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历史热点主观试题精选(四)

合集下载

2010届高考历史热点(17套)

2010届高考历史热点(17套)

2010届高考历史热点(17套)2010届高考历史热点(17套)中央政治局要求保持宏观政策稳定[背景材料]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3日召开会议,决定今年9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

会议还研究了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

会议认为,党的建设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根据自身历史方位和中心任务的变化,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取得巨大成就。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认真总结党执政以来加强自身建设的宝贵经验,深入分析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研究和部署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会议指出,下半年将迎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做好经济工作至关重要。

要继续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落实和充实完善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和相关政策措施,巩固经济企稳回升势头,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课标链接]1.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2.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2010高考各省市历史真题分类汇编(4)

2010高考各省市历史真题分类汇编(4)

2010高考各省市历史真题分类汇编(4)二、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2)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6.(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11题)图5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北伐战争【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注意图片材料中的“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某些思想具有近代化因素”、“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提出的一些政策是历史的倒退”可联系到太平天国运动,特别是“破坏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这个信息很重要。

太平天国运动反侵略反封建,提出了《资政新篇》,战火发生于广东省。

提出《天朝田亩制度》,平分土地,会造就大量小农经济,产品统交圣库等政策,这些是历史的倒退。

知识点:辛亥革命7. (2010高考安徽文综15题)图3 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漫画《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它表明A.清朝统治面临崩溃B.保路风潮已被镇压C.武昌起义即将爆发D.革命派的实力强大【解析】A 仔细观察图和注释,漫画瓢上有一个“鄂”字,标题《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表明清政府统治危机四伏,已经顾此失彼。

B不能体现顾此失彼,C无法体现材料所体现的形势,武昌起义只是其中一个瓢,无法准确的表达当时的形势。

漫画中没有体现革命派力量的强大,排除D.8.(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20题)下列是孙中山在革命进程中的言论,其先后顺序是①自今日始,吾等之非清朝人矣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③使全国人民赞成我的政策,我十年之内必能为中国造二十万里铁道④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

南与北如一丘之貉A.①②③④B.①④③②C.②①③④D.②③①④【解析】C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表明革命的目的是要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当时,孙中山被一致推举为总理,他说:“自今日始,吾等之非清朝人矣”。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是1894年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成立后,孙中山概括的斗争纲领。

2010年高考历史热点主观试题精选(一)

2010年高考历史热点主观试题精选(一)

2010年高考历史热点主观试题精选(一)编校:魏会阁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粮食产量变化情况——摘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下册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于2003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

《土地承包法》的核心是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农村土地使用权,依法规范承包当事人的行为。

《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

材料三中央《一号文件》指出:“2007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农业投入,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的好形势。

”材料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胡锦涛用这短短20个字概括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在实践过程中防止出现如右边漫画《歪嘴和尚》所示的现象。

请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试分析1952年粮食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的原因;1984年粮食产量大幅增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从经济学的角度说明在保障农民的土地使用权的前提下,可以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流转,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

(3)据材料三说明,当今农村政策的调整与以前主要不同是什么?(4)漫画《歪嘴和尚》所反映的内容与哪一历史时期的错误最相近?结合你对材料四的理解,评析“歪嘴和尚”行为。

【参考答案】.(1)1952年产量提高原因:民主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社会形势趋于稳定;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2010年历史学科高考备考重点热点问题

2010年历史学科高考备考重点热点问题

2010年历史学科高考备考重点热点问题资料来源:中国京翰教育一.重点热点问题中国古代史1.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政治经济等措施。

2.中国古代土地经营方式的转变、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变化等内容及相互关系。

3.关注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4.继续关注中国古代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史1.国共关系的发展过程、意义、教训、启示等问题2.19世纪下半期中国社会近代化的问题(通过材料,在经济、教育、军事、政治等方面设置问题)。

3.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发生发展的相关问题。

中国现代史1.建国初期的制度创新(包括政治制度、社会改造、外交政策等方面)2.改革开放与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崛起以及现代外交调整的关系等。

