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三则》
简短的成语故事
简短的成语故事简短的成语故事11、唇亡齿寒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想找借口派兵去消灭虢(guó)国。
但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yú)国,讨伐虢国务必经过虞国。
“怎样才能顺利透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
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美玉和宝马,他会答应借道的。
”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
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难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但是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
”晋献公听后,便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份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
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能够互相帮忙,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
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阿!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
”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此刻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明白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2、一鸣惊人战国时代的齐威王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当上了皇帝。
年轻的他因此骄傲自满,每一天饮酒作乐,不但不处理国家大事。
不准大臣劝阻,如果有人不听他的话、或是违反他的规定,就会受到死刑的处罚。
就这样过了三年,国家政治混乱,邻近的魏国也常派兵攻打。
大臣们对国家的安危很担心,却又不敢提出劝告。
大夫淳于髡故意对他说:“宫中有一只大鸟,三年来都不飞不叫,大王明白这是甚么鸟吗”聪明的齐王一听就明白淳于髡的用意。
他说:“这只鸟不是普通的鸟,平时不飞不叫,但只要一飞直往上冲,一鸣叫声惊人。
”齐王还出兵反击魏国的侵略,使魏国割地求和。
最短成语故事3则_成语故事大全
最短成语故事3则故事是我国悠久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把学历史和学成语故事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增强学生的兴趣,又能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培养自学能力等,具有一举几得的效益,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最短成语故事3则。
最短成语故事3则1:鹤归华表在苍凉古迈的关东大地,山峦无尽,岭岱莽莽。
在这连绵的山岭中,有近千座状似莲花的奇峰组成的千山。
千山,古称为千朵莲花山,又名千华山,也叫积翠山。
千山第一高峰是仙人台,海拔708.3米,它以丁令威成仙化鹤归来的传说而得名。
据晋陶潜《搜神后记》中记载,汉朝时,辽东人丁令威,在灵虚山学道。
后来,经过多年的苦修,丁令威得道成仙。
千年后,他化成一只仙鹤飞回到辽东,落在城门前的华表柱上。
有一少年,见此,就拉起弓弦想射他。
丁令威就飞到空中,徘徊良久,不肯离去,并说道:“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
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
’说完后,他冲天飞去。
后世常用“鹤归华表”感叹人世的变迁。
鹤归华表的意思是: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
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
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
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
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
’遂高上冲天。
”后常用“鹤归华表”感叹人世的变迁。
最短成语故事3则2:沐猴而冠秦王朝灭亡后,项羽见宫室残破没落,在与刘邦争夺天下的楚汉战争中,自己又占着优势,于是就自傲自大,想回家乡炫耀此时的身世。
因为在他看来,一个人升官或发财以后,如果不回故乡夸耀一番,就好比‘锦衣夜行’(穿着锦绣衣服在黑夜里行走)一样,没有人会知道这个人此时的大富大贵。
楚汉之争正处在最为关键的时候,项羽这种务虚的思想观念反映了他性情的浮躁和短见的政治眼光,对他自己和楚国的前途是极为不利的,所以有人对他鄙视,气愤地说:“人们都说楚人沐猴而冠,真是说对了。
”结果,被项羽投入鼎镬煮死。
楚人管猕猴为“沐猴”。
“沐猴而冠”,是说猕猴而戴上人的帽子,也就是说假充人样的野兽。
成语故事3则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3则愚公移山传说古时候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
那里的北山住着一位名叫愚公的老人,将近90岁了。
由于被两座大山阻隔,所以,愚公每次出门,都要绕很大的圈子,才能到南方去。
一天,他把全家人召集起来,说:“我准备与你们一起,用毕生的精力来搬掉太行山和王屋山,修一条通向南方的大道。
你们意见如何?”大家都表示赞成,但愚公的老伴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大家的力量加起来,还不能搬移一座小山,又怎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搬掉呢?更何况,就算是能搬移掉它们,我们把那些清理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放到哪里去呢?”经过一番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可以把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扔到东方的海边和北方最远的地方。
