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两国贸易比较优势的实证研究

合集下载

比较优势决定国际贸易的理论

比较优势决定国际贸易的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但现实中的市场往往存在垄断、寡头和不完全竞 争的情况,这使得比较优势理论的适用性受到限制。
静态分析
比较优势理论通常基于静态分析,没有考虑到技术进步、资源禀赋变化等因素对贸易格 局的影响,这使得理论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可能失效。
忽略交易成本
比较优势理论忽略了交易成本对贸易的影响,而现实中交易成本往往是影响贸易的重要 因素。
VS
详细描述
赫克歇尔和俄林在20世纪早期提出了资 源禀赋理论。他们认为,各国应该出口那 些密集使用其相对富裕和便宜的资源生产 的产品,并从其他国家进口那些密集使用 其稀缺资源的产品。这一理论解释了国际 贸易中资源价格的差异和各国的贸易模式 。
当代比较优势理论的新发展
总结词
当代比较优势理论的新发展包括技术差距论、产品生 命周期论、规模经济论等,这些理论进一步丰富了比 较优势理论体系。
引入多维度的实证方法
运用计量经济学、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等实证方法, 从多维度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检验和验证。
比较优势与全球价值链的研究
探讨比较优势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作用,以及全球价 值链对比较优势的影响。
对政策制定的启示与建议
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政府应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企业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具有国际竞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比较优势只是决定贸易的一个因素, 而竞争优势则包括产品质量、品牌、 营销策略等多方面因素,这些因素在 国际贸易中同样重要。
政策制定的挑战
政策制定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在制定贸易政策时,不能仅仅依据比较优势理论,还需要综 合考虑其他因素,如国家利益、产业安全、社会福利等。
应对复杂多变的贸易环境
国际贸易通过扩大市场规模、提高生产效率、促进技 术创新等方式,促进经济增长。

中韩贸易结构以及比较优势的实证学习分析

中韩贸易结构以及比较优势的实证学习分析

中韩贸易构造与比较优势的实证剖析纲要:最近几年来,中韩双边贸易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日趋屡次,国际竞争日趋强烈,贸易构造不均衡问题更为突显。

依据最近几年来中韩两国贸易的有关数据,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等定量剖析方法,对中韩两国的贸易构造进行客观评论,并对两国贸易构造的优化以及贸易可连续发展提出建议。

重点词:中韩贸易;贸易构造;构造优化前言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两国贸易向来保持强烈的增添势头,双边贸易额年均增添24.45%,中国对韩国入口和出口分别增添了51倍和34倍,成为韩国最大的出口对象国和进口根源国。

2013年中韩双边贸易额2742.48亿美元,同比增添7%,韩国对中国的出口额已达1458.69亿美元,是建交当年的55倍,同比昨年增添8.6%,占韩国出口比重的26.1%。

但是,在中韩双边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日趋屡次,国际竞争日趋强烈,贸易构造不均衡问题更为突显。

中韩贸易构造作为两国贸易情况的直接表现,不单反应了两国间的经贸关系、贸易条件及贸易利益的分配,也反应了两国贸易生产模式以及各自在国际分工中所处地位等情况。

本文依据最近几年来中韩两国贸易的有关数据,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等定量剖析方法,对中韩两国的贸易构造进行客观评论,为两国将来贸易合作的发展战略、贸易决议和贸易构造调整供给了依照,对促进中韩贸易可连续发展极具理讲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中韩贸易的现状及特色(一)中韩贸易现状从贸易额来看,据中国海关统计,2013年中韩双边贸易额为2742.48亿美元,同比增添7%。

此中,中方出口911.8亿美元,入口1830.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添4%和8.6%。

2013年,中韩贸易额占韩外国贸总数的21.29%,此中机电产品、光学医疗设施和化工产品是韩国对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分别出口623.7亿美元、217.9亿美元和185亿美元,共占韩国对中国出口总数的70.4%。

韩国自中国入口排名前三位商品为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和化工产品,入口额分别为357.7亿美元、124.8亿美元和63.7亿美元,占韩国自中国入口总数的43.1%、15%和7.7%。

中新两国贸易比较优势的实证研究

中新两国贸易比较优势的实证研究

中新两国贸易比较优势的实证研究一、中新商品贸易研究综述近年来,中新经贸关系迅速发展,由此也引发了学术界对中新贸易在广度和深度上发展空间的研究。

天津大学汪波教授从定性角度开展了新加坡加强对中国经济的动因分析,他认为根源在于中新两国经济较强的互补性,中国不断改善的投资环境以及美目欧的经济衰退。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徐康宁及其研究生韩剑通过对中新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和结构的实证分析,指出中新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且保持着产业内垂直贸易的特征;影响中新两国产业内贸易的因素主要是外商直接投资。

社科院亚太研究所研究员王玉主通过对中新贸易结构的特点及未来发展进行分析,指出进出口贸易向少数产品集中是中新贸易最显著的特点。

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李毅教授总结了近年来新加坡对华投资在规模、结构及地区分布的积极变化,分析了新加坡对华投资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和存在的隐忧。

文章指出,由于近期周边国家经济形势好转和两国国内的有利因素,新加坡对华投资的前景令人乐观。

二、中新商品贸易实证分析1、两国贸易概况中新经贸合作长足发展,合作的领域日益广泛,合作的机制逐步健全,合作的层次不断提高,合作的内容与各自国家发展战略的结合日趋紧密。