世界古代史关注罗马法的现实意义和古希腊哲学的人文精神。

世界近代史1.英、美、德等国依据本国国情进行的制度创新(注意概念的准确把握)。

2.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分析两次工业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3.近代西方思想启蒙运动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革命和思想文化运动的巨大影响。

世界现代史1.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相互借鉴与影响(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探索、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之间的相互借鉴等)。

2.战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或秩序)的形成、演变。

以及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经济秩序问题(如世贸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内的大国博弈)。

3.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背景、演变过程、影响等(选取新情景、新材料进行说明)。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关注梭伦改革、商鞅变法、阿里改革、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二.学生临考指导1.第三轮复习应抓大放小,查漏补缺,回归课本。

2.考前的训练重点在选择题,大题多浏览。

3.教会学生答题的基本规律和公式。

如原因和影响的分析一般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着手。

4.教会学生主观题的得分技巧:答题时注意规范化(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答题时点要多而全、语句要简短、突出关键词;尽量使用专业词句,戒口语。

2010年历史高考热点问题预测和文史常识

2010年历史高考热点问题预测和文史常识

...2010年历史高考热点问题预测与文史常识(新人教)㈠改革开放30周年与建国60周年1.(2010·聊城模拟)2009年10月1日是共和国60华诞。

60年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外交事业不但在理论上不断创新发展,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开创新局面。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49年10月,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棕自己对新中国诞生的称颂,这句话也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开国的绝唱”。

(1)为迎接这一伟大“时间”的到来,1949年我党在政治、军事和组织方面各作了哪些准备?(3分)材料二“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到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主要成就有哪些?(3分)(3)新中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近代百年的屈辱外交,揭开了对外关系的新篇章。

试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史实,说明“新”的表现。

(3分)(4)20世纪70年代前期,党和人民战胜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困难,取得了重大成就。

试列举这一时期取得的开创外交新局面的重大成就。

(3分)材料三“中国同任何国家没有结盟的关系,完全采取独立自主的政策。

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

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邓小平(1984年)材料四胡锦涛在国庆六十周年阅兵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将时定不移地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继续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5)材料三、四分别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新特点是什么?(2分)答案:(1)政治:召开七届二中全会,转移工作重心;军事:完成战略决战、渡江作战,推翻南京国民政府;组织:召开政协会议,筹备新中国;(3分。

2010年高考历史热点主观试题精选(二)

2010年高考历史热点主观试题精选(二)

2010年高考历史热点主观试题精选(二)编校:魏会阁1.在过去的500年里,世界经济中心由东方转移到西方,西方逐步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在西方内部,苦乐不均,经济强国轮流坐庄,“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见图一)200多年前,发生在欧洲的工业革命成为世界经济的分水岭,欧洲成为经济现代化的发源地。

经济现代化先从欧洲扩展到她的海外殖民地,然后成为世界经济的世纪大潮,创造了新的人类经济历史和世界经济格局。

(1)图一显示18世纪时,中国仍然处于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但这个时期中国和西欧已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发展势头,从而导致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开始后落伍了。

你认为当时西方胜于中国的主要方面是什么?(2)经济结构,显示着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与质量。

请指出近代史,经济结构的几次重要变化(包括引起变化的根本原因、特征),并举例说明经济结构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3)“西方内部,苦乐不均,经济强国轮流坐庄”,试举出一典型事例,并分析其原因。

(4)观察图二说明1960年与1998年工业比重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图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1)①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展迅速;②思想解放,技术进步;③对工商业的态度;④处理对外关系的态度与政策。

(2)①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英国率先完成这一转变,取得了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重工业占主导地位,美国率先完成这一转变,工业生产跃居世界第一位,英国转变较慢,失去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③第三次技术革命: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美国继续领先,并保持世界强国的地位。

④知识革命:高新技术产业占主导地位,美国率先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3)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取得世界工厂的地位,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下来,相继被美国、德国赶上和超过。

主要原因是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过程中,缺乏采用新技术的动力与积极性,相反,美国、德国则广泛运用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2010年历史高考热点历史八个热点主观题预测课件