第二天清晨,朝阳初上,愚公便带着儿孙们开始挖山。
虽然一家人每天挖不了多少,但他们还是坚持挖。
有个名叫智叟的老人得知这件事后,特地跑来劝说愚公:“你这样做太不聪明了,凭你这有限的精力,又怎能把这两座山挖平呢?”愚公回答说:“你这个人太顽固了,简直无法开导,即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在这里。
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又生孩子,孩子又生儿子。
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而山却不会再增高,为什么挖不平呢?”当时,山神见愚公他们挖山不止,便向玉帝报告了这件事。
玉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动,于是,派了两个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
从此,这里不再有高山阻隔了。
——《列子·汤问》【求解驿站】比喻做事有十分坚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
【活学活用】我们要有~一样的精神,坚持不懈,永不放弃,梦想才能照进现实!【妙语点拨】这个故事以两座山的高大与移山人的年老体衰作对比,移山工具的简陋与面临的巨大困难作对比,衬托出移山之难和愚公改造自然的意志之坚;用孀妻弱子与智叟作对比,衬托出智叟见识的鄙陋和短浅,尤其是通过对比愚公和智叟,更显示了“愚公”的.“愚”其实是大智若愚,大智大勇;“智叟”的“智”,却是专打小算盘的小聪明,鼠目寸光。
【近义】精卫填海【反义】虎头蛇尾、半途而废为虎作伥唐穆宗长庆年间,传说有个处士马拯,听说衡山祝融峰上住着一个伏虎长老。
有趣的成语故事三则
有趣的成语故事三则
东窗事发
民间传说,宋代大奸臣秦桧为了投降金朝,在家里和老婆王氏密谋定计,准备害死民族英雄岳飞。
后来秦侩死了,没过多久儿子也死了。
王氏请来道士为丈夫和儿子招魂。
道士在作法事时,看见她儿子和丈夫戴着枷锁,正在地狱里受苦受罪。
秦桧还叫道士带话给王氏说:东窗事发矣!。
这个成语比喻密谋败露,罪案发作。
得过且过
传说五台山上有一种鸟叫寒号虫。
每当夏天来临,它的羽毛就变得绚丽斑斓,这时它就展开翅膀,自呜得意叫道:我真美丽,我真美丽!秋天,其它鸟都忙着做窝避寒时,寒号虫仍满不在乎地跳着唱着。
到深冬季节,它的羽毛脱落了,美丽的外表顿时消失,晚上只好缩在石缝里,浑身哆嗦。
但当早上太阳出来,它又会自我安慰说:得过且过,得过且过。
得过且过形容过一天算一天地混日子,也常常形容工作马马虎虎,敷衍了事
倒屣相迎
东汉时的大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家里时常宾客盈门。
有一天,家人报告说来了一个叫王粲的客人。
蔡邕一听此名,慌忙跑出去迎接,急得把鞋都穿倒了。
王粲进入客厅后,大家几乎惊呆了,原来王粲是个少年,身材瘦小。
大家不解,为何蔡邕这个大官对个小孩也如此敬重。
蔡邕看到大家惊愕的神色,介绍说:“王粲智力超群,才能出众,我不如他呀。
”。
成语寓言故事三则
成语寓言故事三则本文是关于成语寓言故事三则的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许多的成语故事都是有一定的寓言意义的,具有一定的含义。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哦《擢发难数》战国中期,魏国有个很有才学的人,名叫范睢(jū)。
尽管他学就匡世治国之才,却得不到重用。
一次,魏国派“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也叫范睢加入随员队伍,以壮声势。
谁知到了齐国后,齐襄王久慕范睢的大名,就派人赐他十斤黄金,还有牛酒,但被范睢委婉地拒绝了;而齐襄王对须贾等人则迟迟不予接见。
为此,须贾妒而生疑,以为范雎与齐国有私通。
回国后,就在国相魏齐面前,说了范睢的坏话。
魏齐信以为真,便以里通外国罪,将范睢打得奄奄一息,范雎惨遭一顿毒打后装死,结果被扔进厕所里。
范雎央求看守使计得以逃脱,更名为张禄,逃往秦国。
不久,范雎的才能便得到秦昭王的重用,秦昭王四十一年被封应侯,任相国。
后来,魏王听闻秦国将东伐韩国、魏国,惶恐不安,便派须贾出使秦国,向秦昭王求和。
范睢获悉消息后,便约须贾私下见面,须贾见到范雎大惊失色,他以为范雎早已死去,没想到他在秦国活得有模有样的,便送东西给范睢,希望在范睢的引荐下,见秦相张禄一面。
范雎为使须贾弄清真相,爽快地答应了。
须贾来到秦相府后,才发现范睢就是张禄。
于是,惊恐万状,敞开衣服,爬行到范雎面前,一个劲儿地磕头谢罪说:“擢(zhuó)贾之发以续贾之罪,尚未足。
”意思是说,将我的头发都拔下来计算我的罪过,都还不够数的。
范睢当面历数须贾三大罪状,然后报告给秦昭王,秦昭王下令将须贾赶走了。
——《史记·范睢列传》【擢发难数的意思】拔下的头发难以数清,比喻罪行很多。
擢,拔。
《白发如新》西汉时期,邹阳有一次因为受人诬陷,被梁孝王关进监牢,准备处死。
邹阳十分激愤,他在狱中给梁孝王写了一封信,信中列举事实说明:“待人真诚就不会被人怀疑,纯粹是一句空话。
”他写道:“荆轲冒死为燕太子丹去行刺秦始皇,可是太子丹还一度怀疑他胆小畏惧,不敢立即出发。
成语寓言故事阅读三则
He asked his teacher to forgive him and allow him to stay and resume his learning. From then on, he learned humbly and dared not ask to go home. Later, he said to everyone he met:
宋国人只听见他满口的偷呀抢呀,却没有问清楚究竟怎么个偷法、怎么个抢法。他一回到家就得意忘形地动手去偷、去抢。
As soon as it was dark, he climbed over the wall of the family on the east, and dug a hole in the wall of the family on the west. He stole whatever he saw. After some time, his family actually began getting rich. But just when he was immensely proud of himself, the bailiffs from the yamen (government office) came and arrested him. He was declared guilty and put in prison. All the things he had stolen and robbed, together with his own old and worn-out stuff, were confiscated.