中国成为新加坡第四大贸易伙伴,新加坡成为中国第七大贸易伙伴、第八大外资来源地,位居东盟各国之首。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04年,中新双边贸易额达到266.8亿美元,比1990年的25.32亿美元增长9.54倍,年均增长18.32%,比中国同期全部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速度高0.44个百分点。

其中,中国从新加坡进口总额达到139.97亿美元,比1990年的8.57亿美元增长15.32倍,年均增长22.08%;中国向新加坡出口总额达126.9亿美元,比1990年的19.74亿美元增长5.43倍,年均增长14.21%。

随着两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世界贸易市场的变化,研究期内的中新两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也随之变化,已从原来以农副产品和初级产品贸易为主逐渐转向以工业品和深加工品为主。

国际经济与贸易课题的研究方法

国际经济与贸易课题的研究方法

国际经济与贸易课题的研究方法
国际经济与贸易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实证研究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际数据,探究国际贸易的现状、趋势和影响因素等。

例如,研究中国与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对两国经济的影响。

2. 理论研究法:通过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析和探讨,提出新的理论观点或对现有理论进行修正和完善。

例如,研究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3. 案例研究法:通过对具体的国际贸易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其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例如,研究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汽车贸易争端及其解决方案。

4. 经验研究法:通过对国际贸易从业者的经验和观察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实践性的建议和对策。

例如,研究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策略和成功经验。

5. 比较研究法:通过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国际贸易情况进行比较,探究其差异和相似之处。

例如,研究中国与印度之间的贸易关系及其差异。

此外,还有改革思路的研究方法,包括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等。

这些方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国际贸易实务操作,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动态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详细信息,建议查阅国际经济与贸易课题相关的学术著作或期刊文献。

国际贸易主要理论有哪些2024

国际贸易主要理论有哪些2024

引言:国际贸易是不同国家之间进行商品和服务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国际贸易的研究中,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

这些理论旨在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模式和效果。

本文将讨论国际贸易的几个主要理论,并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原理和应用。

概述:国际贸易主要理论包括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国际产品周期理论、Heckscher-Ohlin模型和新贸易理论。

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国际贸易的原因和模式,并帮助我们理解贸易对经济增长和福利的影响。

正文内容:1. 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他认为国际贸易取决于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相对的成本优势。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国家相对于另一个国家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较低的成本,那么它应该专注于生产该商品并进行贸易。

这样,两个国家可以通过贸易实现互利互惠。

小点1:比较优势的概念和原理小点2: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小点3: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和扩展2. 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他认为国际贸易是由于不同国家之间生产特定商品的生产效率差异。

如果一个国家在生产所有商品上都比其他国家更高效,那么它将在所有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并可以通过贸易实现收益。

小点1:绝对优势概念和原理小点2:绝对优势理论的实证研究小点3:绝对优势理论的限制和争议3. 国际产品周期理论国际产品周期理论是由雷蒙德·费恩斯提出的,他认为国际贸易受到产品生命周期的影响。

该理论认为,一种新产品在投放市场时,来自本国的需求会迅速增长,这将导致本国的出口增加。

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国家也会开始生产该产品,并且本国的出口将逐渐减少。

小点1:国际产品周期理论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小点2: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国际贸易模式小点3:国际产品周期理论的实证研究4. Heckscher-Ohlin模型Heckscher-Ohlin模型是由埃利·海克斯彻和贝塞尔·奥林提出的,他们认为国际贸易取决于不同国家的生产要素禀赋。