2010年历史高考热点历史八个热点主观题预测课件

2010年历史高考热点:历史八个热点主观题预测一、上海世博会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1851年,英国在伦敦的海德公园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博览会中陈列着7000多家英国厂商的商品和几千家外国厂商的商品,最令人瞩目的是庞大的汽锤、运行不息的机车等技术产品。

材料三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我国首次举办的注册类世博会。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办博工作,明确指出筹办和举办上海世博会是国家行为,不仅是上海的责任,也是全国的责任。

世博会不仅是展示上海的一个平台,更是展示中华民族灿烂文明、深厚文化沉淀和我国改革开放成果的大平台。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举办第一届世博会的历史条件。

(2)材料二中展出的最新产品与材料一相比,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发生了什么巨大变化?(3)简要分析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申办给我国带来的重要影响。

参考答案:(1)英国较早地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经济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英国通过殖民扩张,成为拥有广大殖民地的“日不落帝国”;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英国科技的发展。

(2)人类社会由“蒸汽时代”进入了“电气时代”。

(3)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了经济、科技、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宣传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振奋民族精神,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20分)世界博览会被誉为“经济、科技与文化界的奥林匹克盛会”。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1年伦敦举办第一届世界工业品博览会。

在博览会期间,有630万人进行了参观。

14000件展出品中包括了一块24吨重的煤块,一颗来自印度的大金刚钻,还有一头标本大象,而引擎、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则向参观者展示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焕发出的无限想象力。

(1)概述1851年英国能够举办第一届世博会的条件。

(6分)材料二 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

中国政府对这次博览会给予了高度重视。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2010届高三重点热点专项练习历史试题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2010届高三重点热点专项练习历史试题

南通市通州区2010届高三重点热点专项练习历史试题(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注意事项:1.请将选择题填涂在答题卡上,主观题答在答卷纸上。

2.交卷时只交答题卡和答卷纸。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等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

《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何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

”这表明帝王泰山封禅的主要用意在于A.炫耀文治武功B.祭祀天地神祗C.宣扬君权神授D.报答天地之恩2.2008年7月,《奇迹天工——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在中国科技馆开幕,重新定义的新“四大发明”——丝绸、青铜、造纸印刷和瓷器首次集体亮相。

下列关于新“四大发明”史实的陈述正确的是A.甘肃放马滩西汉墓出土的纸质地图,说明西汉时期的纸张主要用来绘制地图B.明代嘉兴机户沈大德使用花楼机,大大提高了丝织品的质量C.司马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器等说明了我国尚周时期民营手工业的发达D.唐朝制瓷业分工细,品种多,开元年间制造的青花瓷,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3.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A.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B. 增设机构,独立施政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4.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针对教师提出的“对比宋明理学和文艺复兴的不同之处”,某学习小组得出下列四个结论①前者以儒家道德压制个人欲望,后者提倡思想自由②前者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后者以工业经济为基础③前者服务于官僚政治,后者服务于新兴的资产阶级④前者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后者遭到封建专制王权的压制。

上述观点正确的是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5.2010年是农历的“虎年”,右图是“虎年”剪纸画。

对该画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①字体设计具有甲骨文的象形特征②是绘画艺术与书法艺术的有机结合③是风俗画的具体体现④体现了秦汉工笔重彩的风格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6.作为晚清状元,张謇提出“父教育,母实业”的思想,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张謇的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迅速发展,但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就开始每况愈下了。

2010年高考历史好题速递试题及答案

2010年高考历史好题速递试题及答案

2010年高考历史好题速递试题及答案
2010年高考历史“好题速递”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
 1.假如你要设计一组关于我国古代领先世界的手工业成就名片,切忌将()
 A.司母戊鼎制作成3000年前的名片B.丝绸之路制作成2000年前的名片
 C.景德镇瓷窑制作成1000年前的名片D.三彩陶器制作成4000年前的名片
 2.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并存局面开始出现于()
 A.原始社会晚期B.夏商周时期C.春秋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
 3.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4.一位在华美国人士在评论近代中国的一部着作时说:“它是因中英战争刺激而产生的一部成果。