有个名叫薛谭的青年,拜他为师,向他学习演唱和弹奏。
三则成语寓言小故事
三则成语寓言小故事三则成语寓言小故事三则成语寓言小故事1《自相矛盾》楚国有个人到大街上去卖长矛和盾牌。
为了招徕顾客,他举起盾牌夸耀说:"我的盾牌非常坚固,无论什么武器都剌不穿它!"他放下盾牌,又举起长矛吹嘘说:"我的长矛锋利无比,无论什么东西一剌就穿!"这时,有个人问他说:"如果用你的长矛来剌你的盾牌,那结果是一个什么样呢?"那个楚国人一句话也答上来。
寓意:脱离实际地夸大某种东西的长处,往往会闹出自相矛盾的笑话。
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三则成语寓言小故事2《塞翁失马》战国时期有一位老人,名叫塞翁。
他养了许多马,一天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
邻居们听到这事,都来安慰他不必太着急,年龄大了,多注意身体。
塞翁见有人劝慰,笑笑说:“丢了一匹马损失不大,没准还会带来福气。
”邻居听了塞翁的话,心里觉得好笑。
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他却认为也许是好事,显然是自我安慰而已。
可是过了没几天,丢马不仅自动回家,还带回一匹骏马。
邻居听说马自己回来了,非常佩服塞翁的预见,向塞翁道贺说:“还是您老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
”塞翁听了邻人的祝贺,反到一点高兴的样子都没有,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惹出什么麻烦来。
”邻居们以为他故作姿态纯属老年人的狡猾。
心里明明高兴,有意不说出塞翁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
他发现带回来的.那匹马顾盼生姿,身长蹄大,嘶鸣嘹亮,膘悍神骏,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马。
他每天都骑马出游,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兴得有些过火,打马飞奔,一个趔趄,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
邻居听说,纷纷来慰问。
塞翁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
三年级下册成语故事
三年级下册:1、亡羊补牢:从前,有人养了一圈羊。
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
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回答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来,叼走了一只羊。
他很后悔自己没听从邻居的劝告,便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
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寓意】犯了错误,立即改正,就能减少错误。
遭到失误,与时采取补救措施,则可以避免继续出现的损失。
南辕北辙: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傻子想到南方的楚国去游玩。
刚开始,他的亲人都不准他去,怕他被别人骗了。
后来看他主意已定,实在没法劝阻,只好让他出发了。
没过几天,这个傻子就把方向弄反了。
到南方去,就应该朝南方驾车,可这个傻子却将车子朝着北方赶。
这时,有个认识他的好心人看到了,就跟他打招呼:“你到哪儿去?”“我要到楚国去玩。
”傻子答道。
“楚国在南方,你怎么把马车往北赶呀?”“不要紧,我的马非常好,跑得快,肯定能跑到的。
”“好马也没有用呀,你的方向不对,什么时候能跑到呢?”“没关系,我带的钱很多,我的路费多得花不完,我能跑到的。
”傻子自信地拍了拍他的腰包说。
“钱再多也没用,你的方向错了,一定跑不到楚国的。
”好心人又提醒他说。
“你放心吧,我的车夫是个好车夫,他赶车很快,我会赶到楚国的。
”傻子笑着答道。
那个好心人见他太糊涂了,实在劝不住,只好摇摇头,叹了口气,看着他的马车越走越远。