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贸易中的实证分析——以中国与新加坡为例

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贸易中的实证分析——以中国与新加坡为例
W表 示所 有 商 品的 世 界出 口 总额 。 RCAi k 大于 1,说 明该 国该 类 商品 的出 口相 对集
中 ,该国在 这类产 品上具有 一定的比 较优 势RCAi k小于1,则相反。
3. 2 数据来源 本文采 用的数 据主要来 源于联 合国统 计 署创立的贸易 数据库(UNCOMTRADE)。 以 联 合 国贸 易 与发 展 会议 ( UNCTAD) 颁 布 的 “标 准 国际 贸易 分 类” ( St a n da r d
从 比 较 劣 势 角度 看 , 中 国 最 不 具 有 比 较 优势 ( RCA<0 . 5) 的产 品 是第 3大 类 ( 动、植物 油、脂 及蜡), 原因是这 类产 品 相对于其 他农产 品更大程 度上属于 资金 技 术密集型 产品, 国内对动 植物油、 脂的
分 解与精炼 技术水 平相对世 界发达国 家要 低得多,因此处于外贸竞争的劣势状态。
业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 显性比较优势法是由巴拉萨( B. Bal as s a)
1965年提出来 的。它表 达了一国总 出口中 某 类 商品 的 出 口 所 占比 例 相 对 于世 界 贸 易总额 中该商品 贸易所占 比例的大 小。它
可用公式 表示为:RCAi k=(Xi k/ Xi )/ (Wk/ W) ,式中,RCAi k代表i 国在k类商 品上 的显 性比 较优 势指数 ,Xi k为 i 国k类 商品 的出 口额 ,Xi 表 示i 国 所有 商品 的出 口额 ,Wk表 示k类 商品 的世 界出 口总 额,
1. 比较优势理论的简介 比 较优势可 以说是经 济学中最 古老的
概念 ,在 亚当 ·斯密 1776年 出版 的《 国富 论》中 ,这个概 念已经在 很多地方 利用。 但 对 之加 以 提 炼 并 明确 提 出 的 则是 李 嘉 图,在 他那里, 比较优势 是各个国 家进行 国际贸 易的最主 要原因。 这个理论 提出来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汇报人: 2023-11-30
目 录
•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概述 •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的演化 •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的实证研究 •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的现实意义 •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的局限性与挑战 •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的应用与建议
01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概述
定义和概念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是一种解释国际贸易现象的理论,其核心 概念是比较优势,即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产品时,相对于其 他国家所拥有的成本优势或生产效率优势。
当代比较优势理论的新发展
总结词
当代比较优势理论的新发展包括对技术进步 、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的深入研究,以及 将比较优势理论与现实贸易模式相结合。
详细描述
随着时间的推移,比较优势理论得到了进一 步的发展和深化。当代的比较优势理论家们 对技术进步、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的深入 研究,以及将比较优势理论与现实贸易模式 相结合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新发展 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国际贸易的理解和认识 。
02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的演化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总结词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认为,各国应该专注于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并交换所需的其他产品。
详细描述
亚当·斯密认为,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生产优势,因此应该专注于生产具有绝 对优势的产品,并通过贸易交换所需的其他产品。这种理论为后来的比较优势 贸易理论奠定了基础。
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推动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便利化。同时,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共同推动 经济发展和减贫事业。
优化产业结构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和产业,提高其 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推动产业升级,向更高端 的产业链转型。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二、比较优势和贸易理论的发展路径与竞争优势理论的起点不同,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直接源于人们对贸易模式的关注。

因此,任何对比较优势理论自身发展过程的介绍以及任何试图对比较优势理论在贸易理论的总体框架中所占地位的评价都离不开整个贸易理论的发展演变进程这个大的背景。

一般来说,人们将大卫·李嘉图对国际贸易模式的研究看作比较优势理论的起点。

按照李嘉图的论述,所谓比较优势就是不同国家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差异。

该差异的来源是各国生产产品时的劳动生产率差异。

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看,李嘉图形态的比较优势理论存在诸多局限性。

但是,从李嘉图理论的直接继承者和发展者的角度看,这些局限中最不能令人满意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仅有一种生产要素——劳动;(2)在多种要素存在的情形下,该理论在解释比较优势来源时发生困难。

对李嘉图理论的不满导致了贸易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在种种发展中,最为成功的就是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份额理论”。

该理论构造了一个包含“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的模型,从要素禀赋结构差异以及由这种差异所导致的要素相对价格在国际间的差异方面来寻找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

一般来说,我们今天所说的比较优势理论基本上就是以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为蓝本的。

在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之后,贸易理论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数据收集和处理技术的进展以及因此而提供的对贸易理论进行实证检验的可能性。

“里昂惕夫难题”的提出使得人们对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普遍适用性产生了怀疑。

这种怀疑导致两种结果:一部分研究者认为通过对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进行改进,引入人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进而在更为广泛的基础上来考虑国家之间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异就能够解决难题。

这些研究者的实证检验结果也证明上述改进基本上是有效的。

另一部分研究者则并不满足于对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简单改进。

他们试图通过放弃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部分重要假设条件来构造“新的贸易理论”。

其中,两个方向的发展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其一,放弃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关于规模收益不变的假定,研究规模收益递增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

中新贸易结合度及互补性实证分析

中新贸易结合度及互补性实证分析

二 十 一 世纪 以来 , 随着 经 济全 球 化 及 区域 经济 一 体 化 的高 速 发 加 坡 共 和 国政 府 自 由贸 易 协 定 》( 以下 简称 “ <协 定>” ) , 该 《 协 展, 各 国 之 间对 外 贸 易 联系 愈 加 紧 密 , 中 国也 在这 一 进 程 中努 力 谋 定 》 于 2 0 0 9 年1 月1 日生 效 。 《 协 定 》 涵 盖 了商 品 贸 易 、服 务 贸 求 自身 发展 。新 加 坡 作为 东 盟 内经 济最 发 达 的 国家 , 其 与 世界 各 国 易 、人 员 流 动 、海 关程 序 等 众 多 领 域 。 协 定 的 签 署 标 志着 中
的发展 提 供 建议 。
示 性 比较 优 势 指 数 、 贸易 互 补 指 数 、 贸易 竞 争 指 数对 两 国 贸易 互 复 苏 期 。直 到 2 O l 1 年, 世 界进 出 口贸易额 才恢 复N o 8 年 的数 值 。中
补性 和 竞争 性 进 行分 析 。从 目前 的文 献 中可 以 看 出 , 针 对 中新 贸易 国 和新 加 坡 双 边 商 品 贸易 的 出 口额及 比例 关 系 见 表 1 。 由表 1 中数 研 究 的 数据 较 为 陈 旧 , 且 将 贸 易结 合度 和 贸 易互 补 性结 合 起 来分 析 据 可知 , 由于2 0 0 8 年 的 金 融危 机 , 给 原本 应 该 持 续上 涨 的 商 品 贸易 的文 献 不 多 , 另外 少 有 关于 中新商 品 贸易 方 面 的专 门研 究 。 本文 引 额 予 以冲击 。除2 0 1 0 与2 0 1 1 年外, 中 国对 新加 坡 商 品贸 易额 走 势基 入 贸易 结 合 度 、 贸易 特 化 系数 对 2 0 0 6 年至2 0 1 5 年 中新 的商 品 贸易 本 向好 。虽 然 中国对 新加 坡 商 品贸 易 出 口额 占 中 国商 品 贸 易 总 出 情况进行研究, 并将政策和理论相结合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口额 的 比例 较 低 , 但 是作 为 大 国 与小 国 的商 品 贸易 占 比 已经逐 步稳 本 文第 二 部 分 介 绍 了 中国 与新 加 坡 签 订 的 自 由贸易 协 定 和 中 定 。2 0 1 0 至2 0 1 1 年是 新 加坡 政府 准 备 换届 之 年 , 由于 政 治方 面 的 因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兼论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兼论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兼论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演变过程,并兼论国际贸易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