我们认为它将极大地摧毁傲慢心态,驱散中国统治者和学究们的愚昧无知,证明他们所属的并非地球上的惟一一个国家”该着作的作者是()
 A.姚莹B.徐继畲。

2010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解析汇编历史专题

2010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解析汇编历史专题

2010 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10年新课标卷)47.(15 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中、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国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防皇机,克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西晋)陈寿:《三国志》材料二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

曹操自是贼,既不可从,孙权又是两间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故(诸葛亮)只得从之。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三公平地说来,曹操对于当时的人民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

在我看来,曹操在这些方面的贡献,比起他同时代的人物来是最大的。

例如诸葛亮是应该肯定的人物,但他所凭措的西蜀,在当时没有遭到多大的破坏,而他所成就的规模比起曹操来要小得多。

然而诸葛亮却被后人神化,而曹操被后人魔鬼化了。

这是不公平的。

——《郭沫若全集》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答案来源于材料,注意答题项和答题方式即可,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陈寿、朱熹对曹操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9 分)答:态度:陈寿:尊曹;朱熹:贬曹。

原因:陈寿:西晋尊曹魏为正统;曹操确有历史功绩。

朱熹:曹操窃国,名分不正;有违“三纲五常”。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郭沫若评价曹操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

(6 分)答:标准:对人民、民族和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

指导思想: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方法:比较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

(10年新课标卷)46.(15分)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远东国际法庭法官既为由日本投降书上签字受降各国所派遣,法官们的席次当然应该以受降签字国的先后为序,即以美、中、英、苏、澳、加、法、荷为序。

但庭长不喜欢这个安排。

由于他想使与他亲近的英、美法官坐他的两侧,便提议应按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强为中心安排,即以美、英、苏、中、法为序。

2010届高考历史重点问答题集锦

2010届高考历史重点问答题集锦

高考历史重点问答题问答题精选(一)1.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职能和经济基础分别是什么?(8分)你是如何认识这一制度的进步作用和消极影响的?(12分)核心:君主专制独裁,即皇权至上和地方服从中央。

(2分)职能:主要是镇压百姓;其次抵御外部势力侵扰,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组织社会生产。

(3分)经济基础: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制。

(3分)进步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并保障了古代文明的长持不衰。

能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发展。

(6分)消极影响:皇权专制极易造成暴政和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在思想上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

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萌芽的发展。

(6分)2.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改革赋役制度,1069年宋神宗接受王安石主张实行新的赋役制度。

在赋役方面他们实施的新制度分别是什么?(6分)具体内容分别是什么?(4分)它们存在怎样的共同的积极作用?(4分)唐德宗实行两税法(2分),宋神宗推行方田均税法和募役法。

(4分)两税法规定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2分)募役法规定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方田均税法指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

(2分)共同作用:扩大了税源,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规定官僚、地主都要交税,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4分)3、明朝中期至鸦片战争前,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试从经济和思想方面概括其主要特征,并用史实加以说明。

经济方面: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2010年高考历史热点主观试题精选(三)

2010年高考历史热点主观试题精选(三)

2010年高考历史热点主观试题精选(三)编校:魏会阁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们为什么这样发动,为争地盘吗?不是!为泄私忿吗?也不是!我们反对政府屈服的外交!国都要亡了,还在这里出死力自相残杀,所以才提出抗日救国的八项主张。

——引自张学良、杨虎城《告全体将士书》(1936年12月16日)材料二中央诸要人,于真相未全明了之前,遽于数小时内决定张学良之处罚,余殊觉其措置太骤;而军事方面复于此时,以立即动员军队讨伐西安,毫无考量余地,认为其不容诿卸之责任,余更不能不臆断其为非健全之行动。

军事上或有取此步骤之必要,委员长或亦悬盼此步骤之实现,然,余个人实未敢苟同。

因此立下决心,愿竭我全力,以求不流血的和平与迅速之解决。

是非得失,将付诸异日之公论。

……余复请端纳(澳大利亚人,曾先后担任过孙中山、张学良和蒋介石夫妇的私人顾问)携一函致委员长,函中述余深信吾夫一切措施,皆以民族利益为本,余日夕为彼祈祷上帝,愿彼宽怀。