【意思】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有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则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2、惊弓之鸟:有一天,更羸与魏王在高大的台下,他们抬头看见一只飞鸟,更羸对魏王说:“我为大王表演一个拉弓虚射就能使鸟掉下来的技能。
”魏王摇头笑笑:“射箭技术可以达到这么高的水平吗?”更赢说:“能。
”过了没有多久,一只孤雁从东方徐徐飞来,更羸摆好姿式,拉满弓弦,虚射一箭,雁应声而落。
关于成语的故事3则
关于成语的故事3则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下面是关于成语的故事3则,请参考!成语故事一:【杯弓蛇影】话说有一天,县令应郴(chēn)请自己的下属杜宣来家里喝酒。
酒席设在厅堂里,俩人面对面落座,应郴给杜宣倒酒,杜宣背后的墙面上悬挂着一张红色的弓,由于光线的折射,弓的影子映射在杜宣的酒杯中,犹如蛇形一样。
杜宣低头一看自己的酒杯,以为真有一条蛇在杯中蠕动,顿时吓了一跳。
可是应郴是自己的顶头上司,领导倒的酒不敢不喝啊,杜宣没办法,只能一咬牙一跺脚,硬着头皮把这杯酒给喝了。
应郴再给他倒酒的时候,杜宣就借故推辞,没待一会儿就起身告辞了。
回到家中,杜宣越想越觉得不对劲,感觉刚才喝下去的那条蛇好像在肚子里蠕动,顿时觉得胸闷腹痛,结果一病不起,连吃饭喝水都非常困难。
家里人请了很多大夫来诊治,可都诊断不出病因,病情也不见好转。
过了几天,应郴来杜宣家中看望他,问他是怎么得病的,杜宣便讲了那天喝酒时酒杯中有蛇的事。
应郴安慰了他几句,就回家了。
他坐在厅堂里反复回忆,为什么杜宣的酒杯里会有蛇呢。
突然,墙上挂的那张红色的弓引起了应郴的注意。
他立即坐在那天杜宣坐的位置上,取来一杯酒,果然,酒杯中有弓的影子,猛一看,确实像是一条蛇在蠕动。
应郴这下明白是怎么回事了,马上命人把杜宣接来,让他坐在那天坐的原位上,情景重现,让他仔细观察酒杯里的影子,并对他说,老杜啊,你说那杯子里的蛇,不过是墙上那张弓的倒影罢了。
杜宣仔细一看,果然如此,这下他心中的疑虑立即消失,所谓的病也很快就痊愈了。
是此,杯弓蛇影。
成语故事二:【掩耳盗铃】从字面来看,这条成语的意思很好理解: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
从而引申出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办法掩盖的意思。
中职教育语文《成语故事三则》课件
1.下列“也”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A、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
B、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C、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D、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E、曰:非然也
B 2.下列红色字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
)
A、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B、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C 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現在以下棋的技藝來說,那是一種 小技能;但是若不能專注心志,就學不 好。弈秋,是全國最會下棋的人。讓弈 秋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非常用心, 只專注於聽弈秋的話;另一個雖然在聽, 但心裡只想著大雁將要飛來,想拿弓箭 去射牠,雖然和人家一起學習,但始終 比不上人家。難道是他的聰明不如人嗎? 其實不是這樣的(是因為不能專心)。
• 《左传》的故事也有许多成为元杂剧取材 的对象。著名的如“晋文公火烧介之推”、 “越王尝胆”、“赵氏孤儿”等。
正文
(重耳)及楚,楚子 飨之,曰: “公子 若反 晋国,则 何以报 不谷?”
