未有 的活跃局面
[横向]——比较 比较苏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
解析: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过程中出现要求过急、改变过快、过于简单划一等缺 点,其主要原因是中共缺乏领导经济建设的经验,故选A项。B项是客观环境, 但对失误没有产生直接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借鉴了苏联经济建设的某些 经验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苏联撤销对华经济援助是在20世纪60年代,排除C、D 两项。 答案:A
相同点
(1)都是在面临国内经济困难的背景下展开的 (2)都采用了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方式 (3)都符合本国国情与经济发展规律,都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
视角1 热点的历史思考·历史上的城市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相当长时间里,政府推行的是“积极推进工业化,相 对抵制城市化”方针,一度还确立了“将消费型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城市”的方 针。对城市化的这种抵制在1960年发展为完全反城市化,确定了当时的重要政策 是减少城镇人口。材料表明此时期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根源应是( )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总结课件新人教版
年)
设社会主义时期;1966 年,“文化大革命”时,也出现了重大失误和挫折,成功与失
的内乱导致国民经济的困难
误并存
中国现代化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 (1)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发
设道路的探索 改革;20 世纪 80 年代后,城市经济体制改 展深化,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
(1978 年至今) 革也全面展开;对外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 会主义建设道路
A.体现了平衡稳定的经济建设方针 B.直接导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严重损害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D.在后来的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解析】从题干中“建设规模大小必须和国家财力物力相适应”“当 然如果保守了,妨碍了建设应有的速度也不好”,可以看出陈云的经济主 张是既反冒进又反保守,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故 A 项正确;后来,在 “左”倾错误的影响下,发生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陈云 这一符合经济建设规律的方针未能贯彻下来,严重损害了群众建设社会 主义的积极性,故 B、C、D 三项错误。
A.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B.计划经济体制下仍然存在商品交易 C.节俭与奉献成为当时社会风尚的主流 D.“文化大革命”动乱导致日用生活品严重匮乏
【解析】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于 1965 年,材料不能体现, 故 A 项错误;从“凭此每周才能买到……”中可以看出计划经济体制下 仍然存在商品交易,故 B 项正确;计划经济时期之所以节俭是因为物资短 缺,故 C 项错误;“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制度受到很大冲击,各大院校 不会招收研究生,故 D 项错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三教合一”为宋明理学的出现创造了条件,使儒学体系 得到丰富和更新,三教合一严重“阻碍了儒学的复兴”是错误的解读,故 排除含①的选项,D 项符合题意。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学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含解析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课程标准】(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4)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知识结构】【知识梳理】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背景(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两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2)1978年,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3)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2.时间:_______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主要内容:(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___________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2)政治路线: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___________的战略决策。
(3)组织路线:形成以___________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4.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开辟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新道路,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________的到来。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特别提示]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内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九单元 第二课时 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失误导学案
第二课时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失误[循着线索·理一理][由表及里·想一想]1.“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口号反映当时人们对经济建设的何种倾向?[提示]不顾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2.新中国成立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破坏生态环境的主要事件造成的影响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提示]影响:“大跃进”大炼钢铁造成资源破坏、自然环境恶化,造成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等历史教训。
启示: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邓小平曾提到八大路线“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挫折”,请指出20世纪50年代经济工作遭到“严重挫折”的具体表现。
[提示]具体表现:掀起了“大跃进”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发动了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我国从1966~1976年10年间的工农业总产值变化情况如下:“1966~1967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下降9.6%。
1967~1968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下降4.2%。
1972~1973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9.2%。
1974~1975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9%。
”其中1973、1975年工农业总产值出现两次较大增长的原因是什么?[提示]1973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判极“左”思潮,着手调整国民经济;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整顿。
5.有人认为“文革”虽然是一场内乱,但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因而不能彻底否定“文革”。
这种说法对吗?[提示]“文革”是一场内乱,应该从根本上否定。
“文革”时期在科技等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这些成就是党和人民对错误进行抵制的结果,不是“文革”的成就;我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不否定十年期间的成就。
[史论术语·背一背](先填后背)①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八大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方针和设想,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它集中体现了中共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人民版必修2).doc
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人民版必修2)(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1、了解三大改造(1953—1956年)(1)含义:是指对资本主义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和平赎买(与苏联相比是创举)。
对农业、手工业改造:农业生产合作社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形式。
(2)历史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3)局限性:后期工作急躁和粗糙。
2、了解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1)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两对),这是此次大会的最大的贡献。
(2)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3、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时间:1958年(2)原因: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下,中共发动了大跃进运动,接着在农村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3)主要标志: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起来。
(4)影响: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了严重挫折,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是造成三年困难局面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上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从此,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了序幕。
它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光辉标志。
(三)经济体制改革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主要形式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高优设计(安徽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件 新人教版
材料
(1)1866 年发昌机器厂建立 (2)1873 年轮船招商局成立 (3)1922 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4)1990 年浦东开发开放
A.上海工业化一瞥 B.改革开放在上海 C.上海,中国现代化的缩影 D.上海,红色的摇篮
时空定位
主题探究
技巧揭密
-9-
解析:题眼是“上海”“发昌机器厂”“轮船招商局”“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 国代表大会”“浦东开发开放”。由“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可排除 A 项,因其不属于工业化的表现;只有“浦东开发开放”可以体现“改革开放”, 故 B 项错误;只有“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可体现 D 项,故排除 D 项。由题眼可知,材料内容从经济、政治两个方面体现了上海的现代化进程, 故正确答案为 C 项。
解答该类试题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探究情境,明确主题。充分挖掘情境所蕴含的有效信息,明确研 究主题。 (2)利用史实支撑法等分析选项,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解答这类 试题多用阶段特征分析法、史实支撑法、理论分析法等。
时空定位
主题探究
技巧揭密
-8-
例题在某中学的“上海乡土史”课程上,老师要求学生按指定材 料(见下表)确定一研究主题。以下切合材料的主题是( )
便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影 响
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只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 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以
大大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 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性 质