余复以长函致张学良,告以彼等此举将使国家前途受严重之打击,余深信其卤莽灭裂之举动,初无断送国脉陷害领袖之恶意,应及时自拔,勿贻噬脐之悔。

——宋美龄回忆西安事变材料三贾庆林在纪念西安事变70周年大会上说:“西安事变是中国20世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

……西安事变的发生与和平解决,成为中国全面抗战这一重要时局转换的枢纽。

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也因他们崇高的爱国义举,被誉为“有大功于抗战事业”的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1)据材料一回答,张、杨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中宋庆龄的哪些认识与做法对西安事变的最终解决是有利的?(3)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学良、杨虎城“有大功于抗战事业”。

(4)贾庆林说西安事变的发生与和平解决,所表现出的精神,永远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依据你对西安事变的了解,认为西安事变表现了哪些精神?【参考答案】..(1)原因: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无视民族矛盾,继续对外妥协,对内镇压。

(完整版)高考历史主观试题精编

(完整版)高考历史主观试题精编

高考历史主观试题精编甘肃省临夏中学王鹏1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康熙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

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

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东华录》(清)材料二: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

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赋予其权力的目的,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

……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人们因此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一一(英)约翰•洛克《政府论》材料三:1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4 •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岀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8 •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9 •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

--- (英)《权利法案》请回答:①概括指出材料一与材料二观点的不同之处②结合时代背景比较这一历史时期中英政治体制的不同特点。

③分析中英不同的政治体制给两国历史发展带来的不同影响。

④从治理国冢的角度来看,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趋势?2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在2006年“十一”黄金假日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这突岀反映了当前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一引自《论语》孔子说:“如果是面对着仁善,那么就是对老师也不要作谦让。

”“善人治国一百年,可以消除残暴和杀戮了。

” “只要一心追求仁善,就不会有邪恶。

”一一引自《何新论坛》材料二:没有人因为知道了善而不向善的。

唯有理智最为可贵。

2010历史高考真题试卷

2010历史高考真题试卷

2010历史高考真题试卷2010年的历史高考真题试卷是一份重要的教育资源,它不仅反映了当年的教育重点和考试趋势,同时也为后来的考生提供了宝贵的复习和模拟考试资料。

这份试卷通常包含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多种题型,覆盖了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世界史以及相关的历史理论等多个方面。

选择题部分,考生需要在四个选项中选择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这部分题目往往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概念的准确记忆和理解。

例如,可能会问到“五四运动”的发生时间、主要影响等。

填空题则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的提示,填写正确的历史人物、事件或概念。

这类题目侧重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细节的掌握,需要考生对历史事件有较为深入的了解。

简答题部分,考生需要对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进行简要的描述和分析。

这不仅要求考生能够准确记忆历史事实,还要求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评价。

例如,可能会要求考生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论述题则是整张试卷中难度最大的部分,它要求考生对某一历史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这类题目往往没有固定的答案,考生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给出有理有据的论述。

例如,可能会要求考生论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在准备2010年的历史高考真题试卷时,考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全面复习:历史知识覆盖面广,考生需要对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思想等进行全面的复习。

2. 理解记忆:死记硬背是不够的,考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样才能在考试中灵活运用。

3. 练习真题:通过做历年的真题,考生可以熟悉考试的题型和难度,提高应试能力。

4. 培养分析能力:对于论述题,考生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培养自己的历史分析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5. 注意答题技巧:在答题时,考生应该注意条理清晰,论点明确,避免出现逻辑混乱的情况。

2010年的历史高考真题试卷对于考生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通过认真准备和复习,考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历史学科素养,为高考取得好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0年全国课标卷文综试题(历史部分)

2010年全国课标卷文综试题(历史部分)

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试题(历史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0分)1.(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4题)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2.(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5题)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3.(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6题)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

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4.(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7题)表2 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表2反映了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 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5.(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8题)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世上有两种形式的平等,即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