及:到
楚子:楚国国君
飨:用酒食招待 反:通“返”,返回
何以报:“以何报”(宾语前置) 用什么来报答
不谷:楚君对自己的卑称
子犯曰:「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 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背 惠食言,以亢其仇,我曲楚直。其众素饱,不 可谓老。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若其不还, 君退臣犯,曲在彼矣。」
“出兵作战,有理就气壮,无理就气衰。哪里在
于在外边时间的长短呢?如果没有楚国的恩惠,我 们到不了这里。退九十里躲避他们,就是作为报答。 背弃恩惠而说话不算数,要用这个来蔽护他们的敌 人,我们无理而楚国有理,加上他们的士气一向饱 满,不能说是衰疲。我们后退而楚军退回,我们还 要求什么?如果他们不退回,国君(我)退走,而 臣下(他们)进犯,无理的就是他们了。”
有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三则
有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三则不少成语故事都带有十分深刻的教育意义,以下是收集的成语故事,仅供大家阅读参考!【成语】:必恭必敬【拼音】:bìgōngbìjìng【解释】:恭、敬:端庄而有礼貌。
形容态度十分恭敬。
【成语故事】:这个成语《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靡瞻匪父,靡依匪母。
不属于毛,不罹于里。
天之生我,我辰安在?周幽王姬宫涅是西周的最后一个国君,他昏庸暴虐,政治贪腐。
公元前779年,褒国进献了一个姓姒的美女,叫褒姒。
周幽王十分宠爱她。
褒姒一向不爱笑,幽王用音乐歌舞、美味佳肴都不能让她笑。
有人献计点燃报警的烽火台,召来各路诸侯兵马,使他们上当,让褒姒笑一笑,幽王欣然同意。
他带褒姒到行宫游玩,晚上传令点燃烽烟,各地诸侯见到烽烟,以为有盗寇侵扰京城,纷纷率领兵马赶来相救。
到了一看,只见幽王在喝酒取乐。
幽王派人对他们说:“没有什么盗寇,让你们辛苦了!”诸侯受骗,匆匆地来,匆匆地去。
褒姒看了不由大笑,幽王也很开心。
褒姒生了个儿子叫伯服,幽王废掉申后,立褒姒为王后;废掉申后生的太子宜臼,立伯服为太子。
宜臼遭到废黜,住在外祖父申侯家里。
他对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满怀忧愁,心中十分痛苦,写了一首题目叫作《小弁》的诗,抒发自已的心情。
诗的第三节说:“看见屋边的桑树和梓树,一定要必恭必敬。
我尊敬的是自己的父亲,我依恋的是自己的母亲。
谁人不是父母的骨肉,谁人不是父母所生?上天生了我,可我的好日子到何处找寻?”由于幽王无道,诸侯纷纷叛离。
公元前771年,宜臼的外祖父申侯联合犬戎的军队进攻镐京。
幽王下令点燃烽烟,但是诸侯受过骗,都不派救兵。
犬戎的军队攻下镐京,杀了幽王,掳走了褒姒。
“必恭敬止”后来演化为“必恭必敬”,也有写作“毕恭毕敬”的。
【成语】:筚路蓝缕【拼音】:bìlùlánlǚ【解释】: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
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
经典趣味成语小故事三则
经典趣味成语小故事三则导读:本文经典趣味成语小故事三则,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马首是瞻战国时,晋淖公联合了十二个诸侯国攻伐秦国,指挥联军的是晋国的大将荀偃。
苟偃原以为十二国联军攻秦。
秦军一定会惊慌失措。
不料景公已经得知联军心不齐,士气不振,所以毫不胆怯,并不想求和。
苟偃没有办法,只得准备打仗,他向全军将领发布命令说:“明天早晨。
鸡一叫就开始驾马套车出发。
各军都要填平水井,拆掉炉灶。
作战的时候,全军将土都要看我的马头来定行动的方向。
我奔向那里,大家就跟着奔向那里。
”想不到苟偃的下军将领认为,苟偃这佯指令,大专横了,反感他说:“晋国从未下过这样的命令,为什么要听他的?好,他马头向西,我偏要向东。
”将领的副手说:“他是我们的头,我听他的。
”于是也率领自己的队伍朝东而去:这样一来,全军顿时混乱起来。
苟偃失去了下军,仰天叹道:“既然下的命令不能执行,就不会有取胜的希望,一交战肯定让秦军得到好处。
”他只好下令将全军撤回去。
双管齐下唐朝有一位的画家名叫张燥,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称绝。
张燥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他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
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都说他是神笔。
张燥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百尺竿头宋朝时,长沙有位高僧名叫景岑,号招贤大师。
这位太师佛学造诣高深,时常到各地去传道讲经。
一天,招贤大师应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讲经。
前来听讲的僧人很多,大师讲得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听的人深受感染。
法堂内除了大师的声音外,一片寂静。
招贤大师讲经完毕后,一名僧人站立起来,问他行了一个礼,然后提了几个问题,请求大师解答。
大师还了礼,慢慢地作答起来。
那僧人听到不懂处,又向大师提问,于是两人一问一答,气氛亲切自然。
历史成语故事三则
历史成语故事历史成语故事三则在历史上有许多成语故事的意义都值得我们去学习,以下是yjbys 小编收集的成语故事,仅供大家阅读参考!历史成语故事三则一【成语】:乘风破浪【拼音】:chéng fēng pò làng【解释】:船只乘着风势破浪前进。
比喻排除困难,奋勇前进。
【成语故事】:乘风破浪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船借着风势,破浪前进动。