比较优势理论作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自大卫·李嘉图提出以来,一直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比较优势理论在实际应用中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

本文将从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出发,分析其在现代国际贸易中的挑战,进而引入竞争优势理论,探讨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重要性和适用性。

本文首先回顾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观点,阐述其在国际贸易中的传统地位。

接着,通过实证分析,揭示比较优势理论在当代国际贸易实践中的不足,如忽视创新、技术进步和制度因素等关键因素。

在此基础上,本文引入竞争优势理论,详细阐述其内涵、特点以及在国际贸易中的实际应用。

竞争优势理论强调国家在创新、品牌建设、营销网络等方面的能力,以及这些因素在形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还将结合典型案例,分析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在不同国家、不同产业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从而进一步揭示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和竞争优势理论的优越性。

本文将对未来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全球贸易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比较优势理论回顾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斯密在其经典著作《国富论》中提出,如果一个国家在某一产品的生产上比其他国家拥有更低的成本或更高的效率,那么这个国家就具有生产这种产品的绝对优势。

然而,斯密的理论无法解释为何一个国家会出口其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李嘉图在斯密的基础上发展了比较优势理论,他提出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也能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利益。

这是因为,一个国家可以通过比较不同产品生产的相对成本,选择生产并出口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同时进口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从而实现贸易利益的最大化。

中国新疆与周边国家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实证研究

中国新疆与周边国家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实证研究

20 ~20 年 ,新疆 与周边 国家贸易结 构都 比较稳 0 1 05
定 , 食 用 原 料 (IC ) 非 S 2 、轻 纺 橡 胶 矿 冶 及 其 制 品 T
口总值 的比重 由 20 年 6 . %上升到 20 0 1 42 7 05年 8 .5 10 %,
提高 了 l.8个百 分 点 ,而初 级产 品的 比重 由 20 67 0 1年
第 2卷年3 20 第 3期 89 月 0
工 业 技 术 经 济
V第 。 o中 国新 疆 与 周 边 国家 贸 易 竞争 性 与互 补性 实证 研究
倪超 军 李豫新 赵雪冉
( 石河子大 学,五家渠
[ 摘
8 10 ) 330
要] 本 文运用显性 比较优 势指数和贸易互补性 指数 ,对 中国新疆与周边 国家的 商品竞争优 贸易互补性
等 国家 。
经 过 近些 年 的 发 展 ,新 疆 与 周 边 国家 的进 出 口商 品
3 .3 57 %下 降到 20 年 的 l.5 05 89 %。
结构 不断完善 ,工 业制成品出 口比重逐年 提高 ,高 附加
值 产 品 出 口比重 上 升 。新 疆 工业 制 成 品 出 口所 占新 疆 出
重 上看 ,新疆 与周 边 国 家 贸 易 占新 疆 贸 易 总 额 的 比 重 从 20 年 的 6 . %上 升 到 20 00 56 6 06年 8 .6 73 %。 无 论 是 从 贸 易
重要通道 ,著名的古 “ 丝绸 之路”和新亚欧大陆桥 横贯
全境 ,具 有 发 展对 外 贸 易 的 独 特 地 缘 优 势 。这 种 独 特 的
仍 被 作 为最 常用 的 一 种 衡 量 比较 优 势 的 一 个 指标 。 一 般

比较优势与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与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与国际贸易理论在国际贸易领域中,比较优势理论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比较优势理论是由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David Ricardo)在19世纪初提出的,在国际贸易理论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与其他国家交换所需的其他商品,从而实现各国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提高整体福利水平。

本文将就比较优势与国际贸易理论展开探讨。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概念是相对成本差异。

里卡多指出,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所有商品上都比另一个国家效率更高,仍然可以从贸易中获益。

这是因为比较优势是基于机会成本的,即一个国家可以生产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其他国家。

通过专注于生产自身相对成本较低的商品,两国都可以通过贸易实现各自的利益最大化。

比较优势与绝对优势的区别与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绝对优势理论相比,比较优势理论更注重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和贸易效益。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拥有绝对优势的商品。

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很少有国家能够在所有商品上都拥有绝对优势,而比较优势理论为各国提供了更广阔的合作空间,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

比较优势理论的实证研究大量的经验研究表明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贸易中的有效性。