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
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 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 济发展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精品高考一轮复习教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新人教必修二)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社会主义接话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的具体过程,记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具体内容;(2)理解中共“八大”会议的精神实质,并分析其在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中的作用;(3)通过对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以及20世纪60年代初期进行国民经济调整的具体史实的分析,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2.过程与方法:(1)利用图像与视频,使情境再现,加深学生记忆;(2)通过提出问题,讨论合作,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3)阅读相关史料并进行分析,扩充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课,综合认识中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尽管有过严重的失误,但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正视自己的问题,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并领导人民取得了巨大成就;(2)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学生实是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教学方法】1.通过教师营造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合作探究、形成共识;2.注重在构建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图片和文字材料中的信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与深化,以提升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教材知识分析了解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的探索,总结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①背景: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里接收了一个贫困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
造成国民经济严峻的原因有三点:第一,是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第二是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第三是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
②措施: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采取了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着手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金版新学案》2021高三历史一轮 第9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单元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2
第二十页,编辑于星期五:三点 五十分。
•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1960年前后,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1958年“大跃进〞和人 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恶性膨胀,这是造成1960年前后粮 食产量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
• 【答案】 C
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五:三点 五十分。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五:三点 五十分。
• 由于表格类材料题是以表格、坐标曲线等 为载体,因此在解答本类型题时,第一步 就要仔细读表格,对表格要“三看〞:一 看表格所反映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 围;二看表格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 方向;三看表格的关键信息,尤其是一些 关键的数字信息,明确内涵和外延。第二 步,要高度关注提示语,提示语是指题干 中的限
• (1)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根 底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 (2)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 (3)结果:这次调整将进一步有利于解放和开展生产力。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五:三点 五十分。
• 二、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项目 内
容
原因
核心内容
意义
时期 土地改革
农业合作化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五:三点 五十分。
•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 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方案经济转变为以方案 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 (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 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 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 【答案】 A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五:三点 五十分。
• 1.以下统计数字反映了历史现象的变化, 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精品-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新人教版
第9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主要包括三条知识主线。
线索1 过渡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一五”计划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开始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逐渐形成了有计划的经济体制。
线索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和“文革”时期1956—1966年,党和国家有着许多正确的探索,取得了许多成就。
但是“左”倾思想发展,“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给党和国家造成严重危害。
1966—1976年间的“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线索3 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我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第20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考纲要求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考点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1)背景: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经济全面崩溃,极其严重,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2)结果:到1952年,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2.第一个五年计划(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2)措施:优先发展,先后建成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等企业。
(3)结果: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1)措施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的高潮。
(2)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
(3)结果:社会主义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构图解史】新中国成立初期(过渡时期)【构图解史】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命题点“一五”计划与社会主义改造史料一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①,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
2019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文档:必修2 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6讲 Word版含答案
第26讲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处于徘徊中前进的状态。
(2) 1978年5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3)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内容(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影响: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二)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改革(1)内容①经济体制: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②管理体制: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2)意义: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发展,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2.城市改革(1)开展:1984年以后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2)内容①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
②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分配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①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改革开放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②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2)过程①提出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确立框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③完善理论: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④初步建立: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3)建设成就①经济增长:年均9%的增长速度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单元考情分析与教材知识补遗 教案.doc
单元考情分析——对考向的把握要准(锁定热考点) (一)把握规律——2011~2015新课标全国卷考情统计(二)领悟真谛——全国卷五年真题精选(选择题)右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附:自主命题省份高考真题(教师用书独具,酌情备选)1.(2014·海南高考)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
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
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A.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B.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C.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D.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解题提示:关键信息:“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等信息说明计划经济体制与国家推进工业化有很大渊源。
答案:D2.(2014·海南高考)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明确将中共八大作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