比喻不畏艰险,奋勇向前。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史.宗悫传》,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日: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南北朝时,有个年青人名叫宗悫,字符干。
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和叔叔舞剑弄棒,练拳习武,年纪不大,武艺却十分高强。
有一天正是他的哥哥结婚的日子,家里宾客盈门,热闹非凡。
有十几个盗贼也乘机冒充客人,混了进来。
正当前面客厅里人来人往,喝酒道贺之际,这伙盗贼却已潜入宗家的库房里抢劫起来。
有个家仆去库房拿东西,发现了盗贼,大声惊叫着奔进客厅。
一时间,客厅里的人都被惊呆了,不知如何是好。
只见宗悫镇定自若,拔出佩剑,直奔库房,盗贼一见来了人,挥舞着刀枪威吓宗悫,不许他靠前。
宗悫面无惧色,举剑直刺盗贼,家人也呐喊助威。
盗贼见势不妙,丢下抢得的财物,赶紧脱身逃跑了。
宾客见盗贼被赶走了,纷纷称赞宗悫机敏勇敢,少年有为。
问他将来长大后干什么?他昂起头,大声地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干一番伟大的事业。
果然,几年以后,当林邑王范阳迈侵扰边境,皇帝派交州刺史檀和之前往讨伐时,宗悫自告奋勇地请求参战,被皇帝任命为振武将军。
一次,檀和之进兵包围了区粟城里林邑王的守将范扶龙,命宗悫去阻击林邑王派来增援的兵力。
宗悫设计,先把部队埋伏在援兵的必经之路,等援兵一进入埋伏圈,伏军立即出击,把援兵打得个落花流水。
就这样,宗悫果然替国家打了不少胜仗,立下许多战功,被封为洮阳候。
实现了他少年时的志向。
历史成语故事三则二【成语】:城下之盟【拼音】:chéng xià zhī méng【解释】:指在敌方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服的和约。
成语故事三则
成语故事三则成语故事三则无论哪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
而许多成语都来自于一些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传奇,这些故事不仅情节生动而且寓意深刻。
不妨看看成语故事。
以下仅供参考!1、成语:一诺千金出处:《史记·季布来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释义:“诺”,许诺,诺言。
一句许诺就价值千金。
比喻说话算数,讲信用。
故事: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
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这时敬慕季布为人,都在暗中帮助他。
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后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
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夏候婴说情。
刘邦在夏候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
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
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见季布。
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话,让他下不了台。
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
并吹捧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有这样好的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
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
后来,曹邱生又继续替李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2、成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西汉时候,有一位勇猛善战的将军,名叫李广,一生跟匈奴打过七十多次仗,战功卓著,深受官兵和百姓的爱戴。
李广虽然身居高位,统领千军万马,而且是保卫国家的功臣,但他一点也不居功自傲。
成语故事大全3个
成语故事大全3个成语故事大全3个1:内助之贤晏婴,字平仲,人称晏子,春秋时齐国人。
他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的相国,以节俭、身体力行为齐国人尊重。
晏婴去世后,孔丘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传世《晏子春秋》,是战国时人搜集有关他的言行编辑而成。
当晏婴为齐景公的宰相时,有一天晏婴出门,他的车马刚好路过马车夫的家,车夫的妻子从门缝偷看她的丈夫。
她那为宰相驾车的丈夫,坐在华丽的车盖下,赶著马车,神气活现、得意扬扬,一副骄傲自满的样子。
等到车夫回家后,妻子请求离去,再也不想回来了。
车夫问为什么,妻子说:“晏子身高不到六尺长,却当了齐国宰相,名闻天下,各国诸侯都知道他,敬仰他。
今天我看他的时候,志虑深远,不时有着谦虚的神情。
你身高八尺,只是人家的车夫,却自鸣得意,这就是我为什么要离开你的原因。
”自从听了他妻子的话后,车夫驾车的态度逐渐转变了,处处显得谦虚和蔼。
晏子观察到车夫的变化后,觉得奇怪,就问他原因何在,车夫便如实地说了。
晏婴赞赏他听到谏劝,能够马上改过的精神,认为是一个值得任用的人,于是推荐他当了齐国的大夫。
从这则故事引伸而来的成语“内助之贤”,被用来称赞人家有贤淑的妻子。
另一则成语“扬扬得意”也是源于这则故事。
〖原文〗: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闲而窥其夫。