通过观察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模式,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国家会专注于生产其相对成本较低的商品,并通过国际贸易获得更高的收益。

比较优势理论不仅可以解释贸易模式的形成,也为国际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

比较优势理论的扩展与挑战尽管比较优势理论在许多情况下都能很好地解释国际贸易的现象,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全球价值链的复杂性、新兴技术的普及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都给比较优势理论带来了新的考验。

如何在新的经济环境下重新审视比较优势理论,以适应当今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是当前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结语总的来说,比较优势理论作为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全球贸易发展和加强各国间合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与新加坡贸易合作探析

中国与新加坡贸易合作探析

中国与新加坡贸易合作探析摘要:本文从总量和结构两方面对中国与新加坡两国的对外贸易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中国对新加坡的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双边贸易结构均以工业制成品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初级产品中除SITC3类商品外的产品贸易占比均较低。

结合当前两国对外贸易合作的发展机遇分析,提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注重技术研发与创新和把握“南新”经济走廊建设机遇以扩大中新贸易规模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国;新加坡;贸易合作一、引言2015年底,东盟共同体在吉隆坡宣布成立,并为其设立了2025年发展路线图,标志着东南亚国家经济合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描绘出了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经贸合作的发展蓝图。

而新加坡在东盟十国中无论在经济总量还是金融发展或是社会建设方面都处于数一数二的地位,是唯一的发达国家。

在中国与新加坡双边贸易规模迅猛增长的态势下,中国和新加坡之间的贸易合作关系也发生显着变化。

因此,本文希望通过研究近年中国与新加坡之间的贸易总量与结构的变化趋势,探寻两国未来合作方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二、中国与新加坡对外贸易现状为探究中国与新加坡对外贸易总额及其结构情况,本文根据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ITC)第三次修订标准公布的商品分类标准对两国对外贸易情况进行研究。

如表1所示,国际贸易共分为10个行业类别,其中前五个部门为初级产品行业,后五个部门为工业制成品行业;根据产品要素禀赋的不同,初级产品行业属于资源密集型,工业制成品中的SITC5和SITC7两个行业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其他工业制成品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

(一)双边贸易关系深化,但贸易不平衡现象日趋扩大根据Wind数据库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5-2015年中国与新加坡之间进出口贸易总额呈递增趋势,2015年进出口总额为807.38亿美元,同比增长1.27%,相比2005年增长了143.58%,除2009年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出现负增长之外,均保持正增长趋势,由此反映出两国经贸合作关系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中国与新加坡贸易互补性分析

中国与新加坡贸易互补性分析

中国与新加坡贸易互补性分析作者:鲍峰曾宇龙来源:《商》2016年第24期摘要:中国与新加坡自1990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开始,在贸易方面就开始积极合作。

直到2014年中国成为了新加坡最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国,在进出口方面分别位居新加坡进出口贸易伙伴国的第一位。

本文主要采用了经济学家布朗的贸易结合度指数和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的RCA指数,来阐明中国与新加坡的贸易互补性。

首先通过贸易结合度指数来说明中国与新加坡贸易往来的频繁程度,然后通过RCA指数来进行相关性的分析。

关键词:贸易互补性;贸易结合度指数;RCA指数一、中国与新加坡贸易往来的现状中国与新加坡自1990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开始,伴随着当时我国改革开放红利的不断释放,我国与新加坡的联系日益紧密,尤其表现在贸易方面,我国与新加坡的贸易数额不断增加,直到2014年中国成为了新加坡第一贸易伙伴国,在进出口方面都成为了第一。

根据表1,由图可以看出在2014年中国与新加坡贸易进出口额分变为5624770万美元、6522000万美元,在进口和出口方面分别占新加坡2014年进出口总额的12.12%、12.56%位于新加坡主要贸易伙伴国第一位,中国分别在进口和出口方面超越了新加坡传统的贸易伙伴大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可见中国对于新加坡的贸易重要性。

通过表2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国与新加坡的净出口贸易量自2008-2014年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唯一出现下滑的年份为2009年,原因是2009年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中国和新加坡之间也不可避免的遭受了负面影响。

但是纵观整体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和新加坡逐渐成为最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国之一,但是频繁的贸易往来必定预示着俩国商品的直接的比较优势在发生着改变,给未来俩国贸易添加了一丝不确定性,中国如何在以后的贸易中掌握先发优势,接下来我通过贸易结合度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模型来简要说明当前中国与新加坡之间的贸易互补性。

浅析比较优势与绝对优势

浅析比较优势与绝对优势

浅析比较优势与绝对优势作者:武玥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第04期作为国际贸易理论总体系建立的标志,相对比较优势理论明确提出国与国之间进行贸易的根本原动力是比较优势,而非绝对优势。

本文以李嘉图的单一要素模型为落脚点,来分析比较优势的来源、作用及影响。

一、比较优势所谓比较优势,是指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较低,则在这种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如果每个国家专门生产并出口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这样的国际贸易可以使世界产出增长,并使各个国家都受益。