数量平等是绝对平均主义,比值平等则是根据个人的实际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

根据以上观点,通常所说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应该是A.更接近于数量平等 B.更接近于比值平等C.数量平等高于比值平等 D.既非数量平等又非比值平等6.(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9题)图四是英国1782年的一幅漫画。

此漫画反映了()A.英国国际地位下降B.英美关系亲近友好C.英国承认美国独立D.英国愿与美国和解7.(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0题)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

2010年高考历史热点主观试题精选(四)

2010年高考历史热点主观试题精选(四)

2010年高考历史热点主观试题精选(四)1.2006年11月中央电视台隆重推出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引起广泛关注和思考。

阅读下列选自《大国崛起》的解说词,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国之谜依然是一个难解的题目,各国的学者提供的答案也是众说纷纭。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上百位接受采访的国内外专家在谈论这个话题时,都十分看重思想文化的影响力在大国崛起中的作用。

”材料二大国之谜,当然还有另外的答案,那就是体制创新。

17世纪时,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缔造了一个称霸全球的商业帝国。

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

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有历史学家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荷兰、英国和美国。

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

材料三“所有的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所以它们总是为世界秩序出谋划策。

实际上,那些正在崛起的国家想要打破这种秩序,因为他们试图取代以前的大国。

”“历史的教训是:一意逞雄的国家,等于是放弃了从容崛起的主动,最后的结果并不美好。

”材料四“成为大国的原因,或许是一个无法穷尽的话题。

大国之谜,无疑是一个多解的答案。

”“历史一再证明:没有永远的霸权国家。

大国的兴衰交替,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法则。

”请回答:(1)在16—17世纪,英国推动自身崛起的文化成就有哪些?(2)根据材料指出荷兰、英国、美国在经济体制创新方面的贡献。

这些创新的共同特征、共同作用各是什么?(3)20世纪后期哪个国家的兴衰最能说明“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而且“一意逞雄的国家……最后的结果并不美好”?结合该国史实加以说明。

(4)当今中国坚持走“和平崛起”的道路,请依据所学知识对此进行简要评价。

591UP历史资源-2010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及模拟题汇编(选修四):

591UP历史资源-2010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及模拟题汇编(选修四):

2010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及模拟题汇编(选修四):孙中山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0分)1.(2010年4月浙江省温州市二模18题)与图6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二次革命B.护国运动C.第一次护法运动D.第二次护法运动2.(2010年3月宁德市高三质检18题)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从1912年12月中旬正式拉开帷幕。

这届国会A.国民党积极参加选举并获胜 B.推动了国民党内阁的建立C.颁布了《中华民国约法》 D.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3.(2010年高考重庆文综17题)1913年2月,一位国民党领导人在国民党湖北支部举行的欢迎会上说:“我们此时要致力于选举运动,……要在国会里头,获得过半数以上的议席,进而在朝,就能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

”这位领导人是A.孙中山 B.蔡锷 C.宋教仁 D.黄兴4.(2010年4月安徽省巢湖市二模15题)元宵节吃元宵是中国的传统习俗。

1916年元旦,北京的警视厅通令全市卖元宵者,一律改“元宵”为“汤圆”,政府认为“元宵”音不吉利。

当时的政府是A.清政府 B.袁世凯政府 C.段祺瑞政府 D.蒋介石政府5.(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20题)“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确是袁世凯。

”这幅挽联中提及的事件最终引发了A.护国运动 B.武昌起义 C.五四运动D.二次革命6.(2010年5月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二模)民国初年,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为捍卫阶级利益,建立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

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A.保国会的成立推动预备立宪运动的出现B.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民主革命运动兴起C.国民党为反对袁世凯专制发动二次革命D.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北伐战争开始7.(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20题)下列是孙中山在革命进程中的言论,其先后顺序是①自今日始,吾等之非清朝人矣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③使全国人民赞成我的政策,我十年之内必能为中国造二十万里铁道④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

2010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与答案

2010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与答案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一、选择。

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符合这一1.柳宗元《封建论》载论断历史时期是A.秦朝B.西汉C.南北朝D.唐朝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3.“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这里的“官"。