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
夫问其故。
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抑损。
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
晏子荐以为大夫。
成语故事大全3个2:祸起萧墙公元前659年季友立公子姬申为国君,即为鲁僖公。
同年,季友迫使莒国将鲁国乱臣庆父交还鲁国。
由于季友对鲁国王室忠心耿耿,为维护鲁国的安定做出了贡献,僖公便把汶水北面的土地及费这个地方赐给了季友,并命季氏世代为上卿。
从此,费地成为季氏的私邑。
有深意的成语故事三则
有深意的成语故事有深意的成语故事三则大家都学习过哪些比较有深意的历史成语故事呢?以下是yjbys小编收集的成语故事,仅供大家阅读参考!有深意的成语故事一【成语】:李代桃僵【拼音】:lǐ dài táo jiāng【解释】:僵:枯死。
李树代替桃树而死。
原比喻兄弟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后转用来比喻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成语故事】:“李代桃僵”这句成语,出自一首乐府诗。
诗的开头第一句是:“鸡鸣高树巅,……”因此,在《乐府诗集》中,这首诗就以《鸡鸣》为篇名。
这首诗的末后两节,原文是:兄弟四五人,皆为侍中郎。
五日一时来,观者满路旁。
黄金络马头,颎颎何煌煌!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
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这两节的大意是说,:一家四五个兄弟,都是高官,每隔5天休假的日子,他们同来相聚的时候,路旁挤满了看热闹的人。
瞧他们的服饰打扮,多么华丽,连马嚼子和缰绳都有黄金装饰,光灿灿地,漂亮极了!接着说:井边有一株桃树,桃树旁一边有一株李树。
害虫来咬桃树的根,李树虽然没有遭到虫害,却也替桃树着急、难受,而至于僵死了。
桃李这样的树木,竟能同情互爱、以身相代,而同胞兄弟却还有把手足之情忘得一干二净的呢!这是一首暗寓讽刺的诗。
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往往因争权夺利,而勾心斗角,互相残杀;兄弟之间,表面上虚伪应付,暗底里彼此嫉妒,设若一人有难,其余的人不但不肯相助,还要幸灾乐祸,或者乘机打击。
这首诗,就是讽刺这类“兄弟”的,说他们不如树木。
“李代桃僵”这句成语,就是由这首诗而来。
但是,我们运用这句成语的时候,只用它来比喻“代替”、“顶替”。
例如以甲代乙、以此代彼的意思,同什么兄弟手足之情完全无关。
《聊斋志异·胭脂》中说:“彼逾墙钻隙,固有玷夫儒冠,而僵李代桃,诚难消其冤气。
”“僵李代桃”,意同“李代桃僵”。
有深意的成语故事二【成语】:力不从心【拼音】:lì bù cóng xīn【解释】:心里想做,可是力量够不上。
成语故事大全
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故事大全一、动物类成语故事⒈画蛇添足故事梗概:从前有个人喜欢画蛇,他画了一条很好的蛇,但突然想到蛇没有脚,于是他在蛇的图上画了四只脚,结果搞得画蛇添足了。
寓意: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弄巧成拙。
⒉狐假虎威故事梗概:有只狐狸假装是老虎,害怕它的动物们都被吓得乖乖服从它的命令。
寓意:比喻借助别人的势力,吓唬别人。
二、人物类成语故事⒈李代桃僵故事梗概:唐朝时,有一个大臣李靖被唐太宗派到南山采摘桃子,李靖不肯去,但他派了他的儿子李常杰,最后他的儿子死了,他自己长生不老。
寓意:比喻代替别人受到危险或灾祸。
⒉望梅止渴故事梗概:晋代有个大将军名叫孙武,他在战斗中困了很久都没有喝到水,他看到远处有一片梅树,于是他心里想着梅树旁边就有水,他就想死地使劲杀敌,终于渡过了那个难关。
寓意:比喻通过一种虚构的想象满足自己的需求。
三、自然类成语故事⒈掩耳盗铃故事梗概:从前有个人见人们说铃声好听,他也很想听,但他又不想听到别的声音,于是他用手捂住耳朵,但他听到的声音依然是铃声。
寓意:比喻欺骗自己,自欺欺人。
⒉自相矛盾故事梗概: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争夺天下,互相攻击。
有一次,国王让一个大臣带着国王给他的信件去给另外一个国家的国王,信件上面说的是“请你派人把我国王杀了”。
国王杀了大臣。
寓意:比喻说话或行动自相矛盾。
附件:暂无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⒈李代桃僵:根据《刑法》第条,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一个人可以代替他人承担法律责任。
⒉自相矛盾:根据法律解释,自相矛盾是指言行之间矛盾不一致,不符合常理和合理性。
讲3个成语故事
讲3个成语故事是一种相沿习用、意义完整的特殊固定短语,是汉语词汇中的精华,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讲3个成语故事。
讲3个成语故事1:尔虞我诈春秋中期,楚国在中原称霸,楚庄王根本不把邻近的小国放在眼里。
有一次,他派大夫申舟出使齐国,指示他经过宋国的时候,不必要向它借路。
申舟估计到这样一来,必定会触怒宋国,说不定因此而被杀死。
但楚庄王要他这样做,并向他保证,如果他被宋国杀死,自己将出兵讨伐宋国,为他报仇。
申舟没有办法,只好将儿子申犀(xi)托付给楚庄王,然后出发。
果然不出申舟所料,他经过宋国时,由于没有借路而被宋国抓住。
宋国的执政大夫华元了解情况后,对楚庄王如此无礼非常气愤,对宋文公说:“经过我们宋国而不通知我们,这是把宋国当作属国看待。
当属国等于亡国。
如果杀掉楚国使者,楚国来讨伐我们,也不过是亡国。
与其如此,倒不如把楚使杀掉!”宋文公采纳了华元的建议,下令将申舟杀害。
申舟遇害的消息传到楚国,楚庄王气得鞋子来不及穿,宝剑也没挂,就下令讨伐宋国。
然而,宋国虽小,要火速攻灭它也并非易事。
楚庄王从公元前595年秋出兵,一直围攻到次年夏天,还是没有把宋国的都城打下来。
楚庄王的锐气大大低落,决定解围回国。