由李嘉图模型可知,我们假设经济中只有两个国家(本国和外国)两种产品(奶酪C和葡萄酒W)。

在此经济中,还假定:(1)劳动力是唯一的生产要素。

(2)劳动力供应在两国是固定的。

(3)生产每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是固定的。

(4)市场结构是完全竞争的。

(5)要素在国际之间不能流动。

(用aLW表示生产酒的单位劳动投入,用aLC表示生产奶酪的单位劳动投入,PC表示奶酪的价格,PW表示葡萄酒的价格,经济中的总资源用L表示,即总劳动供给。

表示国外时,用与本国相同但带有星号的符号)。

假设aLC*/aLW*>aLC/aLW。

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本国会生产两种商品。

因此,PC/PW=aLC/aLW。

经济开放后,各国实现专业化生产,则aLC*/aLW*>PC/PW >aLC/aLW为题中之意,利用间接生产法可知,本国能从贸易中获利的充要条件是(1/aLC(PC/PW)>1/aLW。

这正与国际贸易后的世界相对价格体系PC/PW>aLC/aLW不谋而合。

国外的分析亦然,由此可以看出,建立在比较优势之上的国际贸易使贸易国获利是必然之势。

二、绝对优势所谓绝对优势,是指如果一个国家相比另一个国家在产品生产上有较低的单位劳动投入,则认为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

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这部巨著中,亚当·斯密阐释了各国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上的绝对差异是国际分工和贸易基础的重要思想。

比较优势与比较优势陷阱的论文

比较优势与比较优势陷阱的论文

比较优势与比较优势陷‎阱的论文比较优势与‎比较优势陷阱的论文‎【摘要】本‎文首先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一个简要的回顾,‎再简略介绍比较优势陷‎阱的概念,找到它们之‎间的冲突点并进行比较‎,最后结合中国国情对‎中国的贸易战略选择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比较优势‎比较优势陷阱国际贸‎易一、‎理论回顾‎1.比较优势理论发展‎和实证检验比较优‎势起源于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

比较成本理‎论的基本思想在于不同‎国家生产不同产品存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或成‎本的差异, 各国分工‎生产各自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 即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或者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 通过‎国际贸易可获得利益。

‎通常我们把这认为是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

‎进入20世纪,比较‎优势理论又有新的发展‎。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证明得出, ‎各国要素禀赋差异导致‎了要素价格不同,而要‎素价格决定了一个国家‎里的要素分配,进而决‎定了各国的商品价格,‎因为价格的不同产生了‎国际贸易,各国应分工‎生产密集使用本国丰富‎要素的商品。

资本丰富‎的国家应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 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应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较为有利。

这种‎理论也被称为要素禀赋‎论。

要素禀赋论可‎归纳为四个基本的定理‎,即赫克歇尔—俄林(‎h- o) 定理,‎斯托尔珀—萨缪尔森(‎s - s) 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fp‎t) 定理和雷布津斯‎基(rybczyns‎k i) 定理。

这些定‎理是建立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下而经过严密的‎理论证明,构成了国际‎经济学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理论。

那么,‎要素禀赋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解释了现实经济‎状况呢?许多经济学家‎对该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诺贝尔获奖者里昂‎惕夫提出的里昂惕夫悖‎论。

‎里昂惕夫发现,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密集程度‎要低于其进口产品的资‎本密集程度,而这个现‎象是与要素禀赋论矛盾‎的——很少人能否认美‎国是一个资本密集型的‎国家,按照理论它出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应该‎更高。

国际贸易显性竞争优势指数实证研究

国际贸易显性竞争优势指数实证研究

国际贸易显性竞争优势指数实证研究本文综述国际贸易显性竞争优势指数研究成果,提出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并以我国1986-2005年(SITC)分类数据为例,拓展显性竞争优势指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应用EViews4进行时间序列的回归,说明解释变量显著性和序列相关程度,将指数扩展分析提升到实证研究,最后得出基本结论和相应对策。

关键词:国际贸易结构国际竞争力显性竞争优势指数国际贸易显性竞争优势指数(CA),最早由V ollrath(1992)在研究了贸易竞争指数(TC)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分析了某国某产业出口的比较优势减去该产业进口的比较优势,从而得到某国某产业国际贸易显性竞争优势。

显性竞争优势指数最主要的优点是,它克服了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只考虑出口因素,而没有考虑进口对产业的影响。

我国国际贸易竞争力指数的研究,主要运用贸易竞争指数(TC)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进行分析,发表了数量相当可观的论文。

截止2007年5月,通过清华大学中国知网(CNKI)能够搜寻到的有关国际贸易竞争力的论文达到680多篇,但研究显性竞争优势指数(CA)的文章较少,约40篇左右。

其主要观点是:提出了显性竞争优势指数能够克服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缺陷的问题,并进行了CA与RCA的对比研究(白远、任蕾,2007);运用竞争优势指数分析了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得出我国服务贸易CA值总体上在逐渐向零靠近,说明出口优势接近进口优势(袁其刚、时英、张伟,2007);运用竞争优势指数对中国制造业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食品、纺织、石油、金属、电器、交通等制造业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毛日升,2006);阐明了国际贸易显性竞争优势指数的作用,即同时反映出口和进口产品的贸易专业化程度,全面反映一国贸易专业化水平和贸易数量竞争优势(毛日升,2006)。