这是因为中共八大( )A.客观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形势与主要矛盾的变化B.实现了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变C.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D.全面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解题提示:①明考点:中共八大。
②关键信息:中共八大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以后,开始探索中国经济建设的会议,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当时中国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与落后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
答案:A3.(2015·海南高考)1956年,浙江温州有合作社曾实行包产到户,到1957年温州地区实行包产的农户占入社农户的15%,与此同时,四川、广东、安徽等省一些农业社也先后实行了包产到户。
此后直到70年代,仍有一些地方曾实行包产到户。
这一现象反映了( )A.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薄弱B.市场经济在农户经营中起重要作用C.基层的探索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自下而上推进解题提示:关键信息:浙江、四川、安徽、广东等地出现的包产到户现象为我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供了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总结
一、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1.土地改革
(1)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核心内容: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3)结果: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
(1)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2)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3)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3.人民公社化
(1)原因:党的一些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
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核心内容:“一大二公”。
即合作社的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3)结果:超越农村生产力水平,严重挫伤生产者的积极性。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做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
正确决策。
(2)核心内容:坚持土地公有制,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3)结果: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二、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1.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1)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主观上追求“一
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2)核心内容: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3)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
了一定成效。
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
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对工业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
分开等。
(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3.第三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1)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
制改革。
(2)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3)结果:这次调整将进一步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五个经济特区——“点”:(1)概念:是国家划出一定范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
它的特殊主要表现在经济上而不是政治上,即不同于内地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
(2)内容: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特区。
(3)原因:是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或重要海运港口;靠近港澳台地区,是著名的
侨乡。
(4)作用:这些特区二十多年来不仅实现了自身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效地发挥了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2.14个沿海开放城市——“线”:(1)内容:1984年开放的沿海城市有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等14个,遍布我国沿海地区。
(2)条件:这些城市交通方便,具有较大的外运港口,
并且同内地铁路相连,是中国重要的外贸口岸;它们还具有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4个沿海经济开放区——“面”:(1)1985年后,又先后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2)1990年,国家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
1992年,开放上海浦东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同时也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四、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几点认识
1.含义:经济体制是指在一定所有制基础上的组织、管理国民经济的体系和制度。
经济体制改革即是改革这些体系和制度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
2.必要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3.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4.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5.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内容: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改革国有企业,增强企业活力,推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
7.实质: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8.意义: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城乡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国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关注历史基本理论、概念的价值
历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并不需要我们专门去深入总结,只需要了解其基本观点及其与历史知识的一般联系。
毕竟我们只是把这些理论作为帮助我们理解现象的工具,并不是真正要去研究这些理论。
例如一些史观问题,历史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革命与改革性质的判断标准等,近年来经常出现在高考试题中。
我们就应该从题目本身出发分析命题意图,看看命题者是否将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引入了试题,然后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解答试题。
很多考生在听老师讲课的过程中提到某某理论时,往往兴趣不大,只是记住了这些理论,但是到做题时,却往往把这些基本理论忘到了九霄云外。
考生在试卷发下来之后,可以先浏览一遍试卷,看看每个题目应该从哪个角度去解答,或者说需要用到哪些理论,千万不要盲目作答,这样只会事倍功半。
实例点批
(本题满分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6年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上建立起来。
但是由于当时对生产关系变革过快,曾于1956年下半年和1957年进行了某些必要的整顿,把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规模划小,把小商贩小手工业者从公私合营企业中划分出来等,应该提出这些做法是正确的。
但是1958年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不断扩大集体经营规模和提高公有化程度。
材料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方针指引下,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调整所有制结构,允许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实行国家集体劳动者个体一起上的方针,支持城镇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发展。
——以上均引自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三1981年l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指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优势的根本前提下,实行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是我党的一项战略决策……”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部分……”
回答:
(1)1953~1956年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实行怎样的政策,你如何评价这一政策?(2分)
(2)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有了什么发展?(3分)
(3)有人说,现阶段的私营企业是20世纪5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延续和发展,你同意吗?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5分)
(4)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有什么意义?(3分)
案例
点批
该生对本题能够结合材料回答问题,基本读懂了题意。
从前三问的回答也暴露出对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牢固。
第(1)问“1953~1956年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采取的措施应顾及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方面,在改造中被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的是资本主义工商业。
第(2)问说“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是错误的,应为“十五大”。
第(3)问由于判断错误,以下的理由随之而全部失分,凡表明态度进而分析理由的题目一定要确保观点正确,十分审慎;要做出正确判断首先要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今天的私营工商的状况了如指掌。
第(4)问理解很好。
本题出错重在对历史概念把握不够。
备考复习中要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完整归纳概念内容;区别概念的异同;运用概念分析问题。
仅做到对概念的理解还不够,能运
用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来分析历史现象才是复习中的理想境界。
规范答案
(1)从1953年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采取了从限制到消灭的政策。
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必要的。
(2)从1978年到现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逐步深化,且将非公有制经济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结合。
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承认私营企业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优势的前提下长期存在,发展到认定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认识:不同意。
理由:20世纪5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今天的私营工商业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产物。
(4)半个世纪以来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对于我们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道路,社会主义才能健康发展。
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国情决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