申舟的儿子申犀得知后,在楚庄王马前叩头说:“我父亲当时明知要死,可是不敢违抗您的命令。
现在,您倒丢开从前说的话了。
”楚庄王听了,无法回答。
这时,在边上为楚庄王驾车的大夫申叔时献计道:“可以在这里让士兵盖房舍、种田,装作要长期留下。
这样,宋国就会因害怕而投降。
”楚庄王采纳了申叔时的计策并加以实施。
宋国人见了果然害怕。
华元鼓励守城军民宁愿战死、饿死,也决不投降。
一天深夜,华元悄悄地混进楚军营地,潜入到楚军主帅子反营帐里,并登上他的卧榻,把他叫起来说:“我们君王叫我把宋国现在的困苦状况告诉您:粮草早已吃光,大家已经交换死去的孩子当饭吃。
柴草也早已烧光了,大家用拆散的尸骨当柴烧。
虽然如此,但你们想以此迫使我们订立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那么我们宁肯灭亡也不会接受。
经典成语故事三则(精编版)
经典成语故事三则成语故事是历史的沉淀,每一个小故事都蕴含着含义深远的哲理.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为大家分享了经典成语故事,欢迎阅读!【故事一掩耳盗铃:】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
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
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
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
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
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
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
“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
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
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故事二卧薪尝胆:】吴王阖闾打败楚国,成了南方霸主。
吴国跟附近的越国(都城在今浙江绍兴)素来不和。
公元前496年,越国国王勾践即位。
吴王趁越国刚刚遭到丧事,就发兵打越国。
吴越两国在槜李(今浙江嘉兴西南,槜音zuì)地方,发生一场大战。
吴王阖闾满以为可以打赢,没想到打了个败仗,自己又中箭受了重伤,再加上上了年纪,回到吴国,就咽了气。
吴王阖闾死后,儿子夫差即位。
阖闾临死时对夫差说:不要忘记报越国的仇。
夫差记住这个嘱咐,叫人经常提醒他。
他经过宫门,手下的人就扯开了嗓子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杀你父亲的仇吗?夫差流着眼泪说:不,不敢忘。
他叫伍子胥和另一个大臣伯嚭(音pǐ)操练兵马,准备攻打越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故事三则》
《成语故事三则》
教学要求:
精读课文,完成作业。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精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1.抽读词语卡片。
2.填字成词。
自相( )盾画龙点( ) ()( )充数张口( )舌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
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你能说说“自相矛盾”的意思吗?
3.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三、精读《滥竿充数》
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爱听吹竿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
出示三个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爱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爱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爱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
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
这句话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4.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精读《画龙点睛》
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l)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l)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所以人们觉得怎样?(人们觉得惊奇、可惜)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后来为什
么又给龙画上眼睛?(应游客的一再要求)
(3)“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此刻人
们的态度又怎样?(惊叹不已)
(4)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人们由惊奇到怀疑最后惊叹的语气)
3.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3.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