显性竞争优势指数的上述研究,为进一步思考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以往的研究成果也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现为:应用显性竞争优势指数进行的分析均采用描述性的方法,在比较一国或地区进出口贸易总体显性竞争优势与某商品(产业)显性竞争优势是否存在可解释性和相关性方面,科学性略显不足;显性竞争优势指数同时考虑了出口和进口的优势,分别计算出口和进口指数后作差进行分析,将产生两种指数计算过程中的不对称,影响了指数的准确度;依照(SITC)分类进行研究是一种科学的样本分类法,目前较多的论文偏向从服务业或制造业角度进行显性竞争优势指数的研究,而依据(SITC)分类进行全面的研究较少。

比较优势理论论文

比较优势理论论文

比较优势理论的演进与发展比较优势理论摘要比较优势理论是由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又称为比较成本贸易理论。

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差别。

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关键字: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理论依据比较优势理论建立在严格的理论前提下:1. 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两种要素;2. 国家之家存在某种特征差异;3. 各国的比较利益的静态不变的,不存在规模经济;4. 自由贸易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进行的,以物物交换为形式;5. 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两国间则不能流动;6. 不存在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

然而,比较优势说许多假设过于苛刻,不符合经济现实。

由于完全自由竞争的假设、生产资料在国内自由流动和在国际间完全不能自由流动的假设、资源充分利用和充分就业的假设都不符合经济现实。

特别是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所以理论从产生到至今已有很大的发展与改变。

发展背景由于两个国家刚好具有不同商品生产的绝对优势的情况是极为偶然的,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面临一些挑战。

1815年英国政府为维护土地贵族阶级利益而修订实行了“谷物法”。

“谷物法”颁布后,英国粮价上涨,地租猛增,它对地主贵族有利,而严重地损害了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昂贵的谷物,使工人货币工资被迫提高,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削弱了工业品的竞争能力;同时,昂贵的谷物,也扩大了英国各阶层的吃粮开支,而减少了对工业品的消费。

“谷物法”还招致外国以高关税阻止英国工业品对他们的出口。

为了废除“谷物法”,工业资产阶级采取了多种手段,鼓吹谷物自由贸易的好处。

比较优势理论的内涵与局限

比较优势理论的内涵与局限

论 。在没有满足假设条件情况下来证明一个假说 、
定理的不合理性是不会成立的 ,是不合学术规范
的 。由于“比较”一词是两者之间的比较 ,多个产品
之间 ,单从两两比较是得不出贸易方式和贸易产品
结构的决定因素和决定方式 。因此这一命题在提
出上就犯了逻辑矛盾 。
命题三 、比较优势理论的一般情形 :在 m ×n 模
被占用的报酬 ———工资和携带差别技术入股的应
得分红两部分构成 。无论哪一种 ,携带差别技术的
唯一生产要素 ———劳动的价格在各行业之间应该
是不同的 。根据欧拉分配净尽定理 ,本国第 i 个产
品的生产行业的小时工资率为 Wi = Ai Pi (完全竞争 均衡时 AC = MC = P) ,其中 Pi 为本国第 i 个产品的 均衡价格 。假如劳动可在各行业间无成本的转移 ,
中图分类号 :F7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 4755 (2004) 06 - 0026 - 03

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是为了解决绝对优势理
论无法解释的现象 :即一个在各方面都具有绝对劣
势的国家与之对应的拥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发生了
贸易 ,从而为过去 、现在和未来的大多数国际贸易
具有较高价格的产品 ,出口价格较低的产品 。
命题二 、比较优势与贸易方式关系的强定理 :
自由贸易时 ,一国将出口每一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
品。
证明 :假设 A 国与 B 国生产商品 1 、2 和 3 ,如前
述的数字 ,A 国的比较成本 C1 ,2 = 8/ 7 、C1 ,3 = 26/ 21 和 C2 ,3 = 13/ 12 都大于 1 ;而 C2 ,1 = 7/ 8 、C3 ,1 = 21/ 26 和 C3 ,2 = 12/ 13 小于 1 ;则对于 A 国产品 1 相对于产 品 2 、3 具有比较优势 ,产品 2 相对于产品 3 具有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
一、中新商品贸易研究综述近年来,中新经贸关系迅速发展,由此也引发了学术界对中新贸易在广度和深度上发展空间的研究。

天津大学汪波教授从定性角度开展了新加坡加强对中国经济的动因分析,他认为根源在于中新两国经济较强的互补性,中国不断改善的投资环境以及美目欧的经济衰退。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徐康宁及其研究生韩剑通过对中新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和结构的实证分析,指出中新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且保持着产业内垂直贸易的特征;影响中新两国产业内贸易的因素主要是外商直接投资。

社科院亚太研究所研究员王玉主通过对中新贸易结构的特点及未来发展进行分析,指出进出口贸易向少数产品集中是中新贸易最显著的特点。

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李毅教授总结了近年来新加坡对华投资在规模、结构及地区分布的积极变化,分析了新加坡对华投资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和存在的隐忧。

文章指出,由于近期周边国家经济形势好转和两国国内的有利因素,新加坡对华投资的前景令人乐观。

一、中新商品贸易研究综述
近年来,中新经贸关系迅速发展,由此也引发了学术界对中新贸易在广度和深度上发展空间的研究。

天津大学汪波教授从定性角度开展了新加坡加强对中国经济的动因分析,他认为根源在于中新两国经济较强的互补性,中国不断改善的投资环境以及美目欧的经济衰退。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徐康宁及其研究生韩剑通过对中新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和结构的实证分析,指出中新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且保持着产业内垂直贸易的特征;影响中新两国产业内贸易的因素主要是外商直接投资。