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隶属于C.理藩院D.行中书省A.宣政院B.中书省之"。

“水百姓便4.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排"主要应用于A.灌溉B.制瓷C.耕种D.冶铁5.“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

”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D.黄宗羲A.朱熹B.李贽C.陆九渊6.右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殉国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7.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A.魏源B.李鸿章C.康有为D.孙中山8.“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B.打击袁世凯尊孑L复古行径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9.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10.某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社评:“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高考历史热点主观试题精选(四)编校:魏会阁1.2006年11月中央电视台隆重推出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引起广泛关注和思考。

阅读下列选自《大国崛起》的解说词,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国之谜依然是一个难解的题目,各国的学者提供的答案也是众说纷纭。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上百位接受采访的国内外专家在谈论这个话题时,都十分看重思想文化的影响力在大国崛起中的作用。

”材料二大国之谜,当然还有另外的答案,那就是体制创新。

17世纪时,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缔造了一个称霸全球的商业帝国。

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

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有历史学家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荷兰、英国和美国。

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

材料三“所有的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所以它们总是为世界秩序出谋划策。

实际上,那些正在崛起的国家想要打破这种秩序,因为他们试图取代以前的大国。

”“历史的教训是:一意逞雄的国家,等于是放弃了从容崛起的主动,最后的结果并不美好。

”材料四“成为大国的原因,或许是一个无法穷尽的话题。

大国之谜,无疑是一个多解的答案。

”“历史一再证明:没有永远的霸权国家。

大国的兴衰交替,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法则。

”请回答:(1)在16—17世纪,英国推动自身崛起的文化成就有哪些?(2)根据材料指出荷兰、英国、美国在经济体制创新方面的贡献。

这些创新的共同特征、共同作用各是什么?(3)20世纪后期哪个国家的兴衰最能说明“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而且“一意逞雄的国家……最后的结果并不美好”?结合该国史实加以说明。

(4)当今中国坚持走“和平崛起”的道路,请依据所学知识对此进行简要评价。

【参考答案】..(1)莎士比亚宣扬人文主义、洛克倡导民主思想、牛顿进行科学探索。

(2)贡献:荷兰——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英国——推行自由贸易,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美国——推行新政,政府大力干预经济。

共同特征:顺应经济发展要求,尊重经济规律。

共同作用:促使创新国家的崛起,促进人类文明演进。

(3)国家:苏联。

建立世界秩序方面:组建华沙条约组织、展开苏美争霸。

最后结果方面:苏联解体。

(4)历史上一些国家的崛起是建立在对其他国家侵略掠夺的基础之上的,崛起之后,又为谋求相应的政治地位,不惜发动战争,造成世界局势动荡,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中国坚持和平崛起,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不会对其他国家造成威胁。

中国崛起之后,也不会对世界和平构成威胁。

相反,中国的崛起会增强世界维护和平与正义的力量。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71年,为扭转外贸逆差,尼克松政府宣布了“新的经济政策”,决定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和暂时停止使用美元兑换黄金。

这立即遭到日本和西欧共同市场的强烈反抗,在联合抗美的形势下,美国被迫同意美元贬值和取消进口附加税。

……西欧共同市场国家还采用了种种反对美资控制的措施。

材料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使中国得以更加全面地参与国际竞争,但近来中国与欧美的贸易摩擦呈高发态势。

新华网2005年9月13日发表文章指出,中国的纺织业正不断被贸易谈判的不确定前景所困扰,中国企业如何在国际贸易摩擦中,化“危机”为“转机”,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已成为摆在企业及相关部门面前的重大课题。

中国的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虽然增长很快,但中国并未得到利润的大头。

统计表明,今年取消配额产品的出口增量中,七成是外资企业完成的,且中国出口纺织品大多是贴牌、定牌生产,中国只赚取不到10%的加工费。

业内人士分析,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有一部分可能属于“美国反对美国”,因为中国每年从美国进口大量的棉花和纺织机械,而许多出口大户恰恰是外商在华投资企业。