社科院亚太研究所研究员王玉主通过对中新贸易结构的特点及未来发展进行分析,指出进出口贸易向少数产品集中是中新贸易最显著的特点。

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李毅教授总结了近年来新加坡对华投资在规模、结构及地区分布的积极变化,分析了新加坡对华投资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和存在的隐忧。

文章指出,由于近期周边国家经济形势好转和两国国内的有利因素,新加坡对华投资的前景令人乐观。

二、中新商品贸易实证分析
1、两国贸易概况
中新经贸合作长足发展,合作的领域日益广泛,合作的机制逐步健全,合作的层次不断提高,合作的内容与各自国家发展战略的结合日趋紧密。

中国成为新加坡第四大贸易伙伴,新加坡成为中国第七大贸易伙伴、第八大外资来源地,位居东盟各国之首。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04年,中新双边贸易额达到266.8亿美元,比1990年的25.32亿美元增长9.54倍,年均增长18.32%,比中国同期全部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速度高0.44个百分点。

其中,中国从新加坡进口总额达到139.97亿美元,比1990年的8.57亿美元增长15.32倍,年均增长22.08%;中国向新加坡出口总额达126.9亿美元,比1990年的19.74亿美元增长5.43倍,年均增长14.21%。

随着两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世界贸易市场的变化,研究期内的中新两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也随之变化,已从原来以农副产品和初级产品贸易为主逐渐转向以工业品和深加工品为主。

到了2003年,中新商品贸易的结构如下:
根据表1所示,可以看到:
(1)中新贸易总的集中在第7类、第5类、第3类和第8类商品上。

四类商品的贸易比重
占到全部贸易额的91.29%。

尤其是第7类商品,其比重占到55.79%,是中新贸易的主要商品。

(2)从出口构成看,主要是第7类和第8类。

在这两类商品中,中国向新加坡出口主要商品有:电力机械器具及其电气零件、办公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电信及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装置设备、服装及衣着附件等,其比重分别为:19.14%、17.87%、11.87%、10.6%。

(3)从进口构成看,主要是第7类、第5类和第3类,三类占的比重达88.62%。

具体进口的商品主要有:电力机械器具及其电气零件、办公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石油和石油产品及其有关原料、初级形状的塑料等,其比重分别为:27.27%、14.85%、14.40%、10.88%。

2、中新两国产业内贸易研究
产业内贸易指数是指同产业中双方国家互有不同质的贸易往来,在统计数据上显示同一类同时存在进口和出口的商品数额,表明在该产业有着互补性的贸易需求,并且越是高位的分类显示出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越有说服力。

其计算方法如下:
产业内贸易指数=(1-|xi-mi|/(xi+mi))×100
其中,xi为中国商品i对某国的出口(fob),mi为中国商品i从某国的进口量。

以2002年为例,中新两国产业内贸易指数大于75%的商品分别占到中国对新加坡总出口额比重的50.93%、总进口额比重的60.17%。

中新两国贸易呈现明显的产业内贸易格局。

此外,中新两国进出口商品中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明显高于初级产品。

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且贸易额较大的商品主要集中在燃油、氯乙烯聚合物制品、钻机、机床、计算机、轴承、电容器、电阻器、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自行车及其零部件等九大类商品中。

这9个产业中有8个为工业制成品产业。

其中,计算机、计算机外围设备及其零部件商品占中国向新加坡出口商品总额的16.8%,从新加坡进口总额的16.36%。

产业内贸易指数高达99.92%;电容器、电阻器、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占了中新进出口商品总额的15.98%和22.83%,产业内贸易指数平均达到了79.65%。

其他具有较高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商品也主要以电子通讯产品和机电产品为主。

中国和新加坡两国在要素禀赋、产业特征和居民消费水平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两国在需求结构上的巨大差距似乎难以形成产业内贸易。

例如2000年中国人均gdp仅为1000美元,而新加坡却高达25000美元,新加坡居民消费水平已经接近甚至超出发达国家,而中国居民的消费能力还仅是发展中国家水平,但在徐康宁,韩剑的关于中国和新加坡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的结果却显示中新贸易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

他们对此现象的解释是: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是贸易和大量利用外资有紧密联系,尤其是以“三来一补”为特征的加工贸易改变了中国的贸易结构,使得中国的制成品出口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

其中工业制成品已经成为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主体,其占出口商品比重已由1980年的40.1%上升到2004年的90%以上。

形成中新产业内贸易格局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新加坡本身对中国的直接投资。

由于新加坡政府积极推动企业公司来华投资,新加坡很多外商投资企业把在中国经过加工的制成品返销到本国进而转销到世界其他国家。

近年来中新两国成立了副总理级的双边合作联委会。

确立了高科技、中国企业“走出去”、新方参与中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人才交流与培训等重点合作领域。

目前新加坡已经成为中国第七大贸易伙伴和第八大外资来源地。

2005年中新贸易额达到331.5亿美元,新加坡累计对华实际投资达到277.4亿美元。

由于新加坡对华投资主要集中在附加值较低的零部件加工业。

这种低端的投资产业结构也决定了中新产业内的贸易是以垂直型贸易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