发展改革委对外经济研究所负责人指出,在配额体制下,欧美的贸易保护主义行动实质是一把“双刃剑”,欧美的消费者、零售商、进口商以及中国生产商的利益均受到损害。

材料三中国纺织品出口与纺织设备进口情况示意图请回答(1)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美欧贸易纠纷是怎样激化的?(2)材料一、材料二所展示的贸易摩擦有何异同?(3)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运转有什么义?中国是什么时候加入世贸组织的?(4)分析材料三两幅图中,2004年至2005年的中国纺织品出口与纺织设备进口的情况,说明材料二中的相关观点。

(5)依据所学知识及相关材料,谈谈你对当前中外贸易磨擦的认识。

【参考答案】..(1)二战后西欧、日本经济恢复发展迅速,六七十年代在许多领域逐步赶上美国,相互之间的经济竞争加剧。

(2)异:材料一中的贸易摩擦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是水平相当的竞争。

材料二的贸易摩擦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双方水平相差较大。

同:贸易摩擦发生的原因,都是某些国家单方面强调维护自己的利益。

(3)它的运转标志着一个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囊括当今世界经济各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建立起来。

这一体制的确立大大促进了国际经济的发展。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易组织。

(4)在中国纺织品出口下降的同时,纺织设备的进口也呈现出下降趋势,以美国为代表的纺织设备生产国的利益受到影响,因此,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一部分属于“美国反对美国”。

(5)首先贸易摩擦是国际贸易中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不能惧怕和恐慌,西欧、日本正是在与美国的摩擦中求得发展的。

第二,掌握处理摩擦的艺术,一方面坚决反对对方不合理的诉求,另一方面善于利用国际贸易中利益的联带关系,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利益,谋求双赢。

第三,从贸易摩擦中寻找自身的不足,避免不必要的摩擦。

第四,在技术创新上下功夫,将量的增长与质的增长、节能降耗结合起来,增强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只要言之有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2007年8月1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暨全军英雄模范代表大会。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胡锦涛指出:人民解放军的优良革命传统,集中起来就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党对人民军队的领导权是在什么时候,通过什么事件确定的?(2)井冈山会师在人民军队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请指出井冈山会师的主要武装力量(的来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井冈山会师的意义。

(3)1938年、1948年人民军队通过英勇作战,使人民革命战争的形势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不仅服务于中国人民,还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请举一典型事实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1)1927年,三湾改编。

(2)武装力量: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或秋收起义的队伍)、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湘南的工农武装。

会师后,军队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进一步加强了井冈山的武装斗争力量,有利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巩固和扩大。

推动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

(3)1938年,由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抗日根据地严重威胁着敌人的后方,(有力的配合了正面战场)粉碎了日本侵略者“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1948年,由于各解放区举行战略反攻,使敌我力量比较进一步发生变化,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

(4)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军队坚持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答抗美援朝亦可)4.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孙中山在谈到辛亥革命的主张时说:“近时志士,舌敝唇枯,唯企中国以比欧美。

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材料二1934年,毛泽东说:“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

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

”——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材料三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如果我们在生产工作上无知,不能很快地学会生产工作,不能使生产事业尽可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获得确实的成绩,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和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的具体含义。

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提出上述政治主张的重要原因。

“政治革命”即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社会革命”即平均地权,通过核定地价,实现“土地国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

原因:欧美国家完资产阶级革命,但贫富悬殊工人贫困又导致新的社会矛盾。

2.材料二中毛泽东注意“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的重要措施是什么?这些措施发挥了什么重要作用?措施: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经济建设、开展土地革命。

作用:农民改善了生活,踊跃参军参战,保卫红色政权。

3.材料三为我们了解当时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提供了什么重要信息?简要指出当时的重要历史背景。

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历史背景:三大战役结,国民党主力被歼,中国共产党即将取得全国革命胜利。

4.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孙中山、毛泽东的不同主张作一简要评价。

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最终并未推行,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封建不彻底,辛该革命失败。

毛泽东提出土地革命路线,代表了广大农民利益。

是彻底的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观领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